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方山子传

合集下载

《方山子传》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方山子传》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方山子传》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他的祖上曾有过功勋,按理说他可以得到官职,但是他却没有选择这条路,而是选择了在光州、黄州之间的岐亭隐居。

他住在茅草屋里,吃着粗茶淡饭,不与外界交往。

他弃置了车马,毁坏了衣服帽子,徒步在山里来来往往,没有人认识他。

他的帽子是方形的,而且很高,人们就称他为“方山子”。

苏轼被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正好遇到了方山子。

苏轼说:“哎呀,这不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吗?你怎么在这里?”方山子也很惊讶,问苏轼为什么会来到这里。

苏轼把原因告诉了他,方山子低头不回答,然后仰头大笑,邀请苏轼到他家里住宿。

方山子的家里非常简陋,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和奴婢都显得很自在。

苏轼对方山子的生活方式感到非常惊讶,他回忆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喜欢喝酒、击剑,花钱如流水。

但是现在,他却过着这样清苦的生活。

苏轼问方山子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方山子说:“我年轻的时候,喜欢任性而为,喜欢佩剑和骑马,喜欢花钱如流水。

但是现在,我已经明白了很多事情,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更适合我。

”苏轼和方山子谈论了很多话题,包括军事、历史和人生哲学。

方山子说:“我曾经也想过要在官场上有所作为,但是我发现,官场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我看到了很多虚伪和腐败,我觉得很失望。

所以,我选择了离开官场,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苏轼对方山子的话感到非常感慨,他说:“你说得对,官场确实有很多问题。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我们应该努力改变这个社会,让它变得更加美好。

”方山子说:“我知道你的想法,但是,改变这个社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需要有勇气和决心,需要有智慧和耐心。

”苏轼和方山子的谈话持续了很长时间,他们彼此都有了更深的了解。

苏轼对方山子的特立独行和人生取向表示赞赏,他觉得方山子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个有勇气和智慧的人。

方山子也对苏轼表示敬佩,他觉得苏轼是一个有才华和抱负的人,一个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人。

文言文:苏轼《方山子传》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苏轼《方山子传》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是光州、黄州⼀带的隐⼠。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乡⾥的游侠之⼠都推崇他。

下⾯是分享的⽂⾔⽂:苏轼《⽅⼭⼦传》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传》 宋代:苏轼 ⽅⼭⼦,光、黄间隐⼈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闾⾥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岐亭。

庵居蔬⾷,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中,⼈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耸⽽⾼,⽈:“此岂古⽅⼭冠之遗象乎?”因谓之⽅⼭⼦。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呜呼!此吾故⼈陈慥季常也。

何为⽽在此?”⽅⼭⼦亦矍然,问余所以⾄此者。

余告之故。

俯⽽不答,仰⽽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妻⼦奴婢皆有⾃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少时,使酒好剑,⽤财如粪⼟。

前⼗九年,余在岐⼭,见⽅⼭⼦从两骑,挟⼆⽮,游西⼭。

鹊起于前,使骑逐⽽射之,不获。

⽅⼭⼦怒马独出,⼀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兵及古今成败,⾃谓⼀世豪⼠。

今⼏⽇⽿,精悍之⾊犹见于眉间,⽽岂⼭中之⼈哉? 然⽅⼭⼦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岁得帛千匹,亦⾜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中,此岂⽆得⽽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见。

⽅⼭⼦倘见之欤? 【译⽂】 ⽅⼭⼦,是光州、黄州⼀带的隐⼠。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乡⾥的游侠之⼠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带名叫岐亭的地⽅。

住茅草屋,吃素⾷,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帽,徒步在⼭⾥来往,没有⼈认识他。

⼈们见他戴的帽⼦上⾯⽅⽅的且⼜很⾼,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冠遗留下来的样⼦吗?”因此就称他为“⽅⼭⼦”。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哎,这是我的⽼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呢?”⽅⼭⼦也很惊讶,问我到这⾥来的原因。

《方山子传》原文和翻译

《方山子传》原文和翻译

《方山子传》原文和翻译导语: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其文章也非常优秀,被后世所推崇。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方山子传》原文和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方山子传》原文以及参考译文

《方山子传》原文以及参考译文

《方山子传》原文以及参考译文方山子传作者: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着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方山子传

方山子传

《方山子传》【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

十九年前,我在岐亭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

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

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

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

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

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鉴赏】苏轼打破传记文学的写作常规,在《方山子传》一文中,改变介绍人物姓氏、籍贯、生卒年月、家世、生平等平铺直叙式的写作手法,而着力选取人物活动的几组有价值的特写镜头,几个表现人物性格的生活侧而,一经作者维妙维肖地刻画描摹,一个形象丰满生动,见心灵,见性格的人物便活生生地展现出来了。

8.《方山子传》(上课)

8.《方山子传》(上课)

阳狂垢污 (gîu)
傥 (tǎng)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 宗:尊崇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 折节:改变平时的志向 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 驰骋:施展自己的抱负 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 遇:得到赏识 遁:隐居 于:介,在 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 庵、蔬:名词作状语 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 【翻译】以庵为居所, 以蔬菜为食物 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 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 闻:往来 著(zhuó ):戴 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 屋:帽顶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而:连,表并列 【遗像】(古)遗留下来的样子; 因谓之方山子。
【参考答案】
1.一方面赞赏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
是为了记方山子其人吗?还是另有深意?
2.另一方面“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
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3.还折射出作者在被贬到黄州其间的真实心态。
主旨
本文通过对方山子生平的生动介绍和描写, 给读者展示了一位出身富家,少年踌躇满志、 威武侠义,中年舍弃豪华、自甘清贫、不慕荣 华、尊崇道义、崇尚自然的隐士形象,表达了 作者对他的喜爱之情,流露出作者对自由、安 宁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人生的无
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解析:①句说方山子想通过读书扬名,但没有机会。
⑤句说方山子当年豪气。
答案:C
7.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少年时仰慕朱家、郭解,被乡里侠士敬重佩服,
后来还想通过读书来扬名当世,可惜一直碰不到好机会,
打破常规显个性
——苏轼塑造人物形象的巧妙之处 作文最忌平淡,请问此文是如何打 破平淡,塑造丰满形象的?

北宋-苏轼《方山子传》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宋-苏轼《方山子传》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宋-苏轼《方山子传》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方山子传北宋-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倘见之欤?翻译: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谓之方山子。

文言文《方山子传》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方山子传》原文及翻译

《方山子传》原文及翻译
(一)原文: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jué rán),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二)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文言文:苏轼《方山子传》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苏轼《方山子传》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苏轼《方山子传》原文译文赏析《方山子传》宋代: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倘见之欤?【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方山子传(原文及译文)

方山子传(原文及译文)

方山子传(原文及译文)〔宋〕苏轼原文如下: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苏轼选集》译文如下: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苏轼《方山子传》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苏轼《方山子传》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苏轼《方山子传》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

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傥见之与?〔注〕方山子:即宋陈慥(狕à狅造),字季常,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

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

光、黄:即光州(治所在今河南潢川)、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

朱家、郭解:二人皆为汉代著名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

岐亭:镇名,在今湖北麻城。

方屋:方顶。

屋,古人帽子顶部高起的部分。

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

唐宋时,隐者每喜戴之。

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时作者任凤翔签判。

岐下:指凤翔,因其地东北有岐山,故云。

阳狂:佯狂。

傥:或许。

【文章鉴赏】人物传记,如果不是出于一些外在的原因,如受人请托等,则定是有为而作。

换句话说,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因而愿意将其记录下来。

那么,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苏轼的是什么呢?是他的“异”。

《方山子传》

《方山子传》
河东狮吼
意思:比喻悍妒的妻子对丈夫大吵大闹。 宋代大诗人苏轼有一个朋友叫陈季常,他妻子柳氏 是一个嫉妒心很强的女子,每当陈季常宴客,并有 歌女陪酒时,柳氏就用木棍敲打墙壁,把客人骂走 。弄得陈慥很是尴尬。苏东坡就写了一首诗取笑陈 慥:“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 东狮子吼,拄仗落手心茫然。”诗中的龙丘居士指 陈季常;河东是借用唐代诗圣杜甫关于“河东女儿 身姓柳”的诗句暗喻陈妻柳氏,这首诗极为生动地 记述了作者困窘、柳氏凶悍以及季常无奈的景况。 后来人们便把“河东狮吼”作为妒妻悍妇的代称。
4、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 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 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 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 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 岂无得而然哉? 5、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 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傥见之与?
世有勋阀:世代有功勋
使:假使
从事:营谋任职
显闻:显达闻名 河北:洛河以北 岂:难道 阳:同“佯”,假装 傥:或许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三处贬谪之地及年龄: 黄州, 44岁 惠州, 58岁 儋州, 61岁
苏轼之政绩
• 执事惠州,率众造桥;推广先进农事工具,建造 水磨;施医散药,救死扶伤。
• 到海南,给海南学子讲学,使得这块“蛮荒之地” 开始“书声琅琅,弦声四起”,不久,海南人读 书求学蔚然成风。海南岛至今还留有“东坡书 院”。
探讨文章的主旨
1.赞赏陈慥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 2.藉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换言之:对老友的知音之情, 寄托自己身世之感。)
鉴赏艺术:
“文似看山不喜平”, 作文最忌平淡,请问 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 塑造丰满形象的?

2019_2020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8课方山子传文本助读含解析

2019_2020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8课方山子传文本助读含解析

第8课 方山子传年少时我们都有梦,梦想着古道老马,仗剑天涯,梦想着挥毫泼墨,落笔生花。

当经历过世事炎凉后,那些最初的梦想还在吗?方山子年少时行侠乡里,为人推重,后来弃侠而学文,欲有为于当世,却终怀才不遇,这其中,又有几多心酸。

这位文武兼备、心怀满腔热忱、立志为国分忧的爱国者,面对次次冷遇,最后只得隐于光、黄间,只求佛事和清净。

这般境遇,不禁令我们心生唏嘘。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之子。

他既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明白畅达。

他的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美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他在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著有《东坡七集》。

二、背景资料苏轼在《方山子传》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矛盾,与他当时的政治处境有关。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李定等人诬以诗文谤讪新法,下狱治罪,九死一生。

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对一向胸怀大志,希望做出一番事业的苏轼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

因此,他对方山子的“欲以此驰骋当世。

然终不遇”的遭遇,别有感触。

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

但他以诗文被祸,不便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深婉。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文白对照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方山子,是光、黄二州之间的隐士。

错误! ⎦⎥⎤签判时与其相识,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

光、黄:即光州、黄州。

少 时 慕 朱家、他年轻的时候,羡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 皆 宗之。

郭解的为人,乡里的侠士都很尊崇他。

错误! ⎦⎥⎤侠,喜替人排忧解难。

两人事迹均见《史记·游侠列传》。

闾里:乡里。

宗:尊崇、敬仰。

稍 逐渐长大成壮, 折节 读书, 欲以此驰骋当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年 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第二段 疏通文意
• 自读第二段,尝试自行翻译,注意落实重 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 请一组同学来翻译,其他同学认真校对。
课堂讨论
• 该传记重视细节描写,方 山子“俯而不答,仰而笑”, 你认为从中表现了方山子怎样 的个性?
• 提示思考:
• 1 方山子为何“笑”,从中看 出他怎样的心情?
• 2 “俯”“仰”之间,方山子 的思想有无变化?
• 小结:这是一次很生动传神的人物细 节刻画。俯仰之间是一份人生况味, 是一种人生姿态!“不答”是因为不 遇的人生悲苦本不可答,然亦不必答, 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仰而笑”, 那是方山子对待生命的态度,笑对人 生,自得人生!
齐读
第三段
•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三段。 • 思考:第三段写出了方山子早年时有怎样
的性格特征?
主旨归:
• 苏轼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记方山子其 人吗?还是另有深意?
• 赞赏陈慥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 • 藉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的隐居, 悲自我的不遇,折射出作者在黄州其间的真实心态。
课外练笔

常言道:“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
忧”。如何正确面对人生坎坷,是我们每
个人必修的课程。方山子以豁达、超脱的
情怀来面对人生“不遇”,你是如何看待
的呢?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拓展阅读:
• 本文用力描述方山子的精神风貌,人物神 态毕现,不愧是“传神”之笔。课后阅读 同类作品《刘庭式传》,体会这种写法的 妙处。
方山子档案
原名

号的来历
家庭 背景
生平 少时 简历 稍壮
晚年
身份
方山子档案
原名 陈慥 字 季常身份 隐人
号的来历 其所著帽,方屋而高,似“古方山冠”
家庭 背景
世有勋阀,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 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
生平 少时 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简历 稍壮 折节读书,然终不遇。
预习作业
• 1、自行读熟《方山子传》,疏通文句,弄 懂文意,给生字词注音,标示出课文中的 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字及重要句式。
• 2、思考:你认为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 些方面?
方山子传
苏轼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
• 元丰三年(一零八零)因 “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 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 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 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 士。

写作背景
• 当时的苏轼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担任 团练副使。
• 乌台诗案: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方案,被王安 石一派排挤。后来写了一些与新法有关的诗文, 就被弹劾为“包藏祸心”,被打入牢狱,在狱中 备受诟辱,几置死地,后经多方营救,才得以贬 出。苏轼被贬谪黄州期间,与陈慥再次相遇于岐 亭,二人流连诗酒,互相酬和。随后苏轼为陈慥 作传,写下了这篇《方山子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