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刷0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试题君之小题狂刷君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指A.诸子百家争鸣B.商人地位提高
C.士的兴起D.“学在民间”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血腥指的是诸侯争霸,而宽容主要指诸子百家争鸣,文化方面宽容的政策,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已经开始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开始下降,故B项错误;士的兴起属于诸子百家争鸣的条件,故C项错误;“学在民间”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也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条件,故D项错误。

2.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这种“争”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B.“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C.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D.教育从“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
【答案】C
3.下图是中国古代先贤孔子行教画像“作揖行礼”图,与孔子这一形象所代表的理念相吻合的是
A.“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B.“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
C.“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礼,无以立也”
D.“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答案】C
【归纳总结】关于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1)春秋晚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

(2)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
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3)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3)秦始皇实施焚书坑儒,在对先秦思想文化进行粗暴否定的同时,也使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了低潮。

(4)
至汉代,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体制的建立,太学建立,儒学获得了官方正统地位。

4.《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孟子主张“民为贵,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反映了先秦儒家
A.主张以人为本
B.强调君民共治
C.强调贤人治国
D.提倡礼法并用
【答案】B
【解析】“民惟邦本”“民为贵,君为轻”“君舟民水”都是从君民共治角度治理国家的,B正确;A、C、D 均不是材料的共同点,排除。

5.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流派希望人类同归朴素和安宁,与宇宙及他人都保持和谐,维持人类生存的永恒。

强调以内心体验为中心,引导思想超越具体的有形的世界,直探神秘的终极世界。

下列属于这一学派主张的是
A.法不阿贵
B.兼爱尚贤
C.为政以德
D.道法自然
【答案】D
6.《韩非子·解老》:“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

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由此可知
A.法家思想阻挠变法以维护自身利益
B.法家思想主张变法推动社会进步
C.法家思想中存在着民本成分
D.法家思想重稳定而不重变革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思想主张变法图强,故A、D两项错误;B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根据材料“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可得出法家思想中存在着民本成分,故C项正确。

7.“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夏日葛衣,冬日鹿裘。

其送死,桐棺三寸(薄葬之意),举音不尽其哀。

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

”下列思想主张与材料出自同一学派的是
A.为政以德B.严刑峻法
C.无为而治D.兼爱非攻
【答案】D
【解析】根据“桐棺三寸(薄葬之意)”体现墨家提倡节俭和薄葬的思想,兼爱非攻也是墨家的思想,故选D;A是儒家思想,B是法家思想,C是道家思想,排除A、B、C三项。

8.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异则乱。

”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

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礼乐与法治并举
C.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
【答案】C
【解析】吕不韦强调了各家思想的优点,是要把各家思想的优点集中起来,即要融合诸子百家思想,选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君主专制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礼乐与法治并举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融合诸子百家思想的优点而非强调思想文化专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C。

9.易中天说:“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其中“争”的实质是
A.建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
B.争夺国家主导思想的特权
C.寻求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
D.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
【答案】C
【名师点睛】在高考复习中,首先,应把握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四个阶段,①春秋战国时期,出
现“百家争鸣”局面;②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改造儒家思想,适应了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正统思想;③宋明理学是儒、佛、道三家思想融合的产物,完成了
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④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开启了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

其次,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可从四方面领悟:①与时俱进背景:战国时期孟子为适应社
会变革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西汉时董仲舒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

②包容开
放得发展: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如董仲舒融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
的一些思想形成新的儒学。

③相承深远影响:儒学是中国数千年一脉相承的正统文化,对中国历史和现
实产生了重要影响。

④一分为二来评价: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评价切忌片面化。

10.《左传》载,楚昭王病,卜官认为是河神作祟,大臣建议祭祀,昭王拒绝。

孔子对此赞曰:“楚昭王
知大道矣。

其不失国也,宜哉!”孔子下列言论与他这一评价一致的是
A.“获罪于天,不可祷也”
B.“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C.“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D.“不语怪、力、乱、神”
【答案】D
11.陈红映在《先秦诸子起源新探》中说,先秦学术思想发展的途径,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

据此可知作者认为
A.诸子百家同根同源
B.儒学思想深刻影响了百家思想
C.诸子百家相互融合
D.古代思想都有学术下移的规律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再传而为私人百家”可知,作者认为诸
子百家的源头都是“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诸子百家是同根同源的,故A项正确。

B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材料探讨的是诸子百家的源头,并非诸子百家形成后的融合,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2.(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I)《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
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C
13.(2018年北京卷)“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

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

【名师点睛】儒家代表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加强道德修养进行教化,正如本题中的“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考生只要理解儒家的主要观点,紧扣孟子所说的“德”“仁”,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14.(2018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答案】B
【解析】“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体现的是进入一个国家去辅佐国君,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这个国家的建议,故选B;题干没有提到君与民的关系,故排除A;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