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影响因素分析_刘小兵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演变动因、运行效率及改革路径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演变动因、运行效率及改革路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优化我国行政区划设置,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健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 "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以及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制度"目标和要求。
对"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是一项关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长治久安具有长远意义的理论工作。
鉴于"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最初以财政为突破口,时间跨度长,地方改革相对系统全面,故笔者力求以"财政"为视角,以点扩面,系统总结"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以来的成效、问题,提出今后财政体制改革路线,同时对"省直管县"行政体制改革和全局性体制改革提出建议考虑。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旨在解决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因"事权重心下移、财权重心上移"而导致的县、乡基层财政困难、地区间财力不均,以及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失衡等问题。
目前,"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已于2012年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基于各省省情不同,具体改革措施存在很大差异,但总体改革思路一致,即为理顺和规范省以下财政分配关系,给予县一级政府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加大省财政对市(县)财政的支持力度,指导县市提高财政管理水平,逐步建立起财政结算、收入考核、转移支付、资金调度、资金补助、工作部署等直接到县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
但"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在现实运行中发挥正面效应的同时亦出现一些问题,如省与市、县的职责权限划分不清晰,市、县分治不彻底,行政区划与行政体制配套改革不力等。
因此,研究"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如何有效、深度地推行显得非常重要。
对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相关思考及建议论文
对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相关思考及建议论文对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相关思考及建议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现行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探讨,对其相关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分别进行了阐述,并据此提出了一些改革的策略和建议,以期可供借鉴或参考。
关键词: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一、背景近年来,国内部分省市为了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发展县域经济,开始推行县级财政省级直管制,来充分提高财政工作的效率,保证财政资金的及时到位。
就山东而言,自2009年起我省开始实施省管县财政体制试点改革,将包括商河、莱阳、高青、安丘、惠民在内的20个县或县级市纳入本次改革试点的范围内,并已开始逐步实施。
相对于传统的市管县,省管县是指省级财政跨过市一级财政,在政府间收支划分、转移支付、资金往来、预决算、年终结算等方面直接面对县级财政开展相关业务的一种财政管理形态。
这种财政管理形态可以充分解决以往市一级对县级干涉过多,对其省级拨付资金进行部分截留,县级对其自身经济发展没有发言权的弊端。
除此之外,还可节约大量的行政成本,提高了行政管理的效率,有效的解决了信息失真发生的可能性。
二、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具体优势1.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在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实施后,由于市一级中间环节的取消,省级财政可以直接结算至县,实现了市级与县级财政主体地位的平等化,从而有效的避免了市一级对省级财政资金的截留,而通过省级与县级的直接交流和对话,可充分增强省级对县级财政的调控能力,有效避免了由于存在中间环节所导致的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
以山东为例,由于第一批所试点的20个县(县级市)大都属于经济不发达的县域,有些甚至为贫困县,本次试点改革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即为财政资金的拨付。
2.有利于“三农”事业的发展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在财政方面对公共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其目的就是从体制上解决县级财政资源不足的问题,使其可以集中财力发展县域经济以及各种社会事业,提高乡镇居民、农民的人均收入。
关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的权力也很容易被中间环节截 留。这种管理体制不 利于调动市县和基层 政府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 影响 政府管理效能的最大发挥。西方国家政府一般都是 2~ 级。如美国地方行政层级可视为 3 , 3 级 在联邦 政府下 , 一级行政 区是 5 0个州和哥伦 比亚特区, 以 及 8 0 个地方辖 区。加拿大 、 000 澳大利亚和德 国也 是三级体制 , 而英 国、 瑞士和荷兰则是两级 。 [ 发达 3 国家的经验很值得我国借鉴 。 ( 市管县体制使城乡利益分配失衡 三) 我 国的市管县体制 , 客观上扩大了各管县市的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0 7 0 3 7 4 37 ) 作者简介 : 刘笑萍 , , 女 呼和浩特人 , 中央财经大学副研究员 , 从事 经济 学研 究。
要, 发挥了一定 的积极作用。但 随着改革开放 的不 断深人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 这种体制 已经暴露 出一 系列问题 : 一是管县的地级 市大多不是符合宪法规 定的“ 直辖市和较大的市” 它们领导和管理县缺乏 , 法律依据。二是市管县体制增加 了财政管理层次 , 加大了财政 负担 , 高 了行政成 本 , 提 降低 了行政效 率 。三是规模比较小 、 辐射功能弱 的地级市 , 由于 自 身财力不足 , 不仅很难带动所辖县 的发展 , 而且市县 之间矛盾越来越突出。四是一些管县的市农业人 口
区的市、 市辖区, 民族乡、 乡、 镇五级预算 。一些不具
备设立预算条件的乡 、 民族乡、 , 镇 经省、 自治区、 直 辖市政府确定 , 暂时没有设立预算。客观地讲 , 我国
的市管县财政体制适应 了当时行政 体制改革 的需
收稿 日 : 0- ・ ; 回 日 : 0 . - 期 2 8 41 修 0 0 0 期 2 81 2 0 04
省直管县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省直管县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本文对三年来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改革的运行情况进行了一些总结、研究和分析,对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做了进一步理顺和规范运作方式,希望尽快壮大县域经济和提高改革的成效。
关键词:直管县财政管理改革Abstract:this article for three-years provincial County are some summary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reform, research and analysis, to constantly improve the relevant system, further straighten out and regulate the mode of operation, hoped that the growing County domain economy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form.Keywords: direct County fiscal management reform2009年,省政府下发文件,对包括行唐在内的全省64个扩权县(市)和产粮大县(市)开始实行统一的省财政直接管理体制,2010年又将实施范围扩大到92个县(市)。
那么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改革在实施中应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一、省直管县改革存在的不足1.省直管的范围和内容有待扩大与细化首先,单纯财政直管的作用不明显,财政仅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财政预算的安排和执行是政府工作的一部分,同时要接受同级人大的监督。
这样脱离行政管理体制下的省财政直管(况且目前仅是财政结算方式的改变),对县财政运行的积极作用难免要打折扣。
其次,实行财政直管的配套政策有待进一步明确,省对直管县在政策扶持、税收激励、转移支付、基本支出保障、配套优惠、津补贴增长等方面都没有较大变化,省财政直管的优越性体现不充分。
浅析“省直管县”财政改革中的制约因素
推 进 的重要 因素 。
二 、 一 级 政 府 的 消 极 行 为 市
毋 庸 置 疑 . 权 强 县 意 味 着 原 先 属 扩
致 经 济发展 落后 , 是 县域 经济 实 力薄 还
弱 导 致 县 级 目前 的 政 治 地 位 。 实 际 上 , 县 级 经 济 实 力 不 强 , 导 致 县 级 财 力 不
未 出台 ,仪 财政 部 门 与省直 单位对 接 ,
其 他工 作仍 然 由地 市级 管理 , 易造 成 容
: E作难 以协 调 。 虽然 县级 基层 对 改: 荸的
认 呵程 度 较 高 .也 渴 望 政 策 得 到 落 实 。 但 县 级 人 事 、 批 等 诸 多 行 政 大 权 仍 然 审 由 地 市级 政 府 部 门 掌 管 , 各 种 事 权 审 批 、 目 申 报 依 然 要 经 过 市 级 , 易 造 项 容 成 县 级 财 权 与事 权 不 对 称 , 可 避 免 地 不
般。
于 市 级政 府 的社 会经 济 管 理 权 限需 要
下 放 到 县 级 政 府 。 财 政 省政 府 面 临 的难 题 眚
一
是 省 级 管 理 幅 度 大 。 直 管 县 财 省
足 、 共产 品 供 给 能 力不 强 , 而 导 致 公 进
县 级 政 府 越 发 依 赖 上 级 转 移 支 付 , 而 从 政治 上县级受 上级 政 府的控 制也 越 深 。
管 理方 式 的单 方突 破 , 项 配套 措施 尚 各
级单 位 平均 下辖 9个 地 级市 ( 不算 自治
州单位) 5 和 9个 县 , 就 是 说 , 国 统 也 全
一
经 济 的 发 展 水 平 的 落 后 , 县 域 人 均 G P不 及 全 国 人 均 的 8 % 。另 外 , 域 D 0 县
试论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
试论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论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摘要: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是近年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热门话题。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利大于弊。
此项改革必将会对市县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但近期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要积极地化解。
此项改革要因地制宜,稳步慎重推进,不能搞“一刀切”。
此项改革要积极试点,积极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关键词: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2009年6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在2012年底前力争全国除民族自治地区外全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
这次改革不仅是财政管理层次的调整,更是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前奏,是一次大规模的权利和利益的再分配。
因此,我们应认真分析其利弊得失,趋利避害,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一、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1.县乡财政困难。
在现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下,县(市)一级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称,财政供养人员过多,县乡政府债务沉重,资金调度困难,很多县(市)要依靠省财政的转移支付才能维持政府的正常运转。
县乡财政困难为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注入了动力,通过减少财政和行政层级来降低行政成本、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共识。
市管县财政体制的弊端。
我国目前实行的市管县体制是1982年以来逐渐形成的。
市管县体制对于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市管县的财政体制产生的矛盾越来越多,已经不适应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首先是经济利益的矛盾。
产生这个矛盾的主要根源是地级市的经济实力不够雄厚,属于“弱市强县” 型财政,加上有些地级市管辖的县数量多、人口多、面积大,市带县带不动,市对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很难有大的倾斜、扶持和帮助,相反甚至要依靠县的贡献来投入市区建设,县域财富向地级市日趋集中,很多比较穷的地级市事实上成为县域经济的“抽水机”,出现了“市刮县”、“市挤县”的现象。
其次是城乡关系的矛盾。
财政“省管县”改革对县级国库的影响及建议
为了进一步理顺和规范省以下财政分配关系,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进行了“省管县”等财政体制改革。
2011年江苏省沭阳县作为全省三个试点城市之一,探索省管县由财政省管向行政省管深入。
财政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也对县级国库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省管县”改革总体情况(一)改革主要内容为适应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需要,大力推动扩权强县,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自2007年起开始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
主要采取了从2007年6月1日起,市、县财政之间停止往来资金拨付关系,省、县财政之间直接发生往来资金拨付关系。
为便于操作,改革在尽量统一要求的同时,也赋予市县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如在规定按省定基期年划转基数的同时,允许市县双方自行商定划转基数;再如理顺市县间收入划分,县级政府提出的在尊重历史的情况下,按属地原则划分等意见和建议,方案中尽量予以体现,改革改革方案既体现了市里的要求,也同时体现了县里的要求。
(二)初步成效1、规范了省以下财政体制分配关系,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省直管县后,对原预算管理体制中不符合县域经济发展要求的市、县收支范围进行规范和调整。
同时,省财政通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返还集中增量等调控方式,从政策上、资金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各地加快发展。
以沭阳为例:改革后2007年全县财政总收入15.00亿元,比实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前的2006年的8.90亿元增加6.10亿元,增长68.54%,2008年财政总收入25.00亿元,2009年财政总收入32.66亿元, 2010年财政总收入44.43亿元,2011年财政总收入64.65亿元,财政总收入从2006年至2011年累计增幅626%,得益“省管县”的优惠政策,沭阳经济连续五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0年、2011年连续二年从苏北的落后县变成了苏北第一强县。
2、加快了财政资金拨付速度,提高财政资金运行效率。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 改革研究
abc,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abc
时间:20XX-XX-XX
目录
01
添加标题
02
03
04
05
0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省直管县财 政体制改革 的背景
省直管县财 政体制改革 的实施情况
省直管县财 政体制改革 的利弊分析
省直管县财 政体制改革 的未来展望
促进了政府间竞 争与合作,优化 资源配置
提高了政府公共 服务水平和民生 福祉
XX学院
THANK YOU
汇报人:abc
汇报时间:20XX/01/01
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地区发展不平衡: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可能导致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加大,加剧发展不 平衡的问题。
省级财政压力增加:在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下,省级财政需要承担更多的管理责任,财 政压力可能会增加。
改革成本高昂: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需要重新构建财政管理体系,改革成本较高。
制度衔接问题: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可能存在与现有财政制度衔接不畅的问题,影响财 政运行的稳定性。
借鉴意义:其他地区可以借鉴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财政体制改革。
推广价值: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可以为全国范围 内的财政体制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改革对政府治理能力的影响
提高了政府财政 透明度和资金使 用效率
增强了地方政府 自主决策和创新 能力
风险与不确定性: 改革过程中可能面 临各种不确定性和 风险,如财政资金 缺口、地方政府债 务等问题,需要采 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省直管县下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初探
金”的项 目每年较多 。 这进一步加剧了县级 的来 说 ,上一 级政 府始 终 处于 强势 地位 。要
财政 困难 。 种 特殊 的财 政管 理 体制 , 扰 积 极 培 育县 级政 府 的主 体税 种 ,如 房产 税 。 这 干 ‘
、
破 当前 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 了下 级政 府 的事权 和 财权 的运 作 , 坏 了政 同时扩大共享税的税种范围和分享 比例 , 实 府 工 作程 序 ,挫 伤 了基 层 工作 积极 性 , 响 影 了政 府 职 能效 率 。 2 层级过多 分 税 制 的理 论 和 实 践 证 明 ,政 府 层级 越多, 就要 求 更多 的税 种 和税 源在 各级 政 府 之 间进行 分配 。 国 目前 共 有 2 个 税 种 , 我 8 数 量 上 在世 界 已处于 前 列 , 加上 我 国五层 级 财 政 体 制 ,这 进 一 步 影 响 了 分 税 制 的实 施 效 果。依照美国分税制经验 , 联邦政府的税种 主要有个人所得税和工薪税, 州政府主要有 销售税和公司所得税 , 基层政府主要是财产 税。 这种税种的划分一方面符合 了税种本身 的划分原则, 另一方面也符合分级财政的内 在 要 求 。 人所 得税 的开 征要有 利 于全 国 劳 个 动力市场的自由流动, 就要求该税种归属中 央政府征收, 同时便于发挥其宏观经济稳定
【 关键 词 】 省 直 管县 ;财 政 管 理 ;财 政 体 制
一
的 支 出结 构 , 却较 多地 承担 经济 和社 会转 型 期 的各 种 经济 社会 成本 , 以及额 外 的经 济 发 展 负担 。县 级政 府 一直 提供 义务 教 育 、本 区 域 内基 础设 施 、社 会 治安 、 境 保护 、 政 环 行 管理 等 多 种地方 公 共产 品 , 而且 县级 政府 所 履 行 的事权 ,大 多 支出基 数大 、刚性 强 、增 长 较快 ,例如 ,最低 生活 保 障 、医疗 制度 改 革、养老失业保险、工资调整县级承当部分 等 等。 另 外 ,“ 级 出 台政 策 、下级 匹配 资 上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县域经济的影响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县域经济的影响【摘要】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县域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改革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自主权,使县政府能够更灵活地制定经济政策和发展规划。
改革促进了县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改革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吸引更多投资和人才的流入。
改革也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县域经济有着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县域经济、自主权、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投资、人才、跨越式发展、重要举措。
1. 引言1.1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县域经济的影响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举措之一,对县域经济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
在过去,县域经济受到省级财政体制的束缚,往往缺乏自主权和发展动力。
而随着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县域经济得到了更多的自治权,有助于更好地适应本地的实际情况和需要。
在新的体制下,县域经济的发展空间得到了扩大,各地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来制定发展策略,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也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入,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县域经济有着积极的影响,为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未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将继续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实现更大的发展突破。
2. 正文2.1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自主权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自主权,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改革举措。
过去,县域经济发展受到上级财政分配、指导性计划等因素的制约,缺乏自主权和选择权。
而随着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推进,县级政府在财政管理、项目资金使用、产业发展等方面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及其对县域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
“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及其对县域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摘要]推行相应的行政体制改革,实行多元主体参与的公共产品民主供给模式,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加快地方税制建设才能确保“省直管县”的顺利推进以及对县域公共产品的根本改善。
[关键词]“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县域公共产品供给1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优点及其存在的问题“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是指:省、市、县行政管理关系由“省—市—县”三级管理转变为“省—市、省—县”二级管理。
我国推进“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是为了减少行政管理层次,增强省级调控能力;是为了扩权,强县(市),使中央和省对县(市)财政的一些扶持政策和补助资金等能及时落到实处,真正做大县(市)一级。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大了省级财政对县级财政的支持力度,有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对欠发达县(市)转移支付的力度。
不可否认,“县财省管”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但面对改革,我们不仅要看其成效,更要警惕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改革,更有效地促进“省直管县”改革。
1.1 与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矛盾实行财政“省直管县”后,将市级的财权架空,无疑会影响到行政管理权的实施。
省、市、县三级政府运行方式、工作方法、规章制度等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管理体制。
在已进行“省直管县”改革或试点的省份,大都是在财政上“省直管县”,而在行政关系依然是市管县,市县财政平行对省级财政,除部分事权直接下放到县以外,其他的人事管理权或绝大部分事权仍实行“省管市、市管县体制。
出现人权、财权、事权管理不一致,产生了一些摩擦。
1.2 市对改革县的支持力度减弱一些地方在地级市权力下放后将市级财政的财力更多地投向市区,帮扶县(市)发展的积极性有所降低,项目要求的配套资金迟迟不能到位或划拨给了另外地方,一些地级市不愿意再承担配套责任。
1.3 管理幅度扩大,给省级财政增加了压力“省直管县”后,省管理幅度的扩大,给省级财政增加了压力,在管理中仍然存在着鞭长莫及的问题。
浅谈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省直管县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
浅谈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省直管县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目录一、内容摘要 (2)二、关键词 (2)三、引言 (2)四、正文 (3)第一部分从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到“省直管县”的若干尝试1.1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3)1.2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3)1。
3省直管县财政比市管县财政具有明显的优势 (4)1。
4“省管县”的若干尝试 (5)第二部分我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问题分析与现行市管县行政体制的局限性2.1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分析 (7)2。
2 先行市管县的局限性 (10)第三部分积极推动“省直管县"行政体制改革,启动和实施的基本构想五、注释 (13)六、参考文献 (14)[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管县"财政体制的弊端也日益显露。
2009年6月22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推进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的总体目标,即2012年底前,力争全国除民族自治地区外全面推进省直管县财政改革。
省直管县财政实质是对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重新分配,这种体制改革不仅会给本地区的县域经济带来巨大的发展动力,而且它也是“省直管县”的一个前奏或过渡阶段。
全面推行省直管县财政改革意味着我国在探索省直管县的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这将是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关系着省直管县的最终命运。
这项改革成功将会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带来巨大的影响.[关键词]省管县市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目前,按照我国政权结构和行政区划的要求,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的原则,形成了中央对省、省对市、市对县、县对乡镇的财政关系。
这样财政层级太多,有限的财政资源很难得到合理的分配,所以加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改革与完善,不仅有助于理顺政府间的财政关系,推动县级政府加快职能转变,更好的提供公共服务,而且能够探索解决一些现行行政体制难以兼容的问题,适时推动省直管县行政改革、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对县域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小企业在创造价值 和提供 劳动力就 业方 面都发挥 了不 可或缺 的作用 。 在我国 ,估计中小企业大概创造 了4 5的城镇就业率 ,并为 G P贡献 / D 了一 半 以 上 的份 额 。 ( )县域 中小企业能够更有效 、更经常地利用地方性 的资源。中 2
国 幅 员 辽 阔 、国情 复杂 、发 展 很 不 平 衡 ,适 合 中 小 企 业 开 发 、 利 用 的
中小企业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 比人员规模 、资产 规模 与经营 规模都 比较小的经济单位 。 1 .县域 中小 企 业 的发 展 现状 ( )管理水平低下 ,产品结构单一 ,技术含量低 。中小企业的经 1 营管理初始时多为家族式经营 ,浓厚 的家族观念束 缚了经营管理 中人 力 资 源 作 用 的 发 挥 ; 中小 型 企 业 由于 资 金 不 足 , 以致 无 法 购 买 先 进 的 机器设备来改进生产技术 ,提高生产效率 。我 国大 多数 中小企业的设 备基本上是大企业淘 汰的产品 ,尚且还有相 当一部 分是 较原始 的手工 操作 ,这不仅导致产 品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资源 浪费严重和环境污染 严重 ,而且还为生产埋 下了安全隐患。 ( )生产盲 目性大 ,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低。中国的民营 中小企 2 业发展历史较短 ,在 瞬息万变 的市场经济情 况下 ,短时间内形成成熟 的经营理念既 不可能 也不 现实。不少 企业 的经营 没有 目标 ,没 有规
资源很多。即使 在大都市 中,贴近居 民生 活 、为都市消费与工 商业服 务的许多经济事业 与项 目,都具有浓重 的地方化 、社 区化 特色。这些
活动很难由少数 大企业做好 ,更不用说包办 ,这正是广大 中小企 业的 用武之地l 。
( ) 县 域 中小 企 业 是 缓 解 就业 压 力保 持 社 会 稳 定 的 基 础 力 量 。 中 3 小企业创业成本低 ,市场应变能力 强 ,就业 弹性也高 ,具有大 企业无 可 企 及 的 优 势 。 17 9 8~19 9 6年 ,从 农 村 转 移 出 的 2 3亿 劳 动 力 绝 大 多 .
我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思考
我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思考胡春兰管永昊一定意义而言,财政体制指的是如何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在财政上的分权与集权的关系问题。
近30年来,我国财政体制经历了1980年的“分灶吃饭”体制、1988年的财政包干体制、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三次重大改革,尤其是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在财政改革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初步稳定和规范了中央政府和以省为代表的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但是省以下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并没有按照分税制的要求理顺,地方四级政府之间实际上已落入了讨价还价色彩浓重的“分成制”与“包干制”状态。
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2年以来,地方政府积极地进行财政体制改革的探索,要求破除“市管县”体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束缚,实行财政上省直管县的体制。
地方这种自发的改革愿景符合中央要求理顺省以下财政体制关系的改革要求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期望,得到中央的肯定并且予以推广。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
同年6月22日,财政部发布《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要求到2012年底前,在全国(除民族自治地区)全面推进“省直管县”财政改革。
由此可见,“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已经被决策层所一致认可,是当前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已从试点阶段进入全面推广实践阶段。
一、“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实施的背景1.基于发展县域经济的需要自1982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和1984年乡镇财政普遍l建立,我国自此形成附属于五级政权的五级财政管理机构,即中央、省、设区的市、县、乡,并且依附于行政管理体制,形成中央财政对省财政、省财政对市财政、市财政对县财政、县财政对乡财政的直接领导和管理的上下级关系。
在县级财政的领导上,自从1982年中央发布改革文件实行市管县以来,一直都是市级财政领导管理县级财政。
在2002年以前,除了浙江省和海南省,全国其他省份都是实行“市管县”财政体制,“市管县”财政体制形成于1982年,当时在辽宁省率先进行“市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之后这一经验在部分地区得到推广,并建立起正式的市管县政府体制。
“省直管县” 财政改革中的难题及其破解
“省直管县” 财政改革中的难题及其破解内容摘要:“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经过多年的试点,在规范省以下各级政府之间财政分配关系,调动各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减少财政运转层次,提高财政运转效率;增强县(市)政府对经济社会宏观调控能力,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改革也给各级地方政府及财政部门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在今后全面改革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应齐心协力,拓宽思路,采取有力措施,破解相关难题。
关键词:省直管县财政改革政府联动财政部于2009年7月发布了《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总体目标,即2012年底前,力争全国除民族自治地区外全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
至此,在全国多个省市试点多年的省管县财政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在全国范围内政府间收支划分、转移支付、资金往来、预决算、年终结算等方面,实现省财政与市、县财政直接联系,开展相关业务工作。
“省直管县”是近年财政改革中颇受关注的热点,“省管县”也是国家“十一五”目标之一。
财政部资料显示,从1992年起至今,全国已有24个省市陆续进行了试点。
从各地试点情况看,虽然具体操作方法不尽相同,但在规范省以下各级政府之间财政分配关系,调动各级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减少财政运转层次,提高财政运转效率;增强县(市)政府对经济社会宏观调控能力,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同时,改革也给各级地方政府及财政部门带来一定的压力和挑战,在今后的全面改革过程中,各级政府应齐心协力,拓宽思路,破解相关难题。
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面临的问题(一)财政体制与行政体制不一致,财权与事权不对称当前我国的行政管理采取的是省管市、市管县,而财政实行省管县后,无形中越过了市级,即市级对县(市)没有了财政管理权,但由于行政体制没有同步改革,除财政部门外,各市州党政领导机构及部门单位仍在履行全市性事权。
而作为与行政权匹配的财政权的架空,无疑会直接影响到行政管理权的实施,必将引起现有的行政管理方式、权限、范围和格局等方面的调整,如果行政体制调整与财政体制不一致,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很可能因缺乏良好的行政环境而体现不出应有的体制效用。
浅析“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浅析“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作者:来源:《时代金融》2015年第27期【摘要】“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实施以来,在增强县级财力、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缓解县级资金调度压力、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方面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2009年7月1日,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开始推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总结出一些有益经验。
本文以宕昌县国库为视角,通过调研“省直管县”财政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省直管县存在问题对策建议2009年7月1日,根据甘肃省财政体制改革要求,宕昌县开始推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明确了县财政划归省财政直接管理,各类财政资金补助、资金划拨等均由省财政直接和县财政结算。
“省直管县”对基层财政资金运作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就国库层面而言,改革使基层国库资金运行变化明显。
一、“省直管县”给国库工作带来的挑战“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在缓解县级财政困难、强化地方支出的保障能力、提高县级经济的发展能力、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
但是,作为履行央行经理国库职责的基层国库部门,对目前“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存在着诸多困惑和困难。
(一)角色定位模糊导致相关业务监督缺位一方面改革后省对县的财政管理有鞭长莫及的缺陷,需要基层国库充分发挥监督职能担起监管的重任;另一方面,改革后县级财政自主权扩大,在财政预算编制相对滞后的情况下,为促进财政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国库监督职能的履行显得尤为重要。
在目前的操作中,由县财政与省财政直接办理结算,省财政将指标文件发至县级职能部门,但这些资金使用是否符合国家政策监督乏力。
而《国家金库条例》及实施细则仅对国库的基本职责和权限作了原则性规定,对监督的职责分工与范围界定不够具体,行使监督职能的具体依据和手段难以实施。
因此,尽管国库部门对国家预算资金的收支有监督职责,但实际上是监而难管,流于形式,基本上还停留在对预算收支的柜面监督的层面上,无法对财政库款使用的合规性进行监督,监管的内容和方式有待深化。
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分析
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分析【摘要】“省直管县”是近几年来行政管理体制中最受关注的改革模式,并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试点。
本文分析了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在统筹区域发展,促进省、县协调性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缓解县级财政困难,提高行政效率方面的作用,并针对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省直管县,作用,建议一、“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的作用(一)“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能够更加有效地统筹地区之间的发展。
自1994年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后,由于我国现行分税制没有规定地方税如何在省以下四级地方政府间划分。
地方四级间,这些年实际上已落入了讨价还价的“分成制”与“包干制”状态,并形成“事权重心下移,财权重心上移”的演变,使分税制在省以下难以落实,并引发县乡基层财政困难。
因此,政府财政层级改革显得越来越迫切,其核心措施之一便是推行“省直管县”体制,省和县两级政府之间直接搭建财力分配框架,逐步将政府财政层级从五级简化为三级。
这是中国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重要制度创新和必然选择,也是下一阶段力求建立统一规范、上下贯通的分税分级体制之关键所在。
(二)“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能够增加财政管理透明度,调动县级的积极性。
县域经济是我国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2070个县域经济体,占人口的7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0%。
全国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县域经济吸纳了近70%。
近年来部分地区进行的“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一方面增强了县域经济的财力。
县级财政由省级统筹,加大了省对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强了一些经济基础较弱的农业大县的财政实力,提高了县级财政对资金的分配使用效率。
另一方面强化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随着经济管理权力下放到县,提升了县政府发展县域经济,提升业绩的主动性,也增强了县级政府的调控能力,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能够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财政资金运转效率和财政管理工作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影响因素分析刘小兵,吕凯波(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433)[摘要]基于2007年全国21省1620个县(市)推行财政省直管县改革状况,利用制度供求模式分析我国地方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受阻的原因,结果显示:从供给层面看,下辖县(市)个数和电子政务水平对省直管县改革有显著影响,而省级财力与市场化程度等变量的影响不显著;从需求层面看,粮棉生产大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政自给能力差的县(市)进行试点改革的可能性较大,这体现了地方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宪法秩序”的重要性。
[关键词]省直管县;市管县;制度供求模式;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财政资金分配;财政分权;电子政务[中图分类号]F8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750(2014)01-0019-09一、引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鉴于深化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对于发展县域经济、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和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的促进作用,财政省直管县改革对地方治理的现实意义也就不言而喻。
财政上的“市管县”和“省直管县”是我国目前省以下地方政府财政管理体制的两种基本制度。
由于“市管县”体制弊端的不断暴露,不少省份开始尝试新的财政管理体制。
在浙江省率先展开财政省直管县改革并取得积极成效之后,安徽、江苏、河北等省份也积极跟进,纷纷尝试地方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并提升县级政府的财政能力。
中央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方针,如《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
2008年10月19日,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提出“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增加对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促进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实力。
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优先将农业大县纳入改革范围”。
2009年颁布的《财政部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改革的总体目标是“2012年底前,力争全国除民族自治地区外全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近期首先将粮食、油料、棉花、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
随着国务院和财政部相关文件的出台,越来越多的省份展开了“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的试点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报告》(以下简称《决定》)也明确指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这为财政省直管县迈向行政省直管县提供了政策依据。
到2009年底,全国已有24个省份、875个(市)县进行了财政省直管县试点改革[1]。
时任财政部部长谢旭人2011年6月27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2010年中央决算的报告时指出,2010年已有27个省份、970个县推行了省[收稿日期]2013-11-1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0CJY009);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CXJJ-2013-409)[作者简介]刘小兵(1966—),男,江西吉安人,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财税理论与政策;吕凯波(1987—),男,浙江新昌人,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地方财政。
刘小兵,吕凯波: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影响因素分析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2]。
截至2011年底,已有27个省份1080个县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
2012年改革期限过去之后,财政省直管县改革偃旗息鼓,出现了“疲劳症”。
地方政府产生了观望情绪,盼望着中央政府出台具体的相关政策措施,改革情况不容乐观[3]。
关于推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原因方面的研究,国内已经积累一些理论文献。
为了解决财政体制建设难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马国贤提出了“五级政府、三级财政”的设想,其中就包括推行财政管理上的省直管县[4]。
杨志勇将省直管县改革目标定位为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保证基层政府最低水平公共服务的提供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5]。
在省直管县改革的实证研究方面,国内学者更多地关注了改革的实施效果,即省直管县改革对县域经济增长和财政收支的影响。
由于国内学者采用的分析方法和样本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尽一致,如,才国伟等人用面板数据模型证实财政省直管县有利于经济增长[6];郑新业等人用倍差估计法验证了省直管县对县域经济增长的积极含义,但他们也发现这一增长效应不是来源于省直管县过程中的财政分权,而是源自强县扩权过程中的经济分权[7]。
贾俊雪、郭庆旺等的研究成果表明,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不仅不能增强我国县级政府的财政自给能力,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县级政府的财政困难程度[8],之后贾俊雪和张永杰等人在研究中修正了之前的观点,认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有助于增强县级财政自给能力,实现县级财政解困,但也显著抑制着县域经济增长[9]。
Wang Wen等认为省直管县改革过程中的向基础政府放权会促使县级政府降低教育等民生性支出比重而增加建设性支出[10]。
回顾各省的省直管县改革历程及特征①,我们没有发现“一刀切”的情况,各地在结合各自省情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了管理模式。
各种管理模式根据其特点,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具体情况见表1),但对于推进省直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因或改革的条件,国内学者没有作出系统分析,缺乏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
本文拟利用2007年改革情况用制度供需分析框架来研究影响省直管县式分权改革的因素。
以2007年为研究对象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2009年财政部出台相关规定要求地方政府在2012年前全面推开省直管县改革,2009年后的改革可能是地方政府执行财政部规定的结果而非自主改革的结果,而2009年之前的数据可以用来分析影响地方政府主动改革财政管理体制的因素;二是2008年没有省份进行地方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而2007年是江苏、四川、陕西、甘肃等省份选择改革的时间点,用2007年数据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相关信息。
表1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类型类型典型特征代表性省份行政管理型在行政上省一级政府直接管理区县政府,没有地市级这一中间环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海南全面管理型预算管理体制、省对下转移支付补助、专款拨款补助、财政结算、预算资金调度、债务偿还等都是省级财政直接管理县级财政浙江、江苏、湖北、安徽补助管理型转移支付、专款分配及财政资金调度等涉及对县级财政补助方面实现省直接管理县,县级财政体制仍由地市级政府确定山西、辽宁、河南省市共管型省级财政在分配转移支付等补助资金时直接核定到县,但在分配和资金调度是省对市、市对县,同时加强省级财政对县级财政的监管福建、山东、广西资料来源:根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地方财政研究中心编著的《2010中国地方财政发展报告———省管县财政体制研究》[11]及其他文献资料整理而成。
二、地方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供需分析框架“制度,作为人工界的产物,和其他各类人工物一样,其产生、维持、演化和消亡都可在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上,用哪个供求模式加以解释。
任何一种具体制度的形成和维持,都是在这种制度的供①限于篇幅,本文未列出省直管县改革进程表,有需要的读者可以向笔者索取。
求相互作用的结果。
”[12]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也不例外,我们同样可以用供求模式来加以解释:当县级政府对省直管县体制有强烈需求而省级政府又有良好的供给能力时,地方财政管理体制便有可能顺利从“市管县”演化到“省直管县”;当需求不足或供给不足时,地方财政管理体制的供需均衡仍可能停留在“市管县”或过渡到补助管理型、省市共管型等非完全意义上的“省管县”。
(一)省直管县的制度供给从各省推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情况来看,“供给主导”的特征十分明显,从供给方面的研究省直管县改革的文献也比较多,如吴金群[13]和徐雪梅等[14]认为,推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要取得广泛的改革共识,而必要的经济基础、适当的管理幅度、较好的技术保障及较强的调控能力是改革顺利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影响省直管县改革制度供给的具体因素可以参见表2。
表2省直管县制度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者具体改革条件徐雪梅、王宁、王洪运[14]区域面积、县市数量、人均GDP、市场化指数、电子政务水平、高速公路密度、地方财政收入、省级管理效率李明强、庞明礼[15]省的管辖范围、地级市正确定位、地级市人员安排、区域性公共品有效供给孙学玉[16]经济基础变化、区域经济关系调整、通讯技术发展、国际治理模式改变、试点成功经验积累和理论舆论准备吴金群[17]区域面积、县市数量、人均GDP、市场化指数、电子政务水平、高速公路密度、扩权县(市)比例、已扩权月数省直管县体制的制度供给是经济基础、管理技术、管理幅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函数。
省级经济、财政基础越强,对县级政府的统筹管理能力也越强,因而越有能力承担省直管县改革的成本。
随着电子政务等管理技术的开发,高速公路密度的增大,省政府与县政府的联系更加方便,这有效降低了地方财政管理体制的交易成本,省政府就更有可能推行省直管县试点改革。
而管理幅度很大时,省政府对县级财政的监管跟不上,浙江省行政面积小、下辖县市较少,成了浙江省率先进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对优势。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四个研究假说。
假说1:省级财力越强的地区制度供给能力越强,下辖县(市)越有可能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
假说2:越向市场分权的地区,对下级政府的分权程度也越高,实行省直管县的概率就越大。
假说3:地方政府的管理效率和电子政务水平高的地区,省直管县的交易成本相对较低,推行省直管县改革的概率较高。
假说4:下辖县(市)个数的增加会加大省级政府的管理成本,从而降低省直管县改革的可能性。
也有一些文献在量化研究方面做出了尝试,但都是基于制度供给方———省级层面的考虑,而忽略了制度的需求一方———县(市)一级政府在省直管县改革过程中的能动性,事实上改与不改是省、市、县三级政府博弈的结果,上级政府对县级财政管理体制模式与县(市)社会经济条件密不可分,因此本文拟将县(市)社会经济变量纳入分析框架,以更全面地考察地方财政管理体制的影响因素。
(二)省直管县的制度需求制度需求是省直管县产生的另一个原因。
改变制度安排,使财政资金分配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变是县级政府要求进行省直管县试点的最主要原因。
戴维·菲尼指出,影响制度需求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有产品和要素相对价格、宪法秩序、技术和市场规模[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