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精英化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利弊
精英化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利弊
粗浅地以95年为界限(扩招),之前的大学走的是精英道路(百度词条:高等教育的公认标准:适龄人口入学率在15%以下者称为精英教育),之后走的是大众化道路(入学率在15%以上至45%以下者称为大众化教育)。
与所有问题几乎相同的是,精英与大众化高等教育两者都有利弊。
前者所培养的精英意识首先是社会责任、人文精神、科学素质然后才是个性和气质休养。
精英首先需要“精神”,在担当社会责任方面,精英要有“英雄”的风范,它要在创新与社会思想进步上有所作为,要引导社会向和谐方向发展,而不是附庸风雅,远离布满泥泞的底层生活。
(当然,在95之前的时代,因为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制,通过高考而鲤鱼跳龙门离开落后的乡村确实是农村孩子重要的选择,体现一种无奈的功利)。
精英教育不利的地方是无法满足社会高速发展所大量需要的普通应用型人才。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方面,出于个人发展的选择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认定基础为大学学历的现实,它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由于人的发展过程比较复杂,部分人的潜力发力点略微滞后,大众化高等教育使大学入学门槛降低之后,大大降低了错失人才的机率,家庭、社会在人才方面可以幸运地“捡漏”!正如上面所述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可以满足社会高速发展所需的普通应用型人才需求问题。
不利的是,大众化高等教育人才平均质量要低于精英化高等教育;校园的学风、道德、文化环境不尽理想;师资配套压力也带来质量下降;就业压力增大,学生功利性学习目的显著。
大学生发展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大学生发展能力培养策略研究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阶段逐步发展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准也在逐渐发展,发展性质量观在高等教育学科研究层面具有重要地位。
大学生发展能力是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的综合能力。
因此,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应重视大学生发展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大学生发展能力培养策略一、发展性质量观与大学生发展能力发展性质量观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进程;第二层次,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准不应是僵化的,应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第三层次,高等教育质量观应以大学生发展能力的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高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使高等教育产品——大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
大学生发展能力即大学生能够不断获取、运用新知识和新技能,或者对已有知识和技能进行创新的综合能力。
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各高校在校学生数量大幅增长,而教师数量没有同比例增加,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也没有太多改变,无法保证教育质量;随着全球社会、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面临的变化越来越频繁、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不仅在学校学习中竞争更加激烈,在毕业后走进社会更是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
大学生发展能力通过大学生自身的不断积累和创新,不仅使其适应当前形势,还能适应未来的发展和变化。
高等教育质量的落脚点是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从发展性质量观的角度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使高等教育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就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培养的重心。
二、大学生发展能力体系大学生发展能力体系由个性发展、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构成,其中个性发展是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基础;学习能力是大学生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核心;创新能力是大学生不断突破自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实践能力则是大学生实现自身发展的唯一途径。
浅议 “精英化”教育与“大众化”教育
浅议“精英化”教育与“大众化”教育校级专职督导员李膺春(属于督导个人观点,无谓对错,供参考交流)有议论说,过去是“精英式教育”,现在算“大众化教育”。
但“精英”与“大众”从来是相对的,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当前教育资源如此紧缺,上个大学仍然不容易,何不努力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造就更多的精英。
为此列出以下个人见解——对比两种教育,是否可以考虑如何多做些转化;恐怕也算是使学校办成名校,办学立于不败之地的考虑罢。
精英化教育大众化教育批注教风教授原理、规律、方法并归结为系统(子系统),传递会做题、能通过;实用主义知识,科研/应用发掘特色——照亮别人照顾个性——照顾个人无为而治——公德督、管学习目的↓学习知识获得学分,为了文凭↓学习”学习的本领”↑准备做个最被需要的人就业学习动力求学:被求学:∙动力来自责任、探索与求知欲∙珍惜光阴,自强不息任凭兴趣——主张“动力来自兴趣”学风对待困难——唯恐不行/不懂没兴趣或遇到困难时,就心理逃课↓教、学方式↓板书+笔记+实践+| 多媒体↑逐显(启发)/回顾主线和知识结构∙讲座式流水化幻灯∙只需带:手机+| 一瓶水↑好处:∙认知多刺激:耳/目/手/脑,加工∙变成自己的知识∙作为平时成绩依据刺激了耳/眼;脑随便?↑做人↓∙真诚善意,认真有道,∙尽力尽计,天人无怨∙尊人、自尊↑∙勇做个最被需要的人∙勇于不做最不被人需要伤害别人或环境的事∙对得起父母∙“做个成功、自信的人”?此表对两种教育做了“极值对比”,但就像阴阳太极一样,彼此互溶,可以转化,没有界限。
实现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转变——从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实践的思考
推动各项建设事业作 出贡献。 发展教育, ” 是立国之本 , 中国人 育 者 自身 的 能 力 、 受 教育 者 的心 理 的 探 究 和 教 学 方 法 的 改进 受教育的程度在快速提高,这 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国 应 是 与 其 紧密 相 关 的 。教 师 是 教 育 活 动 的 实 施 者 、 学 生 智力 民对教育的需要 , 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是 也是教育 自身发 的开发者。只有教育者 的能力提高 了,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
7 .%、47 2 . 3 .%和 3 . 41 9 .%、91 %、 9 6 3 %。从 19 9 9 9年 起 我 国 一些 3 教 育 的 目的 和 教 育 方 法
经济发达省市 的高等教育也相当发达 : 北京、 天津、 上海、 江苏、 化的 目标,即逐步实现高等教育的精英 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
教育的 目的 , 一般有两个组成部分: 培养人 的社会功能和 任何一种教育的根本 目的都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功能
浙江等省市 的毛入学率 已达到或超过 1%,初步实现 了大众 培 养 人 的素 质 结 构 。 5 转化 普及教育的实现意味着教育资源极 大地被利用,高等 的成员 。教育作为培养人 的活动 ,是教育者有 目的的 自觉活 学校的学生较 以往有 了急剧的增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述的 动 。一般说来, 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 一方面要反
作 为 经 济 、 治 、 化 建 设 的 基 础 工 程 , 仅 要 为 现 代 化 建设 4 大 学 物 理 实 验 课 程教 育 者 与 教 学 对 象 之 分 析 政 文 不
提供人才和智力储备 , 且要直接参与各方面的建设事业 , 而 为
从教育的 目的出发 , 就某一门课程 的教学的质量而言 , 教
教育的精英化与大众化问题及应对方法
教育的精英化与大众化问题及应对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断推进,教育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
然而,教育的精英化与大众化问题仍然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引起广泛讨论。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一、教育的精英化和大众化问题首先,我们应该了解教育的精英化和大众化概念。
教育的精英化是指教育只面向一小部分人,注重选拔和培养能够胜任高层次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从而达到社会精英的目的。
教育的大众化则是指教育普及化,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使普通人也能够受到教育的熏陶,促进社会平等。
这两种教育方式各有优劣,其矛盾关系也随之产生。
教育的精英化容易滋生“优胜劣汰”思想,使得教育资源向少数精英倾斜。
大量的精英人才会聚集在几所名校中,削弱其他学校的竞争力,进一步降低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利于社会公平。
而教育的大众化则很难保证同等的教育质量和精英教育相比的竞争力。
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普及化也面临经费、师资和实践环节等方面的难题,如何平衡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分配问题,是教育大众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应对教育的精英化和大众化问题方法教育的精英化和大众化是两个相对矛盾的概念,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兼顾两者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功能。
以下是应对教育的精英化和大众化问题的方法:1.平衡教育资源分配。
在财政经济能力范围内,政府应该重点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提高其教育水平和人民素质,强化教育公平,使更多人享受到教育的红利,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发展职业教育。
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加强衔接,建立更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人才,加强各类人才的职业提升,推动全民就业。
3.坚持质量导向。
无论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都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积极开展各项学科建设和教育研究,为教育珍贵的资源提供有价值的支撑。
4.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教育的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教育的规范和监管,建立更为实用的评估制度和质量标准,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化自20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扩大的规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
这种趋势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精英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指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不再是一种专业化的教育形式,而成为一种对整个社会开放的教育机会。
而高等教育的精英化则是高教的发展趋势,追求卓越,强调教育的学术拔尖水平,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科研和高端教育领域,培养和造就一批才华出众、能力卓越的人才。
大众化与精英化是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但它们必须相互协调并发展,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
大众化意味着教育机会的平等,而精英化则需要教育机会的优质化。
因此,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精英化之间的平衡,是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的大众化是指一种情况,即尽最大可能让更多的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指将高等教育从一种少数人能接受和享受的阶段扩大到大多数人都能接受和享受的阶段,即一种普及教育形式。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主要包括四个维度:拓宽教育渠道、提升学群的整体素质、扩大学科领域和广泛开放教育资源。
拓宽教育渠道,就是让更多的人通过多种方式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教育体验。
对社会各层次有需要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人群的读书门槛逐渐降低,同时加大对边缘群体的支持力度,如新农村建设、贫困地区的高等教育等。
提升学群的整体素质,就是增强整个学生群体的学术水平、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这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完善课程体系、开展实验和实习等。
扩大学科领域,就是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各类人才。
广泛开放教育资源,就是通过网络技术、多媒体和其他技术手段,让高等教育覆盖更广泛的人群。
二、高等教育的精英化高等教育的精英化是指高等教育机构对优秀学生的专业化和专家化培养,让学生成为卓越的、拥有尖端知识的人才,进而提升国家和社会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
高等教育的精英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卓越的教育质量、专业的教学方法和尖端的科研能力。
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精英化”的哲学基础及其统一
1% 以下 时属 于精英教 育 阶段 , 到 1% 一5%为 高等 教育 大众 5 达 5 0
化阶段 , 过 5%则属于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 。本文 为讨论方便 , 超 0 把高等教育毛入 学率 超 过 1% 的 “ 5 大众 、 普及 ” 两个 阶段 统称 为 “ 大众化 ” 。美国是世界 上第一 个进入 高等 教育大 众化 阶段 的 国 家 ,91 14 年毛入学率即达到 1% ,90年就超 过 了 5%。 目前 , 5 17 O 美 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7% ,日本 、 国、 3 英 欧洲也紧 随其后 先后实 现 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在我 国 ,06年全 国各类 高等 教育总 规模 20 超过 20 万人 , 50 高等教育毛入学 率达到 2% ,从而初 步实现 了高 2 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化。 高等教育从“ 精英化 ” 大众化” 向“ 转化 , 社会发展 的必 然趋 是 势 。正如“ 精英化 ” 高等教 育的出现必然有其 社会基础 一样 , 国 我 高等教育“ 大众 化” 也有充 分 的现 实基 础 : 一 , 济增 长方 式从 其 经 粗放型 向集约型转化 , 要培养 大量高素 质的生产 、 需 管理 、 务人 服 才; 其二 , 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急待提高。 目前我 国城 乡居民中受 国 过高等教 育的 比例不 仅远低于发达 国家 , 至还低 于一 些发展 中 甚 国家 ; 三 , 其 由于平等 、 民主意识 的普遍提高 , 人们 呼唤高 等教育 的 平等 , 呼唤高等 教育 大众化 。无论是“ 精英化 ” 还是 “ 大众化 ” 高等 教育 , 除了离不 开一定 的社会基础外 , 也均 有其 深刻 的哲学基础 。
化” 统一 。 的
二、 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精英化 的统 一 我 前面已经提到 , 高等教育 “ 精英 化” 的哲学 基础是 “ 识论 ” 认 , 而“ 大众化” 的哲学基 础是 “ 政治论 ” 。认识论 与政 治论二 者并 非
高等教育质量观变化中的教改困境及应对策略
在这种知识观的影响下高校传统教学追求 的是一维 目标 ,
收 稿 日期 :2 1 —0 0 0 5—3 O 基 金 项 目 : 江西 省 教 学 改 革研 究 重 点 项 目 “ 科 院校 教 学 质 量 系统 工 程 研 究” () Gl 一1 ) 本 J( l 一1 J
作者 简介 :孙弘安 (9 9一 ,男,江西安福人 ,赣南师范 学院副院长,教 授,主要从事 高等教 育管理研究 ;刘诗波 (9 1一 , 15 ) 18 )
量观则是各种 问题 的症 结 。高等教育发展 的历史 告诉我 们 ,高等教育质量是动态性 和永 恒性 的统 一体。由于影
响 高等 教 育 质 量 观 的 因 素很 多 ,我 们 应 从 多 方 面来 解 析
其变化过程 。
从 发 展 的视 野 来 看 ,高 等 教 育 质 量 观 从 单 一 的 质 量
育系统 内部功能定位到适应社会 、市场 等多元需求 兼顾
的综 合 质 量 观 。在这 种 发 展 观 的指 导 下 , 当 前 高 校 获 得 了充 足 的 动 力正 逐 步 朝 着 特 色 化 、个 性 化 、人 性 化 方 向
发展 。
务等功 能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 高等 教育的认识 以及所 持
21 0 0年 1 0月 第 1 第5 4卷 期
扬州大学学报 ( 高教研究版)
J u n lo n z o iest ( g e u a inStd diin) o r a fYa g h u Unv riy Hih rEd c to u y E t o
Oc. 2 1 t 00 Vo. 4 No 5 I1 .
从人才观 的视角来看 ,高等教育 大众化 时代质量 观
从 强 调 知识 、能 力 转 变 到 重 视 知 识 、能 力 、素 质 综 合 发
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
胡向东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并论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渡特征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 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原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马丁• 特罗教授,在1962年提出了“精英”、“大众”、“普及”的教育阶段论,提出了“大众高等教育”概念,1970年提出“普及高等教育”概念,1973年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三阶段论,至此产生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根据马丁• 特罗的理论,在整个人口中,若18-22岁年龄段中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的属于“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大于15%小于50%为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大于50%的为普及化阶段。
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高等教育观念、功能、管理和课程等方面存在着质的变化:在精英教育阶段,学生通常是完成中等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学生住校并且不间断地(假期除外)学习直到获得学位。
接受高等教育被普遍认为是出身好或天赋高或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精英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为学生在政府和学术专业中充当精英角色做好准备。
教学形式的最大特点是个别指导,师生之间的关系为师徒关系。
学校的管理由学术人员即高级教授兼任行政职务。
在大众化阶段,入学日益容易。
学生是寄宿与走读相结合,同时,职业训练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趋向模块化,更加灵活,更容易接受,所取得模块课程的学分可以互换。
学生在主要的学习领域或高校之间更加容易流动。
教学形式一般是通过讲演进行,以讨论式教学为补充,强调传授知识和培养技巧。
不同层次的初级工作人员享有学校管理权。
学生不断拥有影响学校决策的权利。
在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对所有希望入学或有资格入学的人开放,其标准是个人是否愿意进入大学。
这时接受高等教育逐渐被看作是一种义务,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发达工业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
在这一阶段,课程之间的界限开始被打破;学习和生活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学生和教师之间直接的个人关系也更为复杂;还出现了如函授、电视、计算机等其它教学形式。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化之间的平衡与发展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化之间的平衡与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高等教育成为了人们越来越为重视的事情。
高等教育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还能够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如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经成为了潮流,但是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精英化也同样重要,因为只有拥有高素质人才的社会才能真正稳健发展。
本文将针对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化之间的平衡与发展来展开讨论。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要性在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人社会位置、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
在过去,只有少部分人可以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那些人多半都来自富裕家庭。
但是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这种趋势的背景,主要原因包括:1.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在过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获得知识而服务。
但是现在,教育的目的已经不仅限于此。
由于社会结构的变革和生产力的进步,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这些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要拥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并且还要具备较为严密的专业知识体系。
这都需要通过高等教育来培养。
2.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今,在全球经济大背景下,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只有通过不断加强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规模,才能保证全球经济的有序发展。
所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经成为了当今主流思想。
3.国民素质的提高需要更多的高等教育过去,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公民的知识和文化水平。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国民素质的提高已经变得尤为重要。
而高等教育则是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高等教育精英化的重要性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需要理性地处理与高等教育的精英化之间的关系。
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中,应该强调教育的全面性,不过应该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来安排不同专业的重点和分配率。
应该注重培养优秀人才,而不仅仅是出13亿人口而已。
高等教育质量观初探
高等教育质量观初探[摘要]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之后,我国高等教育数量有了巨大的提高,但是在教育质量方面却仍然比较滞后。
文章通过对现时代存在的多种高等教育质量观进行研究和比较分析,以期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标准,最终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量”和“质”的共同、协调和稳健提高。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质量观高校扩招目前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兴起,这些都对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而适应新世纪的掌握足够科技知识的创新人才只有由各大高校培养,因此,高校在培养和提高人力资源储备素质方面承担了重大的责任和义务。
但是,现实中我国高校现状却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在:首先是毛入学率普遍偏低,并且远远低于国际中其他国力相当国家的平均水平,其次是人才学历结构不完善,主要是本科以上的学生人数少且质量不够高,以至于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为了与国际化接轨,逐步实现从精英化教育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进,我国在1999年开始实施高校扩招,这让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人数出现了空前的猛增,与此同时,很多人对扩招带来的质量问题产生了怀疑,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何在提高数量的同时也保证优质的高等教育质量呢,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质量观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质量观概述1.高等教育质量的涵义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上位概念,在理解高等教育质量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理解质量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质量的定义是:“①物体中所含物质的量,也就是物体惯性的大小。
②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在国际上通用的定义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一是iso8402-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中的质量定义,即质量是“反映实体(产品过程或活动等)满足明确和隐含的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质量保证
、
正 确 把握 高等 教 育 大众 化 的 内涵
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首 先 表 现 为 数 量 上 的大 发 展 。无 论 哪 一个 国 家, 如果 没 有 高 等 教 育 数 量 上 的 大 发展 , 高等 教 育 毛入 学 率没 有 达 到 l%, 不 能 视为 进 入 了大 众 化 阶段 。 “ 等 教育 毛入 学 率 ” 就 5 高 反 映 的是 国 家提 供 高 等 教 育机 会 的整 体 水平 , 一个 以在 校 生 为分 子 与 以 1 ~2 是 8 2岁 人 口为分 母 的 比 值 。 l7 9 3年 , 国 教 育社 会学 家 、 利 福尼 亚 大 学伯 克 利分 校 社 会学 教 授 马 丁 ・ 罗 ( r n rw) 美 加 特 Mat T o i 提 出 了 著名 的 关 于 工 业 化 国家 高 等 教 育发 展 三 阶 段 的学 说 即随 着 经 济 社 会 的进 步 , 等 教 育 的 发 高
众化 问题 时, 必须 从 大众 化 这 一概 念 的完 整 的 内涵 出发 。 就
二、 高等 教 育大 众化 条 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 质量 观
许 多 教育 界 人 士 认为 : 招使 大 量文 化 素 质参 差 不 齐 的学 生 一起 进 入 高 等院 校 , 成 了 本 来 已 扩 造
收 稿 日期 :0 20 -2 20-l 0 作 者 简 介 : 亚 敏 , 州 商 学 院 教 务 处 副研 究 员 ( 州 3 0 3 ) 王 杭 杭 10 5 。
V 0 .4 1 No. 2 3
J n 2 o2 u e o
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条 件 下 的质 量 保 证
王 亚 敏
摘 要: 高等教 育 大众化 的质 量问题 的关注, 对 已不 限于教 育界 , 对质 量保证体 系的研 究 更是 当前 高等教 育研 究 中的热 点和重点 。要 从 高等到教育 大众化 的 内涵 出发, 立正确 的质量观 , 强化 大众化 条件下 树 要 的质 量 意识, 在宏观和微 观 的不 同层 面构建教 育教 学质 量保证体 系, 到规模 、 做 效益三者 有机统 一。 我 使 国高等教育有可持 续发展 .
高等教育大众化
阶段理论
普及教育阶段,大多数学生具有就业经验,延迟入学现象较普遍,“时学时辍”现象增多。伴随 终身教育的兴起,正规教育与其它生活经历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而且,还有相当比例的学生通 过假期和在学期间从事非学术的工作来交学费。
第五,学校类型与规模。精英高等教育机构一般是二至三千寄宿学生的小社会。如果学生规模超 过了三千,它们将被分成几个小分校(院)。大众高等教育的典型标志是综合性学校,是由三四 万学生和教师所组成的寄宿和走读相结合的“大学城”。普及型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不受限制, 把人们聚集起来只是为了教学,其中大多数学生很少或从来不去主校园,他们几乎没有共同之处, 不构成任何意义上的有密切的小社会,没有共同的标准、价值观和身份。
第四,学生的学习经历。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学生通常是完成中等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学 生住校并且不间断地(假期除外)学习直到获得学位。大众教育阶段,大部分学生仍是完成中等 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但入学日益容易,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较高的“浪费率”。学 生是寄宿与走读相结合,同时,职业训练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高等教育的内部管理。不同国家以及学校之间内部管理的形式和过程千差万别,但是,总 体上精英高等教育一般是由高级教授控制,那些不具备此资格的人员在主要决策中仅起很小的作 用或不起作用。在大众阶段,不同层次的初级工作人员享有校内管理权。而且学生不断拥有影响 决策的权利,学生参与的形式和程度成为从精英向大众化转型时期的主要问题。
阶段理论
当超过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再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他认为: 第一,在观念上,当入学人数极为有限时,接受高等教育被普遍认为是出身好或天赋高或两者兼 备的人的特权;而在入学率达到或超过适龄人口15%的大众教育阶段,人们开始逐渐把接受高等 教育看作是那些具有一定资格者的一种权利;当入学率达到或超过适龄人口50%的普及教育阶段 时,接受高等教育逐渐被看作是一种义务。 第二,在功能上,精英高等教育主要是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为学生在政府和学术专业中 充当精英角色做好准备。而大众高等教育的对象则更为广泛,包括社会中所有技术和经济组织的 领导阶层。普及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发达工业社会 大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 第三,课程和教学形式。
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质量观解读
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质量观解读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学校开始大规模扩招,短短的几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国也从精英化高等教育时代随之进入了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
量的激增却没有带来质的同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成为了现形势下关注、思考和探索的重点。
认真研究、整理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多方面的问题,其中质量问题尤为突出。
因此,积极探寻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方法,将大有裨益。
标签:高等教育;大众化;精英教育;质量观1.从当前形势下的高等教育的目的性再认识来看高等教育主体的社会化高等教育褪去了昔日所带有的耀眼光芒而不断大众化的今天,受到学习型社会、城市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社会生活节奏等社会大趋势的影响,高等教育已不是这个社会必需的选择与投资,不再是生活甚至工作需要的唯一途径。
这在客观上对接受教育的消费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对于高等教育的消费,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兴趣爱好以及追求等,也要务实地正视当前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这种代价表现为就业难、教育成本的迅速增加等),高等教育应据此调整自身的教育消费意向,以真正地满足教育消费者的预期。
2.重新对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并存的现状进行再认识高等教育的每一次成长或蜕变都是对当下高等教育的再思考和批判。
而如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探寻出适合大众化和普及化的高等教育所要求的结构,摆脱“均质化”的幽灵,更好地体现高等教育承担力和使命感?笔者认为,高等教育无论精英化还是大众化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和尖端人才;无论精英化还是大众化,两者都有在质量上的保障要求;“大众化阶段并不排斥而应包括精英教育,将之作为它不可替代的成分”。
由此可预见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必然伴随着精英教育的又一轮繁荣。
由此可见,精英教育与大众化高等教育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必将长期并存。
谈大众化阶段构建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若干问题
人们在特定 的社会条件下 的价值选择。在
高等教育发展初期 , 即精英高等教育阶段 ,
其 质量 被 理 解 为 “ 有 的 ” 优 秀 的 ” 它 独 、“ ,
影响。当我国生产 力发展水平得到较大的
提 高后 ,单一的、僵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教 育 质 量 观 ? 怎 样 确 保 高 等 教 育 质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 和高等教育 量观给 出了一个全新的定 义 “ 高等教育的 质量是一个 多层面的概念 ,应包括高等教 育的所 有功能和活动 ;各种教学与学术计 划、 研究与学术成就 、 教学人 员、 学生 、 校 舍、 设施 、 设备 、 区服务和学术环境等” 社 , “ 高等教育的质量还应包括国家教委方面的 工作 :知识的交流 、相互联网 、教师和学 生 的交流 以及 国际研究项 目等 ,当然也要 注意本 民族的文化价值 和本 国的情况 ” 由 。 此可见 ,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 突破 了仅仅
吉同
教 育 质 量 的 唯 一 要 素 这 一 观 念 , 强 调 了
教 育质量观 的 多样 化 、 多层 次化 、 性化 个 和整体化 。 当说就是对 以往关于 高等教 应 育质 量界定 的一个突破 。 面对大众化 高等
谈众 阶构 大 化段 建 等育量 的干题 教质 观 若 问
精英教育与大众化家教育的区别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从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 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
这两个发展阶段在人才观和教学观价值取向、学生观等方面都应有较大的区别, 充分认识两个阶段的差异是做好机制转变的前提和保证。
精英教育的人才观比较重视研究人才的培养,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的深度, 培养出的少数精英成为部分行业中的技术骨干, 专业覆盖面窄, 不易适应职业的转变, 这就产生了所谓的“专业对口” 问题。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工业化初期和我国的计划经济时代, 精英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色, 培养的人才大多数可以在固定的岗位上“从一而终”, 从而为培养大批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保证。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社会需要大量的专业适应面广、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社会职业类型也会成倍的增长。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社会职业只有700 多种, 现在已有近2000 种, 而日本有4000 多种, 德国有近6000 种, 所以, 高校培养人才的思路要从单一化转化为多样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高校扩招的情况下, 将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大众化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 发挥专业之间、院系之间的教学合作与互补, 是解决教学资源相对短缺与学生人数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的主要途径。
精英教育的教学观和大众化教育的教学观也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差异: 精英教育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掌握着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大众化教育则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 注重整个校园的教育气氛和整体教育培养功能。
精英教育阶段强调高等教育的功利性、生产性、工具性,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技术人员和经济专家, 传授知识、技术和培养能力, 学校是生产专一性很强的“产品“的生产机器。
大众化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新的转变,重视塑造人的心智和个性, 注重人才的全面素质培养和创造性能力的养成教育, 人文和道德素质教育成为教育重点之一; 本科教育培养的学生直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各个领域中的高级劳动者和技术实践者, 研究生教育成为专业性强、层次高、注重知识深度与技术研究能力的专家型人才的培养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摘要: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质量体系,主要包括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等方面的质量。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有着不同的主题,而高等质量观也是在随着高等教育的变革进行着不断地嬗变。
故此文章以下就高等教育质量观特征为开篇,分别论述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高等教育大众化质量观构建意义,继而给出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提升策略。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灵魂,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无论是在过去精英高等教育阶段,还是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质量都是高等教育发展永恒的主题。
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特征极为丰富,所以高等教育不能用统一的质量标准去衡量,只能用不同的质量标准去规范指导。
在看待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方面,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用精英教育质量观去看待大众化高等教育,二是用大众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去忽视基本的质量要求。
因此让大众化成为人们追求的方向和目标,不断提升大众化的水平,构建大众化高等教育视野中多样的教育质量观势在必行。
一.高等教育质量观特征1.发展性质量观树立发展的质量观,是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开展的重要基础,具体而言,发展的质量关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宏观层面,高等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我国在现代化建设发展中,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才,而高等教育使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各个专业的教育工作,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而且高等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也有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高校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开展教育工作,高校的自身发展成果往往体现在教育质量方面,因此,高等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能够充分凸显高校的教育功能,进而更好的推动高校的自身的发展。
其次,从微观层面来看,高等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能够帮助高校学生更好的发展。
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作用对象,对于大学生而言,随着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能够使其更好的融入到社会环境中,并谋求更好的发展,而大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受到的高等教育[1]。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最新文档资料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实力远逊于欧美等国,其严重滞后的主要原因是过去一个多世纪受资本主义侵略及不合理的近代教育制度。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大力借鉴欧美国家的高等教育模式并积极推广,这使得我们的高等教育在与有着几百年传统的欧美教育的竞争之中长期处于“历史性的弱势地位”,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最为艰难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 高等教育的突出问题1. 质量问题。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不断有人开始重视并向往高等教育,伴随而来的就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及人们对其质量的关注,高等教育质量是整个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永恒话题。
我国高等教育正由“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高等教育扩招后教育的质量难以随着生源的增加而稳定提高,造成了许多教育问题,如高分低能、能力单一和缺乏创新等。
如果不能把大众化教育激增的“量”和需要的“质”有机结合起来,其必然会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
另外,缺乏有效的高等教育监管机制也是导致教育质量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总体而言,教育事业的快速扩张是造成其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
2. 人才培养问题。
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所需求的人才不尽相同,培养与需求很大程度上脱节了。
现今本科生满大街都是,挤占了大量专科生的就业市场。
近年来,随着本科生的整体水平下降,本科毕业生的工资水平也在持续下跌,接近普通蓝领的工资,导致许多专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也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进而引发了人们对教育质量和制度的怀疑和不满。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反面影响正逐渐渗透到义务教育阶段,在一些边远山区的贫困区域,读书无用的思想正在抬头。
这些都将影响我们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也间接地影响了社会文明、道德和思想。
其实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是政策导向、社会价值观导向和人才培养结构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对孩子们的成长与发展关心太少了,他们关注的只是如何从教育事业上取得政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作者:毕磊窦涵张心如来源:《科教导刊》2014年第14期摘要我国的高等教育自2002年开始从“精英化”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
高等教育质量观从宏观角度来看,是发展的、多元的、整体的;从微观来看,高校应遵循过程质量观。
持续健康地发展高等教育,需要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理论和经验,立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改进高等教育管理体系,提高高等教育整体水平。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观大众化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From the "Elite" to "Popular"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BI Lei, DOU Han, ZHANG Xinru(School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8)Abstract Our higher education in 2002 from the "elite" education into "popular" education era.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from a macro point of view, is the development of diverse, overall;from the microscopic point of view, universities should follow the concept of process quality.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needs to learn the theory and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based on the foundatio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mprove the overall level of education.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popular从毛入学率的角度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在2002年开始从“精英化”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
高等教育服务的质量观要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要求和符合国际发展潮,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多数观点都是结果导向型的,是指向高校的“最终产品”(大学生)来衡量教育质量。
如何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建立科学有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适应“大众化”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尚需探究。
1 从宏观角度来看,“大众化”教育背景下衡量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应当是发展的,多元的,整体的首先,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是以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为核心的,是历史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同时高等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的高等教育在规模和水平上还远远不能满足当下的经济发展和需求。
高等教育要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尤其是当下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以知识创新为驱动的。
目前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观念已经无法跟上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制约了高等教育质量导向从符合规定性到符合市场需要再到符合创新需要。
而从满足这种发展的需求、社会的需求的过程中,通过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完善教育质量体系,高等教育也将获得发展的动力。
其次,高等教育的多元性的前提是社会需求的多元性。
二战之后,从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看来,高等教育的多元性的基础是国家、地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必然。
但是,“大众化”的概念不仅是指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占适龄人数达到某个百分比(毛入学率达到15%),其背后的涵义是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某个水平后,大学应当改革,高等教育须多样化发展。
2012年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达到2391万,毕业生624.7万人。
2300多万大学生不可能都培养成学术性人才,因此,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是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等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正如马丁·特罗所说:多样性既是美国高等教育系统非凡发展的结果,又使得高等教育非凡发展成为可能——已使我们的学院和大学能够引起如此众多的人们的兴趣,承担如此多的职能。
再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质量是一个包括高等教育所有主要职责与活动的多层面概念”,目前,随着高等教育的职责范围和活动空间正在逐步扩展,高校正在逐渐形成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同时肩负着推动科学与文化的发展、服务社会大众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高等教育的质量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这种质量反映了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水平,反映了高等教育对科学发展和文化进步的作用,反映了对社会的贡献。
高等学校是有层次的,有研究型的,教学型的,教学研究型的,职业型的等等。
各个高等学校都有各自的发展定位,在社会和市场竞争下发展自己的方向,发挥各自的作用,对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实现了统一。
2 从微观角度来看,“大众化”教育背景下衡量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应当遵循过程质量观相较于企业中的质量管理概念,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其宗旨就是让学生从上学至离开学校步入社会的这个教育工程中实现价值增值。
在这个过程中,高校通过体现过程管理以及过程保障的过程质量观,来形成人才质量共识、确定质量标准、进行质量监控和质量评估等管理活动。
这也符合“大众化”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发展观、多元化、整体性的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在发生迅速的改变,对于高校而言,能否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各学科、各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能否反映当代科技发展的水平和满足社会生产的要求。
随着不断扩大的高等学校招生规模,高校的“硬件”、“软件”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调整,原有的结果式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大众化”的需要。
过程质量使得社会了解、监督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具有可行性,实施过程管理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一种新的趋势。
“精英化”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往往注重结果,而在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以精英教育阶段的单一质量标准衡量所有的高等教育产出或服务质量,已经无法满足高校自身发展的需求,更无法满足社会对高校的需求。
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的基础是各个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目前在大多数高校中,考核目标常常按照职能划分自上而下分解的,提供管理服务的过程也是按照职能部门划分,实行分头负责,这种组织方式带来的问题即是缺乏对整体教学系统的总体把握,跨职能的过程和职能目标间的冲突,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
通过实施过程质量管理,对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分解,对每个过程进行细化,进行过程控制、过程改进,从而提高教育服务质量。
为此,建立系统性的过程管理非常必要,尤其是在教育过程测量和评价中。
避免过多关注某个过程的指标,这也符合教育质量是整体过程质量产生和互动的结果。
具体来说,高等教育过程质量观是将企业生产的过程质量观融入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中。
教育重在过程,为人才培养提供充分条件,高等教育尤其如此。
通过运用过程质量控制的方法,可以针对高等教育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识别、控制,协调高校教育系统中各管理部门,从而保障高校教育服务管理质量和最终的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教育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整体素质。
从入学到毕业,整个的教育教学活动构成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全部。
其中,高等教育的教学活动又是高等教育服务的主体,过程质量观要求教学质量管理者,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质量管理的整个过程,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教学部门的协同管理,持续改进教育服务质量(图1)。
图1 过程质量观下的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模式高校的发展应多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进步,重视学生的成长过程。
高等教育的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动态的、变化的,有时代特征的。
我国刚刚进入“大众化”教育不久,如何建立与我国现阶段发展以及适应国际发展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亟待解决。
质量管理理论学术界已有深入的讨论,在高校中已被广泛应用,但是过程方法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强调过程管理的过程质量观是发展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关键,通过实施过程质量控制,对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中各个环节进行识别、控制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持续改进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进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1] 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中国高教研究,2000(1).[2] 贺芳玲,晏开利.高等教育宏观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5).[3] 胡弼成.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J].教育研究,2006(11).[4] 马丁·特罗.美国高等教育——过去、现在与未来[J].高等教育论坛,1989(1).[5] Martin Trow.From mass higher education to universal access, Paper of the meeting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for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Hiroshima, May 31,1998,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