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导学案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一中实验学校高中历史汉代儒学导学案人民版必修3
汉代儒学【学习目标】1、掌握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概述汉代儒学兴起的内容。
2、分析汉代儒学兴起对中国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学习重点与难点】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来源及内容。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本课教材内容,对概念、关键词、图表等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3、熟记、理解基础知识梳理中的重点知识。
预习案)实质:文化专制政策3、西汉初年,实行②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预习自测】1.自汉代以来,有人称“焚书坑儒”为“灭学之祸”,主要是因为它( ) A .加强了专制统治 B .摧残了思想文化 C .阻碍了儒学发展 D .践行了法家主张 2.“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本质上的共同点是( ) A .削弱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 B .弘扬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 C .加强思想控制以巩固政权 D .代表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 3.汉武帝问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的对策( )A .指出了汉武帝弱点B .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 .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 .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4.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罢黜百家”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 .①②④B .①②③C .②③D .①②③④ 5.下列有关汉武帝设立太学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有利于改变大官僚垄断官位的现象B .结束了各个学派平等竞争的局面C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D .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社会风气 6.隋唐科举制确立的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 ) ①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有益于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巩固 ②对皇帝的权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④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削弱了贵族特权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④D .②③探究案一、合作探究探究1、孔孟为统治者提供方法论的政治伦理学说,而董仲舒的新儒学则完全变成官方的统治哲学。
汉代儒学导学案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习目标】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考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具体目标:1.识记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2. 说出新儒学的思想主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 概括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学习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预习案】1.西汉初黄老之学兴盛的背景是什么?在当时的地位是怎样的?2.黄老之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对西汉社会的影响和之后地位的衰落的原因分别是什么?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背景是什么?提出者是谁?4. 董仲舒新儒学的来源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有什么影响?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什么影响?【探究案】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与天同者大治,与异者大乱.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材料三董仲舒说:“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
”……“徭役众,赋敛重,百姓贫穷叛去,道多饥人。
救之者,省徭役,薄赋敛,出仓谷,振困穷。
”材料四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
“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汉书·董仲舒传》阅读材料,总结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及其作用。
【课后思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材料二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2015-2016学年《汉代儒学》导学案
2、“独尊儒术”的措施:
1)思想上:采纳了新儒学思想 2)政治上:起用文人儒士担任各级官吏 3)教育上:①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 制度化;②命各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 教育系统——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 位。
3、评价: 实质:文化专制政策。 积极影响:
1)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为 其提供理论依据。 2)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春 秋 繁 露 》 书 影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格 局,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
者所沿袭。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
1)现实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 个鼎盛时期(可能性),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 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必要性) 2)用人政策: 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 咨询治国方略;(可能性)
3)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 推动了民族历 史文化的进步;
消极影响:
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 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感悟历史:
材料一: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 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然而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 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新加坡甚至用儒家思想来治国。 材料二、“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人协调、和与中” 结合本课你认为儒学的现代价值在哪?我们该怎样对待儒学?
发展;北宋;
强化:明清(八股取士) 。 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3、特点: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
1、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2、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 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3、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 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4、士人醉心于功利,导致从事科 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汉代儒学导学案
汉代儒学导学案【目标导航】1.说出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了解汉武帝和董仲舒的相关活动,认同他们为儒家发展和国家统一做出的贡献。
3.结合太学及科举制,理解教育与考试对主流思想的影响。
【自主学习】[基础史实]一、罢黜百家1.汉武帝时期,为适应政治上“大一统”局面的需要而提出。
2.“”,就是要确定儒学独尊的地位达到思想上的统一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3.这一观点,得到汉武帝的认可,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4.它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它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二、太学的出现1.汉武帝创建,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它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
2. 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改变,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中国早期选官制度曾经以为主;汉武帝时代被确立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隋唐时代开始实行,以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
2.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有益于中国的稳固,也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参考答案: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太学太学三、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考试成绩儒学经典专制主义政治体制[方法归纳]汉代儒学主要归功于董仲舒和汉武帝。
董仲舒的主要贡献是改造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的措施更为重要,表现在: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上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教育上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学习本课关键是抓住两个人物,以人物带思想和措施。
[知识建构]【体验探究】一、焚书坑儒材料一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课汉代儒学名师导学案
第二课汉代儒学三级任务固学案1.教材中引用唐章碣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A.统一方国,焚书坑儒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2.被董仲舒发挥了的儒学的大一统思想,能被汉武帝采纳,实际上是因为它吸收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A.孔子的思想B.荀子的思想C.韩非子的思想D.墨子的思想3.无论“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其本质都是()A.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4.关于“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与“大一统”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C、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D、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5.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6.西汉时,以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君主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放了小鹿。
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
”即大幅胸怀母爱之情,虽然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
董仲舒的断案体现了()A.兼爱 B.以礼入法 C.理 D.致良知7.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
由此可见,下列论述中错误的一项是()A.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B.融合道家、法家主张和迷信思想丰富发展儒学C.强化君主专制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D.新儒学从根本上放弃了“为政以德”仁政思想8.冯天瑜等著的《中华文化史》对董仲舒学说的评价有这样一段描述:“……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相关。
专题一第2课 汉代儒学导学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 课《汉代儒学》导学案【课标要求】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和创建太学等措施,理解其目的和影响。
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国家统一观念的认同。
【教学重点】理解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学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知识整合】儒学的兴起春秋、战国秦汉(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1)汉武帝时代,中国的“_______”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________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________基本形成。
(2)董仲舒建议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政策因时“更化”,认为君主受命于天。
(3)董仲舒主张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以_____的“一统”达到_____的“一统”,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二)汉武帝是怎样独“尊”儒术的?1、教育上:太学的出现(阅读P10太学的出现这一框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太学里教什么内容?(2)太学旨在培养什么人才?(3)太学的建立有何重要地位和影响?影响:A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_______和_______。
B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并促进文化传播。
C打破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_______的状况,少数出身于_______的人得到入仕机会。
D推动_______的传播与发展。
E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势力有所收敛。
2、选官上:察举制(起用文人儒士担任各级官吏)科举制的创立:世官制(夏商周)→察举制(汉)→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科举制的特点: A以_______为标准选定官员 B考试内容是_______经典科举制的文化影响:A儒学开始全面影响_______和_______;B有益于中国_______体制的稳固;C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_______,儒学成为执政者_______的工具;D_______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导致古代中国专心从事_______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佚洋】必修三1.2汉代儒学
(3)共同问题: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加强专制集权
不同做法:李斯主张法家思想,以暴力方式统一思想;
董仲舒主张独尊儒术,注重教化。
(4)选择治国思想要从国情出发
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特点及对文化的影响。
(1)科举制出现的社会背景:士族制度的腐朽与衰落,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间的裂痕严重地威胁着地主阶级的统治,隋唐时期的大统一局面为弥合地主阶级间的裂痕提供了社会基础。
(2)科举制的主要特点:是一定意义上的公平与公正的选官制度,是隋唐以来的一定程度的政治民主化的具体表现之一。而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制度却是封建制度严重衰落的具体表现。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
5、【阅读与思考】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予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论语·为政》
材料二:“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李斯昧死言: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私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制曰:“可”。
学术思想的发展需要不断完善
以德治国,关注民生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达标率
(3)根据材料二、三,李斯和董仲舒的建议涉及什么相同问题?两人做法又有何不同?
(4)从儒学在秦汉地位的变化中得出哪些认识?
默写本课知识点
历史ⅲ人教新资料汉代儒学导学案
历史ⅲ人教新资料汉代儒学导学案【一】【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二】课前——结构化预习,自主生疑〔一〕结构化预习〔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1)秦朝政治体制建立。
(2)一些和游士引用批评时政。
2、过程(1)焚书:除《》、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的书外,其余全部烧毁。
(2)坑儒:秦始皇疑心散布反对自己的言论,坑杀460余人。
3、评价(1)是对先秦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史上的一场浩劫。
(2)文化成为的附庸,文化氛围转为死气沉沉,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3)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的批判,对传播造成恶劣影响。
〔二〕罢黜百家1、背景(1)汉武帝时,中国“”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基本形成。
(3)汉武帝起用之士治理国家。
2、主张(1)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实践,推行,养士求贤,“更化”政策。
(2)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这为君主提供理论保障。
(3)董仲舒主张确立儒学的地位,认为文化的“一统”是“一统”的根基。
(4)汉武帝采取、设置太学、等措施,儒学地位开始提升。
3、影响(1)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的局面,扼制了的自由发展。
(2)积极:加强了对、文化和的重视,对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三〕太学的出现1、教育体制(1)中央:汉武帝创建太学,培养人才。
(2)地方: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系统。
2、太学作用(1)是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代表着中国发展的方向。
(2)带动民间的风气,对于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3)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的情形。
(4)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5)太学生的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背景(1)中国早期选官制度以“”为主。
(2)汉武帝时,被确立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2、创立:时代,科举制开始实行。
3、特点(1)以为选定官员的标准。
(2)考试内容主要是。
4、影响(1)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汉代儒学学案练习
汉代儒学学案练习导学案二汉代儒学【课标解读】1. 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史实。
2.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国家统一的观念的认同。
【重点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太学兴起进行客观评价。
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随着秦朝____________的建立,文化也成为_____________的附庸,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________,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____________.2.“焚书坑儒”(1)李斯建议,除秦国官定史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有实用价值的书籍以外,上缴并烧毁私人收藏的《诗》《书》等,处死私下讨论《______》《______》的人,得到_______的采纳。
(2)______之后不久,秦始皇疑心一些________散布反对自己的言论,下令将这些人逮捕审问,并将违反禁令的460余人坑杀于_______,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
3.“焚书坑儒”的评价(1)“焚书坑儒”是对_____________的粗暴否定,_______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但自______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______文化的批判。
(2)尽管“焚书坑儒”有当时特定的________,但是这一行为对________传播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却是不可否认的。
二、罢黜百家1.历史背景:汉武帝时代,中国的“__________”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__________体制大体定型,以______民族为主体的__________共同体也基本形成。
2.罢黜百家的提出:___________建议皇帝倡导______学,实践________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当政策应当“_______”的时候就必须“更化”,提出禁绝与_________相异的学术,主张___________“一统”和政治的_________”是一致的,而文化的“______”又可以成为________“一统”的根基。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导学案2汉代儒学
专题一:二汉代儒学【预习目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预习重点】1.汉武帝重视儒学的表现。
2.董仲舒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及影响。
3.对董仲舒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预习任务】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建立后,一些儒生借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攻击郡县制度。
2.概况________将秦以外的各国史书,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以外的私人收藏的书籍统统焚烧,后又将违犯禁令的460余儒生坑杀于咸阳。
3.影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________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1.背景(1)汉武帝时代,中国的“________”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需要用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2)________改造儒学,并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3.影响(1)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________的进步。
(2)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1.概况(1)汉武帝创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并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
(2)汉武帝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________系统。
2.作用(1)太学的出现,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________的标志。
(2)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3)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官僚富豪子弟垄断官位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4)进一步推动了________的传播与发展。
3.太学清议东汉太学生参与议政,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科举制的创立(1)实行时间:________时代确立,一直沿用到清末。
(2)主要内容:以________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考试内容以儒学经典为主,明代以后发展为八股取士。
历史ⅲ人民版第2课汉代儒学导学案
历史ⅲ人民版第2课汉代儒学导学案〔一〕、“焚书坑儒”批判〔秦朝〕1.背景:①秦统一,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建立的过程中,儒生引用经典,攻击郡县制,主张实行分封制。
②儒生反对秦始皇的建议。
③李斯“焚书坑儒”的建议被采纳。
2.经过:①焚书:焚书的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严禁私藏禁书不焚的书:《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②坑儒:警告天下文化人。
3.实质:思想文化专制政策,是专制主义集权政治延伸到文化领域的表达。
4.影响:①“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②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向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
③对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维护秦王朝的统一起了一定的作用。
〔二〕、罢黜百家〔汉〕1.背景:①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初年〕,中国封建社会面临许多问题〔经济,王国,边疆〕→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②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③汉武帝重用儒学之士。
A.主要观点: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文化的一统成为政治的一统的根基”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B.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
C.思想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D.特点:外儒内法2.确立:汉武帝设立太学,重用儒生,表彰六经,使儒学地位开始上升。
3.影响:〔1〕儒学地位开始上升,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并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
〔2〕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作用。
云南省宜良县第一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一《汉代儒学》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3
云南省宜良县第一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一 汉代儒学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3【大成目标】(2分钟)1、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重点)。
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难点);2、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使用说明】1、 预习导学案内容,结合课本知识,完成基础案和巩固案;2、 合作探究,大胆质疑;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激情投入;3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⑴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政治体制。
⑵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
⑶李斯 的焚书的建议得到秦始皇的采纳。
2.影响:⑴“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洗劫。
⑵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向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1.背景:⑴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⑵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⑶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⑷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并向其咨询治国方略。
2.过程:⑴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等。
⑵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⑶汉武帝时代,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3.评价:⑴消极影响: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⑵积极影响: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三.太学的出现1.性质: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意义:⑴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⑵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人民版高2历史必修三导学案:1-2 汉代儒学
专题一第2节汉代儒学(小班、火箭班使用)【预习培训】1.利用20分钟时间根据《世纪金榜》勾划标注课本基础知识,写上提示语,标明序号,扎实掌握课标要求的主干知识,并完成知识框架构建和问题引导.2利用剩余20分钟完成预习自测与探究案。
并记下预习中存在的疑问。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汉代儒学地位、内容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文化思想的深远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重点难点】:1、理解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预习案】一、阅读以下资料(1、课本 2、世纪金榜学习方略 3、当代中学生报),完成对基础的预习,阅读后解决下面的问题,标明问题答案的参考来源。
【预习自测】(考查知识迁移运用能力)1、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对其理解最准确的是()A.融合了黄老之学、法家主张,充满专制迷信,没有多大价值B.新儒学从根本上摒弃了“为政以德”的先秦民本思想C.强化君主专制的同时主张人君“行仁政以顺天道”D.“顺天命”与“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符合汉高祖的统治需要2、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对这一思想最准确的理解是()A.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因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的统治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D.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4、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 1.2 汉代儒学导学案人民版必修3
课题: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二课汉代儒学(1课时)
日期:月日姓名:班级: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焚书坑儒的相关内容及其影响、
2、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3、了解太学的出现及科举制的影响。
二、重难点
1、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三、学法指导
1、关注教材课前提示,关注知识链接;
2、完成探究案之前先阅读教材,完成聚焦课堂知识再现部分;
3、掌握知识链接与资料卡片,拓展知识视眼;
4、重视“学习思考”,充分运用历史填充图册;
5、重视聚焦课堂:“自主构建”,逐渐形成知识体系
四、预习案
1、任务布置:
一、“焚书坑儒”批判
1、原因
(1)秦朝统一并建立了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2)儒生、游士引用、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3)导火线:关于与之争。
2、过程
(1)焚书:焚书的范围,
不焚的书:
(2)坑儒:
3、评价:
(1)实质:文化专制政策
(2)积极:
(3)消极:
a、
b、
c、
3.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儒家思想逐渐复苏。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1、原因:
(1)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中国政治的“大一统”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大体定型,需要以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的“大一统”;以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2)董仲舒改革儒学,主张以思想上的大一统为政治上的大一统服务并为汉武帝采纳。
2、概况:统治时期,起用贤良。
提出“罢黜,独尊”,得到
认可。
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3、影响:
消极:汉武帝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结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______发展。
积极:儒学地位上升的同时,汉王朝也加强了对___ ___、文化和____ __的重视.这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太学的出现
1、汉代的教育体制:
(1)中央:(2)地方:
2、太学
(1)背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文化政策。
(2)创立:时期。
(3)发展:自起,规模不断扩大,到中期,太学生达到三万多人。
(4)影响:a、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的标志。
b、对社会风气:带动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c、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出身的人,也能进入仕途,扩大统治基础。
d、对儒学:推动了传播与发展。
e、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事例:)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联系必修一,不必展开)
2、科举制度
(1)演变:确立:隋朝;完善:唐朝;发展:北宋;强化:明清;废除:晚清(1905年)(2)特点:①以作为选官依据②考试内容;主要是。
(3)影响:
①有利于的稳固:儒生成为的仆从;儒学成为的思想工具。
②促成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文化的发展。
③选官方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④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⑤导致古代专心从事的人才力量薄弱,影响科技的发展。
学生预习问题反馈:
五、探究案
探究一:阅读教材P9及学习思考与资料卡片,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
2、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探究二:
材料一:匈奴威胁,边患不止;诸侯坐大,威胁中央;土地兼并,豪强势大;丞相权重,威胁皇权。
——汉武帝时期面临的社会问题
材料二:对策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汉书、董仲舒传》
对策三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
“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汉书、董仲舒传》
1、阅读上述材料思考回答汉武帝时期为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产生了什么影响?
探究三:
请认真阅读教材P10——P11归纳概括西汉及以后独尊儒学的具体表现。
六、训练案
1.下列书籍,在秦朝时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医药之书
B、卜筮之书
C、种树之书
D、墨家
2. 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4.“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
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
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
……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
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政治基础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6、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
府。
”“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A.法家思想的衰微
B.黄老之学被推岽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程朱理学的盛行
探究一:
1、
原因:
A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维护专制统治,遏制思想文化的泛滥;B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2、原因:秦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类的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有益,不构成威胁。
探究二:
1、原因:
1、汉武帝即位以后面临边境危机、王国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急需转变国家思想,统一思想文化,加强中央集权;
2、董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一系列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加强思想文化的大统一,进而促进政治上的大一统,得到了汉武帝的赞同。
2、影响:
一、儒家思想从此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顺应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形势外;
二、儒家崇尚“仁政”,客观上有利于调整社会关系,安定太平;
三、提倡“和”的精神,容易为一般人接受,更有利于推行道德教化;
四、儒家中庸学说更适宜于农业民族的心理习惯,更容易得到认同;
五、“大一统”理论更利于我国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探究三:
表现:
1、在中央,创办太学(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在地方,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隋唐科举制创立以后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因此而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训练案:DDDC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