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后反思.doc
北师大新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带教学反思
北师大新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带教学反思北师大新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第一章代数基础第一节: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教学目标:一、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
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直接开平、因式分解、配方法等)。
三、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复习线性方程,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重要性,并提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形式及解的性质。
通过实例演示各种解法。
三、课堂练习:学生独立解决一元二次方程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布置作业:给学生布置相关习题,加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练习。
教学反思: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理解较为到位,但在应用因式分解法解决方程时存在困难,需要更多的实践训练。
在后续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因式分解法的讲解和练习。
第二节:二次函数及其性质教学目标:一、理解二次函数的定义和基本形式。
二、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开口方向、顶点、对称轴等)。
三、能应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顾一元二次方程,引出二次函数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讲解二次函数的定义、基本形式及性质。
展示二次函数的应用。
三、课堂互动:让学生观察不同形式的二次函数,总结其性质。
四、布置作业:让学生解决与二次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理解较好,但在应用二次函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多地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二次函数。
第二章几何基础第一节:圆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一、理解圆的概念和性质。
二、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
三、能应用圆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引出圆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讲解圆的基本性质、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展示圆的应用。
三、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圆的认识和理解。
四、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5篇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5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实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接下来给大家带来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盼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协助。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外出学习之后,针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本周我校开展了全面的公开课试讲活动。
首先说一下我自己打算的这节课。
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须要渗透的是“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学案上的题目都是我自己多方面精选出来的,难度偏低,主要还是为学生的根底学问的坚固驾驭考虑。
因式分解作为这节课的根底一起先就被我强调,并让学生去独立解决了一些整式的因式分解问题。
然后引入了一个熟识的数学应用问题,通过问题找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针对这个方程让学生单独去解决、比照,找寻最简便的方法解方程,引出一种新的解方程的方式——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给学生时间去探讨、总结下因式分解法解方程的步骤。
接下来是针对性练习,分组进展,各个小组自己组织解决学案上的局部题目,熟识下因式分解法解方程的步骤、流程。
让学生自己去讲解、分析他们的练习。
然后处理学案上的强化训练局部的题目。
整个流程完毕后再次提问下解方程的步骤,然后下课。
可是通过这节课的效果来看,离我的预期目标相差甚远,有点让人悲观。
虽然造成这种结果的缘由是多方面的,但我还是觉得自己备课有失针对性、对课堂的把握不够敏捷导致了这样子。
我讲得多,学生互动的少;学问点的讲解分析没有给学生充分时间去总结消化;本人的提问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的思维等等。
反思自己的同时,我听取了校内多位老师的课程,明显感觉到了他们进展课程时的那种敏捷多变,整节课气氛活泼,学生踊跃参加到新学问的驾驭中,小组活动根本上都能敏捷运用,师生互动很是得当。
比照自己的这节课我是深感惭愧。
感受颇多,不再一一列表。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更细致的备课、深化应用小组互动教学,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气象,为我的学生找到更适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汲取到更多的数学学问与数学思想。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第21章21.2.2 公式法
21.2 解一元二次方程21.2.2 公式法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2.能熟练应用公式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求根公式的过程,加强推理技能,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难点】推导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过程.五、课前准备课件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704x x --=.(出示课件2)学生板演如下:解:移项,得274x x -=,配方222171242xx ⎛⎫⎛⎫-+=+ ⎪⎪⎝⎭⎝⎭, 2122x ⎛⎫-= ⎪⎝⎭由此可得12x -=,112x =+212x =-2.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出示课件3) 学生口答:化:把原方程化成 x 2+px +q = 0 的形式. 移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如x 2+px =-q. 配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x 2+px +(2p )2=-q +(2p)2 开方:根据平方根的意义,方程两边开平方. (x+2p )2=-q +(2p )2 求解:解一元一次方程. 定解:写出原方程的解.我们知道,对于任意给定的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只要方程有解,都可以利用配方法求出它的两个实数根.事实上,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写成ax 2+bx+c=0的形式,我们是否也能用配方法求出它的解呢?想想看,该怎样做?(二)探索新知 探究一 公式法的概念教师问: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出示课件5) 学生答:ax 2+bx +c=0(a ≠0).教师问:如果使用配方法解出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的根,那么这个根是不是可以普遍适用呢?师生共同探究: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20ax bx c ++=)0(≠a (出示课件6)解:移项,得ax 2+bx=-c.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 2+b a x=-ca. 配方,得x 2+b a x+2()2b a =-ca+2()2b a ,即2224(42)b a a a b x c-+=.教师问:(1)两边能直接开平方吗?为什么? (2)你认为下一步该怎么办?谈谈你的看法. 师生共同完善认知:(出示课件7)20,40,≠>a a当240,-b ac ≥.2b x a +=±x 1=-b+√b 2-4ac 2a , x 2=-b -√b 2-4ac 2a.出示课件8: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a ≠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 ,b ,c 确定.因此,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 2+bx+c=0(a≠0).当b 2-4ac ≥0时,将a ,b ,c 代入式子x=2b a-±,就得到方程的根,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例1用公式法解方程:(1)x 2-4x-7=0; (出示课件9) 学生思考后,共同解答如下: 解:∵a=1,b=-4,c=-7, ∴b 2-4ac=(-4)2-4×1×(-7)=44>0.=x∴12=+x 22=-x(2)2x 2x+1=0;(出示课件10) 教师问:这里的a 、b 、c 的值分别是什么?解:2, 1.==-=a b c224(4210.△=-=--⨯⨯=b ac则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122==-=-=b x x a(3)5x 2-3x=x+1;(出示课件11)解:原方程可化为25410x x --= 1,4,5-=-==c b a ,224(4)45(1)36>0△b =-=--⨯⨯-=ac则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46.10±===x12464611,.10105+-====-x x(4)x 2+17=8x.(出示课件12)解:原方程可化为28170x x -+=,17c 8,1,=-==b a ,,0<41714)8(422-=⨯⨯--=-=ac b △方程无实数根.教师归纳:(出示课件13)⑴当∆=b 2-4ac >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⑵当∆=b 2-4ac=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⑶当∆=b 2-4ac <0时,一元二次方程没有的实数根. 教师问: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共同总结如下:(出示课件14)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并写出a ,b ,c 的值. 2.求出 ∆ 的值.3. (1)当 ∆ >0时,代入求根公式:2b x a-±=,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2)当∆=0时,代入求根公式:2b x a-±=,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3)当∆<0时,方程无实数根.出示课件15:用公式法解方程:23620x x --= 学生自主思考并解答. 解:a=3, b=-6, c=-2,∆=b 2-4ac=(-6)2-4×3×(-2)=60.=x1=x 2=x探究二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 出示课件16: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1)x 2+x -1=0;(2)x 2-+3=0;(3)2x 2-2x +1=0.学生板演后,教师问:观察上面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与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有关吗?能否根据这个关系不解方程得出方程的解的情况呢?教师进一步问:(出示课件17)不解方程,你能判断下列方程根的情况吗? ⑴x 2+2x -8=0; ⑵x 2=4x -4; ⑶x 2-3x=-3.学生思考后回答:(1)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没有实数根. 教师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答:b 2-4ac 的符号决定着方程的解. 师生共同总结如下:(出示课件18) 一元二次方程)(0 02≠=++a c bx ax的根的情况⑴当b 2-4ac >0 时,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12,;x x ==(2)当b 2-4ac=0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12;2bx x a -== (3)当b 2-4ac<0时,没有实数根.一般的,式子 b 2-4ac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通常用希腊字母“∆”来表示,即∆=b 2-4ac.出示课件20,21:例1 不解方程,判断下列方程根的情况: (1) 06622=-+-x x ;(2)x 2+4x=2.(3)4x 2+1=-3x;(4)x ²-2mx+4(m-1)=0. 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如下: 解:⑴a =﹣1,b=,c =﹣6, ∵△= b 2-4ac=24-4×(﹣1)×(-6)=0. ∴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⑵移项,得x2+4x-2=0,a=1,b=4 ,c=﹣2,∵△=b2-4ac=16-4×1×(-2)=24>0.∴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⑶移项,得4x2+3x+1=0,a=4,b=3 ,c=1,∵△= b2-4ac=9-4×4×1=-7<0.∴该方程没有实数根.⑷a=1,b=-2m ,c=4(m-1),∵△= b2-4ac=(-2m)²-4×1×4(m-1)=4m2-16(m-1)=4m2-16m+16=(2m-4)2≥0.∴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选一选:(出示课件22)(1)下列方程中,没有实数根的方程是()A.x²=9B.4x²=3(4x-1)C.x(x+1)=1D.2y²+6y+7=0(2)方程ax2+bx+c=0(a≠0)有实数根,那么总成立的式子是()A.b²-4ac>0B.b²-4ac<0C.b²-4ac≤0D.b²-4ac≥0学生口答:⑴D ⑵D出示课件23:例2 m 为何值时,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 2x 2-(4m+1)x+2m 2-1=0:(1)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没有实数根?学生思考后,教师板演解题过程: 解:a=2,b=-(4m+1),c=2m 2-1,b 2-4ac=〔-(4m+1)〕2-4×2(2m 2-1)=8m+9.(1)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b 2-4ac >0,即8m+9>0,∴m >98-;(2)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b2-4ac=0即8m+9=0,∴m=98-;(3)若方程没有实数根,则b2-4ac <0即8m+9<0, ∴m <98-.∴当m >98-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m=98-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m <98-时,方程没有实数根.出示课件24:m 为任意实数,试说明关于x 的方程x 2-(m-1)x-3(m+3)=0恒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学生自主思考并解答.解:b 2−4ac=[−(m −1)]2−4[−3(m+3)] =m 2+10m+37 =m 2+10m+52−52+37 =(m+5)2+12.∵不论m 取任何实数,总有(m+5)2≥0, ∴b 2-4ac=(m+5)2+12≥12>0,∴不论m 取任何实数,上述方程总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25-29)1.若一元二次方程x 2﹣2x+m=0有两个不相同的实数根,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A .m ≥1B .m ≤1C .m >1D .m <12.解方程x 2﹣2x ﹣1=0.3.方程x 2-4x +4=0的根的情况是( )A.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B.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C.有一个实数根D.没有实数根4.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kx2-2x-1=0有两个不等 的实根,则k 的取值范围是( )A.k>-1B.k>-1且k ≠ 0C.k<1D.k<1且k ≠05.已知x 2+2x =m -1没有实数根,求证:x 2+mx =1-2m 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参考答案: 1.D2.解:a=1,b=﹣2,c=﹣1, △=b 2﹣4ac=4+4=8>0, 所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x 12±===±1211x x ==-3.B4.B5.证明:∵没有实数根,∴ 4-4(1-m)<0, ∴m<0.对于方程 x 2+mx =1-2m ,即. ,∵,∴△>0.∴x 2+mx =1-2m 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说说看.(五)课前预习预习下节课(21.2.3)的相关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全册教学反思九年级数学上册《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一:首先是复正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函数知识,为接下去研究反比例函数作好铺垫,其次给出了三个实际情景要求列出函数关系式,通过归纳总结这些函数都是反比例函数,以及反比例函数的几种形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又通过列表格的方法对反比例函数和正比例函数进行类比,巩固反比例函数知识。
通过做一做的三个练进一步巩固新知,但到这里用时接近25分钟,时间分配上没有很好把握为接下去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埋下伏笔。
接下去是要进行例1的教学,先进行的是杠杆定理的背景知识的介绍,在学生练纸上让学生自己来独立完成三个问题,然后有学生回答,当进行到第二题时下课铃声已经响起,再占用下课几分钟时间才讲完,很仓促地进行了小结。
虽然上课大概推迟了5分钟,即使多了5分钟也没能完成课后的练了,非常遗憾没能完成教学任务。
设想中的不少环节均没有得到体现,实际效果离设计相差不小,也许过于想要达到预计,设计效果,在准备过程中多多少少忽略了学生的想法,在备课过程中,没有备好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这方面做的很不够,有些问题的处理方式不是恰到好处,思考问题的时间不是很充分;还有的学生课堂表现不活跃,这也说明老师没有调动起所有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另外课堂中指教者的示范作用体现的不是很好,,肢体语言也不够丰富,鼓励的话显得很单一,而且投影片上在新课导入的时候还出现了差错在公开课上确是不应该,总之,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以上存在的问题。
综观整堂课,严谨亲切有余,但活泼激情不足,显得平铺直叙的感觉,缺少和亮点;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方方面面进行改善!经过这么一堂公开课的执教,让自己收获不少,反思更多。
教学之路是每天每节课点点滴滴的积累,这条路的成功秘诀只有一个:踏实!对于我,任重而道远,我将默默前行,提高自己,让我教的每一个孩子更加优秀九年级数学上册《反比例函数》教学深思反比例函数教学深思二:上完此节课后,我回忆着这节课的段段细节,不断思索着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希望能使自己在这节课中获得更大的收获。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第21章21.2.3 因式分解法
21.2 解一元二次方程21.2.3 因式分解法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因式分解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2.能根据方程的具体特征,灵活选择方程的解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探索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及依据方程特征选择恰当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难点】理解并应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五、课前准备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有哪些?(出示课件2)学生答:直接开平方法:x2=a (a≥0),配方法:(x+m)2=n (n≥0),公式法:x=2ba-±(b2-4ac≥0).2. 什么叫因式分解?学生答: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叫做因式分解,也叫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3.分解因式的方法有那些?(出示课件3)学生答:(1)提取公因式法:am+bm+cm=m(a+b+c).(2)公式法:a²-b²=(a+b)(a-b), a²±2ab+b²=(a±b) ².(3)十字相乘法.教师问:下面的方程如何使解答简单呢?x2+25x=0.出示课件5:根据物理学规律,如果把一个物体从地面以10m/s的速度竖直上抛,那么经过x s物体离地面的高度(单位:m)为10x-4.9x2.你能根据上述规律求出物体经过多少秒落回地面吗?(精确到0.01s)教师问:你能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吗?学生答:设物体经过x s 落回地面,这时它离地面的高度为0m ,即10x -4.9x 2=0.教师问:你能想出解此方程的简捷方法吗?(二)探索新知探究 因式分解法的概念学生用配方法和公式法解方程10x -4.9x 2=0.(两生板演)配方法解方程10x -4.9x 2=0. 解:2100049x x -=,22210050500494949x x ⎛⎫⎛⎫-+-=+- ⎪ ⎪⎝⎭⎝⎭2250504949x ⎛⎫⎛⎫-=- ⎪ ⎪⎝⎭⎝⎭50504949x -=± 50504949x =±+110049,=x 20.=x公式法解方程10x -4.9x 2=0.解:24.9100x x -=,a=4.9,b=-10,c=0.b 2-4ac= (-10)2-0=100,a acb b x 242-±-=()10102 4.9--±=⨯110049,=x20. =x教师引导学生尝试找出其简洁解法为:(出示课件7)x(10-4.9x)=0. ∴x=0或10-4.9x=0, ∴x1=0,x2=10049≈2.04.这种解法是不是很简单?教师问:以上解方程的方法是如何使二次方程降为一次方程的?x(10-4.9x)=0,①x=0或10-4.9x=0,②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可归纳为:(出示课件8)可以发现,上述解法中,由①到②的过程,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教师提示:(出示课件9)1.用因式分解法的条件是:方程左边易于分解,而右边等于零;2.关键是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3.理论依据是“ab=0,则a=0或b=0 ”.师生共同归纳:(出示课件10)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1.将方程右边化为等于0的形式;2.将方程左边因式分解为A×B;3.根据“ab=0,则a=0或b=0”,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4.分别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它们的根就是原方程的根.例1 解下列方程:(出示课件11)(1)x(x-2)+x-2=0; (2)5x 2-2x-14=x 2-2x+34. 师生共同解答如下: 解:(1)因式分解,得(x-2)(x+1)=0.故有x-2=0或x+1=0.∴x 1=2,x 2=-1;(2)原方程整理为4x 2-1=0.因式分解,得(2x+1)(2x-1)=0.∴2x+1=0或2x-1=0.∴x 1=-12,x 2=12. 想一想 以上两个方程可以用配方法或公式法来解决吗?如果可以,请比较它们与因式分解法的优缺点.学生思考后,教师总结如下:(出示课件12)一.因式分解法简记歌诀:右化零,左分解;两因式,各求解.二.选择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技巧:1.开平方法、配方法适用于能化为完全平方形式的方程.2.因式分解法适用于能化为两个因式之和等于0的形式的方程.3.配方法、公式法适用于所有一元二次方程.出示课件13:解下列方程:2222221 +=0; (2) -=0; (3) 3-6=-3;(4) 4-121=0; (5) 3(2+1)=4+2; (6) (-4)=(5-2).()x x x x x x x x x x x 学生自主思考并解答.(六生板演)解:⑴因式分解,得x(x+1)=0.于是得x=0或x+1=0,x 1=0,x 2=-1.⑵因式分解,得x (x)=0于是得x=0或x-2=0x1=0,x2=2.⑶将方程化为x2-2x+1 = 0. 因式分解,得(x-1)(x-1)=0.于是得x-1=0或x-1=0,x1=x2=1.⑷因式分解,得(2x+11)(2x-11)=0.于是得2x+11=0或2x-11=0,x1=-5.5,x2=5.5.⑸将方程化为6x2-x-2=0. 因式分解,得(3x-2)(2x+1)=0. 于是得3x-2=0或2x+1 = 0,x1=23,x2=12.⑹将方程化为(x-4)2-(5-2x)2=0.因式分解,得(x-4-5+2x)(x-4+5-2x)=0.(3x-9)(1-x)=0.于是得3x-9=0或1-x=0,x1=3,x2=1.出示课件16:用适当方法解下列方程:−x)2;(2)x2-6x-19=0;(3)3x2=4x+1;(4)y2-15=2y;(5)5x(x-3)-(x-3)(x+1)=0;(6)4(3x+1)2=25(x-2)2.教师提示:根据方程的结构特征,灵活选择恰当的方法来求解.四种方法的选择顺序是: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师生共同解答如下.(出示课件17,18,19)解:(1)(1-x)2=3,∴(x-1)2=3,x-1∴x1=1x2=1.(2)移项,得x2-6x=19.配方,得x2-6x+(-3)2=19+(-3)2.∴(x-3)2=28.∴x-3=±.∴x1=3+,x2=3-.(3)移项,得3x2-4x-1=0.∵a=3,b=-4,c=-1,∴x=−(−4)±√(−4)2−4×3×(−1)2×3=2±73.∴x1=2+73,x2=2-73.(4)移项,得y2-2y-15=0.把方程左边因式分解,得(y-5)(y+3)=0. ∴y-5=0或y+3=0.∴y1=5,y2=-3.(5)将方程左边因式分解,得(x-3)[5x-(x+1)]=0. ∴(x-3)(4x-1)=0.∴x-3=0或4x-1=0.∴x1=3,x2=1 4 .6)移项,得4(3x+1)2-25(x-2)2=0.∴[2(3x+1)]2-[5(x-2)]2=0.∴[2(3x+1)+5(x-2)]·[2(3x+1)-5(x-2)]=0. ∴(11x-8)(x+12)=0.∴11x-8=0或x+12=0.∴x1=811,x2=-12.出示课件20,21:用适当的方法解下列方程:(1)x2-41=0;(2) 5(3x+2)2=3x(3x+2).学生自主思考并解答.解:(1)∵x2-14=0,∴x2=14,即x=±14.∴x1=12,x2=-12.⑵原方程可变形为5(3x+2)2-3x(3x+2)=0,∴(3x+2)(15x+10-3x)=0.∴3x+2=0或12x+10=0.∴x1=-23,x2=-56.(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22-30)1.已知x=2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x²+(k²﹣2)x+2k+4=0的一个根,则k的值为.2. 解方程:2(x﹣3)=3x(x﹣3).3.解下列方程:(1)x2+4x-9=2x-11;(2)x(x+4)=8x+12.4.小华在解一元二次方程x2-x=0 时,只得出一个根x=1,则被漏掉的一个根是()A.x=4 B.x=3C.x=2 D.x=05.我们已经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请从以下一元二次方程中任选一个,并选择你认为适当的方法解这个方程.①x2-3x+1=0;②(x-1)2=3;③x2-3x=0;④x2-2x=4.我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6.解方程:(x2+3)2-4(x2+3)=0.参考答案:1.-32.解:2(x﹣3)=3x(x﹣3),移项得2(x﹣3)﹣3x(x﹣3)=0,因式分解得(x﹣3)(2﹣3x)=0,x﹣3=0或2﹣3x=0,解得:x1=3,x2=32.3.解:⑴x2+2x+2=0,(x+1)2=-1.此方程无解.⑵x2-4x-12=0,(x-2)2=16.x1=6,x2=-2.4.D5.解:答案不唯一.若选择①,①适合公式法,x2-3x+1=0,∵a=1,b=-3,c=1,∴b2-4ac=9-4=5>0.∴x=3±5 2.∴x1=3+52,x2=3-52.若选择②,②适合直接开平方法,∵(x-1)2=3,x-1=±3,∴x1=1+3,x2=1- 3. 若选择③,③适合因式分解法,x2-3x=0,因式分解,得x(x-3)=0.解得x1=0,x2=3.若选择④,④适合配方法,x2-2x=4,x2-2x+1=4+1=5,即(x-1)2=5.开方,得x-1=± 5.∴x1=1+5,x2=1- 5.5.提示:把(x2+3)看作一个整体来提公因式,再利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解:设x2+3=y,则原方程化为y2-4y=0.分解因式,得y(y-4)=0,解得y=0,或y=4.①当y=0 时,x2+3=0,原方程无解;②当y=4 时,x2+3=4,即x2=1.解得x=±1.所以原方程的解为x1=1,x2=-1.(四)课堂小结1.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哪些优缺点?需注意哪些细节问题?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和体会?⑴公式法虽然是万能的,对任何一元二次方程都适用,但不一定是最简单的,因此在解方程时我们首先考虑能否应用“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等简单方法,若不行,再考虑公式法(适当也可考虑配方法).⑵方程中有括号时,应先用整体思想考虑有没有简单方法,若看不出合适的方法时,则把它去括号并整理为一般形式再选取合理的方法.(五)课前预习预习下节课(21.2.4)的相关内容。
九年级数学上人教版《 圆的性质》教学反思
《圆的性质》教学反思一、尽量体现教材意图设计本节课时,我做了大量的准备,特别在信息的收集上,花费了一定的心理。
我把这节课当作概念课来教学,用一节课来完成有关圆的概念,初步掌握圆的定义,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基础。
这样把重点确定在圆的定义上,其他的知识点都以此为载体,通过操作、观察、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圆的生成过程,感悟圆的本质。
二、活动的设计意图在推导圆的定义时,设计两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根据描述画图。
我在学生操作后,通过多媒体把静态的画图变成动态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圆的形成过程,为后面定义圆的描述扫除障碍。
第二个活动是个人操作活动。
通过学生个人操作得到圆的形成过程,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出圆的定义。
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练习的设计意图在练习的设计上,我力争把知识点串联起来。
第一个练习是抢答题,通过抢答的形式复习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
第二个练习是判断题,通过判断加深对圆心、半径、直径概念的理解。
第三个练习是操作题,通过操作活动加深对圆的认识。
第四个练习是填空题,检测学生对圆的认识。
最后一个练习是应用题,这是对圆的概念的一个提升,也是为以后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做准备。
四、教法与学法在教法上我采用直观操作和互动式教学方法。
通过实物操作和多媒体演示把知识点串联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在学法上我采用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个人操作和小组交流使知识点得到巩固和提升。
五、不足与努力方向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把握不够好,前松后紧。
由于前面时间把握不到位,所以在后面时间有点赶,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好好把握时间,做到前紧后松,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九年级数学上册《弧、弦、圆心角》教学反思
九年级数学上册《弧、弦、圆心角》教学反思1、九年级数学上册《弧、弦、圆心角》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是通过通过白板动画演示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合作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其探求过程,再者通过教师演示动态课件及引导,让学生感受圆的旋转不变性,并能运用圆的对称性研究圆中的圆心角、弧、弦间的关系定理。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体验数学的生活性、趣味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情景引入中运用媒体形象直观的展现了折扇中蕴涵的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在探究圆的`旋转不变性和探究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定理时,教师应用白板的旋转功能让学生观察——猜想——证明——归纳的数学过程,让学生既轻松又形象直观地获得了新知。
(3)在应用提高过程中,运用白板的链接功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问题用学生喜爱的三国任务链接起来,让数学也充满了趣味性,同时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的来说,本节课中白板的使用既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又把数学的课堂变成了生活的课堂,学生探究的课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
2、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教学反思九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圆柱的表面积这课,我把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作为学习的重点。
为什么呢?因为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已经理解了表面积的含义,这是圆柱表面积的学习基础。
圆柱的表面是由两个相同的底面和一个侧面构成的,计算圆柱底面面积就是计算圆面积,对于学生来说也不是新知识了。
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本课的学习中,我通过圆柱侧面展开图的探索过程,以及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有关量的关系这两个环节来体现。
下面就我这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和自己教学的得与失简单说一说。
一、操作与思考、想象相融合,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九年级数学(上)教学设计及反思
问题6.在方程ax2+bx+c=0(a≠0)中,a、b、c的作用吗?(引导学生反思性小结)
①二次项系数a是否为零,决定着方程是否为二次方程;
②当a≠0时,b=0,a、c异号,方程两根互为相反数;
③当a≠0时,△=b2<-4ac>可判定根的情况;
④当a≠0,b2<-4ac>≥0时,x1+x2=,x1x2=。
此试一试、巩固知识
拓展创新
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一元二次方程2x2-3x-1=0的两个根的(1)平方和,(2)倒数和。
讨论:解上面问题的思路是什么?
x12+ x22=( x1+x2)2-2 x1x2;
将平方和、倒数和转化为两根和与积的代数式
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本课主要研究了什么?
1、方程的根是由系数决定的。2、a≠0时,方程ax2+bx+c=0是一元二次方程。3、当a≠0,b2-4ac≥0时,x1+x2=,x1x2=。4、b2-4ac的值可判定根的情况。5、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有关应用。
学情分析
1.学生已学习用求根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三年级学生,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是直观、形象的,他们所注意的多是事物外部的、直接的、具体形象的特征,
3.在教学初始,出示一些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东西,结合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使他们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④当a≠0,b2<-4ac>≥0时,x1+x2=,x1x2=。
⑤当a≠0,c=0时,方程必有一根为0。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分析、观察、提高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及推理论证的能力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公式法》教案及教学反思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公式法》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掌握含参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学会用“公式法”解决方程。
2.熟练掌握魔方的基本解法,并能够利用公式法解决较为复杂的魔方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含参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掌握用“公式法”解决方程。
2.熟练掌握魔方的基本解法,并能够利用公式法解决较为复杂的魔方问题。
三、教学难点1.理解含参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特别是在运用“公式法”时的实际操作。
2.熟练掌握魔方的基本解法,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公式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1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1.消元法2.等式移项法3.公式法1.2 魔方的解法及公式法1.魔方的基本解法2.公式法在魔方中的应用3.魔方相关实际问题的解决2.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笔记、课本知识点和必要的概念性内容,让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魔方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流程1.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1.1 自如教学主题: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Step 1介绍公式法的概念听讲并记录课堂笔记5分钟Step 2通过例题讲解公式法的基本思路认真听讲并理解公式法的基本思路15分钟Step 3给出一些公式法解题的实例,进行求解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互相讨论,合作解题30分钟Step 4给一些综合的应用题,开展小组活动学生分组合作,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复杂问题的思路和方法25分钟Step 5总结笔记学生回顾笔记,通过讲解的方式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15分钟2. 魔方的解法及公式法2.1 自由探究主题:魔方的解法及公式法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Step 1了解魔方基本的解法,自由探究学生自由探究,教师在旁边引导和点拨30分钟Step 2所有学生组成4~5人的小组,在小组内进行自由讨论并交流解法小组内自由讨论和交流解法20分钟Step 3教师再进行总结并整理魔方的基本解法和公式法学生记录重要的内容20分钟Step 4带领学生探讨魔方的应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探究魔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0分钟Step 5总结根据探讨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10分钟六、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采用互动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其中更好的掌握知识并形成持续性思考。
九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精选6篇)
九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精选6篇)九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篇1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表示法,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2.能根据相似比进行计算.(二)能力训练要求1.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2.能根据相似比求长度和角度,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与相似多边形有关概念的类比,渗透类比的教学思想,并领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运用.教学难点根据定义求线段长或角的度数.教学方法类比讨论法教具准备投影片三张第一张(记作§4.5 A)第二张(记作§4.5 B)第三张(记作§4.5 C)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及记法.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生]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师]很好.请问相似多边形指的是哪些多边形呢?[生]只要边数相同,满足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多边形都包括.比如相似三角形,相似五边形等.[师]由此看来,相似三角形是相似多边形的一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相似三角形.九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篇2一、班情分析经过九年级的数学学习,基本形成数学思维模式,具备一定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知识灵活应用上还是很欠缺,同时作答也比较粗心。
二、指导思想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建立数学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
同时通过本期教学,完成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探究实际问题,认识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旋转、圆、概率初步,掌握有关规律、概念、性质和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进一步提高必要的运算技能和作图技能,提高应用数学语言的应用能力,通过二次函数的学习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
部编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原点对称的概念,掌握原点对称的坐标变化规律。
2.掌握原点对称的性质,能够应用原点对称的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原点对称的概念与坐标变化规律。
2.原点对称的性质。
3.应用原点对称的知识解答问题。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原点对称的概念和性质?2.如何掌握原点对称的坐标变化规律?3.如何应用原点对称的知识解决问题?三、教学过程1. 导入小学六年级学习了基本的坐标方案,那么大家知道原点在坐标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吗?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原点对称呢?2. 讲解2.1 原点对称的概念原点对称,是指平面上的一个点P关于原点O对称的点P’,也称为P关于O的对称点。
如下图所示:X轴|Y轴 |----------|----------||(4,3) P'----------P(4,-3)|||在坐标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发现,如果把点P沿着原点O对称,那么点P’的横坐标为-P的横坐标,纵坐标为-P的纵坐标,存在以下变化规律:P(x,y)在O点对称得到P′(−x,−y)2.2 原点对称的性质原点对称具有以下性质:•若已知点P(x,y)的坐标和P’(-x’,-y’)的坐标,可以求出点O的坐标。
•若已知点P(x,y)关于O对称点P’(-x,-y)的坐标,可以求出P的坐标。
2.3 应用原点对称解题我们可以通过原点对称的性质,来解决以下问题:•已知坐标系上一点P(x,y),求其关于原点对称的点P’(-x,-y)的坐标。
•已知坐标系上一点P(x,y)及其关于原点对称的点P’,求坐标系原点的坐标。
•已知坐标系上一点P(x,y)及坐标系原点的坐标,求点P关于原点O的对称点P’的坐标。
3. 练习请同学们自己完成下列习题:•已知点A(-3,-4),求其关于原点对称的点A’的坐标。
九年级数学上册《垂径定理》教学反思一
九年级数学上册《垂径定理》教课反省一在垂径定理教课中,我受益无穷,主要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数学教课中,一些结论的表述是很重要的, 而我在这节课上有些表述的确不是很正确;并且我在讲堂上, 特别是知识点的联系方面的指引词, 更为需要再努力研究。
此后我将在这方面下时间, 在去听其余数学老师的课时, 要注意其余老师在知识点同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语句.(2)一些该让学生知道的知识点 , 讲得不够透辟 . 如 CD是直径 , 其实应当能够拓展为过圆心的直线; 不可以够用数目关系求的 , 应当要适合地指引学生设未知数. 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这类题目就是要设未知数. 相同在已知一条边 , 不够条件求解时, 也要指引学生利用未知数来解题的这类题目, 引导得不够, 或许说指引得不够深刻, 学生就会感觉是老师直接将知识倒向他, 而他不必定能接受.(3)在教案设计方面 , 在时间上掌握得不够正确 , 设计的教案内容太多 , 在这节课上假如预计过度已经足够的话, 垂径定理的推论其实能够放在下节课 . 这样就不会使得后边讲推论的时间很短 , 太匆促 . 前面在复习的部分应当加些对于勾股定理的计算的题目 , 使学生在后边解直角三角形时能够更为快 , 更娴熟 ; 而在多媒体中练习题量太小 , 并且是题型太2016 崭新精选资料 - 崭新公函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 / 2一 , 能够再多做些找相等的量的基。
(4) 其有个作思想要灌学生, 即教课生假如到弦心距, 弦 , 那么直接半径组成直角三角形; 如果就是只知道一条弦的目, 就要弦心距都要作出来, 而两种目我的都不到位.(5)有其余好多 : 例的解不 , 深刻 .学生思虑的不; 目的梯度得不是很好⋯⋯通反省一的堂教课,我大多数学生知的理解不,不可以灵巧用知于生活。
一行全面反省后,我到要擅长理好教课中知授予能力培育的关系,奇妙地引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
不停地激学生的学极性与主性,培育学生[ 此文于 ] 思能力、想象力和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获得充分的展。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五篇
【导语】数学跟我们的现实⽣活紧密相连,是⽆法分开的,所以数学教学是⼗分重要的,为了让学⽣们更好提升数学⽂化⽔平,教学⼯作⼀定要多反思总结。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学⽣为主体,让学⽣的⼿,脑,⼝都动起来,以⼩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引导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的积极性很⾼,潜能也被充分的挖掘和调动,但随之⽽来的困惑也较多。
⼀、从教材的内容编排看 新教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纲对教学内容的轻能⼒重知识的要求,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把教材的内容分解成⼀个⼀个的⼩步⼦,⼀会⼉⼏何知识,⼀会⼉代数知识,好⽐⼀台机器,把所有的零件放在学⽣的⾯前,作为教师就是要让学⽣⾃⼰去探究如何组装机器。
教会学⽣学习的⽅法。
通过半个多学期的教学实践探究,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必须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学⽣机械模仿教师的解题过程,死记硬背,这种⽅法已在教台站不着脚。
同时,新教材还有独特的⼀⾯,那就是紧密结合学⽣的⽣活实际,使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了,变的学⽣好容易理解了,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的学习兴趣,⽽且体会到数学就在⾝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体验到数学的魅⼒。
⼆、从教学的⽅⾯看 教师是学⽣学习的帮助者,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和信息资源的采集者,好⽐"机器零件"供应商,要从讲台上的"独奏者"转变到后台的"伴奏者"。
教师必须要认真地钻研教材,找准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处理好教材,学⽣,教师的关系。
寻找相关数学资源,图⽚,实物模型,创造和平共处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现实⽣活,体会现实⽣活也离不开数学。
增强学⽣学好数学的信⼼与决⼼。
如商品中的打折销售,对于学⽣来说,买卖服装是⽣活中最平常的事,但其中的数学知识学⽣知道的还不是很多,只要教师收集的资料准备真实有效,学⽣的会很感兴趣⽤数学的知识去解答这些问题,但在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重学⽣能⼒的培养,教师在上课时尽量做到让平时不爱说话的学⽣发表意见,做到多⿎励,少批评,同学之间少指责,使他们不再沉默。
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 数学活动 初中九年级数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复习一元二次方程拉萨市第三中学 王明全一、 教学目标: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会根据方程的不同特点,灵活选用适当的方法求解方程。
2、方程求解过程中注重方式、方法的引导,特殊到一般、字母表示数、整体代入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二、重点、难点:重点:会根据不同的方程特点选用恰当的方法,使解题过程简单合理。
难点:通过揭示各种解法的本质联系,渗透降次化归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回顾1、你还记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吗?2、一元二次方程的标准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练一练1.关于y 的一元二次方程2y(y-3)= -4的一般形式是___________,它的二次项系数是_____,一次项系数是_____,常数项是_____2、下列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是( )(二)复习提问: 我们学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哪些解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运用开平方法例题:(1) (2)()922=+x 0942=-x 2、运用因式分解法3、 运用配方法例题:(y+2)2=3(y+2)例题: 4、运用公式法例题:3x 2=4x+7()21A x y +=()250B x +=()238C x x +=()3862D x x +=+762=+x x概括四种解法的特点:1.开平方法:2. 因式分解法:3. 配方法:4.公式法:练习1:按括号中的要求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1)(1+x)2=9(直接开平方法); (2)(2x+1)2= -3 (2x+1) (因式分解法)(3)x 2+4x=0(配方法); (4)3x 2+2x-1=0(公式法);练习2填空:① x 2-3x+1=0② 3x 2-1=0 ③ -3t 2+t=0 ④ x 2-4x=2 ⑤ 2x 2-x=0 ⑥ 5(m+2)2=8 ⑦ 3y 2-y-1=0⑧ 2x 2+4x-1=0 ⑨ (x-2)2=2(x-2)适合运用直接开平方法适合运用因式分解法 适合运用公式法 适合运用配方法 练习二:选用适当的方法解下列方程交流讨论:1 与同桌或邻桌同学比较,看谁的解法更简单。
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灵活处理教材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不能机械地照搬教材内容,而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灵活运用,使教材内容得到升华。
分层次教学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要求要有所不同,一味的提高难度满足有能力的学生和降低难度适应困难学生都不是明智的做法,在教学中选择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才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在同一题目中,通过一题多问或者一题多解等形式,可以使优生有所突破,也可以让学困生受到关注,获得解题的成就感,这就对我们的备课和选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充分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
课堂是学生展示自己的一个舞台,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独到见解和新思维、新想法,同时还能让教师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这对于课堂教学是非常有利的。
3.应当注意的问题
几何教学有时对学生想象能力要求比较高,有些学生在这方面很有优势,而有一些学生可能要差一点,课堂教学不能过急;此外,几何教学中要合理把握学生的课堂兴奋点,合理安排时间,力图让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时完成最重要的知识内容,掌握本节课重要的学习方法;还要注意的是,不要让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应该争取关注每一个学生。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沪科版
【导言】1. 介绍本文主要内容:反思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以沪科版教材为基础,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表现等进行全面评估。
2. 概述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及目的,引出本文的核心观点。
【教学内容分析】3. 总结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解析几何、数列、函数等。
评价教材对相关知识点的涵盖程度。
4. 分析教材的编排和设计,探讨其合理性和适应性。
5. 对教材的难易程度进行评价,论述对学生的认知和智力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评估】6. 总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讲解、示范、练习、应用等。
7. 评价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8. 探讨如何针对九年级学生的特点,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9. 分析学生在九年级上册数学学习中的表现,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动力等。
10. 评估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程度,分析学术水平的提高与不足。
11. 探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障碍,提出解决办法。
【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12. 总结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的效果,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收获。
13. 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提出改进建议。
【结语】14. 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强调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15. 展望未来,提出对数学教学的期望和努力方向,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建设性意见。
教学内容分析:在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中,教材主要涉及解析几何、数列、函数等内容。
解析几何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包括了平面解析几何和空间解析几何,这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逻辑思维能力都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教材中的数列部分,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函数作为数学中的一大重要概念,教材中着重介绍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及其图像、性质及应用。
整体来说,沪科版的教材编排比较合理,各个知识点之间有条不紊地连接起来,便于学生建立知识的体系和框架。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课后反思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课后反思1500字标题: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课后反思一、课程设计的合理性在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我认为课程设计方面是合理的。
教案内容符合九年级学生的学科发展需求,能够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每个教案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思考。
二、教学过程的优点与问题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等,灵活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我设计了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如分组讨论、游戏竞赛等,能够增加学生的互动性和参与度,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有时候我的语言表达不够准确,导致学生对某些概念的理解存在误差。
其次,我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能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的因素,导致有些学生参与度较低,不能得到充分的学习机会。
此外,在某些教学环节上,我没有充分引导学生思考,而是过多地灌输知识,没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效果的评价在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总的来说是积极的。
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取得了一定的学习成果。
通过课后的作业和小测验,我发现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较好,他们能够独立解决一些基本的数学问题。
然而,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达到预期。
他们可能对某些抽象的概念或难题感到困惑,没有完全理解。
这可能与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有关。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指导。
四、教学反思与改进措施在教学反思中,我意识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很多。
首先,我需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准确传达数学概念和知识点,避免给学生带来误解。
其次,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我还需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建立起具有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氛围。
初三数学教学反思 (2)
初三数学教学反思引言本文对初三数学教学进行立体式、深入地反思,目的在于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回顾和分析,希望能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是确保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而在初三数学教学中,准备工作尤为重要。
从教材的研究到教具的准备,从教学目标的明确到教学内容的组织,都需要认真对待。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自己存在以下问题:•教材研究不够深入:在备课过程中,应该对教材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熟悉每个知识点的含义、特点及拓展,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
但是,由于时间紧张和自身能力不足,我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
•教具准备不充分:教学过程中,合适的教具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然而,我在教具的准备上存在一定的欠缺,需要加强。
•教学目标不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都应该明确,以便学生知道他们要学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然而,我在这方面的规划和设计还有待加强,需要更加具体地设定教学目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计划加强自己的教学准备工作。
我会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材,挖掘每个知识点的内涵;加强教具的准备工作,丰富教学手段;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初三数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
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明显的影响。
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我发现以下问题:•内容过于理论化:在教学过程中,我过于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数学的实际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这样做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
•互动性不强:教学应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而在我过去的教学中,我更多地是以灌输知识为主,缺乏与学生的互动。
•缺乏探究性教学: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我在教学中未能充分发挥探究性教学的优势。
为改进这些问题,我计划尝试以下教学方法:•引入实际问题: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中,加入一些实际问题和应用场景,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数学上册《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一:首先是复习正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函数知识,为接下去学习反比例函数作好铺垫,其次给岀了三个实际情景要求列岀函数关系式,通过归纳总结这些函数都是反比例函数,以及反比例函数的几种形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又通过列表格的方法对反比例函数和正比例函数进行类比,巩固反比例函数知识。
通过做一做的三个练习进一步巩固新知,但到这里用时接近25分钟,时间分配上没有很好把握为接下去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埋下伏笔。
接下去是要进行例1的教学,先进行的是杠杆定理的背景知识的介绍,在学生练习纸上让学生自己来独立完成三个问题,然后有学生回答,当进行到第二题时下课铃声已经响起,再占用下课几分钟时间才讲完,很仓促地进行了小结。
虽然上课大概推迟了5分钟,即使多了5分钟也没能完成课后的练习了,非常遗憾没能完成教学任务。
设想中的不少环节均没有得到体现,实际效果离设计相差不小,也许过于想要达到预计,设计效果,在准备过程中多多少少忽略了学生的想法,在备课过程中,没有备好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这方面做的很不够,有些问题的处理方式不是恰到好处,思考问题的时间不是很充分;还有的学生课堂表现不活跃,这也说明老师没有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课堂中指教者的示范作用体现的不是很好,,肢体语言也不够丰富,鼓励的话显得很单一,而且投影片上在新课导入的时候还出现了差错在公开课上确是不应该,总之,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以上存在的问题。
综观整堂课,严谨亲切有余,但活泼激情不足,显得平铺直叙的感觉,缺少高潮和亮点;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方方面面进行改善!经过这么一堂公开课的执教,让自己收获不少,反思更多。
教学之路是每天每节课点点滴滴的积累,这条路的成功秘诀只有一个:踏实!对于我,任重而道远,我将默默前行,提高自己,让我教的每一个孩子更加优秀九年级数学上册《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二:上完此节课后,我回忆着这节课的段段细节,不断思索着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希望能使自己在这节课中获得更大的收获。
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最成功之处是比较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由于此节课是以现在最热门的房产买卖为切入点,从生活中买房的例子出发,从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得这节课能得以发挥。
由于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所以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师生得以互动。
在正反比例解析式及其性质的比较中,学生能自主分析,解决问题。
在图象画法比赛中,许多学生能积极指出图象的优缺点,并且不断发现图象画法的不足之处。
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既提高了他们画图的本领,更为后面学习图象性质做了铺垫。
当对图象性质进行小组讨论时,许多学生能积极思考,互相反驳,互相提问解决问题,并且运用类比方法进行分析。
应当说这节课让学生得到了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整节课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场面比较热烈,使我也能充分发挥。
在课程设计中,我将反比例函数比较数学化的问题实际化,从实际出发又回到实际也是比较合理的。
由于现在学生知识面的扩大,数学教学应该为实际服务越来越被大家接受,因此我认为联系实际是很重要的。
在这节课中,多媒体教学也起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电脑课件的帮助下,这节课变得比较充实丰富。
而电脑动画更是使复杂问题变得简单化。
当然这节课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例如后半节课有些紧凑等等。
《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三《反比例函数》第一节课讲完后的反思,本节课学生表现积极踊跃有活力,效率比较高。
但是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概念讲解过于简单忽略了形成过程,例题设置过于机械化梯度和深度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上要注意不能靠以往的经验来讲课,一定要精心设置,进一步探索和挖掘教材和考点,使得每一节课有价值而非浮于表面。
九年级数学上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学反思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教学反思一解决函数问题必须要根据图像理解函数的性质,从而把实际问题转化到图像上来解,而图像的识别对学生来说又是一大难点,所以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结合图像教学。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并灵活应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初步掌握数形结合思想,会结合函数图像比较大小,巩固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是:让学生通过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注重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注重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试讲时效果不好,所以在课堂上没有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交流,整节课都是我一个人在讲,直接剥夺了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结果是学生被动的接收一切,而不是主动的去学习、探究,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在处理练习时,就题论题,缺少必要的点拨,学生从中收获甚少。
通过这节课让我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努力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
尽量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 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充满情感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与欣赏中认识自我,找到自信,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另外,我要多向优秀教师学习,改变自己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质量。
九年级数学上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学反思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教学反思二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是反比例函数的教学重点,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运用。
为此应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对比: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对比,对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两种函数的关系式有何不同?两种函数的图像的特征有何区别?(2)在常数相同的情况下,当自变量变化时,两种函数的函数值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区别?(3)两种函数的取值范围有什么不同,常数的符号的改变对两种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影响?从这些方面去比较理解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运用多媒比较两函数图像,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楚地看清两函数的区别。
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两函数性质的理解。
体会: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性、直观性。
虽然制作起来比较麻烦,但能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使课堂教学效率也明显提高。
通过这节课给我带来了更深的启示: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要有崭新的科学指导思想,以创造性的教学劳动唤起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探究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地发展。
九年级数学上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学反思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教学反思三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是反比例函数的教学重点,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运用。
为此应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对比: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对比,对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两种函数的关系式有何不同?两种函数的图像的特征有何区别?(2)在常数相同的情况下,当自变量变化时,两种函数的函数值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区别?(3)两种函数的取值范围有什么不同, 常数的符号的改变对两种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影响?从这些方面去比较理解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课堂中,我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自主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了不断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1、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2、重视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握作图的技能。
3、相互评价可以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形式有很多,但较多的是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作出的评价,教师扮演着“裁判员”的角色。
而在这节课中,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 更重视了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中既培养了能力,又寻找到了问题解决的方法,最终达到自我矫正的目标。
4、让学生养成在众多意见中进行甄别、选择的习惯,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数学学习方法反思:今后在教学中我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要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形结合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个目的。
近几年中考都有这方面的考题,所占分值也不少,我在教学中加强了这方面的指导,但基础差的同学仍然不会做,今后在这教学中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发展数学能力。
通过这节课给我带来了更深的启示: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要有崭新的科学指导思想,以创造性的教学劳动唤起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探究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
九年级数学上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学反思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教学反思四一、教材分析1、教学目标:(1)、能用列表、描点的方法探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2)、进一步理解函数的3种表示方法,即列表法、解析式法和图象法及各自的特点.(3)、经历画图、观察、猜想、思考等数学活动,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2、重点: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3、难点:根据反比例函数图象初步感知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二、教后反思1、优点:(1)、让学生经历“回忆一一对比一一猜想一一分析一一验证”的思维过程。
先让学生画一次函数y=2x+4的图象。
回忆函数图象的画法(列表, 描点,连线),再让学生猜想的图象,并引导学生围绕图象点的横纵坐标的符号特征,来预测它的图象,并与y=2x+4的图象进行对比,最后,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探索,画的图象,并最终验证了自己的猜想。
(2)、在学生亲手画出一次函数y=2x+4的图象后,通过对比辨析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概念及其特点,使学生得到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3)、无限接近的理解。
这是难点,学生没有生活经验。
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我拓展介绍了“无限可分和无限接近”的概念。
并用直尺进行演示,使学生对于“无限”的理解有了实例的依托。
(4)、在讲解的图象是中心对称图形时,列举了特殊的点来对比认识其中心对称性,让学生真正理解。
2、不足:(1)、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概念出示过早,特别是图象的两个分支在“一、三或二、四”象限时,学生没有感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