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证券法上的水平共同

合集下载

美国证券法全文

美国证券法全文

XX 年证券法第1节本法可简称为《___ 年证券法》定义第2节在用于本篇时,除非文中另有规定。

(1)证券”一词系指任何票据、股票、库存股票、债券、公司信用债券、债务凭证、盈利分享协议下的权益证书或参与证书、以证券作抵押的信用证书,组建前证书或认购书、可转让股票、投资契约、股权信托证,证券存款单、石油、煤气或其它矿产小额利息滚存权、或一般来说,被普遍认为是证券”的任何权益和票据,或上述任一种证券的权益或参与证书、暂时或临时证书、收据、担保证书、或认股证书或订购权或购买权。

(2)人”系指个人、股份有限公司、合伙组织、协会、股份两合公司、信托公司、不按股份公司注册的组织机构、或政府或政府的政治机构。

信托公司”一词在本段中应只包括那种受益人的利益是以一纸证券为凭据的信托公司。

(3)出售”或推销”一词包括对证券或证券利息的销售或有偿处理的契约。

推销报价”、出售报价”、或报价”应包括为引导或诱发买入证券或证券利息的报价。

本段中定义的术语以及在第5节第(cy」、节中使用的买入报价”不应包括发行人(或任何直接或间接控制某发行人或被某发行人控制的人,或与发行人一起直接或间接地受着共同控制的人)与任何包销人之间的或那些与或将与发行人(或任何直接或间接控制某发行人或被某发行人控制的人,或与发行人一起受着直接或间接共同的控制的人)达成默契的那些包销人之间的预先谈判或协议。

任何给予的或交付的证券,或作为买进证券或其它任何东西的帐户的红利的证券,都应被确定地假设以构成所购买物品的一部分而被出价和出售。

在最初发行或转让证券时,这种发行或转让的权力或特权给予这种证券持有人将该证券转换为同一发行人的或另一个人的另一种证券,或给予其对同一发行人的或另一个人的另一种证券的认购权—这种权力只能在未来某一日期开始行使—不应被看作是这种证券的报价或出售;但由于行使这种转换或认购权而进行的这种证券的发行或转让应当被认为是这种证券的出售。

(4)发行人”一词是指每一个发行或打算发行任何证券的人;但就有关存款单,股权信托证,以证券为抵押的信用证书、或有关没有董事(或行使类似职能的人) 会的不按股份分司注册组织的投资信托公司的权益或股权证书,或固定的、严格管理的、或单一形式的证书而论,发行人”一词意指那些遵循信托公司的规定和其它这种证券据以发行的协议或工具,从事存款人或管理人的业务活动,并履行其职责的人;但就那种通过条款形式规定任何或其所有成员的有限责任的,不按股份公司注册组织的协会,或那种信托公司、委员会、或其它法人机构来说,受托人或其成员不应各自负有作为由协会、信托公司、委员会或其它法人机构发行的任何证券的发行人的责任;关于那种设备信托证或同类证券,发行人一词意指该设备或财产由或将由其使用的人;至于有关石油、煤气或其它矿产的小额利息滚存权,发行人”一词意指那些为公开销售证券这一目的创造小额利息的任何这种权力的所有人或任何这种权力(无论是全部或是部分)的权益的所有人。

美国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掌握美国证券市场的法规要求

美国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掌握美国证券市场的法规要求

美国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掌握美国证券市场的法规要求美国证券市场是全球最大的证券交易市场之一,其法律法规对市场参与者的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和监管。

掌握美国证券市场的法规要求对于从事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和投资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美国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要求。

一、证券交易法律法规的基础美国证券交易法律法规的基础来源于1933年的《证券法》(Securities Act of 1933)和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

这两个法案为美国证券市场的监管奠定了基础,并为证券交易提供了一系列的法律框架和规则。

二、证券交易的注册要求在美国证券市场进行发行和交易证券,必须遵守证券交易的注册要求。

发行人必须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注册文件,并遵守相关的信息披露要求。

根据1933年的《证券法》,发行人须向投资者提供充足的信息来保护投资者利益。

三、证券经纪人的注册要求在美国证券市场从事证券经纪业务的个人或公司,必须符合证券经纪人的注册要求。

个人经纪人需获得美国金融业监管局(FINRA)的注册,并通过相应的考试。

公司经纪人则需要注册成为证券经纪公司,并接受监管机构的审计和监督。

四、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的禁止在美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被严格禁止。

内幕交易指的是基于未公开信息进行的证券交易行为,操纵市场则是通过人为手段人为影响证券价格或交易量。

这些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将面临严厉的处罚。

五、证券交易员的行为规范美国证券交易员有着严格的行为规范。

根据《证券交易法》的要求,交易员必须诚实、守信,确保客户的利益始终处于首位。

此外,交易员还需要遵守内部交易规则,防止利益冲突和不当行为。

六、证券市场的反洗钱要求为了防止洗钱和资金来源不明的交易,美国证券市场对反洗钱有严格的要求。

证券公司需要建立合规体系,并对客户进行尽职调查,确保交易的合法性和透明性。

证券法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证券法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证券法论文题目选题参考领取免费查重软件+一键修改降重一、最新证券法论文选题参考1、论证券法“三公”原则的制度内涵2、简析我国证券法对管理层收购规制3、证券法的公平与效率及其均衡与整合4、法制变革与金融创新——兼评《证券法》、《公司法》修改实施后的金融创新法制环境5、中国资本市场投资者适当性规则的完善——兼论《证券法》中投资者适当性规则的构建6、证券法上民事责任的丰富与发展7、论证券法规则理念和制度机制8、有交易成本的期权定价模拟组合证券法9、关于《证券法》的若干问题10、证券诉讼的证券法规范11、美国证券信息披露制度改革评述——兼论对我国《证券法》修改的启示12、构造证券投资的长期预期──《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评析13、我国并购法规中的基础性规定及其检讨——公司法和证券法上的视角14、证券法的公平与效率及其均衡与整合--兼论我国证券法之立法连续性不足15、论归入权之行使——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关于归入权之完善16、证券法中的民事责任17、探析证券法上民事责任的诉讼实现机制领取免费查重软件+一键修改降重18、论归入权之行使——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关于归人权之完善19、二板市场与《公司法》、《证券法》的检讨20、证券法前沿问题案例研究1、试论经济法属性的证券法基本原则2、试论违反《证券法》信息公开制度的民事责任——证券法第63条及第161条对投资者的保护3、从私法角度看短线交易归入权制度之不足--兼评《证券法》私法旨趣之匮乏4、证券法发行上市条款的重大修订解读5、浅议证券法信息披露义务中的“重大性”标准6、解读《证券法》关于市场操纵的法律规范7、公司债券制度的实然与应然——兼谈《证券法》的修改8、证券法理论与司法适用9、《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是--美国证券市场的两尊“守护神”10、证券法理论与司法适用--新证券法实施以来热点问题研究11、《证券法》修订草案中的若干问题及完善12、确保可操作性——《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法条缺陷评析13、世界三大证券市场监管体制比较——兼论我国《证券法》对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的构建14、综合性证券商信息隔离制度研究──兼谈我国《证券法》第132条之完善15、证券法修改的方向领取免费查重软件+一键修改降重16、论证券法之“证券”——以《证券法》第2条为中心17、关于股票发行注册制的思考——依循“证券法修订草案”路线图展开18、证券法中民事责任初探19、完善投资者合法权益自我保护的法律机制--兼谈我国证券法相关条文的修改建议20、关于《证券法》修改的若干建议三、热门证券法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进一步弘扬股权文化,塑造投资者友好型的《证券法》2、论证券法中注册会计师对第三人的民事责任3、从投资者权益保护看我国《证券法》修改4、建议《公司法》与《证券法》及三套外商投资企业法联动修改5、论上市公司要约收购中对中小股东的保护-兼论对我国《证券法》的完善6、试论制定《证券法》的基本原则及对市场的影响7、我国《证券法》的修改对证券犯罪立法完善的影响8、中美证券法虚假陈述民事责任赔偿之比较9、浅析《证券法》对发展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10、我国证券法的制度设计与现实选择——评我国证券立法思想之缺失11、证券发行注册制改革的法律问题研究——兼评“《证券法》修订草案”中的股票注册制12、公开主义与实质主义:我国证券法基本理念的选择及其运用——以域外相关经验为借鉴13、证券法理论与实务14、WTO与我国证券法的信息披露制度领取免费查重软件+一键修改降重15、《证券法》对证券市场各主体的影响透析16、《证券法》中附属刑事条款适用研究17、上市公司收购若干法律问题研究——兼评《证券法》立法缺陷及其完善18、论上市公司收购监管的若干基本法律问题--兼论我国《证券法》的完善19、操纵市场行为的界定与《证券法》的修改建议20、论委托理财合同的风险责任——兼议新《证券法》的委托理财条款四、关于证券法毕业论文题目1、证券法2、证券法3、证券法4、我国证券法中民事责任制度的完善5、中国证券法的未来走向——关于金融消费者的法律保护问题6、论我国证券法中的上市公司收购7、法律、投资者保护与金融发展--兼论中国证券法变革8、建议《公司法》与《证券法》联动修改9、《证券法》适用范围的反思与展望10、法律、投资者保护与金融发展——兼论中国证券法变革11、我国证券法中上市公司收购法律规定之检讨12、评我国证券法第四章“上市公司收购”13、关于如何确定证券法的调整范围问题14、各国内幕交易管制与我国证券法的完善领取免费查重软件+一键修改降重15、短线交易的几个法律问题研究——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42条16、证券法的功效分析与重构思路17、梁定邦先生纵谈《证券法》与证券监管18、证券法中的民事责任功能分析19、证券法中民事责任的设定方式研究20、交易所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自律监管——兼评新修订的证券法相关规定五、比较好写的证券法论文题目1、论撤销证券发行核准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26条之研究2、证券法信息披露制度中的“重大性”标准3、中国证券法反欺诈规则分析4、评台湾证券法关于委托书征求人的资格及其可股数限制的规定5、关于我国《证券法》修改的若干思考6、“功能监管”视角下的中国《证券法》适用范围研究——以金融理财产品监管规则的改进为例7、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证券法》,促进证券市场可持续发展8、论我国证券法对上市公司收购的规制9、最新证券法解读10、评欧盟证券法的最新发展11、论欧盟证券法一体化的发展与困境12、证券法的调整范围与立法体例研究领取免费查重软件+一键修改降重13、我国证券登记结算制度的缺陷及重构——兼论《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七章的修订14、建立我国场外交易市场与《证券法》的立法完善15、风风雨雨证券法16、证券法比较研究17、证券法中信息披露义务人的民事责任18、谈《证券法》修订的积极影响19、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视角下的证券法修订20、《证券法》中投资者适当性规则的构建——兼论资本市场“投资者适当性”的发展。

中 国公司在美国上市规则

中 国公司在美国上市规则

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规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选择在美国上市,以获取更广阔的融资渠道和更高的国际知名度。

然而,要在美国成功上市并非易事,中国公司需要了解并遵循一系列复杂的规则和要求。

一、美国主要证券交易所美国有多个主要的证券交易所,其中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和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NASDAQ)是中国公司最常选择的上市地点。

纽约证券交易所是世界上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证券交易所之一,通常对公司的规模、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有较高的要求。

纳斯达克则以其对高科技和成长型公司的吸引力而闻名,相对更注重公司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二、上市方式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首次公开发行(IPO)这是最常见的上市方式,公司通过向公众发售新的股票来筹集资金。

在进行 IPO 之前,公司需要完成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包括财务审计、招股说明书的编制等。

2、直接上市(Direct Listing)公司不通过发行新股,而是直接将现有股东持有的股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这种方式相对较新,但对公司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有较高要求。

3、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SPAC 是一种先上市筹集资金,然后再寻找收购目标的壳公司。

中国公司可以通过与 SPAC 合并的方式实现上市。

三、财务要求不同的证券交易所和上市方式对公司的财务要求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主要的财务指标包括:1、盈利能力如净利润、每股收益等。

纽约证券交易所对盈利能力的要求通常较高,而纳斯达克对一些尚未盈利但具有高增长潜力的公司相对较为宽容。

2、营业收入公司的营业收入规模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

3、资产规模包括总资产、净资产等。

此外,财务报表的审计也必须符合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

四、公司治理要求美国证券市场对公司治理有着严格的要求,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中国公司需要建立健全的董事会结构,包括独立董事的比例和职责。

同时,还需要制定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透明度。

美国证券业的自律监管制度

美国证券业的自律监管制度

美国证券业的自律监管制度美国证券业的自律监管制度美国目前的证券监管体系采用的是典型的集中监管模式,即政府依据国家法律积极参与证券市场监管,并在证券市场监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模式。

但我们仍可以把这一证券监管体系划分为三个明显的监管层次,即政府监管、自律监管和受害者司法救济。

美国证券监管体系的第一个层次是政府监管,政府制定公布了一系列完整的针对证券市场管理的法律体系,具体包括:1933年通过并于1975年修订的《证券法》;1934年通过的《证券交易法》;1940年通过的《投资公司法》、《投资参谋法》等。

这一套法律体系为政府监管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法定权力。

政府监管的另一个重要局部是成立“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即SEC〕,统一对全国的证券发行、证券交易、证券商、投资公司等实施全面监督。

SEC在证券管理上注重公开原那么,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主要以法律手段为主。

证券监管体系的第二个层次是行业自律。

行业自律主体包括行业协会、证券交易所和其他团体,通过对其会员进行监督、指导,实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目的是为了保护市场的完整性,维持公平、高效和透明的市场秩序。

自律组织的自律活动需在证券法律框架内开展,并接受SEC的监管。

SEC既可以对自律组织公布的规那么条例进行修订、补充和废止,也可以要求自律组织制定新的规章。

具体来看,美国证券业的自律监管主要通过一系列自律组织来实施。

这些自律组织包括以下三类:一是交易所,如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纳斯达克〔NASDAQ〕等;二是行业协会,如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全美期货业协会〔National Futures Association〕等;三是其他团体,如注册会计师协会等。

交易所是最早出现的自律组织,主要通过制定上市规那么、交易规那么、信息披露等方面的标准,对其会员和上市公司进行管理,并实时监控交易活动,防止异常交易行为的发生。

交易所的自律监管,主要关注市场交易及其交易品种。

美国公司法证券法历年经典论文列表

美国公司法证券法历年经典论文列表

美国是世界上公司法、证券法研究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在美国法学期刊(Law Review & Journals)上每年发表400多篇以公司法和证券法为主题的论文。

自1994年开始,美国的公司法学者每年会投票从中遴选出10篇左右重要的论文,重印于Corporate Practice Commentator,至2008年,已经评选了15年,计177篇论文入选。

以下是每年入选的论文列表:2008年(以第一作者姓名音序为序):1.Anabtawi, Iman and Lynn Stout. Fiduciary duties for activist shareholders. 60 Stan. L. Rev. 1255-1308 (2008).2.Brummer, Chris. Corporate law preemption in an age of global capital markets. 81 S. Cal. L. Rev. 1067-1114 (2008).3.Choi, Stephen and Marcel Kahan. The market penalty for mutual fund scandals. 87 B.U. L. Rev. 1021-1057 (2007).4.Choi, Stephen J. and Jill E. Fisch. On beyond CalPERS: Survey evidence on the developing role of public pension fund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61 V and. L. Rev. 315-354 (2008).5.Cox, James D., Randall S. Thoma s and Lynn Bai. There are plaintiffs and…there are plaintiff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securities class action settlements. 61 V and. L. Rev. 355-386 (2008).6.Henderson, M. Todd. Paying CEOs in bankruptcy: Executive compensation when agency costs are low. 101 Nw. U. L. Rev. 1543-1618 (2007).7.Hu, Henry T.C. and Bernard Black. Equity and debt decoupling and empty voting II: Importance and extensions. 156 U. Pa. L. Rev. 625-739 (2008).8.Kahan, Marcel and Edward Rock. The hanging chads of corporate voting. 96 Geo. L.J. 1227-1281 (2008).9.Strine, Leo E., Jr. Toward common sense and common ground? Reflections on the shared interests of managers and labor in a more rational system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33 J. Corp. L. 1-20 (2007).10.Subramanian, Guhan. Go-shops vs. no-shops in private equity deals: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63 Bus. Law. 729-760 (2008).2007年:1.Baker, Tom and Sean J. Griffith. The Missing Monitor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Directors’ & Officers’ Liability Insurer. 95 Geo. L.J. 1795-1842 (2007).2.Bebchuk, Lucian A. The Myth of the Shareholder Franchise. 93 V a. L. Rev. 675-732 (2007).3.Choi, Stephen J. and Robert B. Thompson. Securities Litigation and Its Lawyers: Changes During the First Decade After the PSLRA. 106 Colum. L. Rev. 1489-1533 (2006).4.Coffee, John C., Jr. Reforming the Securities Class Action: An Essay on Deterrence and Its Implementation. 106 Colum. L. Rev. 1534-1586 (2006).5.Cox, James D. and Randall S. Thomas. Does the Plaintiff Matter?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Lead Plaintiffs in Securities Class Actions. 106 Colum. L. Rev. 1587-1640 (2006).6.Eisenberg, Theodore and Geoffrey Miller. Ex Ante Choice of Law and Forum: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orporate Merger Agreements. 59 V and. L. Rev. 1975-2013 (2006).7.Gordon, Jeffrey N. The Rise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50-2005: Of Shareholder V alue and Stock Market Prices. 59 Stan. L. Rev. 1465-1568 (2007).8.Kahan, Marcel and Edward B. Rock. Hedge Fund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orporate Control. 155 U. Pa. L. Rev. 1021-1093 (2007).ngevoort, Donald C.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arbanes-Oxley. 105 Mich. L. Rev. 1817-1855 (2007).10.Roe, Mark J. Legal Origins, Politics, and Modern Stock Markets. 120 Harv. L. Rev. 460-527 (2006).11.Subramanian, Guhan. Post-Siliconix Freeze-outs: Theory and Evidence. 36 J. Legal Stud. 1-26 (2007). (NOTE: This is an earlier working draft. The published article is not freely available, and at SLW we generally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others.)2006年:1.Bainbridge, Stephen M. Director Primacy and Shareholder Disempowerment. 119 Harv. L. Rev. 1735-1758 (2006).2.Bebchuk, Lucian A. Letting Shareholders Set the Rules. 119 Harv. L. Rev. 1784-1813 (2006).3.Black, Bernard, Brian Cheffins and Michael Klausner. Outside Director Liability. 58 Stan. L. Rev. 1055-1159 (2006).4.Choi, Stephen J., Jill E. Fisch and A.C. Pritchard. Do Institutions Matter? The Impact of the Lead Plaintiff Provision of the Private Securities Litigation Reform Act. 835.Cox, James D. and Randall S. Thomas. Letting Billions Slip Through Y our Fingers: Empirical Evidence and Legal Implications of the Failure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Participate in Securities Class Action Settlements. 58 Stan. L. Rev. 411-454 (2005).6.Gilson, Ronald J.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Complicating the Comparative Taxonomy. 119 Harv. L. Rev. 1641-1679 (2006).7.Goshen , Zohar and Gideon Parchomovsky. The Essential Role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55 Duke L.J. 711-782 (2006).8.Hansmann, Henry, Reinier Kraakman and Richard Squire. Law and the Rise of the Firm. 119 Harv. L. Rev. 1333-1403 (2006).9.Hu, Henry T. C. and Bernard Black. Empty V oting and Hidden (Morphable) Ownership: Taxonomy, Implications, and Reforms. 61 Bus. Law. 1011-1070 (2006).10.Kahan, Marcel. The Demand for Corporate Law: Statutory Flexibility, Judicial Quality, or Takeover Protection? 22 J. L. Econ. & Org. 340-365 (2006).11.Kahan, Marcel and Edward Rock. Symbiotic Federalism and 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58 V and. L. Rev. 1573-1622 (2005).12.Smith, D. Gordon. The Exit Structure of V enture Capital. 53 UCLA L. Rev. 315-356 (2005).2005年:1.Bebchuk, Lucian Arye. The case for increasing shareholder power. 118 Harv. L. Rev. 833-914 (2005).2.Bratton, William W. The new dividend puzzle. 93 Geo. L.J. 845-895 (2005).3.Elhauge, Einer. Sacrificing corporate profits in the public interest. 80 N.Y.U. L. Rev. 733-869 (2005).4.Johnson, . Corporate officers and the business judgment rule. 60 Bus. Law. 439-469 (2005).haupt, Curtis J. In the shadow of Delaware? The rise of hostile takeovers in Japan. 105 Colum. L. Rev. 2171-2216 (2005).6.Ribstein, Larry E. Are partners fiduciaries? 2005 U. Ill. L. Rev. 209-251.7.Roe, Mark J. Delaware?s politics. 118 Harv. L. Rev. 2491-2543 (2005).8.Romano, Roberta. The Sarbanes-Oxley Act and the making of quack corporate governance. 114 Y ale L.J. 1521-1611 (2005).9.Subramanian, Guhan. Fixing freezeouts. 115 Y ale L.J. 2-70 (2005).10.Thompson, Robert B. and Randall S. Thomas. The public and private faces of derivative lawsuits. 57 V and. L. Rev. 1747-1793 (2004).11.Weiss, Elliott J. and J. White. File early, then free ride: How Delaware law (mis)shapes shareholder class actions. 57 V and. L. Rev. 1797-1881 (2004).2004年:1Arlen, Jennifer and Eric Talley. Unregulable defenses and the perils of shareholder choice. 152 U. Pa. L. Rev. 577-666 (2003).2.Bainbridge, Stephen M. The business judgment rule as abstention doctrine. 57 V and. L. Rev. 83-130 (2004).3.Bebchuk, Lucian Arye and Alma Cohen. Firms' decisions where to incorporate. 46 J.L. & Econ. 383-425 (2003).4.Blair, Margaret M. Locking in capital: what corporate law achieved for business organizer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51 UCLA L. Rev. 387-455 (2003).5.Gilson, Ronald J. and Jeffrey N. Gordon.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152 U. Pa. L. Rev. 785-843 (2003).6.Roe, Mark J. Delaware 's competition. 117 Harv. L. Rev. 588-646 (2003).7.Sale, Hillary A. Delaware 's good faith. 89 Cornell L. Rev. 456-495 (2004).8.Stout, Lynn A. The mechanisms of market inefficienc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finance. 28 J. Corp. L. 635-669 (2003).9.Subramanian, Guhan. Bargaining in the shadow of takeover defenses. 113 Y ale L.J. 621-686 (2003).10.Subramanian, Guhan. The disappearing Delaware effect. 20 J.L. Econ. & Org. 32-59 (2004)11.Thompson, Robert B. and Randall S. Thomas. The new look of shareholder litigation: acquisition-oriented class actions. 57 V and. L. Rev. 133-209 (2004).2003年:1.A yres, Ian and Stephen Choi. Internalizing outsider trading. 101 Mich. L. Rev. 313-408 (2002).2.Bainbridge, Stephen M. Director primacy: The means and end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97 Nw. U. L. Rev. 547-606 (2003).3.Bebchuk, Lucian, Alma Cohen and Allen Ferrell. Does the evidence favor state competition in corporate law? 90 Cal. L. Rev. 1775-1821 (2002).4.Bebchuk, Lucian Arye, John C. Coates IV and Guhan Subramanian. The Powerful Antitakeover Force of Staggered Boards: Further findings and a reply to symposium participants. 55 Stan. L. Rev. 885-917 (2002).5.Choi, Stephen J. and Jill E. Fisch. How to fix Wall Street: A voucher financing proposal for securities intermediaries. 113 Y ale L.J. 269-346 (2003).6.Daines, Robert. The incorporation choices of IPO firms. 77 N.Y.U. L. Rev.1559-1611 (2002).7.Gilson, Ronald J. and David M. Schizer. Understanding venture capital structure: A taxexplanation for convertible preferred stock. 116 Harv. L. Rev. 874-916 (2003).8.Kahan, Marcel and Ehud Kamar. The myth of state competition in corporate law. 55 Stan. L. Rev. 679-749 (2002).ngevoort, Donald C. Taming the animal spirits of the stock markets: A behavioral approach to securities regulation. 97 Nw. U. L. Rev. 135-188 (2002).10.Pritchard, A.C. Justice Lewis F. Powell, Jr., and the counterrevolution in the federal securities laws. 52 Duke L.J. 841-949 (2003).11.Thompson, Robert B. and Hillary A. Sale. Securities fraud as corporate governance: Reflections upon federalism. 56 V and. L. Rev. 859-910 (2003).2002年:1.Allen, William T., Jack B. Jacobs and Leo E. Strine, Jr. Function over Form: A Reassessment of Standards of Review in Delaware Corporation Law. 26 Del. J. Corp. L. 859-895 (2001) and 56 Bus. Law. 1287 (2001).2.A yres, Ian and Joe Bankman. Substitutes for Insider Trading. 54 Stan. L. Rev. 235-254 (2001).3.Bebchuk, Lucian Arye, Jesse M. Fried and David I. Walker. Managerial Power and Rent Extraction in the Design of Executive Compensation. 69 U. Chi. L. Rev. 751-846 (2002).4.Bebchuk, Lucian Arye, John C. Coates IV and Guhan Subramanian. The Powerful Antitakeover Force of Staggered Boards: Theory, Evidence, and Policy. 54 Stan. L. Rev. 887-951 (2002).5.Black, Bernard and Reinier Kraakman. Delaware’s Takeover Law: The Uncertain Search for Hidden V alue. 96 Nw. U. L. Rev. 521-566 (2002).6.Bratton, William M. Enron and the Dark Side of Shareholder V alue. 76 Tul. L. Rev. 1275-1361 (2002).7.Coates, John C. IV. Explaining V ariation in Takeover Defenses: Blame the Lawyers. 89 Cal. L. Rev. 1301-1421 (2001).8.Kahan, Marcel and Edward B. Rock.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Pill: Adaptive Responses to Takeover Law. 69 U. Chi. L. Rev. 871-915 (2002).9.Kahan, Marcel. Rethinking Corporate Bonds: The Trade-off Between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Rights. 77 N.Y.U. L. Rev. 1040-1089 (2002).10.Roe, Mark J. Corporate Law’s Limits. 31 J. Legal Stud. 233-271 (2002).11.Thompson, Robert B. and D. Gordon Smith. Toward a New Theory of the Shareholder Role: "Sacred Space" in Corporate Takeovers. 80 Tex. L. Rev. 261-326 (2001).2001年:1.Black, Bernard S. The legal and institutional preconditions for strong securities markets. 48 UCLA L. Rev. 781-855 (2001).2.Coates, John C. IV. Takeover defenses in the shadow of the pill: a critique of the scientific evidence. 79 Tex. L. Rev. 271-382 (2000).3.Coates, John C. IV and Guhan Subramanian. A buy-side model of M&A lockups: theory and evidence. 53 Stan. L. Rev. 307-396 (2000).4.Coffee, John C., Jr. The rise of dispersed ownership: the roles of law and the state in 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111 Y ale L.J. 1-82 (2001).5.Choi, Stephen J. The unfounded fear of Regulation S: empirical evidence on offshore securities offerings. 50 Duke L.J. 663-751 (2000).6.Daines, Robert and Michael Klausner. Do IPO charters maximize firm value? Antitakeover protection in IPOs. 17 J.L. Econ. & Org. 83-120 (2001).7.Hansmann, Henry and Reinier Kraakman. The essential role of organizational law. 110 Y ale L.J. 387-440 (2000).ngevoort, Donald C. The human nature of corporate boards: law, norms, and 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independence and accountability. 89 Geo. L.J. 797-832 (2001).9.Mahoney, Paul G.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ecurities Act of 1933. 30 J. Legal Stud. 1-31 (2001).10.Roe, Mark J. Political preconditions to separating ownership from corporate control. 53 Stan. L. Rev. 539-606 (2000).11.Romano, Roberta. Less is more: making institutional investor activism a valuable mechanism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18 Y ale J. on Reg. 174-251 (2001).2000年:1.Bratton, William W. and Joseph A. McCahery. Comparative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The Case Against Global Cross Reference. 38 Colum. J. Transnat’l L. 213-297 (1999).2.Coates, John C. IV. Empirical Evidence on Structural Takeover Defenses: Where Do We Stand?54 U. Miami L. Rev. 783-797 (2000).3.Coffee, John C., Jr. Privatiza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Lessons from Securities Market Failure. 25 J. Corp. L. 1-39 (1999).4.Fisch, Jill E. The Peculiar Role of the Delaware Courts in the Competition for Corporate Charters. 68 U. Cin. L. Rev. 1061-1100 (2000).5.Fox, Merritt B. Retained Mandatory Securities Disclosure: Why Issuer Choice Is Not Investor Empowerment. 85 V a. L. Rev. 1335-1419 (1999).6.Fried, Jesse M. Insider Signaling and Insider Trading with Repurchase Tender Offers. 67 U. Chi. L. Rev. 421-477 (2000).7.Gulati, G. Mitu, William A. Klein and Eric M. Zolt. Connected Contracts. 47 UCLA L. Rev. 887-948 (2000).8.Hu, Henry T.C. Faith and Magic: Investor Beliefs and Government Neutrality. 78 Tex. L. Rev. 777-884 (2000).9.Moll, Douglas K. Shareholder Oppression in Close Corporations: The Unanswered Question of Perspective. 53 V and. L. Rev. 749-827 (2000).10.Schizer, David M. Executives and Hedging: The Fragile Legal Foundation of Incentive Compatibility. 100 Colum. L. Rev. 440-504 (2000).11.Smith, Thomas A. The Efficient Norm for Corporate Law: A Neo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Fiduciary Duty. 98 Mich. L. Rev. 214-268 (1999).12.Thomas, Randall S. and Kenneth J. Martin. The Determinants of Shareholder V oting on Stock Option Plans. 35 Wake Forest L. Rev. 31-81 (2000).13.Thompson, Robert B. Preemption and Federalism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Protecting Shareholder Rights to V ote, Sell, and Sue. 62 Law & Contemp. Probs. 215-242 (1999).1999年(以第一作者姓名音序为序):1.Bankman, Joseph and Ronald J. Gilson. Why Start-ups? 51 Stan. L. Rev. 289-308 (1999).2.Bhagat, Sanjai and Bernard Black. The Uncer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Board Composi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54 Bus. Law. 921-963 (1999).3.Blair, Margaret M. and Lynn A. Stout. A Team Production Theory of Corporate Law. 85 V a. L. Rev. 247-328 (1999).4.Coates, John C., IV. “Fair V alue” As an A voidable Rule of Corporate Law: Minority Discounts in Conflict Transactions. 147 U. Pa. L. Rev. 1251-1359 (1999).5.Coffee, John C., Jr. The Future as History: The Prospects for Global Convergenc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ts Implications. 93 Nw. U. L. Rev. 641-707 (1999).6.Eisenberg, Melvin A. Corporate Law and Social Norms. 99 Colum. L. Rev. 1253-1292 (1999).7.Hamermesh, Lawrence A. Corporate Democracy and Stockholder-Adopted By-laws: Taking Back the Street? 73 Tul. L. Rev. 409-495 (1998).8.Krawiec, Kimberly D. Derivatives, Corporate Hedging, and Shareholder Wealth: Modigliani-Miller Forty Y ears Later. 1998 U. Ill. L. Rev. 1039-1104.ngevoort, Donald C. Rereading Cady, Roberts: The Ideology and Practice of Insider Trading Regulation. 99 Colum. L. Rev. 1319-1343 (1999).ngevoort, Donald C. Half-Truths: Protecting Mistaken Inferences By Investors and Others.52 Stan. L. Rev. 87-125 (1999).11.Talley, Eric. Turning Servile Opportunities to Gold: A Strategic Analysis of the Corporate Opportunities Doctrine. 108 Y ale L.J. 277-375 (1998).12.Williams, Cynthia A. 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and Corporate Social Transparency. 112 Harv. L. Rev. 1197-1311 (1999).1998年:1.Carney, William J., The Production of Corporate Law, 71 S. Cal. L. Rev. 715-780 (1998).2.Choi, Stephen, Market Lessons for Gatekeepers, 92 Nw. U. L. Rev. 916-966 (1998).3.Coffee, John C., Jr., Brave New World?: The Impact(s) of the Internet on Modern Securities Regulation. 52 Bus. Law. 1195-1233 (1997).ngevoort, Donald C., Organized Illusions: A Behavioral Theory of Why Corporations Mislead Stock Market Investors (and Cause Other Social Harms). 146 U. Pa. L. Rev. 101-172 (1997).ngevoort, Donald C., The Epistemology of Corporate-Securities Lawyering: Beliefs, Biases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63 Brook. L. Rev. 629-676 (1997).6.Mann, Ronald J. The Role of Secured Credit in Small-Business Lending. 86 Geo. L.J. 1-44 (1997).haupt, Curtis J., Property Rights in Firms. 84 V a. L. Rev. 1145-1194 (1998).8.Rock, Edward B., Saints and Sinners: How Does Delaware Corporate Law Work? 44 UCLA L. Rev. 1009-1107 (1997).9.Romano, Roberta, Empowering Investors: A Market Approach to Securities Regulation. 107 Y ale L.J. 2359-2430 (1998).10.Schwab, Stewart J. and Randall S. Thomas, Realign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Shareholder Activism by Labor Unions. 96 Mich. L. Rev. 1018-1094 (1998).11.Skeel, David A., Jr.,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Corporate Law and Corporate Bankruptcy. 51 V and. L. Rev. 1325-1398 (1998).12.Thomas, Randall S. and Martin, Kenneth J., Should Labor Be Allowed to Make Shareholder Proposals? 73 Wash. L. Rev. 41-80 (1998).1997年:1.Alexander, Janet Cooper, Rethinking Damages in Securities Class Actions, 48 Stan. L. Rev. 1487-1537 (1996).2.Arlen, Jennifer and Kraakman, Reinier, Controlling Corporate Misconduct: An Analysis of Corporate Liability Regimes, 72 N.Y.U. L. Rev. 687-779 (1997).3.Brudney, Victor, Contract and Fiduciary Duty in Corporate Law, 38 B.C. L. Rev. 595-665 (1997).4.Carney, William J.,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petition for Corporate Charters, 26 J. Legal Stud. 303-329 (1997).5.Choi, Stephen J., Company Registration: Toward a Status-Based Antifraud Regime, 64 U. Chi. L. Rev. 567-651 (1997).6.Fox, Merritt B., Securities Disclosure in a Globalizing Market: Who Should Regulate Whom. 95 Mich. L. Rev. 2498-2632 (1997).7.Kahan, Marcel and Klausner, Michael, Lockups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48 Stan. L. Rev. 1539-1571 (1996).8.Mahoney, Paul G., The Exchange as Regulator, 83 V a. L. Rev. 1453-1500 (1997).haupt, Curtis J., The Market for Innov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V enture Capital and the Comparative Corporate Governance Debate, 91 Nw. U.L. Rev. 865-898 (1997).10.Skeel, David A., Jr., The Unanimity Norm in Delaware Corporate Law, 83 V a. L. Rev. 127-175 (1997).1996年:1.Black, Bernard and Reinier Kraakman A Self-Enforcing Model of Corporate Law, 109 Harv. L. Rev. 1911 (1996)2.Gilson, Ronald J.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When Do Institutions Matter?, 74 Wash. U. L.Q. 327 (1996)3. Hu, Henry T.C. Hedging Expectations: "Derivative Reality" and the Law and Finance of the Corporate Objective, 21 J. Corp. L. 3 (1995)4.Kahan, Marcel & Michael Klausner Path Dependence in Corporate Contracting: Increasing Returns, Herd Behavior and Cognitive Biases, 74 Wash. U. L.Q. 347 (1996)5.Kitch, Edmund W.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ecurities Disclosure, 61 Brooklyn L. Rev. 763 (1995)ngevoort, Donald C. Selling Hope, Selling Risk: Some Lessons for Law From Behavioral Economics About Stockbrokers and Sophisticated Customers, 84 Cal. L. Rev. 627 (1996)7.Lin, Laura The Effectiveness of Outside Directors as a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 Theories and Evidence, 90 Nw. U.L. Rev. 898 (1996)lstein, Ira M. The Professional Board, 50 Bus. Law 1427 (1995)9.Thompson, Robert B. Exit, Liquidity, and Majority Rule: Appraisal's Role in Corporate Law, 84 Geo. L.J. 1 (1995)10.Triantis, George G. and Daniels, Ronald J. The Role of Debt in Interactive Corporate Governance. 83 Cal. L. Rev. 1073 (1995)1995年:公司法:1.Arlen, Jennifer and Deborah M. Weiss A Political Theory of Corporate Taxation,. 105 Y ale L.J. 325-391 (1995).2.Elson, Charles M. The Duty of Care, Compensation, and Stock Ownership, 63 U. Cin. L. Rev. 649 (1995).3.Hu, Henry T.C. Heeding Expectations: "Derivative Reality" and the Law and Finance of the Corporate Objective, 73 Tex. L. Rev. 985-1040 (1995).4.Kahan, Marcel The Qualified Case Against Mandatory Terms in Bonds, 89 Nw. U.L. Rev. 565-622 (1995).5.Klausner, Michael Corporations, Corporate Law, and Networks of Contracts, 81 V a. L. Rev. 757-852 (1995).6.Mitchell, Lawrence E. Cooperation and Constraint in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 Inquiry Into the Causes of Corporate Immorality, 73 Tex. L. Rev. 477-537 (1995).7.Siegel, Mary Back to the Future: Appraisal Right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32 Harv. J. on Legis. 79-143 (1995).证券法:1.Grundfest, Joseph A. Why Disimply? 108 Harv. L. Rev. 727-747 (1995).2.Lev, Baruch and Meiring de V illiers Stock Price Crashes and 10b-5 Damages: A Legal Economic, and Policy Analysis, 47 Stan. L. Rev. 7-37 (1994).3.Mahoney, Paul G. Mandatory Disclosure as a Solution to Agency Problems, 62 U. Chi. L. Rev. 1047-1112 (1995).4.Seligman, Joel The Merits Do Matter, 108 Harv. L. Rev. 438 (1994).5.Seligman, Joel The Obsolescence of Wall Street: A Contextual Approach to the Evolving Structure of Federal Securities Regulation, 93 Mich. L. Rev. 649-702 (1995).6.Stout, Lynn A. Are Stock Markets Costly Casinos? Disagreement, Mark Failure, and Securities Regulation, 81 V a. L. Rev. 611 (1995).7.Weiss, Elliott J. and John S. Beckerman Let the Money Do the Monitoring: How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Can Reduce Agency Costs in Securities Class Actions, 104 Y ale L.J. 2053-2127 (1995).1994年:公司法:1.Fraidin, Stephen and Hanson, Jon D. Toward Unlocking Lockups, 103 Y ale L.J. 1739-1834 (1994)2.Gordon, Jeffrey N. Institutions as Relational Investors: A New Look at Cumulative V oting, 94 Colum. L. Rev. 124-192 (1994)3.Karpoff, Jonathan M., and Lott, John R., Jr. The Reputational Penalty Firms Bear From Committing Criminal Fraud, 36 J.L. & Econ. 757-802 (1993)4.Kraakman, Reiner, Park, Hyun, and Shavell, Steven When Are Shareholder Suits in Shareholder Interests?, 82 Geo. L.J. 1733-1775 (1994)5.Mitchell, Lawrence E. Fairness and Trust in Corporate Law, 43 Duke L.J. 425- 491 (1993)6.Oesterle, Dale A. and Palmiter, Alan R. Judicial Schizophrenia in Shareholder V oting Cases, 79 Iowa L. Rev. 485-583 (1994)7. Pound, John The Rise of the Political Model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orporate Control, 68 N.Y.U. L. Rev. 1003-1071 (1993)8.Skeel, David A., Jr. Rethinking the Line Between Corporate Law and Corporate Bankruptcy, 72 Tex. L. Rev. 471-557 (1994)9.Thompson, Robert B. Unpacking Limited Liability: Direct and V icarious Liability of Corporate Participants for Torts of the Enterprise, 47 V and. L. Rev. 1-41 (1994)证券法:1.Alexander, Janet Cooper The V alue of Bad News in Securities Class Actions, 41 UCLA L.Rev. 1421-1469 (1994)2.Bainbridge, Stephen M. Insider Trading Under the Restatement of the Law Governing Lawyers, 19 J. Corp. L. 1-40 (1993)3.Black, Bernard S. and Coffee, John C. Jr. Hail Britannia?: Institutional Investor Behavior Under Limited Regulation, 92 Mich. L. Rev. 1997-2087 (1994)4.Booth, Richard A. The Efficient Market, portfolio Theory, and the Downward Sloping Demand Hypothesis, 68 N.Y.U. L. Rev. 1187-1212 (1993)5.Coffee, John C., Jr. The SEC and the Institutional Investor: A Half-Time Report, 15 Cardozo L. Rev 837-907 (1994)6.Fox, Merritt B. Insider Trading Deterrence V ersus Managerial Incentives: A Unified Theory of Section 16(b), 92 Mich. L. Rev. 2088-2203 (1994)7.Grundfest, Joseph A. Disimplying Private Rights of Action Under the Federal Securities Laws: The Commission's Authority, 107 Harv. L. Rev. 961-1024 (1994)8.Macey, Jonathan R. Administrative Agency Obsolescence and Interest Group Form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SEC at Sixty, 15 Cardozo L. Rev. 909-949 (1994)9.Rock, Edward B. Controlling the Dark Side of Relational Investing, 15 Cardozo L. Rev. 987-1031 (1994)。

美国证券法判例和解析

美国证券法判例和解析

美国证券法判例和解析美国证券法是美国政府对证券市场运作的法律准则。

最初由美国国会通过的1933年《证券法》(Securities Act)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Securities Exchange Act),是保护投资者的法律法规,以避免内容不完整的材料对市场的影响以及投资者的损失。

美国证券法的案例和解析是对美国证券法的重要参考资料。

案例以法庭裁定为中心。

从案件本身的权利、义务与纠纷的详细情况出发,涉及到法律的概念,解答法律条款的意义及认识,从而得出应用于相同法规下,适用于后续有类似纠纷的裁判及完善案件。

美国证券法案例解释涉及诸多方面,如案件本身的诉讼规定,有关证券交易或投资的各种法律限制,证券和金融市场营运所需有关权力和义务,纠纷审查和行政诉讼,以及与公司治理有关的权利。

证券市场的广泛性,其涉及的法律准则更是极其多,因此以案例解释的方式更易于其理解。

例如,2001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起诉新加坡商汇新商股票交易(Merchant Stock Exchange)和其董事长,指控他们违反了《证券法》的框架内的证券贷款和短期投资规定。

在庭审中,Merchant只提供了投资者一个低价购买证券的“投机”机会,不履行它在向投资者售出证券时应具备的义务,从而违反了《证券法》规定的安全投资禁令。

最终,Merchant被定罪,该案例用来解释《证券法》的义务规范的内涵和外延,并对今后审判和纠纷的处理提供了可参考的案例判例。

美国证券法案例和解析可以作为相关业务人员和投资者深入了解美国证券法的重要参考文献。

研究案例和解析,既能深化对法律法规的理解,也能采取救济措施,减少纠纷风险。

美国证券法中的投资者保护

美国证券法中的投资者保护

美国证券法中的投资者保护投资者保护在任何国家的证券市场中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美国证券法中的投资者保护措施,重点介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简称SEC)在这方面的作用,以及一些重要的法规和监管措施。

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作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是美国政府的独立机构,负责监管并保护证券市场的健康运作。

SEC的主要职责是保护投资者、维护公平的证券市场,以及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

为了履行这些职责,SEC依据美国证券法成立,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规则。

二、重要的法规和监管措施1. 证券法的要求美国证券法要求发行和交易证券的公司必须向投资者提供充分和准确的信息,以便他们进行知情决策。

这包括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风险因素等。

这些信息通常通过公司的注册文件(如招股说明书)和定期报告(如年度报告、季度报告)来提供。

2. 内幕交易禁止美国证券法禁止内幕交易,即未公开的、重要的信息被公司内部人员或其他具有特殊关系的人士利用来进行交易。

内幕交易不仅违反道德,还损害了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SEC通过对内幕交易的调查和起诉,维护了投资者的利益。

3. 投资者适当性要求美国证券法要求证券经纪人和顾问在向客户提供投资建议或推荐特定证券时,必须了解客户的投资目标、风险承受能力和财务情况,确保所提供的投资建议适合客户的个人情况。

这种适当性要求可以帮助投资者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减少投资风险。

4. 证券投资损失赔偿美国证券法赋予了投资者追索损失的权利。

如果投资者因为虚假陈述、欺诈行为或其他违法行为而遭受经济损失,他们可以通过民事诉讼寻求赔偿。

这种赔偿制度对于保护投资者免受欺诈和不当行为的侵害至关重要。

5. 严格的监管和执法措施SEC拥有广泛的监管和执法权力,可以对证券市场中的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和起诉。

SEC的执法措施包括罚款、禁止参与证券业务、追缴非法获利等。

美国证券法

美国证券法

美国证券法“证券”定义之“投资合同”的法律辨析董华春【关键词】证券投资合同【全文】美国证券法“证券”定义之“投资合同”的法律辨析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董华春写于2002年12月18日本文发表于《证券市场导报》2003年第4期引言:一个老人对“证券”的困惑1979年,美国老人Daniel在奔走多年后还是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没有资格象同事一样得到那份令人艳羡的养老金。

事情起源于他的雇主参与的一份养老金计划。

根据该计划涉及的协议,多家雇主为自己所雇用的每位员工向该养老基金每周出资2美元,基金会负责管理基金并在员工退休时以每月75美元的养老金方式付给员工。

该协议规定,员工服务期限必须满20年才有资格享受此收益。

Daniel因为工作调整临时下岗了5个月。

尽管Daniel四处解释这5个月并不影响他的资格,然而该基金和有关管理部门还是裁定他没有资格享受该计划收益。

委屈的Daniel只好通过法律途径来为自己挣退休后的“口粮”,他的律师以该基金违反美国1933年《证券法》17(a)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10b和Rule10b-5为由起诉。

然而,联邦最高法院认为该计划不是美国证券法意义上的“证券”,因而不能适用相关法律规定。

Daniel万分困惑;究竟什么是“证券”?困惑的不只是他。

2001年底,美国安然公司宣布破产之后,一个大众关注的话题是该公司员工的养老金兑现的可能性及因之而来的各种法律问题。

在美国,公共社会保险、个人储蓄和养老金制度是个人养老收入的三大支柱。

而养老金最主要的形式有ERISA(1974年《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Employee Retirement Income Security Act)》)中规定的“既定收益计划”(Defined-benefit Plan)和“既定贡献计划”(Defined-contribution Plan),以及美国《税收法》401(k)退休金计划。

于是,在美国很多证券诉讼案件中,律师、SEC、法院象Daniel一样困惑了――哪些养老金计划是证券法意义上的“证券”?如果是,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一、囊括乾坤的袋子――美国证券法“证券”定义证券法律规范管理的对象是证券和与证券有关的各种行为与活动。

金融市场监管的国际经验借鉴

金融市场监管的国际经验借鉴

金融市场监管的国际经验借鉴金融市场监管是保障金融体系稳定和金融市场有效运行的关键。

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日益紧密联系,各国对于金融市场监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个背景下,借鉴国际经验并将其融入本国的监管实践,成为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选择。

本文将介绍一些国际经验,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有效的金融市场监管需要明确的法律法规作为基础。

各国通常通过立法,确立金融市场监管机构的地位和职责,并制定具体的监管规定。

例如,美国的证券法和期货法,英国的金融服务和市场法等,都为金融市场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

国际上也有一些参考性的法律法规,如《巴塞尔协议》、《证券市场委员会行动纲要》等,对于金融市场监管具有较大影响力。

二、建立独立、专业的监管机构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对于金融市场监管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独立的监管机构能够摆脱政治干预,更好地发挥监管职能。

专业的监管机构则能够针对金融市场的特点和风险,制定相应的监管政策和规则。

例如,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英国的金融行为监管局(FCA),都是具有较高独立性和专业性的金融监管机构。

三、加强跨机构合作与信息共享金融市场监管需要跨机构合作和信息共享来实现全面监管。

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可以提高监管效率,避免监管漏洞。

此外,与其他国家的监管机构进行合作与信息共享,可以扩大监管的辐射范围,并减少国际间的监管套利。

例如,建立合适的机制和平台,加强信息共享、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估,能够增强金融监管的前瞻性和针对性。

四、注重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金融市场监管不仅需要规范市场行为,更应关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市场准入机制能够确保市场参与者具备一定的准入门槛,降低市场风险。

市场退出机制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出现风险的机构或产品,保护投资者利益。

例如,建立健全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加强对新产品的审批和风险评估,能够有效提升市场的健康发展。

五、创新监管方式与科技应用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监管方式也在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regulation s under the securities act of 1933

regulation s under the securities act of 1933

regulation s under the securities act of 1933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证券法1933年法案下的S项规定》随着全球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证券法规体系也日趋完善。

美国的《证券法》被广泛认可为全球最为严谨的证券监管法规之一。

1933年颁布的《证券法》被视为美国证券市场的里程碑性法案,其中包含了众多重要的规定,其中就包括了S项规定(Regulation S)。

S项规定是《证券法》中一个重要的条款,旨在规范境外发行的证券交易。

S项规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境外投资者在参与美国证券市场的交易时,能够获得充分的信息,并且规避非法操作和市场操纵的风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S项规定的主要内容、适用范围及其实施的意义。

S项规定适用于在美国以外发行的证券交易。

根据S项规定,境外公司可以在不需要进行注册的情况下在美国进行证券交易。

这一规定为境外公司在美国证券市场募集资金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减少了注册和监管的成本和程序。

境外公司在进行证券交易时仍然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定,确保投资者的权益得到保护。

S项规定的实施对于全球资本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S项规定,境外公司可以更加方便地在美国进行证券交易,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

S项规定也为美国证券市场带来了更多的流动性和活力,使得美国证券市场更具竞争力。

S项规定的实施有助于促进全球资本市场的融合和发展,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和稳定。

S项规定作为《证券法》中的重要条款,对于促进全球资本市场的发展,保护投资者的权益,维护市场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S项规定的实施将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其作用,为全球资本市场的繁荣和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示例:《证券法1933年下的S条例》是美国证券法中的一项重要规定,旨在监管海外公司在美国公开发行证券的行为。

该条例最初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于1990年颁布,旨在加强对跨境证券交易的监管,保护投资者利益,确保证券市场的稳定和透明度。

美国证券法

美国证券法

美国证券法简介美国证券法是指针对美国证券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制定的法律和法规。

这些法律和法规旨在保护投资者的权益,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美国证券法的核心是《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分别对公开发行证券和证券交易进行了详细规定。

此外,美国证券法还包括了一系列补充法规和监管机构的规章制度。

1933年证券法《1933年证券法》是美国最早的证券法律,主要通过对公开发行证券进行监管来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该法案的核心内容包括证券的定义、发行和销售的注册要求、披露义务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对证券的注册要求的规定。

按照《1933年证券法》的规定,任何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都必须按照法律要求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供相关的注册文件,并接受SEC的审核。

这其中包括了详细的财务报表、公司背景信息、风险因素等。

通过注册的证券可以在合法的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

《1933年证券法》还规定了证券的披露义务,即发行人必须向投资者提供相关的信息,使其能够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任何虚假陈述或者遗漏重要信息都会被视为违法行为,引发法律责任。

1934年证券交易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是美国证券法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监管证券交易市场,维护市场的公正和透明。

该法案首次设立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并赋予其执法权力。

SEC负责监督证券交易市场的运作,执行证券法律的规定,并对交易所、经纪商和投资顾问等市场参与者进行监管。

《1934年证券交易法》还规定了证券市场的诚实行为标准,禁止操纵市场和欺诈行为。

此外,该法案还规定了对内幕交易的处罚和监管措施。

补充法规和监管机构除了《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以外,美国证券法还包括了一系列补充法规和监管机构的规章制度。

最重要的补充法规之一是《1940年投资公司法》,用于监管投资公司和投资顾问。

根据该法规,任何管理资产超过5000万美元的投资公司都必须向SEC注册。

美国证券法保护投资者的法律机制

美国证券法保护投资者的法律机制

美国证券法保护投资者的法律机制美国证券法是为了保护投资者免受欺诈和不当行为的侵害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规定。

这些法律机制旨在确保证券市场的公平、透明和稳定,提供投资者所需的信息,以便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本文将介绍美国证券法保护投资者的法律机制,包括信息披露要求、内幕交易禁令、违规监管和民事救济等方面。

信息披露要求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美国证券法对公开公司和证券交易者有着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

公开公司需要按照特定的时间表、格式和内容披露财务报表、经营情况、风险因素和重大事件等信息。

同时,任何存在重大信息泄露风险的事件都需要及时向投资者披露。

这些信息披露要求旨在让投资者更全面地了解公司的基本面,从而做出有根据的投资决策。

内幕交易禁令内幕交易是指在公开市场交易之前,根据未公开信息进行买卖证券的行为。

根据美国证券法,内幕交易是被严格禁止的。

证券交易者必须严格遵守明确规定的禁令,不得利用未公开信息获取不当利益。

此外,内幕信息的泄露者也将受到法律的追究。

内幕交易禁令的存在,有效地维护了证券市场的公平性,保护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违规监管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美国证券法设立了多个监管机构,对证券市场进行全面监管。

其中,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是最主要的监管机构之一,负责监督和执法所有与证券交易相关的法律规定。

SEC有权对违反证券法规定的个人和机构进行调查和处罚。

此外,诸如金融工业监管局(FINRA)和州级证券局等机构也发挥着重要的监管职能,确保证券市场的合规运行。

民事救济除了监管机构的执法外,美国证券法还赋予了投资者通过民事诉讼来维护自己权益的权利。

如果投资者发现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他们可以起诉违法行为的个人或机构,要求赔偿损失并获得救济。

美国证券法明确规定了这方面的诉讼程序和标准,确保了投资者能够以相对低的成本来追求合理的赔偿。

这样的法律机制使得投资者更加有信心参与证券市场,保护了他们的利益。

结语美国证券法的法律机制为投资者提供了全面的保护。

最新 《证券法》第2条的法律条文分析-精品

最新 《证券法》第2条的法律条文分析-精品

《证券法》第2条的法律条文分析20世纪90年代至今,伴随我国证券市场二十余年的发展,证券立法成效卓著,证券理论研究亦成果丰硕。

然而,对其立法基础——证券法之“证券”的立法定义和学理解释却并不顺畅。

证券法上的“证券”在立法定义中长期存在“宽、窄”之争,在以列举式对证券进行界定却又无法完全周延的情形下如何建立兜底的法律标准一直悬而未决。

对“证券”的理论解读也始终不够清晰,始于票据法理论而引入的有价证券概念以及理论对有价证券进行的解释,一直无法触及证券法意义上的“证券”之内核。

尽管众多学者都同意证券法之“证券”属于资本证券,但是,由于缺乏证券法意义上的资本和资本证券的理论构建,使得从资本证券的视角诠释证券法之“证券”显得没有说服力。

鉴于此,本文以《证券法》第2条为中心,对证券立法定义“证券”的方法和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以列举式确定法定证券的方法和证券种类,讨论证券立法之兜底条款的标准,并通过对现有证券法相关理论的梳理,明晰证券法意义上的“证券”与有价证券、资本证券的关系。

“列举加兜底”的证券定义方式之比较及争议对证券法之“证券”做一个准确的概括性描述十分困难,原因在于各类证券不仅表现形式各异,权利内涵更是千差万别,直接定义难以实现,因而“列举加兜底”的间接定义方式成为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证券定义通用立法例,甚至秉承判例法传统的美国也以这一定义方法统领其证券成文立法。

相关立法例列举如下:1.美国《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的规定美国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中对“证券”的定义相当宽泛。

以1933年《证券法》(1998年修订)第2章“定义”为例,“证券”是指任何票据、股票、库存股票、公债(国库券)、公司信用债券、债务凭证、息票或参与任何分红(利润共享)协定的证书、以证券作抵押的信用证书、组建前证书或认购书、可转让股份、投资、股权信托证书、证券存款单、石油或煤气或者其他矿产小额利息滚存权、任何股票的出售权与购买权以及买卖选择权或优先购买权、存款证明、一类证券或证券指数(包括其中的任何利益或者以其价值为基础)或者在全国证券交易所中与外汇有关的任何股票的出售权与购买权以及买卖选择权或优先购买权;还包括一般说来被普遍认为是“证券”的任何权益和凭证,或者上述任何一种的息票或参与分红证书、暂时或临时证书、收据、担保证书、认股证书、认购权、购买权。

证券法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证券法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证券法论文题目一、最新证券法论文选题参考1、论证券法“三公”原则的制度内涵2、简析我国证券法对管理层收购规制3、证券法的公平与效率及其均衡与整合4、法制变革与金融创新——兼评《证券法》、《公司法》修改实施后的金融创新法制环境5、中国资本市场投资者适当性规则的完善——兼论《证券法》中投资者适当性规则的构建6、证券法上民事责任的丰富与发展7、论证券法规则理念和制度机制8、有交易成本的期权定价模拟组合证券法9、关于《证券法》的若干问题10、证券诉讼的证券法规范11、美国证券信息披露制度改革评述——兼论对我国《证券法》修改的启示12、构造证券投资的长期预期──《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评析13、我国并购法规中的基础性规定及其检讨——公司法和证券法上的视角14、证券法的公平与效率及其均衡与整合--兼论我国证券法之立法连续性不足15、论归入权之行使——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关于归入权之完善16、证券法中的民事责任17、探析证券法上民事责任的诉讼实现机制18、论归入权之行使——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关于归人权之完善19、二板市场与《公司法》、《证券法》的检讨20、证券法前沿问题案例研究二、证券法论文题目大全1、试论经济法属性的证券法基本原则2、试论违反《证券法》信息公开制度的民事责任——证券法第63条及第161条对投资者的保护3、从私法角度看短线交易归入权制度之不足--兼评《证券法》私法旨趣之匮乏4、证券法发行上市条款的重大修订解读5、浅议证券法信息披露义务中的“重大性”标准6、解读《证券法》关于市场操纵的法律规范7、公司债券制度的实然与应然——兼谈《证券法》的修改8、证券法理论与司法适用9、《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是--美国证券市场的两尊“守护神”10、证券法理论与司法适用--新证券法实施以来热点问题研究11、《证券法》修订草案中的若干问题及完善12、确保可操作性——《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法条缺陷评析13、世界三大证券市场监管体制比较——兼论我国《证券法》对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的构建14、综合性证券商信息隔离制度研究──兼谈我国《证券法》第132条之完善15、证券法修改的方向16、论证券法之“证券”——以《证券法》第2条为中心17、关于股票发行注册制的思考——依循“证券法修订草案”路线图展开18、证券法中民事责任初探19、完善投资者合法权益自我保护的法律机制--兼谈我国证券法相关条文的修改建议20、关于《证券法》修改的若干建议三、热门证券法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进一步弘扬股权文化,塑造投资者友好型的《证券法》2、论证券法中注册会计师对第三人的民事责任3、从投资者权益保护看我国《证券法》修改4、建议《公司法》与《证券法》及三套外商投资企业法联动修改5、论上市公司要约收购中对中小股东的保护-兼论对我国《证券法》的完善6、试论制定《证券法》的基本原则及对市场的影响7、我国《证券法》的修改对证券犯罪立法完善的影响8、中美证券法虚假陈述民事责任赔偿之比较9、浅析《证券法》对发展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10、我国证券法的制度设计与现实选择——评我国证券立法思想之缺失11、证券发行注册制改革的法律问题研究——兼评“《证券法》修订草案”中的股票注册制12、公开主义与实质主义:我国证券法基本理念的选择及其运用——以域外相关经验为借鉴13、证券法理论与实务14、WTO与我国证券法的信息披露制度15、《证券法》对证券市场各主体的影响透析16、《证券法》中附属刑事条款适用研究17、上市公司收购若干法律问题研究——兼评《证券法》立法缺陷及其完善18、论上市公司收购监管的若干基本法律问题--兼论我国《证券法》的完善19、操纵市场行为的界定与《证券法》的修改建议20、论委托理财合同的风险责任——兼议新《证券法》的委托理财条款四、关于证券法毕业论文题目1、证券法2、证券法3、证券法4、我国证券法中民事责任制度的完善5、中国证券法的未来走向——关于金融消费者的法律保护问题6、论我国证券法中的上市公司收购7、法律、投资者保护与金融发展--兼论中国证券法变革8、建议《公司法》与《证券法》联动修改9、《证券法》适用范围的反思与展望10、法律、投资者保护与金融发展——兼论中国证券法变革11、我国证券法中上市公司收购法律规定之检讨12、评我国证券法第四章“上市公司收购”13、关于如何确定证券法的调整范围问题14、各国内幕交易管制与我国证券法的完善15、短线交易的几个法律问题研究——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42条16、证券法的功效分析与重构思路17、梁定邦先生纵谈《证券法》与证券监管18、证券法中的民事责任功能分析19、证券法中民事责任的设定方式研究20、交易所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自律监管——兼评新修订的证券法相关规定五、比较好写的证券法论文题目1、论撤销证券发行核准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26条之研究2、证券法信息披露制度中的“重大性”标准3、中国证券法反欺诈规则分析4、评台湾证券法关于委托书征求人的资格及其可股数限制的规定5、关于我国《证券法》修改的若干思考6、“功能监管”视角下的中国《证券法》适用范围研究——以金融理财产品监管规则的改进为例7、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证券法》,促进证券市场可持续发展8、论我国证券法对上市公司收购的规制9、最新证券法解读10、评欧盟证券法的最新发展11、论欧盟证券法一体化的发展与困境12、证券法的调整范围与立法体例研究13、我国证券登记结算制度的缺陷及重构——兼论《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七章的修订14、建立我国场外交易市场与《证券法》的立法完善15、风风雨雨证券法16、证券法比较研究17、证券法中信息披露义务人的民事责任18、谈《证券法》修订的积极影响19、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视角下的证券法修订20、《证券法》中投资者适当性规则的构建——兼论资本市场“投资者适当性”的发展。

美股合股规则

美股合股规则

美股合股规则1. 引言美国股市是全球最大的股票交易市场之一,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关注。

对于中国投资者来说,了解美股合股规则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美股合股规则,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交易所要求以及投资者需要遵守的规定。

2. 美国证券法律法规在美国,证券交易受到严格的监管和法律约束。

以下是一些与美股合股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2.1. 联邦证券法(Securities Act)联邦证券法是美国联邦政府制定的最重要的证券法律之一。

该法案于1933年通过,旨在保护投资者免受虚假陈述和欺诈行为的侵害。

该法案要求发行人注册其证券,并提供必要的信息披露。

2.2. 联邦交易委员会(SEC)联邦交易委员会是负责监管美国证券市场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机构。

SEC负责执行联邦证券法,并监督证券交易所和经纪人的活动。

投资者需要遵守SEC的规定,并向其报告相关信息。

2.3. 股票交易所要求美国有多个股票交易所,如纳斯达克和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

这些交易所有各自的上市要求和规则,投资者需要满足这些要求才能在其平台上交易股票。

3. 美股合股要求美股合股是指中国投资者与美国投资者共同出资,合作投资美国股票市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美股合股要求:3.1. 合作协议在进行美股合股之前,合作双方需要签订一份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该协议通常包括投资金额、收益分配、风险分担等内容。

双方应该仔细阅读并理解协议中的条款,并在签署前咨询专业人士。

3.2. 投资额度限制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局的规定,中国居民个人每年可以将人民币换成外汇进行境外直接投资。

对于参与美股合股的中国投资者来说,他们需要遵守外汇管理局规定的投资额度限制。

3.3. 投资者适当性评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经纪人在向投资者推荐投资产品之前进行适当性评估。

该评估旨在确保投资者具备足够的财务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来进行相应的投资。

3.4. 报告和披露要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投资者向其报告相关信息,包括持股比例、交易记录等。

谈谈美国证券法的域外效力(张明远 张 毅)

谈谈美国证券法的域外效力(张明远 张  毅)

谈谈美国证券法的域外效力张明远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 张毅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作人上传时间:2007-5-7去年11月份,《美国律师》杂志刊登了资深记者安德鲁•朗思嘬斯(Andrew Longstreth)的一篇专论:《到美国去诉讼》。

文章谈到了美国证券法的域外效力问题,分析了几起在外国的证券交易所购买了外国公司股票的外国投资者在美国法院提起集团诉讼的案例。

例如,2003年有这么一个案件,一家德国的资产管理公司在泛欧证券交易所够买了一家荷兰公司的股票,后来由于荷兰公司财务作假导致德国投资者受损,该德国投资者综合考虑后,决定在美国法院对荷兰公司提起集团诉讼。

这看起来似乎有些奇怪,原告是外国的投资者(Foreign Investors),买卖股票的行为发生在外国的证券交易所(Foreign Exchanges),被指信息披露违规或者进行证券欺诈的公司也是外国公司(Foreign Company),整个案件好像和美国没有什么关系,如何能够在美国的法院按照美国的法律解决纠纷呢?美国的司法资源还不至于如此充足吧?事实上,这种“3F 诉讼”至少在三十年前就已经引起美国司法界的注意了。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深,各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联系与相互渗透越来越紧密,公司在两地和多地上市以及近年来证券交易所的跨国合并热潮,都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3F诉讼”。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一项统计表明,2004年至2005年间,共有48家外国公司(非美国公司)在美国被提起集团诉讼,其中很多(many)就属于此类3F案件。

美国法院为什么愿意受理这些3F案件呢?这决不是因为美国司法资源过剩或者美国法官有向世人展示其精良司法、乐于为外国投资者维权的冲动,而是由于案件涉及到了美国投资者的利益,尽管很多情况下美国投资者在案件中的利益仅占很小一部分(例如,和解赔付份额的15%等)。

一般说来,在这些3F案件中,都会涉及到美国投资者在美国的证券市场交易案中外国公司股票或债券的行为。

美国证券法全文

美国证券法全文

第1节本法可简称为《1933年证券法》定义第2节在用于本篇时,除非文中另有规定。

(1)“证券”一词系指任何票据、股票、库存股票、债券、公司信用债券、债务凭证、盈利分享协议下的权益证书或参与证书、以证券作抵押的信用证书,组建前证书或认购书、可转让股票、投资契约、股权信托证,证券存款单、石油、煤气或其它矿产小额利息滚存权、或一般来说,被普遍认为是“证券”的任何权益和票据,或上述任一种证券的权益或参与证书、暂时或临时证书、收据、担保证书、或认股证书或订购权或购买权。

(2)“人”系指个人、股份有限公司、合伙组织、协会、股份两合公司、信托公司、不按股份公司注册的组织机构、或政府或政府的政治机构。

“信托公司”一词在本段中应只包括那种受益人的利益是以一纸证券为凭据的信托公司。

(3)“出售”或“推销”一词包括对证券或证券利息的销售或有偿处理的契约。

“推销报价”、“出售报价”、或“报价”应包括为引导或诱发买入证券或证券利息的报价。

本段中定义的术语以及在第5节第(C)小节中使用的“买入报价”不应包括发行人(或任何直接或间接控制某发行人或被某发行人控制的人,或与发行人一起直接或间接地受着共同控制的人)与任何包销人之间的或那些与或将与发行人(或任何直接或间接控制某发行人或被某发行人控制的人,或与发行人一起受着直接或间接共同的控制的人)达成默契的那些包销人之间的预先谈判或协议。

任何给予的或交付的证券,或作为买进证券或其它任何东西的帐户的红利的证券,都应被确定地假设以构成所购买物品的一部分而被出价和出售。

在最初发行或转让证券时,这种发行或转让的权力或特权给予这种证券持有人将该证券转换为同一发行人的或另一个人的另一种证券,或给予其对同一发行人的或另一个人的另一种证券的认购权——这种权力只能在未来某一日期开始行使——不应被看作是这种证券的报价或出售;但由于行使这种转换或认购权而进行的这种证券的发行或转让应当被认为是这种证券的出售。

美国证券法规定

美国证券法规定

第一章总论1. 1933年,美国〈证券法〉规定,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的会计报表必须接受注册会计师审计,向社会公众公布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

在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91条、第109条明确了审计的法律地位,1995年〈审计法〉的颁布实行。

2.根据财政部《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从1998年起,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应委托中国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

另外,应实行会计报表审计制度的所有企业,到2000年时必须实行年度会计报表审计制度。

3.1998年至2001年上半年,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共审计51.5万个单位,共审计出违规金额18114亿元,向纪检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移送案件3666件,建议给予行政处分2958人,建议纠正地方、部门不当规定44131条,协助有关部门查处案件4369件。

4.新华网北京6月27日电(记者常晓华)"注册会计师应成为诚信执业的表率,会计师事务所要做中介服务机构诚信执业的模范,注册会计师行业要成为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防线。

"这是财政部部长助理李勇今天对全国注会行业提出的要求。

在中国财经报社召开的"百家会计师事务所《诚信宣言》倡议座谈会"上,百家事务所代表联合发出了《诚信宣言》倡议,提出了规范执业,勤勉尽责,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发表意见;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提高执业质量;以独立、客观、公正的师风、所风、行风,推动执业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以及政府、企业、注会行业之间"诚信链"的拓展与延伸等八条倡议。

与会代表在座谈中一致认为,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与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注会行业信誉与合法权益出发,把"诚信执业"作为注册会计师的立身之本、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之本、注会行业的发展之本。

5.安隆(Enron)破产案大事记1983 安隆前身休士顿天然瓦斯公司(Houston Natural Gas)成立于休士顿1985/7 与英特北(InterNorth)合并成立安隆(Enron)1999/11 安隆线上(Enron online)成立,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交易商2000 营业额突破1000亿美元,成为美国七大企业1996-2001连续6年获得财富杂志(Fortune)评选为美国最有创意公司2000 获得英国金融时报"年度能源公司奖"及"最大胆的成功投资决策奖"、美国人最爱任职的百大企业之一2001/2 史基林取代雷伊成为安隆执行长一职,而雷伊仍为安隆董事长2001/8/14史基林因个人理由辞去执行长一职,雷伊遂又再度成为执行长,而史基林系将安隆由传统能源供应商成功转型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交易商的重要人士2001/10/22美国证管会要求安隆说明该企业所从事之多项对外投资2001/10/23安隆主办会计师安达信会计师唐肯下令助理人员销毁安隆相关文件2001/10/24安隆开除该公司财务长法斯多2001/11/8 安隆宣布将以80亿美元让售其对手动能能源公司之消息2001/11/9 安隆宣布其自1997年起溢列盈余5.91亿美元2001/11/10安隆接受动能之出价2001/11/29动能收购安隆案宣布失败2001/11/29美国证管会针对安隆与安达信展开调查2001/12/2 安隆申请破产2001/12/4 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发表共同声明2001/12/12安隆签证会计师安达信总裁贝瑞迪诺于国会听证会作证,承认对安隆二笔合伙投资中的一笔于查核时判断错误,而另一笔则因安隆刻意隐瞒以致查核人员未发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 ] 即是否为“ 票据 、 股票、 库存股票 、 证 券期货 、 以证 券为基础 的互换 、 债券 、 公 司( 信 用) 债 券、 债 务凭证 、 利 益 分 享协议项 下之权益或参与证 书、 担保信托证 书、 公司设立前之 证 书或认 购权 、 可转 让股份 、 有表决权之 信托证 书、 证 券存托凭证 、 石油、 天然气或其他矿产权之小额未分割权益 , 与证券 、 证券 存托凭证 、 一组证 券或证 券指数 有关的任 何 卖出权 、 买入权 、 买卖权、 期权或优先权 ( 包括 其中或 以其价值 为基础 的任何权益 ) , 或全 国性证券交 易所 中产生 的与外
[ 4] Ma u r a K.Mo n a g h a n .“ F i n a n c i a l S e vi r c e s R e g u l a t i o n: A Mi d—D e c a d e R e v i e w:No t e :An Un c o mmo n S t a t e o f C o n .
并非发行了证券从而没有履行证券注册义务 , 证券发行人仍然要承担责任。“ 没有依照 1 9 3 3年证券
法 第五 条进行 注 册 的 , 非 有 豁 免 条 款 之 适 用 即违 反证 券 法 , 没 有 任 何 证 据 证 明诈 欺 存 在 的 亦 在 此
列。 ” [ ] 站在证券投资者的角度, 证券法的适用即意味着证券投资者可以享受证券法提供的更为容易 获得的法律救济 , 证券法“ 降低 了普通法欺诈救济的适用难度。 ” 【 ]
底 项的作 用 , 以涵盖种 种“ 非典 型” 证券 。投 资契约 成立 的必要 条件 是存在 共 同经 营 , 共 同经 营成 立 的 判 断标 准之 一是 水平共 同标 准 。本 文通 过 附委 托 经营合 同的买卖合 同类投 资契约 来 考察投 资契 约的 成 立要 件 、 站在信 息披 露 的证 券 法理 念 角度 来探 寻 水 平共 同的合 理 性 , 通过 全 权委 托 账 户 、 股 票之 外 的权 益购 买 、 传销 、 商 业特许 四 类投 资 契 约 来指 出水平 共 同的 缺 陷 , 最后 尝试提 出 美国法 上 的 水 平共
被认 为 涉及证 券从 而受 到证券 法 的规 制 , “ 一系 列法律 效果 将 随之 而来 。 ”[ 2 ] 站 在证券 发行 人 的角度 , 证券法 的适 用 即意 味着 除非 可 以援 引豁 免 条款 否则 证 券 注 册规 则 自动
适 用 。在 美 国证券 法上 , 证 券 注册义 务违反 责任 适用严 格 责任原 则 , 即使 证 券发 行人 善 意 的相 信 自己
f u s i o n : T h e C o m m o n E n t e r p r i s e E l e me n t f o I n v e s t m e n t C o n t r a c t a n a l y s i s , ”F o r d h a m .R e v .6 3( 1 9 9 5 ) : 2 1 — 3 5 .
f u s i o n : T h e C o m m o n E n t e r p r i s e E l e me n t o f I n v e s t m e n t C o n t r a c t a n a l y s i s , ”F o r d h a m L .R e v .6 3( 1 9 9 5 ) : 2 1 — 3 5 . f 3] T h o ma s L e e Ha z e n.S e c u r i t i e s R e  ̄ u l a t i o n:C a s e s a n d Ma t e r i a l s( 1 1 s t e d .We s t P u b l i s h i n g C o .2 0 0 9)2 4 .
实践中判断证券是 的时候, 法院首先会审查交易所涉及工具( i n s t n a n e n t ) 是否为证券法列举项之・ I 5 ]
周明 ,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民商法学专业 2 0 1 3级硕士研 究生( 1 0 0 0 8 8 ) 。
[ 1 ] T h o ma s L e e Ha z e n.S e c u r i t i e s Re g u l a t i o n:C a s e s a n d Ma t e r i a l s( 1 l s t e d .We s t P u b l i s h i n g C o .2 0 0 9)1 9 . 以 下 所
第2 9卷第 1 期
2 01 4年 2月
研究 生法 学
Gr a d u a t e L a w R e v i e w. C UP L
Vo 1 . 2 9 No .I
Fe b . 2 01 4
论 美 国 证 券 法 上 的 水 平 共 同

[ 摘
朗‘
要] 证 券 的存在是 证 券法适 用 的先决 条件 , 在 美国证 券 法上 , 投 资 契约承担 起证 券 定 义兜
有 英文引文非有额 外注明者均 为本 文作者翻译 。
[ 2 ] Ma u r a K.Mo n a g h a n ,“ F i n a n c i a l S e r v i c e s R e g u l a t i o n :A Mi d—D e c a d e R e v i e w:No t e :An Un c o mmo n S t a t e o f C o n —
同所 能给我 国证 券法 带来 的启 示。
[ 关键 词 ] 证券 的定 义
投 资 契约 共 同经 营
水 平共 同 监 于证券 法具 有重要 的意 义 , 原 告若想 援 引证券 法条 款来 救 济 自己的损 害 , 首先 便要 证 明证券 的存在 。“ 联 邦 和州证 券法 是 否能 够 适 用 取决 于交 易标 的是 否 涉 及证 券 。 ”( ] 一旦 某 项 交 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