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教案——风景谈
风景谈教案
风景谈教案风景谈教案是一种教育教学活动,旨在通过展示多样化的风景图像,引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思考和感受。
这个教案设计的目标是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加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为实施这个教案,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步骤:1. 引入:-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窗外的风景或展示一张风景图片开启一个讨论。
可以提问学生,让他们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色,并分享他们对风景的感受。
2. 图像展示:-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风景图片,例如山脉、湖泊、森林等。
以幻灯片或打印方式展示给学生。
每个图片应该有一个简短的标题,但不要直接向学生透露图片的地点或其他相关信息。
3. 学生讨论:-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张图片进行讨论。
他们可以共享他们对图片的第一印象,分享与图片相关的故事、记忆或情感。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引导性问题,如“这个地方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你觉得这个地方是在哪里?”等等。
4. 思考与创作:- 在小组讨论之后,学生可以个别进行反思与创作。
他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个风景图片,并用写作、绘画、摄影或其他创作方式,将自己对这个地方的印象表达出来。
他们可以描述景色的细节,表达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或者展示自己对该地区的独特认识。
5. 展示与分享:- 学生可以将他们的作品和想法与全班分享。
可以组织一个展示会或以其他形式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
这样可以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启发彼此的思考。
通过这个风景谈教案,学生可以通过感官体验和艺术创作,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自然风景的美丽与多样性。
这个教案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加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风景谈》教案设计
《风景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阅读《风景谈》,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讲解和课后作业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自然风光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 作者的生平背景及创作风格。
3. 作品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表现技巧。
3. 作品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作者生平介绍、作品梗概、精彩片段等内容。
2. 学生提前阅读《风景谈》,准备课堂讨论和发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生平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主题思想。
2. 课堂讲解:详细解读作品的基本情节,分析作者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表现技巧。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4. 案例分析:选取作品中的精彩片段,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展现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作品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
7.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六、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户外写生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大自然的美景,激发他们对写作的兴趣。
2. 邀请当地风景摄影师或导游,介绍当地的风景名胜,增加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 布置课后研究任务,让学生探究其他作家笔下的自然风景,比较其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
《风景谈》的教案
风景谈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在描写中插入议论,深化作品思想内容的表现手崐法。
2.本文借助风景描写,表现解放区军民战斗生活和崇高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六幅风景画面的特点。
2.难点: 六幅风景画面表现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字词正音(见书本)2.词语注释:*顿时生色:立刻增添了色彩。
*百无聊赖:一切都不感兴趣;精神无所寄托,非常无聊。
P230注①*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 安适、愉快的样子。
*贻笑大方:让有见识的内行笑话。
贻,遗留。
大方,•有见识的内行人。
•*万籁俱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
万籁: 指自然界的各种声响。
姗姗: shānshān走路缓慢从容的样子。
P227注④洋洋洒洒: 形容写文章时思路活泼,挥写自如。
P228注④下笔如有神: 形容文章写得好而快。
P228注⑤氛围: 笼罩着某种场合的特殊气氛或者情调。
P232注①3.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崐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崐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1916年参加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1年参加中崐国共产党。
并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1927年开始文学崐创作,1930年参加“左联”并担任领导工作,1932年完成长篇巨著《子夜》,崐同时完成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这些作品是茅盾的代表作,是崐“五四”新文学中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
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崐作协主席,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81.3.27在北京逝世。
4.背景简介:《风景谈》写于1940.12抗战初期,当时茅盾在香港从事革命文化工作,•崐1938年底应邀赴乌鲁木齐市(旧称迪化)主持“新疆各族文协联合会”工作,并崐在新疆文学院任教。
1940.5离新疆回内地,途经延安,应朱德邀请到延安参观崐讲学。
《风景谈》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风景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风景谈》这篇散文的阅读兴趣,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2.让学生学会运用一些阅读策略来解读散文的内容和情感。
3.引导学生对自然风景产生独特的感受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风景谈》的主题和价值观。
2.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包括理解作者意图、感知作者情感。
3.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阅读《风景谈》中找到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思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幅风景画,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画中的景象。
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会被优美的风景所吸引?呈现(10分钟):教师将《风景谈》的散文分段展示在黑板上,简要解读每一段的主题和内涵。
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每段散文的含义和情感。
讨论(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讨论每段散文的意义和价值观,学生可以从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出发,分享自己的想法。
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补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拓展(1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其他的风景图片,让学生选择一张自己喜欢的图片,并写下对于这张图片的感受和思考。
然后学生可以交流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想法。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自然风景,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阅读《风景谈》全文,思考自己对于整篇散文的理解和评价,并写下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总结:学习收获和鼓励作业:阅读《风景谈》全文,写下观点和感受。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4课《风景谈》
第二单元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第4课风景谈【文本导读】有一首歌唱道:“解放区得天,就是明朗得天……”当听到这首歌曲得时候,解放区得风光物态一定会在我们眼前闪现,那么解放区得风景到底如何?1940年作家茅盾来到重庆,把自己在解放区得所见所闻,写成了散文《风景谈》。
为了在国统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得角度下笔,写得比较含蓄,用一幅幅有特点得风景画来表现解放区得战斗生活。
【作者卡片】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就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得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与社会活动家。
她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与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1916年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并与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了“文学研究会”,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参加“左联”并担任领导工作,1932年完成长篇巨著《子夜》,同时完成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这些作品就是茅盾得代表作,就是“五四”新文学中脍炙人口得优秀篇章.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主席、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
【基础荟萃】1.为下列加点得字注音①铃铛..( ) ﻩ②妩媚..() ﻩ③癞.头( )④颀.长() ⑤摇曳.( )ﻩ⑥掮.()⑦黑魆魆..( )⑧铁锹.() ﻩ⑨瞥.()⑩搔痒..()ﻩﻩ⑪断碣.()ﻩﻩ⑫贻.笑大方( )⑬哄错误!⑭调错误!ﻩ⑮空错误!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①错误!ﻩ②错误!ﻩ③错误!④错误!⑤错误!ﻩ⑥错误!⑦错误!⑧错误!⑨错误!3.近义词辨析①偶尔·偶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苍茫·苍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怡然自得·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点突破】1。
风景谈教案
2.默读课文,思考、讨论,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六
幅画面内容。
一:沙漠驼铃。二:高原归耕。三:延河夕照。四:石洞雨景。五:桃林小憩。六:北国晨号。
3.具体赏析
第一幅“风景画”(第1自然段):沙漠驼铃。
这段文字通过荒无人烟的沙漠和有了人类活动的沙漠的对比,赞美了人的活动对自然面貌的改观,点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个中心。这幅画由远处着笔,是全文的楔子,对后面五幅“风景画”具有统领作用。
课时编号
授课谈
课时数
学情分析
教材处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1.正确读写文童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归纳六幅“风景园”。
(2)学习各类塑造人物的描写方法
2.能力目标:
(1)赏析战士剪影,分析“群像”和“具像”安排之妙。
(2)分析它们六幅画的精神内面。
3.素质目标:
(1)感受作者对抗日民主根据地延安军民和谐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之情,对延安军民崇高精神的讴歌,学习并发扬延安军民的伟大民族精神。
第六幅“风景画”(第9、10自然段):黎明剪影。
这里把号兵和哨兵放在喇叭飘着红绸子、刺刀闪着寒光的背景上,不仅使人物的形象显得更为刚健,而且使画面的色彩更为鲜明。自然风光中有了这样的人物,才成为“真的风景”,才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四)总结
六幅画从遥远而荒凉的沙漠写起,体现了人类的活动使自然改观、使自然生辉的思想,然后写黄土高原的种种自然风光,进而表现延安人民的劳动、学习、休息的场景和战斗生活,层层推进,逐步深化,由生产劳动到精神生活再上升到民族精神,充分体现了“人创造了第二自然”“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这样的思想。六幅画连接起来,展示了一幅珍贵的历史长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延安革命根据地是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延安军民正在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卫祖国,创造美好的未来。课文的中心思想深刻,表现手法含蓄。课文通过写景来写人、写精神,写景写人,又不明确指出是何地何人,只是淡淡地写或者暗示地写,采用不带政治色彩的语句来写,含而不露。这种含蓄的写法,是应对国民党书刊检查的一-种斗争艺术。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4课《风景谈》
第二单元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第4课风景谈【文本导读】有一首歌唱道:“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当听到这首歌曲的时候,解放区的风光物态一定会在我们眼前闪现,那么解放区的风景到底如何?1940年作家茅盾来到重庆,把自己在解放区的所见所闻,写成了散文《风景谈》。
为了在国统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的角度下笔,写得比较含蓄,用一幅幅有特点的风景画来表现解放区的战斗生活。
【作者卡片】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1916年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并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了“文学研究会”,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参加“左联”并担任领导工作,1932年完成长篇巨著《子夜》,同时完成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这些作品是茅盾的代表作,是“五四”新文学中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
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主席、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
【基础荟萃】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铃铛..( ) ②妩媚..( ) ③癞.头( ) ④颀.长( ) ⑤摇曳.( ) ⑥掮.( ) ⑦黑魆魆..( ) ⑧铁锹.( ) ⑨瞥.( ) ⑩搔痒..( )⑪断碣.( ) ⑫贻.笑大方( ) ⑬哄⎩⎪⎨⎪⎧ 乱哄哄.哄.小孩 起哄. ⑭调⎩⎪⎨⎪⎧ 调.子 调.换 ⑮空⎩⎪⎨⎪⎧ 空.气 空.位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①⎩⎪⎨⎪⎧姗 珊 ②⎩⎪⎨⎪⎧ 坼 拆 ③⎩⎪⎨⎪⎧ 扎 札 ④⎩⎪⎨⎪⎧薄 簿 ⑤⎩⎪⎨⎪⎧ 贻 怡 ⑥⎩⎪⎨⎪⎧ 瞥 蹩⑦⎩⎪⎨⎪⎧ 荞 乔 ⑧⎩⎪⎨⎪⎧ 搔 骚 ⑨⎩⎪⎨⎪⎧ 籁 赖3.近义词辨析①偶尔·偶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苍茫·苍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怡然自得·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点突破】1.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散文多采用含蓄的标题,间接地揭示中心。
《风景谈》教案设计
《风景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风景谈》。
(2)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风景及其特点,分析作者的描写手法。
(3)掌握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技巧。
(2)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和描述风景,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学会欣赏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提高生活质量。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风景谈》。
(2)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技巧。
(3)掌握生词和短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描绘的风景特点及作者的描写手法。
(2)如何从不同角度欣赏和描述风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课文《风景谈》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丽。
(2)简介课文作者及其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自主学习生词和短语,巩固基础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技巧。
(2)每组选取一个角度,分析课文中的风景描写。
4. 课堂讲解:(2)举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描写技巧。
5. 实践环节:(1)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描述风景,锻炼写作能力。
(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风景谈》,巩固所学知识。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风景的作文。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风景谈》教案设计
《风景谈》教案设计第五单元散文本单元篇目:《风景谈》《天山景物记》《故都的秋》《时钟》(一)知识点概述基础知识阅读方面写作方面(二)教学重点(三)难点(四)疑点各课涉及到的字、词的形、音、义;有关语法修辞现象;有关的文化常识、文学常识、文体知识。
(1)根据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征,理清课文的“形”,并领悟蕴含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2)领会并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寓情于事、因事见情的表现手法。
(3)学习精炼、准确、形象、清新的语言。
(1)领会并学习课文抓住事物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2)领会并学习课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在形象化的议论中蕴含人生哲理的表现手法。
《天山景物记》中的写作背景、题目、中心与结构;《故都的秋》中的写作背景、题旨、中心与结构;《天山景物记》中的顺序、写景、语言特点;《故都的秋》中的情景交融及语言特点;《时钟》的形象化的议论、反复手法及语言特点;《天山景物记》中的顺序;《故都的秋》中的感情色彩;《时钟》中的个别语句的解释。
风景谈(一)教学要点1.基础知识(1)掌握字词的形、音、义:(2)理解文中的比喻句的用法2.阅读(二)教学安排妩媚:姿态美好可爱颀、姗姗、坼、汤汤:势浩大、水流很急的样、浅浅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长而流畅百无聊赖:指思想感情无所寄托,感到很无聊怡、氛围有关背景、题旨、中心、结构等。
1.本文是散文精品,在了解课文结构中心的同时,要通过读来体会本文特点.2.课时安排:二教时第一课时1.写作背景2.题旨二、了解课文内容,把握全文布局(请生读预习提示,教师补充)1937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向上海大举进攻,上海沦陷,茅盾不堪忍受日寇的蹂躏,“带着-颗沉重的心”离开上海。
1939年3月,来到某某某大学任教。
1940年5月返回内地途中,应邀到延安参观访问了几个月,呼吸清新的某某某气息,目睹某某某区蓬勃的景象,激起了对某某某区的爱。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4课《风景谈》
第二单元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第4课风景谈【文本导读】有一首歌唱道:“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当听到这首歌曲的时候,解放区的风光物态一定会在我们眼前闪现,那么解放区的风景到底如何?1940年作家茅盾来到重庆,把自己在解放区的所见所闻,写成了散文《风景谈》。
为了在国统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的角度下笔,写得比较含蓄,用一幅幅有特点的风景画来表现解放区的战斗生活。
【作者卡片】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1916年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并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了“文学研究会”,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参加“左联”并担任领导工作,1932年完成长篇巨著《子夜》,同时完成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这些作品是茅盾的代表作,是“五四”新文学中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
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主席、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
【基础荟萃】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铃铛..( ) ③癞.头( )..( ) ②妩媚④颀.长( ) ⑤摇曳.( ) ⑥掮.( )⑦黑魆魆..( ) ⑧铁锹.( ) ⑨瞥.( )⑩搔痒..( ) ⑪断碣.( ) ⑫贻.笑大方( ) ⑬哄⎩⎪⎨⎪⎧ 乱哄哄. 哄.小孩 起哄.⑭调⎩⎪⎨⎪⎧ 调.子 调.换 ⑮空⎩⎪⎨⎪⎧ 空.气 空.位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①⎩⎪⎨⎪⎧ 姗 珊②⎩⎪⎨⎪⎧ 坼 拆 ③⎩⎪⎨⎪⎧ 扎 札 ④⎩⎪⎨⎪⎧ 薄 簿⑤⎩⎪⎨⎪⎧ 贻 怡 ⑥⎩⎪⎨⎪⎧ 瞥 蹩 ⑦⎩⎪⎨⎪⎧ 荞 乔 ⑧⎩⎪⎨⎪⎧ 搔 骚 ⑨⎩⎪⎨⎪⎧ 籁 赖3.近义词辨析①偶尔·偶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苍茫·苍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怡然自得·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点突破】1.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散文多采用含蓄的标题,间接地揭示中心。
风景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优秀3篇
风景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风景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优秀3篇《风景谈》就是谈风景,这里的“风景”,不仅包括自然景观,而且包括人们的活动。
《风景谈》教学教案
《风景谈》教案【教学要求】一、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作者把深刻政治内涵寓于自然风景描写之中的写法。
三、仔细分析这六幅画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教学重点】1.这篇文章作者借“风景”来写人,赞人。
这样委婉曲折地进行写作,既有政治原因,也有写作上“映衬”方法的运用,以突出文章主题。
由此,教师一定要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了解清楚写作目的,方可使学生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进而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巧之处。
2.教学时要把“六幅画”的关系理清,并辨别其写法上的异同之处,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有层次地突现文章主题的。
3.指导学生找出感情色彩浓厚的描写和议论性的语句、段落进行诵读,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简说作者和写作背景:1.作者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1920年12月底,与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虹》《子夜》《腐蚀》;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2.背景《风景谈》写于1940年12月抗战初期,当时茅盾在香港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他1938年底应邀赴乌鲁木齐市(旧称迪化)主持“新疆各族文协联合会”工作,并在新疆文学院任教。
1940年5月离新疆回内地,途经延安,应朱德邀请到延安参观并讲学。
本文是1940年年底回重庆后写的。
为了在国统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的角度下笔,写得比较含蓄。
用一幅幅有特点的风景画来表现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
在这个程度上说,“风景谈”即谈风景。
二、学习课文2.难字音义:颀(qí,高)曳(yè,拉。
摇曳,摇荡)掮(qián,用肩扛东西)姗(shān,走路缓慢从容的样子)坳(ào,山间平地)魆(xū,暗)坼(chè,裂)掬(jū,用两手捧)履(lǚ,鞋)偎(wēi,紧挨着,亲密地靠着)碣(jié,圆顶碑石)贻(yí,遗留)氛(fēn,气)籁(lài,孔穴中发出的声音)荷(hè,扛)岚(lán,山中的水蒸气)3.词语释义:(1)汤汤(shāngshāng,大水急流的样子)(2)鬣鬃(liè zōng,马、猪等兽类颈上的长毛)(3)洋洋洒洒(形容写文章时思路活泼,挥洒自如)(4)调朱弄粉(旧时指妇女美容打扮)(5)百无聊赖(形容一切都不感兴趣,精神无所寄托,非常无聊)(6)贻笑大方(让有见识的内行笑话)(7)氛围(笼罩某种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情调)(8)斑斓(灿烂多彩)(9)矫健(勇武强健)(10)幽远(幽静深远)(11)萧索(缺乏生机)(二)讨论课文,用四字短语概括六幅画面,并简要概括六幅画面的大致内容。
《风景谈》教案设计
《风景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能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2)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把握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2)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对自然景观的认知和感受。
(2)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让学生标记出自己不理解或有疑问的部分。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互相启发和借鉴。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尝试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实践。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技巧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风景谈》原文。
2. 辅助材料:相关背景资料、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六、教学步骤1. 解析文章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以及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表达。
2. 分析写作技巧:详细讲解并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象征意义等,让学生了解并学会欣赏文学艺术的美。
语文选修《风景谈》word教案
《风景谈》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散文的“形”与“神”、“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
2.学习散文中准确、精炼、严密、生动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1.材料的组织顺序。
2.贯穿散文的思想红线。
3.散文的色彩和感情基调。
三教学难点1.“形”与“神”的结合点。
2.“景”与“情”的统一。
四教学方法1.课外自学法2.课内讨论法3.读写结合法4.审美神游法.五课时安排两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们在初中学过一篇散文《白杨礼赞》,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文化战士茅盾先生的作品。
本文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表现了抗日军民团结一致,力求向上的精神面貌。
《白杨礼赞》还有一篇姊妹篇,那就是《风景谈》。
说是姊妹篇,两者在题材、体裁、及写作手法上都有相似之处。
(二)字词正音*坼chè裂*颀qí高*贻yí遗留*掬jū两手捧*濑lài湍崐急的水*碣jié圆顶的石碑*籁lài孔穴中发出的声音*岚•lán崐山里的雾气*汤汤shāngshāng•大水急流崐的样子*浅浅jiānjiān(也作溅溅)水疾流的样子*垭yā两山之间可通行的狭窄的地方;*顿时生色:立刻增添了色彩。
*百无聊赖:一切都不感兴趣;精神无所寄托,非常无聊。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 安适、愉快的样子。
*贻笑大方:让有见识的内行笑话。
贻,遗留。
大方,•有见识的内行人。
•*万籁俱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
万籁: 指自然界的各种声响。
姗姗: shānshān走路缓慢从容的样子。
洋洋洒洒: 形容写文章时思路活泼,挥写自如。
下笔如有神: 形容文章写得好而快。
氛围: 笼罩着某种场合的特殊气氛或者情调。
(三)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崐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崐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1916年参加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1年参加中崐国共产党。
4《风景谈》教案
《风景谈》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散文的‚形‛与‚神‛、‚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
2.学习散文中准确、精炼、严密、生动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1.材料的组织顺序。
2.贯穿散文的思想红线。
3.散文的色彩和感情基调。
三教学难点1.‚形‛与‚神‛的结合点。
2.‚景‛与‚情‛的统一。
四教学方法1.课外自学法2.课内讨论法3.读写结合法4.审美神游法.五课时安排两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们在初中学过一篇散文《白杨礼赞》,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文化战士茅盾先生的作品。
本文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表现了抗日军民团结一致,力求向上的精神面貌。
《白杨礼赞》还有一篇姊妹篇,那就是《风景谈》。
说是姊妹篇,两者在题材、体裁、及写作手法上都有相似之处。
(二)字词正音*坼chè裂*颀qí高*贻yí遗留*掬jū两手捧*濑lài湍崐急的水*碣jié圆顶的石碑*籁lài孔穴中发出的声音*岚•lán崐山里的雾气*汤汤shāngshāng•大水急流崐的样子*浅浅jiānjiān(也作溅溅)水疾流的样子*垭yā两山之间可通行的狭窄的地方;*顿时生色:立刻增添了色彩。
*百无聊赖:一切都不感兴趣;精神无所寄托,非常无聊。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贻笑大方:让有见识的内行笑话。
贻,遗留。
大方,•有见识的内行人。
• *万籁俱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
万籁:指自然界的各种声响。
姗姗:shānshān走路缓慢从容的样子。
洋洋洒洒:形容写文章时思路活泼,挥写自如。
下笔如有神:形容文章写得好而快。
氛围:笼罩着某种场合的特殊气氛或者情调。
(三)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崐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崐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1916年参加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1年参加中崐国共产党。
《风景谈》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风景谈》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风景谈》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风景谈》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风景谈》教学设计1《风景谈》是高中语文第二册散文单元的首篇,是茅盾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里讴歌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的一篇散文。
对于本文的教学,教者多数采用逐个分析六幅画面,然后提炼中心的做法。
在仔细阅读了课文之后,我决定打破这种常规的教学模式,从表达方式入手,抓住文中五段议论性的文字,分析其含义、作用,并以此来带动对画面内容的理解,从而完成全篇的教学。
教学大纲中对高中阶段的记叙文的阅读和写作有明确的规定: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能理清层次,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领会和分析语言特点和表现方法。
写一般的记叙文,线索清楚,能根据内容的需要,运用说明、议论等方法表达中心思想。
考纲中也规定考生应辨别并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散文这一文体在高中课本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近年来,由于散文阅读段大多篇幅较短,适宜于高考测试的需要,散文阅读渐有抬头趋势,因此,散文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上述认识,我决定进行一下初步的探索和尝试,借助于这篇文章引导学生辨别、把握文中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散文写作中适当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来表现文章中心。
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体验抗战时期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激发爱国热忱,培养高尚情操。
2、掌握本文用精辟的议论贯穿材料,深化主题的表现手法。
3、理解本文寓于风景当中的政治的确切含义。
结合单元教学计划及本课特点,我将目的2确定为教学重点。
茅盾在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当中。
课文预习提示中也说,风景是这篇作品的形,政治才是这篇作品的神。
语文:《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教案——风景谈
语文:《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教案——风景谈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课文紧扣中心,描写多种风景片断,又以精辟的议论,把这些风景片断串在一起,连在一起,连成整体的写法。
体会“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二)学习课文准确、精炼、生动的语言。
(三)了解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军民的生活,启发学生认识我们时代的真正的美,发扬民族精神。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本篇散文是怎样用逐层深入的方式表现中心的?分析:第一层用骆驼队的出现引起沙漠风景变化的事实说明人是构成风景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二层用黄土高原的两个风景片断说明有人还不行,只有具有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才能构成美的风景。
第三层用石洞避雨和桃林休憩两幅画面来证明具有崇高精神的人不仅能构成美的风景,还能填补大自然的贫乏,增添景色,甚至创造第二自然。
第四层用朝阳下两个战士的形象证明象征民族精神的人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
”文章叙议结合,每段议论都画龙点睛地点画了记叙的中心,文中的几段议论又体现了层进的关系。
(二)“风景谈”写出了什么?分析:“风景谈”即“谈风景”。
这里的“风景”既指自然风光、也包括人的活动,重点是主宰风景的人。
征服沙漠的人、充满崇高精神的人、民族精神化身的人,这三种人创造了新的风景”、新的世界,这就是所谓“第二自然”。
六幅“风景”画实际上先后写了延安军民的劳动、生活、学习、休憩和战斗,这是本文的“形”。
歌颂党领导下的延安军民崇高的精神境界是本文的“神”,即思想红线。
“形”与“神”的结合点是“风景”,寓政治于风景之中。
六幅“风景”画是按照下面的顺序排列的:自然是伟大的——改造自然的人类更伟大——具有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尤其伟大——民族英雄乃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三)本文核心在“风景”还是在“谈”?分析:此文的核心内容不在“谈”而在“风景”。
“风景”包括自然风光,但更主要的是社会景象。
文中的六幅风景画不是“谈”出来的而是“画”出来的。
风景谈-语文版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教案
风景谈-语文版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形成以下能力:1.了解中国现当代散文的鉴赏方法与技巧;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辨析和分析散文,深入理解散文的内涵;3.能够借助于基本的鉴赏性词汇来描述散文,提高写作能力;4.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提高阅读与理解效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现当代散文的鉴赏方法;2.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运用语文知识来理解和鉴赏散文;2.如何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识1. 分享学生的个人经历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曾经或正在阅读的一篇散文。
2. 教师讲解中国现当代散文的基本概念和鉴赏方法教师对散文的基本概念和鉴赏方法进行简单介绍。
这里介绍如下:中国现当代散文是指20世纪以来中国地区的散文。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国现当代散文也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等特点。
因此,学生们可以通过对散文的鉴赏和欣赏来了解和掌握时代文化的演变以及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
鉴赏散文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了解散文的背景与作家的经历;•了解散文的主题和情感倾向;•分析散文的词句、句式运用和语言风格;•指出散文的优点和不足。
3. 教师讲解鉴赏性词汇让学生记住下列一些鉴赏性词汇:•寓意:指散文中所隐含而又没有明确表述的含义;•意境:指散文所反映出来的精神氛围和情感基调;•形象:指散文中所描绘的一些具体而生动的事物;•抒情:指散文中所表达出来的感情极度丰富,极其激烈,颇有感染力等特点。
第二步:教师带领学生阅读一篇散文通过教师导读一篇比较有趣、优美的现代散文,让学生先尝试着阅读和理解。
第三步:带领学生逐段分析散文1. 散文的背景和作家的经历让学生了解散文的背景和作家的经历对该散文有何影响。
2. 散文的主题和情感倾向让学生通过阅读全文,思考散文的主题和情感倾向是什么。
3. 散文的词句、句式运用和语言风格分析让学生以散文中引人入胜的句子为例,尝试分析散文的语言美感。
《风景谈》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风景谈》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doc》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jiaoxuesheji/2585775.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99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风景谈》教学教案
《风景谈》教案【教学要求】一、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作者把深刻政治内涵寓于自然风景描写之中的写法。
三、仔细分析这六幅画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教学重点】1.这篇文章作者借“风景”来写人,赞人。
这样委婉曲折地进行写作,既有政治原因,也有写作上“映衬”方法的运用,以突出文章主题。
由此,教师一定要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了解清楚写作目的,方可使学生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进而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巧之处。
2.教学时要把“六幅画”的关系理清,并辨别其写法上的异同之处,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有层次地突现文章主题的。
3.指导学生找出感情色彩浓厚的描写和议论性的语句、段落进行诵读,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简说作者和写作背景:1.作者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1920年12月底,与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虹》《子夜》《腐蚀》;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2.背景《风景谈》写于1940年12月抗战初期,当时茅盾在香港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他1938年底应邀赴乌鲁木齐市(旧称迪化)主持“新疆各族文协联合会”工作,并在新疆文学院任教。
1940年5月离新疆回内地,途经延安,应朱德邀请到延安参观并讲学。
本文是1940年年底回重庆后写的。
为了在国统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的角度下笔,写得比较含蓄。
用一幅幅有特点的风景画来表现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
在这个程度上说,“风景谈”即谈风景。
二、学习课文2.难字音义:颀(qí,高)曳(yè,拉。
摇曳,摇荡)掮(qián,用肩扛东西)姗(shān,走路缓慢从容的样子)坳(ào,山间平地)魆(xū,暗)坼(chè,裂)掬(jū,用两手捧)履(lǚ,鞋)偎(wēi,紧挨着,亲密地靠着)碣(jié,圆顶碑石)贻(yí,遗留)氛(fēn,气)籁(lài,孔穴中发出的声音)荷(hè,扛)岚(lán,山中的水蒸气)3.词语释义:(1)汤汤(shāngshāng,大水急流的样子)(2)鬣鬃(liè zōng,马、猪等兽类颈上的长毛)(3)洋洋洒洒(形容写文章时思路活泼,挥洒自如)(4)调朱弄粉(旧时指妇女美容打扮)(5)百无聊赖(形容一切都不感兴趣,精神无所寄托,非常无聊)(6)贻笑大方(让有见识的内行笑话)(7)氛围(笼罩某种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情调)(8)斑斓(灿烂多彩)(9)矫健(勇武强健)(10)幽远(幽静深远)(11)萧索(缺乏生机)(二)讨论课文,用四字短语概括六幅画面,并简要概括六幅画面的大致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教案——风景谈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课文紧扣中心,描写多种风景片断,又以精辟的议论,把这些风景片断串在一起,连在一起,连成整体的写法。
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二)学习课文准确、精炼、生动的语言。
(三)了解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军民的生活,启发学生认识我们时代的真正的美,发扬民族精神。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本篇散文是怎样用逐层深入的方式表现中心的?分析:第一层用骆驼队的出现引起沙漠风景变化的事实说明人是构成风景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二层用黄土高原的两个风景片断说明有人还不行,只有具有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才能构成美的风景。
第三层用石洞避雨和桃林休憩两幅画面来证明具有崇高精神的人不仅能构成美的风景,还能填补大自然的贫乏,增添景色,甚至创造第二自然。
第四层用朝阳下两个战士的形象证明象征民族精神的人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
”叙议结合,每段议论都画龙点睛地点画了记叙的中心,文中的几段议论又体现了层进的关系。
(二)“风景谈”写出了什么?分析:“风景谈”即“谈风景”。
这里的“风景”既指自然风光、也包括人的活动,重点是主宰风景的人。
征服沙漠的人、充满崇高精神的人、民族精神化身的人,这三种人创造了新的风景”、新的世界,这就是所谓“第二自然”。
六幅“风景”画实际上先后写了延安军民的劳动、生活、学习、休憩和战斗,这是本文的“形”。
歌颂党领导下的延安军民崇高的精神境界是本文的“神”,即思想红线。
“形”与“神”的结合点是“风景”,寓政治于风景之中。
六幅“风景”画是按照下面的顺序排列的:自然是伟大的——改造自然的人类更伟大——具有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尤其伟大——民族英雄乃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三)本文核心在“风景”还是在“谈”?分析:此文的核心内容不在“谈”而在“风景”。
“风景”包括自然风光,但更主要的是社会景象。
文中的六幅风景画不是“谈”出来的而是“画”出来的。
作者通过六幅绘形、绘声、绘色的风景画,展示并赞颂了大西北自然风光的美,延安社会生活的美,延安人精神境界的美,“风景”的精髓是“美”。
作者展示“美”、赞颂“美”的层次是由鸟瞰到特写,由自然风光到社会景象、再到人的精神境界。
三、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一)作者简介。
初中阶段学生已读过《白杨礼赞》,对作者已有一定的了解。
所以,这里可让学生介绍,然后教师补充,明确几点:作者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早期共产主义运动;长期从事革命文学活动,曾与鲁迅、郭沫若等人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茅盾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子夜》,其他极有影响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
(二)题解。
1.请同学们阅读第221页注释①及“预习提示”的第1段。
问:本文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写的?作者为什么要写作本文?明确:本文是作者1940年底在重庆写的。
“预习提示”说“茅盾在延安生活了近五个月”。
老师可补充:1939年3月,茅盾赴x疆大学任教,1940年5月离开x疆返内地,归途中在西安喜遇朱德同志,应邀到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为期五个月。
在延安,他呼吸了清新的革命气息,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
同年年底到重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正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茅盾写了与《白杨礼赞》并称为姐妹篇的《风景谈》。
“预习提示”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茅盾在文中热烈赞颂了延安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这就是茅盾所说的“政治”。
2.描写风光景色的散文我们学了不少。
上学期学的《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本学期学的《黄山记》都属这一类作品,但这些都没有用“谈”字作标题。
“风景谈”即“谈风景”,这里为什么要用“谈”字呢?先由同学思考,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这一句话,从而明确:作者写风景实际上是为了写人,赞颂解放区的军民,赞颂那些主宰大自然、具有崇高的革命精神的延安儿女;而这一主题,很大程度上是靠文中的议论来揭示的,所以用一“谈”字。
这也与作者生活在重庆有关,为了能在重庆发表,只能写得含蓄些、隐晦些。
(三)初步了解的内容和全文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
1.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即课后练习一。
可由学生口头回答这一道题,目的是使学生明确课文写了六幅画面,至于以词语概括各个“风景”,先不急于订正,分析各个画面后,才指导学生选出正确的答案。
2.问《风景谈》描写了延安军民的生活,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知道写的是延安?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文中的“黄土高原”和“北国”,指的便是延安。
而文中多处描写的“河”,就是“延河”。
人物活动的描写,诸如欢歌掮犁夜归的人,从“生产”归来、操七八种方音、唱雄壮歌曲的有文化的青年人,在荒山石洞读书的人,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聚会在“茶社”里的青年,还有清晨号兵,都可以让人想到写的是延安人。
3.作者当时在重庆,他是从回忆入手去写六个风景片断的。
先写猩猩峡外的沙漠景色,经议论点明题旨后,揭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一基本观点。
接着描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写延安青年的学习和休息,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表现高尚的精神生活会给外界积极影响,最后描写战士的英姿,高度赞扬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最伟大者。
写风景,谈风景,层层推进,步步深化,直到最后一段,画龙点睛,圆满地表现了主题。
(四)分析课文的第一、二、三个画面。
1.分析第一个画面。
(1)请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
老师分析,提问:作者说“看了《塞上风云》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的沙漠来了”。
《塞上风云》预告片怎么会令作者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呢?学生思考回答,明确:因为两者有相关点。
看来作者对延安之行极其难忘,所以一见到“塞上”这两个字便又想到猩猩峡外的沙漠。
由第222页注释可知,《塞上风云》是抗战时期反映国内各民族团结抗日的一部影片,因此,作者便很自然地又回忆起解放区所见所闻,赞美延安军民来。
首句不仅是本段描写猩猩峡外沙漠的契机,也是全文的领起。
(2)请同学找出具体描写沙漠的语句。
老师板书。
(3)请同学找出具体描写驼队的语句。
老师板书。
(4)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能概括沙漠特点的两个词语,(最单调、最平板)。
老师板书。
(5)请同学在文中找出写驼队出现后人们的感觉的词语(多么庄严、多么妩媚)。
板书。
解释“妩媚”一词(妩媚:姿态美好之意,多用来描写女性,也可形容花草)。
(6)指导学生探讨这一画面所蕴含的意义。
沙漠在大自然是最单调最呆板的,加上了人类驼队的活动,就变成了庄严妩媚的风景。
作者用“完全改观”去写“改变”之巨大,又用一个反问句强调改观后的沙漠就是“风景”。
这一巨大变化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板书)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沙漠风光,描写驼队行进,突出景色的“完全改观”?就是为了表达“人类更伟大”这一观点。
板书: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7)再研究课后练习题一,选择最能准确概括这一“风景”的词语。
答案:“沙漠驼铃”。
因为另一个词语“沙漠风光”没有突出“人”的活动,不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
(8)弄清描写和议论的关系。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这是作者的观点,这一观点靠景物描写来支持。
所以,具体写沙漠的单调平板,反衬驼队出现后的庄严妩媚,强烈的反差,证明“人类更伟大”。
段末的议论,揭示了“沙漠驼铃”这一景观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描写是“画龙”,段末议论则是“点睛”。
(9)明确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问:这一段写的是猩猩峡外沙漠的景观,并不是延安的风景,为什么首段要写并不是延安的沙漠风景呢?明确:它形象地告诉人们,无论多么荒凉、贫瘠的地方,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大为改观,这就突出了人主宰自然的伟大力量,表现“人类更伟大”。
其次,这样写使别具一格,在它的基础上,下文逐一展开画面,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呈层层铺垫、环环紧扣的特色。
第三,这样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适应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
2.第二个画面。
(1)正音释词。
颀:q0掮:qi2n魆:x&曳:y8惹人怜爱:引起别人疼爱。
怜:爱。
成就:原指事业上的成就。
课文中是完成的意思。
动词。
黑魆魆:形容黑暗。
魆:暗。
(2)请一位学生朗读这一段课文。
(3)指导学生理解本段的第1句。
问:第一个画面至第二个画面,作者用了哪些词语作衔接和过渡?学生回答。
明确:“于是”、“又”。
“于是”表示“紧接着”,因为第一个画面“沙漠驼铃”显示了“人类更伟大”,所以很自然又想到另一个画面来。
问:“黄土高原”加上引号,前面又用上“所谓”,后面再加上叹号,为什么要这样?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黄土高原加上引号是表示它有特定的意义,需要强调;用“所谓”也是为了突出强调;懂得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这“黄土高原”指的是革命圣地延安。
感叹号是表示强烈情感的,用在这里是表示一种赞美之情。
(4)这一画面描写种田人晚归的情景,为什么要从山上“层层的梯田”、“颀长而整齐”的“高秆植物”写起,要以“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歌声可是缭绕不散”结尾?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①写山上的梯田,写山上的植物,是要写黄土高原的特色;②突出人的力量,穷山秃岭上开出了梯田,黄土高原上种上了庄稼,正好显示了人改造自然的力量,这些描写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的活动。
结尾的歌声描写则着力刻画“种田人”,“种田人”心情愉快,表明他是以劳动创造为乐事的人,显示了延安人民的精神面貌。
(5)老师继续深入分析。
在这一段中,作者给人物活动安排了一个非常美的背景:“月明之夜”、“银色的月光”、“黑的山”、“蓝的天”。
优美的景色很好地衬托了人物,显示出人物之美。
(6)种田人的出现,描写得特别富有诗意。
一个“长”字,一个“掮”字,还有“姗姗而去”,把歌声“飘”下来,这些词语用得准确传神,形象地把种田人的精神风貌表现出来。
富有诗情画意的景和人互相映衬,融为一体了。
(7)解决课后练习题一之有关问题。
这一画面应以“高原归耕”来概括。
“高原”交代了特定的环境,“归耕”又恰当地写出了人物活动的特点。
3.第三个画面。
(1)正音释词。
锹:qi1o,铁鍬。
掬:j&,用手捧(东西)。
(2)老师讲述:在第二个画面中为我们描绘了高原归耕的情景,下面第三个画面将会为我们描绘怎样的情景呢?这一段的最后说“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由这一句我们可知,这一段会描绘“静穆的自然”,描写“弥满着生命力的人”。
(3)请一位同学朗读描写“静穆自然”的语句:“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