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作业: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史记》记载,秦汉至隋唐,“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这表明中国古代商业( ) A.长期停滞不前B.虽受官府压制但仍有发展C.一直非常发达D.基本不受政府政策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法律贱商人”是抑商,而“商人已富贵矣”则反映了商业有顽强的生命力,虽受压制,但仍有发展。
答案:B2.唐德宗曾向长安富商借钱八十余万缗,这些富商开办了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机构,当时叫( )A.飞钱 B.柜坊C.票号D.邸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
唐朝时柜坊是专为富商大贾、贵族官僚、高利贷者储存金银财物和借贷的机构。
答案:B3.(xx·天津高考)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
……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
”诗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意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迁移知识的能力。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西家”进行缫丝生产,然后把丝卖掉换取谷子,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答案:A4.(xx·浙江高考)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会馆概念的理解以及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材料说明同乡商人们建设工商会馆是为了招待行旅,存放货物,而不是作为地方的商业中心,B项说法错误;C、D两项材料都有所体现;由材料中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的记载可看出苏杭两地间的商贸联系,故A项说法正确。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作业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宋史专家赵宝珠认为:“……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
”材料论述的是宋代的()A.街市B.坊市C.夜市D.草市解析:依据材料中“农村商品经济”“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等信息判断,材料论述的是宋代的草市。
草市出现在乡村交通便利的地方,是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
答案:D2.唐政府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会大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官差一人权检校市事……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诸行以滥物交易者,没官”。
这表明()A.政府加强对商业的规范管理B.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给予保护C.政府想遏制商业活动的进行D.政府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
从材料看,政府对设置“市”的地域有严格的规定,开市和封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并对商铺有严格的管理,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涉及是否保护私营工商业,排除B 项;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工商食官”制度,故D项不正确。
答案:A3.中唐诗人王建描述汴梁“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扬州城“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上述材料说明当时()A.政府已取消对市场的时间限制B.“夜市”已在各地普遍推广C.个别大城市开始出现“夜市”D.政府已取消对市场的空间限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中“通宵酒客行”“夜市千灯”等关键词分析,考查夜市,应选C项。
宋朝商业活动不受时空限制,但宋以前不被允许,A、D项排除;B项错在“普遍”。
答案:C4.我国古代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逐渐打破,市分布在城中。
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解析: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019-2020)【重点资料】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必备资料】
第一单元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8·无锡高一检测)西周后期,政府在设关(门)、市的地方,开始对出入关门的货物或者在市场营销的商品征税。
这说明当时( C )A.工商业发展受到政府的阻碍B.工商业者属于政府官员C.“工商食官”制度受到冲击D.政府完全垄断了工商业[解析]对于货物或商品征税,不能说明工商业发展受到政府阻碍,故A项错误;“士农工商”,士属于政府官员,故B项错误;“开始对出入关门的货物或者在市场营销的商品征税”说明了民间手工业商业兴起,对于官营手工业具有一定的冲击作用,故C项正确;政府开始征税,表明民间手工业和商业兴起,故D项错误。
2. (2018·十堰高一联考)白居易《卖炭翁》一诗,被史学大师陈寅恪赞誉为“诗史”。
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来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此处的“市”是指( B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B.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C.沿街开铺的街市D.地方自治的市镇[解析]材料意在考查“市”的类型。
“草市”出现在城外交通便利、人流量大的地方,与题中“长安城”不符合,故A项错误;唐代对市的设立和管理严格,集中设市管理,故B 项正确;唐代实行坊市分离,沿街开铺的街市还未出现,故C项错误;城外的“草市”规模不断壮大,形成地方市镇,与题中“长安城”不符合,故D项错误。
3.(2018·天津学业水平测试)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
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这反映出( A )A.草市中有夜市B.江南市镇兴起C.村寨出现草市D.专业市场出现[解析]诗句来源于唐代诗人郑谷的《峡中寓止二首》,“市晚鬻蔬迟”“夜船归草市”反映出唐朝草市中出现夜市的情况,A项正确;“江南市镇兴起”和“专业市场出现”均见于明清时期,B、D两项错误;草市在唐代之前已出现,C项错误。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课堂练习: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随堂
第一单元 第三课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的“长安市长”在当时的主要职责应是管理( D )A.行政 B.军政C.司法 D.贸易[解析] 注意图片中的信息“(东汉)‘长安市长’”。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进行商品交易,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
因此D项正确。
2.(2019·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C )A.“交子”广泛使用B.坊市界限严格C.商业发展繁荣D.“商帮”活动频繁[解析] 商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的繁荣,导致唐朝出现“扬一益二”现象,故C项正确。
3.(2019·贵州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据记载,宋代东京汴梁宣德楼南边一条“车驾出入”的御街及其两边的御廊,也“许市人买卖于其间”。
这反映了( B ) A.市场规划混乱B.城市经济功能增强C.中央集权削弱D.城市防御功能增强[解析] 材料“许市人买卖于其间”体现了北宋时期商业的发展,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故答案为B项。
4.(2019·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广志绎》称:明代万历时,“天下马(码)头,物所出所聚处,苏、杭之币(丝织品),淮阴之粮,维扬之盐……无锡之米”无所不有。
这说明当时( A )A.商品经济繁荣B.抑商政策废弃C.坊市制度形成D.自然经济瓦解[解析] 材料中丝织品、粮食、盐和米聚集在一起,故反映商品的汇聚和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仍然重农抑商,故B项错误;坊市制度在宋代已经被打破,故C项错误;自然经济瓦解是在近代,故D项错误。
5.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满载美国货的“中国皇后号”帆船,经过长途航行到达中国后,又把中国土特产带回美国,中美贸易从此开始。
到达中国后该货船最有可能停泊的城市是( B )A.泉州B.广州C.南京D.上海[解析] 清朝乾隆时期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故选B项。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讲义: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Word版含答案
姓名,年级:时间: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程标准学法·素养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通过学习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商业发展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关联,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探究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商业的发展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商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基础,反过来商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能够对不同时空框架下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解释.通过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进行探讨,为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正反两方面的借鉴,并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先秦时期商业的发展(1)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2)春秋战国时期①发展状况:商业出现繁荣局面。
②主要表现: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2.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古代商业(1)秦汉至隋唐之前①发展状况: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②主要原因: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2)隋唐时期至宋元时期项目时期发展原因发展表现隋唐农业、手工业发展;大运河开通①都市商业繁荣,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②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两宋商业环境相对宽松①商品种类迅速增加②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朝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3①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③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位置时间政府监管发展表现宋朝以前①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②按时开市、闭市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西汉都城长安有东、西“市”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宋朝时期①城市中坊和市界限被打破②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草市"更加普遍明清时期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商业名镇2.城市的发展(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2)表现: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概况(1)西汉时期: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2)唐朝时期: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3)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作业及答案
第一单元第三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
这说明( )A.贝用于占卜B.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饰品D.贝是货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依据图中信息:带“贝”的文字大都与商业有关,由此可判断出贝是货币。
答案:D2.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这一称呼源于( )A.商朝人善于经商B.春秋时范蠡经商C.商鞅变法的规定D.徽商和晋商的出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商朝人善于经商,留下了这个形象性的称谓。
答案:A3.(2018·重庆学业水平测试)《墨子·贵义》载:“商人之四方,市贾倍蓰(倍,一倍;蓰,五倍),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流动性是商人的特点B.行商有时是有风险的C.获取利益是商人追求的目标D.商人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解析:本题为否定式选择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商人之四方”可知其流动性大;由“市贾倍蓰”可知商人获益较大;“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讲述的是商人即使遇到困难,也依然会去经商。
D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D4.(2018·山东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②唐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③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①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我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故①正确;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唐代出现的是飞钱,故②错误;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故③正确。
答案:D5.(2018·陕西学业水平测试)张生在街口听完说书后,又在自己居住的街区逛夜市。
据此判断张生最早应该生活在( )A.秦朝B.西汉C.唐朝D.宋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2019--2020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作业: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战国城市有固定的产品交易场所一一市。
据史书记载,“市”上有金铺、粮铺、珠宝玉器铺、绸布铺、皮铺等,促使城市手工业竞相为“末作奇巧”,生产“悦在好玩”之品。
此记载表明当时()A.工商业以迎合贵族的需要为主 B.手工业促进了商业的繁荣C.私有制促成手工业兴盛 D.从事商业利润丰厚2、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3、宋代,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而看重金榜题名之人;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
”材料反映出宋代婚聘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理学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C.科举制盛行 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4、明朝的商人群体认为,士商名与利相通,“儒为名高,贾为厚利”, 实质是一样的;山西商人王来聘告诫子孙:“四民之业,惟士最尊,然不成不若农贾。
”这表明此时( ) A.山西商业传统极为浓厚 B.商人阶层提出新价值观C.政府对农业生产很重视 D.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崩溃5、作为农耕文明政权与文化集结地和辐射中心的都城,承载着深邃的历史底蕴,而从西汉、唐和北宋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城市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这突出反映了( )A.工商皆本的主流思想B.学术文化的活跃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16、《舌尖上的中国》中曾有这样的描述:“(明中期)扬州是中国食盐的集散中心,大批的商人来到这里,靠着食盐贸易发家,他们同时带来的还有来自家乡的厨师、食材、口味……富有盐商,没有政治地位,只能攀比花园和家厨的手艺……”这反映出明朝扬州地区( )A.商品经济发达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对外贸易发达 D.成为当时政治经济中心7、光绪年间的《嘉善县志·风俗类》记载:“乾嘉时风尚敦朴,咸同而后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服饰厌旧喜新。
重点中学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后作业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后作业1.“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是()A.白银大量使用B.贸易繁盛C.工商业繁荣D.交子的使用2.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幕”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主要表明()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坊和市的界限十分鲜明C.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D.官府直接监管交易活动3.下列有关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中国是瓷器的故乡B.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了繁荣时期C.西汉时期,中国的棉纺织品远销亚欧地区D.16世纪前,中国炼钢技术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4.两宋商业的发达表现在()①城市中市坊界限被打破②商业活动没有时间限制③商品种类增多④海外贸易频繁A.①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5.《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置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
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
”上述材料反映了唐代()①设置了专门的城市商业管理机构和官员②有了专门的手工业管理机构③城市商业活动比较规范④都城长安商业活动繁荣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6.“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市去处,通晓不绝……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宋代的这一记载,反映了北宋()A.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 B.市的启闭不再受官方统一规定的时间限制C.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 D.江南经济的繁荣7.与唐朝前期的长安城相比,北宋东京城最大的特点是()A.商业活动更加频繁 B.城市布局整齐、环境优美C.商业活动不局限在“市”里 D.依傍河流两岸而建8.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②商业中心始终以都城为主;③对外贸易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政府政策的影响;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9.右图所示《晋商》一书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A.隋唐时期,商业贸易蓬勃发展B.宋元时期,商业发展进入高峰期C.秦汉时期,商运比较活跃D.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于长安及五都(即下面所说的五个重要的城市)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司市称师。
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分课练习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含解析
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分课练习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含解析分层训练·进阶冲关〔难度系数:····〕A组基础练1.〔〕考古学家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下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
这说明 ( D )A.贝用于占卜B.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饰品D.贝是货币2.〔〕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C )A.“交子”广泛使用B.“坊”“市”界限严格C.商业发展繁荣D.商帮活动频繁3.〔〕明清时期,在京杭运河沿岸出现了许多山陕会馆,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C )A.会馆是政府设立的管理商业贸易的场所B.会馆的出现是各地政府重视商业贸易的体现C.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交际的重要场所D.只有在运河沿岸政府才准许设立这样的会馆4.〔〕史料记载:“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货来,皆倍偿其价。
”这反映的是( D )A.市舶贸易B.民间贸易C.互市贸易D.朝贡贸易5.〔〕杜牧曾说:“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由此可见唐代( D )A.“市”突破了时空上的限制B.经济重心转移到了江淮地区C.都市中形成了繁荣的商业区D.草市繁荣且多设于交通便利之处B组提升练6.〔〕(2018·宣城高一检测)唐朝诗人王建在《夜看扬州市》诗中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该诗从侧面可以印证唐朝( D )A.严格的市场管理B.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C.草市已经出现D.局部商业活动的时间已有所突破7.〔〕美国学者查尔斯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中国“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因素”。
其依据是( B )A.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C.早市夜市普遍且昼夜相连D.出现地域性的商帮8.〔〕(2018·潍坊高一检测)宋代有“榜下捉婿”的风习,每当科举张榜公布进士考试结果时,富商大贾争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时同步练习卷: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春秋初年,郑桓公迁都新郑时,因得大商人的资助而与之订立盟约。
双方约定: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
这个盟约的签订 ( )A.导致工商食官制度的瓦解B.表明重商政策的实施C.体现商人经营自主性增强D.推动阶级结构的剧变2.据记载,唐代除对传统的盐、铁等大宗商品进行国家专营专卖外,中期后还进一步增加了对茶、丝等多种商品的专营专卖。
这说明 ( )A.国家放弃了抑商政策B.政府的财政困难加剧C.工商业经济得到发展D.官营手工业日益扩大3.16世纪,松江的棉布在全中国打开销路,徽州商人汇集到棉布生产地,他们携带资本,参与了从棉花到织布的生产全过程。
这一材料反映 ( )A.晋商的勃兴B.徽商的崛起C.粤商的发展D.闽商的衰落4.唐代元稹《估客乐》诗云:“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
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
客心本明黠,闻语已心惊。
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
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
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强)。
”下列对该诗的解读,不合理的是 ( )A.“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B.商人交结长安权贵C.“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5.在中国古代,商业空前繁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几十个国家是在( )A.汉代B.唐代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6.元代马祖常诗云:“波斯在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
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
”该诗歌( ) A.记载了一段战争往事B.表达了对疆土的热爱C.反映元代中外交流通畅D.反映元代桑麻质量较好7.《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的普遍的新现象。
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
”这表明( )A.重义轻利开始改变B.商人地位普遍提高C.商品经济快速发展D.重农抑商名存实亡8.明清时期,为解决外地经商的困难,提高商业竞争力,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徽商、晋商、粤商、宁波帮等十大商帮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市镇建立“会馆”,并进而构筑严密的商业网。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课后作业3 古代商业的发展 含解析
课后作业(三)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
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
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A.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B.实行宽松商业政策C.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D.重建官营商业制度[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反映了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其主要目的是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因此选A项。
战国时期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C、D两项不是主要目的,应排除[答案] A2.东汉学者班固在《两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 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B.物流通畅的草市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D.工官监管的夜市[解析]宋元以前,我国城市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市坊分离,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所以东汉长安的市属于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故A正确;草市是在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商业市镇出现于明清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夜市是在唐朝时期出现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错误。
[答案] A3.《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材料反映出唐朝时期() A.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B.商业交往的形式多样C.经商的人很多D.商业交易有时间限制[解析]材料反映了唐代市的交易时间受到限制,故选D项。
[答案] D4.唐代元稹《估客乐》诗云:“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
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
客心本明黠,闻语已心惊。
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
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
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强)。
”下列对该诗的解读,不合理的是()A.“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B.商人交结长安权贵C.“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解析]材料信息“却到长安城。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人民版必修2
课时分层作业(三)(建议用时:45分钟)[合格基础练]1.春秋末期,范蠡弃官从商,因在陶邑经商被称为“陶朱公”。
当时的陶邑,已成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的著名经济都会。
上述材料可说明 ( ) A.当时商人的地位得以提高B.便利的交通有利于商业中心形成C.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D.当时商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B [根据题干中陶邑“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可知,该地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故选B项;A、C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与题干无关。
]2.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 )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B.物流通畅的草市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D.工官监管的夜市A [解答本题抓住关键词“东汉”即可。
物流通畅的草市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工官监管的夜市基本上是在唐宋之后,而繁华的商业市镇则在明清时期出现,因此选A项。
] 3.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
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这反映出( )A.草市中有夜市B.江南市镇兴起C.村寨出现草市D.专业市场出现A [诗的大体意思是:在江面上打鱼的人们,驾着夜晚进行交易的渔船来到草市中进行交易,上茶山的时候遇到守将盘问,儿童给打开关门。
材料总体描述了乡村生活的场景,捕鱼归来的船只晚间在草市中进行交易,在草市中出现夜市,故选A项。
]4.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
“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 ) A.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B.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D.有注重其“防伪”功能D [封建政权的推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项;B项表述本末倒置,正是由于经济的发展才出现了纸币;C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
2019-2020新人教版历史必修2课时分层作业3 古代商业的发展
课时分层作业(三)(建议用时:45分钟)[合格基础练]1.《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西)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由此可见,西汉初期() A.禁止商品流通B.在政治上采取了歧视商人的政策C.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商业的发展D.我国对外贸易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C[从“(西)汉兴,海内为一”说明国家的统一,又从材料后面的两句言语说明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
]2.宋代高承《事物纪原》称:“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
”这一记载表明()A.经济区域化趋势凸显B.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C.城市经济重心发生转移D.部分草市发展为城镇D[题干材料中“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的意思是,人们因为商业活动而聚居在某地,如果人口规模达不到县的标准,则该地可以设为城镇。
这说明一些城镇是由农村的草市发展而来的,故选D项。
]3.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
对材料理解较为合理的是()A.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商品经济发达C.商业法律十分完备D.劳资矛盾尖锐B[从题干材料“商标侵权案”可知当时商品经济发达,故选B项。
A、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
]4.下面的资料卡片是对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这一时期是()●徽商、晋商势力强大●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苏州等地出现手工工场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D[明清时期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如徽商、晋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在江南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5.提到“市”,现代人一般会联想到某某城市,而在我国古代与之联系最密切的则是()A.畜牧业B.农业C.手工业D.商业D[古代城市包括居住区和商业区,其中“市”指商业区。
]6.宋朝城市发展的表现不包括()A.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B.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C.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D.有严格经营时间的限制D[解题时注意题干中关键信息“不包括”,有严格经营时间的限制是在宋代以前,故选D项;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故排除A项;宋代“草市”进一步发展,且“草市”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故排除B项;宋代,政府对市场由直接管理改为间接管理,故排除C项。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作业与测评: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业达标]一、选择题1.古代货币的形成、发展与古代商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下面两幅图的变化,充分说明了()A.古代抑商政策的结束B.商帮出现后的垄断C.商品经济的繁荣D.纸币方便携带,完全取代了金属货币答案 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货币的发展变化。
纸币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同时纸币的出现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C项。
A、B两项说法错误;D项并不是对货币变化的说明,且“完全”说法太绝对。
2.晋商曾自豪地说:“凡有麻雀能飞到的地方,都有山西商人。
”这一商人群体活跃于()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晋商”可以推测,题干讲述的是商帮,商帮的出现是在明清时期,故D项正确。
3.东汉学者班固在《两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B.物流通畅的草市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D.工官监管的夜市答案 A解析宋代以前,我国城市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市坊分离,有严格的空间和时间限制,所以东汉长安的市属于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故A项正确;草市和夜市在这个时期还没出现,B、D两项错误;唐以前城市多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C项错误。
4.史载,宋朝“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虚空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
”此种情形反映了当时()A.坊市界限未被打破B.宋朝已放弃抑商政策C.政府放宽市场管理D.政府不再征收商业税答案 C解析“自大街及诸坊巷”“每日凌晨”“热闹至饭前”说明商业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政府对于市的管理不再像过去那么严格,故C项正确。
北宋时期坊市界限已经被打破,A项错误;宋代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北宋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商业税,D项错误。
5.通过分析图一、图二、图三,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商业城市分布上发生的变化是()A.古代区域经济发展趋向均衡B.由北方地区向边疆地区发展C.由北方向南方和沿海地区发展D.由黄河中下游地区向全国发展答案 C解析由图片可形象地看到城市分布情况,再结合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可知选C项。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练习: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课时检测夯基提能 Word版含
姓名,年级:时间:(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2019·保定高一期末)据《易经》记载,神农氏(炎帝)时期,曾在“日中设市”,“聚天下之货",使各“交易而退”.材料所载()A.为商业研究提供了准确资料B.对商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C.侧面反映出商业的悠久历史D.说明当时长途贩运比较发达解析:选C。
《易经》中记载的神农氏时期的商业活动侧面反映了商业的悠久历史,故选C。
《易经》记载多为神话传说,无法为商业研究提供准确资料,无法推动商业发展,也无法说明长途贩运的发达,A、B、D项错误。
2.(2019·蚌埠高一期末)古代旅途盗劫为患,商人的人身财产安全经常面临着威胁.唐朝时商人为降低财产安全的风险,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经营货款存放于柜坊B.通过邸店借贷货款C.求助于政府开办的市舶使D.通过十三行转运货款解析:选A.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出现于唐代,故A项正确.借贷货款不属于邸店的经营范围,市舶使主要负责海外贸易,十三行是清朝出现的负责对外贸易的主要机构,故B、C、D 项不合题意,排除。
3.(2019·如皋高一期末)诗歌是时代风貌的体现。
下列诗句能够证明唐朝后期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的是()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C.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D.市人日中集,于利竞锥刀解析:选C。
“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反映了夜市的繁荣.唐朝后期,夜市出现,说明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故选C。
4.(2019·龙岩高一期末)下图是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图表。
图表中数据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南方物产丰富商业发达B.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C.农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D.经济重心完全移到南方解析:选B。
材料中南方的集市数量不断增加,说明商品交换的现象较多,反映了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故选B项。
材料反映了南方的集市数量相对北方更多,但不能体现南方物产丰富商业发达,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集市数量,不能反映出农产品是否大规模流入市场,C项错误;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与材料明清时期的数据不符,D项错误。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21: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题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东汉学者班固在《两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B.物流通畅的草市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D.工官监管的夜市2.据《唐六典》记载,唐代开元年间推行了“变造”制度,“凡金银、宝货、绫罗之属, 皆折庸调以造焉”,即把庸调(唐朝前期的赋税制度)所收之布帛,折变成白银等轻货,运到京城国库。
由此可知,“变造”制度()A.肯定了白银的货币地位B.提高了政府赋税标准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造成了国家财政困难3.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4.唐代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这表明唐代()A.商税成为主要税收B.城市经济日趋没落C.坊市界限已经打破D.农村市场发展繁荣5.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选择了海洋”,中国却“选择了陆地”。
“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6.《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
西周的这套做法()A.打破了工商食官局面B.强化政治等级制度C.促进国家管理制度化D.不利于工商业发展7.有人说,唐朝长安城的布局体现“规范之美”,而北宋汴京城则体现“自由之风”。
唐宋城市出现不同布局的根源是()A.理学成为官方哲学B.城市商品经济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海外贸易得到发展8.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繁荣,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4: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题
训练3古代商业的发展[基础达标]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下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
这说明()A.贝用于占卜B.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饰品D.贝是货币2.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A.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C.定时一聚的庙会夜市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3.张生在街口听完说书后,又在自己居住的街区逛夜市。
据此判断张生最早应该生活在()A.秦朝B.西汉C.唐朝D.宋朝4.下图反映的是徽商老字号,图片反映了徽商的特点是()①起源于今天安徽境内的长江沿岸②经营种类多③活动范围广④“贾而好儒”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②④5.唐宋时期沿海港口城市蕃客云集,此处“蕃客”主要是()A.徽商、晋商B.西域商人C.波斯、阿拉伯商人D.西藏商人6.明代嘉靖、万历之际,商业发展迅速,书籍日益普及,在江南地区出现儒贾、贾儒。
儒、贾相通的社会趋势的出现说明()A.印刷术的进步促进商业繁荣B.经济发展加快了社会阶层变动C.商人成为儒学的主要传播者D.富家子弟厌恶科举弃儒从商[能力提升]7.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
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邸店、柜坊、飞钱等,它们的共同作用是()A.为对外贸易服务B.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C.为存款、贷款、兑换钱币服务D.为储存金银财物服务8.据史载,明朝中后期“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
”材料表明当时()A.奢侈品贩运是商人致富的主要手段B.富商大贾大多以垄断经营敛财C.形成地域性特征明显的行业商帮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贸易的繁荣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战国城市有固定的产品交易场所一一市。
据史书记载,“市”上有金铺、粮铺、珠宝玉器铺、绸布铺、皮铺等,促使城市手工业竞相为“末作奇巧”,生产“悦在好玩”之品。
此记载表明当时()
A.工商业以迎合贵族的需要为主 B.手工业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C.私有制促成手工业兴盛 D.从事商业利润丰厚
2、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3、宋代,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而看重金榜题名之人;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
”材料反映出宋代婚聘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理学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科举制盛行 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4、明朝的商人群体认为,士商名与利相通,“儒为名高,贾为厚利”, 实质是一样的;山西商人王来聘告诫子孙:“四民之业,惟士最尊,然不成不若农贾。
”这表明此时( ) A.山西商业传统极为浓厚 B.商人阶层提出新价值观
C.政府对农业生产很重视 D.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崩溃
5、作为农耕文明政权与文化集结地和辐射中心的都城,承载着深邃的历史底蕴,而从西汉、唐和北宋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城市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这突出反映了( )
A.工商皆本的主流思想
B.学术文化的活跃
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
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16、《舌尖上的中国》中曾有这样的描述:“(明中期)扬州是中国食盐的集散中心,大批的商人来到这里,靠着食盐贸易发家,他们同时带来的还有来自家乡的厨师、食材、口味……富有盐商,没有政治地位,只能攀比花园和家厨的手艺……”这反映出明朝扬州地区( )
A.商品经济发达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对外贸易发达 D.成为当时政治经济中心
7、光绪年间的《嘉善县志·风俗类》记载:“乾嘉时风尚敦朴,咸同而后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服饰厌旧喜新。
”这反映出当地( )
A.思想观念完全西化
B.服饰等级之别消失
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8、交子来源于唐代的一种汇兑票据——飞钱。
交子最初由北宋四川十六家富商联合发行,每年发行一定额度的交子,持交子者可以随时兑现。
交子三年界,界满后持旧交子换新交子,每年向官府交纳一笔费用,流通区域也仅限于四川。
这说明( )
A.唐代灭亡后飞钱直接发展为交子
B.飞钱是北宋四川地区主要的流通货币
C.交子具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D.飞钱是政府与私人共同发行的官方货币
9、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
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
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
这说明( )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10、宋代文人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通晓不绝……盖都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
”材料所反映出宋代城市商业的特点是()
A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B市分散在城中,形成街市
C实行整齐划一的方式制度 D宋代取消了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
11、书坊是古代出书卖书二合一的书店,诞生于唐末五代,北宋以后在大街小巷盛行。
书坊书架上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实用医书、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考复习“指南”等,这表明()
A.宋朝以后统治者对文化控制减弱 B.封建文人有了自由挥洒之地
C. 商业活跃,市民阶层兴起 D.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控制
12、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乾隆时丝织巨镇盛泽镇“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这说明明清时期的城市( )
A. 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B. 经济功能得到加强
C.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 商业活动不受监管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曾指出:“在两宋统治的三百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
”历史教授杨渭生先生也认为:“两宋三百二十年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在世界古代史上亦占领先地位。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也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
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
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曾说:“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宋朝)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
”日本宋史学家宫崎市定认定:“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
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
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
然而由于宋代文明的刺激,欧洲文明向前发展了。
”宋朝的文明深深的影响了世界。
请运用“史实”“史论”“史识”这三个要素对“宋代时的中国”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解答。
14、商业,作为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艰难曲折,受制于很多因素。
作为经济基础的一部分,它对上层建筑也产生重要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李生在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原因新探》中运用了以下资料:
“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富者,人之情性”,逐利“若水之趋下”。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魏国“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
——《战国策·魏一》
为了鼓励商业,管仲采取了四民分业定居、开设市场、减轻税收、修缮道路、优惠商贾等措施。
——摘编自《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原因新探》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铸币。
(如下图)
材料三“及至秦,分一国之币为三等。
黄金以镒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史记.平准书》
材料四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中人之家,朝炊夕负米而入者,项背相望也。
——《天下郡国利病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生从哪几个方面分析春秋战国商业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你是如何看待“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铸币”这一现象的?
(3)有人说:秦朝以后到汉魏,国内商业发展是“戴着枷锁前进”,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枷锁”是什么?为什么能“前进”?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该经济现象对明清时期社会阶层和文学、艺术的影响。
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A
4、B
5、D
6、A
7、D
8、C
9、A 10、D 11、C 12、B
二、非选择题
13.史实:在工业化上,制瓷业发展,出现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五大名窑;纺织业发展,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在商业化上,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
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在货币化上,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交子。
在城市化上,出现了汴京等商业大都会。
史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或中国(宋朝)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等。
史识:根据宋代发展的状况我们可以说宋代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区,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对于欧洲发展和世界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4、(1)政治环境,王室衰弱;社会风气重利趋利;交通发展;统治政策等方面。
(2)各诸侯国货币不统一,这是各诸侯国商业兴盛的表现,但货币不统一妨碍各诸侯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3)重农抑商政策;秦朝统一全国,统一货币,汉朝开辟“丝绸之路”等。
(4)商业繁荣;市民工商业阶层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明清小说;文人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