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第一章第四节夏、商、西周的文化 精品
第四节夏、商、西周的文化(附答案)
第四节夏、商、西周的文化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些内容在商朝的甲骨文中已有记载:①历法中有关于闰年、冬至日等用法②我国最早的关于日食、月食的记录③记载医学中有关数十种疾病④记载许多植物名称()A.①②③④ 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④2.认为商朝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是因为它()A.已经能组成近五百字的文章B.已经出土十五万片以上C.已具备六书构字规律D.能记载祭祀、农事等史事3.商代的文化成就远远高于夏。
这说明()A.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的发展导致文化繁荣B.商朝重视文化的发展C.商朝和战国时期文化氛围好D.上层建筑常常同经济基础脱节4.夏商周时期最突出的科学成就出现在下列哪一知识领域()A.天文历法B.医药学C.生物学D.地理学5.下列关于夏商周时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为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B.商代时期甲骨文已成为较成就的文字C.《周易》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占卜用书D.干支纪日法是世界17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6.下列关于夏商周青铜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商朝青铜器代表作是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B.西周青铜器的最大特色是大量铭文出现C.商代早期出现青铜器的平雕和浮雕两种技术D.三星堆考古发现的大型青铜铸像是西周青铜艺术的杰作二、材料解析题7.阅读下列材料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于读礼……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大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间毕矣。
——《荀子》回答:(1)荀子这段话基本意思是什么?(2)《诗》《书》指哪两部书?为什么说它们“博大”?三、问答题8.论述夏商西周三代文化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2.C3.A4.A5.C6.D二、材料解析题7.(1)重视儒家经典,要求学者毕生努力学习儒家经典。
(2)《诗经》和《尚书》。
主要原因在于它们都被儒家奉为经书。
它们都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思想。
夏、商、西周的文化(精选4篇)
夏、商、西周的文化(精选4篇)夏、商、西周的文化篇1教学目标知识结构夏商西周文字已有原始文字甲骨文、金文天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历法《夏小正》出现天干地支医学医药学知识丰富,已经分科治疗地理学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周易》中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称生物学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甲骨文中记载了许多动植物名称古籍《上书》和《周易》艺术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达到高峰,出现平雕和浮雕技术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达到高峰,青铜器上有大量青铜铭文出现教学建议思路在讲述甲骨文时,应利用书中提供的《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符号》使学生认识到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早期,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是较成熟的文字。
通过展示适当的甲骨文图片,使学生对甲骨文以及其史料价值有进一步的了解。
讲述科学和技术时,教师应强调周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环保知识。
可以采用由学生列表归纳夏、商、西周时期各自文化成就的形式进行小结。
甲骨文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甲骨文,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
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
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
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
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
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假借的文字,从而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久的历史。
当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
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
由于,占卜之事大到国家军政大事、帝王起居,小道百姓生活,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成为现今人们研究上古史的重要史料。
易错概念我国的信史开始于商朝,而不是公元前841年(西周)。
造成错误的原因是把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理解为有确切纪年的历史了。
第四节夏、商、西周的文化
三、《尚书》和《周易》 尚书》 周易》 1、《尚书》 尚书》
思考:《尚书》是一部什么性质的著作? 有何地位? 思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尚书》是一部什么性质的著作? 有何地位?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夏、商、周时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夏、 代一些历史文献和传说资料的汇编, 代一些历史文献和传说资料的汇编,其中包括更古时 代的史事记录, 代的史事记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及重要的哲学意 义。
1、文字奠基:甲骨文是今天汉字的直接来源。 文字奠基:甲骨文是今天汉字的直接来源。 2、思想奠基:《周易》成为中国思维和中国哲学的源头。 思想奠基: 周易》成为中国思维和中国哲学的源头。 3、史学奠基:以《尚书》为标志。 史学奠基: 尚书》为标志。 4、科技奠基:集中在天文历法和医学上。 科技奠基:集中在天文历法和医学上。
意义 商朝时中原地区已有相当 高的文明 为研究商史和古文字提供 丰富资料
夏、 商、文字 西 周 文 化 简 表
社会 科学 科学 技术
甲骨文 河南殷墟
金文
天文历法
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 日法
医学
其他 尚书 周易 雕塑和青铜 铸造技术
我国最古老的官方史书 我国最古的占卜用书 对古代哲学很有启发
艺术
三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 三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
二、科学与技术
类别 朝代 历法 夏 商 天文 夏商 医药 商 生物 商 地理 西周 环保 西周 成 就 《夏小正》记载有一年中的物侯、天象知识 夏小正》记载有一年中的物侯、 使用干支纪日法(最大成就) 使用干支纪日法(最大成就) 保留我国最早的日月食记录 甲骨文中有数十种疾病记载、 甲骨文中有数十种疾病记载、石砭镰用于治病 甲骨文中有许多动植物名称 《周易》最早提出“地理”的名 周易》最早提出“地理” 称 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夏商西周的文化
夏商西周的文化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四节夏、商、西周的文化教案教学目标掌握知识甲骨文和金文;夏商历法成就,夏商天文记录;商周医药学、生物学与地理学;《尚书》,《周易》;商周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
发展能力 1.利用因特网进行研究性,收集处理相关信息,并制作成演示文稿。
2.建立夏、商、西周三代文化成就知识结构。
3.依据相关资料,运用有关原理对夏、商、西周三代文化成就进行评价。
4.分析夏、商、西周三代文化勃兴的原因及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相互关系。
陶冶品德 1.通过了解夏、商、西周三代历史文化内容,以及古代中国人对世界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对先民智慧和劳动的崇高敬意,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增进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从而逐渐形成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2.夏、商、西周青铜时代文化成就,为铁器时代社会的进步创造了条件,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
树立历史继承发展的观点和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的观点。
3.通过了解《周易》的哲学思想,纠正它是纯粹卜筮之书的认识,使学生形成辨证对待古代文化典籍的态度。
4.开展研究性学习,形成互助、合作学习态度。
形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二、重难点1.重点:甲骨文与甲骨文的史料价值、夏商天文历法成就与历史地位、商周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的发展。
2.难点:夏、商、西周三代文明繁荣的原因、《周易》的哲学思想与评价、对文献资料的理解及对考古发掘材料的运用。
三、教学手段及教具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及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四、学法指导1.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获取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
2.运用列表法归纳概括文化成就。
3.运用文物认识三代文化。
五、教学流程六、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教师准备.按目划分研究课题,确定学习小组。
.向学生提供相关网站。
.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合作,收集资料。
.撰写研究报告。
.制作演示文稿。
演示文稿:一要图文并茂,充分运用实物说明;二内容既要能比较全面说明问题,又能简明扼要。
1.4夏商西周的文化
伊簋铭文 西周时期 铭文103字,记载 周厉王二十七年正月丁 亥日,厉王在周康宫穆 太室册命贵族伊,命令 他管理康宫中王室所有 的臣、妾、百工,并赐 给他命服、銮旗等物。 伊簋已流于国外。
二、科学与技术
类别 朝代 成就 历法 夏 商 天文 夏商 医药 商 生物 商
《夏小正》记载有一年中的物侯、天象知识 使用干支纪日法 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 甲骨文中有数十种疾病记载、石砭镰用于治病 甲骨文中有许多动植物名称
《周易》反映古人朴素辩证法思想,对我国哲学发展有启发。 《周易》中的某些观点,对形成中华民族精神和个人修养的
规范,有积极意义。 《周易》中也含有若干迷信内容.
四、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
三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
1、文字奠基:甲骨文是今天汉字的直接来源。
2、思想奠基:《周易》成为中国思维和中国哲学的源头。 3、史学奠基:以《尚书》为标志。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 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 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 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 为大夫卿士。‛ ——《尚书·周书·牧誓》
2、《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思考:《周易》是一部什么性质的著作? 在中华文化发 展史上有何地位? 《周易》是我国最古的一部占卜用书。
地理 西周 《周易》最早提出“地理”的名称
环保 西周
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尚书》和《周易》
1、《尚书》
思考:《尚书》是一部什么性质的著作? 有何地位?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夏、商、 周时代一些历史文献和传说资料的汇编,其中 包括更古时代的史事记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 值及重要的哲学意义。
夏、商、西周的文化高品质版
一、甲骨文和金文
1、甲骨文的发现
19世纪末发现的河南安阳殷都的废墟,称之为“殷墟”
“古贞般有祸”全形卜甲(商朝时期) 这是一块完整卜甲,商代时用龟甲, 多数用腹甲,少数也有背甲,还有甲 桥刻辞、甲尾刻辞。通过这片卜甲, 可以了解甲骨文的选料、制作、记叙 等内容,是研究商代甲骨文使用情况 的宝贵资料。
为研究商史和古文字提供 丰富资料
含义: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钟鼎文、 铭文,记录了分封、祭祀、战争等重大活动
夏朝《夏小正》 商朝干支纪日法 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记录了数十种疾病 有眼耳口畅胃等分科 商朝遗址中出土石砭镰
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 日法
生物学、地理学积累了丰富知识
是夏商周历史文献和传说资料汇编
2、甲骨文与甲骨文的史料价值
A、甲骨文里反映了商王活动和当时社会情况,有的内容可 与《史记》相印证。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从商朝开始 的。 B、甲骨文字形结构,已出现后世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其 中以象形文字为多,还有会意字、形声字、指事字、假借字、 转注字。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它的发现对研究商 周的历史和中国文字的发展直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金文
思考:什么叫金文?什么叫钟鼎文?商周金文有何不 同?金文有何价值和影响?
古代称铜为金,金文即铜器铭文。由于金文多铸于礼器 “鼎”和乐器“钟”上,所以又称“钟鼎文”。
商前期有铜器均无铭文;商后期铭文的铜器也不多见, 即使有铭文,一器物也只有一二字,多者几字,最多三 十余字。金文到周代方发达起来,一铜器铭文洋洋百余 字并不稀奇,最长的《毛公鼎》铭文,多到497字。 西 周是铜器铭文全盛时期。
讲述阴阳矛盾关系,反映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也包含若干迷信思想
第四节 夏、商、西周的文化
周公测 景台
刻在骨 头上的 干支表
甲 骨 文 记 载 的 日 食 记 录
夏朝的有关 史料和商朝 的甲骨文, 保留了我国 最早的日食、 月食的记录。 这些成就对 后世产巨大 影响。
商和西周时期 已经有较丰富 的医药学知识。 甲骨文中所见 的疾病有数十 种,包括眼、 耳、口腔、肠胃等各 种分科。商代遗址中 还出土了石砭镰等医 疗用具。
第四节 夏、商、西周的文化
1.甲骨文和金文 2.科学与技术(天文、星象、历法)
3.《尚书》和《周易》
4.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
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 一种古文字,清朝末年在河南殷 墟发现。从19世纪末至今,殷墟 已经出土甲骨文十五万片以上。 这些甲骨文是商朝占卜的记录。 商朝人迷信鬼神,不论祭祀、战 争,还是渔猎、农事等,都要向 鬼神问卜,所得结果刻写在甲骨 文上,成为甲骨文。
至今出土的商 周有铭文的青 铜器超过万件 件,最长的铭 文在周宣王时 代《毛公鼎》 上,其字数 近五百个。
BACK
夏、商、周时期,人们对天文、星象有
一定认识。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 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 农事等内容。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 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 的记日方法。
BACK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 方史书,是夏、商、周 时代一些历史文献和传 说资料的汇编,其中还 包括更古时代的史事记 录。
《周易》是我国最古的 一部占卜用书。书中 讲述了许多阴阳矛盾 的关系,反映了古人 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对以后我国哲学发展 有很大启发。书中的某些 观点,如“天行健,君子以 自强不息”等,对形成中华 民族精神和个人修养的规 范,有积极意义。 《周易》也含有若干迷信内容。
夏、商、西周的文化最新版最新版
三代是雕塑和青铜铸造技术达到高峰 出现平雕、浮雕(司母戊、四羊方尊) 商朝造型艺术有较大发展(三星堆)
我国最古老的官方史书
我国最古的占卜用书 对古代哲学很有启发
三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
1、文字奠基:甲骨文是今天汉字的直接来源。 2、思想奠基:《周易》成为中国思维和中国哲学的源头。 3、史学奠基:以《尚书》为标志。 4、科技奠基:集中在天文历法和医学上。
二、科学与技术
类 朝 成就 别代
历夏 法商
《夏小正》记载有一年中的物侯、天象知识 使用干支纪日法
天夏 文商
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
医商 药
甲骨文中有数十种疾病记载、石砭镰用于治病
生商 物
甲骨文中有许多动植物名称
地西 理周
《周易》最早提出“地理”的名称
环西 保周
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尚书》和《周易》
金文是王室大事的铭记,内容金多为歌功颂德,同时 也记录周代贵族分封、祭祀、战争等重大活动,因此其史 料价值很重要。
毛 公
伊簋铭文
西周时期
铭文103字,记载周厉 王二十七年正月丁亥日, 厉王在周康宫穆太室册 命贵族伊,命令他管理 康宫中王室所有的臣、 妾、百工,并赐给他命 服、銮旗等物。伊簋已 流于国外。
四、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
领域 成就
内容
意义
夏、 商、文字 西
周
文
甲骨文 河南殷墟
金文
天文历法
化 科学 技术
医学
简 其他
表
塑和青铜 铸造技术
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商周时成熟 含义:刻写龟甲和兽骨上的古文字 构字规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最新-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 14《夏、商、西周的文化
★第四节夏、商、西周的文化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甲骨文和金文;夏商历法成就,夏商天文记录;商周医药学、生物学与地理学;《尚书》,《周易》;商周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
二、能力培养目标1.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夏、商、西周三代文化成就的取得,是奴隶制度兴盛、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通过对三代文化成就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认识,并运用这些观点分析和说明历史问题。
2.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
学习这些内容,将有助于对后来文化史的学习,从而体会历史发展的继承和渊源关系。
3.通过了解《周易》的哲学思想,纠正它是纯粹卜筮之书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古代文化典籍。
三、思想教育目标1.文字是文明古国的重要象征。
文字的产生,源于生产生活实践,又促进了社会文明进步。
甲骨文和金文是比较成熟的汉字,为研究夏、商、西周三代历史留下了宝贵资料。
2.夏、商、西周青铜时代,我国在天文、历法、医学、生物学和地理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铁器时代社会的进步创造了条件。
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说明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3.西周在哲学史上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周易》提出了阴阳说,代表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这种思想的出现,是人类征服自然能力增强的表现。
4.商周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出现高峰,是三代奴隶制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具体体现,也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5.通过了解夏、商、西周三代历史文化内容,以及古代中国人对世界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而逐渐培养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要点一、夏、商、西周的文明繁荣二、甲骨文和金文1.甲骨文与甲骨文的史料价值2.金文与金文的史料价值三、科学与技术1.夏商的历法成就2.夏商的天文记录3.商周医药学4.商周生物学与地理学的成就四、《尚书》和《周易》1.《尚书》2.《周易》五、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1.商周的雕塑艺术2.商朝青铜造型艺术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节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带星号的非考试内容。
高二历史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夏、商、西周的文化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二历史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夏、商、西周的文化知识精讲人教版一. 本周教学内容:高三新课:第一章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第四节夏、商、西周的文化二. 重点、难点1. 重点: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情况2. 难点:夏、商、西周的文化情况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在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有了巨大进步。
人类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大为增加,表现为经济门类增加,生产技术提高,社会生活进步。
(一)农业、畜牧业1. 夏、商、西周农业的发展。
农业发展的原因:第一,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这既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也说明农业生产对王朝统治的重要性。
第二,农业生产主要采取集体耕作方式,这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量的增加。
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第一,农作物品种增多。
到西周时期,农作物品种已有“五谷”之说。
在甲骨文和《诗经》中有所记载。
第二,耕作技术的提高。
工具主要使用情况和肥料使用情况。
商和西周时期,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总而言之,农业是三代的主要经济部门,是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
2. 商朝的畜牧业。
商朝的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饲养的家畜很多。
有些牲畜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和祭祀。
(二)青铜制造为代表的手工业1. 青铜制造业青铜铸造是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由此夏、商、周三代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
夏朝青铜器目前发现尚少,商周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
商朝青铜铸造生产规模大,作坊集中在王都,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
西周青铜铸造业进一步发展,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增多,有些动物形状的器皿栩栩如生。
三代之所以称“青铜时代”的主要依据,表现为:第一,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
第二,生产数量大,品种多,价值高。
商代青铜器仅殷墟一地出土的就已达数千件。
西周时期的数量比商代更多。
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以礼器为主,礼器中包括酒器、蒸煮器、盛食器、洗濯器等等。
第四节夏商西周的文化
阅读引言部分,思考:为什么在最残 暴的人剥削人和人压迫人的奴隶社会, 会出现前所未有的高度发达的文化?
夏、商、周三代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 化的发展;
劳动有了进一步的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科 学及艺术工作的人.
一.甲骨文和金文
1.汉字的产生与发展
看书本9页《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符号》 指出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原始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早期
发展: 原始文字
甲骨文 ……
一.甲骨文和金文
2.甲骨文,金文及其的史料价值
看书本9页指出甲骨文发现的时间,地点, 内容,史料价值,金文的含义以及史料价 值
甲骨文史料价值:
为研究商代历史和古文字留下丰富资料.
金文的含义: 刻在青铜器〔古称铜为金〕上的文字.青铜器 以钟、鼎为代表,故也称"钟鼎文"或"铭文".
四、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
1.商周的雕塑艺术"〔纹饰〕
①商代青铜器上的平雕、浮雕工艺精 湛
②西周青铜器上有大量青铜铭文
四、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
2.商朝青铜铸造艺术"〔造型〕
##广汉三星堆出土的大型青铜铸像是 青铜艺术的杰作.
熔化铜液
运输铜液
浇铸铜液
概述夏商西周三代文化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古汉字的产生.甲骨文和金文的出现,不仅为 研究三代古史和古文字留下丰富的材料,而且推动 后世文化的进步.
金文史料价值:.
##吴城遗 址陶文,是 早于甲骨 文字的商 代刻画符 号,已具有 文字的基 本特征
商 代 武 王 时 刻 在 牛 骨 上 的 卜 辞
商代甲骨文中"车"的几种写法
商代后期 的"宰甫 卣"铭文
高中历史 第一章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第四节夏、商、西周的文化(备课资料) 大纲
●备课资料一、甲骨文一般是指商周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用作占卜的文字。
主要是商代的文字。
它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体系。
发现商代甲骨文的地点主要在河南安阳附近的小屯村(殷墟),西周早期的甲骨文主要在陕西岐山凤雏村发现,但数量较少。
目前发现最早的甲骨文出土于西安郊区,距今有4000多年,仅是很少的几片。
甲骨中的龟甲,大多用龟腹甲,因腹甲较背甲柔软,容易用刀刻字。
骨多的是牛的肩胛骨,也有极少数其他动物的骨头和个别人的头盖骨。
甲骨上面的文字,一般是用铜刀刻写的,也有少数用“毛笔”写的。
古代称刻为“契”,称书写为书,因此甲骨文也被称为“殷墟书契”。
甲骨在使用前要经过多次加工整治,如锯开,刮削平整,在背面钻孔凿眼。
占卜时,先用火在背面的钻孔上烧灼,火烧后,在正面就出现裂纹,称“卜兆”。
甲骨上面的文字内容大多是根据卜兆所示吉凶祸福的简单记事,这就是“卜辞”。
内容涉及征伐、祭祀、狩猎、天象、农业、疾病等方面。
卜辞的修辞格式很简单,许多辞句是“某日(干支字记日)占卜,某人问某事吉或不吉”等。
有时记录占卜的效验,个别有专记事而不占卜的。
甲骨文在字形变化上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象形字的图形繁简不定,笔画可多可少;字形方向左右不定;直行书写第二行时,或向左提行或向右提行等。
但甲骨文毕竟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从字体结构看,除了象形字外,还有形声字和假借字。
目前,已发现的商代甲骨文大约在15万片以上。
这些甲骨一般都是破碎的,只有极少部分是完整的。
已经整理出来的甲骨文单字,除去重复的和异体的,约有4500个左右,其中能够准确认识的仅有1000多字,这些大多数是比较常用的字。
此外,不能确认的约3500字,大多数是人名、地名等专用名字。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二、金文金文也称“钟鼎文”,即指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
现已发现带铭文的铜器4000多件,金文单字3500个左右。
内容多记奴隶主贵族祭典、征伐、赐命、契约等,涉及到礼仪、制度、经济、文化、风俗等各方面。
夏、商、西周的文化
夏、商、西周的文化夏、商、西周的文化夏、商、西周的文化篇1教学目标知识结构夏商西周文字已有原始文字甲骨文、金文天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历法《夏小正》出现天干地支医学医药学知识丰富,已经分科治疗地理学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周易》中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称生物学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甲骨文中记载了许多动植物名称古籍《上书》和《周易》艺术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达到高峰,出现平雕和浮雕技术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达到高峰,青铜器上有大量青铜铭文出现教学建议教学设计思路在讲述甲骨文时,应利用书中提供的《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符号》使学生认识到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早期,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是较成熟的文字。
通过展示适当的甲骨文图片,使学生对甲骨文以及其史料价值有进一步的了解。
讲述科学和技术时,教师应强调周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环保知识。
可以采用由学生列表归纳夏、商、西周时期各自文化成就的形式进行小结。
甲骨文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甲骨文,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
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
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
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
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
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假借的文字,从而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久的历史。
当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
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
由于,占卜之事大到国家军政大事、帝王起居,小道百姓生活,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成为现今人们研究上古史的重要史料。
易错概念我国的信史开始于商朝,而不是公元前841年(西周)。
造成错误的原因是把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理解为有确切纪年的历史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课时数:课型: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第一章第四节夏、商、西周的文化
教学目标
1.获得知识
甲骨文和金文;夏商历法成就,夏商天文记录;商周医药学、生物学与地理学;《尚书》、《周易》;商周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
2.发展能力
(1)利用因特网进行研究性学习,收集处理相关信息,并制作成演示文稿。
(发展信息处理、表达能力)
(2)建立夏、商、西周三代文化成就知识结构。
(发展综合归纳概括能力)(3)依据相关资料,运用有关原理对夏、商、西周三代文化成就进行评价。
(发展评价问题能力)
(4)分析夏、商,西周三代文化勃兴的原因及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相互关系。
(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
3.陶冶品德
(1)通过了解夏、商、西周三代历史文化内容,以及古代中国人对世界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对祖先智慧和劳动的崇高敬意,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增进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从而逐渐形成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2)夏、商、西周青铜时代文化成就,为铁器时代社会的进步创造了条件,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
树立历史继承发展的观点和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的观点。
(3)通过了解《周易》的哲学思想,纠正它是纯粹卜筮之书的认识,使学生形成辩证对待古代文化典籍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甲骨文与甲骨文的史料价值、商周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的发展。
难点:夏、商、西周三代文明繁荣的原因、《周易》的哲学思想与评价。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展示一组夏、商、西周时期的典型青铜照片。
★教师:夏、商、西周三代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化”,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些精美的青铜器其实已不仅仅是一件件器物,它们反映了当时以青
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的发达,也代表了我们祖先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
和艺术水平,是夏、商、西周三代文化的记录和浓缩。
【新课教学】
一、甲骨文和金文
1.先由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并分组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甲骨文主要从甲骨文的发现(发掘规模)、卜辞内容、构字规律与史料价值等几个方面予以介绍。
(2)金文主要从含义和史料价值方面予以介绍。
2.组织学生质疑,课题组答疑。
3.教师点拨。
(1)基本知识部分,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确定教学内容:
(2)教学拓展,视具体情况(如学生基础、教学时间等)可安排以下内容:
①甲骨文是占卜的产物,商王为什么几乎每事必卜?
★这跟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有关系。
商代奴隶主贵族统治思想的核心是政权神授的观念,即天命观,为了表示信从上天的意志,占卜成为表达天命的方式。
殷墟甲骨文有“天邑商”的字样,奴隶主贵族形成了既代表“天”,又代表祖先的“上天”的观念,王族的祖先和上天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祭祀上天和祖先,就是商王和贵族的头等大事。
统治者是在利用上帝和祖先崇拜维护政权,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②甲骨文与金文的差别。
★甲骨文与金文的差别在于:①笔划粗细不同。
前者细瘦,后者粗壮丰实。
②字形及排列不同。
前者字形大小参差不齐,后者方正匀称,排列整齐。
③主要构字方法有异。
前者象形特征突出,后者有大量的形声宇,从此形声字在汉字中占优势地位。
★介绍完甲骨文和金文,教师可做小结:正是由于文字的产生,历代的文明才能通过文字载体世代流传。
中国的历史从未中断过,悠久文明连绵不断,都和文字有着密切联系。
文字对推动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具有重要的贡献。
★过渡:在介绍甲骨文和金文时,我们了解到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关商代科技文化方面的内容亦很丰富。
下面我们一起来考察一下夏、商、西周的科学与技术成就。
二、科学与技术
1.先由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并分组讨论解决下列问题(1)本专题主要从夏商的历法成就、夏商的天文记录、商周医药学、商周生物学与地理学成果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2)抓住典型科技成就分类列表予以小结。
2.组织学生质疑,课题组答疑。
3.教师点拨。
(1)基本知识部分,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教学内容。
(同上)
(2)教学拓展,视具体情况可安排以下内容:①教师从农学、生物学、医药学、天文学、气象学、地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化工、冶金、水利、建筑工程等领域带领学生对夏、商、西周的科学与技术成就作一次全方位的考察和了解。
②在介绍完夏、商、西周时期天文和历法方面的成就后。
教师还要指明:三代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是青铜业的发展。
★教师向学生展示司母戊鼎或四羊方尊图片,使学生对商代青铜制造业的高超工艺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教师归纳指出:制造青铜器要解决矿石开采、熔炼铜料、铜锡铅合金比例、熔炉、坩锅等一系列技术问题,要经过制模、翻范、浇铸、修整等复杂工序,商代的青铜制造业在这些方面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司母戊鼎的铸造便是明证。
★教师小结:青铜制造业是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三代青铜业的发展,无论是对三代社会的发展,还是对三代科技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过渡: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这一时期史学和哲学的发展。
三、《尚书》和《周易》
1.先由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并分组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尚书》主要从基本内容和史学地位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2)《周易》主要从哲学观念、道德价值和迷信思想三个方面予以介绍和评价。
2.组织学生质疑,课题组答疑。
3.教师点拨。
(1)基本知识部分,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确定教学内容。
(同上)
(2)教学拓展,视具体情况可安排以下内容:
★《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
高校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归为三点:①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②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③厚德载物与中庸尚和。
而这些基本精神在《周易》中都有反映。
因此,可以认为《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周易》思想中的一些积极因素对两三千年后的人们仍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过渡: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灿烂辉煌,在夏、商、西周时代不仅仅反映在文字、科技、史学、哲学思想上,也反映在精美绝伦的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方面。
四、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
1.先由本专题课题组推荐代表上台汇报研究成果。
建议:(本建议宜在课前准备时提出)。
(1)青铜铸造艺术主要从平雕、浮雕、造型、文饰四个方面进行鉴赏评析。
(2)玉雕主要从造型和文饰两个方面进行鉴赏评析。
2.组织学生质疑,课题组答疑。
3.教师点拨。
(1)基本知识部分,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确定教学内容。
(2)教学拓展,视具体情况可安排以下内容:
①三代青铜器体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教师指出:商周中国青铜文化作为一种造型艺术,是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艺术再现,其主题主要是表达商周时期人们对天上神祗和祖先的信仰、期待与寄托,充满神秘和威严。
这也是商周时期人们天命观念在青铜器物上的反映。
②商以前和商周时代的雕塑品的差异及原因。
★教师对比展示两组商以前和商周时代的雕塑品图片,分析指出:商周时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实与青铜铸造业的发达有关。
冶铸青铜,为雕刻提供了锐利的青铜工具;铸造铜器必先造范,有利于造型艺术的发展;做器物模型,须先雕刻,从而为雕刻艺术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殷代青铜冶铸业的发达推动了雕刻艺术的发展。
【新课拓展】
一、夏、商、西周三代文明的特点。
1.组织学生讨论。
2.教师归纳:①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为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②三代文化在当时世界上处于先进水平,在古代世界有特殊的地位;③三代文化在思想观念上体现天命观,敬天礼神和对祖先的崇拜,充满迷信色彩;④青铜文明是三代文明的象征。
⑤三代文明绵延不绝,影响深远,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⑥在天命鬼神迷信思想笼罩下,出现了某些唯物主义因素和朴素辩证法思想观念。
二、夏、商、西周三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
1.组织学生讨论。
2.教师归纳指出:奴隶制经济发展使劳动有了进一步分工是奴隶社会文化发达的原因,具体表现为:①农业进步,以青铜制造业为代表的手工业高度发达,重视
交通和城市的建设,使夏、商、周成为古代世界上经济繁荣的奴隶制大国。
②奴隶制固然非常残酷,但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占有大量奴隶,就可以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协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奴隶社会内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过程,推动生产力发展;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提供大量剩余产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
【本课小结】
夏、商、西周的文明,较全面地体现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在诸多方面的进步,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举世无双的文明成就,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明,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布置作业】
(略)
【教学过程说明】
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本节课的核心理念。
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法,改进师生互动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
从偏重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师生互动;从偏重关注知识点的掌握转向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从偏重关注学生回答问题转向关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偏重关注教科书内容的解读转向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强调联系社会自然、科技和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