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才发:论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跨越式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才发:论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跨越式发展
论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跨越式发展
宋才发1
江泽民在九届人大三次会议参加北京代表团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我们只有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才能不断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实现我国技术发展的跨越。”1
一
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已受到经济发达国家的普遍重视。譬如,美国在计算机和电讯业方面在世界上占有绝对优势。1996年美国经济增长中约1/3是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带动的。信息产业已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知识密集服务业的出口相当于产品出口额的40%。21997年7月1日,克林顿在《全球网络贸易框架》中又提出“互联网络自由贸易区”的新概念。德国在环境保护领域和环保材料技术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其技术输出占世界贸易额的18.5%,超过了美国、日本。德国已把较先进的生物技术列为该国未来研究与开发的关键技术。为了支持高技术创新企业发展,德国政府制定了《投资补贴法》,其补贴的重点是高新技术企业涉及调整区域经济结构的项目,如发展边缘地区经济力量的高技术产业的投资,以及有利于高新技术、采用环保、节能、新材料等方面的投资;政府还实施了“创新信贷计划”,以低息贷款或贷款担保形式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市场拓展。为迎接高科技产业的国际竞争,日本还不断加强大学与产业界的合作,实施《促进大学等技术转让法》等法律制度保护高技术产业发展,并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高新技术的发展。日本正在从“世界工厂”转变成高技术机械设备、高技术原材料、关键元器件、高新技术产品的“世界性开发基地”。总之,经济发达国家都在新世纪来临之际纷纷做出规划,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谋求在高技术领域的霸主地位。
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虽然占世界的大多数,但全球90%以上的科技投入、科技人员和科技活动却集中于发达国家。即使发展中国家经过千辛万苦培养的优秀科技人才,也有不少因国内科研条件的制约和发达国家的高薪诱惑而流向了发达国家,诚如一美国学者到北京大学访问时开玩笑地说:“现在是发展中国家用人才支援发达国家。”2人类社会的变革首先是源于思维方式的变革。如果说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起源于人们对动力、能源、工具性能的新追求,并利用实验科学打开了世界发展的新纪元的话,那么,今天由于人们对速度、效率、准确、真实度及控制力的空前企盼,导致了在思维科学引导下的现代电子工程学、生物工程学及传播通讯学的划时代大飞跃,并宣告了以电脑、数码、光纤、多媒体、网络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两次生产力及生产方式的战略性变革都发生于西方,特别是“信息时代”又将西方文明在21世纪继续领先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支点。尽管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在饱尝落后挨打、国弱民穷的苦果之后大都奋起直追,但多数仍局限在对西方模式“硬件”的被动模仿学习上,极少取得西方文明发达的“真经”并使其有机地融入自身的文化中去。因而,在发展视野、思维和构想上就极难于超越西方,这也恰好解释了为何西方又执了“信息时代”牛耳的缘故。不发达国家在以信息科学为标志的高科技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
1作者简介宋才发(1953—),湖北武穴人,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北京日报》,2000年3月15日第1版。
2秦言,《知识经济时代生存与发展策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美国及西欧国家,如果不突破“重维持、轻创新”的传统思维框架,必将制约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和现代科技的跨越发展,再度使“落后的东方国家”陷入“亦步亦趋,被动跟随”的尴尬境地。
(一)中国实现科技跨越发展的基础
我国自1996年8月实施技术创新工程至今,共实施了410多项国家级高技术产业项目,实现新增销售收入640多亿元,创汇节汇30多亿美元,全国技术创新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我国已分7批认定了29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中221家属国家520户重点企业,占74%;各地方也相继开展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工作,已由省市认定1000多家,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2.自1992年国家经贸委会同国家教委、中科院组织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以来,在全国共建产学研联合开发机构和经济实体6100多个,形成了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3.以城市为依托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已有江苏、安徽、广西、上海等20多个省市组织实施了地方技术创新工程,山东、内蒙、山西、云南、深圳、武汉等10多个省市及青岛、合肥、柳州3个技术创新试点城市都成立了“技术创新促进会”(或“技术创新中心”)等中介机构。
4.面向行业的技术开发基地初见端倪。推进10个国家局、242个科研院所按产业化方向进行改革,是我国实现技术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据悉这项改革已基本完成,90%以上的院所进入企业或转型为科技企业,从而改变了我国科技力量的分布,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力量,促使企业尽快向效益型发展。1中国科技竞争力近年跃升很快,1994年中国科技国际竞争力排名第23位,1998年便跃升到第13位。
(二)中国实现科技跨越发展的不利因素
当前制约我国科技跨越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来自如下五个方面:
1.科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研究与开发是科技投入竞争力水平的基本反映,1998年全球国际竞争力评价,中国政府支持非军用研究与开发支出主动性列世界第21位,但中国支出总额度只及美国的2.1%,日本的2.6%,德国的7.3%;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中国只有0.482%,列世界第34位。1998年中国研究与开发支出综合竞争力列世界第35位,不仅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印度(28位)和巴西(33位),处于较低的水平。同年企业投入技术开发支出的水平列世界第29位。
2.科研实力结构不平衡。世界经济论坛1998年对53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国际竞争力评价显示,中国技术水平列世界第33位,美、日占霸主地位。1998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世界国际竞争力评价,中国基础研究水平列世界第10位。相比之下,我国历来对于科学、教育比较重视,其水平在国际上相对高一些,而在技术、人才整体上的水平较差。人才是科技竞争实力的基础,技术是科技竞争实力的主体,我国在这两方面的落后,使得科技竞争实力在结构上处于发展的弱势。
3.市场环境不利于科技人才和成果的产出。1998年世界国际竞争力评价,关于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的市场法律支持,中国列世界第20位,开办新企业容易度列世界第28位,市场中企业间的竞争程度列第34位,反垄断政策的竞争评价列第36位。1998年中国的大学与其产业间的科技开发研究合作列世界第25位,科技开发研究的商业化或产业化列第31位,与发达国家、新兴国家和地区有较大差距。
4.企业管理者观念滞后。就与科技竞争力成长活动有关的企业环境因素分析,按世界一流水平的企业管理质量水平评价,中国列第53位(倒数第1位),重视产品设计能力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