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绝句讲课讲稿
绝句的说课稿
绝句的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及设计理念《绝句》是人教版二班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开篇之作。
本单元的主题都是通过对同学进行美的熏陶,培育同学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绝句》是唐代有名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
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描写了成都草堂明媚的春色,表达了诗人开心的心情和对和平的憧憬。
新课程强调落实同学的主题地位,老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同学念书”而是要创设肯定的情境,引导同学主动地探究,讨论性地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表达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自主进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让同学学习了本诗的颜色美,结构美,意境美。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把握5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理解“含”的妙用。
2、力量目标: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同学根据诗句绽开想象,通过想象画面,领悟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心情。
3、情感目标: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的美妙,培育同学喜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从中感受春之美,大自然之美。
〔四〕、教学难点有感情的朗诵全诗,使同学在朗读与想象中领悟诗的意境。
二、教法、学法叶老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语文课肯定要教同学方法,培育同学自己学习的力量。
古诗的学习方法许多,本节课我教给同学最基本的.学习方法,那就是: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三、教学流程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诗歌的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目的是为了让同学感受大自然的美的同时,培育同学的审美力量。
整个教学程序我设计了5个环节。
〔一〕激情导入——让同学期盼美。
新课伊始,我细心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人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宏伟壮丽,今日我们又要让李白的好友——“诗圣”杜甫带着我们到四川成都浣花溪草堂去领会那里的美景,你们情愿去吗?不过我们先来熟悉一下这位大诗人及他的大作[课件出示杜甫简介,绝句简介]〔这样设计是为了激发同学的爱好和求知欲望。
古诗欣赏专题讲座——解读绝句ppt
——解读绝句
天津市耀华中学 陈浩
一、绝句的章法
绝句在章法上讲究起承转合。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王昌龄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起) 这幅远景正是从孤城玉门关登 孤城遥望玉门关。 高望见,在写景中透露出边塞 的壮大气象和艰苦的战斗环境 (承) 黄沙百战穿金甲, 转写士兵们的爱国情怀和战斗 决心。写出了戍边战士不畏艰 (转) 险、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不破楼兰终不还。 第四句自然关合使全诗精神为 (合)
尾句 合:对全篇进行总结归纳。最好能 够言有尽而意无穷。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绝句“结”的几种方 法
1、 以理结。 纯粹以理结束不易动人,多半是伴随 抒情、议论,寓理于事。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 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 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 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 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2 、以情结。由景及情,或是情的深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以景结。结得好,能有神韵。
如:柳中庸《江行》: 繁阴乍隐洲,落叶初飞浦。 萧萧楚客帆,暮入寒江雨。
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 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 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作者那惋惜、 愤懑、悲痛相互交织的情感,全都蕴含 于结句景语之中,含蓄蕴藉、深藏不露, 确实是“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 于其内”。
第一讲七绝的基本格律
第一讲七绝的基本格律第一讲七绝的基本格律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其基本格律和五绝相同,只需在五绝前面加两个不同于五绝第二字平仄的字即可,这里不再详细叙述,只作简单复习就可以了。
一、七绝的基本句式和平仄句型七绝每句七字,全诗四句,共二十八个字,如: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七绝的平仄句型是: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四个基本句型按规律搭配,可以组成若干个不同类型的七绝,即:(一)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二)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四)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二、七绝的押韵1、只能押平声韵。
和其他近体诗一样,只能押平声韵。
可以用旧韵(如平水韵),也可以用新韵(如《中华新韵》),但新旧韵不能混用。
例如前面所列举的七绝例读中所用的韵,都是旧韵,即后来所形成的平水韵。
用旧韵写近体诗只限于使用平水韵的上平声和下平声共三十个韵部的字,而且除首句可以使用邻韵外,各部之间不能互押;用新韵写七绝只限于使用阴平和阳平的字,而且同韵部中,阴平和阳平之间可以互押。
如前例诗第一首,“间”、“还”、“山”,押的是平水韵中的下平声“删”韵,第二首“天”、“眠”、“船”押的是下平声“先”韵。
这六个字在旧韵中不属于同一个韵部,不能通押,但在新韵中,则同属“八寒”可以通押。
2、韵式只有两种近体诗的押韵形式只有两种,即首句入韵式和首句不入韵式。
其一,首句入韵式。
所谓首句入韵,就是第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以及此后各联的对句的最末一个字要押韵。
具体地讲,第一、二、四句的最末一个字要押韵,共三个韵脚字。
诗词即兴讲解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为大家即兴讲解一首诗词。
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解的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以其意境深远、语言精炼而著称。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为大家讲解这首诗。
一、诗歌背景王之涣,字叔平,唐代著名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盛世,亲身经历了国家的繁荣昌盛。
在这首诗中,诗人登上鹳雀楼,俯瞰远方,感慨万千。
二、诗歌内容《登鹳雀楼》全诗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后所见的壮丽景象。
白日依山尽,形容太阳西下,渐渐消失在山的那一边;黄河入海流,描绘了黄河奔腾不息,最终汇入大海的壮观景象。
这两句诗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壮志豪情。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仰望天空,感叹自己要想看得更远,就要再往上爬一层楼。
这里的“千里目”和“一层楼”,象征着诗人追求更高的目标,不断进取的精神。
三、诗歌赏析《登鹳雀楼》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追求的坚定信念。
这首诗具有以下特点:1. 意境深远:诗人通过描绘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景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
2. 语言精炼: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的豪情壮志。
3. 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追求的坚定信念。
总之,《登鹳雀楼》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追求更高目标的坚定信念。
最后,让我们再次欣赏这首优美的诗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谢谢大家!。
七言古诗大全课件资料
七言古诗大全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三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陆游《游山西村》(宋)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蜂——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二杜甫《客至》(唐)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四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河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浪淘沙——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六春思皇甫冉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九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十答丁元珍(宋·欧阳修)春风疑不到长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绝句ppt课件
教育领域的应用
语文教育
绝句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绝句可以帮助学生提 高语言表达能力、欣赏能力、文
化素养等方面。
诗歌朗诵
绝句的朗诵也是教育领域的一个 重要应用,通过朗诵可以培养学 生的语感、情感表达和艺术鉴赏
能力。
教材编写
绝句在各类教材中都有所体现, 通过编写教材可以系统地介绍绝 句的基本知识和创作技巧,为学
诗歌形式。
绝句以其简洁明快、意境深远的 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绝句的历史
绝句在唐代最为繁荣,出现了 许多脍炙人口的绝句,如李白 的《静夜思》、杜甫的《登高 》等。
宋代以后,绝句逐渐衰落,但 仍然被许多文人雅士所喜爱和 传承。
现代,绝句作为一种传统文化 形式,被广泛研究和传播。
绝句的特点
简洁明快
绝句通常只有四句,每句字数 较少,语言简洁有力,表达深
刻的思想和情感。
意境深远
绝句往往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或 生活场景,表达诗人深刻的情 感和思想,具有独特的艺术魅 力。
韵律优美
绝句通常具有优美的韵律和节 奏,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 美的享受。
表现力强
绝句以其简短的形式和深刻的 内涵,能够生动形象地表现诗 人的情感和思想,具有很强的
表现力。
02
绝句的形式
名篇举例
杂言绝句《庐山谣》、题画绝句 《题画兰》等。
03
绝句的韵律和节奏
韵律
押韵
绝句的韵脚需严格遵守押韵规则,一般采用平声韵,且必须在句末押韵。不同 韵脚会影响诗歌的音韵美感和和谐度。
平仄
绝句的平仄需遵循一定规则,通常以律句为主,讲究声调的抑扬顿挫,以增强 诗歌的音韵美。平仄分为“平”和“仄”两类,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三 声。
七言绝句教学教案
九年级《七言绝句》诗歌教学资料一、七言绝句格律分两大类:平起式两种:⑴平起平收,首句押韵;⑵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仄起式两种:⑴仄起平收,首句押韵;⑵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七言绝句四种基本句式:七言绝句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一)首句平起入韵式(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李白《早发白帝城》(十五删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二)首句平起不入韵式(平起仄收)(--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绝句例:白居易《忆江柳》(十一真韵)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三)首句仄起入韵式(仄起平收)(|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李商隐《夜雨寄北》(四支韵)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四)首句仄起不入韵式(仄起仄收)(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十一真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经典《七言绝句》唐诗总汇《桃花溪》张旭(唐代)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芙龄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唐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闺怨》王昌龄(唐代)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绝句》说课稿(精选11篇)
《绝句》说课稿(精选11篇)《绝句》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绝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
本单元的主题都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绝句》是唐代著名“诗圣”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
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描写了成都草堂明媚的春色,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二、说目标1、教学目标:(1)读懂古诗,通过想象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中“鸣”、“含”、“泊”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习和积累古诗的兴趣。
2、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畅快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该诗。
3、教学难点:对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
三、说教法学法1、学法:在古诗教学中注重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读诗、品诗、背诗,从而在古诗学习中有所得、有所悟。
2、教法:我力求抓住古诗凝练的语言,激发学生质疑解疑,理解诗句含意;并借助想象进行感悟,引导学生说诗意、品诗情,读出韵味,感受春天的美好。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板块:创情境揭课题1、在音乐的伴奏下,欣赏春天的图画,学生背诵描写春天的古诗。
2、导语:听着他们的诵读,我仿佛看见了嫩绿的柳条,粉红的桃花;听到了燕子的呢喃,闻到了花草的清香。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诗,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
看看唐代大诗人杜甫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心情。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和教师生动地语言描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启发性的谈话,可以拉近文本内容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课堂。
】第二板块:知诗人解题意1、了解诗人。
学生简介杜甫,教师补充。
课件出示一段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在杜甫晚年时,国家平定了战乱,天下终于太平了。
诗词格律第二十三讲-绝句7
诗词格律第二十三讲-绝句7一、绝句的章法运用和特点我们早在前面学习过绝句的章法,这里我们从章法的运用和特点方面再来学习一遍。
近体诗的章法是起承转合,这对于所有近体诗的体裁都是适用的。
甚至对于填词、写曲,以及写作古体诗,包括辞赋等都适用。
只是要尊重这种规律,不拘泥起承转合的框架,不同的形式,不用的运用。
即使同一体裁中,关于章法的运用也是可以灵活掌握的。
对于七绝而言,也很好理解,一般的来讲,七言四句,每句分别对应着就是“起承转合”的应用,只是在写法上,因为体裁的关系,要注意它自己的特点。
起,适合怎么起?承接又有什么样的特点。
七绝的转句,怎么才能转的更好。
结,七绝肯定也有自己独到的结的味道。
在总的章法基础上,七绝要有七绝的特点。
下面简单说一下:七绝结构的特点形象地说就像是“盖高楼”,是要加强“立体感”,尽量要避免全篇都很平淡的描写。
所谓立体感的表现靠什么?当然靠的是字句的精神和突兀了。
修辞上的锻造,语气上变化,给人以或问或否定或设个“局”,或抖个“包袱”,让人觉得为之或一惊,或一趣,或一悟……等等,总之,就是要去刺激一下读者啦。
下面分述一二。
1,七绝的起句要压阵。
七绝字少,没那么多空间去铺景造境。
在写七律时,我们推荐七律的起句适合平起,因为七律具有“文”的性质哦,起的平稳,渲染的足够的气氛,那么在转结处,在后面就可以高调的掀起“意”来了。
所以七律多为前半部写景,后半部抒情。
景为情做铺垫,情借景来发挥。
这也是所谓“起承转合”的要义所在。
七律是否能构建稳定的结构,也皆在于此。
七绝呢?根本没有足够的空间铺展和渲染,也没有机会去埋“伏笔”,但是又要把“志”表达出来。
短短的28个字,怎么表达?所以起句就要注意“吸引眼球”,起句就要压住阵脚。
起句不着力,后面就很难表现了。
我们看下面两首七绝:【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边上闻笳三首】/杜牧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
绝句的秘密(陈可抒讲座实录6)
绝句的秘密(陈可抒讲座实录6)绝句的秘密解析王昌龄及七言绝句陈可抒/文陈可抒:今天是系列讲座的第六讲,通过李白送给王昌龄的一首诗,讲王昌龄和七言绝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前些天,我们讲了诗仙、诗圣、诗魔、诗豪、诗佛,如果按这个榜单排下去,王昌龄倒是也有个诗家夫子的称号,人称诗家夫子王江宁。
不过,这些称号,仅仅是部分地代表了人们对这些诗人的观感,并不能绝对地说明什么。
像李白也曾被誉为诗圣,白居易也曾被奉为诗仙,称号之谓,一时一地,各有不同,这些都不必细究。
而今天我们重点要讲的点,是做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
七绝,是从盛唐真正兴起的,而且也非常能够代表盛唐诗歌的风貌,所以,十分有必要专门讲清楚。
而王昌龄做为七绝的代言人,也并非是绝对偶然的事情,这一切,还要从王昌龄这个人来谈起。
一,命途多舛首先,王昌龄有《诗格》这篇诗歌的专论传世。
——这很不容易,唐代的诗歌大多都散佚了,诗论相传更是少之又少。
——而在《诗格》里,王昌龄提出了“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
一日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艳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手心,营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日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日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简单来讲,三个境界就是:1,以物象来牵动心意,则是物境;2,以情意来直抒胸臆,则是情境;3,以情意和心思合为一体,则是意境。
总之,最后的一层,就是要求融合、通彻、浑然。
具体我们倒不必在此深究,这其中,能看到的是王昌龄对于“意境”的追求。
这是他的第一个特点。
然后,我们要知道王昌龄的遭遇也是颇为坎坷:他受到贬谪的时间,占据了整个仕途的三分之一。
李白给王昌龄写的这首诗,便是为他被贬谪所写,龙标之地,偏僻非常,很多人为王昌龄鸣不平。
王昌龄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他曾经强烈地表示过:“安能召书生,愿得论要害”,“若用匹夫策,坐令军围溃”,但是,他却并没有得到国家的重用。
七言绝句规则及解释
七言绝句规则及解释
七言绝句是一种中国古典诗歌形式,具有特定的规则和格律。
其规则如下:
1. 七言绝句一般由四句组成,每句七个字。
2. 其中间两句之间可以有一个逗号,表示停顿。
3. 每句的字数要求相等,一般为五两七。
4. 每句的平仄要求平仄相间,保持平仄的和韵。
解释:
1. 七言绝句由四句组成呈现完整的意象和思想,是一种精炼、简练的表达方式。
2. 逗号的运用可以增加诗句的韵律感和停顿感,让诗歌在朗读时更具韵味。
3. 每句的五两七字要求呈现一定的律动感和节奏感,给诗歌流畅的音韵美。
4. 平仄是中国古代诗词的重要要素,平指声调平缓的音节,仄指声调有浮动的音节。
平仄相间的运用可以使诗句韵味更佳,使读者在阅读时感觉到音韵的美。
总的来说,七言绝句是一种古典诗歌形式,具有独特的规则和
格律。
通过严格遵守这些规则,诗人可以创作出优美动人的七言绝句。
绝句13课 主讲江山依旧(1)
绝句13课主讲江山依旧步韵,今晚是最后一课,我们的七绝基础课程也接近尾声了,再复习两课,我们准备学习七律,希望大家做好准备,七律课程我们还要坚持步韵七绝,希望大家能多读多写,争取毕业时人人都能把律绝写好!三周步韵下来,同学们写的可是越来越精彩了,今晚的课程我们再从空间虚实上来详细说说如何去构思。
还是先点评两首作业啊步韵中秋夜思乡又是团栾佳节夜,西楼望月意如何。
远方梓里亭廊上,此刻相思有几多?附原玉: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
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
我们看看这首步韵,人道秋中明月好,起句用俗语来起。
承句用问句来铺垫,转句交代位置,结句是赏月的结果,四句句意流畅清爽。
起承转合到位,主要的成功之处与原玉的意较近,而且有点过于近,但是符合从不同角度去步韵的条件,不错啊!我上周讲过,步韵一定要附上原玉,一是对原作者的敬重,二是好让评阅老师把你写的与原玉对比可是很多同学不是这么去做的,请大家从这一课后尽量都能做好步韵: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江上笛(唐·白居易)江畔渔翁钓芦笛,声声犹忆燕啼春。
云山望断悠思远,又起秋风送故人。
原玉: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江上笛(唐·白居易)江上何人夜吹笛,声声似忆故园春。
此时闻者堪头白,况是多愁少睡人。
咱们再看这一首步韵,首句景起,江畔鱼翁钓芦笛,实景,现实中存在的,承句接过这个笛声去写,声声犹忆故园春,故园春,是以前的旧事,虚的,由笛声引起人的思绪。
转句不从身边写了,用一个望字再去拓展,云山望断悠思远,它与承句的故园是不是又藕断丝连啊?结句又起秋风送故人,秋风起处,我在江岸送朋友,前面铺垫的十分足,起句耳闻,承句犹忆,转句望断,到结句送行,一气呵成唯一缺憾是与原玉的意略有出入。
如果是单独去看,这不失为一篇佳作!我们今晚再次重温一下诗的空间架构。
这是三期空空老师的心血,希望大家认真去揣摩去领悟一、诗的空间设计1 空间的扩张由远到近,先写小景物,再描写大景物,画面的视野愈来愈广阔,在空间设计中,小大景物的比例悬殊越大,越能感人。
绝句十九讲第1讲
绝句十九讲第1讲绝句第一讲一、我们先了解一下绝句的起源及发展历程绝句起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朝,当时都是四句一首,称为“联句”. “绝句”又叫“绝诗”,或称“截句”、“断句”,截和断都含有短截的意思按照《诗法源流》的解释,绝句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截取律诗四句,或截首尾二联,或截前二联或后二联,或是中间二联(首尾、前二、后二、中二)。
因此有绝句起源于律诗一说。
其实这种说法有待商榷之!其值得商榷要害不是绝句名称的问题而是绝句起源的问题。
我们先看绝句截取于律诗,这说法首先把绝句定义为律诗的儿子,那就是先有律诗后有绝句。
到底是不是这回事?找几首诗看看,我们就明白了。
《玉笥山》南朝萧子云千载云霞一径通,暖烟迟日锁溶溶。
鸟啼春昼桃花拆,独步溪头采碧茸。
《袁宝儿》唐初虞世南学画鸦儿半未成,垂肩大袖太憨生。
缘憨却得君王宠,长把花枝傍辇行。
大家注意作者所处的朝代是南朝、唐初。
这两首诗的创作年代,在律诗未形成之前。
所以绝句截取律诗一说是显然有漏洞的。
(注意:律诗是唐代的产物)我们既然看出绝句截取律诗一说有漏洞,那绝句源到底在何处?我们先看下面这首,大家依旧注意作者所处的朝代:乐府诗集卷八十六《怨诗行》新梅嫩柳未障羞,情去恩移那可留。
团扇箧中言不分,纤腰掌上讵胜愁”注意乐府诗集我们就能看出点端倪。
通过以上三首绝句作者所处朝代和所在文集,我们的结论是:七言绝句起源于六朝乐府之七言歌行。
随着历史的发展,音韵学的成熟,到唐初沈宋裁律,绝句方登上历史大舞台。
又随着格律诗的完善,绝句同五律、七律一同走向鼎盛时期,成为百代不易之体。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绝句不是律诗的儿子,应该是律诗的兄弟。
对于绝句的起源,我们大体知道这点就行了。
二、古绝与律绝的区别先分析两首诗:登庐山五老峰李白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谁标出这首诗的平仄,然后分析是否符合替对粘,要求说出这首押的平声韵还是仄声韵?是平声韵登庐山五老峰李白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示范课:《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案
《浪淘沙》教案【教学内容】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教学过程】一、有滋有味地诵读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浪淘沙》体裁为七言绝句,根据格律知识确定古诗平仄。
2.学生自由练习,初步按照平仄诵读古诗。
3.学生展示诵读,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出平长仄短,入短韵长。
4.学生交流诗中大意,结合对于黄河万里、天涯等画面的理解,教师指导其读出情感起伏。
二、入情入境的写作1.结合诗句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看到”和“想到”的角度想象画面,根据提示完成练笔。
多媒体出示:2.学生交流分享所写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诗句,交流辨析诗中哪些是作者真正“看到”,哪些是作者“想到”的内容。
3.引用顾随名言,引导学生理解诗是在表现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出示:4.学生结合对于诗中情感的理解,根据教师提供的写作支架,丰富想象画面,完成练笔。
多媒体出示:5.交流分享。
教师根据学生的内容,相机总结古诗的由象及意,引导学生理解本首诗不仅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更是在表现自己。
6.组织学生阅读资料,知人论世,再次练笔。
(1)学生根据阅读材料,结合诗人生平经历,填写支架,进行练笔。
材料一:刘禹锡自幼好学,精通诸子百家。
19岁,他游学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23岁,授太子校书,可谓风光无限。
33 岁,他积极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同年变法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43岁,与柳宗元奉诏回京,作诗《玄都观桃花》讽刺朝中得势的奸佞小人,再度遭贬,这一贬又是12 年。
54岁,奉诏调回洛阳。
从初次被贬到这时,前后共历二十余年。
材料二:长庆四年(824)的八月,年过五旬的刘禹锡从夔州转任和州(安徽和县)刺史。
当时的和州遭遇大旱,民不聊生。
刘禹锡不顾年老体衰,马上了解灾情,亲自收集药方为灾民看病,还大胆上表为百姓请旨减免税负、开仓放粮赈灾。
刘禹锡亲自带领民众挖塘筑坝,兴修水利,而且自己带头勤俭节约。
他执意不住府衙,而依土山傍浅池盖了几间茅屋庐舍,自称“陋室”。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绝句》
15古诗二首
《绝句》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绝句。
2、正确读写诗中的生字。
3、有感情的朗读《绝句》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说诗意。
二、新授
(一)、初读感知,读通诗歌
1.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
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3.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读准字音。
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特别关注“岭”与“吴”的读音。
4.指名读诗歌,倾听时关注字音与朗读节奏,标出朗读节奏。
5.生自由读。
(二)、品读诗句,感悟吟诵。
1.读了诗歌,你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景物?用笔圈出表示这些景物的词语。
(“黄鹂”“白鹭”“千秋雪”“万里船”)。
2.引导学生从景物的动静来体会景物的美。
一、二句为动,三、四句为静
3.找对子,体会语言的工整。
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西岭对东吴千秋对万里
5.自由诵读全诗,说说诗意。
(三)、质疑问难,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绝”和‘岭“。
三、拓展延伸
1、学生课外找找李白、杜甫的诗歌诵读
板书设计:绝句
绝含岭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言绝句
凉州词一首
唐代: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二首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早发白帝城
唐代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送元二使安西
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出塞一首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二首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申请书
东城区人民法院:
本人起诉刘浩一案(卷号:2017京0101民初12231号),现正式确定起诉案由为相邻关系纠纷,具体各项诉讼请求仍保持不变。
由此给贵院主审法官及相关工作人员工作带来不便,深感歉意!
此致
东城区人民法院
申请人签字:
2017年9月15日
《春》
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里脚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秋天真美丽》
一年四季当中,有人喜欢春意盎然的春天,有人喜欢烈日炎炎的夏天,有人喜欢白雪皑皑的冬天,可我却喜欢秋高气爽,硕果累累的秋天。
秋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
瞧!那一排枫树虽然没有夏天枝繁叶茂的美,但是,快看!一阵风吹过,叶子挣脱了大树妈妈的怀抱,纷纷落了下来,多像一只只在翩翩起舞的蝴蝶,跳的是那么美——那么美。
有些人可能会对大树妈妈表示同情,也很惋惜。
但是,大树妈妈一点也不悲伤,因为它知道:下一年的春天,那些枫叶同样会回到它的怀抱。
秋天,真是个丰收的季节。
稻田里,稻谷早已成熟,远远望去,金灿灿的一片,天气非常凉爽,偶尔还会刮起一阵小风,吹拂时,还会带动稻子一起跳舞,很快的就把稻田里的淡黄,金黄,浅黄融合到了一起,极为壮观。
农民伯伯也很高兴,他们戴着草帽,正喜笑颜开的收割稻子呢!果园里,果农们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哇!许多果子已经成熟,飘过来的是浓郁的芳香,晶莹剔透的葡萄像一颗颗耀眼的珍珠镶嵌在树叶中,挨挨挤挤,仿佛一不小心就要掉下来似的。
红彤彤的苹果像位少女羞红了脸。
石榴呢!看外面的世界这么热闹,忍不住也要说两句,着急的裂开了嘴。
黄澄澄的梨子挂满枝头,像无数的“葫芦娃”在守卫着美丽的果园。
啊!秋天真美丽。
我喜欢这多姿多彩的金秋!
《在天晴了的时候》
戴望舒
在天晴了的时候,
该到小径中去走走:
给雨润过的泥路,
一定是凉爽又温柔;
炫耀着新绿的小草,
已一下子洗净了尘垢;
不再胆怯的小白菊,
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试试寒,试试暖,
然后一瓣瓣地绽透;
抖去水珠的凤蝶儿
在木叶间自在闲游,
把它的饰彩的智慧书页
曝着阳光一开一收。
到小径中去走走吧,
在天晴了的时候;
赤着脚,携着手,
踏着新泥,涉过溪流。
新阳推开了阴霾了,
溪水在温风中晕皱,
看山间移动的暗绿--
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
《送郭司仓》
唐王昌龄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唐孟浩然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146×7=245×4=158×5=113×2=123×5 =
2181×3=326×7=214×2=324×9=284×3 =
157×9=333×3=589×4=3142×8=422×8 =
1424×2=121×9=624×8=45×5=456×5 =
59×6=345×7=318×4=612×5=208×6 =
123×4=207×7=634×8=250×4=205×9 =
604×5=503×3=109×5=206×3=604×8 =
890×8=35×7=670×7=5300×4=56×8 =
64×7=134×5=64×7=134×5=125×6=
155×8=274×3=573×4=27×5=3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