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合集下载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

述:这张图片想必大家都认识,孔子。

问:你曾听他人如何评价孔子?

预设:圣人、万世师表、地位很高

述:但这样一位后世眼中的圣人,在当时人,甚至孔子自己看来,却称为“丧家之狗”,所以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关键在于今天所要学习的《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问:真的有一百家吗?(阅读教材第4页历史纵横,解决问题。)

预设:“百家”为泛指,主要只有十个学派,影响最大的是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

述:明确主要对象的前提下,思考“争鸣”是什么意思?为何会形成“争鸣”的局面?(阅读教材第4页一二三段内容,解决问题。)

预设: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社会变革,代表各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学者和思想流派,希望按本阶层利益诉求对宇宙对社会作出

解释,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述:“百家争鸣”实际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学派争奇斗艳、批驳融合的局面,在此局面下,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问:为何会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述:为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来看一段在1997年发生于央视主持人和山西放羊娃之间的对话。

问:从这段对话中能得出哪些信息?

预设:思想幼稚;没受过教育;家庭环境穷。

述:从上述对话可以得出历史原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根据这一原理,阅读教材第四页一二两段内容,结合必修一二所学知识,探讨“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活动:学生结合知识基础,自由表达意见。

述:此刻大家结合一个问题各抒己见,实际上也可以看成课堂上的“百家争鸣”。教师依据政治、阶级、经济、文化的顺序,向学生阐释社会变革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版高中必修三专题一第一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版高中必修三专题一第一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版高中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是古代中国许多思想流派开始形成时期,其中以儒家学派的思想影响最大。本课分四个子目,分别是“孔子和早期儒家”,“老庄之学”,“法家思想”,“墨家的主张”,主要介绍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的思想。其中,儒家思想不仅介绍了孔子,还介绍了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所作的贡献。本专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经孔子、孟子、荀子的创造与发展,较早的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本课作为本专题的第一课,它的学习为后面不同阶段的思想演变奠定了基础和确定了基本方向。

【重点难点】

重点是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难点是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文献、图像,不同类型的史料,理清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学习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2、通过对比各学派的不同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百家争鸣的原因、影响,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培养学生对历史解释的能力。

3、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局面的介绍,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了百家争鸣,有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在高中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二两个模块的学习中,对春秋战国的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扎实,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因此,在原来知识架构一知半解的基础上,教师要提供材料,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学习。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1-1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1-1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1-1百家争鸣(教学设

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版高中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是古代中国许多思想流派开始形成时期,其中以儒家学派的思想影响最大。本课分四个子目,分别是“孔子和早期儒家”,“老庄之学”,“法家思想”,“墨家的主张”,主要介绍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的思想。其中,儒家思想不仅介绍了孔子,还介绍了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所作的贡献。本专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经孔子、孟子、荀子的创造与发展,较早的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本课作为本专题的第一课,它的学习为后面例外阶段的思想演变奠定了基础和确定了基本方向。

【重点难点】

重点是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难点是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文献、图像,例外类型的史料,理清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学习从史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2、通过对比各学派的例外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百家争鸣的原因、影响,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培养学生对历史解释的能力。

3、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局面的介绍,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安徽省长丰县实验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安徽省长丰县实验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丰县实验高中 2016~2017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历史学科

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教师:李为爱

项目内容

课题第 1 课“百花怒放”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改正与创新

1、知识与能力:

(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期间“百花怒放”场面形成的重要意

义;认识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看法,以及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

思想;

( 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德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

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 3)剖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由,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访儒家思

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教课( 1)适量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资料,启迪学生思

目标考百花怒放场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 2)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看法、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概括孔

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 3)以百花怒放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

和感觉。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念书活动”。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感觉中国古代思想的广博精湛:经过学习初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育学生

“以人为本”的的人文主义精神;认识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

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代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

正确对待儒祖传统文化,发挥其在今世的踊跃意义。

教课学习要点:百花怒放场面出现的社会原由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

重、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学习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由。

教课教材、教课设计等。

准备

导入新课: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

学生:儒家思想。

教师: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积厚流光,积蓄深沉。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word文档资料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word文档资料

百家争鸣

教材分析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内容,对于学生整体把握儒家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有关本课的知识。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学生认知能力分析:到高中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一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老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材料阅读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结果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自主思考荀子与孟子的人性观有何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对其治国理念有何影
响?
提示:不同: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孟子主张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
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6-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0-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名师精讲
(1)历史背景:
①经济方面,生产力大发展,奴隶制经济瓦解(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②政治方面,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③阶级方面,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
④文化方面,私学兴起,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思维脉络
-2-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23-
-21-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精品说课稿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精品说课稿

人民版高中历史

必修三

全册精品说课稿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说课稿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课题是《百家争鸣》下面我将从本课的教材地位,教法,学法。教学设计等方面加以讲述。

一、教材地位

百家争鸣这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相辉映的局面,它谱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序曲,其精华仍具有为现代社会服务的现实意义。同时它涉及到的儒家学派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发展形成是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

演变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该课的学习能让生深切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其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该课地位非常重要。

但这节课知识容量大,理论性强,人物多。而且我校的学生学识面不广,史学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基于该认识和结合浙江省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论从史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视频相关的角色扮演,动手写人物碑文和寓言成语故事的讲解令生感知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通过创设情景联系实际等方法让生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通过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百家争鸣的意义对现实的影响。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公开课课件(共42张PPT)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公开课课件(共42张PPT)
四大学派: 儒、道、墨、法 孔子、孟子、荀子、 六大思想家: 老子、韩非子、墨子
小结: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重点)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孔子 春秋 人们应相互爱护,反对暴政,提倡“仁” 儒家 孟子 战国 “仁政”;“民贵君轻”;反对兼并战争 荀子 战国 “制天命而用之”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道家 老子 春秋 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无为而治”
1、孔子—— 春秋时期 创立儒家学派
身世
孔子的生平
从政经历 成就
孔子的思想
政治思想:“仁”、“礼”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等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的地位
儒家学派创始人 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孔子的身世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 前551年)夏历八月二 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 六年(公元前479年) 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 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 对他的尊称。
讨论并根据下述材料,分析概括“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3.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4.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春秋时期 创立儒家学派 2、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课件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20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课件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20张PPT)

三 道家和法家
材料一 “祸兮,福之所倚;福 兮,祸之所伏。”——老子
材料二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 物与我为一。”——庄子
三 道家和法家
材料三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 非子
材料四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 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 交相利。”又说:“(战争)春 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 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 可胜数。”——墨子
三 道家和法家
学派 道家
墨家 法家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老子 庄子 墨子
商鞅 韩非子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 的辩证法思想
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 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 “兼爱”“非攻”“尚贤”“节
俭”
以法治国,君主专制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 1课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目录
一 “中百央家集争权鸣的”发局展面的形成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三三 道家和法家
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含义: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 时期,社会上形成一批 以…、…为宗旨的学者和思 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 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 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 墨家、道家、法家等。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百家争鸣学案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百家争鸣学案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百家争鸣

学案

1. 知道诸子百家。

2.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4.感受人类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用赞赏的态度认识思想传承的价值。

二、重难点

重点: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主要意义

学习过程:

一.时间:

这一时期诞生了中国古代两座文化高峰:和。

(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流是。)

二.含义: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

“百家”:是泛指,主要分为:儒、墨、道、法、阴阳、杂、名、纵横、兵、小说家等。“争鸣”:指思想家按照各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自然、社会作出解释,著书立说,广收门徒,发表见解。

三.原因

(1)经济:崩溃,经济发展,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衰微,各国纷争的局面促进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3)阶级关系:__________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文: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四.代表学派

1、儒学(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1)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家、家、儒家思想。

政治思想:核心是、

(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非礼勿视等)

德治(为政以德)。

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开创了之风,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讲求教育方法。

文化传承:编定《诗》《书》《礼》《易》《春秋》,统称“”。

其言论被其弟子收录为《》。

《论语》“马厩失火,问人,不问马”反映了孔子:

百家争鸣教案

百家争鸣教案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的背景、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其所产生的影响。这些内容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同时,本课的学习是本专题学习的基础。有助于把握诸子百家博大精深的文化及作出的贡献,有助于我国两个文明的建设。本课的内容主要有四目:孔子和早期儒家;老庄之学;法家思想;墨家的主张。四目在逻辑上是并列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高中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二两个模块的学习,对春秋战国的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春秋战国时各派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等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通过以往的历史学习,他们已经逐步具备了开放性学习的特点,他们的思维更活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历史,能更理性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些都有利于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去感悟,探究思想家的思想成果。但他们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方面的知识涉及甚少,也没有形成系统地认识,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材料,运用地图、故事、表格等资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学习。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理解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从历史地图、“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和《论语》、《老子》、《韩非子》等篇中名句提取信息,用表格梳理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的主要特点。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推动礼封乐建崩经坏济发展。
天下大乱
阶级关系上: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针对群雄争霸、社会动荡的政治格局,各派提出怎样的治 国思想: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 用,实行仁政。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意志强加给社会, 顺应时势和民心。
响。
关于“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代表 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 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 生了儒、道、墨、名、 法、阴阳、纵横、农、杂 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 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 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 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 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产生的原因
政治上:西周的奴隶制走向解体,封建制度兴起。 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变法革新18古为今用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 成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 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 儒家思想的形成。
3.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 ) A、克己复礼 B、宽刑薄赋 C、仁 D、民贵君轻

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导学案必修3

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导学案必修3

金昌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所属学派及思想主张。

学习难点:早期儒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自主学习】

【总结与升华】

【基础巩固】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相关背景有( )

①此时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思想界非常活跃②各诸侯国为发展和壮大自身而极力招揽人才③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和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使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并带动了思想的革新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如图是2013年第六届东亚运动会的会徽和吉祥物图案,它们传递出丰富的和谐主题。下列思想与这一主题不相符的是( )

A.仁者爱人 B.人之性恶

C.人性本善 D.以人为本

3.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

4.(2012·湖北武汉模拟)《中华文化史》把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总体特征各用一个词来概括。下列四词即是对当时四个学派的总体特征的概括,其中属于儒家思想的总体特征的是( )

A.超逸 B.冷峻 C.敦厚 D.谨严

5.(2012·宁夏银川模拟)“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应出自先秦(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17)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17)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17)

第一课百家争鸣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百家争鸣,指的是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节的内容,其核心是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墨子和荀子等思想家的主张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理解它关键就是要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背景分析其思想产生的原因,掌握其对中国历史带来的影响。学生已经学过通史中的相关内容及必修1、2中的相关内容,本节课的内容百家争鸣,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还与政治学科及必修1、2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有知识扩展的作用,是本学科的重要内容。教学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等社会状况进行分析。

二、目标及其解析

1、教学目标: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目标解析: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就是要掌握儒家、法家和道家的基本思想主张的差异;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就是要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时期,也奠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

(1)容易混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本课涉及到的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列表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理解。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析。从

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

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

科目:历史级别:高二级任课教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儒学的兴起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

⼈教版⾼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

第⼀单元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程⽬标

知道诸⼦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孟⼦和荀⼦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标

1.知识与能⼒:知道诸⼦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孟⼦和荀⼦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过程与⽅法:适度引⼊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化⽅⾯的材料,启发学⽣思考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以情境材料的⽅式,指导学⽣归纳和理解孔⼦、孟⼦和荀⼦的主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的⼈⽂关怀精神;了解儒家⽂化是我国传统⽂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正确对待儒家传统⽂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百家争鸣”局⾯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孟⼦、荀⼦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学⽣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

学⽣从时代背景出发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内涵以及与不同学派的⽐较;

中国古代传统⽂化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借鉴意义。

【四】教学过程

⼀、图⽚导⼊:

课件展⽰:《孔⼦讲学图》

⽼师:⼤家观察这幅图,孔⼦是坐着讲学还是站着讲学?

学⽣:(回答)

⽼师:孔⼦坐着讲学说明他以⼀种朴素温暖的⽅式⾔传⾝教,他坐着的这个地⽅⼜叫什么呢?

学⽣:(思考、回答)

⽼师:“杏坛”后来成为教师职业的代名词。孔⼦⾸创私学,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会有哪些社会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以及其他学派的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引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运用比较法、列表法和分析法指导学生对“百家争鸣”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问题进行归纳。

(3)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学生对儒学的存在原因以及现代儒学复兴情况进行探讨。

2.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研究探讨,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诸子百家”的分析以及了解,培养学生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

(3)认识儒学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并且联系现实,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发挥儒学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教学方式

1.教学方法:比较法,列表法,分析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演示,辅之以师生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早期儒学三大家的主要观点

2.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言

由电影《孔子》引出课题:前段时间有一部热播电影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不少的电影人甚至社会学者,历史学家都对它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对于这部影片,褒贬不一,它就是《孔子》。由胡玫执导、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于2010年1月22日正式全国公映。电影描写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经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列国、陈蔡被围等重要经历进行改编。(播放《孔子》的系列剧照。)

提问:影片《孔子》的时代背景,大家知不知道?答案春秋战国时代。

导入新课

影片的主角是孔子,但是,其实在那个时代,有很多孔子一样伟大的人物。那个时代,是我国思想文化的一次大潮流,无数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主张,它不仅仅是一个诸侯争霸的时代,也是一个各种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时代。

二、教授新课

(一)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含义

提问:何谓“百家争鸣”?提示:“百家”与“争鸣”各自含义。答案:教师通过投影解释

A.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B.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C.“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原因)

结合课本,请学生先思考、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幻灯片演示

第一,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二,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三,科技上的进步。在天文学﹑数学﹑光学﹑医学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下,人们的精神生活及物质生活得到了丰富与提高。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第五.学术自由的氛围。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3.诸子百家

(1)墨家——墨子简介

墨子(约前468—前376),墨家创始人,战国时期鲁国人。代表作《墨子》。

资料链接: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

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

提问:从上述史料中,你能分析出墨子的主要观点吗?答案:兼爱、非攻、尚贤

(2)道家——老庄

老子,传说姓李名耳,生卒年不详。春秋晚期楚国人。

资料链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从资料分析老子的思想观点:“道”是本原,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辩证法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资料链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从资料分析庄子观点:继承发展老子的思想,把世间万物都看做相对的

(4)法家——韩非子

韩非(约前280—前233 ),战国时期韩国人,是法家集大成者。

资料链接: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