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4致女儿的信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思考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学会珍惜父母的爱,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的无私和伟大。
2. 如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带或视频。
2. 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式的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
(3)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受。
3. 重点词语和句式:(1)教师出示PPT,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学生跟读,巩固记忆。
4.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计划。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父母对子女的爱的无私和伟大,鼓励学生珍惜父母的爱,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6.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重点词语和句式。
(2)写一篇关于如何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情感教育是否到位。
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应注重全面性,不仅要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变。
可以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心得体会等方式进行评价。
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一、教材分析1. 教学内容《致女儿的信》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阅读文章,文字简练、情感真挚,旨在告诉女儿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
2. 教学目标通过本文教学,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文中的词语、句子结构以及修辞手法;•文章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
并且,让学生体会到:•读文章的过程中,对于关键词和句子理解的必要性;•用批注和笔记记录下对文章的思考和理解,加深阅读效果。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文章的主旨和情感;•文中的词语、句子结构以及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独立思考和表达思想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简单的引入,激发学生对《致女儿的信》的兴趣。
导入方式:•展示文章标题,询问学生对文章的猜想;•设计题目,让学生先行思考;例题:标题:《致女儿的信》问题:根据题目,猜测文章内容。
2. 讲解文章首先让学生自阅文章,然后由老师进行演讲和讲义,解释文章的内容和思想。
讲解方式:•加强主旨,突出情感;•点明文章构思脉络;•突出环境因素;•引导学生思考。
3. 细节分析细节分析通常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文章,包括但不限于:•文章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文章语言的韵律和节奏;•文章的铺垫、高潮和结尾。
4. 文化历史纵览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进一步理解主旨和情感。
举例:•进一步了解袁枚的生平、思想、作品;•探究《致女儿的信》体现的思想意义。
5. 总结准备总结将目前所学内容整合,并引导学生合理思考。
总结方式:•回顾文章阅读过程和讲解内容;•总结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启示和意义。
三、教学指导1. 学生需具备的能力•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文学语言的基础;•精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拥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和社会知识。
2. 学生建议•在阅读文章时,学生需在结合篇章整体去理解词汇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文章中的语言结构和修辞手法;•掌握批注和笔记的方法,并在细节分析和总结准备过程中,进行笔记记录和集中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三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三篇.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设想: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
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
爱情这个火辣辣的词,撞击着每个青年的心扉,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就像爬山虎攀上了年轻人的心房,稍不留神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
教学重点: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难点:理解“爱情”的真正涵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2、理清文章的脉络。
3、再读课文,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值得思考的问题,展开思考。
三、新课讲授: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明确: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明确: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明确: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三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三篇.篇二教材分析:《致女儿的信》是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篇阐述爱情本质的文章,他说,爱情是充满着美与力量,是历经岁月考验的忠诚,是心灵的追念。
对于正处于青春期,渴望成长,对爱情有一丝朦胧隐秘渴望的九年级孩子们来说,本文无疑是一篇的帮助孩子们认识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的文章。
同时,教育家又以其特有的方式诉说着对爱情的见解,浅白易懂的语言营造出一种诗意美好的童话氛围,让人在感受爱情的魅力的同时,折服于这种言语的魅力。
因此,学习本文,不仅仅要了解、把握爱情的内涵和真谛,还要欣赏和涵泳苏霍姆林斯基的独具特色的语言。
教学目标:1、欣赏文章浅白易懂、诗意温暖的语言。
2、把握爱情的真谛,获得自己对爱情的正确理解与信念。
教学重点:欣赏文章浅白易懂、诗意温暖的语言。
教学难点:把握爱情的真谛,获得自己对爱情的正确理解与信念。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的孩子今年只有三岁,可是已经常常拿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来问我了。
比如“太阳为什么落山?”“好吃的为什么要和别人分享?”等等。
我总是回答得小心翼翼,唯恐一句话不慎,误导了他小小的心灵。
我想,等到他再长大些,和你们差不多大时,说不定还会问我:爸爸,什么是爱情? 不过,这个问题我倒不怕,因为我会给他看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
请学生阅读预习提示。
(屏显)“本文作者面对十四岁女儿提出的这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不回避,不敷衍,而是用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
”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围绕这两句话展开。
板书“诗意的故事”、“爱情的真谛”二、初读故事,涵泳诗意语言1、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文中故事的情节。
2、解读“诗意”的含义。
课件:诗意: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结构3、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7~23段,从中感受诗意。
(1)第一幅画面:着重感受美的意境、美的情感。
指导朗读。
(2)第二幅画面:继续通过品析语言感受美的意境和美的情感。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信件的基本格式和写作特点。
1.2学习并掌握信件中的生字词和成语。
1.3理解信件的主题,感受父爱如山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信件内容。
2.2学会通过信件表达情感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尊敬父母、关爱家人的品质。
3.2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信件内容,感受父爱。
1.2学习信件的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1.1理解信件中抽象的情感表达。
1.2掌握信件的写作格式。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信件内容,感受父爱。
3.课堂讲解讲解信件的基本格式和写作特点。
分析信件中的生字词和成语,引导学生掌握。
4.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信件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5.课堂小结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信件的理解。
2.课堂讲解讲解信件中的抽象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分析信件中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实践演练让学生尝试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感情。
学生分享自己的信件,教师点评并指导。
4.课堂小结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
2.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父爱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父母的爱。
3.拓展延伸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感受父母的爱。
4.课堂小结第四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
2.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信件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写作技巧。
3.成果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信件作品,分享自己的感情。
教师点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4.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学习内容,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感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致女儿的信》这篇课文。
分析并理解信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掌握信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会通过朗读和讨论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深沉的,学会珍惜和回报父母的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
分析并理解信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感受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深沉的,学会珍惜和回报父母的爱。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一个关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爱的小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怎样的,引出本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分析信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和评价。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让学生思考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怎样的,以及如何回报父母的爱。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和技能。
四、课后作业:1. 朗读课文,加强语音和语调的把握。
2. 熟读并背诵信中的精彩片段。
3.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父母之爱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应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排比修辞手法,探讨其对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
通过朗读和角色扮演,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致女儿的信》的大意,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和反思。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孝道意识,懂得尊重父母,关心父母。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面对困难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致女儿的信》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课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表达的孝道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如何理解并实践作者在信中传达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致女儿的信》的背景。
(2)引发学生对孝道及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孝道的认识和做法。
(2)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热爱生活、积极面对困难的品质。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孝道意识及生活态度的重要性。
2. 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自己在生活中改进的方向。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致女儿的信》,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孝道和热爱生活的作文。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理念。
2. 情感教育法:教师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孝道意识和正确的生活态度。
3. 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情感的交流。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致女儿的信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致女儿的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并理解信中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和教育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探讨信中的教育理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品质。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与理解。
2. 分析信中父亲的教育意图。
三、教学难点:1. 信中深奥的人生哲理的理解。
2. 如何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教育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
2. 作者及其作品背景资料。
3. 相关教育理念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父亲》,引导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
(2)学生分享自己对父爱的认识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分析信中父亲的教育意图。
(2)引导学生探讨信中的教育理念,并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4.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信中的教育观点。
(2)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5. 情感体验:(1)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对父爱的认识。
(2)学生宣誓要孝敬父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写一篇关于父爱的作文,表达自己的情感。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教师推荐其他有关父爱或家庭教育的文章,如《背影》、《爸爸的花儿落了》等,让学生比较阅读,拓展视野。
2. 观看影视作品:组织学生观看电影《亲爱的》、《垫底辣妹》等,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家庭教育的力量。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如:“信中父亲提到的教育原则有哪些?”“你认为这些原则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体现?”等。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致女儿的信》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致女儿的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和教诲。
2.分析父亲通过信件传达的人生哲理,学会关爱他人,懂得尊重和珍惜。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真挚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主旨,体会父亲对女儿的关爱。
2.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感悟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文章内涵,把握人生哲理。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实践。
四、教学过程1.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previouslesson,谈论关于亲情的话题。
(2)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兴趣。
2.自读课文(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提问: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父亲在信中传达了哪些人生哲理?3.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父亲在信中是如何表达对女儿的关爱的?4.分析文章(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讨论:文章中父亲传达的人生哲理有哪些?5.写作实践(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致xx的一封信》为题,写一封信。
(2)要求:表达真挚的情感,传达自己的人生哲理。
6.成果展示(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分享写作心得。
(2)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2)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爱他人,尊重和珍惜亲情。
五、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讨论,整理出父亲在信中传达的人生哲理。
2.完成课后作文《致xx的一封信》,要求感情真挚,传达自己的人生哲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课堂讨论,分析文章,写作实践等环节,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文章主旨,感悟了人生哲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关注和引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previouslesson,谈论关于亲情的话题。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关于家庭和亲情的话题,你们能分享一下自己在家庭中的温馨时刻吗?生1: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玩,他们给我买了我最喜欢的冰淇淋。
初三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
初三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信件的内容和主题,感受父亲对女儿的深情。
2.学习信件的写作格式和表达方式。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信件的内容,感受父亲的爱意;学习信件的写作格式。
2.教学难点:理解信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和信件的背景。
学生分享对父亲的印象和感受。
2.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信件,注意理解信件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信件的理解。
3.分析信件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信件中的关键语句,感受父亲的爱意。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4.学习信件的写作格式教师讲解信件的写作格式,包括称呼、、结束语等。
学生尝试根据格式,书写一封给父母的信。
5.深入探讨信件主题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信件中所蕴含的哲理,如人生观、价值观等。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6.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所学,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
2.阅读其他关于亲情的文章,感受亲情的伟大。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信件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入,能感受到父亲的爱意。
2.学生在信件写作格式方面有所收获,但还需加强实践。
3.课堂讨论气氛活跃,学生对信件主题的探讨较为深入。
4.课后作业能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苏霍姆林斯基和信件的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这封信是他写给女儿的一封充满爱意的信。
学生分享对父亲的印象和感受,如父亲的爱、严厉、关怀等。
2.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信件,注意理解信件内容。
信件中,父亲以真挚的情感,讲述了自己对女儿的爱意和对人生的理解。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信件的理解。
如:信件中父亲为什么要给女儿写信?父亲在信中讲述了哪些关于人生的故事?3.分析信件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如:父亲的爱是无私的,他们为我们付出,从不索取回报。
4.学习信件的写作格式教师讲解信件的写作格式,包括称呼、、结束语等。
九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4致女儿的信
九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4致女儿的信
致女儿的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复习书信的格式和特点。
2.学习本文用故事去阐释道理的方法,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
3.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过程与方法:
1.本文由于采用故事的形式去阐释道理,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同时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爱情等问题比较好奇和敏感,因而比较感兴趣。
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去教学,让学生积极大胆地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进一步养成有感情朗读课文的习惯,提高其朗读感知能力。
3.继续学习在语境中领会语句含义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4.配合优美动人的背景音乐,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名言警句或者一些感人的爱情故事,让学生进一步受到启发和感悟,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从正面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其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同时也要体会文中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的深深的爱,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去生活和学习。
2.引导学生理解爱情的本质,适当进行青春期教育。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第4课《致女儿的信》教案 新人教版
致女儿的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对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进行2.理解文章中故事的寓意。
3.学习作者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技巧。
4.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的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重点难点:1.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
2.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由爱情而演绎的故事,更是那样的惊心动魄。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
无论哪个时代,爱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许诺。
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
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是呀,人间有情,红尘有爱,这令人魂牵梦绕的情丝正等着你成长!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
探究新知: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
1.面对女儿的问题,作者没有轻下结论,他是怎样解释“什么是爱情”的?作者到底认为什么是爱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怎样理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句话的含义?4.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在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可以摘一株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株。
柏拉图觉得此事很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
最后,他垂头丧气地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挑挑捡捡,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株麦穗也没有。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课文也是用故事的形式诠释什么是爱情这个大问题的。
爱情是美好的,是人类历久弥新的话题,对于爱情,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也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解释)再读课文,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体会文中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的写法。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致女儿的信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致女儿的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理解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和教育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父女关系。
(3)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父母的角度,提高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感恩的心态。
(2)理解父母的期望和关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学会与父母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学会与父母沟通,理解父母的期望和关爱。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换位思考,理解父母的角度和心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猜测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2)学生合作学习,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示例分析。
(2)教师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理解父母的角度和关爱。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5. 情感交流:(1)学生分享与父母之间的沟通经历,讲述自己的感悟。
(2)教师引导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ir parents' love and expectations.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父女关系。
学生应该认识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的重要性,学会与父母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致女儿的信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致女儿的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分析信中的内容,掌握信件的基本格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理解信中的内容,掌握信件的基本格式。
教学难点:分析信中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信件的基本格式,包括信头、称呼、、结尾、落款等。
2. 提问:你们曾经给父母写过信吗?你们觉得父母对你们有什么期望?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致女儿的信》,理解信件的基本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讨论信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对信件的格式进行讲解,包括信头、称呼、、结尾、落款等。
2. 分析信件中的内容,讲解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关爱。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信件中的深层含义,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提醒学生要珍惜父母的爱,努力成长,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信件的基本格式掌握较好,但在分析信件深层含义时,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让他们明白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要珍惜并努力回报。
六、课堂练习(10分钟)练习题目:1. 根据信件格式,写一封给父母的感谢信。
2. 分析父母信中对你的期望,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谈谈你的感想和计划。
七、作业布置(5分钟)作业:1. 完成练习题目。
2.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八、课后反思(课后自主完成)教师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3. 针对学生的反馈,下一步教学应该如何调整?九、教学评价(课后自主完成)学生评价:1. 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有哪些?2. 对父母的爱和期望有何感悟?3. 对自己有何要求和期望?十、教学计划(课后自主完成)下一节课计划:1. 讲解练习题目,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致女儿的信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致女儿的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并理解信中父亲对女儿的期望和关爱。
(3)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感恩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2. 分析并理解信中父亲对女儿的期望和关爱。
3. 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信中父亲对女儿的期望和关爱。
2. 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致女儿的信》。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温情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合作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教师分析并讲解信中父亲对女儿的期望和关爱。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封信给自己的父母,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2)学生互相交换信件,进行互评和自评。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7.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2)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寻找改进的方法。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方面。
2. 同行评价:同行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致女儿的信》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致女儿的信》教案一、教课目的:(一)知识与能力:1、复习书信的格式和特色。
2、学习本文用故事去阐释道理的方法,领会故事背后的寓意。
3、认识爱情的真切含义,建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过程与方法:1、本文因为采纳故事的形式去阐释道理,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同时因为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爱情等问题比较好奇和敏感,因此比较感兴趣。
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色去教课,让学生踊跃勇敢地展开议论,指引学生建立正确的爱情观。
2、进一步养成有感情朗诵课文的习惯,提升其朗诵感知能力。
3、持续学习在语境中领悟语句含义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剖析理解能力。
4、配合优美动人的背景音乐,教师能够出示一些名言警语或许一些动人的爱情故事,让学生进一步遇到启迪和感悟,逐渐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注意从正面去指引学生对课文进行剖析和议论,培养其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同时也要领会文中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的深深的爱,经过学习使学生能以踊跃的态度去生活和学习。
2、指引学生理解爱情的实质,适合进行青春期教育。
二、教课要点:1、领会运用故事论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利处。
2、经过议论去品尝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理解爱情的真切含义,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课难点:1、对一些含义较深的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必定的难度。
这需要教师实时去指引,将问题分解变细。
2、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转变的特别阶段,因为缺少充足的生活经验,对于爱情实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
四、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多媒体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人类自有史以来,爱情向来被传唱不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这是对于爱情的成语;牛郎织女、天仙配,这是关于爱情的传说;“以前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关于爱情的诗句;还有爱情的俗语: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正困扰着你,那些令人魂牵梦萦的情思正等着你长大,你真切懂得爱情的真理吗?究竟什么是爱情?大家或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中获得启迪。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 新人教版(4)
《致女儿的信》教案教学目标:l.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山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在河流的两岸,对一阵阵的狂风,勇敢地作战……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做窠鸣叫。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人的一种美好的情感,爱情更多的时候是属于成年人的话题。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也会对这个话题有兴趣,但是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下面我们看看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给他十四岁的女儿解释什么是爱情的。
(二)有关作者:作者苏霍姆林斯基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
他还荣获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和马卡连柯奖章。
从1948年直至逝世,他一直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的校长。
他主张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强调德育、体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都非常重要,不可偏废。
一生写的教育著作有40多种,600多篇论文。
不少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有影响的学术团体,纷纷邀请他出国讲学。
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入苏联史册,成为世界著名的教育家。
(三)问题探讨:1. 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中读到了“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这三者有着紧密的关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
最新初三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三篇
初三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名言警句和一些文学常识。
2、理解文中故事的寓意,和作者对爱情的诠释,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会故事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爱情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收集有关爱情的歌曲、名言、诗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歌曲l 1.说说阅读感受。
2.学生讲述童话故事。
一生讲述,其他学生补充、评价。
四、小组交流展示1、多媒体出示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东西?想一想,为什么把这三者放在一起解释“爱情”?(2)在信的开始和结尾,父亲表明了对爱情的态度,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回答:父亲是告诉女儿应怎样对待爱情呢?2.小组长组织讨论。
3.学生展示。
(1)学生回答:第一次:爱情(不可理解美和从未见过的力量)——勃然大怒第二次:忠诚(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怒不可遏第三次:心灵的追念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可以是超越死亡的追念。
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2)学生回答:要做明智的人、要懂得爱、要有人性美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4、学生自主质疑(可针对含义深刻的语句、写法等),合作探究,进一步理解课文。
五、我提升,我幸福同学们,爱情是最美好的感情,她像春天里的百花,带来浓郁的芬芳;她像夏日的晨风,带来丝丝的凉爽;她像冬日的阳光,带来融化冰冷的温暖。
那么古今中外也有很多经典的爱情故事,你知道吗?1、说说你知道的经典爱情故事、成语、物品歌曲、诗词等。
(学生发言后多媒体展示)2、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的爱情,然而过早的摘取爱情的果实,能收获甜美吗?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1)学生发言。
l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4致女儿的信
致女儿的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复习书信的格式和特点。
2.学习本文用故事去阐释道理的方法,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
3.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过程与方法:
1.本文由于采用故事的形式去阐释道理,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同时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爱情等问题比较好奇和敏感,因而比较感兴趣。
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去教学,让学生积极大胆地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进一步养成有感情朗读课文的习惯,提高其朗读感知能力。
3.继续学习在语境中领会语句含义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4.配合优美动人的背景音乐,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名言警句或者一些感人的爱情故事,让学生进一步受到启发和感悟,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从正面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其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同时也要体会文中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的深深的
爱,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去生活和学习。
2.引导学生理解爱情的本质,适当进行青春期教育。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通过讨论去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1.对一些含义较深的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这需要教师及时去引导,将问题分解变细。
2.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转变的特殊阶段,由于缺乏充分的生活经验,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多媒体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
人类自有史以来,爱情一直被传唱不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这是关于爱情的成语;牛郎织女、天仙配,这是关于爱情的传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关于爱情的诗句;还有爱情的俗语: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正困扰着你,那些令人魂牵梦萦的情思正等着你长大,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中得到启示。
二.自读感知其整体把握
1.字词积累
繁衍yǎn忐忑tǎntè 一抔黄土póu无与伦比lún
怒不可遏è 伫立zhù 幢zhuàng麦穗suì
忐忑:心神不定。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化为乌有:变得什么都没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
怒不可遏:愤怒之极,不可抵制。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2.走进苏霍姆林斯基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
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
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3.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大声将课文读一遍
问题1、读完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
问题2、大屏幕出示:上帝在创造了人后,3次来到人间,每次都分别看到了什么?每次看到的变与没变的又分别是什么?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父亲)对此的态度;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3)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提示: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从而引出下面的问题:
A、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
提示: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B、“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一个正确的引导带给“我”的巨大收获,希望女儿重视。
同时运用故事揭示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三.合作交流解读推究
阅读课文第5—25段:
(一)请同学复述文中的故事。
(二)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提示: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提示: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提示: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提示: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
(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
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
品味语言: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
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
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爱情,它高于上帝。
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
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坏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三)品读上帝
问题1、上帝在前两次看到爱情时是什么样的表现?课文中分别用了一个成语来形容。
试着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问题2、第一次勃然大怒,第二次怒不可遏,照如此推理,第三次应暴跳如雷,可是上帝是什么样的表现?读一读,分析一下原因。
总结:上帝是被震撼了,他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阻止不了人类的爱情,而且人死了,爱情没有死。
更重要的是感动,他觉的是他创造了人类,可是却主宰不了人类的爱情,那就让人类自己主宰自己吧。
因为人的思想、感情、尊严是任何力量艘阻挡不了的,于是人就成了大帝上的上帝。
齐读最后一段,谈感悟。
四、拓展训练
大屏幕展示:霍姆林斯基在给他女儿的另一封信中这样写道:人
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
霍姆林斯基的女儿的年龄和我们差不多大,他其实是在暗示女儿应当如何善待爱情,结合中学生早恋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总结:爱情很美,可中学生不是恋爱的季节,过早的摘取恋爱的果实,品尝到的不是爱情的甜蜜,而是酸涩。
就象文中所说: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送给大家一句话,大屏幕展示:把握应有的爱是幸福的,放弃不应有的爱是轻松的。
课程进行到此,你应该对爱情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那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呢?用一句话总结出来。
结尾:
有首歌每次我听了都很感动,就象文章中的这对老人,爱一个人就应该和他一起慢慢变老,直到老的哪里也去不了,依旧把他当作手心里的宝。
欣赏歌曲《最浪漫的事》我想再过若干年,等你们学有所成时,也一定能够收获甜蜜的爱情。
这样的人生多么浪漫,多么富有诗意,但是,只有真正懂得爱情的人,才能够拥有诗意的人生!
◆教后反思:
课前准备好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多感官的刺激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师明确讨论的要求,通过讨论去交流对爱情的不同看法,从中探讨爱情的真谛,另外,教师还要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结合一些有关爱情的资料,让学生深化与拓展所学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