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镇痛机制的探讨
针刺镇痛的生理机制
针刺镇痛的生理机制《针刺镇痛的生理机制》针刺镇痛作为一种传统的疗法已经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使用了数千年。
然而,对于其生理机制的理解仍然是有限的。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对针刺镇痛的生理机制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介绍针刺镇痛的生理机制的一些主要理论。
首先,针刺镇痛的一种理论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穴位是人体的特定位置,通过针刺可以激活相关的神经传导路径。
当针刺穴位时,神经末梢会释放多种神经递质,如内啡肽、丙酸氨基酸等。
这些神经递质可以抑制痛觉传递的信号,减少疼痛感。
其次,另一种理论是针刺可以影响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合成和释放。
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包括内啡肽、β-内啡肽和编码阿片肽的基因肽。
这些物质的释放可以通过调节疼痛信号的传递路径,减弱或抑制疼痛感。
一些研究表明,针刺可以促进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合成和释放,从而达到镇痛效果。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针刺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释放。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针刺可以增加γ-氨基丁酸(GABA)的释放,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可以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
通过调节GABA的释放,针刺可以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从而实现镇痛效果。
最后,还有研究表明针刺可以调节炎症反应。
当身体受到损伤或感染时,炎症反应会导致组织红肿、热痛等症状。
一些研究发现针刺可以减轻炎症反应,降低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疼痛。
综上所述,针刺镇痛的生理机制还存在着一些争议,但现有的研究证据表明,针刺可以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影响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合成和释放、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调节炎症反应等方式发挥镇痛作用。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针刺镇痛的生理机制将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解释。
针刺镇痛
针刺镇痛(Acupuncture Analgesia)是指用针刺的方法防止和治疗疼痛的一种方法。
它是在传统中医针刺治疗疼痛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针刺麻醉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技术,对这一技术的作用机制的研究,称为针刺镇痛原理研究。
针刺麻醉(Acupuncture Anesthesia)是指用针刺止痛效应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种方法,由于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麻醉,故称针刺麻醉。
研究证实,针刺是通过调节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而起作用的。
一、疼痛(一)疼痛定义及性质疼痛(Pain)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
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份,痛感觉是指人类对疼痛的感觉,是人类所特有的。
痛反应是指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的躯体和内脏反应,往往与自主神经活动、运动反射、心理和情绪反应交织的一起,从低等动物到人均有痛反应。
动物的疼痛就是指的痛反应,动物的痛感觉是根据比较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以及人类感受疼痛的主观反应推论出来的,利用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建立相应的动物疼痛模型来研究疼痛的机制和治疗疼痛的方法。
疼痛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它能提供躯体受到威胁时的警报信号,使机体迅速地对伤害性刺激作出反应,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一种保护功能;另一方面,剧烈的或长期的疼痛会对机体和心理造成损害,所以,疼痛又是大多数疾病最常见的或主要的症状之一,是临床的一大难题。
(二)疼痛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疼痛分类方法,根据疼痛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刺痛、灼痛、酸痛、胀痛、绞痛,根据疼痛发作的时程可以分为急性痛和慢性痛,根据疼痛的神经生理机制可以分为伤害性和非伤害性疼痛,根据疼痛的发生部位可以分为末梢性疼痛(浅表痛、深部痛、牵涉痛)、中枢性疼痛、精神性疼痛(无明确病变部位),根据疼痛的作用可以分为生理性疼痛和病理性疼痛,根据疼痛的病因可以分为癌性痛、关节炎的疼痛等。
对于临床而言,病理性疼痛是主要的研究对象,根据起因的不同又可分为炎症性痛和神经病理痛,它们在躯体和内脏组织均能产生。
针刺镇痛的效应及其机理
针刺镇痛的效应及其机理针推1201 120102154 陈耀宗疼痛是大多数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现了多种缓解以至于消除疼痛的方法,针灸就是其中的一种古老的镇痛方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者开始对针刺镇痛原理进行研究,几十年来经过多学科专家的多层次(从整体水平进入到分子和基因水平)、多角度(神经、体液和经络等)的探索,对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比较全面合理的解释。
笔者认为,针刺镇痛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涉及整个神经系统,既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及其核团,又涉及周围神经及其传导体系,并与神经体液,神经介质关系较为密切。
针刺镇痛是一个整体综合作用,是神经各部功能及体液各系统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激发而形成的镇痛机制,仅就此问题作简述。
1.脊髓的针刺镇痛机制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中枢,是痛觉信息加工、处理和译释的第一站,也是一个疼痛反射中枢,疼痛信息和伤害性信息经脊髓后根传入到脊髓,再经脊髓的初步整理和分析,一方而继续上升到脑的不同节段,另一方而经传出神经层有大量的特异性伤害性神经元,电针穴位可使脊髓背角V层神经元的痛放电减少一半以上,而达到镇痛作用。
单个电脉冲刺激穴位,可使脊髓背角V层神经元先后产生兴奋性突触电位(EPSP)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通过突触后抑制来抑制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痛放电,以减少疼痛反应,表明针刺信息在脊髓水平发生相互作用,针刺信息在脊髓水平就已能抑制伤害性信息。
另据针刺镇痛的脊髓节段性抑制的研究,表明脊髓水平的Y氨基丁酸、阿片肽和P物质,均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从而产生镇痛效应。
2.脑干的针刺镇痛机制2. 1针刺信息与伤害性信息在脑干的相互作用在脑干网状结构汇集了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各种感觉和运动的信息,各种不同的纤维可以终止在同一个网状结构细胞上,针刺信息和伤害性信息在脊髓发生相互作用后,二者均可经前连合交叉至对侧,然后沿脊髓上行传导束传向丘脑。
医院疼痛科针刺的原理
医院疼痛科针刺的原理
针刺是疼痛科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它的主要原理有以下几点:
1. 刺激穴位:针刺通过插入针头刺激特定的穴位,以达到调节人体气血、平衡阴阳、激活经络等作用。
针刺穴位的选择根据不同的病情而定,有的穴位可以直接作用于疼痛区域,有的穴位可以调节全身气血循环,从而减轻疼痛。
2. 调整神经系统功能:针刺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改变神经传导和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例如,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疼痛过敏的神经递质释放,减轻疼痛感知。
3. 促进血液循环:针刺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加速损伤部位的修复和康复,从而减轻疼痛。
4. 释放内源性物质:针刺可以刺激机体释放内源性物质,如内啡肽、血管活性物质、神经生长因子等,这些物质具有镇痛、抗炎、促进修复等作用,可以减轻疼痛。
总之,针刺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释放内源性物质等方式,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
具体的针刺原理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来验证和解释。
疼痛与针刺镇痛的原理
针刺可以作为康复医学中的辅助手段,促进患者的康 复进程。
运动医学
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遇到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疼 痛时,针刺可以帮助缓解疼痛,加快恢复。
美容整形
针刺可以用于减轻整形手术后的疼痛和肿胀,促进术 后恢复。
05
总结与展望
对疼痛与针刺镇痛的理解与认识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涉及多种因素,如伤害性刺激、炎症、神经 传导等。针刺镇痛是通过刺激穴位来缓解疼痛的方法,其原理与神经调节、内分 泌调节等多种机制有关。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皮肤或内脏等感受器时,会引发神经冲 动的产生和传导。这些神经冲动通过神经纤维传递到脊髓 和大脑皮质,经过中枢神经系统的加工和处理,最终形成 疼痛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了多种神经递质和调 质的作用,如乙酰胆碱、多巴胺、5-羟色胺等。
02
针刺镇痛的原理
针刺镇痛的定义
01
针刺镇痛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通过针刺人体穴位,刺激神经 和经络,以达到缓解疼痛和调整 身体机能的治疗方法。
02
针刺镇痛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 ,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副 作用小等优点。
针刺镇痛的机制
神经调节
针刺可以刺激神经末梢,释放神 经递质,如多巴胺、内啡肽等, 这些递质能够调节疼痛信号的传
痛主要用于缓解疼痛症状。
疼痛的感受和评估通常需要患者 的自我报告,而针刺镇痛的效果 则可以通过客观指标进行评价。
疼痛与针刺镇痛的相互作用
在某些情况下,针刺镇痛可能对疼痛产生一定的缓解作用,例如对于慢性疼痛和神 经性疼痛等。
针刺镇痛可能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缓解疼痛带来的焦虑和抑 郁等情绪问题。
妇产科镇痛
针灸作用机理的现代研究
针灸作用机理的现代研究卢森堡国家健康研究中心国际合作项目负责人佰瑞福世联国际中医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宁教授、医学博士针灸学是中国独创的一种治疗体系,是中医最主要的非药物疗法。
其特点是:针灸对多个功能系统均有调节作用,能够发挥比药物更符合生理规律的调控效应,其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
1、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针刺产生的镇痛效应可分为局部镇痛和全身性镇痛。
在同神经节段水平,针刺只要能兴奋穴位的A类纤维就有明显的镇痛效应。
其机制为粗纤维的传入在脊髓对痛敏神经元起抑制作用,从而关闭了伤害性信息向高位脑中枢传递的闸门。
也就是说,针刺只要激活较粗的传入纤维就能产生节段性的镇痛效应。
针刺引起全身各部位的镇痛效应,是因为针刺激活了机体的抗痛系统。
只有较强的针刺激,在Aδ类或/ 类传入纤维能被兴奋时,才能有效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的有关结构,并在临床和实验条件下已观察到了明显的广泛性镇痛作用,从而揭示了局部与全身性镇痛作用的机理。
2、针刺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的研究人类的许多疾病如心脑血管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过敏性疾病(哮喘)、免疫功能低下、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系统疾病等,都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有关,而针灸对这些疾病都有较明显的治疗作用。
由于这些疾病的表现大多以数个脏器或多个功能系统受损,针灸经络的特异性联系不很明确。
因此,针灸经络的作用还涉及到整体非特异调节效应,这种效应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发挥治疗作用。
例如:海洛因依赖者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下丘脑—垂体—性腺系统。
在女性患者,99.8%月经异常,尤以闭经或周期延长为多见。
海洛因依赖者对免疫系统的损害是多方面的,包括非特异免疫功能,体液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功能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针刺调整其免疫功能,对海洛因依赖女性患者药物戒断和月经功能恢复,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3、经、穴—脏腑相关机制的研究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常常可在穴区皮下触到结节状或条索状物,这些现象常与内脏的某些病理变化有关。
针刺镇痛机制的探讨
72Ch i n es e Ac u p u n ct u r e&M o x i b us t i o n,J a n.2007,V01.27No.1文章编号:0255—2930(2007)01-0072—03中图分类号:R245.31 文献标识码:A针刺镇痛机制的探讨张吉1 张宁2 (1.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北京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摘要]针刺镇痛涉及整个神经系统各部的功能,脊髓是初步对针刺镇痛处理、译释的第一站;脑干是针刺镇痛信息整理、辨析、激发、综合、承上启下的中继站,对针刺镇痛起到重要作用;丘脑部分对各种信息的复杂分析,综合调整,有多种神经体液参与,是加强针刺镇痛和控制镇痛的协调中枢;边缘系统及其核团和多种神经介质参与,对针刺镇痛起到协调作用;大脑皮层是最高中枢,对针刺镇痛不单是兴奋和抑制过程,而且是一个复杂的调整、指挥中枢,既能加强镇痛,又能抑制其太过,起到保持动态平衡的作用。
[主题词]针刺镇痛;综述;中枢神经系统/针灸效应Stud y o n mec h a n is m s o f a c u p u n c t u r e an al g e s i aZ H A N G ji l,Z H AN G Ni n92(1.B e ii i ng Unive rs it y of TC M,B e i j i n g。
100029,C h i n a;2.W a n N i n g Hospital,C hin aA c a d e m y of Chi nese Medi ca l Sci en c es)A B S T R A C T A c u p u n c t u r e a na l g es i a is in v ol v ed vari o us f un ct i on s of th e w h o l e s y s t e m.T h e spinal co r dthe fi rs t station fo r pr oc e ss i ng a n d t r an s l a t in g t h e a c u p u n c t u r e a n a lg e s ia;t h e br ai n s t e m is th e r e l a y station f o r s y s—t em a t i za t i on,d i f f e r en t i a ti o n and anal【ysis,excitation,synthesis of a c u p u n c t u r e a na l g e si c mes sag e,p lay ing an’l m po r—tan t:ro le in a c u p u n c t u r e a na l g es i a;t h e tha lam us f un c t io n s co mp li cat ed an a l y s is a n d compre hensiv e r e gu l a ti o nr io u s m essege s wi th m a n y ki n ds of neur ohumora l factors i nv o lv e d a nd it is c o or di n at e c e n t e r f o r streng融e nin gand c o n t r ol l i n g a c u p u n c t u r e a n al g e si a≯t h e l im b i c syst em and its n uc l ea r gro ups wit h m a n y n eu ro tr an sm it te r sinvolved,p l ay c oo r di n at e acti ona n al g e si a;th e c er eb r al is t he h i gh a n d f unc ti o ns n o ta c u p u n c t u r eon l y ex ci ta—tion a n d i nhibition p r oc e s s es'『b u t also is c e n t e r f o r co mp lic at ed regulation a n d com m a n d,s t r e n g th e n i n g a c u p un c—an al g es ia a n d inhibiting t h e int e r a c ti o n of d y n a m i cbalanc e.K E Y WO R D S A c u p u n c t u r e Ana lge sia;Rev iew;C ent ral N e r v o u s Syst em/a meff针刺镇痛已被临床所证实,能治疗多种疼痛症。
临床医学学术动态:针刺镇痛-作用机制综述
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针刺镇痛得到广泛应用。
早期的研究认为针刺镇痛与内阿片肽,如β-内啡肽、脑啡肽、内码啡肽、强啡肽有关。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绝大多数专家都一致认为在正常动物模型中,低频电针可以促进β-内啡肽、脑啡肽、内码啡肽的释放,从而激动μ阿片受体和δ阿片受体;高频电针则促进强啡肽的释放,而强啡肽会活化κ阿片受体。
除了内阿片肽外,作者主要分析了5-羟色胺的作用。
5-羟色胺能下行抑制通路被认为在针刺镇痛有重要作用,与内阿片肽协同作用。
尽管有许多此类研究,但迄今为止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研究者主要研究了正常动物模型与疼痛敏感性动物模型不同的镇痛机制,这些研究结果提示疼痛敏感性动物对电针有不同的反应性,研究结果提出了新的观点:电针在脊髓水平上对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作用,这些受体在针灸镇痛其一定的作用。
最近,自主神经系统也发现与针灸有关,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射是针灸抑制高疼痛敏感的重要机制,而炎症反射又可以调节免疫系统,这不仅提示了针刺镇痛的机制,同时也意味着针灸在炎症性疾病的应用。
文章指出,虽然对针灸的研究30余年,但其作用机制依然不明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针灸镇痛(复件)
19
• •
针灸镇痛在这两个领域中的运用,体 表疼痛因于风、寒、湿邪,以实证为主; 而内脏疼痛则虚实兼而有之(虚寒证疼痛 隐隐,喜暧喜按;实热证痛势剧烈,恶热 拒按)。
20
三、 三条治疗法则
针灸镇痛有三大治疗法则,也即三条治疗指 导思想——疏经通络、温中补虚、镇静宁神。 1.疏经通络止痛法 广泛用于针灸临床之 中,已为大家所熟知。既然“凡病皆由血气壅滞 不得宣通”,经络不通,不通则痛。那么我们就 应该本着“针以开导之”(疏通)、“灸以温暖 之”(温通)之法,疏经活络、通行气血、活血 化瘀、消肿止痛。经络疏通,通则不痛,这是所 有体表疼痛性病症和部分内脏实性痛症的治疗总 则。
术后的创伤反应较轻,发热和创口疼痛持续时间较短,胃
肠蠕动等生理功能恢复较快,可较早进食,较早下床活动, 有利于创伤组织修复,有助于身体康复。
13
4.简便、易行
• •
针麻所需要的器具比较简单,不受时
间、地点、条件的限制,在无药物麻醉设
备条件的情况下也能使用。
• •
(急性阑尾炎、胸部皮下纤维瘤)
14
•
11
•
在全喉切除术中,患者可随时试作吞 咽动作。在斜视矫正术中,可要求患者活 动眼球以观察眼位,准确地决定手术量。 在椎板切除减压术中,能准确肯定病灶部 位和检查了解肢体运动功能等。因此,针 麻所用的手术时间比药物麻醉要短得多。 例如剖腹产,药物麻醉需要几小时,针刺 麻醉仅需二十几分钟。
12
3.生理干扰少
22
3.镇静宁神
相比之下,镇静宁神止痛法更是鲜为
人知。疼痛是大脑皮质对疼性刺激的一种主观感觉,针灸 临床如果能利用经络、腧穴对大脑皮质的镇静功能,乃至 于在针灸治疗中巧妙地利用医者的语言或行动暗示,调动
针刺镇痛的原理
针刺镇痛的原理一、针灸镇痛的概念针灸治疗疼痛可追溯到砭石时期,《帛书》中已有灸法镇痛的记载,《内经》中涉及疼痛的篇章有十余篇,有三篇是痛症专论,对疼痛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原则、预后转归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是现存最早的关于疼痛的理论。
针刺镇痛(Acupuncture Analgesia)是指用针刺的方法防止和治疗疼痛的一种方法。
它是在传统中医针刺治疗疼痛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针刺,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技术,对这一技术的作用机制的研究,称为针刺镇痛原理研究。
二、针刺镇痛的原理针灸止痛原理:针灸麻醉,又称为“针刺经络穴位麻醉”,简称“针麻”.是根据针灸学经络理论,循经取穴,以针刺人体双侧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促进乙酰胆碱的大量分泌,阻碍痛觉的传导,从而达到减痛或镇痛的目的。
所以针灸镇痛的原理,就是抑制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因疼痛造成的异常放电,而达到镇痛的目的.。
三、针刺镇痛的神经机制(1)针刺镇痛的神经通路中药网www。
zhong—①针刺信号的外周传入途径针刺信号是通过穴位深部的感受器及神经末梢的兴奋传入中枢的。
研究表明针刺所兴奋的神经纤维的种类包括Aα、Aβ、Aδ、C这4类,一般认为病人能够接收的针刺强度主要是Aβ、Aδ类纤维兴奋,因此针刺是用较弱的刺激达到镇痛的目的的;但也有研究表明C类纤维的传入的针刺镇痛中起重要作用。
动物实验发现低强度电针(非伤害性刺激)引起的镇痛范围小,而高强度电针(伤害性刺激)引起的镇痛范围大,针刺刺激如果达到兴奋C类纤维的强度,即可能是以一种伤害性刺激的方式来抑制另一种伤害性刺激的传入,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
不过,临床上常用的刺激量是病人能承受的不太强的刺激。
②针刺信号的脊髓内传导途径针刺引起的传入冲动进入脊髓后,主要交叉到对侧脊髓腹外侧束上行,与痛、温觉的传导途径相似,这为针刺信号与痛信号在传入过程中相互作用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在脊髓空洞症患者,病损涉及脊髓前联合或腹外侧索,一侧的节段性痛温觉消失,在相应的穴位给予针刺则不能引起明显的针感,而在脊髓背束受损时,并不影响针感的产生。
针灸对慢性疼痛的缓解作用和机制研究
针灸对慢性疼痛的缓解作用和机制研究慢性疼痛是一种长期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的疼痛感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针灸,在缓解慢性疼痛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和良好效果。
本文将深入探讨针灸对慢性疼痛的缓解作用及其机制。
一、针灸对慢性疼痛的缓解作用1. 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针刺经络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人体内源性物质的产生和释放,如内啡肽、去甲肾上腺素等,从而影响人体自身的抗痛能力。
这些内源性物质能够与感觉神经末梢相互作用,阻断或减轻疼痛信息传导。
2. 炎性因子调节针灸刺激能调节局部和全身的免疫状态,抑制多种促发和维持慢性疼痛的炎性因子的生成。
通过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针灸能够降低组织的炎性反应,减轻慢性疼痛。
3. 神经可塑性调节针灸能改变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或处于休眠状态的突触,调节神经元兴奋性和抑制性参数,从而改善和缓解慢性疼痛。
针灸通过影响大脑中与传导和调控疼痛相关的神经途径,重建新的突触连接和关闭异常强化突触连接。
这种神经可塑性的调节效果可以长期维持,并且能够改变大脑区域的功能布局。
二、针灸对慢性疼痛机制的研究1. 神经系统机制针灸对慢性疼痛缓解作用与人体神经系统紧密相关。
根据现代神经生物学理论,刺激穴位通过感觉神经末梢传递信号至中枢神经系统,并在大脑中产生镇静、镇痛效应。
影响疼痛信息传导的关键结构有丘脑、脊髓背角和下丘脑等。
2. 免疫系统机制针灸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活性,改变白细胞分布以及相关细胞免疫功能,从而缓解慢性疼痛。
实验证明,针灸刺激可以抑制白细胞向伤口区域聚集,减少伤口渗出液中各类免疫细胞的数量。
3. 内啡肽假说针灸对慢性疼痛缓解作用与内啡肽假说也密切相关。
内啡肽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内源性物质,具有镇静镇痛作用。
针灸能够促进内啡肽的合成和释放,并与其受体结合,产生止痛效应。
三、临床实践及总结在现代医学中,针灸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缓解慢性疼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支持了针灸的疗效,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作用机制研究
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作用机制研究引言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慢性疼痛问题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健康挑战。
传统医学中,针灸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类型的疼痛管理中。
然而,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作用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本文将探讨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作用机制,并对相关实验和临床试验结果进行综述。
一、神经调节机制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神经调节来缓解不同类型的慢性疼痛。
当针刺导引下体内特定穴位发出信号时,这些信号可以通过神经末梢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影响大脑对于伤害信号的感知和处理。
1. 神经递质释放:多项实验证实,针刺能够促使多种神经递质的释放,如内啡肽、β-内啡肽、γ-氨基丁酸等,这些神经递质能够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并产生镇痛效果。
2. 神经环路调节:神经环路在针灸治疗慢性疼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不同类型的慢性疼痛可能涉及复杂的神经网络,而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影响这些神经环路的活动,从而调节慢性疼痛的发作程度和持续时间。
二、免疫调节机制近年来的多项实验和临床观察表明,针灸治疗慢性疼痛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免疫系统对于慢性疼痛的产生和维持起着关键作用,而针灸可以通过影响免疫细胞功能来改善患者体内免疫状态,从而达到减轻慢性疼痛的效果。
1. 调节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是一类免疫细胞分泌的重要细胞因子,它们参与了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的调节。
研究发现,针灸可以调节白细胞介素的生成和释放,从而减轻身体对疼痛刺激的敏感程度。
2. 调节天然杀伤细胞:天然杀伤细胞是一类具有抗肿瘤和抗感染能力的免疫细胞,其功能被认为在慢性疼痛中起到重要作用。
一些实验结果显示,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天然杀伤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得到提高,从而增强机体对慢性疼痛的自我耐受能力。
三、内分泌调节机制内分泌失调与慢性疼痛密切相关,而针灸治疗可以通过调整内分泌系统来缓解慢性疼痛。
以下是针灸通过内分泌调节来影响慢性疼痛的几种重要机制。
针刺治疗疼痛现状及对策
加强针刺治疗疼痛的基础研究
总结词
加强基础研究
详细描述
目前针刺治疗疼痛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缺乏深入的理论 探讨和科学依据。为了提高针刺治疗疼痛的效果和安全性 ,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包括针刺的作用机制、适应症和禁 忌症等方面的研究。
总结词
建立研究平台
详细描述
建立针刺治疗疼痛的研究平台,吸引更多的科研人员和临 床医生参与研究,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针刺治疗疼 痛的科研进展。
总结词
加强国际合作
详细描述
针刺治疗疼痛的国际合作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研究 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针刺治疗疼痛的研究和应用。可以 通过国际学术会议、合作项目等方式加强国际合作。
规范针刺治疗疼痛的操作流程与标准
总结词
制定操作规范
详细描述
制定针刺治疗疼痛的操作规范和标准,明确治疗流程、 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确保治疗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总结词
加强宣传教育
详细描述
积极开展针刺治疗疼痛的临床实践,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 和案例,为推广应用提供实践依据。可以通过与医疗机构 合作、开展临床试验等方式进行临床实践。
详细描述
通过各种渠道加强针刺治疗疼痛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 针刺治疗疼痛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可以通过媒体、宣传册 、科普讲座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
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 体验,通常由伤害性刺激引起, 并伴有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 。
针刺治疗疼痛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背景
针刺疗法源于中国古代,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古代医学文献中,如《黄帝内经》,已有关于针刺治疗疼痛的 记载。
现代发展
随着现代医学对中医认识的深入,针刺治疗疼痛逐渐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关注。现代研究不断深入,针刺治疗疼 痛的方法和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针刺阵痛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阵痛是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常见的生理现象,给产妇带来极大的痛苦。
为了探讨针刺疗法在缓解阵痛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实验方法,对针刺疗法缓解阵痛的效果进行观察和评估。
二、实验目的1. 观察针刺疗法对孕妇阵痛的缓解效果。
2. 分析针刺疗法缓解阵痛的机理。
3. 为临床推广应用针刺疗法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 实验对象:选择孕晚期孕妇30名,年龄在20-35岁之间,孕周在37-42周之间。
2. 针具:选用一次性针灸针,规格为0.25×40mm。
3. 实验仪器:疼痛评分量表、生物反馈仪、血压计、心率计等。
2. 实验方法1. 将30名孕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人。
2. 对照组孕妇接受常规分娩护理,实验组孕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
3. 针刺穴位:选取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合谷等穴位。
4. 针刺方法:采用平补平泻法,针刺深度为0.5-1.0寸,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5天。
5. 实验过程中,观察两组孕妇的疼痛评分、血压、心率等指标。
四、实验结果1. 疼痛评分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孕妇在针刺治疗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刺疗法对缓解阵痛有显著效果。
2. 血压、心率实验过程中,两组孕妇的血压、心率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针刺疗法对血压、心率无显著影响。
五、实验讨论1. 针刺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从而达到缓解阵痛的效果。
2. 针刺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合谷等穴位,可以调节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改善气血运行,从而缓解阵痛。
3. 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刺疗法对孕妇阵痛有显著缓解作用,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六、结论1. 针刺疗法可以有效缓解孕妇阵痛,提高分娩质量。
2. 针刺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缓解阵痛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七、展望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疗法在缓解孕妇阵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研究针刺疗法的机理,优化治疗方案,为孕妇提供更好的分娩体验。
针灸镇痛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PPT课件
第4页/共25页
引言
针灸镇痛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灸治疗痛证, 是在整体观念 的指导下, 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诊断及辨证 施治。
发
•激光针灸作用机制研究
展
现
•神经体液机制
在
过
•中医学观点
去
第5页/共25页
过去
• 从中医学观点来看,针灸治痛大体通过三个途经,①病因治疗:纠正和消除使气血瘀滞、运行障碍的因素; ②病机治疗:通经络、调气血,以改善气血运行障碍的状态;③症状治疗:宁心安神,阻断恶性循环。这 三者常常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但其中“通经络、调气血”是解除疼痛的关键一环。
针灸镇痛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10级针灸推拿本部1班 .
1
摘要
2
引言
3
正文
4
结语
第1页/共25页
摘要
• 众所周知,临床上,针灸较广泛地运用到镇痛治疗各种疾病上,如临床上利用 针灸的镇痛作用,可有效地进行急性痛、慢性痛、癌痛等的治疗,针刺还可用 于预防手术痛(针刺麻醉)。其副作用小、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 经济安全等优点一直吸引国内外医生学者的注意。那么,随着时代的进步,科 技的发展,人们对于针灸镇痛的机制的认识是否也在逐步的完善呢?本文通过 归纳古往今来人们对针灸镇痛作用机制的认识,总结出近三年针灸镇痛机制的 进展以及临床运用,为未来针灸镇痛在临床上更广泛地运用提供参考。
第17页/共25页
•
择经据行他胃其结阳验声感收验受随 性的实音经经他果经来波性情证针着
国 外
。现验乐络在原相对看的总况针灸针
验
,
象
推 测 胃 经 对 宫 调 体 感 音 乐 声 波 具 有 选
头皮针镇痛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头皮针镇痛机制研究文献综述50002;2、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贵州贵阳 550000疼痛是一种患者的主观感受,不容易控制住,通常不会致命却让人非常煎熬。
既可以是疾病出现造成的并发症,也可以是引起某些疾病的诱因,但不论哪种,都是人体健康状况的警钟,需要予以重视。
且疼痛的发病率占中老年人群的20%-50%,远远高于恶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率,对于多数人来说,最难熬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疾病带来的感官上的痛,其难以忍受与极其痛苦的特性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成为了十分普遍而重要的社会问题。
一、头针选择依据从现代生理学理论来看,头针以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为选穴依据,在头部特定区域基于一些针刺刺激,皮下的感觉系统就会产生冲动,传导到相应的脑区去发挥作用,激活系统,释放和抑制神经冲动。
从祖国医学文化中看,头部和人体的经络系统息息相关,头为诸阳之会,也是经络聚集之地,统领肢干和诸脏腑。
刺激头部的穴位,从神经系统来讲,可以兴奋与激活相应的脑区,产生神经冲动,抑制痛觉传导。
从经络理论来讲,可以疏通经脉,调和气血,气血和则百病消,故选取头针来研究镇痛是非常可行的。
二、针刺镇痛机制针刺治疗作为一种相对安全、无副作用的绿色疗法,其经过实践检验的疗效充分证明了它对镇痛发挥着毋庸置疑的作用,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成了现代社会人们好奇的内容,尤其是在循证医学非常流行的当下,是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也是证明祖国医学不是“伪科学”,而是真正有效更有确凿证据的重要手段,研究它,不仅可以让国人了解我们的传统精华医学,也可以为针刺的传播和发扬作贡献。
目前关于针刺镇痛的机制已有不少研究,更有不少的大家出版了很多相关作品,如韩济生院士主编的《针刺镇痛原理研究》一书中就写到了一些镇痛机制的研究和思想。
目前关于镇痛机制的研究尚未盖棺定论,但已有几种较为公认的研究结论,如针刺会促进分泌内源性镇痛物质如阿片肽,或通过抑制疼痛上行传导或促进下行抑制系统达到镇痛效果,以及通过脑成像观察脑功能分区在镇痛时产生的作用。
针刺镇痛-共识与质疑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14・其特定的生理效应,而不完全是由于心理效应作用,因为患者并不预知何种频率特别有效。
(k)针刺的局部效应和全身效应可能是通过不同的机制介导的。
(1)今后的临床试验中,要注意对ART的各种参数进行优化,使之发挥最大的生理效应,争取实现最佳的投入产出比,达到除痛目的(见图1)。
(2)有待探讨的问题(a)经络具有不同于神经的特异结构基础。
(b)应该就某一特定病例采用个体辩证取穴,才能达到最大疗效,而不应对某一病种定出标准穴位处方。
(C)在身体任意部位扎针,均可得到同样针刺效果。
(d)针刺的疗效主要是由于安慰剂效应所致(反方认为,这种观点可能会导致放弃对针刺最佳条件进行深入研究的努力)。
(e)今后计划进行的针刺临床试验中,应该更多考虑应用电针和TEAS。
(f)鉴于TEAS步骤简单易行而效果确切,可以(上接8页)10ZhuoM.Corticalexcitationandchronicpain.TrendsNeurosci,2008,31:199—207.11VogtBA.Painandemotioninteractionsinsubre-gionsofthecingulategyrus.NatRevNeurosci,2005,6:533~544.12ShyuBC,VogtBA.Shoa-termsynapticplasticityinthenociceptivethalamic-anteriorcingulatepathway.MolecularPain,2009,5:51.13IJiuMG.ChenJ.Rolesofthehippocampalfor-mationinpaininformationprocessing.NeurosciBull,2009,5:237—266.14FoellerE.FeldmanDE.Synapticbasisfordevel-opmentMplasticityinsomatosensorycortex.CurtOpinNeurobiol,2004,14:89~95.15ZhaoZQ.Neuralmechanismundedyingacupunc—tureanalgesia.ProgNeurobiol,2008,85:355~375.16Hanjs.HoYS.Globaltrendsandperformancesofacupunctureresearch.NeuroscienceandBiobe-havioralReviews,2010(inpress).17Tangjs,QnCL,HuoFQ.Thethalamicnucleus考虑普偏应用于大多数外科手术中(手术前半小时开始应用),以减轻术后疼痛和恶心呕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025522930(2007)0120072203中图分类号:R245131 文献标识码:A综述针刺镇痛机制的探讨张 吉1 张 宁2(11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北京100029;21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摘 要] 针刺镇痛涉及整个神经系统各部的功能,脊髓是初步对针刺镇痛处理、译释的第一站;脑干是针刺镇痛信息整理、辨析、激发、综合、承上启下的中继站,对针刺镇痛起到重要作用;丘脑部分对各种信息的复杂分析,综合调整,有多种神经体液参与,是加强针刺镇痛和控制镇痛的协调中枢;边缘系统及其核团和多种神经介质参与,对针刺镇痛起到协调作用;大脑皮层是最高中枢,对针刺镇痛不单是兴奋和抑制过程,而且是一个复杂的调整、指挥中枢,既能加强镇痛,又能抑制其太过,起到保持动态平衡的作用。
[主题词] 针刺镇痛;综述;中枢神经系统/针灸效应Study on mechanisms of acupuncture analgesiaZ HA N G J i1,Z HA N G N ing2(1.Beijing University of TCM,Beijing100029,China;2.Wangjing Hospital,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ABSTRACT Acupuncture analgesia is involved in various f unctions of the whole nervous system.The spinal cord isthe first station for processing and translating the acupuncture analgesia;the brain stem is the relay station for sys2 tematization,differentiation and analysis,excitation,synthesis of acupuncture analgesic message,playing an impor2 tant role in acupuncture analgesia;the thalamus f unctions complicated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ve regulation on va2 rious messeges with many kinds of neurohumoral factors involved and it is a coordinate center for strengthening and controlling acupuncture analgesia;the limbic system and its nuclear groups with many neurotransmitters involved, play coordinate action on acupuncture analgesia;the cerebral cortex is the high center and f unctions not only excita2tion and inhibition processes,but also is a center for complicated regulation and command,strengthening acupunc2 ture analgesia and inhibiting the excess,so as to exerts interaction of dynamic balance.KE Y WOR DS Acupuncture Analgesia;Review;Central Nervous System/am eff 针刺镇痛已被临床所证实,能治疗多种疼痛症。
但是针刺是如何产生镇痛效应的,其作用的机制又是什么?这是针刺临床亟待认识的,笔者已于2002年编著一部《针刺镇痛机制与临床》,今年又再版印刷一次。
为了使广大读者普遍了解其镇痛机制,特撰写此文,以供大家参考。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涉及整个神经系统,既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及其核团,又涉及周围神经及其传导体系,并与神经体液,神经介质关系较为密切。
针刺镇痛是一个整体综合作用,是神经各部功能及体液各系统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激发而形成的镇痛机制,仅就此问题作简单探讨如下。
1 脊髓的针刺镇痛机制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中枢,是痛觉信息加工、处理和译释的第一站,也是一个疼痛反射中枢,疼痛信息和伤害性信息经脊髓后根传入到脊髓,再经脊髓的初步整理和分析,一方面继续上升到脑的不同节段,另一方面经传出神经到肌肉、腺体等效应器,完成简单的初级反应。
脊髓背角V第一作者:张吉(1929-),男,主任医师,教授。
研究方向:针灸治疗疑难病症。
e2mail:niehuimin@ 层有大量的特异性伤害性神经元,电针穴位可使脊髓背角V 层神经元的痛放电减少一半以上,而达到镇痛作用。
单个电脉冲刺激穴位,可使脊髓背角V层神经元先后产生兴奋性突触电位(EPSP)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通过突触后抑制来抑制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痛放电,以减少疼痛反应[1],表明针刺信息在脊髓水平发生相互作用,针刺信息在脊髓水平就已能抑制伤害性信息。
另据针刺镇痛的脊髓节段性抑制的研究,表明脊髓水平的γ2氨基丁酸、阿片肽和P物质[2],均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从而产生镇痛效应[3,4]。
2 脑干的针刺镇痛机制211 针刺信息与伤害性信息在脑干的相互作用在脑干网状结构汇集了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各种感觉和运动的信息,各种不同的纤维可以终止在同一个网状结构细胞上,针刺信息和伤害性信息在脊髓发生相互作用后,二者均可经前连合交叉至对侧,然后沿脊髓上行传导束传向丘脑。
其中旧脊丘束的脑干部分,脊网束和脊髓顶盖束的大部分纤维终止于脑干网状结构和中脑顶盖,各种不同性质的信号在这里汇集相互作用[5]。
因此,脑干网状结构在针刺镇痛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另外,延髓巨细胞核,接受针刺的传入冲动,可投射在同一区域,甚至同一细胞上,并使伤害性信息受到抑制,针刺引起延髓网状巨细胞核神经元的活动,还可向上、向下传导。
向下传至脊髓前角,抑制痛反射;向上经中央被盖束,进入丘脑中央中核,激发中央中核抑制伤害性信息[6]。
212 针刺信息激活脑干下行抑制系统在脑干镇痛的另一个重要机制是针刺激活了中枢神经系统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脑干网状结构下行抑制系统,针刺信息传入脊髓经腹外侧索上升入脑后,激活下行抑制系统,其下行冲动经脊髓背外侧索投射至脊髓后角,以调制伤害性信息传入。
主要表现在以下部位。
(1)中央导水管灰质(PA G)是内源性痛觉调控系统的重要结构[7]。
电针穴位或直接刺激PA G均可使痛阈显著提高,若同时给予电针和PA G刺激,可呈现协同作用;若损毁PA G可使针刺镇痛效应明显减弱[8]。
PA G既可接受来自外周的(包括针刺在内)信息,也可接受高位中枢的控制,既可激活52羟色胺(52H T)上行通路,又可激活52H T下行通路,在针刺镇痛有关的神经结构中,PA G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
PA G有多种神经递质参与镇痛反应[9],其中加强镇痛作用的有阿片肽(脑啡肽、内啡肽)、P物质、52H T 等[10],而去甲肾上腺素(NA)、多巴胺和γ2氨基丁酸则拮抗针刺镇痛作用。
(2)延髓中缝核群的镇痛作用:通过横切毁损脑干不同部位,以观察对针刺抑制伤害性内脏和躯体反应,结果表明在延脑中段横切脑干,针刺效应几乎完全消失,损毁延髓内侧部可显著削弱针效[11]。
延髓中央内侧部主要是中缝核群,其针刺抑制性内脏与躯体有关。
中缝核群既是脑内调控痛觉的重要机构[12],又是52H T 神经元汇集之处,可发出上行纤维和下行纤维。
上行52H T纤维主要发源于中缝背核,沿前脑内侧上行,分布于间脑、基底神经节和边缘系统。
若针刺信息激活中缝背核神经元,一方面通过上行冲动抑制丘脑束旁核伤害性感受神经元[1];另一方面可作用于脑内与痛觉调控有关的结构,如PA G、缰核、杏仁核、隔区、伏核等[13]。
把微量52H T 受体阻断剂分别注入这些核团,可显著减弱针刺镇痛效应,表明这些核团内释放的52H T有助于针刺镇痛。
下行52H T纤维主要发源于中缝大核,沿脊髓背外侧索下行到脊髓。
大量研究表明,中缝大核主要作用于发放下行冲动至脊髓,释放52H T,以突触前抑制的方式抑制脊髓伤害性信息的传递[14]。
刺激延髓中缝大核及其邻近的腹内侧网状结构,能最有效地抑制内脏—躯体痛反应。
刺激中脑中央被盖区、PA G外侧部、丘脑中央中核、尾核头部等也有程度不同的抑制反应。
而损毁中缝大核后,这些效应则大为减弱或基本消失。
可见脑的高级部位对脊髓痛反应的下行抑制效应,在很大程度上最后都要通过中缝大核的下行调控机制来完成。
(3)NA能神经核团,对针刺镇痛的影响:脑内NA能神经元胞体,集中于延髓和桥脑A1~2、A4~7核群,由此发出上行和下行纤维。
下行NA能纤维经背外侧索到达脊髓,释放NA作用于受体可加强针刺镇痛作用。
但上行NA能纤维和相当一部分来自蓝斑的NA能纤维,分布于中脑和前脑广泛区域,如PA G、中缝背核、下丘脑视前区、海马、缰核、杏仁核和大脑皮层等。
实验证明,PA G、缰核和视前区释放的NA,有对抗针刺镇痛作用[15]。
此外,上行到下丘脑的NA纤维释放的NA,有加强针刺镇痛作用。
实验还表明,蓝斑与中缝大核有相互神经支配,二者在针刺镇痛过程中呈相互抑制作用。
电生理研究表明,刺激中缝大核可加强穴位电针抑制痛放电的效应,而刺激蓝斑可使电针抑制效应时间明显缩短。
损毁蓝斑可使针刺镇痛作用明显增强[16]。
但若进一步损毁中缝大核,则上述增强作用不再出现,不难推测蓝斑有抑制针刺镇痛的作用,至少一部分是通过中缝大核下行通路实现的。
3 间脑对针刺镇痛的调控机制丘脑是伤害性信息传入大脑皮层,不仅是引起痛觉和痛反应的重要中继站,而且是一个复杂的分析、综合中枢,板内核群的束旁核和中央中核是痛觉感受和调制的重要中枢。
实验证明刺激中央中核可抑制束旁核放电,其刺激的适宜频率和抑制痛放电的时程,均与穴位电刺激非常相似,中央中核兴奋后,可通过3条途径抑制束旁核,阻断伤害性信息向大脑皮层的传递。
上丘脑的缰核在痛觉调控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激活缰核可抑制中缝核而兴奋蓝斑。
实验证明,刺激缰核可减弱针刺镇痛效应,而损毁缰核可加强针刺镇痛效应,蓝斑与缰核存在双向联系,从蓝斑到缰核的去甲肾上腺束和从缰核到蓝斑的乙酰胆碱束,可使这两个功能核团活动互相加强,共同发挥针刺镇痛作用[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