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唐宋时期的民族迁徙与民族融合(2课时)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复习:民族融合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高三历史复习:民族融合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高三历史复习:民族融合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高三历史复习:民族融合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备考导航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和文化上虽然发展程度不同,但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对共同发展、共同缔造伟大的中国,都有重要的贡献。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

共同反抗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频繁时期,大都发生在统治时间较长的汉、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等时期。

我国古代人民爱好和平、崇尚友好,所以同外国交往的主流是和平友好交往。

建国以后,我国的对外关系在曲折中取得了长足进展。

民族问题是历史复习的重点和热点课题之一复习目标知识目标我国古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古代民族融合与古代人口迁徙;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特点。

能力目标1、把握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过程,认识各民族的历史作用;归纳、概括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和古代人口迁移、流动的规律、原因及影响;2、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中国古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3、统一的历史进程中要注意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与管理。

重点、难点、计划课时:二课时复习过程:专题知识归纳1、我国古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东北(1)隋唐:唐玄宗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做都督;开元初,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从此,渤海也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2)宋元:为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东北地区设辽阳行省。

(3)明清:明朝在东北地区设奴尔干都司;清朝在东北设立黑龙江、吉林、盛京三个将辖区;为了抗击沙俄的入侵,康熙帝率军大败俄军于雅克萨,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它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2)、西北(1)秦汉: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归属中央政权;东汉时,重设西域。

2020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0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五单元 隋唐时期
2020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覆灭
2020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 世”
2020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2020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电子 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50页 0053页 0092页 0145页 0169页 0214页 0258页 0302页 0348页 0405页 0448页 0508页
第五单元 隋唐时期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六单元 宋元时期 第7课 民族政权的并立 第9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第11课 宋元时期的城市生活 第七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第14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巨著 第18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 第20课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22课 清朝的文学与艺术

第二单元 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民族融合(课件)高一历史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民族融合(课件)高一历史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

羯( jié)
氐(dī)
东汉以来,西、北边陲少数民族便不 断向内地迁徙。主要有匈奴、羯、 氐、羌和鲜卑五族。
263年 曹魏权臣 司马昭发兵灭蜀
西晋
280年西晋灭 吴,完成统一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一、从草原民族内迁到民族隔阂
【合作探究1】: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第一组)以及影响(第二组)?
材料1:从东汉开始,西北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或因被中原王朝所征服,或因自身经济发
材料6: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魏书》
6)租调制
二、从民族隔阂到汉化改革
3、孝文帝改革 【辩论】:孝文帝改革有利于PK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第四、五小组)
材料1: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
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进步性:
1、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 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2、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西东 魏魏
3、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
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局限性:
1、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 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2、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 力量。
到南朝初年,除了偏僻地区深山密林之中的部分 外,多数蛮人已同汉人融合较深。
材料4:陇西李冲……当朝贵重,所结姻女连,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 4)—胡汉—通《婚资,治加通强鉴融合》
材料5: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老免及 身没还田......男夫一人给(桑)田二十亩......诸桑田皆为世业,身5)终均不田制
还......——《魏书》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速记清单】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统编版2024)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速记清单】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统编版2024)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部编版2024)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本阶段时间界限为 220 年到 589 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 内迁、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继两汉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大分裂时期,期间也有过短暂的统一 ,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 史时期: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1.分裂中的统一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等都为 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历史阶段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时期 的另一特征)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元素。

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一次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条线索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个政权 魏、蜀、吴。

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四大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北魏孝文帝。

(时空定位把握脉络)【单元概述】01 单元概览(总览全局高屋建瓴)【单元时空】【阶段特征】(阶段发展特征鲜明)(1 )政治:这一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政权交替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权分立最长的时期,民族交融加强;(2 )经济: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3 )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民族差异减少,认同感增多,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的盛况,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4 )科技文化:多元文化汇聚,科技成就突出,佛教盛行,文艺大放光彩。

新旧教材对比变化2024 版新教材原版本单元课题单元课题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 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第18 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 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0 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第20 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元:内容聚焦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争、分裂和民族交融的时期。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说课精品PPT课件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说课精品PPT课件

专题线索 明线:政权更迭(分裂)
Part 3 教学尝试
五代
唐 907-960
-618
618-907 十国
907-979
【设计意图】学生的知识储备被唤起,为下一环节预热。 【学习任务】在时间轴上标出关于统一的重要历史事件。
专题线索 明线:政权更迭(分裂)
Part 3 教学尝试
为何?如何?怎样?
统一 质量
教学重点: 1.运用时间轴、疆域图,明确政 权更迭脉络。 2.梳理、概括民族交融的概况。 3.准确理解历史概念。解读、分 析史料,把握制度和文化的发展。
认同感 归属感 传承和创新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唯 物 指导 史 观
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Part 2 目标提炼
感悟
家 国

怀
教学难点: 在共同体概念的指引下,能够理解、分析和解释中国从分 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合力的作用,提升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发展的过程和影响。
学成科的影响,作出解释。
知水识平3:
【设计意图】通过相对“弹性”的论述题, 学在科唯物史获取观和的解指读导信下息,,对调重动要和运的用民知族
测量学生学习状况。
能融力合事件识,进描行述分和析阐和释评事价物。与人物,论
水平4:证和探究
考在核全面、识记客,观理论解述,历分史析的,基综础合 上,将 目影标响延伸至当下,观照现实问题。
西
北 隋唐


【学习任务】探讨统一王朝之间的差别。
【设计意图】突破难点:体会在分裂之下,中国始终 有走向统一、重新凝聚为共同体的趋势。
专题线索 暗线:共同体(统一)
Part 3 教学尝试

2023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第4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

2023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第4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1.隋朝兴亡。 581 年,北周外戚 __杨___坚___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
建立 是为隋文帝
统一 589 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建设 广设仓库;兴建洛阳;开通 _大__运__河___
灭亡 618 年,隋朝灭亡
2.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建立:618年, __李__渊____建立唐朝。 (2)唐朝前期的统治。 贞观 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__知__人__善__任____,虚怀 之治 纳谏。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 武则天 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在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 的统治 展 开元 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盛世 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
西南 东北
吐蕃 靺鞨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汉 建 立 的 政
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权,对祖国
9 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 边 疆 地 区
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
的开发作
唐玄宗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 出 了 积 极
海郡王
贡献
3.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755 年,节度使安禄山和他的部将史思明起兵叛乱。这
考向突破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
角度1:从“社会进步”角度考查魏晋时期的改革与民族交融
史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
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
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
血与火的战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
魏晋至隋唐时期区域经济的开发与发展

历史中的人类迁徙与民族融合

历史中的人类迁徙与民族融合

历史中的人类迁徙与民族融合人类历史上的迁徙和民族融合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随着时间与空间的演化,人类迁徙与民族融合成为推动历史进程和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将从史前时期、古代和现代的角度,探讨人类迁徙与民族融合的进程和影响。

一、史前时期的人类迁徙与民族融合史前时期的人类迁徙和民族融合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和资源分布的影响。

在冰河时期,人类迫于生存压力逐渐从非洲大陆向全球迁徙,适应不同环境。

人类的迁徙造成了各地的民族融合,如地中海地区迁徙结合了罗姆人和当地居民,埃及、都灵和巴塞罗那等地也相继出现了多个民族融合的现象。

二、古代的人类迁徙与民族融合古代的人类迁徙和民族融合与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联系密切。

例如,古代罗马帝国通过征服和扩张,吸纳了各地的民族,形成了一个多元的社会和文化体系。

此外,丝绸之路和大航海时代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中国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也是古代民族融合的一个例子。

三、现代的人类迁徙与民族融合现代世界的人类迁徙与民族融合受到全球化和国际移民的影响。

全球化的推进使人类交流更加频繁和便捷,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迁移和民族融合成为常态。

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是移民国家,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口迁徙,形成了多元的民族和文化。

同时,亚洲、非洲和欧洲的难民潮和战乱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进一步加剧了民族融合和文化冲击。

人类迁徙与民族融合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它推动了社会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得人们能够从多元的角度看待问题,拓宽了思维和视野。

其次,民族融合也能够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不同民族的融合带来了不同的技能和经验,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的推动。

此外,人类迁徙和民族融合也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得人们能够感受到各种不同的艺术、音乐、美食和宗教等文化元素,丰富了生活和社会。

然而,人类迁徙与民族融合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和摩擦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紧张局势。

中国的民族融合与民族团结

中国的民族融合与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的意义
促进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是国家 稳定的基础,有助于减少社会矛 盾和冲突,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
增强文化交流:民族团结有助于 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 合,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推动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有助于 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 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辽宁省在加强民族交流与合 作方面的具体措施
中南地区:以湖南为例
湖南的地理环境与民族分布 湖南在民族融合与团结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湖南在促进民族融合与团结方面的具体措施与成效 湖南在民族融合与团结方面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华东地区:以上海为例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形成了多元文 化交融的局面。
03
中国民族团结的内涵与意义
章节副标题
民族团结的内涵
民族平等: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任何民族不得享有特 权。
民族团结: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尊重,共同维 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民族互助: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发 展、共同进步。
民族和谐:各民族文化上的相互欣赏、相互借鉴,共同创造一个和 谐的社会环境。
教育政策:开展 多元文化教育, 加强民族团结教 育。
经济政策:推动 地区经济发展, 缩小民族间经济 差距。
文化交流:促进 各民族文化交流 ,增强民族认同 感和归属感。
东北地区:以辽宁为例
辽宁省在促进民族融合与民 族团结方面的经验
辽宁省在教育、文化、经济 等方面的支持政策
辽宁省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 的成功案例
上海在城市规划中注重民族团结,保障各民族居民的合法权益,促进 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
改汉姓、定高门、鼓励通婚
材料: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
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
黜。
——司马光:《资治通鉴》
(2)改革影响:
原有姓氏
现在姓氏
拓跋

原姓 现姓 原姓 现姓
丘穆陵 贺兰
穆 步六 陆 孤
贺 独孤 刘
贺楼 尉迟
楼 勿忸 于 于
尉 纥奚 嵇
材料1:(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
材料3: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
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陈隋寅唐恪盛:世《的李出唐现氏打族下推了测基之础后。记》
魏晋墓葬壁画耕牛图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汉代跪佣
边境汉人《放牧图》

民族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含义: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
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一致。
据教材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
(1)三国:吴、蜀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2)西晋:八王之乱、五胡内迁、人口南迁; (3)东晋:衣冠南渡、人口南迁、南方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4)十六国汉化: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5)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1.从东汉末年到隋朝时期政权更迭的阶段性特征
(1)政权更迭频繁,政局动荡不安; (2)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对峙; (3)由分裂走向统一。

唐朝民族融合历史教案

唐朝民族融合历史教案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它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在民族融合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唐朝时期,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这种政策举措不仅推动了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而且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本文旨在通过唐朝民族融合历史教案的方式,深入探究唐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历史,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唐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一、课程目标1.了解唐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政策2.了解唐朝时期各族人民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状况3.了解唐朝时期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相互融合4.探究唐朝时期民族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二、教学内容1.唐朝时期的背景唐朝时期,中国统一的政权重新建立,北方和南方进行了长期的战争,统一战争后,唐朝对于各民族人民都进行了宽容和包容的政策。

2.唐朝时期民族融合的政策唐朝时期对于异族威胁采取了坚决的措施,同时对于各个少数民族,采取宽容包容政策,在经济、文化、宗教和政治方面进行了融合。

经济方面:唐朝时期,将原本分散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合并到一个大的行政区内,采取赋多少、减轻负担等政策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

文化方面:唐朝时期在文化上进行了大力的交流和融合,如《大唐西域记》、《隋唐演义》等充分反映了唐朝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宗教方面:唐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大量传播,佛教与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不断加强。

它在各个民族之间推广多种不同的宗教,增加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政治方面:唐朝时期实行的郡县制度和单位制度,对于少数民族推广民族自治制度,政治上也进行了相应的融合。

3.各民族人民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状况唐朝时期不同民族之间的社会制度、文化和经济状况各不相同,但都在唐朝的包容和宽容的政策下,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4.民族融合的影响唐朝时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深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民族融合的重要标志之一。

唐朝的策略和经验,不仅带给中国各民族文化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于人类历史上的文化发展也有深远的意义。

小学教育ppt课件教案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合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小学教育ppt课件教案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合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01
02
在这种多样性的文化环境中,人们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和艺术形式,有助于拓展视野、激发创造力。
人口迁徙使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汇聚在一起,从而增加了文化的多样性。
人口迁徙过程中,不同地域的文化会相互接触和碰撞,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还能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同,增强文化凝聚力。
社会宣传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多元文化的价值,提高人们对不同文化的认同感和尊重意识。
07
CHAPTER
总结与展望
03
人口迁徙、民族融合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人口迁徙和民族融合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01
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合的概念
人口迁徙是人口地理位置的移动,民族融合则是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社会和经济的交融。
促进民族团结
06
CHAPTER
当代社会如何加强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合对文化交流促进作用
教师培训
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和教学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
课程设置
学校应将跨文化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设置相关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历史、特点和价值观。
实践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如文化节、交流营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小学教育ppt课件教案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合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目录
引言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合概述文化交流及其重要性人口迁徙对文化交流促进作用民族融合对文化交流促进作用当代社会如何加强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合对文化交流促进作用总结与展望
01
CHAPTER
引言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迁徙和民族融合现象日益普遍,对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4讲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经济发展、民族交融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4讲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经济发展、民族交融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1.含义:门阀政治是封建地主阶级特权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
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
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
2.概况: 起源 形成
鼎盛
渐衰
消亡
汉 三国西晋
东晋
东晋后期至南朝 隋唐
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严格等级,标榜门第,构成了强 大的社会政治势力。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 据材料指出东晋政治的特点?
事件 废除九品中正制 始置进士科 恢复九品中正制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思考:士族衰落原因?
一、政治史:(二)门阀政治
5.衰落原因:
政治: ①隋唐科举制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②士族自身的腐朽 ; ③农民起义,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冲击了士族制度。 经济: ④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削弱了士族的经济基础; ⑤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松弛了宗族的血缘 纽带,聚族而居走向分户析产,这使得士族经济趋于瓦解。 文化: ⑥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士族失去文化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士族与庶 族、平民之间的差距
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
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
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
【知解识析归】纳据:材魏料晋“今南可北勿朝令时领期兵实,行以专州民、事郡”、可县知三,级西制汉刺,史州负刺责史对不辖 区仅内有郡行级政官权员,及还子弟有和领豪兵强权势,力形进成行巡内视轻监外察重,、而干魏弱国枝刺史强拥的有局领面兵。权,
唐朝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积极贡 献。

第4讲唐宋时期的民族迁徙与民族融合(2课时)

第4讲唐宋时期的民族迁徙与民族融合(2课时)



第一节 从“胡越一家”到安史之 乱 一、唐代前期的民族迁徙与民族构成
西晋之乱后,南北朝对峙,北方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轮番 更迭,形成多民族冲突、融合共处的状况。《旧唐书· 高祖本 纪》载唐初:“胡越一家,自古未有。” 多民族融合对唐代政 治及社会生活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几个表现: 首先,唐王朝对兄弟民族之政策比较开放,且比较成功。岑 仲勉《隋唐史》总结:1.不强迫同化。2.不掠取俘虏分散为奴 婢。3.不使杂处通婚。4.不排斥各族不同之宗教。 其次,李唐王朝在用人上,对各族人员不分彼此,同样信任。 如陈寅恪所言:“李氏据帝位,主其轴心,其他诸族入则为相, 出则为将。” 其三,唐朝的政治思想比较宽松。容纳百家,并蓄兼收,不 但传统的佛、儒、道思想受到同样尊重,而且对于自西域传 入的景教、 祆 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等,也听任它们在国 内传布。 其四,对传统礼教的突破。如保留了鲜卑族“母权制时代的 遗风”。 其五,对世俗民风的转移。 如胡服、胡乐。
契丹人与契丹军队

兴盛
930年(天显六年),契丹东丹(原渤海国)王耶律倍 南逃后唐,耶律德光统一了契丹。947年(会同七年)正月 十日,契丹攻克后晋首都东京,灭后晋。二月,以晋国称大 辽,改年号为“大同”。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萧太后 与圣宗亲率大军深入宋境前锋抵达澶州(今河南濮阳),与 宋朝订立澶渊之盟,并与西夏结好,从而形成辽、宋、西夏 三足鼎立的政治割据局面。 亡国 1114年(天庆四年)春,女真部完颜阿骨打正式起兵 反辽。天祚帝亲征,但被女真打败,与此同时辽朝国内也发 生叛乱。1116年(天庆六年)五月女真就借机占领了东京和 沈州,1117年(天庆七年)攻占春州。1125年(保大五年) 二月,天祚帝在应州被俘,被降为海滨王。 西辽 辽朝即将灭亡之际,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众向北进入漠 北地区的可敦城,依靠回鹘的支持,又向西发展,征服了今 天中亚的广大地区。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建立西辽政权 (即黑契丹),又称“哈喇契丹”,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强国。 1218年哲别攻破西辽,西辽遂亡于蒙古帝国。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迭与民族融合ppt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迭与民族融合ppt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二、区域开发
重要概念——区域开发:重点是江南经济的开发,但也包含东 北、西北等的开发,以及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
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 之家。
——《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 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前秦 439 淝水之战
420
317
东晋

420
北魏 5世纪后期孝 文帝改革
534
东北 魏齐
西 魏
周北
479 502
齐梁 陈
557 589
581

618
200
300
400
500
600
• 东汉末年,曹、刘、孙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力之势。220年,曹丕称帝,定都
洛阳,国号魏。
•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 一。
• 东汉以来,西、北少数民族内迁,由于宗室内乱,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 所灭。
•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建东晋。此政权由世家大族所把持,行九品 中正制,逐渐走向衰落。
一、政局变化:三国鼎立到南北分治
北朝(439-581)
三国
(220-280)
东魏 北齐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西魏 北周
一、政权更迭
理清历史脉络,完成: (1)在图中标出曹魏建立、西晋统一、东晋建立、北魏统一北方、隋灭陈 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点。 (2)计算此时统一时间所占的大致比例。据此概括这一时期的时代特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宋书》
根据历史文献、考古实物等史料,多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知道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知识点整理提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知识点整理提高
②北方战乱,而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1)农业:①开垦荒地,兴修水利;②犁耕施肥,广种水稻小麦;③种桑养蚕、培植
果木、种植药材,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2)工业:手工艺快速进步。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建康(南京)成为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3、结果(影响):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四、战争
2/7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知识点整理提高
南朝:420——589年,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定都于建康,历史上称为“南朝”。
三、经济:
(一)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魏国:发展农业,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国: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
三国鼎立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很注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三国鼎立还消灭东汉末年的
一些割据势力,为以后再次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二)江南地区的开发
秦汉时期,北方(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江南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
魏晋时期,江南(长江流域)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知识点整理提高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一、魏晋南北朝阶段特征
(1)政治:国家大分裂,政权更迭频繁,各种矛盾交织。
(2)经济: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南北趋向平衡。

中国的古代迁徙与民族融合

中国的古代迁徙与民族融合

中国的古代迁徙与民族融合中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着广泛的民族融合和迁徙现象。

古代中国的迁徙与民族融合不仅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和民族特征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从迁徙和民族融合两个方面来探讨古代中国的这一现象。

一、古代中国的迁徙现象古代中国的迁徙现象十分广泛,人们常常因为战争、灾荒、资源分配不均等原因而进行迁徙。

北方的游牧民族经常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变化而向南迁徙,而南方的农耕民族则会因为自然灾害或战乱而向北迁徙。

这些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地理面貌,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除了自然原因外,政治和经济因素也推动着人口的迁徙。

例如,古代的货物贸易需要人员进行运输,这就导致了东西方之间大量商人的迁移。

同时,政府也会通过移民政策,将人口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以促进开发和统一管理。

正是这种大规模的迁徙现象,使得中国各个地区的人民有机会相互交流,共同创造了独特的文化和社会风貌。

二、古代中国的民族融合现象古代中国的民族融合现象体现在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交流。

在中国历史上,汉族是最大的民族,但其他少数民族也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可以追溯到古代,例如汉族与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的融合。

民族融合在文化、语言、宗教、风俗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古代中国的版图上,各个民族相互交错,不同的地区也会存在着少数民族的聚居区,这使得各个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例如,蒙古族的马术文化、藏族的佛教文化、维吾尔族的维吾尔语等,都成为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

此外,古代中国的统一王朝也是推动民族融合的重要因素。

王朝的统一使得各个民族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统一的政权为各个地区的民族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政治和社会框架,使得不同民族能够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共存与发展。

三、古代中国的古代迁徙与民族融合对现代中国的影响古代中国的迁徙与民族融合对现代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民族融合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2)

中国的民族融合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2)
宗教信仰与习俗传承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一些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受到冲击,需要在传承 中加以创新和发展。
艺术与文学传承
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歌舞、戏 曲、绘画、雕塑等,这些艺术形式展现了各民族独特的审 美追求和艺术才华。
独特的文学传统
各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 传统,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史诗等,这些文学作品 是了解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事件
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
随着诸侯国的争霸和兼并战争,华夏族与周 边少数民族逐渐融合,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 徙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与汉族人民杂居相处,促 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融合。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融合
元朝和清朝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通过推行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 的融合。
当代中国的民族融合现状
01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中国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
等的权利和机会,实现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
02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推进
中国政府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03
中国的民族融合与少数民
族文化传承
汇报人:XX
20XX-01-12
• 引言 • 中国的民族融合历史与现状 •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多样性 • 民族融合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 •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挑战与对策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中国的多元民族背景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精品课件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单元提升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精品课件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单元提升

本课结束
大约 非洲 从16 黑人 世纪
开始
欧洲殖 民扩张, 美洲 贩卖黑 人奴隶
弥补美 洲劳动 力的不 足
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深刻改变了 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 的社会发展
项目 华工
时间 背景
主要方向
奴隶贸易受到
19世纪中 限制;殖民者 美洲、

需要新的廉价 大洋洲
劳动力
目的
影响
解决因奴隶 华工的辛勤
迁徙民族
迁徙时间 迁徙方向 对区域的影响
大月氏人 西迁
公元前2世 纪
中亚
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 北部
亚欧 游牧 民族 大迁
中国少数 民族内迁
中国北方 人民南迁
3—6世纪
中原 中国南方

日耳曼民 族大迁移
3—6世纪
罗马帝国
匈奴人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在中原 地区建立政权。此后,鲜卑人、氐 人和羌人等也逐渐迁徙到中原,形 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北方人 民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 亡了西罗马帝国
贸易受限所 劳动,促进
带来的劳动 了美洲和大
力问题 洋洲的开发
针对训练
3.(2022河北石家庄月考)读下表,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15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
地区 欧洲(不包括苏联地区) 亚洲(不包括苏联地区) 非洲 美洲
1400年 52 201 68 39
1500年 67 245 87 42
二、近代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项目 时间 背景 主要方向目的 影响
15世
纪末
欧洲 移民
16世 纪初
开始
哥伦布
发现新

主题四+人口迁徙与文化交融+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

主题四+人口迁徙与文化交融+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

主题四人口迁徙与文化交融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徙,认识人口迁徙的作用影响。

∮相关知识链接P31“江南开发”,P32“五族内迁”,P56“蒙古人西征”,P57“金迁都燕京”,P59“元朝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进一步加强”,62“经济重心南移”。

一、中国古代的人口迁徙 [诵读记背P220表1][史料阅读与解析1]《研学营》(一)P221“史料阅读1”战国吴、楚、越等国随着人口增多,人民渐渐移居平原,太湖平原、宁绍平原和江汉平原部分获得开发秦公元前218年,秦朝经过多年战争夺取今广东、广西、越南东北一带,又把十数万戍卒和罪犯安置到岭南,在南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主要行政官员由中原移民担任西汉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的匈奴人不是被驱逐就是被内迁,这里的空白完全由内地汉族移民来填充魏晋三国时期,移民开始进入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吴国设置几个新县。

西晋末年,大批南迁人口涌入长江三角洲,部分移民进入福建,设在福建境内的政区增加明约有20余万汉族移民迁入贵州,在镇远、平越等地屯田,来自内地的铁制农具,耕作方法广泛使用,逐渐取代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清康熙年间,汉人大量迁入察哈尔地区,到雍正时设多伦、张家口、独石口三厅,多伦作为一个土产集散地及宗教都市而兴盛起来,张家口也成为了商业中心——据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从材料中提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论结合。

12分)示例:移民活动促进边远地区开发与疆域的扩大。

秦和西汉时期,古代王朝以行政和军事手段推行强制移民;魏晋时期民众自发移民,官府因势利导,都拓展了行政区域,设置行政机构管理,对于政权的巩固、边防力量的加强有重要作用;明清时期,移民广泛分布,政府实行屯田等经济手段鼓励农业和商贸发展,改变了边远地区的经济面貌,加强内地与边疆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边疆安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契丹人与契丹军队

兴盛
930年(天显六年),契丹东丹(原渤海国)王耶律倍 南逃后唐,耶律德光统一了契丹。947年(会同七年)正月 十日,契丹攻克后晋首都东京,灭后晋。二月,以晋国称大 辽,改年号为“大同”。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萧太后 与圣宗亲率大军深入宋境前锋抵达澶州(今河南濮阳),与 宋朝订立澶渊之盟,并与西夏结好,从而形成辽、宋、西夏 三足鼎立的政治割据局面。 亡国 1114年(天庆四年)春,女真部完颜阿骨打正式起兵 反辽。天祚帝亲征,但被女真打败,与此同时辽朝国内也发 生叛乱。1116年(天庆六年)五月女真就借机占领了东京和 沈州,1117年(天庆七年)攻占春州。1125年(保大五年) 二月,天祚帝在应州被俘,被降为海滨王。 西辽 辽朝即将灭亡之际,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众向北进入漠 北地区的可敦城,依靠回鹘的支持,又向西发展,征服了今 天中亚的广大地区。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建立西辽政权 (即黑契丹),又称“哈喇契丹”,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强国。 1218年哲别攻破西辽,西辽遂亡于蒙古帝国。




唐诗《凉州行》 王建
凉州四边沙浩浩,汉家无人开旧道。 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筑防秋城。 万里征人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 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 养蚕缲茧成疋帛,那将绕帐作旌旗。 城头山鸡鸣角角,史
一、风起“松漠”镇“黄龙”:契丹人与辽国 民族起源 北魏时,始见契丹族名。原分八部,居潢水(今内蒙古 西拉木伦河)之南,黄龙(今辽宁朝阳)之北。常以名马文 皮贡献北魏,并进行贸易。 628年(唐贞观二年)契丹首领 摩会率其部落背突厥附唐。此时,契丹已形成部落联盟。万 岁通天(696~697)中,契丹别部酋领万荣反叛,武则天征发 大兵讨之,借奚及突厥之助,始得平定。是后,契丹附于后突 厥。 8世纪中叶后,唐朝由盛转衰,无力顾及对边疆民族的 管理。而契丹西北面的两个强邻突厥、回纥,早已分别在8 世纪中叶和9世纪中叶衰落,契丹逐步强大。 契丹建国 公元907年,契丹迭刺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取 代痕德堇即可汗位,先后镇压了契丹贵族的叛乱和征服奚、 室韦、阻卜等部落。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 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契丹国。此后继续向外扩张。西打到甘 州回鹘,东灭渤海国,南占燕云十六州。
二、安史之乱后的民族迁徙与民族融合


安史之乱是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思明(也指史朝义)起兵反对 唐王朝的一次叛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 (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对唐 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汉人大量南迁。李白《永王东巡歌》诗云:“三 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此次南迁路线主要有东、中、西二路: 东路自华北平原进人淮南、江南,尔后主要经皖南、浙西金衢盆地 进入江西。再分二支,一支南下岭南;一支翻越武夷山进入福建。东路 以当时全国交通命脉大运河为主干,兼用汴河、泗水等河流,构成一条 宽阔的西北—东南向的水运交通带,将华北平原与淮南、江南连接起来, 并向南延伸到江西、福建等地,大批难民涌向淮南、江南、江西。 中路自关中和华北平原西部进入今南阳、襄阳一带,尔后南下,穿 过湖北南部和湖南全境,进入岭南。此路北面分别连接首部长安和东都 洛阳。从洛阳沿伏牛山东麓南行,道路较为平坦,到南阳或襄阳后,即 可乘船沿汉水南下。 西路自关中越秦岭进入汉中地区和四川盆地,需经褒斜道、子午道 等栈道。这些道路崎岖难行,但因与长安近在咫尺,一旦都城危急,亦 是移民的选择之一。

五台山图 公元947-955年绘于石壁上的彩色壁画地图, 460×1300cm 。表现了五台山佛教圣境全貌,图面 主要描绘了五台山的地形和寺庙,图的下部绘出了 由太原、镇州通往五台山两条道路。图上还表示了 河流、山峰、寺庙、村镇、树木以及名称注记。本 图是一幅较早的佛教圣境专题地图,是中国唐代建 筑、社会历史和地图绘制的珍贵史料。现藏于甘肃 敦煌英高窟第61窟。
古画中的西夏人
西夏王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约30公里的贺兰山东麓。是西夏王朝 的皇家陵寝,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内,分布着九座帝陵,253座陪葬墓,是中 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被世人誉为“神秘的奇迹”、 “东方金字塔”。
三、辉煌与苦涩:女真人与金国



女真源自中国史书中3000多年前的“肃慎”, 公元 2至4世纪时期称“挹娄”,公元5世纪时期称“勿 吉”,公元6至7世纪称“黑水靺鞨”,公元9世纪 起始更名女真。公元11世纪,在黑龙江和松花江流 域的女真族向契丹人称臣。 完颜阿骨打在1115年统一了女真各部,很快攻占了 辽国首都上京。然后入侵并占领了宋朝的大部分土 地,并建立了齐、楚等傀儡政权。稍后,建立金国。 1126年,金人入侵宋朝,攻陷开封,宋朝退到长江 以南,两国军队经常对峙于淮河一带。 1234年,在蒙古人的打击下,盛极一时的金国土崩 瓦解。先前徙居中原、华北和辽东的女真族迅速被 同化。
金国古地图解读

灵岩寺田园界至图 金明昌六年(1195 年)碑刻,91.5×95cm 。 该图主要表示了今山东 济南市长清县东西方山 灵岩寺地图,明昌五年 经管府允准划定的灵岩 寺属地界范围以及附近 地区的山峰、河流、村 庄、道路、林木及地理 要素,地图采用传统形 象绘制,刻工精巧,线 条粗细均匀,清晰可辨。 现藏于山东省长青县灵 岩寺文物管理处。
基本概念和思考题
本章基本概念: 胡越一家、安史之乱、第二次汉人南迁高潮、 胡化、契丹、辽国、党项、西夏、女真、金国。 复习思考题: 1、谈谈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汉人南迁高潮的原因和过 程。 2、解释安史之乱。 3、简述契丹族的历史和辽国的兴衰。 4、归纳唐代前期民族融合的主要表现。

此次南迁历时一个半世纪,直到北宋初年,人数不可考,但完成了中国经 济文化中心的南移。
三、唐代古地图解读

洱海图 (899年) 系根据神话 传说绘制,用颜 色形象逼真的绘 出了双蛇,其内 又绘有一鱼一螺, 在洱海周围还注 出了东、西、南、 北四个方向以及 江河的名称。现 藏于大理市博物 馆。
敦煌星图 (618-907年) 是用红、黑两色绘出,并用符号以圆圈和实点两种形式共 绘出1350多颗恒星。前者表示石申和巫咸星表中的星,后者为甘往星表中的星。地 图还将北极附近的星画在圆圈上,把赤道附近的星画在横图上,开创了我国星图的 科学绘制法。也是世界上现存古老的全天星图。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


二、崛起于“银、夏之间”:党项人与西夏国



党项族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属西羌族的一支,故 有“党项羌”的称谓。 羌族发源于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一带, 汉代大量内迁至河陇及关中一带,过着原始游牧部落生活, 以拓跋氏最为强盛。唐初,散居在今甘肃南部和青海境内的 党项部落南迁。安史之乱后,唐廷把散居在灵、盐和庆州一 带的党项羌部落迁到银州(今陕西米脂县)以北、夏州(今 陕西横山县)以东地区。党项羌从这时起,进入阶级社会。 唐末,党项族参与镇压黄巢起义,政府以夏州为定难军,封 拓跋思恭为节度使,封爵夏国公,赐姓李,从此党项族便据 有银、夏、绥、宥、静五州。 宋初,李彝殷附宋。1032年李元昊继夏国公位,弃李姓,自 称嵬名氏,次年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在其后几年内建宫殿, 立文武班,定兵制,创造西夏文。公元1038年10月11日, 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 西夏的统治范围大致在今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 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其疆域方圆数千里,东尽黄河,西至 玉门,南界萧关,北控大漠,幅员辽阔。 西夏末期,长期内 乱,蒙古汗国建立后,几次征讨西夏,末帝宝义二年(公元 1227年) 灭西夏。
《地图上的中国 历史》
第四讲 唐宋时期的民族 迁徙与民族融合

第一节 从“胡越一家”到安史之 乱 一、唐代前期的民族迁徙与民族构成
西晋之乱后,南北朝对峙,北方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轮番 更迭,形成多民族冲突、融合共处的状况。《旧唐书· 高祖本 纪》载唐初:“胡越一家,自古未有。” 多民族融合对唐代政 治及社会生活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几个表现: 首先,唐王朝对兄弟民族之政策比较开放,且比较成功。岑 仲勉《隋唐史》总结:1.不强迫同化。2.不掠取俘虏分散为奴 婢。3.不使杂处通婚。4.不排斥各族不同之宗教。 其次,李唐王朝在用人上,对各族人员不分彼此,同样信任。 如陈寅恪所言:“李氏据帝位,主其轴心,其他诸族入则为相, 出则为将。” 其三,唐朝的政治思想比较宽松。容纳百家,并蓄兼收,不 但传统的佛、儒、道思想受到同样尊重,而且对于自西域传 入的景教、 祆 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等,也听任它们在国 内传布。 其四,对传统礼教的突破。如保留了鲜卑族“母权制时代的 遗风”。 其五,对世俗民风的转移。 如胡服、胡乐。

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 金承安五年(1200年) 碑刻,124.5×65.3cm 。 本图表示了河南省嵩山中岳 庙,地图对所有的寺、院、 殿、楼进行了详细描绘,还 相应地表示了牌楼、古树、 碑石,在庙的四隅各绘有角 楼一座,在绘制中注重图形 平面位置的准确和建筑物形 象的逼真,该图为寺庙地图 之佳作。现藏于河南省登封 县中岳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