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百家争鸣的发展过程,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和影响。
2.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强调其主要观点和现实意义。
3.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各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2.通过学习百家争鸣各家思想,使学生认识到思想观念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学会对不同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
4.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会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问题导向: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百家争鸣的背景、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各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学派进行研究,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历史案例,深入理解所学内容。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人性化的语言,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兴趣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辅导,使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提高自信心。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热爱,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
2.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找到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改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来自长和发展,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1.理解“百家争鸣”的内涵。

2.深刻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社会根源。

3.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4.理解诸子百家思想的突出特点。

5.讨论“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预习内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根本原因:。

(2)具体原因①。

②。

2.表现(1)道家学派:。

(2)儒家学派:。

(3)墨家学派:。

(4)法家学派:。

3.影响(1)。

(2)。

(3)。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主张①。

②。

③。

(2)影响:。

2.孟子的主张(1)。

(2)。

3.荀子的主张(1)。

(2)。

(3)。

三、道家1.老子的主张(1)。

(2)。

(3)。

2.庄子的主张(1)。

(2)。

四、法家1.韩非子的主张(1)。

(2)。

2.影响(2)。

合作探究1.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因素在呼唤着思想的巨人?2.战国时期的孟子与荀子从哪些相似的角度继承改造了孔子的思想?3.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如果我们是当时的一国国君,你会选择哪种学派?为什么放弃其他学派?请阐明理由。

4.“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课堂练习1.下图是故宫里的一块牌匾,其中蕴含的思想来自于()A.墨家B.儒家C.道家D.法家2.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佾舞(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孔子()A.“仁政”的主张B.爱惜民力的主张C.“克己复礼”的主张D.“仁义”和“王道”的主张3.下图为《孔子讲学图》。

孔子的教育成就对社会发展贡献最大的是()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这段文字反映了老子的()A.辩证法思想B.“道”的基本概念C.“无为”政治主张D.“以弱胜强”的观点5.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要表现在()A.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主张B.提出了争取小生产者政治权利的主张C.构建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D.提出了“仁政”学说6.“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历史必修3人教版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历史必修3人教版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1)思想核心——“仁”。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是解决人际关系的学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即“克己复礼为仁”;主张推己及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
科目
历史
年级
高二
班级
时间
课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难点
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用具

最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教材分析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本课为第一个历史阶段: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的。

孔子是儒家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的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教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生可以根据教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生主动探究,并对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盛况的习,使生对祖国文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重点难点: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理解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儒家思想”的短文,要求如下:
-短文需包括对儒家思想核心观点的理解,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字数在500字左右,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实例,阐述儒家思想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有初步了解,但对于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可能认识不够深入。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1.对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理解不够全面,容易混淆。
3.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2.理解儒家思想中仁爱、忠诚、诚信等价值观,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
3.尊重不同的思想观点,学会包容与理解,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掌握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深入剖析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重点掌握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心观点。
3.分析比较儒家与其他学派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思维能力。
(二)教学难点
1.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尤其是仁爱、忠诚、诚信等价值观的传承。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诸子百家中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代表人物及他们的主要观点;(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培养学生材料阅读能力,分析儒家思想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1)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图文材料,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2)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比较法等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3)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介绍,使学生意识到这是时代的需要,并对这一时期的思想有一定的认识,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境界,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1.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2.认识儒家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方法】1.主要采取讲授法,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之以师生的交流讨论;2.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文献资料讲解相应的教学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

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教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引导学生默读p2单元引言:然后提问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儒家思想)教师: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时候?学生:春秋战国时期。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学生:“百家争鸣”的局面。

教师:对!而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重点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主要思想观点。
2.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讨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核心思想,以及其在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主张。
2.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结合自己的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3.教师引导: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如诸侯割据、战争频繁、思想繁荣等,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教师简要介绍“百家争鸣”的概念,然后详细讲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核心思想。
c.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有哪些积极意义?
2.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教师引导:在各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邀请部分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a.请简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核心思想。
2.学生活动: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总结。
3.教师引导: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短文,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思想,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短文,要求800字左右,重点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观点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b.请举例说明“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碰撞。

人教版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案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案设计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明确春秋战国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了解不同学术的地域特点。

2、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概括总结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

3、知道“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观念。

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百家争鸣”的含义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学术流派或学者(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2、形成的原因经济上: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地主阶级形成阶级:“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文化上:私学兴起,造就大批文士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3、表现4、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初步发展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⑴创立:孔子删定“六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有记录言论的《论语》⑵基本内容①思想核心:是“仁”,通过“礼”来实现;②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包含了民本思想;③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打破了官府垄断。

(学在官府——学在民间)(3)评价: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⑴孟子的思想主张内容:①“仁政”②“民贵君轻”③“性本善”(仁、义、礼、智即“四心”)⑵荀子的思想——战国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内容: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君舟民水;③“人性恶”;④“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学派(1)老子—春秋时期A、老子简介:道家的创始者;生活在春秋晚期,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B、老子的思想a.哲学思想:“道”是宇宙万物的起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方法】合作—探究【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出现的原因:(1)经济上大变动:春秋战国时期崩溃,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大变革:周王室衰微,崛起,。

(3)阶级关系上:“士”受到各的重用。

(4)思想上: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2.代表人物:(1)道家学派的、(2)儒家学派的、、(3)法家学派的、(4)墨家学派的3.意义: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早期儒学的创立:代表---孔子(春秋晚期鲁国人)其主要思想:(1)思想核心是“”,他认为仁就是,实现仁要做到(2)强调统治者要(3)希望恢复,主张(4)教育思想:首创,主张,打破了2.战国时期儒家代表:、(1)孟子的思想①主张“”②提出“”的思想。

③伦理观上主张(2)荀子的思想①主张②提出的著名论断。

③提出,强调三、道家、法家和墨家1、道家:老子(春秋时期)其主要思想:(1)认为(2)提倡(3)提出;他希望(4)还认为世间事物都是庄子(战国时期)其主要思想:(1)继承和发展了(2)认为2.法家:(1)代表 (2)时间:(3)主要思想: ①主张②提出了(4)作用3、墨家——墨子:主张,宣扬,提倡;治国主张是墨家思想代表,在当时影响很大。

【巩固练习】1.战国时期我国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现象,其根本原因是 ( )A.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比较活跃,善于思考B.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为“百家争鸣”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条件C. 王室衰微,思想控制不力D. 封建政府的大力提倡2.《礼记》记载:孔子曾发出“苛政猛于虎也”的感慨。

这反映出孔子提倡 ( )A.仁政B.非攻C.仁D.礼3.据说冉雍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但孔子仍收冉雍为其弟子,这体现了 ( )A.因材施教的原则B.有教无类的思想C.没有贵贱之分的思想D.循循善诱的说教4.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强调百家争鸣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4.提醒学生关注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儒家思想”的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通过写作,让学生深入思考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并将其与个人成长经历相结合,体现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意义。
3.通过对时代背景的介绍,引发学生对这个时期思想文化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阐述百家争鸣的产生原因。
2.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3.重点讲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详细阐述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核心思想,如仁、礼、孝、忠、恕等。
(四)课堂练习
1.设计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不同形式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练习中得到提升。
3.及时批改并反馈练习结果,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个性化指导。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各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为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主要思想,重点掌握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观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事物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献史料研究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想的特点。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备课资料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本册教科书的背景知识:人类活动粗略地分为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所以人类历史可粗略地分为经济史、政治史和文化史。

必修1是政治史,必修2是经济史,必修3是文化史。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200多种。

文化是个大概念,包括思想、科技、文学、艺术、教育、宗教、法律、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各种制度等。

必修1、必修2已经涉及到文化史。

必修1中的各种政治制度(如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科举制等)、第6课罗马法和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等,必修2中的各种经济制度(如井田制、均田制、专卖制度等)、“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变迁”和三次工业革命等,都可以归属于文化史范畴。

所以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只是相对的划分。

从必修3目录看,教科书的文化史包括了思想、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自然科学、教育等七类。

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映经济、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文化是社会变迁的镜子,是映像。

本单元的背景知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各个阶段有代表性的最高成就,如向有“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

“先秦散文”一处也有换为“诗经、楚辞”之说的。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也有“先秦诸子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清代朴学”之说。

以上“七学”中,至少有“四学”与儒家的演变有关,故儒学(儒学者,儒家学说之简称。

亦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本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即是讲儒学之演变。

先秦诸子之学中,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是其中较早的一家,战国时期孟子、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传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学科:历史册别:必修3教材版本:人教版年级:高二年级一.设计思路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确对待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作用。

教师应注意避免生硬的说教和灌输,师生平等交流与相互启发,加强沟通和理解。

教学上,教师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课前指导学生收集和了解有关百家争鸣的历史资料;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注意师生互动方式,不仅是形式上的互动更是师生之间在情感和思维上的双向互动。

重点处理: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感受诸子百家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及惠泽千年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

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高二语文课本《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有很多的相关内容。

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

因此,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

另外,由于本节课的时代离学生比较远;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此外,虽然高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比较充分,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也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教材分析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2课时一、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2)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

(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2)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2)逐步培育起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发其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

三、近五年高考考点1.百家争鸣——儒家、法家主张的共通处(15年);2.孟子的思想主张——浩然之气(16年);3.儒家的“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17年)。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2、难点:如何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改造。

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单元标题解读】:1、“中国传统文化”是指?诸子百家的思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阴阳家等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主流思想”是指?儒家思想导入:教师:引入2007年5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钟厅向师生们作了一个即席演讲音频《仰望星空》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

⼈教版⾼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第⼀单元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标知道诸⼦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孟⼦和荀⼦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标1.知识与能⼒:知道诸⼦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孟⼦和荀⼦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过程与⽅法:适度引⼊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化⽅⾯的材料,启发学⽣思考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

以情境材料的⽅式,指导学⽣归纳和理解孔⼦、孟⼦和荀⼦的主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的⼈⽂关怀精神;了解儒家⽂化是我国传统⽂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正确对待儒家传统⽂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局⾯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孟⼦、荀⼦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学⽣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学⽣从时代背景出发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内涵以及与不同学派的⽐较;中国古代传统⽂化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借鉴意义。

【四】教学过程⼀、图⽚导⼊:课件展⽰:《孔⼦讲学图》⽼师:⼤家观察这幅图,孔⼦是坐着讲学还是站着讲学?学⽣:(回答)⽼师:孔⼦坐着讲学说明他以⼀种朴素温暖的⽅式⾔传⾝教,他坐着的这个地⽅⼜叫什么呢?学⽣:(思考、回答)⽼师:“杏坛”后来成为教师职业的代名词。

孔⼦⾸创私学,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会有哪些社会问题?⼆、问题导学,构建⽹络1、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2、列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物及其主张。

(学⽣提前预习建构知识⽹络,⽼师上课检查并梳理)“百家争鸣”局⾯的出现(⼀)社会背景(社会经历重⼤变⾰、重⼤转型)1.经济:铁器、⽜耕的使⽤推⼴,井⽥制⽡解。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参考教案5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参考教案5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参考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3)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的人文主义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方式:(1)教学方法:主要采取讲授法,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之以师生的交流讨论。

(2)辅助手段: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文献资料讲解相应的教学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教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提问:默读单元引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学生:儒家思想。

教师: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课程规范:1、知道诸子百家,看法春秋战国时期百花怒放局面构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构成。

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干: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明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了解:〝百花怒放〞的缘由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运用:剖析儒家思想的构成缘由,总结儒家思想的构成进程,探求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进程与方法:概括归结知识,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联络理想;历史比拟;效果探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祖国的历史文明而自豪;以人为本的肉体境界。

教学重点: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儒家思想构成的缘由。

教学进程及要点:导入新课:一个民族的文明,是一个民族肉体的活动的结晶,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的肉体关于它的肉体活动的反思,从这个意义说,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的文明的最高成就,也是它的实际思想的最高开展。

————冯友兰〔我国著名哲学家〕请思索:中国现代影响最深远的哲学思想是什么?〔儒家思想〕预习教材,发现效果;(教员预设的效果)1、细心阅读教材第一局部外容,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总结〝百花怒放〞局面出现的缘由,罗列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并归结〝百花怒放〞的历史意义。

2、细心阅读教材第4—5页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知识积聚,总结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

3、细心阅读教材第6页内容,梳理〝百花怒放〞时期道家、法家、墨家流派的不同观念主张。

生生交流,协作学习一、〝百花怒放〞局面的出现1 〝百花怒放〞的含义〝百花怒放〞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窗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事先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效果,展开争论。

2 百花怒放局面出现的缘由: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构成,社会的大革新推进了思想文明的绝后兴盛〔1〕经济:消费力大开展,井田制解体;〔2〕政治:分封制解体,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3〕阶级:〝士〞阶级的生动和受重用;〔4〕文明: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官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海南中学历史组王京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百家争鸣”的背景和主要代表,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认识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分析儒家思想对当今我国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及儒家作为思想史的宝贵遗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学习诸子百家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处世观。

2、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文化名人的能力。

(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4)通过对历史图片的解读和对有关诸子百家材料的阅读分析,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百家争鸣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出现,对我国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4)使学生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局面出现的历史条件,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辨证关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三、教法提问法、史料阅读法、课堂讨论法四、学法材料学习法、思辩学习法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百家讲坛”的一些图片知识,如于丹“论语”、易中天“我读先秦诸子”、孙立群“解析韩非子”、马瑞芳、纪连海“感悟孔孟”、康震“庄子的人生境界”等。

教师提出为什么生活在几千年前的诸子百家特别是孔子在今天会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接着自然过渡到“百家争鸣”。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运用: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联系现实;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

四、教材分析:1、重点: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2、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单元解读】本单元主要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第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第二自然段主要从各个历史阶段分析中国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

【导入新课】通过2008年奥运会宏大的开幕式上的表演导入本单元的标题——传统文化,进而导入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是什么,这一思想又是在怎样出现的?怎样形成的?进入新课。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探究学习】结合课本P4历史纵横思考“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彼此吸收和融合的局面。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一定社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第一,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第二,第二,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3、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等。

【探究学习】“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解题关键: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以及其他学派的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1)引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运用比较法、列表法和分析法指导学生对“百家争鸣”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问题进行归纳。

(3)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学生对儒学的存在原因以及现代儒学复兴情况进行探讨。

2.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研究探讨,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诸子百家”的分析以及了解,培养学生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

(3)认识儒学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并且联系现实,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发挥儒学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教学方式1.教学方法:比较法,列表法,分析法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演示,辅之以师生交流讨论※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早期儒学三大家的主要观点2.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言由电影《孔子》引出课题:前段时间有一部热播电影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不少的电影人甚至社会学者,历史学家都对它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对于这部影片,褒贬不一,它就是《孔子》。

由胡玫执导、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于2010年1月22日正式全国公映。

电影描写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经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列国、陈蔡被围等重要经历进行改编。

(播放《孔子》的系列剧照。

)提问:影片《孔子》的时代背景,大家知不知道?答案春秋战国时代。

导入新课影片的主角是孔子,但是,其实在那个时代,有很多孔子一样伟大的人物。

那个时代,是我国思想文化的一次大潮流,无数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主张,它不仅仅是一个诸侯争霸的时代,也是一个各种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时代。

二、教授新课(一)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提问:何谓“百家争鸣”?提示:“百家”与“争鸣”各自含义。

答案:教师通过投影解释A.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B.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C.“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原因)结合课本,请学生先思考、回答学生回答后。

教师幻灯片演示第一,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二,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三,科技上的进步。

在天文学﹑数学﹑光学﹑医学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下,人们的精神生活及物质生活得到了丰富与提高。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第五.学术自由的氛围。

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

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3.诸子百家(1)墨家——墨子简介墨子(约前468—前376),墨家创始人,战国时期鲁国人。

代表作《墨子》。

资料链接: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

尚贤者,政之本也。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墨子》提问:从上述史料中,你能分析出墨子的主要观点吗?答案:兼爱、非攻、尚贤(2)道家——老庄老子,传说姓李名耳,生卒年不详。

春秋晚期楚国人。

资料链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从资料分析老子的思想观点:“道”是本原,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辩证法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资料链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从资料分析庄子观点:继承发展老子的思想,把世间万物都看做相对的(4)法家——韩非子韩非(约前280—前233 ),战国时期韩国人,是法家集大成者。

资料链接: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从上述资料分析韩非子观点:答案:以法治国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4.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影响概括而言: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5.列表法小结儒墨道法四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战国时代,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和总结,并博采众家之长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孔子提问:你对孔子了解多少?幻灯片演示孔子简介。

结合课本P5的资料回放总结孔子的生平。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

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

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于是,孔子开始潜心办学,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史料链接: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论语·子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仁。

《论语·卫灵公》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从上述资料分析孔子的观点: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的思想。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

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

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政治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孟子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

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

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

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结合课本知识以及资料链接分析孟子思想: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继承了孔子的“仁”,并把它发展为“仁政”思想。

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则会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还提出了性本善的思想。

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

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在当时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资料链接:“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3.荀子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

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结合课本知识分析荀子的思想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

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在君民关系上,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

在伦理观上,荀子主张性本恶。

资料链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道虽迩,不行不至。

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荀子·哀公》)从上述资料启发学生对于如何学习的思考。

4.运用列表法对比孔孟荀三者的观点三、探究学习:儒学与现代生活提问:列举你在现代社会中看到的儒学的影子。

此部分主旨在于让学生感受中华文明的经久不衰。

学生回答后,幻灯片放映。

四、巩固练习本课主旨内容及探究性问题: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原因2.百家争鸣局面带来哪些影响3.试述儒教三大家主要观点4.你觉得为什么儒家思想最后为什么成为“百家”中的大家?5.你认为现代社会生活中,有没有复兴儒学的必要?如果有,那么原因是什么?6.你认为我们能为复兴儒学做些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