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泰国在金融危机前的国际收支调节
外汇储备与泰国金融危机
外汇储备与泰国金融危机(本案例引自百度百科相关内容)保持充足的国际储备特别是外汇储备,对于维护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汇率、稳定外汇与货币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997年始于泰国,以后波及到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等国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便是一例。
1997年7月2日,在历经数月的泰铢汇率波动之后,泰国中央银行终于放弃了实行13年之久的泰铢与“一揽子”货币挂钩的汇率制度,改为管理式的浮动汇率制。
消息公布后,泰铢兑美元的汇价应声而下,最多时曾跌去近30%,酝酿已久的泰国金融危机终于爆发。
紧随其后,菲律宾中央银行也因无法抵挡投机力量的打击,于7月11日宣布菲律宾比索兑美元的汇价将在一个不确定的“更大范围内”浮动,比索兑美元的汇率随即大幅度贬值。
受此影响,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等国的货币汇率亦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货币汇率纷纷应势而下。
东南亚金融危机由此爆发。
东南亚金融危机之所以爆发,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有关国家的国际储备尤其是外汇储备的相对不足,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泰国为例,爆发金融危机的原因除了政府有关的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失当、金融机构对房地产投资过度、银行呆账严重、外债高筑、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逆差过大以及经济结构不合理和外汇投机者的疯狂炒作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外汇储备相当有限以及危机爆发后运用储备政策的失误。
从1990年起,泰国的贸易逆差逐年递增,外汇储备每年只减不增。
到了1996年的2月,泰国的外汇储备只有387亿美元,而且这些外汇储备还是泰国通过采取高利率政策吸引外资流入而形成的。
而事实上自1994年以来东南亚国家的经常项目赤字状况一直在恶化,已无法再用流入这个地区的长期资本来弥补。
由于外汇储备的普遍不足,当倾向危机来临、本币受到外汇投机力量的打击时,政府当局就没有足够的能力捍卫本国的货币。
再加上货币危机发生后,面对投机攻势,泰国中央银行又不顾实力,不当地动用了外汇储备来干预外汇市场,结果是由于外汇储备的不足而导致干预无效,不仅没有达到维护倾向汇率稳定的目的,反而使储备资产遭受严重的损失。
亚洲金融危机分析--以泰国为例
亚洲金融危机分析--以泰国为例泰国金融危机爆发于1997年第二季度,但病根早在1990年至1995年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就埋下了。
当时,泰国积极实施鼓励外资的政策,处于加快金融业开放、推进本币可兑换及利率自由化的进程之中。
在上述政策的推动下,大量外资持续流入境内,FDI及外债均大幅增加,短期外债比重高达50%以上,一部分境外资金直接或间接流入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
在外债及外商投资的推动下,出口导向型经济产生了较多国际收支顺差,本币面临着升值压力,而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吸引境外资金流入。
在上述各项因素的作用下,国内经济高速增长(1990年至1995年泰国GDP 年均增长9.04%),房价及股市大幅上扬,泡沫经济逐步形成。
1997年2月初,国际投机者向泰国银行借入高达150亿美元的数月期限的远期泰铢合约,然后在外汇市场大规模抛售,使泰铢汇率波动。
泰国央行为捍卫泰铢地位,动用了2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稳定汇率。
3月4日,泰国中央银行要求流动资金出现问题的9家财务公司和1家住房贷款公司增加资本金3.17亿美元,并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坏账准备金的比率从100%提高到115%~120%,此举令金融系统的备付金增加19.4亿美元。
但是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下降,从而发生挤提,提走近 5.77亿美元。
与此同时,投资者大量抛售银行与财务公司的股票,结果造成泰国股市连续下跌,汇市也出现下跌压力。
在泰国央行的大力干预下,泰国股市和汇市暂时稳定下来。
5月7日,国际投机者通过经营离岸业务的外国银行,悄悄建立了即期和远期外汇交易的头寸。
从5月8日起,以从泰国本地银行借入泰铢,在即期和远期市场大量卖泰铢的形式,在市场沽空泰铢,造成泰铢即期汇价的急剧下跌,多次突破泰国央行规定的汇率浮动限制,引起市场恐慌。
本地银行和企业及外国银行纷纷即期抛售泰铢抢购美元或作泰铢对美元的远期保值交易,导致泰国金融市场进一步恶化,泰铢一度兑美元贬至26.94:1的水平。
泰国经济危机PPT课件
背景
东南亚各国把这次爆发的金融危机归咎于外国投资商的操纵,甚至说 是西方国家针对东南亚的一次阴谋。但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东南亚国家在经 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说来,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原因分析
以泰国为例,泰国经济的弱点早已被精明的索罗斯等国际大炒家所发现, 一旦时机成熟,便立刻猛攻,结果十分见效。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金融市场 的一体化程度较低,与发达国家的利率差较大,为赚取利差和汇差,国际短 期资本频繁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流出和流入。这就给利用利率差和汇率差赚 取收益的国际金融投机商以机会。1997年5月泰国汇率开始贬值后,美国金融 投机商索罗斯就在泰国外汇市场投放了60亿美元,进行外汇炒作,把泰铢逼 上绝路。接着开始转攻东南亚其他国家,也连连得手。
1997年10月1 1997年11月1 1997年12月1
1美元等于泰铢
汇率
1997年泰铢对美元汇率走势图
1997年2月,乔治·索罗斯等国际金融投机商掀起抛售泰铢风潮,引起泰 铢兑换美元汇率的大幅波动。同时,泰国国内银行遭到了几对冲击,泰国金 融秩序陷入混乱中。同年5月,泰铢对美元的汇率一度降到十年来的最低点。 泰国中央银行不得不动用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来干预市场,财政部长辞职, 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对泰铢再度贬值的猜疑。从年初的1200点猛跌到 461.32点,7月2日,泰国中央银行被迫宣布放弃泰铢与美元挂钩的汇率体 制,改用了市场浮动汇率制度。银行利率由10%提高到12.5%,当天,泰铢 对美元的汇率下跌17%。东南亚股市大幅下跌,导致当地股市狂泻不止,股 市的严重受挫反过来又引起汇市的遽跌。
以泰国为例,泰国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外贸逆差,与其自身投资过度,经 济过热,出现了泡沫经济有很大的关系。泰国本身是以出口导向型为主,资
泰国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及启示
泰国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及启示摘要:在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之后,泰国进行了两次以减税为主调的税制改革,其最直接的影响是扶持激活了中小企业;使私人投资成为公共投资之外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促进了泰国税收征管信息化,提高了税收征管的效率。
但泰国两次税改也存在着目标和规划不长远;没有真正起到促进普遍社会公平的职能;单一的税改对提振经济作用有限等问题。
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新兴经济体充分认识自身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加强宏观经济改革应与区域化协调,促进区域经济及自身的共同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泰国亚洲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税收制度泰国税收的基本法律制度,是由泰国国民议会制定并于1938年3月31日颁布实施至今的《泰王国税法典》(简称《税法典》)。
该法典分别对所得税、增值税、特定商业税和印花税等作了规定。
从1938年至1961年,期间该法典曾根据需要对个别条款进行过修改,变化不大。
1961年,泰国政府制定了第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强调工业发展并实行进口替代策略,税收制度也根据新的形势和发展而进行了变更和调整,不过泰国税制框架仍无大的调整。
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给泰国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泰国政府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来刺激本国的经济,其中税收政策是重要措施之一。
探析泰国两次税改的内容和税改给泰国经济带来的积极作用,以及由此呈现的问题,有助于我们改革和完善自己的税收制度,推动经济稳定繁荣发展。
一、亚洲金融危机引发的泰国税制变革(一)税收政策从增税向减税转变 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之初,泰国政府以浮动利率取代一揽子汇率体系,并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寻求资金和技术上的帮助,因此,泰国的税制改革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设定的框架内进行的,其核心内容在于开放国内市场,减少政府对民族工业的保护,以增税为基调,同时结合了部分“降”的税制改革。
根据要求,泰国政府将增值税税率由原先的7%提高到10%(增值税制度从1992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取代了旧的商业税制度,增值税成为其最重要的商业税);提高了石油、啤酒等的消费税税率,规定每升汽油增收1株,啤酒增收3%;同时,为了减少进口,泰国还提高了皮革服装、汽车等的关税税率,其中对进口汽车增收80%的关税,比原先翻了一番。
中美日泰四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中、美、日、泰四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我们收集了中国、美国、日本和泰国四国2001-2009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逐一对每个国家的国际收支情况进行纵向简单分析。
1.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图1:2001-2009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结构(单位:百万美元)(数据来源:2010,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Yearbook, pp.230)由图1看出,(1)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常账户余额呈逐年递增趋势。
2001年到2004年间增加较缓,2004年到2008年间增加迅速。
2008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后,经常账户余额有所回落,2009年只达到2006年水平。
(2)资本账户波动平缓,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
(3)金融账户余额在2001年到2004年间平缓上升,在2004年以后经历了一个“升—降—升”的过程,在2006年触底反弹,2008年受经济危机影响再次触底并反弹,前后波动较大。
(4)储备和相关项目金额逐年递增,在2001年到2004年间缓慢上升,2005年到2007年间迅速上升,2008年后回落,大致与经常账户变化正相关。
(5)错误和遗漏项波动不大,说明国际投机资本流动波动不大。
在中国9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账户余额与储备和相关项目金额的变动最大,而储备和相关项目的变动又与经常账户的变动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把经常账户单独列出分析。
图2:2001-2009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结构(单位:百万美元)(数据来源:根据2010,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Yearbook, pp.230计算)由图2可知,国际货物贸易净额变化与经常账户余额变化正相关,货物贸易的巨大顺差是中国经常账户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1997-1998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1.1 实体经济
出口产品结构单一,外向型经济受到打击 泰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出口推动, 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有着多方面的问题。 首先但由 于泰国出口产品结构单一(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电子产品和服装) ,随着经济的增长,工资 成本显著上升,使得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其次,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和其他国家与地区同类 产品的竞争 (例如其重工业产品受到来自韩国和前苏联国家的挑战) , 导致出口萎缩。 此外, 而劳动力的素质却提高较慢, 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 以及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也使泰国的外向 型经济受到了很大冲击。
国家 泰国 印尼 菲律宾 马来西亚 韩国 GNP(亿美元) 1997/6 1700 2050 750 900 4300 1998/7 1020 340 470 550 2830 ▼40.0% ▼83.4% ▼37.3% ▼38.9% ▼34.2% 铢 盾 比索 令吉 韩圆 涨跌幅 货币 对 1 美元汇率 1997/6 24.5 2380 26.3 2.5 850 1998/7 41 14150 42 4.1 1290 ▼40.2% ▼83.2% ▼37.4% ▼39.0% ▼34.1% 涨跌幅
1.4 政府监管
政府部门监管不力,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泰国政府在经济高增长过程中风险防范意识淡薄,金融监管缺位。 首先,泰国政府对大量流入的外资缺乏有效监管,使外资比例失调。一是流入的短期资 金过多; 二是大量外资特别是短期外资投向了房地产业和证券业。 据统计, 截至 1996 年底, 泰国私人部门的 700 亿美元外债(含短期外债 400 亿美元)中的大部分投向房地产和股市, 大大助长了了房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 这种监管不力不仅造成泰国通货膨胀加剧, 而且使泰 国经济金融体系易遭受到投机资本的严重冲击。 其次,政府部门对企业的监管不力,尤其对房地产业和银行业的金融监管不力,导致金 融机构对房地产的过度信贷, 各行各业为牟取暴利而纷纷加入房地产的开发浪潮。 直到危机 发生以后政府才匆忙开始着手改革银行规章,增加财务透明度,改革企业破产法,关闭有问 题的金融机构并限制企业投资房地产,但此时危机已然发生。 再次,政府对经常项目赤字的风险未予以足够重视。1996 年,泰国经常项目赤字已占 GDP 的 8.1%, 比墨西哥 1994 年发生金融危机之前的 7.2%还高, 但泰国政府并未吸取国际经 验教训, 甚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对泰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发出过警告, 但政府并未做出必要 反应。 总之, 泰国政府面对投机资本的大量涌入, 房地产业的泡沫持续膨胀和持续了 8 年的经 常项目赤字,没有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充分反映其风险意识淡薄与风险防范缺位。
风暴从泰国刮起
• 上述关于东亚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成因的不对称信息分析,可被用来 总结出几个教训, 以防范此类危机再次发生,以及在发生危机时该做 些什么。 • 1、从危机中总结的第一个教训应该通过政府合理的干预使金融系统 恢复稳定:对新兴市场国家来说,这需要国际最后贷款者。 • 2、。第二个教训是国际最后贷款机构必须制定合适的贷款条件,来 避免形成造成金融不稳定的过度道德风险。 • 3、第三个教训是虽然资本流动与危机有关,但这只是现象,而不是 造成危机的根源:所以外汇管制对于防范今后的危机不大可能奏效。 • 4、第四个教训是钉住汇率制对新兴市场国家十分危险,它使金融危 机更易发生。
•
1997 年初,以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代表的国际炒家就开始拼命做空泰铢,他们在现货 市场上用外资银行借来的钱抛售泰铢,同时在期货市场上买入泰铢对美元的期货合同。 1997 年 5、6 月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泰铢贬值压力越来越大,外汇市场上投资者不断 抛售泰铢,购入美元。为了维持本已高估的泰铢对美元的汇率,泰国政府采取了一定措施 ,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面对金融家的炒作,最终败下阵来。7 月 2 日泰国政府 被迫宣布放弃泰铢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汇率最低曾达到 1 美元兑 32.6 铢,贬值幅度高达 30%以上。
• 在东南亚地区外部,日本对东南亚国家投资最多,达 2700 亿美 元。日本在泰国、菲律宾的直接投资占 40%以上,在印度尼西 亚和马来西亚的直接投资占 20%以上。东南亚各国在内外夹击 下发生金融危机后,日本庞大的对外投资面临倒帐的威胁,金融 机构破产速度加快,日本银行信用等级不断下降,日本金融风险 进一步深化。虽相对日本而言,欧美对东南亚的直接投资较少, 但金融危机仍通过直接、间接或交叉的庞杂的国际投资体系而逐 渐向欧美和拉美国家的有关行业、区域传递。
1997泰国金融危机
1997-1998年,笔者在中国人民银行国际金融研究小组工作,这个小组是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专门建立的。
10年来,那次震惊世界的危机始终没有从我脑海中淡去,特写此文,以纪念那段日子,并永远铭记历史教训。
泰国金融危机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从某种意义上讲,理解泰国金融危机是理解亚洲金融危机的起点。
1997年以来,各国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泰国金融危机的根源,提出许多重要观点,比如过度投资理论、国际冲击模型等。
本文认为,泰国金融危机可能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根本原因是泰铢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钉住制度主要通过以下两条路径引发泰国金融危机:(1)钉住制度造成泰国出口竞争力下降、形成经常项目巨额赤字。
(2)钉住制度屏蔽了汇率风险,使货币投机成为一件没有风险或风险极小的事情。
经常项目逆差需要吸引外资流入;钉住制度为投机性资本流入提供了制度激励。
大量投机性资本流入造成资产价格泡沫。
为了防止泡沫破灭,泰国中央银行被迫实行高利率政策,高利率加剧了经济衰退,最终导致资本流入发生逆转,泰铢大幅贬值,从而引发了一场波及东南亚地区、震惊全世界的金融危机。
钉住制度造成经常项目赤字扩大1984年6月30日 泰国政府宣布实行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篮子中的货币与权重分别为:美元80%-82%;日元11%-13%;西德马克6%-8%;港元、林吉特和新加坡元0%-3%。
泰国中央银行每天公布中心汇率,浮动区间为中心汇率的±0.02。
在此制度安排下,泰铢对美元汇率基本固定,长期维持在1美元兑换24.5-26.5泰铢的水平上。
也就是说,泰国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实际上是钉住美元制度。
1984-1995年,由于美元对主要货币持续贬值,泰铢实际有效汇率大幅下降,提高了泰国的出口竞争力,出口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推动了泰国经济发展。
在此期间,泰国GDP以每年超过8%的速度增长,成为令世界瞩目的“四小龙”,被视为亚洲奇迹。
案例7 1998年的金融风暴——泰国的金融危机
案例7 1998年的金融风暴——泰国的金融危机1背景资料1.1泰国“虎”病了泰国的经济曾被称为东南亚发展最快的经济,而现在即使最为乐观的预测,都预言经济恢复将是很缓慢的。
泰国官方预测,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将低于6%,而1995年的增长率为8.7%。
从今年年初起,就有人预言泰国货币将会贬值,泰国企业界将有一批公司被淘汰。
全球经济对市场开放的回报是很迅速的,但是对那些准备不充分的市场的惩罚也同样很迅速。
对开放市场半心半意以及监察不严是泰国发生金融危机的核心原因,这都是缺乏远见的政治领导人遗留下来的问题泰国去年的出口增长率为零,今年迄今为止经济仍处于呆滞状态,经济发展速度减慢反映出更深一层的问题一一泰国不仅面对新的竟争未能灵敏地做出反应,而且未能提供基础设施和教育来吸引新的投资泰国是怎么陷入这一困境的昵?新加坡一家地区经济研究所的负责人尼尔萨克尔认为,这都是“荒唐的货币’造成的:在90年代中期,正当出口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低息的外国资本涌入泰国,其中大部分是短期资金。
大多数分析家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形成这场危机的根源在于泰国对外国资本敞开了大门。
泰国从1922年开始放宽限制,允许国内投资者通过曼谷国际银行获取低息的外国资金。
但是它犯了个错误,那就是让泰国殊的汇率与美元挂钩。
泰国入对货币贬值问题根本不关心,轻率地大量借钱,没有采取任何预防风险措施。
经济学家斯科特克里斯坦森说,这个教训是:“不能将放开货币比值与非自由汇兑控制混在一起。
”流入泰国的美元利率大大低于国内银行提供的美元利率。
1992年泰国的外债为200亿美元,但到1995年底增加到了750亿美元,目前达890亿美元(其中约半数是欠日本银行)。
就连猜瓦利总理都承认,肆意借贷是产生这场危机的根源。
他对记者说:“在过去10年中,我们一直在挥霍借来的钱。
我们欠了很多债务,我们只有精明地、正确地使用这笔钱,才能减少债务”。
然而,流入泰国的这些资金,只有极少几个领域能够让这些投资产生效益。
钉住制度酿成了泰国金融危机
"钉住制度"酿成了泰国金融危机作者:王宇华北金融 2019年02期中图分类号:F83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19)10—0006—04一、钉住制度使外汇市场失去自动调整的功能,造成经常项目巨额逆差1984年6月,泰国开始实行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篮子中的货币与权重分别为:美元80%—82%;日元11%—13%;西德马克6%—8%。
泰国中央银行每天公布中心汇率,浮动区间为中心汇率的±0.02%。
在此制度安排下,泰铢对美元汇率长期维持在25∶1的水平上,成为实际上的钉住美元制度。
1984—1995年,美元对主要货币持续走弱,泰铢随之贬值,提高了泰国的出口竞争力。
在此期间,泰国经济以每年8%左右的速度增长,成为令世界瞩目的“亚洲四小龙”。
1995年,国际外汇市场出现逆转,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由贬转升,泰铢跟随美元大幅升值,对出口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1991—1995年,泰国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18.17%,1996年,急剧下降为0.1%。
实际上,即使没有美元汇率逆转的因素,长期实行钉住制度也会削弱企业的出口竞争力。
也就是说,钉住制度屏蔽了汇率风险,再加上人为低估本币,使外贸企业形成低价依赖,失去竞争激励。
泰国经济主要是靠出口带动的,出口下降导致泰国经常项目逆差迅速扩大,20世纪90年代初,泰国就出现了经常项目赤字,1995年达到162亿美元,占GDP8.3%,比墨西哥1994年发生金融危机之前的7.2%还要高。
二、为了弥补经常项目赤字,泰国政府不得不过早开放资本项目、过分借入外债在一般情况下,当一国经常账户出现逆差时,外汇市场会通过汇率水平的自动调整,使本币贬值,从而降低本国商品的出口成本,增加出口,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但在钉住制度下,由于泰铢汇价被人为固定,失去了对国际收支的调节功能,面对不断扩大的经常账户赤字,泰国政府不得不加快资本市场开放步伐,通过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包括外汇自由化政策(见下表)和高利率政策,吸引国外资本大量流入。
泰国国际收支案例(第一章案例)
泰国国际收支案例(第一章案例)泰国金融危机中的国际收支调节案例材料:从1976年至1996年,泰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保持了8%的高速度,一时泰国经济成为亚洲乃至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其中政府积极运用财政预算收支调控经济的做法,受到多方赞誉。
同时,财政盈余也保持了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并引导了国内的高储蓄和高投资。
但是,这其中也潜伏着问题。
由于国内储蓄不足和总需求膨胀, 进口过多; 而随着国内工资成本的上升, 传统的出口产业的竞争力下降, 出口增长乏力, 从而使经常帐户不平衡的矛盾加剧。
为了弥补经常项目的赤字, 自93年起, 泰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放宽资本帐户管制的政策, 以吸引外资。
但是, 在过去几年中, 流入泰国的资本却是以短期资本为主。
自1993年起, 泰国为了吸引外资, 在开放资本帐户的政策上, 采取了两个重要的政策, 一是开放了离岸金融业务, 推出了曼谷国际金融规划。
根据上述规定, 泰国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实际上已没有任何外债规模管理的政策限制。
二是泰国允许非居民在泰国商业银行开立泰铢帐户, 进行存款或借款, 并可以自由兑换。
通过以上措施, 泰国资本项下已基本实现了可兑换。
93年以来, 通过BIBF 和非居民的泰铢存款大幅度上升, 而直接投资并未相应上升。
上述两种渠道流入资本大幅度上升, 使得外汇储备上升,国内信贷扩张, 经常帐户赤字进一步扩大。
95年以来, 实际经济状况开始恶化, 股市和房地产难以保持上升的趋势。
终于使短期外资外流, 这就迫使中央银行继续维持着较高的利率; 较高的利率使投资和消费进一步下降。
银行不良资产上升, 国外银行减少了对泰国企业和银行的贷款, 外汇需求发生逆转, 贬值压力加大, 最终诱使国外投资者发动了对泰铢的攻击。
因此, 从宏观政策上看, 泰国政府没有正确处理国内经济平衡目标与国际收支平衡目标的统一; 在经常帐户出现赤字时, 过分依靠短期外债, 只是在外汇市场上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的手段, 如固定汇率和频繁的外汇市场干预。
啥叫经济不好?回顾一下泰国那场惨烈无比的“冬阴功金融危机”吧
啥叫经济不好?回顾一下泰国那场惨烈无比的“冬阴功金融危机”吧19年之前,在泰国爆发的那场金融危机波及到整个东南亚,酿成了一场轰动全球的风波。
19年之后,回头去看,这场危机依然惊心动魄。
1997年的泰国金融危机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泰铢大幅度贬值,不仅给泰国经济造成重大灾难,而且迅速波及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印度尼西亚等整个东南亚地区,最终引发了震惊世界的亚洲金融危机。
而这场泰国金融危机可能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根本原因是泰铢长期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危机前泰国状况:盯住美元汇率制度从1984年开始,泰国实行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而该篮子中的主要货币与权重分别为:美元80%-82%,日元11%-13%,西德马克6%-8%,港元、马来西亚林吉特和新加坡元0%-3%。
泰国中央银行每天公布泰铢对美元的中心汇率,浮动区间为中心汇率的±0.2%。
而在此制度的安排下,泰铢对美元的汇率长期维持在25:1左右。
也就是说,泰国实行的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实际上是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1984—1995年,由于美元对主要货币持续贬值,而泰国所采取的盯住美元汇率制度,泰铢也就随美元一起贬值。
泰铢实际有效汇率的大幅下降,提高了泰国的出口竞争力,泰国出口的快速增长,推动泰国经济发展。
在此期间,泰国出口率达到22%,经济增长率达到9.5%,泰国GDP以每年超过8%的速度增长,其增长速度令世界瞩目,被视为“亚洲经济奇迹”。
1986—1994年,泰国制造业出口年增长30%,制造业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由36%上升至81%,制造业占GDP 的比重从22%增加到29%;同时,农业出口比重有原先的47.7%下降至13.9%,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由21%降至11%。
弥补经常项目巨额逆差,开放资本市场1993年,在“互联网革命”的推动之下,美国经济出现了较长时间的繁荣。
泰国较早地放开国际收支资本项目,采取了开放离岸金融业务,推出曼谷国际金融安排(BIBF)及允许非泰国居民在泰国商业银行开立泰铢账户,进行存款和借款,可以自由兑换两项措施。
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研究——以泰国为例
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研究——以泰国为例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研究——以泰国为例摘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以泰国为例,探讨了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对泰国的经济增长具有积极影响,但在金融结构调整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因此,泰国应制定合理的金融政策,进一步促进金融发展,优化金融结构,推动经济增长。
关键词: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变迁;经济增长;泰国引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金融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金融发展更是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金融发展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变化,金融结构也在不断变迁。
本文以泰国为例,深入研究了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泰国的金融发展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泰国是东南亚地区的重要经济体之一,金融业在泰国的经济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泰国的金融业经历了多次重要改革,得到了有效发展和健全完善。
泰国的金融业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市场、保险业等多个领域,各个领域的发展相互促进,为泰国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充分的金融支持。
金融对于泰国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金融机构提供了必要的融资渠道,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尤其是商业银行,它们作为主要的融资渠道,有效地解决了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促进了泰国实体经济的发展。
其次,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高了金融效率,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通过引入金融衍生品、发展电子支付等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泰国的金融业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再者,便利的金融环境吸引了更多的外资流入泰国,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然而,泰国的金融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金融机构体系尚不完善。
虽然泰国的金融业发展迅速,但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规模仍然相对较小,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不够充分。
金融专业《案例:泰国在金融危机前的国际收支调节》
案例:泰国在前的国际收支调节
1985~1995年间,泰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
到了1995年,泰国的经常工程逆差已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
泰国政府在汇率上采取盯住美元的,将泰铢稳定在1美元兑换25泰铢水平上,同时,采取一系列放宽资本账户管制的,吸引外资。
为吸引外资,泰国开放了资本账户,根本实现了资本工程下的可兑换,同时为扩大对外资的吸引力,泰国政府提高了利率水平,使国际游资得以进行套利活动。
短期资本中净流入资本的比重1995年到达60%。
通过上述几项,使得泰国的金融工程顺差不断扩大,到危机爆发前夕的1995年就已经到达了219亿美元。
因此,虽然其经常工程逆差不断扩大,但在外表上国际收支差额仍然维持在一个较为均衡的水平上。
然而,随着泰国国际竞争力的降低与经常工程赤字的持续上升,泰铢贬值的压力日益增大。
进入202190年代,由于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币值坚挺,为维持泰铢对美元的固定汇率,泰国中央银行被迫干预市场,大量抛售,使国内银根抽紧。
为维持固定汇率制度,泰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案例讨论:
根据上述描述,在202190年代,泰国为了解决经常工程赤字问题采用了什么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它们对泰国的经济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索罗斯泰铢案例
索罗斯泰铢案例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元坚挺,1997年的泰国经济却开始下滑,赖以生存的出口也开始下降,这使得泰铢实际汇率大大下降。
但由于泰国实行的是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泰国政府不得不强制抬高泰铁的名义汇率,从而与泰铁实际价值的下降形成巨大投机漏洞。
于是,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游资便趁势打压泰铢,在外汇市场大量抛售泰铢,使泰铢汇率下降,而泰国政府为保持泰铢兑美元的固定汇率不得不耗费大量外汇储备购买外汇市场上大量的泰铁。
1997年2月,泰国出现了第一次泰铢贬值风波。
泰国中央银行运用2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平息了这次风波。
1997年3月2日索罗斯攻击泰国外汇市场,泰铢贬值60%,股票市场狂泻70%。
1997年5月12日,泰铢贬值压力进一步增加,外汇市场出现了恐慌性抛售。
泰国中央银行在多次干预后,外汇储备大幅度下降。
到1997年6月底,泰国外汇储备失去了继续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
1997年7月2日,泰国政府被迫宣布放弃钉住汇率制度,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泰铢汇率最低曾达到1美元兑32.6泰铢,贬值幅度高达30%以上。
泰国政府的外汇储备本就大多来自外债,因此泰国政府的强行维持汇率的行为一方面大量消耗了外汇储备,另一方面耗损了泰国政府本已疲软的经济,最终未能挽救泰铢的汇率,由此演变成亚洲金融危机。
泰国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
期高度敏感的出1集中性 ,导致 了出口和产出增长的变动。 : 3 由于进1资本货物产生了高生产能力, : 3 资本货物进 1的上升趋势意味着经济的长期增 : 3 长。 口资本货物和国内机器销售包含在泰国银行建立的私人投资指数中。 进 泰国银行在建 立 私人 消 费指数时 ,还采 用 了增 值 税和 国内商用汽车 销售额 。 由于增值 税在 20 -20 00 0 9 年 期 间一直保持 在 7 ,因此增 值 税 收入 就可 以用来 代表零售 额 。国 内商用汽 车销售 额 的 % 提高表明消费者信心的提高,因为农村地区的人民增加了其耐用 品的购买。 而商用汽车销 售 额 的突然下 降则意味着 穷 人购 买力 的急剧 降低 。 由于农村 地 区人 民的边 际消费倾 向 比城 市地区人民高,因此把经济促进 因素侧重在那些稳固消费者的收入是很重要的。 这些指数追溯了 2 0 年的世界经济衰退和 20 -20 01 06 07年 的泰 国经济衰退。在 20 09 年 ,消费和投资大大减少了。而进 口资本货物和国内机器销售额在 2 0 年下半年则出现 09 了显著 的 回升 。我们有 必要 了解 ,经 济复 苏是否可持 续 的,以及 应对 世界 贸易量 冲击 的宏 观 经济 政策在 何种程度 上有助 于经 济复 苏 。 本 文的其 余部分安排 如下 :第 二部 分研究 产 出的波 动、增长 和经营 意欲之间 的关 系 。 第 三部 分讨论应对 各种 冲击 的垂 直 与货 币政策 的作用 。第四部 分 是结束 语
2 l
表 1
Hale Waihona Puke 总需求波 动的增 强 ( 期性 分 量的 标准差 ) 周
资料来源:泰 国银行
投 资不稳 定可 以归 因于 国内政 治不稳定性 ,这将 产 生不 利 的投 资环境 。由于这种 情况 不可逆转 ,当投 资者 面临风 险和不确定性时 ,大 型投 资项 目就 会被拖延 。周期 性投 资 的标 准 差从 2 0 -2 0 年 的 3 00 05 . 9升至 20 -2 0 的 7 。 06 0 9年 . 同期 , 费的标准 差从 11 4 消 .升至 29 .。 当家庭 的收入 短缺 时 ,私人 消费 因其消 费平 滑特 性而 通 常不会 发生突然 改变 。消费波 动 的 增大预示着在 2 0 06年之后将出现动乱时期。在第二个时期也出现了较大程度的财政支出 波动。在 2 0 年的军事政变之后,所有的总需求分量都显示 出较大的不稳定性。 06 表 2显示 的标准 差 引 自泰 国银行提供 的每 月制 造 业 生产 与经营意欲 指数 。 通胀 率 是 以 同比的每月 消费价格 指数 来计算 的。 20 -20 年私人开支和出口的波动增大, 0 6 09 导致 了产 出波动得更加激烈。 周期性产 出 分量 的标准差 从 29升 至 1- 见表 2 。 a y和 R me 19 ) 其各国研 究 中报 道 说 , . 1 3( ) R me a y( 95 在 证据表 明 了产 出波动 和经济增 长之间存在着 负相关 。就 泰 国而 言 ,平均 国内生产 总值增 长 在上述 同期 内从 51 降至 2 %。 .% . 同样地 , 4 经营 意欲 指数 显 示 了标 准差的增 大 。06 20 20 - 0 9 年 的通胀 率标准 差也 比 2 0 年初增 大一倍 。 00
钉住汇率制度可能成为金融危机的诱因
钉住汇率制度可能成为金融危机的诱因钉住制度可能成为金融危机的诱因,因为当一国国际收支失衡不能通过汇率波动的方式来自动调整,就有可能通过金融危机的方式来强制调整。
泰铢危机是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是泰铢危机的根源。
一、在钉住制度下,泰铢跟随美元持续升值,造成经常项目逆差扩大。
1984年6月,泰国开始实行钉住“一篮子货币”制度,篮子中的主要货币与权重分别为:美元80%-82%、日元11%-13%、西德马克6%-8%。
泰国中央银行每天公布泰铢对美元的中心汇率,浮动区间为中心汇率的±0.2%。
在此制度安排下,泰铢对美元长期维持在25:1左右,成为实际上的钉住美元制度。
自1985年起,美元进入新一轮贬值周期,泰铢跟随美元持续走低,泰国由此获得贬值效应,出口大幅增长,经济快速发展。
1986-1994年泰国出口增长率达到22%,经济增长率达到9.5%,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20世纪90年代,在互联网革命推动下,美国经济低通胀、高增长,相对较好的基本面造成外汇市场逆转,1994年美元对非美元主要货币由贬转升。
此时,泰铢不得不跟随美元持续走高,泰铢升值对泰国出口和经济产生了严重冲击。
1991-1995年泰国出口增长率为18.9 %,1996年大幅下降为-0.2 %。
1991-1995年泰国经济增长率为8.6% ,1996年大幅下跌为5.9%。
1994年泰国经常帐户逆差为89亿美元,1995年扩大至140亿美元,1996年达到163亿美元,分别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6.4%,8.5%和9.1%,远远超过了3%-4%的国际警戒线。
二、钉住制度使汇率失去了调节国际收支的基本功能,为了弥补经常项目逆差,仓促开放资本市场。
汇率作为外汇市场的价格,具有自动平衡和自动稳步的功能。
当一国经常账户出现持续较大逆差时,外汇市场会通过供求关系变动,使本币贬值,以增加出口,减少进口,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反之亦然。
1997泰国金融危机启示
关键词:启示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
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它暴露了一些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坏事,也是好事,这为推动亚洲发展中国家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宏观管理提供了一个契机。
危机发展过程复杂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
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
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它金融市场一片混乱。
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
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
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
印度尼西亚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
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
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
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211.47点;28日,下跌1621.8点,跌破9000点大关。
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
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
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
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737.6∶1。
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
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案例名称:
泰国在金融危机前的国际收支调节
二、案例适用:
国际收支失衡及其调节
三、案例材料:
1985~1995年间,泰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8.4%。
到了1995年,泰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已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8.1%。
泰国政府在汇率上采取盯住美元的政策,将泰铢稳定在1美元兑换25泰铢水平上,同时,采取一系列放宽资本账户管制的政策,吸引外资。
为吸引外资,泰国开放了资本账户,基本实现了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同时为扩大对外资的吸引力,泰国政府提高了利率水平,使国际游资得以进行套利活动。
短期资本中净流入资本的比重1995年达到60%。
通过上述几项政策,使得泰国的金融项目顺差不断扩大,到危机爆发前夕的1995年就已经达到了219亿美元。
因此,虽然其经常项目逆差不断扩大,但在表面上国际收支差额仍然维持在一个较为均
衡的水平上。
然而,随着泰国国际竞争力的降低与经常项目赤字的持续上升,泰铢贬值的压力日益增大。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币值坚挺,为维持泰铢对美元的固定汇率,泰国中央银行被迫干预外汇市场,大量抛售外汇,使国内银根抽紧。
为维持固定汇率制度,泰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四、案例讨论:
根据上述描述,在20世纪90年代,泰国为了解决经常项目赤字问题采用了什么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它们对泰国的经济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