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传播学 第3讲

合集下载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1. 传播学:研究信息传播与传播媒介对社会、文化和个体产生的影响的学科领域。

2. 传播过程:指信息从发出者传递到接受者的全过程,包括信息源、编码、传输、解码和接收等环节。

3. 传播媒介:信息传递的工具或渠道,如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可实现信息的发送和接受。

4. 信息源:信息的产生者,即信息的发出者,可以是个人、组织或其他机构。

5. 编码:将信息转化为可传输形式的过程,将信息进行加工和组织,以便传达给接收者。

6. 传输:将编码后的信息通过传播媒介进行传递的过程,将信息从信息源传送给接收者。

7. 解码:接收者对传输过来的信息进行理解和解读的过程,将接收到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内容。

8. 接收:接收者对解码后的信息进行感知和接受的过程,将信息融入到自身的识别系统中。

9. 反馈:接收者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反馈和回应的过程,可以是口头或非口头的方式。

10. 传播效果:传播过程中信息对接收者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可以是知识、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11. 大众传播:信息通过大规模传播媒介向大量人群传递的过程和方式,如电视、广播等媒介。

12. 个体传播:信息在个体之间传递和沟通的过程,常见的形式包括口头交流和社交媒体等。

13. 社交媒体:一种基于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新兴传播媒介,通过用户生成内容和社交网络的方式传播信息。

14. 传媒:传播媒介的统称,包括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社交媒体等。

15. 传播行为:指个体或组织在传播过程中的行为和活动,包括信息创造、选择、传递和反馈等。

16. 观众研究:研究接收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特点、需求和态度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服务受众。

17. 市场传播:指商业组织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和媒介进行商品推销和品牌宣传的过程。

18. 内容分析:研究通过分析和评价传播内容的特点和效果,以揭示其对接收者的影响。

19. 媒介效应:传播媒介对接收者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如媒体暴力效应、媒介框架等。

传播学概论(第三版)课件第三四讲

传播学概论(第三版)课件第三四讲

◊对于传播的代表性定义,我们将其分为五类:
传播概念的 演变
1.共享说:就是使一个人或属个人所有的化为两个人或更 多人所共有的过程。
2.影响说:传播史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行为的 过程。
3.反应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 反应。
4.互动说:所谓传播就是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互动作用。
历次传播革 命的反思与
总结
◊从五次传播革命的历程所呈现的形态看,我们认为有四种状态 应引起传播学界的重视: 1.人类传播革命的步伐一直呈加速度状态发展;
2.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始终呈叠加状态发展;
3.叠加性状态又导致了整合性状态;
4.信息和知识的增长与积累呈金字塔状态发展。
◊从五次传播革命所形成的结果看,每一次传播革命都将人类带进一 个新的境界、新的时代。
◊传播,是人类发展史上最神秘、最富有人性的独特现象。它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它与人类朝夕相处,如影相随,居于人类生活的中心。
◊这里我们要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如何描述 和阐释传播这一带有普遍性的人类体验。”
第一节 传播的概念
传播概念的 演变
◊概念是知识积累的基础和传播研究的起点。 ◊对于“传播”的解释和理解,既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如果社会不能对“传播”的含义作出集体约定,传播学者就不能始终 如一地使用这一意义,那么就无法正确地认识和探寻人类传播的状况和 规律。 ◊“传播”,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传播”相近 的词有“传”、“播”、“布”、“流”、“宣”、“扬”等。 ◊但是,这些词在用于描述人类信息交流的现象时,其义心和义位虽然 相同和相近,而义体和义象却是各种各样。通常,“传”示纵横地传播, “播”示广泛地传播,“布”示伸展地传播,“流”示连续地传 播,“宣”示庄重地传播,“扬”示宏大地传播。 ◊它们显得含义丰富而又具有弹性,意蕴深厚而又不乏灵动。

传播学5种传播技巧

传播学5种传播技巧

传播学5种传播技巧
1. 提供信息:通过提供清晰、准确、有用的信息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你要传达的内容。

2. 讲故事: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来传达信息,使受众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连接。

3. 引用权威:引用权威人士或机构的观点和数据,增强信息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4. 制造悬念:通过设置悬念和疑问来吸引受众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继续关注和探索的欲望。

5. 创造情感共鸣:利用情感元素,如幽默、悲伤、愤怒等,来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和记住你要传达的信息。

这些传播技巧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不同的传播目的、受众特点和传播环境选择合适的技巧。

传播学的六种传播模式

传播学的六种传播模式

传播学的六种传播模式
传播学的六种传播模式如下:
1.单向传播模式:也被称为线性传播模式,信息从发送者传递到一个或多
个接收者,传播是单向的,没有反馈或互动。

这种模式常见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

2.双向传播模式:指信息在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进行双向交流。

这种模式
适用于面对面的交流,例如对话、面试等。

3.互动传播模式:指信息在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进行双向交流,并立即得
到反馈。

这种模式适用于在线聊天、社交媒体等互动性强的传播方式。

4.群体传播模式:指信息在一个群体内进行传播,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交流
和影响。

这种模式适用于会议、讲座等群体活动。

5.大众传播模式:指信息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媒体作为中介,将信息
传递给大量受众。

这种模式适用于广告、新闻报道等广泛传播的信息传递。

6.人内传播模式: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
动,例如自我反思、内心独白等。

这种模式是人类认识自我的方式,也是一切社会传播的基础。

这些传播模式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传播场景和目的。

理解这些传播模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传播过程。

《传播学教程》教案

《传播学教程》教案

《传播学教程》教案第一章:传播学的定义与发展1.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掌握传播学的发展历程理解传播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1.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信息传递、符号交流、意义传递等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传播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新闻传播、广告传播、公关传播、社会传播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重要性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理解传播学的应用领域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学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二章:传播过程与模式2.1 教学目标理解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掌握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分析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2.2 教学内容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等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线性模式、互动模式、网络传播模式等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编码、解码、反馈、互动等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互动讨论法: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传播过程和模式的理解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传播过程和模式的案例分析,分享和评估成果第三章:传播媒介与技术3.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掌握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影响分析新媒体和互联网对传播媒介的变革3.2 教学内容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传统媒体、新媒体、互联网等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影响:印刷术、广播、电视、数字技术等新媒体和互联网对传播媒介的变革:社交媒体、移动传播、虚拟现实等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媒介的种类、特点和传播技术的发展案例分析法:分析新媒体和互联网对传播媒介的变革案例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媒介和技术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四章:受众与消费者行为4.1 教学目标理解受众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消费者行为的动机和影响因素分析受众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4.2 教学内容受众的概念和特点:接受信息的群体、具有特定需求和兴趣的个体消费者行为的动机和影响因素:需求、欲望、态度、社会文化等受众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受众对产品或服务的接受程度和消费决策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受众的概念、消费者行为的动机和影响因素案例分析法:分析受众与消费者行为的实际案例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受众与消费者行为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五章:传播效果与影响力5.1 教学目标理解传播效果的概念和分类掌握传播效果的研究方法和评估指标分析传播效果的影响力和作用机制5.2 教学内容传播效果的概念和分类: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等传播效果的研究方法和评估指标:实验研究、调查问卷、舆论分析等传播效果的影响力和作用机制:信息传播、意见领袖、社会影响等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效果的概念、研究方法和评估指标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效果的实际案例,理解其影响力和作用机制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效果与影响力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六章:传播与文化6.1 教学目标理解文化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分析文化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6.2 教学内容文化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文化传承、文化扩散、文化交换等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教育、媒体、移民、互联网等文化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文化冲突的解决、文化创新的发展等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文化传播的概念、特点和方式案例分析法:分析文化传播的实际案例,理解其作用和影响6.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文化传播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七章:传播与性别7.1 教学目标理解性别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性别传播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分析性别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7.2 教学内容性别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性别差异、性别角色、性别刻板印象等性别传播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内容分析、话语分析、社会建构主义等性别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性别平等的促进、性别歧视的消除、性别认同的塑造等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性别传播的概念、特点和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性别传播的实际案例,理解其作用和影响7.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与性别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八章:传播与政治8.1 教学目标理解政治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政治传播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分析政治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8.2 教学内容政治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政治信息、政治宣传、政治话语等政治传播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内容分析、话语分析、政治社会学等政治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民主参与的促进、政治意识的塑造、政治稳定的维护等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政治传播的概念、特点和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政治传播的实际案例,理解其作用和影响8.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与政治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九章:传播与伦理9.1 教学目标理解传播伦理的概念和原则掌握传播伦理的判断和决策方法分析传播伦理在现代社会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9.2 教学内容传播伦理的概念和原则:真实性、公正性、尊重隐私、保护知识产权等传播伦理的判断和决策方法:道德哲学、伦理准则、案例分析等传播伦理在现代社会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媒体诽谤、网络欺凌、数据保护等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伦理的概念、原则和判断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伦理的实际案例,讨论解决方案9.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与伦理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十章:传播与未来10.1 教学目标理解新媒体和互联网对传播未来的影响掌握传播技术的最新发展和趋势分析传播未来的挑战和机遇10.2 教学内容新媒体和互联网对传播未来的影响:社交媒体、物联网、等传播技术的最新发展和趋势:5G、大数据、虚拟现实等传播未来的挑战和机遇:数字鸿沟、隐私保护、版权问题等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新媒体和互联网对传播未来的影响、传播技术的最新发展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未来的实际案例,理解挑战和机遇10.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与未来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传播学的定义与发展补充说明:传播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涵盖了人类交流的各个方面。

闽教版(2020)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3课《防范病毒保安全》教案及反思

闽教版(2020)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3课《防范病毒保安全》教案及反思

闽教版(2020)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3课《防范病毒保安全》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主题为《防范病毒保安全》。

本节课旨在通过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征、传播途径及危害,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病毒的能力。

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现实生活,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防范病毒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征及传播途径。

- 掌握防范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方法。

- 学会使用杀毒软件进行病毒检测和清除。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分析病毒事件的原因和防范措施。

- 通过实践操作,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远离不良信息。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征及传播途径。

- 防范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防范计算机病毒。

- 杀毒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四、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对计算机病毒有初步的了解。

但由于年龄和经验的限制,他们可能对病毒的危害和防范方法认识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践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防范病毒的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过程【课程导入】1. 激发兴趣:展示一些因计算机病毒导致电脑瘫痪或数据丢失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2.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计算机病毒吗?它会给我们的电脑带来哪些危害?【新课内容】1. 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概念- 讲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点和传播途径。

- 举例说明几种常见的计算机病毒类型。

2. 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展示案例:播放一段视频或讲述一个真实的病毒攻击案例,让学生了解病毒带来的具体危害。

-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病毒对个人、企业和社会的潜在影响。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第一节传播的定义一、共享说传播是传受双方分享信息(结果)。

——施拉姆: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想共享信息、思想或态度。

二、交流说传播是信息的双向交流(过程)。

——J.霍本:传播是用言语交流思想。

三、影响说传播是传者对受者的影响行为(目的)。

——霍夫兰等:传播是指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外一些人的行为的过程。

——沃伦.韦弗: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

四、符号说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形式)。

——B.贝尔雷森:所谓传播,是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主要媒介……所进行的符号的传送。

传播:人类借助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沟通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产生相应的变化第二节传播的类型一、垂直性传播与水平性传播前者:纵向、轴状、自上而下后者:横向、网状、自左而右“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二、隐蔽性传播与显明性传播前者:传播目的是潜在的、不易觉察的,被巧妙地隐藏在内容和形式之中,接受者通过体味即可悟出传播者的意图。

后者:目的公开、明显,被突出安排在传播的过程之中,不回避传播的意图,并期望在一定时间内做出反应。

三、四分法(五分法还包括了群体传播)1、人内传播即一个人的传播。

非社会传播。

它是个体头脑里的“主我”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相当于“思考”、“独处”。

如:沉思默想、自言自语、自我反省、内心矛盾斗争等。

特点:隐蔽性、内动性和短途性。

2、人际传播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进行的传播。

其下限明确,上限模糊,只要没有组织参与其中,其性质不变。

特点:传受关系多熟悉,时有往来。

其中的深层传播处于“熟人圈”;通常以单个面对面为主;信息交流性强,反馈直接、及时、集中。

可用于较短时间内改变他人态度和行为。

◆亲身传播对大众传播有重要影响。

在商品购买阶段:亲身口传的效率上升到90%,而媒体广告作用下降到10%。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复习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复习

传播学的四大先驱
2、心理学家卢因 (1890-1947) “把关人”; 场论,团体动力学; 实验法。
传播学的四大先驱
3、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 两级传播论;哥伦比亚学派;调查研究法。
传播学的四大先驱
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 (1912-1961) 态度说服理论; 耶鲁学派; 实验法。
有声语言符号(口语)
语言符号
符号
无声语言符号(书面语):文字、乐谱等
动态:身体语言、人际距离、运动画面等 视觉性
非语言符号
静态:标示、衣着、道具、绘画、摄影、雕塑等
类语言:笑声、哭声、呻吟、叹息等 听觉性
其他声音符号:乐声、鼓声、口哨、汽笛等
实际上,人类的传播符号经常是混合使用的。
沟通双方
语调
表情
传播学的鼻祖和创建者
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
威尔伯·施拉姆
▲对前人的传播研究加以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创立 了传播学。 ▲一生写了30多部传播学论著,贡献了众多的理论成果。 《报刊的四种理论》 《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 《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 《传播学概论》 ▲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创立了四个传播研究机构,形成 了“施拉姆学派”。
4、印刷时代 开始于公元450年
5、大众传播时代 开始于19世纪中期
6、网络传播时代 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第二节 传播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人类传播的产生与发展 传播思想、传播实践、传播技术的发展
2、人类传播的形态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基本类型、 跨文化传播、发展传播、新闻、舆论、宣传、广告、公关、 营销等
因此,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人类传播符号的过程和意义

人类传播符号的过程和意义

三、象征性社会互动
1、人类的象征行为 象征能力是人类独有的能力。 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
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象征行为的特点:就是使象征符的第一层意义
(字面意义)向第二层意义(类比或联想意义) 发生转化。这种行为具有智慧性,需要在某一事 物和另一事物之间巧妙地建立联想关系。
_NDU3ODc0NzU-320x240.Flv
4、符号的基本功能:
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所谓符号化,即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 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 符号的活动;符号解读则是传播对象对接 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 的活动。
第三,人类整体驾驭符号表述意义的能力 是无限的,而作为个人这种能力是有限的, 因此我们在日常传播活动中往往会出现 “辞不达意”的情况。
第四,至于情境意义,也可以说是由一系 列情境符号及其相互组合所形成的意义。
因此,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这个 观点,不仅与符号和意义的有机统一这个 命题不矛盾,相反正说明了人类的符号和 意义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普通语义学家认为,语言有三大陷阱: 语言是静态的,而实际是动态的。 语言是有限的,而实际是无限的。 语言是抽象的,而实际是具体的。
早川一荣的抽象阶梯: 第一级 科学上知道的奶牛
第二级 我们所看到的奶牛 第三级 贝茜这头特定的奶牛 第四级 奶牛--我们用这个符号来代表包括贝茜在 内的所有的奶牛 第五级 牲畜--这是一个更抽象的符号,代表奶牛 与猪、马、绵羊等共有的特点 第六级 农场财产--这个符号代表牲畜与农场里其 它可出售的东西所共有的特点 第七级 财富—它包括了农场财产以及其他方面的 所有资产。 显然,在这架抽象阶梯上爬得越高,奶牛贝茜的 具体就被舍弃得越多,它的实际面貌也就变得越 模糊不清。等爬到最高一级即财富时,奶牛贝茜 的身影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也就是说,越抽 象的东西离现实就越远。

传播学概论-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概论-传播与信息

第三章传播与信息本章重点:信息的特点本章难点:信息研究理论教学方法:讲授与互动教学课时:3在词源学上,传播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信息的分享和信息的传递。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传播与信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信息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传递的某种事物”,它可能是消息、信号,也可能是量、能量、物质。

可以说,有信息的地方就有传播。

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意识,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这是广义的物质的概念。

从这个意义出发,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如自然界的刮风下雨、电闪雷鸣,生物界的杨花授粉、鸡叫蛙鸣,人类社会的语言交流、书信往来,都属于信息传播的范畴。

据此,我们可以把信息分成三种,即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物理信息是指力、能量、电波这种非生物的传通讯号。

当敲打一下桌面,桌面就会弯曲,产生应力,从而把打击传向地面,力就成了物理信息。

热能从高温处传向低温处,电波从发射台达到接收站,热能、电波就属于物理信息。

生物信息是指人以外的生物发出的传通讯号。

如生物电,动物的色、香味、表情、求偶信号等。

社会信息是人和社会的传通讯号,如新闻、思想、舆论、流言。

电报大楼每天发出的讯号,从传递的消息内容上说,也是社会信息。

我们所研究的,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第一节信息研究简述一、信息研究的纵向扫描1、技术信息论技术信息论的创始人是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香农和韦弗。

他们1948年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发表的著名论文《通讯的数学原理》,标志着信息论的萌芽和诞生。

差不多与香农和韦弗同时,维纳于1948年发表了著作《控制论》,从控制和通讯的角度研究信息问题。

他认为,信息不仅是通讯领域研究的对象,而且与控制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传播学总论第三讲 传播的材料

传播学总论第三讲  传播的材料
第三讲 传播的材料
第一单元 传播的材料
一、理解信息
洞穴壁画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信息的种类 物理信息——莫尔斯代码(物理排列) 生物信息——DNA 社会信息
《赠范晔》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予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邻国相望,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差异变化小,信息贫乏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 军》 信息源自变动,表达的是一种差异 信息的作用——减少不确定性
四、符号的分类
语言符号(语义学,大众传播)
无声语言符号 如:文字、乐谱 有声语言符号(口语)
非语言符号 视觉
动态:体语、距离、运动画面 静态:标识、服装、道具、绘画、摄影、雕塑
听觉
类语言:笑、哭、叹息 其它:乐声、鼓声、口哨、汽笛
五、符号的传播功能
语言符号的功能
报告——可验证的表述 推论——从已知推测未知的表述 判断——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评价
非语言符号的传播功能
传播态度和情绪 辅助语言传播 代替语言
另:符号互动论
噪音
(1)定义:信息的转换与接收中附加于信号的、非信源所愿的任何东西。 (2)分类
来自信源的噪音 来自信源外部的噪音(不可避免) (3)对传播的影响:干扰信息的接受和理解
冗余信息 反馈 前馈
四、信息理论
信息论 控制论 系统论
第二单元符号
一、理解符号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是载体,它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符号传递意义
二、符号的结构
能指:符号的物质结构(索绪尔) 所指:符号所指代和表示的意义
三、符号的特征
指代性
符号与它所指代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种联系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 联系。

第三讲韦景竹

第三讲韦景竹

2

”进

问题

(2)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高速信息传 播通道,不仅可以用来传播有用的、有利 的、健康的信息,而且为形形色色的无用 的、有害的、肮脏的信息洞开了方便之 门。互联网上充斥不道德信息,至少可以 归纳为五种类型: • 色情信息 • 诈骗信息 • 恐怖信息 • 垃圾信息 • 隐私信息
2

2

”进

问题

• 对于信息传播自由的道德限制,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 行:一是信息传播主体的自我道德限制,一是公共信 息通道中的外在道德限制。 所谓信息传播主体的自我道德限制,是指信息传播者 基于其内在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自觉地按照有 关道德要求正当地行使信息传播自由的权利。信息传 播主体的自我道德限制,能够最充分地体现出道德的 特点,即:主体性、自觉性、自律性。作为一种道德自 律,信息传播主体的自我道德限制可以不需要外部的 监督和强制。由于能够实现道德自律,因此,信息传播 主体即使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能够恪守基本的道德 准则,而不至于滥用信息传播自由的权利,进行不道德的信
• 专门从事远程遥感测控的法国公司 FLEXIMAGE在2005年公布了一份名为 《Google Earth研究:对国防与安全的影 响以及如何利用》的报告,该报告的最终 结论认为“由于考虑到目前公众可以通过 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互联网、电视、报纸 等),Google Earth并没有真正对国内安全 构成威胁”,“因为Google Earth提供这 些图像完全合法,这些数据都是来自公共 渠道,这些图像都是商业产品”,“其实图 像本身并不构成威胁,基于这些图像所做 的分析才是威胁所在”。
1


认识
(2)概念理解及其分类 • 所谓信息传播,是指信息的发布和扩散。 在信息领域,信息传播也是一个不容忽 视的问题。甚至可以认为,不讲传播,空 谈信息,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没有传播 的信息就像没有进入流通的产品一样, 不会产生现实的社会价值。

第三讲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传播(上)

第三讲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传播(上)

第三讲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传播(上)传播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每一个企业都需要做好内外传播:外部传播没做好,企业的知名度和品牌就无法得以有效地传播;内部传播没做好,企业优秀的组织方法、思考方式等就无法得以及时地传承。

具体到内部传播,作为一名管理者应该了解如下一些传播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成年人学习的心理需求演讲者面对的听众主要是成年人,所以要想吸引住成年人,演讲者首先就必须了解成年人学习的四个基本心理需求,即:希望能投入、参与演讲希望能被尊重,能被看作平等互动的授课对象希望受到激励,能在倾听演讲中调整情绪,解决自身的思维问题与行为问题希望即学即用,以实务为导向2.三个被接受的特征三个被接受的特征是指与人们的感觉状态有关的三种信息传达方式,包括:言辞内容、声音魅力与身体语言。

在演讲中,这三种被接受的特征传达给听众的信息量有很大的差异。

言辞内容:17%文字与言词所表达的内容只能传达17%的信息,而其余83%的信息只能借助其他感知方式获得。

声音魅力:38%听觉接受信息远比视觉更直接有效。

所以在演讲中,声音魅力传达的信息量占到38%,比言辞内容高出一倍多。

声音的魅力在于表达的流畅,串词、叠词、感叹词的丰富运用以及抑扬顿挫的精确把握,而与普通话标准与否无关。

身体语言:45%剩余的45%信息量只能依靠身体语言来传达。

演讲者丰富的肢体动作与充满活力的整体形象可以给听众带来巨大的冲击感,从而传递给听众将近一半的信息量。

3.接受的记忆度辅导的方式有三种,包括:口述、示范以及口述加示范。

完全口述的记忆留存度最低,完全示范的记忆留存度次之,口述加示范的留存度则最高。

如下图所示:4.教学步骤演讲就是教学。

教学的目的是清楚地将内容或信息传递给听众。

但有时教者对速度的要求过于迫切,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忽略了一些基本操作步骤,结果教学结果很不理想。

成功的教学应该具备三个基本步骤:了解背景、逐步进行与反复实习。

了解背景管理者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帮助员工了解大背景,告诉员工每份工作在整个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工作之间的关联性。

信息传播学派翻译学定位思想

信息传播学派翻译学定位思想

作用 。奈 达 比较 多地 借用 了信 息传播 学 中 的常用 概 念 ,如信 源 、信宿 、信 息 、信道 、噪 音等 ,他 认 为任何 交 际都有 八 大要素 :1 .信息 源点 ; . 2 信 息 内容 ;3 .信 息受 体 ;4 信 息背 景 ;5 . .信码 , 6 觉信 道 ;7 .感 .工具 信 道 ;8 .噪音 。把 现代 通 讯 论 和信 息论 的成 果 运用 于翻译 研 究 ,从而提 出
第3 卷 第2 2 期 2 1年3 0 1 月
湖 南 城 市 学 院 学 报
J URN A L 0F H U NA N CI 0 TY U N I ER SI V TY
、_ . 2 N O2 71 3 o -
M a .2 1 r 0 1
信 息传 播 学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译 学定 位 思 想
译的确有 着一定联 系。但是 ,由于传播 学和信. e 对于量化和数字化技 术的倚重 ,对于科 学的客观性和精确 0e  ̄ - 性的追求,其与译 学这样一 门以具备 强烈的人文性、艺术性的双语 转换 活动 为研 究对 象的人 文学科并不t  ̄ gt , J 上等 号,更不能使后 者归属 于前 者。翻译 学是一 门与语 言学、文艺美学、文化研究及信息传播 学等学科相平 等的独立的人 文学科。 关键词 :信息传播 ;翻译 学;定位 ;人 文性 ;艺术性
语言及它们所承载的文化之间的信息交流。有人 也 说 ,翻译 是传 播 的手段 和方 法 ,传播 是 翻译 的

目的和出发点 ,翻译和传播是信息交际活动中的 对相 辅相 成 的操作 。
三、翻 译学 的信 息传 播理 论
义更 适 合于研 究 人类 的信 息传 播 。此外 还有 一 些

信息传播学

信息传播学

信息传播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信息传播概述一、信息传播的概念1、信息传播的含义“用任何方法,彼此交换信息。

即指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用视觉、符号、电话、电报、收音机、电视或其他工具为媒介,所从事之交换消息的方法。

”————《大英百科全书》传播communication词源:拉丁文commivni“与他人建立共同意识”社会信息传播与自然信息传播用任何方法或形式,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如人或电脑)之间传递、交换或分享任何种类的信息的任何过程,就叫做信息传播。

2.信息传播的特点(1)信息传播是一种社会信息共享活动。

(2)信息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信息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信息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是传受双方必须具备共通的意义空间。

3.信息传播的类型个人传播:又称自我传播、内向传播、内在传播等。

它是指人类个体在接受信息之后,在体内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主我(I)宾我(me)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情感沟通,这是由两个个体传播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直接人际传播间接人际传播群体(组织)传播:群体是具有某一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人员集合体。

群体传播是个人传播、人际传播子系统的有机结合而派生出的新系统。

非正式群体传播:如家庭、朋友圈、邻里正式群体(组织)传播:如政党、公司、学校大众传播:这是指社会媒介组织通过文字(报纸、杂志、书籍)、电波(广播、电视)、电影、电子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大众公开地、定期地传播各种信息的社会活动的全过程。

主要特点:(1)传播者——专业机构;(2)受传者——社会公众;(3)媒介——信息复制技术。

二、信息传播的过程Z Z Z 发出者编码通道或媒介解码接受者(信息1) (信息2)反馈Z八要素:1、信息1;2、信息2;3、编码;4、译码;5、通道;6、噪音;7、反馈;8、情景。

1、传播者:信源。

传播行为的引发者。

1.3信息及其特征说课课件

1.3信息及其特征说课课件
教师提问,让学生举例子说明“信息可以增值”。
教学过程——新课学习
结合生活中的常见案例,讲解信息的时效性。
教学过程——课堂总结与练习
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
随堂练习 将题目做成视频合集的形式,学生自行叫暂停,回答停留页面题目。
互动游戏环节,调节临下课前的躁动气氛。 课后作业了解更多“垃圾分类”,将环保进行到底。
教学反思
1
2
3
4
信息意识
学生在上课过程中, 没能自己动手操作,
增强信息应用
计算机思维
未能给学生提供深层 次的案例,帮助他们
建立计算机思维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整体教学方式还是偏 向于传统课堂,没有
创新课堂教学
信息社会责任
虽然涉及到“垃圾分 类”这一环保主题, 但是没有能很好的贯
穿整个课堂
谢谢大家!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重点
信息的特征
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将形成对信息的 理性认识,对深入理解和有效的应用信息都会有帮助。
难点
信息的定义
信息的界定是从不同视角进行的,难以做出统一的描述, 将侧重于让学生归纳自己对信息的认识,希望他们能通 过自己的理解描述出信息,将信息定义具体化。
教法和学法
教法
教学过程——新课学习
完成书本中表1—1 同位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后完成表1—1
学生交流讨论,完成表1-1 教师在学生讨论中,下去巡视了解学生填写情况
介绍信息的传播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1-1,提出信息的传播过程,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品质。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新课学习
案例选择 选取了朋友圈转发的谣言和网络诈骗新闻,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解信息的真伪性的同时,也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能加以辨别信息,不做谣言的传播者,也谨防上当受骗。

传播学理论3 - 副本

传播学理论3 - 副本

Schema的定义
是一种认知框架 由组织有序的有关情景和个人的知识构成
这些知识是从过去的经验中抽象出来的
Schema的功用
我们很懒,是“认知的吝啬鬼”,面对新信息,我们会奉行“认知节俭法则” 用已有的认知框架来对它进行快速处理
在信息日益超载的今天,这种schema的作用更加明显
18
如何认知碧根果?
2
上一讲回顾
拉斯维尔的5W模式有何意义与局限? 香农-韦弗的数学传播模式有何意义与局限?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有何特色? 美国学者的传播模式与德国学者的传播模式有何不同?
3
Perception在教材中翻译为“理解”,这是值得商榷的 更恰当的翻译应该为“感知”
我们对外界信息的处理过程是先感知(perception)后认知(cognition)
美国场景占主导的次数
总次数
墨西哥男性(6)
墨西哥女性(6) 美国男性 (6) 美国女性 (6)
44
45 7 12
16
15 53 48
60
60 60 60
案例:
祖国在心中
国旗在眼中
11
影响感知的心理因素之三:动机/motivation
McClelland & Atkinson(1948)研究发现: 具有强烈进食动机的饥饿的人更有可能“看到”想像中的食物 实验前开始前,研究人员 声称会放映一些图片 事实上,什么图片也没有放, 却故意误导受试对象: “有三样东西在桌子上, 是什么?” 与食物相关反应的平均次数
吃爆米花喝可口可乐24乐投放在荧幕上这条消息闪烁时间极短只有13000秒结果该影院爆米花的销售增加了575可口可乐的销售增加了181潜意识广告立刻引起争议通过这种方式广告商可以轻易操纵我们的大脑而不被我们觉察比如虽然我们的本来意志是不喝酒但潜意识广告让我们违背自己而喝酒为了避免潜意识广告的作用我们必须找到意识阈限即知觉门槛为了避免潜意识广告的作用我们必须找到意识阈限即知觉门槛我们知道电影每秒钟有24帧静止的画面但我们的眼睛欺骗了自己在我们眼睛看来这些画面是流动的有时候我们需要125秒才能辨别刺激25有时候我们需要125秒才能辨别刺激有时候我们可能仅需要1100秒就能辨别所以心理学家将意识阈限界定为受试者能分别出50的刺激次数的那个点但这仍然是一个主观的判断阈限因人而异因情景比如疲劳程度而异所以潜意识感知的研究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符号形式与符号内容必须基本对应。
第三讲 传播与符号
编码与解码对等一致的理想状态 应具备以下条件:
4 符号、表述和文本所承担的负载、传递信 息的任务必须分别加以明确规定。
第三讲 传播与符号
编码与解码对等一致的理想状态应具备 以下条件:
5 编码和译码必须遵循社会公认规则(如语 法、逻辑)
第三讲 传播与符号
信息编码即用符号来表达信息的过程。 通过编码又可分为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前者把信源输出的连续或 离散符号序列,用某个给定的字母编成最佳的字母序列;后者即将 信源编码后的字母序列转换成适于信道传输的最佳信号,以适应信 息空间传输和时间传输的需要。解码则反之。
第三讲 传播与符号
三、编码与解码 2 编码与解码的原则 1)逻辑与解码构成了一个符号系统。 2)适合处理需要。 3)易于理解和掌握。 4)广泛和适用性,易于扩充。 5)标准化、系统化。
第三讲 传播与符号
二、符号的特性、功能与易读性 2 符号的功能
1)认知功能 2)交际功能 3)指代功能 4)表意功能 5)自律功能 6)显示功能
第三讲 传播与符号
二、符号的特性、功能与易读性 3 易读性与易读标准 1)易读性 2)易读的标准
字词的形式 句子的形式 行段的形式 迷雾指数 人情味成分
编码与解码因众多的影响因素,若要达到 对等一致的状态是十分困难的,一般由传 播者传送出来的符号化信息,很难真正在 受众的大脑里得到原原本本的再生和重现。 解码信息 < 编码信息
第三讲 传播与符号
三、编码与解码 通过分解信息传递过程,可以看到它是一 种直线传递过程,这种过程包括6个基本 环节:产生观念、编码、传递、接收、解 码和使用。
第三讲 传播与符号
三、信息编码与解码 1 信息编码与解码的涵义
没有编码和解码,信息的传递将无从谈起。
第三讲 传播与符号
三、信息编码与解码 1 信息编码与解码的涵义
第三讲 传播与符号
符号的分类 1语言符号 1)任意性 2)线条性
第三讲 传播与符号
符号的分类
2 非语言符号是指人类各种静态和动态 的包含特定意义的信息载体。
静态非语言符号包括:人的外貌、空间距离、 情绪控制、环境布置、和服装饰物等。
第三讲 传播与符号
符号的分类
2 非语言符号是指人类各种静态和动态 的包含特定意义的信息载体。
不可用语言表达 可用语言表达
第三讲 传播与符号
符号的特性 1 共通性 2 差异性 3 社会性 4 传播性
第三讲 传播与符号
2 符号的意义 1)索绪尔对符号的意义的理解 只有在系统的横向组合(句段关系)或纵 向聚合(联想关系)中,才能产生符号的 意义,
第三讲 传播与符号
2 符号的意义 2)巴尔特对符号的意义的理解 符号有两个层次的含义:明示义和暗示义。 前者是符号明显外在的意义;后者是符号 在其所依托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意义。
第三讲 传播与符号
编码与解码对等一致的理想状态 应具备以下条件:
1 传播的线路必须通畅,传受双方乐于沟通 和交流,且无噪声干扰
第三讲 传播与符号
编码与解码对等一致的理想状态 应具备以下条件:
2 用于编码和译码的“代码本”(符号系统) 必须为传受双方所熟悉和顺利使用。
第三讲 传播与符号
编码与解码对等一致的理想状态 应具备以下条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符号不同于信息 对事物所给予我们的信 息,我们需要通过符号的译码才能获取 对事物信息的认知,符号是一种能携带 信息的特殊化标记。
第三讲 传播与符号
5) 符号、信息、信号的区别与联系
符号也不同于信号 信号和符号都是信息传递的外 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但是信号具有自然属性, 而符号却具有社会属性;信号与其所表示的事 物具有自然的因果联系和固定的对应关系,而 符号则可以自由创造和灵活运用;信号离开特 定的时空就没有意义,而符号却可以跨越时空 将现在、过去和将来联系起来。
第三讲 传播与符号
2 符号的意义 3)费斯克对符号的意义的理解 符号的意义分为三个层次: 表面意义 深层意义 潜在意义
第三讲 传播与符号
4) 符号的意义理解的制约因素


心理预设、文化背景、动机、情绪、态 度。 符号本身 传受双方使用符号的能力 传播环境
第三讲 传播与符号
5) 符号、信息、信号的区别与联系
非语言符号的作用 1)丰富传播的内容 2)加强感情表达 3)促进接收渠道畅通
第三讲 传播与符号
非语言符号的作用
1)丰富传播的内容
语言符号是人设计的,它的 容量和作用是有限的。 研究表明:65%是通过非语言传播 的;通过语言传播的意义约35%。 人的脸部可做出25万种不同 的表情,没有一种语言对每一种 表情都有对应的字来表示。面对 面交流将语言与非语言相结合, 增强传播效果。 2) 加强感情的表达 3)促进接收渠道畅通
动态非语言符号包括:人的动作(目光、表 情、手势、上下肢体行动过程)、音响、 气味、色彩等。
第三讲 传播与符号 符号的分类
2 非语言符号是指人类各种静态和动态 的包含特定意义的信息载体。
外加有声的非语言:喊叫、哭笑、呻吟等。
第三讲 传播与符号
非语言符号的特点
1)连续性 2)多方位性 3)互动性
第三讲 传播与符号
第三讲 传播与符号
一、符号及其意义及其传播
第三讲 传播与符号
传播
是指个人或团体通过一定的符号向其他个 人或团体传递信息、观念、态度和情感。
第三讲 传播与符号

个人或团体

信息 观念 态度 情感
第三讲 传播与符号
一、符号及其意义与传播
法国当代思想家让 · 鲍德里亚认为:“当代生 活就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不仅客体被符号化, 而且主体也同样被符号化。任何物品想要被人 把握,就必须首先成为符号,只有符号化的东 西,才可能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在符号繁衍 如此扩张的时代,人们实际上生活一种由各种 符号构成的超真实的世界里,现实生活甚至都 已成为对这种符号世界的模仿。”
第三讲 传播与符号
一、符号及其意义与传播 1 符号的概念 符号是信息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 表达和传递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第三讲 传播与符号
符号的三种特征:
1 能够被人们的五官感知。 2 能够被具体使用者使用。 3 代表了不可被感知的观念或概念。
第三讲 传播与符号
符号的分类 1语言符号 2 非语言符号
第三讲 传播与符号
3 符号学与传播学 1)传播学与符号学研究内容互有交叉 2)传播学与符号学不尽相同 3)现代技术对符号学和传播学的发展起到 了推动作用
第三讲 传播与符号
二、符号的特性、功能与易读性
1 符号的特性 1)任意性 2)约定性 3)组合性
4)传授性 5)发展性 6)跨越性 7)社会共有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