2017-2018语文苏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三专题第11课登高锦瑟.doc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锦瑟》最新同步教案3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锦瑟》最新同步教案《锦瑟》教案3一、知识目标:了解李商隐及其诗歌二、能力目标:鉴赏这首诗,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三、情感目标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各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不同艺术风格。
四、重点:鉴赏本诗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清丽的语言。
五、难点:本诗的旨意六、知识点:⒈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
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从祖父起,迁居郑州。
父亲李嗣曾任获嘉(今河南获嘉县)县令,他三岁时,随父调动至江浙。
李商隐是唐室宗亲,然而因为年代久远,家境已经十分贫寒。
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教学设计>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
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
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
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放利偷合”,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辜负了“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的壮志和才华,终年四十六岁。
⒉艺术成就:他的诗以七律成就为最高,其他五言、绝句、七古、五古等也多有名篇,多出警句。
他的诗重意境,幽微含蓄,深情绵邈,隐晦曲折,寄托极深,秾艳绮丽,金玉其外,精粹其中;善于利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通过想象、联想和象征,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他的“比兴”取法《诗经》,“美人香草”效仿《离骚》,深厚沉浑得杜甫诗神髓,绮丽的想象、用语则直接得益于李贺。
李商隐的咏史诗借古讽今,毫无顾忌;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最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
《登高》教案(苏教版必修).doc
《登高》教案(苏教版必修)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对其诗歌的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
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 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一首关于“登高,,的诗,诗的题目就是《登高》。
二、品读诗歌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的朗读,不是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
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提示的要求自由诵读。
生(自由朗读1分钟左右)师:请同学们听一段视频朗读。
(展示一段名家的视频朗读)同学们听的都很认真,接下来请我们班的同学读一读。
(选两位学生进行朗读,师或学生作简评,以鼓励为主)生:齐读师:同学们读得都很不错,但我认为同学们还可以在这基础上读得更出色。
在刚才的诵读提示中,最后一点要求是要读出感情,那么,怎样才能读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我们知道,诗人的创作往往是为了表达思想和内心的情感需要,或者说,诗人的作品,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那么,我们了解和把握诗人在诗作中的情感,我们就可以把这首诗读得更好了。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探讨杜甫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
同学们都朗读了这一首诗,也对这首诗有了初步感知, 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
生:悲伤、忧愁、孤独......师: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或者说诗人悲从何来?同学们先思考几分钟(停1——2分钟)我们发挥集体的力量,进行小组讨论,以前后四位同学为一组讨论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生:分组讨论。
《登高》《锦瑟》教案教学设计
《登高》《锦瑟》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登高》和《锦瑟》,使学生能够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结构和诗歌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法,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登高》和《锦瑟》,使学生能够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登高》和《锦瑟》的诗意、诗歌手法和情感表达。
2.2 教学难点:《登高》和《锦瑟》的深层含义和诗歌手法的运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登高》和《锦瑟》,使学生深入理解两首诗的特点和共性。
3.2 引导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讨《登高》和《锦瑟》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第四章: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熟悉《登高》和《锦瑟》的内容、结构和诗歌手法,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料。
4.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登高》和《锦瑟》,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简要介绍杜甫和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入《登高》和《锦瑟》的学习。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登高》和《锦瑟》,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
5.3 对比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登高》和《锦瑟》的诗歌手法和情感表达,探讨两首诗的异同。
5.4 深入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深入探讨《登高》和《锦瑟》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5.6 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杜甫和李商隐的诗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7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登高》和《锦瑟》的诗意和诗歌手法。
5.8 作业布置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问答: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登高》和《锦瑟》的理解程度。
6.2 学习心得体会:6.3 小组讨论:教师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思考深度。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师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以及学生的反馈意见,为今后的教学做出改进。
《登高》《锦瑟》教案教学设计
《登高》《锦瑟》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登高》和《锦瑟》,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艺术的理解和鉴赏水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登高》和《锦瑟》,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登高》诗人:杜甫朝代:唐朝主要内容:描绘了诗人登高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2.2 《锦瑟》诗人:李商隐朝代:唐朝主要内容:以锦瑟为喻,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爱情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登高》和《锦瑟》的诗意和诗艺。
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2 教学难点诗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诗人情感的表达和诗歌的节奏韵律。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两首诗,理解其基本内容。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进行小组讨论。
欣赏鉴赏:让学生欣赏诗歌的节奏韵律,提高对诗歌艺术的鉴赏能力。
4.2 教学手段PPT演示:使用PPT展示诗歌文本、背景资料和分析要点。
音频播放:播放诗歌朗诵,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第五章:教学过程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过程导入:简要介绍杜甫和李商隐,以及两首诗的背景。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两首诗,回答相关问题,理解其基本内容。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进行小组讨论。
欣赏鉴赏:让学生欣赏诗歌的节奏韵律,提高对诗歌艺术的鉴赏能力。
5.2 时间安排导入:5分钟阅读理解:10分钟分析讨论:15分钟欣赏鉴赏:10分钟总时长:45分钟第六章:教学评价6.1 形成性评价在讨论过程中,观察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学生对诗歌节奏韵律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登高》《锦瑟》教案教学设计
《登高》《锦瑟》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登高》和《锦瑟》两首诗;分析并比较两首诗的主题、情感和表现手法;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和李商隐的诗歌魅力,领悟诗歌中的哲理;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杜甫的《登高》和李商隐的《锦瑟》的创作背景;分析两首诗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2.2 诗歌解析:分析《登高》的意象、韵律和节奏;解读《锦瑟》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两首诗,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以便课堂上分享。
3.2 课堂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3.3 诗歌朗读与讨论:分组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4 诗歌解析与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深入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其参与程度;关注学生的提问和思考,评价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4.2 诗歌理解和鉴赏:评估学生对《登高》和《锦瑟》的主题、情感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检查学生对文学鉴赏方法的掌握情况。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歌,表达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感悟;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5.2 对比阅读:推荐其他杜甫和李商隐的诗作,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鼓励学生探索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拓宽阅读视野。
5.3 文学鉴赏课程:开设文学鉴赏课程,系统介绍古代诗歌、散文和小说等文学形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其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登高》《锦瑟》教案教学设计
《登高》《锦瑟》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高》和《锦瑟》两首诗。
(2)理解《登高》和《锦瑟》的诗意,分析其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
(2)运用文本分析法,解读《登高》和《锦瑟》的意象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人对人生、命运和自然的感慨。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登高》和《锦瑟》的诗意理解。
2. 分析《登高》和《锦瑟》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锦瑟》中意象的深层含义。
2. 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相关参考资料。
3. 录音机、音响等播放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配乐诗朗诵《登高》和《锦瑟》。
(2)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诗的,了解诗的基本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
(2)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文本分析(1)让学生分析《登高》和《锦瑟》的意象和意境。
(2)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人的思想感情。
4.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登高》和《锦瑟》的理解和感悟。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登高》和《锦瑟》的艺术特色。
6.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登高》和《锦瑟》。
(2)背诵《登高》和《锦瑟》。
7.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3)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3. 诗歌背诵:检查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背诵《登高》和《锦瑟》。
4. 课堂测试:通过课堂测试或小测验,评估学生对《登高》和《锦瑟》的诗意理解和艺术特色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让学生比较《登高》和《锦瑟》在主题、意象、修辞等方面的异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_《登高》《锦瑟》学案(教师版)
《登高》《锦瑟》学案(教师版)研习梳理【字词梳理】1.正音渚.()鬓.()潦.()弦.()惘.()锦瑟.()2.辨形墙(xiāo)污(zhuó)聚(xiào)刻(shí)洒(xiāo)蚕(jiǎn)吹(xiāo)跳(zǎo)桑(cānɡ)然(wǎnɡ)白(cānɡ)欺(wǎnɡ)【文言整理】1.词类活用无边落木萧萧下.2.一词多义(1)回渚清沙白鸟飞回.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奔流到海不复回.(2)然只是当时已惘然.煣使之然.也沛公然.其计然.是说也,余犹疑之3.古今异义百年..多病独登台古义:今义:一百年,一辈子,终身资料园地1.走近作者(1)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他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
他的生活从20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
漫游时期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
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开元二十四年(736)开始第二次漫游,这一次在山东一带。
他在这时期的创作是五言律诗和五言古体诗。
其中虽有像《望岳》那样不同凡响的作品,但总的说来,还没有超越杜审言那一时期名诗人的水平。
长安时期从天宝五载(746)至天宝十四载(755),杜甫在长安居住了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一阶段的中后期,杜甫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以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不朽的名篇。
这时期流传下来的诗约100余首,其中优秀的诗篇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从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
《登高》《锦瑟》教案教学设计
《登高》《锦瑟》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高》和《锦瑟》两首诗。
(2)理解《登高》和《锦瑟》的背景,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
(3)掌握《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锦瑟》中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诗句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高》和《锦瑟》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杜甫和李商隐的忧国忧民之情,了解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责任担当。
(2)认识到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二、教学重点:1. 《登高》和《锦瑟》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2. 诗句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2. 诗人的创作背景及心路历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诗句的意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朗读、背诵诗歌,感受诗词的美。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杜甫和李商隐,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背诵《登高》和《锦瑟》,感受诗词的美。
3. 讲解分析:讲解诗句的意义,分析修辞手法和意象。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历史背景、图片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教师及时解答疑惑,促进师生互动。
3.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诗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登高》精品教案
《登高》精品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导语设计】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整体感知】一、基础梳理1.预习检测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1)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曾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身于巩县(今河南),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写作背景《登高》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
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
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
在梓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
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们,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
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登高》最新同步教案11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登高》最新同步教案《登高》教案11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学习近体诗对仗的形式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三、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生平诗歌创作研究资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他祖上还有西晋著名将领、镇南大将军杜预。
四、教学过程1、导入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唐代文学的转折点。
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反映了这场残酷的战争唐帝国所带来的巨大灾难。
杜甫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正因如此,他的诗被后人成为“诗史”。
(见孟棨《本事诗》以及宋祁等《新唐书.杜甫传》)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
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他写下了这首诗。
2、诵读(一)诵读全诗(二)简介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的秋天,此时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五十五岁的老人了。
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七言律诗。
3、赏析全诗(一)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主要是写景。
景物有: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十四个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第11课 登高 锦瑟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4
第11课登高锦瑟作者简介作品收河南河北》,“三吏”“三别”等。
其作品展现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最评价(一)背景链接1.《登高》写于大历二年(767)秋,是杜甫在四川夔州时所写。
其时,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杜甫此时“漂泊西南天地间”,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尤其是壮志未酬。
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又相继去世。
适逢秋日登高,夔州水急、风大、猿啸的萧瑟秋江景象,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使他发出如此之人生慨叹,于是就有了这首旷世之作。
2.李商隐因婚娶一事,无意中被卷入党争的旋涡,郁郁不得志,再未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于是一切忧国之心、自伤身世之慨,都寄托于幽微隐晦的诗篇里。
《锦瑟》这首诗创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一般认为这首诗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于郑州所作。
诗人闲居无事,回忆往事,浮想联翩,百感交集;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于怀,叹华年如水东逝,迷惘伤怀,遂作此诗。
(二)常识整理Ⅰ.文学常识七言律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
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Ⅱ.文化常识登高习俗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其由来大致有三。
其一是登高避灾,其二是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三是登高“辞青”。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一)字音识记1.渚.清(zhǔ)2.猿啸.(xiào)3.霜鬓.(bìn)4.潦.倒(liáo)5.锦瑟.(sè)6.惘.然(wǎng)(二)词语解释1.风急天高猿啸哀.哀:指声音凄凉2.渚清沙白鸟飞回.回:指鸟盘旋飞翔的样子3.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古今异义,古义,年暮垂老;今义,指很多年,终身4.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极,非常繁: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多5.无边落木萧萧下.下:名词作动词,落下6.锦瑟无端..五十弦无端:不知原因7.望帝春心..托杜鹃春心:古今异义,古义,指对青春、爱情或理想的向往与追求;今义,指思慕异性的心情8.此情可待..成追忆可待:岂待,表示反问9.只是当时已惘然..惘然:古今异义,古义,迷惘,茫然;今义,失意的样子第一步| 快读课文·明大意[学习目标]1.掌握两首诗中的文言词语和典故。
《锦瑟》教案(苏教版必修4).doc
•缮齡风雨第一板块:诗从肺腑出《锦瑟》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该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3、学习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艺术风格。
教学流程设计1、题解“锦瑟”或名无题,题目“锦瑟”是取句着两字。
是一首广为传诵的有人认为是缠绵煤恻的爱情诗,或有人认为可能别有寄托或悼念亡妻之外。
2、译诗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
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騙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
明月临大海, 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
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忆!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
3、品典品典一:庄生晓梦迷蝴蝶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 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
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品典二:望帝春心托杜鹃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
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
品典三:沧海月明珠有泪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鮫有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
计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 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品典四:蓝田晶暖玉生烟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远察如发,近观却元。
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
与典三所涵一致。
4、结构与主题1 一2句:由听瑟弦诉说思念往昔。
3—4句:由庄周化蝶,望帝托鹃思念亲人。
5-6 句:由美人眼泪化珍珠,蓝田美玉化轻烟进一步眷恋。
7—8句:追忆悲欢离合仍是一片茫然。
这首诗的主旨隐藏得很深,我认为是作者追忆心中思念的亲人。
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可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登高》《锦瑟》教案教学设计
《登高》《锦瑟》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了解这两首诗歌的内容,这里包括所描绘的景(意象)等。
2、能力目标:掌握诗歌表达的主要表现手法等,学会鉴赏诗歌中的名句等,背诵这两首诗歌。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这两首诗歌作者各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诗歌表达的主要表现手法等,学会鉴赏诗歌中的名句等,背诵这两首诗歌。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教师渗透一定的诗歌鉴赏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从方法中提升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一、《登高》(一)、题解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首最有名的七言律诗。
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二)、学生自读感悟1、自读全诗2、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3、思考情景间的联系,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1)、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明确: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人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2)、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明确:第三联从时空着笔。
由异乡飘泊到生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
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
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4、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1)、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登高》《锦瑟》教案教学设计
《登高》《锦瑟》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登高》和《锦瑟》两首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和意境。
1.1.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两首诗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1.1.3 学生能够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进行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1.2.1 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两首诗的意义和美感。
1.2.2 学生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自己的文学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学生能够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1.3.2 学生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登高》2.1.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杜甫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
2.1.2 诗歌内容:解读诗中的意象、情感和思想。
2.1.3 诗歌翻译:提供诗歌的现代汉语翻译,帮助学生理解。
2.2 《锦瑟》2.2.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李商隐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
2.2.2 诗歌内容:解读诗中的意象、情感和思想。
2.2.3 诗歌翻译:提供诗歌的现代汉语翻译,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3.1.1 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3.1.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美感。
3.2 阅读与分析3.2.1 学生自读两首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2.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美感。
3.3 欣赏与创作3.3.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两首诗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3.2 学生模仿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进行诗歌创作。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通过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4.2 学生通过创作诗歌,展示自己的文学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4.3 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创作能力进行评价,提供反馈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师提供的诗歌原文和现代汉语翻译。
5.2 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登高__锦瑟作者简介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市),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唐玄宗开元年间,南下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
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
安史之乱起,他颠沛流离,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定居成都浣花溪畔。
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滞留夔州两年。
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死于赴郴州途中。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主要作品著有《杜少陵集》。
代表作:《月夜》《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三别”等。
评价其作品展现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
生平经历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过着禄微位卑的潦倒生活,四十多岁时抑郁而死。
主要作品《富平少侯》《北齐二首》《锦瑟》《贾生》《碧城三首》《重过圣女祠》《安定城楼》《夜雨寄北》《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等。
评价晚唐诗人。
晚唐诗坛上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李”。
(一)背景链接1.《登高》写于大历二年(767)秋,是杜甫在四川夔州时所写。
其时,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杜甫此时“漂泊西南天地间”,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尤其是壮志未酬。
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又相继去世。
适逢秋日登高,夔州水急、风大、猿啸的萧瑟秋江景象,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使他发出如此之人生慨叹,于是就有了这首旷世之作。
2.李商隐因婚娶一事,无意中被卷入党争的旋涡,郁郁不得志,再未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于是一切忧国之心、自伤身世之慨,都寄托于幽微隐晦的诗篇里。
《锦瑟》这首诗创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一般认为这首诗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于郑州所作。
诗人闲居无事,回忆往事,浮想联翩,百感交集;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于怀,叹华年如水东逝,迷惘伤怀,遂作此诗。
(二)常识整理Ⅰ.文学常识七言律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
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Ⅱ.文化常识登高习俗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其由来大致有三。
其一是登高避灾,其二是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三是登高“辞青”。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一)字音识记1.渚.清(zhǔ)2.猿啸.(xiào)3.霜鬓.(bìn)4.潦.倒(liáo)5.锦瑟.(sè)6.惘.然(wǎng)(二)词语解释1.风急天高猿啸哀.哀:指声音凄凉2.渚清沙白鸟飞回.回:指鸟盘旋飞翔的样子3.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古今异义,古义,年暮垂老;今义,指很多年,终身4.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极,非常繁: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多5.无边落木萧萧下.下:名词作动词,落下6.锦瑟无端..五十弦无端:不知原因7.望帝春心..托杜鹃春心:古今异义,古义,指对青春、爱情或理想的向往与追求;今义,指思慕异性的心情8.此情可待..成追忆可待:岂待,表示反问9.只是当时已惘然..惘然:古今异义,古义,迷惘,茫然;今义,失意的样子第一步| 快读课文·明大意[学习目标]1.掌握两首诗中的文言词语和典故。
2.了解杜甫、李商隐的作品风格。
3.理解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感情。
第二步| 精读课文·细揣摩《登高》(一)赏形象1.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答:明确:首联用高度凝练的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风急天高,猿啼悲哀,渚清沙白,飞鸟回翔。
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景图,意境雄浑高远。
一个“哀”字具有千斤之力,让秋景有了浓重的感伤色彩。
(二)赏语言2.说说颔联中“无边”“不尽”的表达效果。
答:明确:颔联描绘了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更能让人在景色的情状中品味出韶光易逝、英雄迟暮的感伤。
3.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答:明确:本诗的诗眼是“悲”字。
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看到一幅悲凉的秋景而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
前两联描绘了萧瑟肃杀的秋景,后两联写了诗人层层的悲愁,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
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
(三)赏技巧4.本诗是如何把眼前景和心中情联系在一起的?答:明确:颈联中的“悲”和“独登台”暗合了首联的“哀”,表明了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诗人目睹阔大苍凉的秋景、“萧萧”的落叶和“不尽”的逝水,不由得想到自己一生漂泊不定、年老后沦落他乡、体弱多病的处境,无限悲愁之绪顿时涌上心头。
5.《登高》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说说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答:明确:前两联写景,是登高时的所见所闻;后两联抒情,是登高时所感。
后两联将前面的秋景烘托出来,又以无限感慨作结,寓景于情,情中有景,前后照应,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四)赏情感6.诗人忧国忧民、伤时感怀的感情集中在哪一句上?试简要分析。
答:明确: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集中在“艰难苦恨繁霜鬓”上。
“艰难”指时局的艰难,也包括诗人身世的艰难。
苦恨,犹言深恨、恨极。
因为时局、身世都很艰难,所以深恨。
由于深恨,致使诗人加速衰老,头发全部变白了。
《锦瑟》(一)赏语言7.首联中的“无端”用得巧妙,请简析其妙处。
答:明确:“无端”是“没有来由”之意。
写此诗时,诗人行将五十。
“无端”埋怨锦瑟,何尝不是指自己虚度五十春秋给人凄凉悲怨之感。
(二)赏技巧8.颔联化用了哪些典故?如何理解?答:明确:①“庄生晓梦迷蝴蝶”化用了“庄生梦蝶”的寓言故事。
诗人因聆听锦瑟的曲调而思绪翩翩,不知身在何处,美梦醒来,梦境不再,终致心绪烦乱,怅然若失。
包含了诗人美好却又十分虚缈的心灵寄托,它是一种情境,也可以说是一个梦。
②“望帝春心托杜鹃”化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
杜宇之悲托于杜鹃,犹如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愁绪与怨愤托之于锦瑟之声。
(三)赏形象9.“沧海月明珠有泪”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答:明确:沧海、明月、明珠、泪珠,这一连串凭借联想交融起来的意象,幻化成了一个难以分辨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又带有哀婉的妙境。
(四)赏情感10.尾联的大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明确:尾联大意是说,如此哀怨怅恨的情怀哪里是现在回忆才感到的啊,在当时就已经令人惘然无措了。
既然此等情怀在当时就如此,那么,今朝追忆此情又会惹起怎样的怅恨、怎样的哀怨、怎样的苦痛呢?诗人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怅惘、苦痛。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一)这样积累素材话题专辑——悲悯1.从教材中积累杜甫是一个悲苦的诗人,他一生经历坎坷,生活困顿。
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比较重,有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担当精神和人生理想。
博大的悲悯情怀和牺牲精神,使他面对自己为秋风所破的茅屋,竟然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诗句。
即便在他“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时,也念念不忘国家命运。
品读他的诗歌,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他那敢于担当的肩膀,感受到一颗伟大的心灵和仁爱博大的圣人胸襟。
2.从现实中积累德兰修女,生前,做的都是小事情——抚慰临终者,抱起弃婴,为病人清洗伤口,替老弱铺上床单……但是她的去世却是全球的一件大事,无数的人为她送行,不分种族,也不分宗教。
那个夜晚,人们哭泣叹息——这个星球少了一点儿光亮,少了一点儿仁爱,少了一点儿同情。
她说:“我们的工作不单只是帮助贫困的人或没有被关心的人,我们也要把‘光’和喜悦传送给那些正在受苦难的人。
我们要同贫困的人共同生活,要成为传送喜乐的人,让喜乐就像阳光一样到处闪耀。
请你做一个传送喜悦和爱心的人吧!只有爱心才能消除世界的上贫困和病痛。
”3.从名言中积累(1)悲悯情怀是一种普遍关注人性、人类生存状况的人道主义情怀。
——朱光潜(2)同情,是一切道德的基准!——尼采(3)同情是你能给别人的最佳礼物。
——马尔登(4)通过理解并且经受别人的痛苦,自己的内心也会丰富。
——茨威格(5)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颗心都得到温暖。
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
——巴金4.从佳作中积累(1)悲悯情怀是人类最高尚的一种胸怀,她平和慈悲,宽广包容,并非局限于一时一地一己之身,而是与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
她超越了贫与富、国家与民族的界限,她关注那些苦难中的同类,关怀与同情弱者,使人们在爱里忘记仇恨,忘记自己的伤痛,是人类的疗伤良药。
(2)人应该常怀悲悯之心,一个不具有悲悯之心的人,是断不会懂得珍爱自己,更谈不上去关爱和扶助别人的。
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旦丢掉它的悲悯之心,那她终将会丢掉社会良知和道德文化的灵魂。
我们不能对人类的不幸和苦难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而应该常怀悲悯之心,用悲天悯人的情怀相互扶持、彼此慰藉。
悲悯是善的本质,是善的源头,是善的表现。
做人要常怀悲悯之心,常拥有温情。
(二)这样运用素材[精彩片段]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并非取决于其容貌、衣着、金钱、地位等外在的东西,而取决于他的头脑、观念、精神、品格、爱心、气度等综合素质和内在修养,取决于他的躯壳里到底装了一副怎样的灵魂,取决于他是否坚守住了心中的悲悯情怀!德兰修女用自己的一生,将爱心撒向世界,用善良普度众生,用微笑去抚平人们心中的伤痛。
她的善行,她的义举,使她被誉为穷人的圣母、善良的天使,并成为世界人民心中的女神、天主的化身。
这都是因为她始终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道德律——悲悯情怀![领悟]文段以“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取决于他是否坚守住了心中的悲悯情怀”为中心,接着用德兰修女播撒爱心的故事加以证明,很有说服力。
[精彩范文]①一代诗圣杜甫,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一位垂暮的老人,愁眉苦脸,面色凝重,满目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