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一)专有名词
1、纯收入:指家庭总收入减去当年各项支出后剩下的收入。

2、农民人均纯收入:指农户家庭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除以家庭人口数。

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指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农村住户获得的经过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后的收入。

5、扶贫对象:指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和政府扶贫政策所瞄准的目标对象,即收入或消费水平低于扶贫标准(农村贫困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

6、农村低保对象:指家庭年人均收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是因病、因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

7、农村扶贫对象:指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农村扶贫标准、有劳动能力或劳动意愿的农村居民,包括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农村低保对象。

8、循环经济: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伟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二)国家层面
9、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最重要制度安排之一。

200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标志着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简称农村低保制度)的全面建设。

国务院强调,“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是:通过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百哦长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从而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10、贫困村、贫困县和重点县
贫困村:指贫困农户相对较多、村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的行政村。

贫困村是我国扶贫开发的重点目标对象和基本工作单元。

贫困县和重点县:指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范围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
中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扶贫开发以来,一个基本做法是将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的县作为贫困地区的基本构成单位和实施扶贫开发的基本组织单位。

11、农村扶贫标准:我国在2007年前有两个扶贫标准,第一个是1986年制定的绝对贫困标准,把1985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06元的农村人口定位扶贫对象,绝对贫困人口为1.25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4.8%。

后来此标准随物价调整,到2007年时为785元,人口减少到1479万,占农村总人口的1.6%。

第二个是2000年制定的低收入标准,即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在865元以下,在绝对贫困标准和低收入标准之间的为低收入人口,当时为6213万人,到2007年年底,低收入标准调整为1067元,低收入人口减少到2841万人。

12、农村“四权”:指农村承包地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房产权、林权。

13、三品一标: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14、城市“三无”人员:指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无收入来源人员。

15、农村“五保”对象:农村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享受农村五保(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孤儿为保教>)供养待遇。

16、两不愁、三保障:是深入推荐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即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17、三个品牌:指打造小额扶贫信贷、雨露计划、扶贫生态移民“三个品牌”。

18、扶贫试点:指为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和解决特殊深度贫困问题二开展的一系列探索性、试验性扶贫工作或扶贫项目。

19、特殊深度贫困问题:指特殊贫困问题和深度贫困问题的简称。

特殊贫困问题一般指具有明显的的特殊地域特征或突发性、概率性的局部贫困问题,如地方病贫困问题、边境地区贫困问题、石墨化地区贫困问题、直过区人口较少民族贫困问题、重大地质灾害贫困问题等。

(三)省级层面
20、三个平台:指打造政策平台、资金监管平台、社会扶贫平台。

21、四台一会:指管理平台、融资平台、担保平台、公示平台、信用促进协会。

22、三个十工程:指全省培育“十大扶贫产业”,打造“十大扶贫攻坚示范县”,共建“十大扶贫产业园区”。

23、坚持“三个不能代替”:即坚持以县为单位实现全面小康,不能以全省的总体小康代替;坚持多数城乡家庭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的收入和生活标准,不能以平均数代替;坚持建成一个不含水分、群众得实惠、社会广泛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不能简单以指标数值代替群众直观感受。

24、三个核心指标:指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

25、“五个一”项目推进机制:即“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机制。

26、“三沼”利用:指将沼气、沼液、沼渣(简称“三沼”)运用到生产过程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技术措施。

27、贫困出列“一降一达一超”标准:即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每年下降4.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数的60%以上,当年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

28、十大扶贫产业:指核桃、草地生态畜牧、中药材、蔬菜、油茶、薯类、茶叶、精品水果、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

29、三支队伍:指乡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致富带头人。

30、四类资源:指整合涉农资金资源、部门帮扶资源、金融扶贫资源、社会扶贫资源。

31、六个到村到户:指结对帮扶到村到户、产业发展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危房改造到村到户、生态移民到村到户、社会保障到村到户。

32、六个小康建设:指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基础设施建设。

(四)市级层面
33、五子登科、新五子登科
五子登科:指山上植树造林退耕还来戴帽子、山腰坡改梯配经果林拴带子、坡土种草种绿肥铺毯子、山下多种经营抓票子、基本农田良种良法收谷子。

新五子登科:山顶戴帽子、山腰缠带子、山下铺毯子、务工挣票子、致富盖房子。

34、“三万”农业示范工程:即每个县区发展一万户以上农户、每户农户拥有一亩以上年产值超万元的高效农田、每户农户年人均纯收入超万元。

35、十大特色农业:指蔬菜、中药材、生态畜牧业、优质核桃、特色精品果业、特色烟叶、优质马铃薯、油菜、高山生态有机茶、特色杂粮。

36、八大特色优势产业:指马铃薯、生态畜牧业、特色经果林、蔬菜、中药材、茶叶、食用植物油、现代烟草等。

二、专项扶贫
37、专项扶贫:指国家安排财政专项扶贫,由各级扶贫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开发扶贫项目和相关扶持措施,直接帮助贫困地区尤其是贫困乡村、贫困人口改善基本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增加经济收入,提高自我发展那能力。

38、培训转移:指通过对农村贫困户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年满16-35周岁,身体健康、自愿转移就业的富余劳动力,尤其是对贫困户中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的“两年后”和返乡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就业转移,从而实现以就业促脱贫。

39、雨露计划:指扶贫部门在贫困地区组织实施的以提高扶贫对象职业技能、促进就业增收为目标的人力资源开发项目,专项扶贫的重点工作之一。

40、易地扶贫搬迁:是专项扶贫的一种重要实施方式,指本着农民自愿的原则,由政府安排一定专项补助资金,帮助生存条件恶劣地区扶贫对象易地建设住房等基本生产生活设施,改善其生存与发展条件。

41、乡村旅游扶贫:指国家等部门为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产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所采取的一系列倾斜政策、项目支持和扶持支持措施。

三、行业扶持
42、交通扶贫:指国家交通运输等部门为了解决贫困地区交通设施瓶颈问题,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所采取的一系列倾斜政策、项目支持和扶持措施。

43、教育扶贫:指国家教育等部门为了推动贫困地区公共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和受教育程度,所采取的一系列倾斜政策、投入支持和扶持措施。

44、电力扶贫:指国家有关部门为了解决贫困地区、贫困农户用电问题所采取的一系列倾斜政策、项目支持和扶持措施。

45、水利扶持:国家水利等部门为了解决贫困地区水利基础设施瓶颈问题,改善农田水利和农村饮水等基本生活条件,所采取的一系列倾斜政策、项目支持
和扶持措施。

46、卫生扶贫:国家卫生等部门为了发改善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促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贫困地区群众健康水平,所采取的一系列倾斜政策、制度安排和扶持措施。

47、文化扶贫:国家文化等有关部门为了解决贫困地区公共文化事业均衡发展,提高贫困地区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所采取的一系列倾斜政策、投入支持和扶持措施。

四、社会扶贫
48、四帮四促:即帮助学习领会精神,促进思想统一;帮助理清发展思路,促进科学发展;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增比进位;帮助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和谐稳定。

49、“4321结对帮扶”:指党员干部个人结对帮扶困难党员和群众,即市级领导干部每人帮扶4户贫困户,县级干部每人帮扶3户贫困户,科级干部每人帮扶2户贫困户,一般干部每户帮扶1户贫困户。

50、“三支一扶”计划:指国家实施的引导和动员高校毕业生志愿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服务的人才支持计划。

51、党建“1+1”结对帮扶活动:指市级单位和部门及县直单位机关单位与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和一类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

五、规划计划
52、扶贫攻坚“1+6”行动计划:“1”指毕节扶贫攻坚行动计划(20154-2018年),“6”指农业产业培育行动、基础设施夯实行动、生态环境绿色行动、乡村农家靓丽行动、人口控量提升行动、基层组织固本行动。

六、经验总结
53、精准扶贫“十子机制”:一是瞄靶子,建识别机制;二是梳辫子,建分类机制;三是结对子,建驻村机制;四是理路子,建规划机制;五是想法子,建帮扶机制,六是找票子,建配置机制;七是甩膀子,建动力机制;八是强班子,建引领机制;九是凑份子,建联动机制;十是造册子,建管理机制。

54、精准扶贫“四看”识别法:指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

55、扶贫开发改革试验“三大机制”、“五种模式”
三大机制:指整县推进改革试验机制、集团帮扶试验机制、投融资改革试验机制。

五种模式:指产业化推进扶贫开发模式、劳务经济推进扶贫开发模式、非农业助推扶贫开发模式、农村能人带动扶贫开发模式、社会保障扶贫开发模式。

56、毕节试验区精神:毕节试验区广大干部群众在践行“三大主题”实践中,凝结形成了“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试验区精神和“践行使命、勇于探索、艰苦奋斗、拼搏争先”的新阶段实验区精神。

毕节试验区全面改革推进会概括,“毕节精神”为“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同心攻坚。


57、文朝荣精神: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改变面貌”的精神。

艰苦奋斗就是不甘落后、不怕困难;无私奉献就是勤政为民、清正廉洁;愚公移山就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改变面貌就是发展经济、脱贫致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