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案

合集下载

燃烧的条件的探究(学案)

燃烧的条件的探究(学案)

燃烧条件的探究学案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科学的认识研究燃烧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 学习重点: 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学习难点: 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探究过程一. 燃烧的条件[活动探究1]:归纳:燃烧要的条件:(1)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此实验方案与课本的设计方案(如右图所示)比较,哪个方案较好?__________,好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探究2]:讨论燃烧的条件是什么?并尝试利用下列仪器和药品验证你的猜想:石头 棉花 煤块 木条 蜡烛 酒精灯 镊子 火柴 烧杯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以致用1.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根据右图所示燃烧的条件填写,曹军的木船是______________,木船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燃烧柴禾时,通常把柴禾架空一些,才能燃烧得更旺,这是因为()A.散热的速度加快B.聚集的热量增加C.柴禾的着火点降低D.柴禾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课后巩固1.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下列实验中自磷能够燃烧的是2.解释事实:为什么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柴?3. 为探究燃烧的条件,小花同学查阅资料得知:白磷为蜡状固体,有剧毒,不溶于水,着火点为400C,红磷着火点为2400C。

然后她进行了如下实验:A B C(1)按A装置进行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为①铜片上的红磷_____________②铜片上的白磷_ _______③水下的白磷________________(2)B装置中a仪器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在使用组装好的B装置前首先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加入药品并将B和C装置连接,滴入双氧水,B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Mn02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C装置中水下的白磷燃烧。

探究学案教案设计模板

探究学案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案标题《探究XXX主题学案设计》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掌握XXX主题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XXX主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XXX主题的核心概念、原理和方法。

- 探究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2. 教学难点:- 学生对XXX主题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 探究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 提出探究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预习准备- 学生根据学案内容,查阅资料,了解探究主题的相关知识。

-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确保学生具备探究活动的基本条件。

3. 探究活动- 将学生分成小组,明确各组成员的职责。

- 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 学生记录探究过程,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4. 汇报交流- 各小组展示探究成果,分享经验。

- 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总结探究活动的收获。

5. 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探究活动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6. 课后作业- 布置与探究主题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高自身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 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合作、交流能力。

2. 探究成果:- 学生对探究主题的掌握程度。

-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3. 课后作业:- 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

-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的优点:-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 探究活动设计合理,达到预期效果。

探究式教案初中化学

探究式教案初中化学

探究式教案初中化学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的组成以及电子、质子和中子在原子中的分布情况。

2.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分类原则。

3. 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1. 原子结构的组成和特点。

2.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分类原则。

教学难点:1. 原子结构中电子、质子和中子的分布关系。

2.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和分类原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显示一个装有各种原子模型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原子是由哪些基本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分别有什么作用?不同原子之间有什么区别?2. 引导学生讨论并梳理出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即电子、质子和中子在原子中的分布情况。

二、探究活动1. 实验一:使用示波器和电子束仪观察电子在原子中的行为,让学生体会电子的轨道运动和能级跃迁。

2. 实验二:通过射线衍射实验,让学生了解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性质,以及它们在原子中的位置。

三、讲解元素周期表1. 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并向学生解释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和分类原则。

2. 分组讨论:请学生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将元素按照性质进行分类,并讨论各组元素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四、实践应用1. 组织学生进行班内元素周期表观察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归纳整理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周期规律。

2.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某一元素的性质,并撰写实验报告。

五、总结与评价1. 请学生总结探究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2. 提问学生元素周期表中存在的规律和特点,检查学生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作业布置1.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理解。

2. 提出一个化学探究课题,并撰写提纲。

附:教学材料1. 原子模型图片2. 示波器和电子束仪3. 射线衍射实验器材4. 多媒体资源:元素周期表图片5. 实验报告格式范本备注:本教案适用于初中化学探究课程,建议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探究 学案

探究    学案

回顾问题:
1、什么是惯性?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实验数据记录:
思考问题:
1、三次实验的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
2、小车的运动距离跟他受到的摩擦阻力有什么关系?
3、若使小车运动时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将会怎样运动?
4、小车运动距离越长说明什么?
例题1
把下列三句话中体现的物理知识用一句话表达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滚动的小球因受到的阻力作用越滚越慢
(2)静止的小车在推动作用下开始运动
(3)下落的石子因受地球吸引而越滚越快
例题3
一辆小车在水平推力作用下,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加速运动,突然撤去推力后小车将()
A、立即保持静止
B、继续做匀速直线运动
C、继续向前运动且速度增大
D、慢慢停下来
例题4
重为8N的物体,在拉力为15N的作用下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现将拉力由15N突然增大至20N(如图所示),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仍然沿原来的速度运动
B、物体的运动速度会越来越慢
C、物体的运动方向会发生改变
D、物体的运动速度会加快,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发
生改变。

学习探究初中生物教案

学习探究初中生物教案

学习探究初中生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掌握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组成部分的结构与功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图表学习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向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2. 难点:细胞膜、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三、教学方法:
1. 实验探究法: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实验,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2. 图表学习法:通过图表学习,巩固对细胞结构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法: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绘画,引发学生对细胞结构的探究兴趣。

2. 学习:利用实验仪器进行显微镜观察,让学生亲自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3. 巩固:通过图表学习,让学生加深对细胞结构的理解。

4. 拓展: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重要性。

5. 总结:带领学生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
1. 制作一张细胞结构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和功能。

2. 查阅资料,了解不同类型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3. 思考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写一篇小短文。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实验环节稍显简单,下一节课可以增加更多的实验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细胞的奥秘。

同时,教师在引导讨论时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探究学案一卡通三年级上册人教

探究学案一卡通三年级上册人教

探究学案一卡通三年级上册人教摘要:一、引言二、学案一卡通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概述1.学案一卡通简介2.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材特点三、学案一卡通三年级上册人教版内容分析1.语文2.数学3.英语4.其它学科四、学案一卡通三年级上册人教版的优势和不足五、总结与建议正文:【引言】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逐渐与信息化接轨。

学案一卡通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辅助工具,已经在我国许多地区推广使用。

本文将对学案一卡通三年级上册人教版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学案一卡通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概述】学案一卡通是一种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教学辅助工具,通过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便捷的教学支持。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材依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编写,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

【学案一卡通三年级上册人教版内容分析】1.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生动的故事、优美的文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数学: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直观的图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

3.英语:以生活情景为主线,创设生动、真实的学习环境。

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4.其它学科:根据教育部要求,设置了科学、道德与法治、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案一卡通三年级上册人教版的优势和不足】优势:学案一卡通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便于教师备课和教学;同时,学生可以通过一卡通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学案一卡通还可以实现家校互动,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不足: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技术故障,影响正常教学;另外,过于依赖学案一卡通可能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总结与建议】总的来说,学案一卡通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是一种有益的教学辅助工具。

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应合理利用学案一卡通,发挥其优势,弥补不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案2:羁旅思乡诗探究学习案

学案2:羁旅思乡诗探究学习案

羁旅思乡诗探究学习案在广袤无垠、熠熠生辉的中国古典诗词的天空中,羁旅思乡类诗歌是一个耀眼夺目的星座。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苦之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的思归之愁;“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漂泊之愁;“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亲之愁。

这些羁旅愁情的绝唱,纵使穿越千百年的雨雪风霜,仍然响彻在我们的耳畔。

羁旅思乡诗歌备受高考命题者青睐,近几年有许多试题属于这一类型,比如《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舟下建溪》(方惟深)《春日登楼怀归?》(寇准)《秋思》(张籍)《鹧鸪天》(晏几道)《菩萨蛮》(李白)《次北固山下》(王湾《江汉》(杜甫)。

一、羁旅行役诗简介羁旅思乡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叹。

指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

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

如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被人传诵,它塑造了旅客闻鸡而起赶路的特有情景和特定气氛,从而进一步勾起诗人思乡之情。

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

人们思乡缘由是由于。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二、羁旅思乡诗的主要标志(1)诗题中多含有“驿站”“客舍”“登高”“望月”“忆”“孤”“寄”“行”“宿”“思”等能够体现漂泊客居之意的词语以及元宵、寒食、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古代节日名。

(2)羁旅思乡诗常用的意象:月亮:对月思亲,常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学习探究教案初中生物

学习探究教案初中生物

学习探究教案初中生物
主题:植物的生长过程
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掌握生长的几个关键因素,并能够解释植物为什么需
要这些因素。

一、激发兴趣
1. 观看视频:播放关于植物生长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

2. 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植物生长的过程,让学生们提出他们对植物生长的疑问和想法。

二、学习过程
1. 讲解生长的关键因素:光线、水和土壤是植物生长的三大关键因素,通过教师讲解和图
示让学生了解这些因素的作用。

2. 进行实验:在实验室里进行模拟植物生长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植物在各种环境条
件下的生长情况。

3. 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植物生长所需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植物生
长的影响。

三、讨论与总结
1. 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实验结果,分享归纳出植物生长的规律。

2.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关键因素,并解释为什么植物需要这些因素。

3. 提出问题:为学生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植物生长的其他可能因素。

四、拓展活动
1. 植物生长观察:让学生选择一种植物进行生长观察,记录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2. 制作海报:让学生团队合作,制作一份关于植物生长的海报,展示他们对植物生长的理解。

五、课堂反馈
让学生完成一份关于植物生长的思维导图或简短的文章,总结他们在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
和体会。

评价标准:理解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能够合作进行实验和分析结果;能够用自己的言语
解释植物为什么需要这些生长因素。

(以上仅为参考范本,具体教案内容可以根据教师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进行调整)。

初中探究式教学教案

初中探究式教学教案

初中探究式教学教案年级学科:初中科学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2. 学生能够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

3. 学生能够理解科学概念,提高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1. 探究主题:水的性质2. 探究内容:水的密度、水的表面张力、水的蒸发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水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的性质。

2. 学生分享已知的关于水的性质的知识。

二、探究活动(15分钟)1. 教师提出探究问题:“水的密度是多少?水的表面张力是什么?水是如何蒸发的?”2.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探究问题进行研究。

3.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关于水的性质的数据。

三、成果展示(10分钟)1. 每组学生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展示。

2. 其他学生对展示成果进行评价,提出问题和建议。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探究过程,强调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五、拓展活动(10分钟)1.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水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如何保护水资源?”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教学评价:1. 学生探究过程的表现。

2. 学生成果展示的质量。

3. 学生对拓展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培养了团队精神。

成果展示和总结反思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拓展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水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整体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学生探究能力不足、实验设备不足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澳大利亚探究学案

澳大利亚探究学案

探究学案一、探究目标:1、能运用地图分析澳大利亚地理位置与气候的关系。

2、运用地图分析澳大利亚气候对人口与城市分布的影响。

3、读图分析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条件对澳大利亚经济的影响。

二、探究过程:探究一:地理位置与气候今年小明想利用暑假时间去澳大利亚旅游,除了携带必备的旅游特品外,小明的父母还特意嘱咐他一定要带上防寒衣服,说那里正值冬季,气温很低。

你认为小明的父母说的有道理吗?阐述一下你的理由。

探究二:澳大利亚的地形小明想在去澳大利亚之前先了解一下那里的地形。

请你帮他画一幅简图,并简单介绍一下那里的地形特征。

图上内容包括:①主要地形区:维多利亚大沙漠、澳大利亚大盆地、大分水岭②最大河流:墨累河③风景区:艾尔斯巨石、大堡礁探究三:人口与城市澳大利亚的人口与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这与当地哪一种自然环境有着密切关系?除了这种因素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影响?探究四:澳大利亚的农牧业与工矿业1、假如你是一个牧场主,让你到澳大利亚选择牧场地,你会选择哪里,说说你的理由(结合地形与气候图)。

你可以选择任一要素进行分析(地形、气候、水源)。

2、澳大利亚为什么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之称?3、找出澳大利亚有哪些矿产资源,说出煤、铁、铝土矿的分布地区。

三、达标检测:(一)读图回答:(1)写出A点的经纬度______________(2)写出图中代号所代表的大洋名称:B________ 、 C________ (3)南回归线横穿澳大利亚中部,在地球上五带中,澳大利亚处于___带和_____带。

(4)对照地图,写出澳大利亚的首都的名称________:澳大利亚的城市、人口多集中在________沿海地区,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写出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至少2种):________________ (二)、读澳大利亚大陆沿南回归线的地形剖面图,解答下列问题1、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①______ ②③________④_________。

高中数学探究课教案

高中数学探究课教案

高中数学探究课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掌握常见数列的求解方法。

3. 能够应用数列进行实际问题求解。

教学内容:
1. 数列的基本概念:数列的定义、首项、公差、通项公式等。

2. 常见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课件、黑板、彩色粉笔等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介绍数列的概念并举例说明,激发学生对数列的兴趣。

2. 学习:讲解数列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理解首项、公差、通项公式等概念。

3.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数列运算题,巩固所学内容。

4. 总结:复习本课所学内容,提出下节课的学习任务。

第二课时:
1. 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2. 学习:介绍常见数列的求解方法,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

3.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实际问题求解题,帮助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高数列题目的解题能力。

拓展活动:
1. 让学生自主探究其他类型的数列,并进行讨论分享。

2. 组织数列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
1.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教学,注重巩固基础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2. 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第12课探究学案

第12课探究学案

第12课导学案1.请你猜猜谜语:“一路平安”,打我国一地名。

在近代史上,这个地方并不平安,你知道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在这里犯下了什么滔天罪行吗?2.“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诗人丘逢甲代表台湾岛上四百万同胞,写下这首以《春愁》为题的小诗,仅仅四句计二十八字,字字是血和泪写成的。

你认为此诗写于何时?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材料一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其主要内容有: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对象。

材料二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1)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同现在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相比有何区别?(2)从中国近代被迫开放到现代主动对外开放,这一重大政策的演变说明了什么?4.《马关条约》签订后,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又有人说:“李鸿章是个天生的卖国贼,他的一生是罪恶的一生,一无是处。

”这两种说法是否正确?请谈谈你的认识。

【合作探究】探究一、结合书本P58页的内容以及下面的图示,简要概括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导火线):探究二、同样经过了洋务派30年的“自强”运动,中国为何却不敌日本?探究三、有人说“《马关条约》签定,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结合条约内容,你认为“新“在什么地方?探究四、面对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军民分别作出了什么反映?探究五、为何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终形成?探究六、从1840—1901年间,中国是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整合提升】1.列强侵华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分析及比较【突破】(1)1840~1894年:①主要国家:英、法、美、俄。

初中化学探究性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探究性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探究性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溶解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 了解影响溶解的因素。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一些溶解的例子,引导学生讨论溶解的现象及特点。

2. 概念讲解:介绍溶解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4.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5. 因素探究:讨论影响溶解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因素,并进行实验探究。

6. 结论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溶解的影响因素及规律。

三、作业安排:
1. 自主探究:让学生选择一个溶解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

2. 深化拓展:让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溶解的应用领域及重要性。

四、评价方式:
1. 实验报告: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展示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2. 检测测验:利用选择题或解答题形式检测学生对溶解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
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溶解的概念及特点,认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其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3.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实验项目,提高实验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初中化学实践探究题教案

初中化学实践探究题教案

初中化学实践探究题教案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
2. 掌握金属和非金属的识别方法;
3. 观察金属和非金属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区别。

二、实验材料:
1. 金属样品:铁钉、铜片、铝箔;
2. 非金属样品:木炭、硫粉、碳酸钙;
3. 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钳子、铁镊等;
三、实验步骤:
1. 将金属样品分别放入试管中,加热观察;
2. 将非金属样品分别放入试管中,加热观察;
3. 观察金属和非金属在加热过程中的物理性质变化;
4. 将金属和非金属与酸反应,观察化学性质变化;
5. 记录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四、实验数据与分析:
1. 金属在加热过程中通常会发光、发热,并发生形状变化;
2. 非金属在加热过程中通常不会发光、发热,并有可能变成气体或产生焦炭;
3. 金属与酸反应会发生气体产生、放热的化学反应;
4. 非金属与酸反应会放热、产生气体,并有可能溶解或变色的化学反应。

五、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初步了解金属和非金属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区别,同时也学习了识别金属与非金属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性质特征来判断材料的成分,并更好地理解化学科学原理。

探究学案七年级上册数学答案人教版

探究学案七年级上册数学答案人教版

探究学案七年级上册数学答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2.可以推论一个数就是正数还是负数.3.会用正负数表示互为相反意义的量.教学重点:可以推论正数、负数,运用正负数则表示具备恰好相反意义的量,认知则表示具备恰好相反意义的量的意义.教学难点:负数的引入.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展现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使同学体会低于水平面和高于水平面的相同情况.(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列举一些生活中常碰到的具备恰好相反意义的量,例如温度就是零上7℃和零下5℃,买入90张课桌与买进80张课桌,汽车向东行50米和向西行米等.想一想以上都是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你能用小学算术中的数来表示出每一对量吗?你能再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该如何表示它们呢?为了用数则表示具备恰好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具备其中一种意义的量,例如零上温度、行进、总收入、下降、高于等规定为正的,而把具备与它意义恰好相反的量,例如零下温度、前进、开支、上升、高于等规定为负数的,正的量用算术里研习过的数则表示,正数的量用段小宇的数前面加之“-”(读成正数)号去则表示(零除外).活动每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一同学说出有关相反意义的两个量,由其他同学用正负数表示.探讨什么样的数是负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0就是正数还是负数?自己列出正数、负数.总结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在正数前面加“-”号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三)应用领域搬迁,稳固提升【例1】举出几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提示信息】具备恰好相反意义的量存有“下降”与“上升”,“前”与“后”、“低于”与“高于”、“获得”与“丧失”、“总收入”与“开支”等.【例2】在某次乒乓球检测中,一只乒乓球超过标准质量0.02g,记作+0.02g,那么-0.03g表示什么?【基准3】某项科学研究以45分钟为1个时间单位,并记作每天上午10时为0,10时以前记作负,10时以后记作正.比如,9:15记作-1,10:45记作1等等.依此类推,上午7:45professionals为()a.3b.-3c.-2.5d.-7.45【指点】记住题意就是化解本题的关键.7:45与10:00差距分钟.(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为了则表示现实生活中具备恰好相反意义的量引入了负数.正数就是我们过去研习过(除零外)的数,在正数前加之“-”号就是负数,无法说道“存有正号的数是正数,存有负号的数是负数”.另外,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1.下表是小张同学一周中简记储蓄罐中钱的进出情况表(存入记为“+”):星期日一二三四五六(1)本周小张一共用掉了多少钱?存进了多少钱?(2)储蓄罐中的钱与原来较之就是多了还是太少了?(3)如果不用正、负数的方法记账,你还可以怎样记账?比较各种记账的优劣.2.数学游戏:4个同学东站或蹲成一排,从左到右每个人编上号:1,2,3,4.用“+”则表示“东站”,“-”(负号)则表示“躺”.(1)由一个同学大声喊:+1,-2,-3,+4,则第1、第4个同学站,第2、第3个同学蹲,并保持这个姿势,然后再大声喊:-1,-2,+3,+4,如果第2、第4个同学中有改变姿势的,则表示输了,作小小的“惩罚”;(2)减少游戏难度,把4个同学顺序调整一下,但每个人记作自己原来的编号,再重复(1)中的游戏.(五)课堂跟踪反馈打牢基础1.填空题:(1)如果节约用水30吨记作+30吨,那么浪费20吨记作吨.(2)如果4年后记作+4年,那么8年前记作年.(3)如果运往货物7吨记作-7吨,那么+吨则表示.(4)一年内,小亮体重增加了3kg,记作+3kg;小阳体重减少了2kg,则小阳增加了.2.中午12时,水位高于标准水位0.5米,记作-0.5米,下午1时,水位下跌了1米,下午5时,水位又下跌了0.5米.(1)用正数或负数记录下午1时和下午5时的水位;(2)下午5时的水位比中午12时水位低多少?提升能力3.粮食每袋标准重量就是50公斤,现测得甲、乙、丙三袋粮食重量如下:52公斤,49公斤,49.8公斤.如果Immunol部分用正数则表示,恳请用正数和负数记录甲、乙、丙三袋粮食的Immunol数和严重不足数.(六)课时小结1.与以前较之,0的意义又多了哪些内容?2.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用正数表示其中具有一种意义的量,另一种量用负数表示)一、教学目标1.理解一个数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意义;2.认知根号的意义,可以用根号则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3.通过本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4.通过自学乘方和开方运算就是互为逆运算,体验各事物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唤起学生积极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带发修行.教学难点: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联系与区别.三、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四、教学手段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提问1.未知一正方形面积为50平方米,那么它的边长应属多少?2.已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那么这个数是多少?3.一只容积为0.立方米的正方体容器,它的棱长应属多少?这些问题的共同特点是:已知乘方的结果,求底数的值,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就是本节内容所要学习的下面作一个小练习:填空1.()2=9;2.()2=0.25;5.()2=0..学生在顺利完成此练时,最难发生的错误就是失掉负数求解,在教学时应特别注意制止.由练习引出平方根的概念.(二)平方根概念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二次方根).用数学语言表达即为为:若x2=a,则x叫作a的平方根.由练习知:±3是9的平方根;±0.5就是0.25的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0.09就是0.的平方根.由此我们看到3与-3均为9的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下面看这样一道题,填空:()2=-4学生思考后,得到结论此题无答案.反问学生为什么?因为正数、0、负数的平方为非负数.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负数是没有平方根的下面总结一下平方根的性质(可由学生总结,教师整理).(三)平方根性质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2.0存有一个平方根,它就是0本身.3.负数没有平方根.(四)开平方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的运算.由练我们看见3与-3的平方就是9,9的平方根就是3和-3,可知平方运算与开平方运算互为逆运算.根据这种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平方运算xi一个数的平方根.与其他运算法则不同之处是就可以对非负数展开运算,而且正数的运算结果就是两个。

初中实验探究备课教案

初中实验探究备课教案

初中实验探究备课教案1. 了解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原则,掌握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

2. 能够正确选择实验材料和仪器,熟练操作实验设备。

3.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和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原则。

2. 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

3. 实验材料和仪器的选择与操作。

4. 实验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

5. 实验报告的撰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原则。

2. 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

3. 实验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

2. 演示法: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3. 探究法: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探讨实验现象背后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

3. 演示: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4. 探究: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5. 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探讨实验现象背后的原因。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实验探究进行总结,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7. 作业:布置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和分析结论。

六、教学资源1. 实验材料:实验药品、仪器、设备等。

2. 教学课件: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

3. 实验报告模板:为学生提供实验报告的撰写框架。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 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包括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和分析结论。

3. 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问题分析等。

八、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安全,提醒学生遵守实验规程,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2.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操作,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初中化学探究题教案

初中化学探究题教案

初中化学探究题教案
探究题目:如何区分金属和非金属元素?
1. 目标设定:
- 了解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和特点。

- 掌握利用实验方法来区分金属和非金属元素。

2. 探究步骤:
步骤一:测定元素的导电性
1) 准备一个导电实验装置,将待测试的元素依次接入电路中。

2) 测试不同元素的导电性,观察是否能导通电流。

步骤二:观察元素的物理性质
1) 观察不同元素的外观和质地,记录下它们的颜色、光泽和硬度等特点。

2) 比较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在外观上的差异。

步骤三:利用酸的反应性来区分金属和非金属元素
1) 将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依次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观察它们的反应情况。

2) 观察是否有气泡生成,颜色是否发生变化等现象。

3. 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
- 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现象,判断每个元素是金属还是非金属。

- 总结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共同特征和区别,并归纳出区分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方法。

4. 总结及思考:
- 通过本次探究,学生能够加深对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了解,掌握区分它们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 学生可以思考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5. 探究结果展示:
- 学生可以通过展示实验结果、观察数据和总结报告等方式展示探究成果。

-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课堂展示等形式让学生展示探究过程和成果。

初中化学探究课教案

初中化学探究课教案

初中化学探究课教案教学内容:酸碱中和反应一、教学目标:1. 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特征及其实验现象。

3. 学会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实验操作。

难点: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反应机理。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酸碱指示剂、试管、PH试纸等。

2. 实验原料: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等。

3. PPT课件,实验操作步骤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酸碱中和反应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如牛奶变酸等。

2. 概念讲解:讲解什么是酸碱中和反应,说明它是一种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之间的化学反应。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4. 结果讨论: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归纳出酸碱中和反应的特征和规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机理。

5.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帮助学生反思并评价本次探究。

六、课后作业:1. 完成本节课的实验报告。

2.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酸碱中和反应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3. 提出一些与酸碱中和反应相关的问题,并在下节课进行讨论。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教学,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2024七年级历史学案2课

2024七年级历史学案2课

初 一 年级 历史 科 自学探究 学案 姓名: 班级: 主备: 历史组 时间 : 月 日学习内容: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三、展示反馈:(人人讲解、我最棒)1.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达12吨以上。

这可用于印证河姆渡居民( ) A .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 .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C .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 .开始推广牛耕技术2.人们把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 )A .旧石器时代B .新石器时代C .远古传说时代D .金石并用时代 4.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

下列选项中能够支撑该论点的论据是 ①云南元谋发掘的粗糙石器 ②北京周口店发掘的打制石器③半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栗粒 ④河姆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 )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5、某校举办“百件文物讲述浙江故事”图片展,下图为“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文物介绍。

据此推测历史教学园地版权所有( )①该文物出土于黄河中游地区 ②河姆渡居民已开始了家畜饲养 ③该文物是旧石器时代的器物 ④河姆渡居民已经能够烧制陶器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四、拓展提升图片一 图片二(1)以上两种住房分别对应我国农耕时期什么原始居民的什么样式住房?学习目标:知道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

掌握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一、 自主学习:看谁的收获多,你最棒!(一)原始农业的发展(3分钟)1.产生时间:________;2.作物:北方黄河流域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___ _____; 南方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___ _____; 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____ ____3.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原始农业的发展的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 。

探究学案四年级上册英语

探究学案四年级上册英语

四年级英语上册教案1一、教学目标(Teaching aims)1、通过练习课本第22、第23页Let’s practise(Ⅰ)、(Ⅱ)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

2、让学生表演各种动作,进一步练习巩固现在进行时。

二、教学重、难点(Key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1、重点练习“现在进行时”复数形式的表达法。

We are jumping rope.They are playing volleyball.2、通过动作、表演以及游戏掌握第22、第23页的练习。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理解现在进行时与一般现在时的用法。

3、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Let’s go and join him/them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三、教学用具(Preparations)1、教具:录音机(带)、跳绳、篮球、足球、排球等。

2、学具:学生打球、做游戏、跳绳、玩悠悠球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Teaching process)(一)复习导入1、老师带领学生复习时间的表示法。

What time is it?It’s…Is it time to…?Yes,(No,)it’s time to…What time do you…?At…2、老师带领学生复习星期的表示法。

What day is it today?It’sSunday/Monday/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Saturday.3、老师将准备好的跳绳、篮球、足球、排球等拿出来分给一些学生,指导他们开展各种活动。

然后,老师指着个别学生问大家:What is he/she/David doing? He/She is playing…He/She is jumping rope.老师再指着一些踢球的同学问大家:What are they doing? They are playing…They are running.4、老师放录音,学生完成第21页Listen, look and matc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师大附中初三年级数学研修学案
【课题】从图形旋转看探究问题
问题背景:
将一副三角板(Rt△ABC和Rt△DEF)如图①摆放,点D、A、E、B在同一条直线上,且三角板DEF的直角边EF经过三角板ABC的直角顶点C.将三角板DEF绕点E顺时针方向旋转角α(0°<α<90°),如图②,在旋转的过程中,边DE与边AC相交于点P,边EF与边BC相交于点Q.猜想EP与EQ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B D
B D
图①图②
D
备用图探究:
如图,在Rt△ABC中,∠C=90°,点E是斜边AB上的一点,直角E的两边分别与边AC、BC交于P、Q两点.
图①
(1)如图②,直角E的一条边与斜边AB重合,另一条直角边过点C,∠E绕顶点顺时针旋转角α(0°<α<90°),探究PE、PF的数量关系;
图②
图③
(2)斜边AB上是否存在点E,使得∠E在旋转的过程中,始终满足△EPQ和△ABC相似?
备用图
A
(3)斜边AB 上是否存在一点E ,使得∠E 在旋转的过程中,始终满足EP =EQ ?
备用图 (3)如果点E 是斜边AB 上的任意一点,EP 、EQ 的数量关系又会是什么呢?
备用图
A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