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经济周期

合集下载

试论中国经济发展周期及当前所处的阶段

试论中国经济发展周期及当前所处的阶段

经济周期就是指一国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每个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手段,在经济发展上创造了辉煌,但也避免不了周期性循环。

近24年的经济发展,大体可以看到以10年至13年为一个周期的规律。

一、1988年至1997年,形成1年危机、2年相对萧条、1年复苏、6年高涨。

1987年13大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1988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3853亿元、比上年增长11.20%,但因物价上涨过猛,出现明显通货膨胀,1988年经济在高涨中出现危机。

1989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5677亿元、比上年增长3.9%;1990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7400亿元、比上年增长5%。

1989年—1990年经济增长相对萧条,出现了流通不畅、产品积压增多、企业开工不足、经济效益下降、就业压力增大、财政困难。

1991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9580亿元,比上年增长7%。

1991年经济发展复苏,出现了结构缓慢调整,经济效益不高,财政困难加大。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3938亿元、比上年增长12.8%;1993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为31380亿元、比上年增长13.4%;1993年党的十四大召开,1994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为43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8%;1995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为577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1996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为67795亿元、比上年增长9.7%;1997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为74772亿元、比上年增长8.8%。

1992年—1997年经济发展相对高涨,经济发展出现了投资规模偏大、货币投放过猛,运输紧张、物价上涨、基础产业和设施落后、农业发展滞后、国有企业仍面临较多困难、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效益不好、经济结构不合理、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下岗职工多、金融秩序在某些方面混乱、低收入居民生活困难等问题。

中国当前经济周期

中国当前经济周期

中国经历的经济周期第二次下降周期 1995-1999 (2000年上半年经济有所回升,但下半年起,到2001年下半年经济又开始下滑)第三次上升周期 2002-2007第三次下降周期 2008-中国历年货币政策演变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3-2007年稳健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2010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12月3日政治局会议,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具体阶段性分析:1998年以后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货币政策。

中央提出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经过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已相当突出,当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面临化解金融风险和防范出现新的更严重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二是当时尽管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三是由于过去我们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企业高负债经营,自有资金比例很低,再继续大幅度增加贷款,不良贷款问题会更加突出;四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对货币政策的运用,财政增发国债,银行参与购买,其本身就包含了运用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内容。

我国经济周期所处的阶段

我国经济周期所处的阶段

我国经济周期所处的阶段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

一般可划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

如果经济位于周期的繁荣阶段,说明当前经济形势很好,但要预防经济过热;如果经济位于周期的萧条阶段,说明当前经济不景气,糟糕,政府必须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如果经济位于周期的衰退阶段,则必须引起高度注意,采取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陷入萧条;如果经济位于周期的复苏阶段,说明经济形势好转,但也要采取适度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推动经济由复苏走向繁荣。

因此,经济周期阶段分析就是研究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其目的是为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如果经济周期阶段判断不准确或失误,就可能误导决策者做出不合时宜甚至相反的宏观经济决策,结果南辕北辙,适得其反,从而导致经济的过热过冷、大起大落和恶性波动,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那么,我国经济周期目前处在什么样的阶段呢?在这里我将结合资料,主要立足于潜在经济增长率、失业率、价格指数这些重要宏观经济变量分析,来简要说明我国经济周期目前所处阶段的一些情况。

(一)经济增长率的新特征分析2000年我国经济增长走出1999年的低谷,逐步复苏和回升,由此开始了新的一轮经济周期。

这一轮经济周期从2000年开始至今,已近10年,2000-2005年的GDP增长率分别为8%、7.5%、8.3%、9.5%、9.5%、9.9%,2006年上半年的GDP增长率居然高达10.9%。

从这组数据来看,这一轮经济周期呈现出两个明显特征:平稳和快速增长。

平稳和快速增长这两个特征在以前的各轮经济周期中很难出现。

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的50多年中,我国经济增长已呈现出10次周期,目前正处于第10轮周期中。

但是新一轮周期与前者相比,增长质量更高,因为增长速度更加平稳,并且实现了高速度向快速增长的转变。

就经济周期阶段来看,足以证明目前中国经济正位于周期的繁荣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周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周期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周期经济周期:国民总产出、总收入、总就业的波动分为:衰退、萧条、复苏、繁荣四个阶段衰退期的特征: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劳动需求下降、产出下降、通货膨胀速度放慢、企业利润下滑。

关于中国经济周期的划分存在争议,一般按照经济增长率的谷-谷分析法,可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周期划分如下:(1)1978—1981 持续四年第一轮政治环境: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把注意力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经济形势:a. 基建投资迅速增长增长率达到37%b. 货币发行多,物价上涨(2)1982—1986 持续五年第二轮(3)1986—1990 第三轮(4)1990—1999 第四轮(5)2000——2009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的关系最多的提法是KEC理论,20 世纪70 年代以前, 人们普遍认为原材料、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消耗大体上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关系。

由于受到统计数据的限制, 这一结论并没有得到实证的支持。

到了20 世纪90 年代初期, 全球环境监控系统( GEMS) 为经济增长与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

其中, 格罗斯曼和克鲁格首次对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 并发现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呈现一种倒U型关系,即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随着经济增长, 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当经济增长越过某一特定的转折点时, 环境质量将得到改善。

这就是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简称EKC) 假说。

经济增长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对环境产生影响: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

规模效应本身要求更多的投入, 用于投入的自然资源消耗量增加, 因而规模效应对环境产生消极影响。

然而, 经济增长又通过结构效应对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随着经济增长, 经济结构也将发生变化, 从过去的高污染的工业经济转向清洁的服务型经济和技术型经济, 经济结构的转变使环境压力得以减轻。

此外,经济增长带动技术的进步, 更有效的技术手段可以减轻污染物的排放量, 进而减轻环境压力。

中国的经济周期与产业结构变化

中国的经济周期与产业结构变化

中国的经济周期与产业结构变化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在这样的经济发展中,周期和结构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一、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的一种波动规律,其中包括繁荣、衰退、危机和复苏等几个阶段。

中国的经济周期也不例外,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以出口为主,外资为辅。

那时期的经济周期表现为“高增长—通货膨胀—危机”的典型的市场化周期。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深刻,而后中国经济的周期发生了新的变化。

从2009年到2012年的周期表现为“政府刺激—下滑—政府再次刺激—复苏”四个阶段。

此后,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价格持续下跌等,这一过程在国际经济学中被称为“新常态”。

二、产业结构变化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在这方面,中国的变化尤为显著和独特。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产业结构主要包括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中国经济的成长,中国的产业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现在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和制造业大国之一。

外向型的发展演变为以内需为主要驱动力。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近些年,在政府的引导下,中国的产业结构又在向高附加值和高技术产业转型。

这就意味着,中国的产业结构在向更加多样化和更加高端化的方向发展。

三、政府角色在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中,政府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

尤其是中国的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明显。

从198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开始,中国政府就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整来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

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例,中国当时实施的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措施不仅巩固了国内的经济增长,也迅速拉动了全球经济,为各国控制危机带来了重要影响。

与此同时,政府也在积极引导产业升级,并且扶持高端制造业和技术创新等方向的发展。

中国经济的长周期与短周期

中国经济的长周期与短周期

中国经济的长周期与短周期摘要中国经济发展的长周期和短周期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长周期主要指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波动,是长期内经济增长的趋势变化;短周期则是指经济周期性的波动,一般以几年为单位。

本文将对中国经济的长周期和短周期进行探讨和分析,并讨论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 中国经济的长周期中国经济的长周期指的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变化。

长周期由一系列相对稳定的阶段构成,每个阶段通常持续几十年。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可以明显观察到长周期的变化。

1.1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独立之初,以计划经济为主导,国家通过五年计划来规划经济发展。

这一阶段经济增长相对较慢,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政府对产业进行直接调控。

1.2 第二阶段:市场经济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

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计划经济,私营企业兴起。

经济发展逐渐由农业为主转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外贸易开始蓬勃发展。

1.3 第三阶段:转型期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了转型期,经济增速出现下降趋势。

这是由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高收入阶段,逐渐丧失了以低成本劳动力为基础的竞争优势。

此外,人口老龄化和环境问题也对经济增长造成了一定压力。

2. 中国经济的短周期中国经济的短周期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的波动,通常以几年为单位。

短周期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如金融政策、市场需求和全球经济形势。

2.1 增长周期中国经济的短周期增长往往以GDP增长率为指标。

短期内,经济增长可能出现波动,有时增长较快,有时增长较慢。

这与投资、消费和进出口的波动有关。

2.2 波动周期市场经济中,周期性波动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经济也不例外,周期性波动主要表现为景气周期和萧条周期。

景气周期指的是经济处于高增长、就业增加、物价上涨的阶段,而萧条周期则是经济衰退、就业减少、物价下降的阶段。

3. 长周期和短周期的影响和挑战中国经济的长周期和短周期对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和挑战。

中国经济的周期性问题及其分析

中国经济的周期性问题及其分析

中国经济的周期性问题及其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

有人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然而,在经济增长的背后,我们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周期性问题。

这些问题对于中国的长期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周期性问题的表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周期性问题的表现形式。

在中国经济运行中,周期性问题一般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增长速度波动。

由于周期性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经常会发生波动。

这种波动通常有明显的周期性,即几年一周期,所以我们常听到“经济周期”的说法。

2.通货膨胀率的波动。

由于通货膨胀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非常之大,所以每一次经济周期的变动,通货膨胀率也通常会相应升高或降低。

3.就业问题。

由于周期性问题的影响,就业也经常出现“周期性失衡”现象,即某个时期失业率增加。

4.股市和房地产市场。

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也是周期性问题的重要体现。

这两个市场的波动不仅对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对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二、周期性问题的原因了解周期性问题的表现形式之后,我们应该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

经济周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大类: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1)储蓄率的变化。

当储蓄率上升时,资金供给相对较多。

如果经济主体的消费不增加,资本市场上的压力就会增大,产生“金融过剩”或“信用紧缩”的问题。

(2)投资的变化。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

当投资需求变化时,会导致资金市场上的供需变化,从而产生“经济危机”的问题。

(3)科技创新的变化。

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非常之大。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创新新品种的数量逐渐减少,从而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2.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1)国际纷争。

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动荡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

例如,国际贸易战、跨国公司的裁员等因素,都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2)国际金融危机。

中国的经济循环趋势分析

中国的经济循环趋势分析

中国的经济循环趋势分析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国经济的循环趋势对全球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

根据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而周期分为四个阶段:扩张期、高峰期、收缩期和低谷期。

以下是中国经济循环趋势分析的概述。

1. 扩张期
扩张期是经济周期的第一个阶段,也是中国经济循环趋势中的第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经济增长迅速,就业增加,产出增加,通货膨胀率上升,实际利率下降,货币供应增加,股票市场蓬勃发展,房地产市场稳步上升。

中国经济的扩张期通常持续四到五年,在这段时间内,经济增长率保持在较高水平,社会和政府投资大量增加。

2. 高峰期
经过扩张期后,中国经济逐渐进入高峰期。

在这个阶段,经济增长率开始放缓,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开始变得不稳定,实际利率开始上升,通货膨胀率开始降低。

政府和社会投资开始减少,债务和通货膨胀率开始上升。

3. 收缩期
在高峰期过后,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收缩期。

在这个阶段,经济增长率持续放缓,
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极不稳定,失业率上升,工业生产减少,企业产生亏损。

政府收入下降,同时,政府和社会投资被迫减少,债务和通货膨胀率持续上升。

4. 低谷期
收缩期结束标志着低谷期的开始。

在这个阶段,经济增长率持续下跌,失业率上升,企业倒闭,消费需求下降,通货紧缩出现,通货膨胀率的上升逐步减缓。

为了应对低谷期的挑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例如提高财政支出和放宽货币政策等,以刺激经济增长。

总之,中国经济的循环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但政府和社会的努力可以让每个阶段的影响最小化。

中国经济周期研究

中国经济周期研究

中国经济周期研究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一直保持着极高的速度,而这种速度增长也伴随着一些问题。

其中,经济周期的波动是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周期的研究,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和特征经济周期是指价格、产出、就业、利率、物价等经济变量在一定时期内的涨跌变化。

在经济周期中,经济活动会经历一段时间的繁荣和增长,然后又会经历一段时间的放缓和衰退。

经济周期的周期性和波动性非常明显,下面是经济周期主要的四个阶段:( 1)繁荣期:该时期是指经济活动得到加速和拓展的时期,包括GDP 的增长、产出的增加、失业率的下降、物价的上涨等。

( 2)收缩期:该时期是指经济活动开始出现放缓和下滑的时期,包括GDP 的下降、产量的减少、失业率的上升、物价的下跌等。

( 3)萧条期:该时期是指经济活动处于萎靡状态的时期,包括GDP 的下降、产量的减少、失业率的上升、物价的下跌等。

(4)复苏期:该时期是指经济活动重新开始增长和拓展的时期,包括GDP 的增长、产量的增加、失业率的下降、物价的上涨等。

二、中国经济周期的研究( 1)历史周期方面的研究中国在1949 年成立新中国后,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这时中国经济周期的研究也逐步开始。

1949 年至近几年间的中国经济周期研究可以分为多个阶段。

20 世纪50 年代,中国的经济周期主要由计划和政策驱动,周期长短不统一。

60 年代到80 年代的调控周期研究,在时间维度上更具规律,主要涉及国库券发行、存款准备金率、货币发行量等政策措施。

90 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增大和结构的复杂,周期研究开始从单一的商业周期向全局周期研究拓展,人民币政策对经济周期影响逐步明显。

( 2)中国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经济周期的产生是多方面的,包括国内经济、国际经济和政策因素。

在国内经济方面,物价、工资和就业水平的变化是引起经济周期的关键原因。

同时,国际货币和贸易政策的变化以及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中国经济周期的波动。

我国经济周期分析

我国经济周期分析

我国经济周期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经济周期一般可划分为收缩和扩张两个阶段,波峰(peak)和波谷trough是周期的转折点;或者划分为四个阶段:繁荣prosperity、衰退recession、萧条depression、复苏recovery或revival。

本文要研究的经济周期阶段就是指经济位于以上哪一个阶段phase。

经济周期阶段分析其实就是研究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其目的是为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经济周期是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与收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历了四个比较完整的经济周期:1977—1981年为第一周期;1981—1986年为第二周期;1986—1990年为第三周期;1990—2002年为第四周期。

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又进入了新一轮周期。

下面以第四轮周期为例来谈一谈我国经济周期的现状和特点。

自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为14.2%,达到第四轮周期的顶峰后,我国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较高速度,但近来年徘徊在7%~8%左右。

与前几轮相比,本轮周期主要有以下特点:1.波动幅度大大减小。

在前几轮周期中,有三轮表现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绝对下降。

从1990年到2002年的第四轮周期波动中,主要经济指标都未出现绝对下降,而仅表现为增长率的减缓。

现在新一轮经济周期已经开始,2003年的GDP增长率为9.1%,经济增长平缓。

2.一个短扩张(扩张期为2年),长收缩(近10年)的周期。

前几轮每当经济由扩张转为收缩时,随着政府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一般来说,经济都能迅速走出低谷,本轮周期的扩张时间仅仅持续了2年,在第三年就转为收缩,收缩区持续了大约10年。

尽管政府不断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力度,但收效并不明显。

3.经济周期由非对称性向对称性逐步恢复。

在1996年之前,我国已经实现的经济周期大都是非对称性的,即经济周期中经济增长率的“缓升陡降”或者“陡升缓降”的非对称过程。

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周期的分析

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周期的分析

内容及过程
三、经济复苏
1962-1963年, 由于政府在全面危 机压迫下改革‘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 统治经济为‘队为基础’的村落经济,放 松了政府对农村基层的全面控制,允许农 民搞‘三自一包(这种以放为特征的经济 改革15年后再次重演,只是改名叫大包干 或者叫联产承包责任制了)’,因此,农业 生产全面恢复,农产品供给连年增长,农业 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也由8%上升到 22%,财政形势有所好转。
我国建国以来 经济周期的分析
01 经济周期的概述
02 第一个经济周期 1958-1968
C ONTENT
03 第二个经济周期 1978-1986
06 经济周期的预测
04 第三个经济周期 1988-1994
05 第四个经济周期 1994-1995
01 经济危机概述
定义
特征
阶段
经济周期概述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
这有利于迅速治理经济危机,结 束地方不理性竞争的状态,但是客观 上也强化了集中的经济体制。
四是调整农村政策,确定人民 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 组织形式
把核算单位从大队改为小队,小 队规模一般是十几户到几十户,规模 不大,有较强的监督机制。解散公共 食堂,基本废除供给制。对“五风” 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和退赔。
衰退
过度阶段 开始从顶峰下降 但未到达谷底 。。。
02
第一次经济周期
1958-
1968
内容及过程
一、危机发生
1958-1960年,政府财政赤字 1958年约为60亿,1960年达到100亿, 占当年收入的比例从5.6%增长到 14.3%,三年赤字总额达到200亿元,而 当时的财政收入最高才600亿左右,高 额赤字挤占了财政用于扩大再生产, 增加就业机会的开支。

中国经济的经济周期及周期性因素分析

中国经济的经济周期及周期性因素分析

中国经济的经济周期及周期性因素分析经济周期是指国民经济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波动和变化,包括经济繁荣、经济衰退和经济萎缩三个阶段。

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来说,了解经济周期及其周期性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宏观水平对中国经济的周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中国经济的视角。

一、中国经济的经济周期中国经济的经济周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复苏阶段、繁荣阶段、滞胀阶段、衰退阶段和萎缩阶段。

复苏阶段:这个阶段是在经济衰退阶段后经济开始复苏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物价水平开始回落,通货膨胀率逐渐下降,投资增长率逐渐升高,经济活动开始增加。

繁荣阶段:这个阶段是在复苏阶段之后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上,物价水平也有所增长,货币供应量和信用增长,公司盈利增加。

滞胀阶段:这个阶段是在繁荣阶段之后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物价水平和利率上升,货币供应量减少,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都开始增长,就业市场状况也开始恶化。

衰退阶段:这个阶段是在滞胀阶段之后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GDP增速急速下降,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上升,财政赤字加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开始紧缩。

萎缩阶段:这个阶段是在经济衰退阶段之后,经济陷入非常低的水平的时期。

这时,GDP降低,通货膨胀率非常高,失业率也很高,公司的营销收入急剧下降,就业市场状况非常恶化。

二、周期性因素经济周期有一些周期性因素影响。

下面我们来介绍几个比较重要的周期性因素。

货币政策因素:货币政策可以被认为是周期性因素的决定因素。

在经济繁荣时期,货币政策是放松的,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

而在经济衰退时期,则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以控制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

这种政策的变化对经济周期具有一定的影响。

组织管理因素:组织管理因素也是影响经济周期的因素。

当经济处于繁荣期时,公司的管理管理策略是增加市场份额和扩大生产规模。

而在萎缩时期,公司则采取裁员、减缓生产压力等策略。

再论中国经济周期的阶段

再论中国经济周期的阶段

再论中国经济周期的阶段论文报告一、中国经济周期阶段的划分二、中国经济周期的成因分析三、中国经济周期的特征及其对策措施四、与中国经济周期相关的政策选择五、中国经济周期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一、中国经济周期阶段的划分1.起步阶段2.快速发展阶段3.调整阶段4.稳定发展阶段5.新的起步阶段二、中国经济周期的成因分析1.内部因素2.外部因素三、中国经济周期的特征及其对策措施1.起步阶段:经济增长迅速,但面临着基础薄弱、不稳定等问题。

政策应加强扶持,促进补短板。

2.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快速,但存在过热、通货膨胀等问题。

政策应控制投资过热,抑制通胀。

3.调整阶段:经济增长放缓,但不稳定性增加。

政策应扶持产业转型,增强经济韧性。

4.稳定发展阶段: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政策应维持宏观政策的合理稳定,稳健货币政策和合理财政政策。

5.新的起步阶段:经济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政策应加强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

四、与中国经济周期相关的政策选择1.起步阶段:政策应加大对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投资,支持产业发展。

2.快速发展阶段:政策应控制投资过热、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控制通货膨胀。

3.调整阶段:政策应认真研究调整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加强协调,抑制投资下滑。

4.稳定发展阶段:政策应继续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支持产业升级。

5.新的起步阶段:政策应注重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的投资,支持高质量发展。

五、中国经济周期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起步阶段:中国经济规模不大,影响不大。

2.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全球经济提供了机遇,但也会对世界经济造成冲击。

3.调整阶段: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将会对世界经济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4.稳定发展阶段:中国经济保持稳健增长,将会为世界经济提供稳定发展动力。

5.新的起步阶段:中国经济面临新的挑战,将会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

五、相关案例分析1.起步阶段的案例: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明确了改革开放方向,加大对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支持经济发展。

国内年左右的经济周期

国内年左右的经济周期

国内年左右的经济周期中国的经济周期约为十年,这一现象对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周期的特征、原因以及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中国的经济周期是指中国经济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经历的起伏波动。

一般来说,经济周期包括繁荣期、衰退期和复苏期这三个阶段。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经济周期的特征。

在繁荣期,国内经济蓬勃发展,GDP增长迅速,就业率上升,消费支出增加,企业利润增加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进入衰退期,GDP增长放缓,就业率下降,消费支出减少,企业利润下降等。

最后,经济进入复苏期,GDP开始重新增长,就业率回升,消费支出增加,企业利润上涨等。

那么,什么是引起中国经济周期的原因呢?首先,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是一个重要因素。

经济周期的起伏往往受到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波动影响。

当国内外市场需求增长时,经济就会进入繁荣期,反之则进入衰退期。

同时,经济政策的调整也对经济周期起到关键作用。

政府在实施宏观调控时,往往会采取措施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也会对经济周期产生影响。

此外,技术创新、资源价格波动、金融体系风险等因素也会对经济周期产生影响。

中国经济周期的波动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它对经济增长和稳定带来了挑战。

在繁荣期,经济过热往往会导致通货膨胀等问题;在衰退期,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就业和社会稳定问题凸显。

其次,它对企业和个人的生活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繁荣期,企业利润增加,个人收入提高,消费水平上升;而在衰退期,就业机会减少,企业利润下降,个人收入受到冲击,消费减少。

最后,经济周期还对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繁荣期,资源需求旺盛,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而在衰退期,资源需求减少,产业结构转向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

为了应对经济周期的波动,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宏观调控。

政府通过适时调整货币供应、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手段,以稳定经济预期,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中国经历的三次经济周期

中国经历的三次经济周期

中国经历的三次经济周期未来经济走势作者:李世东文章发于:乌有之乡点击数:3277 更新时间:2009-5-25中国经济第一次上升周期1981-1988中国经济的第一个上升周期。

1988年下半年到1989年上半年,是中国经济这轮上升周期到顶峰的时候经济出现了过热物价呈现两位数的通货膨胀。

第一次下降周期1989-1991中国经济进入我们转向市场体制之后的第一个下降周期和第一个生产过剩的危机。

第二次上升周期1992-1994短短不到三年时间,这一轮上升周期特别迅猛,因为背后有很强的政治性。

到了1994上半年,经济过热的现象已经比较明显,当时的利率提高到了接近14%,国库券的利率14%,银行利率也接近14%。

第二次下降周期1995-1999利率上升,国内需求下降;汇率贬值,海外市场被打开,1994年是整个世界消化了中国国内的经济危机。

凡是面向内需生产的企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但是沿海地区面向外需生产的企业,是开足马力大生产,利润很丰厚。

2000年上半年经济经济回升但是下半年起一直到2001年下半年经济又开始下滑。

第三次上升周期2002-20072002年起经济迅速回升,2002年~2007年大部分产业供过于求,小部分产业供不应求,大部分产业价格在下滑,小部分产业在上升,特别是房地产相关产业价格在迅速上升。

中国经济从2003年以后出现了一冷一热,凡是汽车、手机、彩电、空调、服装这一类产业价格在一路下跌,而房地产、钢铁、水泥、原油这一类产业价格在一路上升。

第三次下降周期2008-2008年9月份以来随着大宗商品石油钢铁煤炭价格的暴跌国内重工业企业亏损严重,华尔街风暴的发生,外需市场萎靡,订单的骤减,对出口企业打击很大,导致大批企业停工减产纷纷裁员。

股市继续走熊,楼市成交量下降房价走跌。

经济下滑刺激政府的四万亿投资举措,大搞基建又会导致部分重工业产能的过剩。

通过政府主导的投资扩张来撬动经济的发展显然不会维持多久,即使回升,也是暂时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及其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及其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及其成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逐渐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与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经济也存在着周期性波动。

本文将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特点1. 快速增长期改革开放初期的20年间,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下,中国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以及国内资本的投入。

这种快速增长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GDP年均增长率超过了10%。

2. 高波动期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和国际贸易的扩大,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相对波动的阶段。

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出现明显的波动,GDP增速从20%以上下降至5%左右。

这种高波动的特点一方面是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如亚洲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等;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国内结构性问题的累积,如产能过剩、投资过快等。

3. 稳定增长期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进入中高收入阶段,政府开始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从高速增长转向稳定增长。

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率相对稳定,维持在6%到7%左右。

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经济政策来稳定市场,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

4. 新常态期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所谓的“新常态”。

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从过去的两位数降至6%以下。

新常态期的主要特征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成因1. 国际经济环境的波动中国作为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对国际经济环境的波动比较敏感。

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贸易争端等外部因素都会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导致经济周期的波动。

2. 结构性问题的累积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增长带来了许多结构性问题的累积。

比如,投资过快导致的产能过剩问题,劳动力市场的矛盾,资源环境约束等。

这些问题逐渐积累并爆发出来,给经济增长带来了波动性。

3. 政府政策的调控中国政府在经济周期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国内1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

国内1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

国内1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回顾前两个周期:1991年-1999年(91,92年扩张,93年收缩,此后7年下滑),2000-2009年(2000-2007年扩张,08,09年收缩和下滑)。

这是典型的1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

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中的中长周期所讲的增长---如库兹涅兹周期(20年左右)、熊彼特周期(10年)等,都是以发展阶段的增长特征作为分析对象的。

而中短的周期如基钦周期(3年)则以投资、库存和货币周期调整变化来分析的。

中国的经济周期长期以来比较符合基钦的短周期调整,集中在投资和库存调整上,每隔10年左右进行一次“熊彼特周期”的中期周期。

本轮经济周期大约是从2000年左右开始的,2009年和2010年正是本轮周期的结束,也是下一轮经济周期的开始,或者说这两年是中国经济十年周期的底部。

(有报告认为,2010年将是本轮经济周期的底部,未来10年中国仍能保持高速增长;预计2009年中国GDP增速为8.8%,并预期政府明年可能减税3000亿元-5000亿元)展望未来我国经济周期的走势,我们认为将发生以下变化:第一,中国经济周期逐渐从过去的短周期向中周期过渡,周期持续时间不断延长,波动幅度减缓,波峰和波谷的位势从高位型向中位型转变。

第二,中国经济周期仍以增长型周期为主,经济增长率保持较高水平,但随着发展,实际经济增长率难以越过潜在增长率水平(9%)实现超常增长,而会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

第三,我国加入WTO以后,世界经济周期对我国周期的影响将进一步增强,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整体稳定性的增强,抗御外在干扰的能力也将不断提高。

第四,中国经济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特点,决定了工业的周期波动仍是整个周期波动的主要推动力量。

第五,为了避免经济波动大起大落,政府的宏观调控仍会以微调为主,调控手段将多样化,调控重点逐渐从总量调控向结构调整转变。

股市因宏观经济具有周期性,难以长期持续上涨。

因此,财富收入主要取决于分红制度,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尚不稳定持续。

中国制造业发展中的经济周期研究

中国制造业发展中的经济周期研究

中国制造业发展中的经济周期研究中国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

经济周期是一种周期性的循环,由繁荣、转折、衰退和复苏四个阶段组成。

研究中国制造业发展中的经济周期对于了解中国经济的整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国制造业的繁荣期是指经济增长高速、产出增加、就业率上升等经济指标达到峰值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制造业生产活动充分发展,市场需求旺盛,企业利润水平较高。

繁荣期通常伴随着投资增加、消费扩大和信贷宽松等情况。

政府可以通过鼓励创新和提高技术水平,以及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进一步促进制造业的繁荣。

然而,制造业的繁荣期不可避免地会转向转折期。

转折期是指制造业活动开始放缓,增长速度下降的阶段。

这往往是由于市场需求减少、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等原因所导致的。

政府可以通过实施适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缓解制造业转折期的影响。

此外,加强对制造业中小企业的支持和培育,以及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也是重要的措施。

接下来是制造业的衰退期,这是制造业生产活动持续低迷、企业利润下降、产能利用率降低等情况的阶段。

衰退期往往伴随着经济增长放缓、投资和消费减少等现象。

政府可以通过降低税负、减少行政审批等方式来支持制造业的发展,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最后是制造业的复苏期。

复苏期是指经济活动开始恢复增长,企业利润增加、市场需求回升的阶段。

这往往是由于措施、国内外经济环境好转等原因所推动的。

政府可以通过扩大内需、增加投资、鼓励创新等政策来加快制造业的复苏。

总体而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中经历了多个经济周期。

了解和研究经济周期对于准确预测未来的经济走势、制定相应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支持制造业的发展,提高其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式经济周期
作者:魏志强
来源:《中国新时代》2013年第05期
2013年4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我国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国内生产总值118,855亿元,同比增长7.7%,环比增长1.6%。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在介绍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解释说:“这个速度比去年二季度7.6%、三季度7.4%都要高。

另外,也高于今年7.5%的预期目标。

总体上来看,运行在7.4-7.9%的区间内,属于平稳增长。


对一季度数据的解释,诸多经济学家与盛来运的看法不同,不断发出“弱复苏”、“脆弱复苏”之声。

他们认为,3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放缓,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6%,增速低于2012年底的15.2%,这些数据说明始于2012年末的复苏进程可能正在失去动能。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实验研究室主任刘煜辉进一步分析说:“其实早前公布的PMI指标已经显露出经济的疲弱。

2013年3月份中采PMI为50.9%,环比回升0.8,为2005年以来历史最低,PMI季调后环比下降1个点,这符合经济复苏力度羸弱的判断,和中微观调研结论较为契合,整体上反映了制造业旺季不旺的特征。

”刘煜辉认为,折成年率一季度经济增长的动能已经下落至7%以下。

复苏抑或衰退
盛来运和经济学家们使用的都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为什么会得出如此不同的结论呢?这与他们对当前中国经济处在经济周期的哪个阶段以及对中国经济周期特点的不同认识有关。

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周期也称商业周期,是指一国经济总产出、总收入、总就业的波动,持续时间通常为2-10年。

短期经济波动的周期,是以大多数经济部门的扩张或收缩为标志。

一些经济学家将它划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即衰退和扩张。

另一些经济学家将它划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其中繁荣和萧条是主要阶段,衰退和复苏是过渡性阶段。

波峰和谷底是周期的转折点。

中国经济在本世纪的头十年GDP一直是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但是,2011年-2012年GDP增速开始下降,从2011年一季度的9.7%,一直下降到2012年三季度的7.4%,连续七个季度GDP呈下降之势。

2012年第四季度GDP增速终于止跌,但也只能达到7.9%,往日两位数的增速不见。

2013年第一季度GDP增速又回落到7.7%。

从这些数字看,我国经济确实经历了一个衰退的过程,谷底是2012年第三季度。

之后,开始了脆弱的复苏,看似一个经济周期即将结束,稳定的经济增长指日可待。

然而,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的回落,引起了一些经济学家对复苏动能丧失的担忧。

其实,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实情,中国官方的最高层心知肚明。

针对中国经济社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今年3月份的《政府工作报告》共列出了11个方面,其中“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位居第二。

同样的表述,也出现在之前2012年12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这说明新一届中央领导对经济增速下行和产能过剩非常重视。

新一届中央领导为什么这么重视这两个问题?经济下行是官方用语,把它转换为经济学用语就是经济衰退,产能过剩离生产过剩也只是一步之遥。

当下的产能过剩对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是一大考验。

如果在经济减速中,过大过快地淘汰过剩产能,则将引发大规模失业,衰退和大规模失业叠加就叫萧条,也就是经济危机;若保留或扩大过剩的产能,就业问题会得到解决,但生产过剩则将难免,衰退加生产过剩也是经济危机的典型特点。

因此,尽管盛来运说的经济正在平稳增长和经济学家们说的脆弱复苏都有各自的道理,但经济衰退与产能过剩的矛盾才是当今中国经济最大的压力。

中国式产能过剩的成因
在市场经济中,适度的产能过剩是常态,它有利于市场竞争和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

当然,由于经济周期的客观存在,市场经济国家也很难避免超常态的产能过剩,特别是在经济周期的“波峰”,通常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此后经济运行将进入衰退、萧条阶段,然后再经复苏进入繁荣阶段。

经济周期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宏观经济学的盛行,使政府干预经济有了理由,于是政府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前提下,开始运用它那只“有形之手”预防经济过热、衰退或萧条,政府使用的工具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短缺”是那个时代的经济特征。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0年代,中国告别了短缺经济,开始出现产能过剩问题。

近十多年来,政府对产能过剩进行过几次比较集中的治理,但结果却是越治理产能过剩越严重。

例如,2009年国务院发文抑制产能过剩,主要涉及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风电设备、多晶硅等6个行业,到了2013年工信部下达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时,已经涉及到了19个行业。

国际上一般认为,产能利用率在80-85%是合理区间,75%以下为产能严重过剩。

全国政协委员李毅中说,中国产能过剩的行业开工率不足75%,光伏电池仅为57%,多晶硅更是只有35%。

可见,中国的产能过剩已经超出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的范围,而且是新老产业都过剩。

在产能明显过剩的情况下,还在不断地用扩大投资规模的办法扩充产能,这是中国独有的现象。

市场本身的优胜劣汰、自我修复的功能在这里失灵,产能过剩成了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的痼疾。

究其原因,工信部部长苗圩认为,主要是体制机制、发展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各级政府一直把GDP的增长作为其执政基础、政绩所在。

在政府的主导下,GDP的增长一直靠出口驱动和投资拉动,以至于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一度曾达到50%,消费降到40%以下,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政府完成GDP目标,与企业完成利润指标不同,政府不用考
虑成本和收益问题,即不用考虑代价。

因此,在投资决策和监管相对缺位的情况下,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处处可见,产能过剩在所难免。

过度投资导致消费严重不足,面对国内消费不足的缺口,政府一直用外贸顺差来平衡,鼓励出口导向。

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袭来之时,中国外贸遭受了外需急剧下降的重创,巨大的外贸产能导致内需无力消化,企业面临大批倒闭的风险。

情急之下,政府开出了一副4万亿的刺激药方。

4万亿的刺激方案,暂缓了外需不足的影响,同时也使中国经济从依赖投资和外需,变得更加依赖投资,但投资的边际产出效应却越来越下降,而且过度投资对已经过剩的产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在中国经济增速还有上升空间、外需强劲的情况下,尚可用一次比一次更大规模的投资吸纳不断扩大的过剩产能,从而带来含有极大水分的GDP的高速增长。

但在经济增速已经下降一个台阶、外需萎缩的今天,如果继续以缺乏效率的投资换取GDP的增长,其结果必将进一步加大产能过剩,甚至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事实证明,中国式的产能过剩,是政府用“有形之手” 不断干预的结果,这种把短期宏观调控手段长期化的做法,使中国经济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

因此,要想解决中国式的产能过剩,必须要从长期来考虑、从可持续发展来考虑,必须加大市场化改革的力度。

解决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出路
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化解,从短期看,政府提出的“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可以缓和一下经济增速下行和产能过剩的矛盾。

但要根除中国式产能过剩,使中国经济回归新的、正常的经济周期,最为重要的就是进行彻底的市场化改革。

市场配置资源最重要的信号是价格。

目前,中国商品的定价权已经基本放开,由市场定价,但最关键的利率、汇率(资金价格)、水电油气等资源价格尚未形成市场化定价机制,有待改革。

生产要素价格的非市场化,既不利于淘汰落后企业,也不利于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更不利于化解中国式的产能过剩。

所以,我们必须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不断推进资源价格改革。

在一个高度完善的市场经济中,政府人为干预经济的可能性会很小,这对规避体制性的产能过剩十分重要。

总之,“从长远来看,要尽快改变依靠行政审批的管理方式,更多地依靠落实和强化规范政策标准等措施,加强引导和监督,从源头上遏制企业进入产能过剩的阶段,积极推动完善市场机制和减少政府的干预,加快要素价格形成的机制和资源税的改革,规范各种投资优惠的政策,形成对地方和国企的有力约束,从体制机制上消除企业进入的动力和推力。

”工信部部长苗圩在第二届岭南论坛上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