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导学案-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琵琶行》导学案宋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琵琶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该诗以琵琶为载体,描绘了唐代长安城的画面,反映了白居易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导学案的形式,我们将深入分析《琵琶行》这首诗的内涵,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一、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唐著名文学家,对唐代文学和文言诗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游历辗转多地,历任诸司马、秘书监等职,后辞官隐居,饱经沧桑的生活经历赋予了他的作品更多的情感和思考。

二、诗歌赏析《琵琶行》共七章,以琵琶女的视角描绘了长安城盛衰变迁的景象。

首先展示了琵琶女的琴艺和内心愁苦,通过琴音传达出作者对时局的感慨;其次描绘了盛极一时的长安城,金房银座的辉煌景象令人心驰神往;接着揭示了长安城频频受到外敌入侵、战乱连连的现实,表现出作者对社会动荡的忧虑和痛心;最后以琵琶女的抒情哀歌表达出对故国的深情不舍,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三、文学内涵1. 对比手法:《琵琶行》通过对琴艺和城市景观的对比,展示了荣华富贵与战乱动荡的鲜明对比,表现出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深切感受。

2. 悲壮情感:诗中蕴含了琴声悠扬、歌声凄厉的悲壮情感,展现出作者对民族疾苦的同情和抒发。

四、学习任务1. 明确诗歌主题:通过分析文章内容,掌握《琵琶行》这首诗的主题和内涵。

2. 理解文学意义:深入阅读诗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时代背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 个人感悟: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思考《琵琶行》中所表达的情感对自己的启发和感悟。

五、总结与展望《琵琶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描绘琵琶女的悲怆情感和长安城的盛衰景象,反映了作者在动荡时代的思考和感悟。

本次导学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深入理解这部文学作品的内涵,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拓展文学视野,为今后的学习和阅读奠定坚实基础。

愿大家能够在挖掘诗歌意义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和审美水平。

(完整版)琵琶行导学案及答案

(完整版)琵琶行导学案及答案

《琵琶行》学习目标1.理解本诗描述音乐的语言技巧,学习通感、衬托等表现手法。

2.领会由琵琶女的遭受引出的诗人对出身的感触。

3.理清全文脉络,剖析本诗的构造特点。

教课重难点1.品尝诗句“同是天涯堕落人,相遇何须曾认识”的丰富内涵。

2.赏析作者描绘音乐的高明技术。

有关链接1.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暮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期间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青年时期家境贫穷,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许多的接触和认识。

念书期间特别勤苦以至于舌上生疮。

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到京城拜访大诗人顾况,深得赏识。

29 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

白居易是唐朝新乐府运动的倡议者,与元稹踊跃倡议“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重申解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写下了许多揭穿现实黑暗,反应劳动人民难过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诗平常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期间。

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周流浪,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许多的接触和认识。

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频频上书针砭弊端。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应了劳动人民的难过生活,揭穿了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2.简介写作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因为冒犯了官僚及皇帝, 43 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医生,次年因为上书皇帝,言辞急迫,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季。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受共识自己天涯堕落的不幸。

3.对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纳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琵琶行》导学案带答案的

《琵琶行》导学案带答案的

《琵琶行》导学案【学习目标】情感目标:从失意者的互相同情慰藉之情中受到悲剧美的陶冶,从而认识封建社会(压制人才)的黑暗,激发学生珍视今朝的成才环境。

知识目标:1.解题、了解作者、积累字词及本诗名句,学会古诗诵读。

2.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

3. 欣赏作者运用生动、新颖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感受诗中音乐描写的意境;能力目标:进一步巩固并领会对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如何塑造艺术形象把握主题(体会诗人把琵琶女的遭遇于自己被贬谪的境况联系起来的用意,理解诗歌的主题)。

【学习重难点】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是重点;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查阅词典,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课前预习】1.查阅作家作品及创作背景。

2.熟练诵读课文,分组讨论,翻译课文,积累字词,找出名句。

【知识导学】1. 唐朝宣宗皇帝李忱为一位诗人写了首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_,___胡儿能唱琵琶篇_。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位诗人就是白居易。

2.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后被贬为江州司马。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



7.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 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 衫呢? (七组) 8.本文有什么写作特点?(八组)

每位同学采用查阅资料、工具书、独立思 考、讨论的方式完成上面的题目。每组又 要重点准备自己那一组的题目,并确定人 上台讲解。
《琵琶行》导学案:



1.利用工具书或资料掌握不认识的字。(一 组) 2.利用工具书或资料掌握每句的意思。(二 组) 3.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三组) 4.诗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四组) 5.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节诗的内容。(五组) 6.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 有何好处?(六组)

琵琶行导学案(整理精校版)

琵琶行导学案(整理精校版)

琵琶行导学案必修教案0111 09:47::琵琶行学案学习目标1.梳理文言基础知识2.感悟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知识链接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60首,与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明畅,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2.背景:《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

元和三年,白居易任“谏官”;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

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无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一.预习部分(一)注音1、湓()浦口2、铮()铮然3、商贾() 4、悯())然5、转徙()6、迁谪()7、荻()花 8、幽咽()9、虾()蟆() 10、红绡() 11、钿()头 12、银篦()13、春江花朝() 14、呕()哑()嘲()哳()15. 霓裳() 16.转轴() 17.慢捻()(二)重要词语注释〔1〕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2〕明年秋。

明年:()〔3〕善才:()〔4〕委身为贾人妇。

委身:()〔5〕遂命酒。

遂:()〔6〕使快弹数取。

快:()〔7〕曲罢悯然。

悯然:()。

〔8〕感斯人言。

斯:()〔9〕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是:()始:()〔10〕因为长句。

因为:()〔11〕歌以赠之。

歌:()〔12〕凡一百一十六言。

凡:()言:()〔13〕命曰《琵琶行》。

命:()〔14〕循声暗问。

暗:()〔15〕添酒回灯重开宴。

回灯:()重:()〔26〕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思:()〔17〕低眉信手。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及本诗名句,学会古诗诵读。

2.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

3.背诵全诗。

【重难点】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

【学法指导】1、识记、读背基础知识 2、诵读。

(1)反复诵读本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文章大意。

(2)分组讨论,分析理解。

【预习案】一、走近作家作品1、作者白居易白居易,字________,晚年号________ 。

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________ 诗人。

为官曾于晚年担任太子少傅,去世后,赐谥号为“文”,世人称________。

他在文学上主张“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强调继承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反对“嘲风雪,弄花草”、无病呻吟的作品,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疾苦,倡导“运动”,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白居易诗作通俗易懂,明丽流畅。

文学史流传“老妪解诗”的佳话。

与同年元稹唱和,号元白。

与刘禹锡唱和,号刘白。

其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长篇叙事抒,如《___________》、《_________》。

著有《_______________》。

2、写作背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

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有愤慨。

到江洲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

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洲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篇著名的长诗。

3、有关题目:《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琵琶行》导学案3篇

《琵琶行》导学案3篇

《琵琶行》导学案《琵琶行》导学案3篇《琵琶行》导学案1课前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 诵读文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用黑色笔标出重点文言词语,并尝试翻译课文。

2. 在充分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独立完成导学案。

3. 找出自主学习的疑难点,课堂上合作探究解决。

学习目标:1. 准确掌握“左迁”“相”“命”“间关”“等闲”“阑干”等文言实词;掌握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的活用等词类活用。

2. 反复诵读,鉴赏、学习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 反复诵读,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6课琵琶行导学案(含答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琵琶行》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导学案)《琵琶行》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导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了解本文音乐描写的作用;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

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赞善大夫。

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

后屡迁官至刑部尚书。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其诗通俗易懂。

与元稹常唱和,世称“元白”。

有《白氏长庆集》。

2.文体常识“歌”是诗歌的一种形式。

原指可唱的韵文,到了唐代,“歌”的原意已变,指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的一种形式。

“歌”在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方面没有严格限制,比较自由。

“行”也是诗歌的一种形式,与“歌”没有严格的区别。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很多。

“歌”“行”一般都有叙事的内容,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其音节、格律一般都较自由。

二、基础演练1.给下面带点的字注意贾﹙﹚人转﹙﹚轴﹙﹚拨﹙)弦﹙﹚掩抑﹙﹚拢﹙﹚捻﹙﹚抹﹙﹚挑﹙﹚荻﹙﹚花呕﹙﹚哑﹙﹚嘲﹙﹚哳﹙﹚裂帛﹙﹚教坊﹙)谪﹙﹚居幽咽﹙﹚东船西舫﹙﹚钿﹙﹚头银篦铮铮﹙﹚然2.解释带点字快﹙﹚弹数曲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低眉信手﹙﹚颜色﹙﹚故﹙﹚沦落﹙﹚却﹙﹚坐促弦琵琶语﹙﹚耳暂﹙﹚明四、小组研讨1.给每小节写上段意2.找出并比较诗人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及心境,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刻含义。

3.找出第二节中表现琵琶女动作神情的词句,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琵琶女的心情。

4.找出第二段中具体描写音乐的句子,分层次。

并分析这段音乐描写的特点。

5.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指出它们的作用。

6.背诵全诗,并出10道默写题给别人做。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学习目标1.梳理文言基础知识2.感悟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第一课时一、知识链接(知人论世)1、简介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

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

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高一语文《琵琶行》导学案+课后练习(含答案)

高一语文《琵琶行》导学案+课后练习(含答案)

《琵琶行》导学案一、文学常识1、知人论世(1)白居易(772- -846)唐代文学家、政治家。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迁居下封(今陕西渭南)。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的讽喻诗广泛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新乐府》中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都是千古绝唱。

作品有《白氏长庆集》。

主要作品:《观刈麦》《卖炭翁》《红线毯》《两朱阁》《西凉伎》《涧底松》《母别子》《上阳白发人》等。

(2)创作背景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

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

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

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

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2、知识链接(1)歌行体“歌”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原指可唱的韵文,到了唐代,歌的原意已变,指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的种形式。

歌在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方面没有严格限制,比较自由,“行”本指乐曲的进行,后来指乐曲、歌唱的遍数,往后又成为诗的一种体裁。

明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说:‘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日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日行;兼之者日歌行。

”歌和行,都是古代诗体名称,“行”也是乐曲的意思,二者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也合称“歌行”。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很多。

“歌行”一般都有叙事的内容,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

歌行体的特点有四:①篇幅可短可长。

高一语文《琵琶行》导学案+课后练习(含答案)

高一语文《琵琶行》导学案+课后练习(含答案)

《琵琶行》导学案一、文学常识1、知人论世(1)白居易(772- -846)唐代文学家、政治家。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迁居下封(今陕西渭南)。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的讽喻诗广泛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新乐府》中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都是千古绝唱。

作品有《白氏长庆集》。

主要作品:《观刈麦》《卖炭翁》《红线毯》《两朱阁》《西凉伎》《涧底松》《母别子》《上阳白发人》等。

(2)创作背景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

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

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

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

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2、知识链接(1)歌行体“歌”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原指可唱的韵文,到了唐代,歌的原意已变,指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的种形式。

歌在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方面没有严格限制,比较自由,“行”本指乐曲的进行,后来指乐曲、歌唱的遍数,往后又成为诗的一种体裁。

明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说:‘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日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日行;兼之者日歌行。

”歌和行,都是古代诗体名称,“行”也是乐曲的意思,二者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也合称“歌行”。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很多。

“歌行”一般都有叙事的内容,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

歌行体的特点有四:①篇幅可短可长。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

(10)为君翻作《琵琶行》( 替、给 )
(11)商人重利轻别离(

以……为重,看重 ……为轻,轻视
(12)铁骑突出刀枪鸣( 突然爆发)出
(13)整顿衣裳起敛容(
整理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a.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译文: 曾经跟穆、曹二位著名琵琶乐师学艺 b.转徙于江湖间 译文: 在江湖上辗转奔波 c.使快弹数曲 译文: 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 d.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译文: 这天晚上才体会到被贬谪的意味
四段 4.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节诗的内容。
①江头送客思管弦;②江上聆听琵琶曲; ③倾听歌女苦身世;④同病相怜伤迁谪; ⑤重闻琵琶湿青衫。
课后练习 (一)课内检测
C 1.下列词语中粗体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 )
A湓浦口(pén) 憔悴(jqiiāáoo) 六玄(yāo) B铮铮然(zhēng)贾人(jgiǔǎ)荻花(dí)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1)感斯人言 ( 话 ) (2)凡六百一十六言( 字 )
(3)东船西舫悄无言( 说话的声)音
(4)自言本是京城女( 说 )
(5)转徙于江湖间 ( 辗转 )
(6)转轴拨弦三两声( 转动 )
(7)却坐促弦弦转急( 更、越 )
(8)因为长句 ( 创作、写 )
(9)初为霓裳后六幺( 弹奏 )
D 3.对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快弹数曲
快:畅赶×快快。
B.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年排×纪行大第了一
C.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去离×了去以回后来
D.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低沉抑郁
4.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古今意义
相同的一项是( B )
A.铁骑突出刀枪鸣 突然爆发出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整顿衣裳起敛容 整理 D.凄凄不似向前声 刚才、以前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教学目标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重点鉴赏课文第二节。

2、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3、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及听众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重点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二分组讨论4)描写音乐手法有哪些?描写手法原文句子作用__________(修辞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方面)__________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表现了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把__________的音乐__________“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等等三找出本段中比喻音乐的句子,并说明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四找出侧面描写音乐的句子五 音乐旋律有什么变化?音乐的变化与琵琶女的身世有什么联系?作者有何感受? 旋律原文音乐的特点生活状态白居易的感受 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 “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被撕裂,是愤激的哀号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请,弦弦掩映声声思,自诉平生不得志。

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

”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六 合作探究;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命运?。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归纳文言现象。

2、能力目标:整体感知,透过形象把握诗歌情感,精析第二段,感受音乐意象所关联的感情。

3、情感目标:提高文学趣味,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课前热身】:1 了解与课文有关的知识:①.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②《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 走进作者:白居易(772—846)字,号,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现存诗近三千首。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

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

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我来试试】(预习课文内容)1.下列词语中加粗体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A.湓浦口(pén)憔悴(jiāo)六玄(yāo)B.铮铮然(zhēng)贾人(jiǎ)荻花(dí)C.虾蟆陵(há)嘈杂(cáo)钿头(diàn)D.江浸月(jīn)呕哑(yā)嘲哳(zhā)2.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使快弹数曲快:赶快。

B.歌以赠之歌:歌唱。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预习学案【目标设置】1 诵读课文,理解全文的大意,积累基础学问2 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结构特点。

一、给划线字注音湓浦口()贾人()荻花()霓裳()六幺()二、填写下列写月的名句1、醉不成欢惨将别,。

2、东船西舫悄无言,。

3、,往往取酒还独倾。

4、来去江口守空船,。

三、一词多义言感斯人言()凡六百一十六言()自言本是京城女()命遂命酒()命曰《琵琶行》()为由于长句()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君翻作《琵琶行》()暂凝绝不通声暂歇()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音乐耳暂明()泣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四、古今异义由于古义今义老大古义今义向前古义今义五、词类活用闻舟中夜弹琵琶者()遂命酒()商人重利轻离别()理解感悟1、把序文与诗中对应的诗句找出来。

“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照应第()段,内容()“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照应第()段,内容()“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照应第()段,内容()2、前两段有两处侧面烘托的笔法,分别是哪句话?有什么作用?课内探究学案【目标设置】1.感受“同是天际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2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妙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第一课时(一)速读全诗,整体把握,争论思索以下问题1阅读诗序思索:白居易写作琵琶行的背景缘由是什么?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点?3.“沦落”的详细状况是怎样的?(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受与心境。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归纳文言现象。

2、能力目标:整体感知,透过形象把握诗歌情感,精析第二段,感受音乐意象所关联的感情。

3、情感目标:提高文学趣味,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课前热身】:1 了解与课文有关的知识:①.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②《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 走进作者:白居易(772—846)字,号,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 ,”,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现存诗近三千首。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

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

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我来试试】(预习课文内容)1.下列词语中加粗体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A.湓浦口(pén)憔悴(jiāo)六玄(yāo)B.铮铮然(zhēng)贾人(jiǎ)荻花(dí)C.虾蟆陵(há)嘈杂(cáo)钿头(diàn)D.江浸月(jīn)呕哑(yā)嘲哳(zhā)2.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使快弹数曲快:赶快。

B.歌以赠之歌:歌唱。

C.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句。

D.座中泣下谁最多泣:眼泪。

3.下列句子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A.弦弦掩抑声声思掩抑:低沉抑郁。

B.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排行第一。

C.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离去回来。

D.满座重闻皆掩泣掩泣:掩饰哭泣。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铁骑突出刀枪鸣B.门前冷落鞍马稀C.整顿衣裳起敛容D.凄凄不似向前声5,找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遂命酒()商人重利轻离别()【我来想想】(课文内容思考探究)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并回答问题: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3、第一段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怨愁?4、找出琵琶女出场的句子,说说她为何如此?5、诵读描写弹奏前情形的句子,分析其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6、写出具体描写乐声的句子,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7、对照注释,联想所比喻的事物的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琵琶女演奏的几段乐曲,各有什么特点,各有什么含义?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的变化。

8 你能把音乐描写艺术归纳几点?试用其中一两种方法描写你听到的美妙声音。

【课堂小结】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侧耳聆听,沦落自伤。

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个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

【我们来比赛】(课后练习)1.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曲罢悯然钿头银蓖连篇累牍口诵心唯B.转徒江湖幽愁暗恨扣人心弦豪言壮语C.轻拢慢捻天崖海角幽咽泉流汗流浃背D.东船西舫恬然自安翻复无常春寒料峭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些老屋确实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B.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了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C.大家出来闯天下,到一起就是缘分,“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D.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洪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3.下列各句在诵读时,节拍正确的一句是()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C.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4.对《琵琶行》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嘈嘈”形容弹奏动作的粗重,“切切”形容弹奏动作的轻细。

B.“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

C.“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

D.“银瓶乍破”“刀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5.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6.“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A.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7.对下面的诗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第一句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

B.第二句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第四句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D.第五、六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悲惨心情。

【拓展鉴赏】: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玉兔。

简析:“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

“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

二、三两句写乐声: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前四句先写琴,写声,后写人,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困山”以声写声,“芙蓉”则以形写声。

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

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巧妙过渡,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琵琶行》「参考答案」【我来试试】1.C(A.“憔”应读为“qiáo”。

B.“贾”应读为“gǔ”。

D.“浸”应读为“jìn”。

)2.D(A.畅快。

B.作歌。

C.字。

)3 A(B.老大:年纪大了。

C.去来:去了以后。

D.掩泣:掩面哭泣。

)4.B(A.突出:突然爆发出。

C.整理。

D.以前。

)5 略【我来想想】1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共同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4“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5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

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6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

(亲切细柔)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错落有致、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凝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高亢激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凄厉)借助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7 A、第一部分是“前奏曲”:琵琶妇独守空船,孤独凄凉。

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B、第二部分是“欢乐曲”: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伏的生动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

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

C、第三部分是“沉思曲”:好景不长,时光不再,生活变故,门庭冷落。

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

回忆到这儿,琵琶女肝肠寸断。

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深思中。

D、第四部分是“悲愤曲”: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

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

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

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8 A自然环境烘托 B听众的感受 C歌者动作神态描写 D 空白艺术 E乐声直接描写(摹声、比喻、通感)【我们来比赛】1.A(B.“徒”应为“徙”。

C.“崖”应为“涯”。

D.“翻”应为“反”。

) 2 c 3.A(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贝/江心/秋月白。

C.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4.C(“别有”句表达了琵琶女的“幽愁暗恨”之情,而不是听众内心的愁思和怨恨。

)5 c 6(A.“衬托……昂扬”说法不当。

B.“衬托……成功”说法不当。

D“衬托……凄凉”说法不当。

)7 D(“惨”是悲伤的意思,而不是悲惨之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