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广东省九年级语文上册《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含答案)+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新人教版

二、对学、群学(合作探究) (一)两人对着翻译全文,找出争议的地方 (二)组内翻译。重点解决对学中争议的地方。记下不能解决的 问题,以便提 交到全班中进行交流。
三、展示: (一)按组分配翻译任务,组内成员共同展示 (二)重点展示本课的文言现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说( ) 故不错意也( )仓鹰击于殿上( 2、结合书下注释和资料,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唐雎不辱 使命( . ) 以大易 小( . ) 请广 于君( . )
2、翻译下列句子。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译文: 3、结合人物语气,说说秦王的形象。 4、 结合课文, 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国家如何才能真正摆脱强国给予的 屈辱?
3、结合注释和资料,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4)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4、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虽然,受地于先王 ( ) 否,非若是也 ( ) 长跪而谢之曰 ( ) 5、词语活用现象。 轻寡人与 ( )请广于君 ( ) 6、一词多义 使 命( ) 虽然 ,受地于先王( . . 秦王使 人( . 仓鹰击于 殿上( . 受地于 先王( . 请广于 君( . ) ) ) ) 秦王怫然 怒( . 以 头抢地耳( . 以 五十时之地而存者( . 以 君为长者( . 徒以 有先生也 ( . 四、拓展:课外文言文阅读 五、课堂检测: 1、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虽 千 里 不 敢 易 也 ②公 亦 尝 闻 天 子 之 怒 乎 2、教师抽查翻译全文 ) ) ) ) ) 课后反思:
3、给全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第 段) ,写 第二部分(第 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 段) ,写 第二层(第 段) ,写 第三部分(第 段) ,写斗争的结局。 4、结合文章的情节和语句,谈谈秦王和唐雎的人物形象(结合文章内容,从 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或抓住关键性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分析人物形象, 做到答 题规范) 段)写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 斗争。这场斗争有两个回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
课前出示图片和诗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教师:板书课题
屏幕出示检测学案;点拨纠错。
学生倾听、回忆所学的知识。
独立思考;组内互助;组间交流。
详见“备习”对应栏。
朗读课文
疏通文义
初步感知
一、读译
1.对子互读:读准字音。
2.听读课文:注意节奏(语速、句子停顿)。
3.选段朗读:个人或小组朗读选择喜欢的段落朗读。
缟素(ɡǎo) 色挠(náo)
3.疏通文义。参看书下注释,试着翻译课文,划出不懂得词语。
4.查阅相关资料,增加对作家、作品的了解。
5.《战国策》文辞优美,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备习检测内容:
1.给加线的字注音。
5.倾听报告。明确答案,释疑,解难,讲解翻译方法。
6.通过翻译文章,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1.明确学习目标。
2.有层次的反复诵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和情味。
3.依托课文注释、工具书落实字、词、句翻译,分三步完成。
4.与老师同学交流共同解决疑难,并积累。
5、明确: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安陵君、唐雎、秦王。唐雎和秦王是两个主要人物。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阴险狡诈 骄横狂暴 外强中干 前倨后恭
秦王: 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跪谢
唐雎: 临危出使——沉着——士之怒——挺剑
有胆有识 从容镇定 不畏强暴 视死如归
唐雎()怫然() 抢地()
韩傀()休祲()跣()
缟素() 色挠()
2.作者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共33篇。是西汉X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谋议或辞说。同时它还是一部散文集,文章的说理透彻,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九年级语文上册《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含答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含答案)+新人教版

22、《唐雎不辱使命》一、课前自学1、注意读准下列字音:唐雎.jū 怫.fú然免冠.ɡuān 徒跣.xiǎn 逆.nì 色挠.náo 以头抢.地qiānɡ 庸.yōnɡ夫休祲.jìn 缟.ɡǎo素傀.ɡuī2、知识积累(1)了解作家、作品《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共有33篇。

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记事上起前453,下迄前209年,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2)相关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了各诸侯国。

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徙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出了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二、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训练学生朗读、翻译、复述能力。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三、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古往今来,在国家和民族在遭受外敌入侵、面临危机的时候总是有许多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保家卫国,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国家的热爱。

小国之臣唐雎,面对强秦的寻衅威胁,奉命危难之间,同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折服秦王,不辱使命,保全了国家的领土。

这需要何等的气魄胆识和智慧!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整体感知(一)教师范读。

学生勾画出人物对白。

(二)学生读二遍文章,结合注释,翻译全文,注意文中重点文言词语,标出有疑问的地方。

(三)完成下列题目。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22《唐雎不辱使命》导教案阿陀中学主备人:王景峰同学们或许听闻过战国期间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

荆轲在易水上告别燕太子丹时,大方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里描述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固然他最后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向来为后代传诵。

今日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迫的形势下出使秦国,可以绝不恐惧,敢于同秦王睁开当面的斗争,最后义正词严地信服秦王,不辱使命。

这类勇气是难能难得的。

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猛士的形象。

b5E2RGbCAP第一学时(预习课)预习检测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唐雎( j ū)怫然怒( f ú)免冠徒跣(xi?n)以头抢地耳(qi āng)休祲降于天( j ìn )天下缟素( g?o)色挠(náo)韩傀(guī)谕( yù)2、联合书下说明和资料,解说以下短语的意思。

唐雎不辱使命()以大易小()请广于君()p1EanqFDPw 以头抢地耳()休祲降于天()天小缟素()DXDiTa9E3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寡人谕矣()RTCrpUDGiT3、联合说明和资料,用现代汉语说出以下句子的意思。

(1)以君为长辈,故不错意也。

:(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4)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4.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说()故不错意也()仓鹰击于殿上()5PCzVD7HxA5.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固然,受地于先王()否,非假如也()jLBHrnAILg长跪而谢之曰()6.词语活用现象。

轻寡人与()请广于君()7、朗读课文,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诵节奏。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8、查阅资料,把你采集到的《战国策》知识和本文背景知识写在下边《战国策》:有关背景:9、认真朗读课文两三遍,将读时碰到的疑难疑惑写在下边,课上沟通。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含答案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含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设计:龙的故乡学习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培养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学习难重点:理解课文,了解人物形象。

自主预习案:1、查阅资料,把你收集到的《战国策》知识和本文背景知识写在下面。

作家作品: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背景资料: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唐雎怫然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休祲降于天天下缟素色挠韩傀3、诵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4、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说故不错意也仓鹰击于殿上5、结合书下注释和资料,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唐雎不辱使命以大易小请广于君以头抢地耳休祲降于天天小缟素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寡人谕矣大王加惠故不错意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徒以有先生也安陵君其许寡人6、词语活用现象。

轻寡人与请广于君7、一词多义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怒:秦王怫然怒怀怒未发徒:免冠徒跣徒以有先生也以:以头抢地耳以君为长者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虽:虽然,受地于先王(虽:虽然,转折连词) 虽千里不敢易也(虽:即使)8、结合注释和资料,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唐雎不辱使命 》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唐雎不辱使命 》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2.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形象。

3.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学习重点】人物对话描写,主要表现在秦王与唐雎的两处对白。

【学习难点】逐层深入的开展人物对话,及课文内容的现实意义。

知识链接:《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又名《国策》、《国事》,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其叙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终于六国灭亡,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和社会面貌。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皇族。

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战国末期,秦国先后灭掉了韩、魏等国,气势嚣张。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到秦国去谈判,唐雎在秦王面前,不畏强暴,以死相拼,终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课前预习】1. 给下列字注音。

雎()怫()跣()抢()祲()缟()傀()挠()2.重点实词⑴加惠:⑵怫然:⑶休祲:⑷色挠:⑸免冠徒跣:⑹谢:⑺谕:3.一词多义(1)使①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②使.人谓安陵君曰(2)徒①亦免冠徒.跣②徒.以有先生也(3)夫①此庸夫.之怒也②夫.专诸之刺王僚也(4)然①虽然.受地于先王②秦王怫然.怒(5)以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②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③以.头抢地尔④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6)之①聂政之.刺韩傀也②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③长跪而谢之.④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7)于①受地于.先王②唐雎使于.秦③休祲将于.天④仓鹰击于殿上.4.通假字(1)秦王不说.()(2)故不错.意也()(3)轻寡人与.()(4)仓.鹰击于殿上()(5)寡人谕.矣()5.古今异义词(1)寡人欲已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今义:容易(2)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今义:表转折的关联词(3)徒.以有先生也古义:今义:常指白白地,如:徒劳(4)长跪而谢.之日古义:今义:感谢6.词类活用⑴且秦灭韩亡魏()⑵请广于君()⑶轻寡人与?()⑷虽千里不敢易也()⑸伏尸二人,流血五步()⑹天下缟素()⑺亦免冠徒跣()⑻与臣而将四矣()7.特殊句式⑴非若是也(判断句)⑵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判断句)⑶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⑷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⑸请广于君(状语后置)⑹仓鹰击于殿上(状语后置)8.重点语句翻译⑴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⑵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⑶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介宾后置/状语后置)⑷秦王不悦。

九年级语文上册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新版)新人

九年级语文上册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新版)新人

22《唐雎不辱使命》1.通过多种方式“读”,读通文章,读懂句意,读懂人物。

2.通过品味词语、扩写段落,体会唐雎的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1.查字典,查准字音;2、反复朗读课文,了解内容;3、上网查阅资料。

一、关于《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

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

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二、写作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在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

这篇文章记叙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的经过。

三、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唐雎jū怫然fú 韩傀guī免冠徒跣xiăn缟素găo庸夫yōng色挠náo以头抢地qiāng休祲jìn 寡人谕yù四、解释下列词语1、重点词句加惠: 给予恩惠长者: 忠厚长者错意:置意休祲: 休:吉祥.祲:不吉祥,吉凶的征兆挠:屈服长跪: 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跪时上身挺直,表示庄重,意为直身而跪.免冠徒跣: 摘掉帽子,光着头.2、古今异义虽然——今:表转折古:即使这样是——今:表判断古:这样易——古:交换今:容易谢——今:感谢古:道歉,谢罪3、词类活用广: 形容词做动词扩大轻: 形容词做动词轻视缟素: 名词作动词穿孝服五、整体把握1、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3、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4、你如何评价唐雎?忠于使命,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大义凛然六、思考下列问题(一)第一自然段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采取的“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

人教版九年上册第6单元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九年上册第6单元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教师版)

唐雎不辱使命【课题解说】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走进作家】《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

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词语积累】1.通假字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愉快)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黑色)④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⑤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仅仅)⑥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2.一词多义以: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②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③徒以有先生也(因为)④以君为长者(把)徒:①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②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夫:①此庸夫之怒也(……的人)②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怒:①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②怀怒未发(愤怒,名词)使: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两者皆为动词,前“使”:派遣;后“使”:出使)而:①挺剑而起(表承接,不翻译)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③长跪而谢之(表并列,不译)之:①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②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③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⑤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助词,的)者:①以君为长者(……的人)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语气词,起强调作用)然:①虽然(这样)②秦王怫然怒(...的样子)虽:①虽千里不敢易也(假设连词,即使)②虽然,受地于先王(假设连词,但是)于:①受地于先王(从)②仓鹰击于殿上(到)③请广于君(给)与:①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②与臣而将四矣(加)3.古今异义①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

唐雎不辱使命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唐雎不辱使命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唐雎()佛然()徒跣()休祲()缟素()韩傀()色挠()谕()2.填空本文选自《》,它是(朝代名)末年(人名)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数字)篇。

“辱”的意思是:。

本文主要采用的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高度赞扬了唐雎和的精神。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大王加惠()(2)请广于君()(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4)休祲降于天()(5)秦王色挠()(6)长跪而谢之()(7)寡人谕矣()(8)徒以有先生也()4.正确朗读文章,对照课下注解翻译文章。

(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要做好标记。

)(二)初读感知1.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2.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3.秦王是怎样恐吓唐雎的?唐雎是如何回应秦王的?【小支架】本文的写作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二、合作探究(一)文言积累1.通假字。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秦王不悦()故不错意也()仓鹰击于殿上()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多义字。

(1)与轻寡人与()与臣而将四矣()(2)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3)以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4)徒亦免冠徒跣()徒以有先生也()(5)然秦王沸然怒()虽然,受地于先生()(6)夫夫韩、魏灭亡()此庸夫之怒也()3.指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1)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古义:今义:(2)长跪而谢之曰古义:今义:(3)以头抢地古义:今义:(4)徒以有先生也古义:今义:(5)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古义:今义:4.翻译下列句子(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导学案《唐雎不辱使命》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导学案《唐雎不辱使命》

初中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课题:《唐雎不辱使命》编者:时间:上课者:课型:一、学习目标:1、掌握、“徒”、“其”、“休”、“谢”、“虽然”等词的含义。

2.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训练诵读与语言表达。

3、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二、知识准备:1、结合注释了解《战国策》。

2、战国时期的“士”及以养士三千著称的“战国四公子”。

3、文中三刺客的故事及历史上其他著名刺客的故事。

4、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学习内容:(一)学习范围、学习要求:把握人物说话的语气,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二)学习方法: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三)学习过程:1、交流搜集到的本文、《战国策》及“士”等的有关资料。

2、学生分角色读课文。

(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3、教师以句子为单位读一段课文,每读一句,学生就跟着集体杂然地翻译文句。

4、学生仿效老师的方式分组译读课文。

5、教师从2、3段中找出几个难句请学生口头翻译。

如:“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6、学生杂然地再读课文。

7、学生演读课文。

⑴演读分两组,每组各找两位同学分别饰演唐雎和秦王。

⑵演读内容分别为课文的第2段和第3段。

⑶演读地点设在讲台。

⑷要求饰演者能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演读出人物的精、气、神,能融入角色中。

8、演读课文(1)、演读,读懂气节与精神。

(2)、学生课本剧展演。

通过演出,考察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学生表演,余生在点评中获取新的认识9、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能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生思考后师提问。

10、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要求:在准确的前提下,能复述出人物的精神特质。

其他学生从语气、语态、是否流畅、描述是否准确生动等方面进行评价。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第一课时年级:九学科:语文撰写人:宋慎朋审稿人:岳德凯序号:5 日期:2013年9月14日课前预习一、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末年编写的一本以为主的史书,是一部体史书。

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

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

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二、你能读准它们吗?请给下列字注音:雎()怫()跣()抢()祲()缟()傀()挠()学习目标: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辨析、说出课文中重要词语含义;能够把文中重要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2、会用自己的话准确分析概括唐雎、秦王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并归纳出学习课文“记言”的史家笔法和简洁传神的人物刻画方法;总结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课中学习:三、自读或小组分角色范读课文。

并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话写在下边横线上。

四、结合重点词语翻译课文。

安陵君其.许寡人大王加惠..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秦王不说.五、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①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②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

③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④本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⑤请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六、结合注释翻译第二段,理解以下词句: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2请广于君3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4虽千里之地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课堂小结:1、通假字:错,通“措”,施行,置办。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导学案(人教版)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导学案(人教版)

22《唐雎不辱使命》学习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唐雎韩傀免冠徒跣以头抢地缟素色挠寡人谕矣聂政2、再读课文,简述大意。

课堂探究3、译读课文,把握情感。

(1、积累重点字词(画出不理解的句子及通假字,交流,积累。

)(2、学生分角色读课文。

(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4、边读边悟,分析形象。

唐雎:秦王:当堂检测阅读“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徒以有先生也。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 l )故不错.意也:( 2 )长跪而谢.之曰:(7.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② 太守谓.谁B.① 秦王不悦.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C、① 安陵君其许.寡人②潭中鱼可百许.头D、① 愿终守之.②愿借子杀之.(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9.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

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答:参考答案1、《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6、〔 1 〕通“措”,置。

(2 )道歉 7 、B 8 、 ( 1 )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

( 2 )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九年级语文上册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4.培养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学习重点】1.积累重点字词,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学习难点】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

【学习方法】诵读法、自学讨论法。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作者作品背景介绍:(1)作家作品:X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某某沛县)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本文选自___《战国策·魏策四》__。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X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___国别体史书__史书。

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

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某某十二策。

(2)背景资料: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某某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__安陵国__,于是安陵君就派_唐雎__到秦国谈判。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唐雎.(jǔ)怫.然(fǔ)休祲.(jìn )缟.素(gǎo )徒跣.(xiǎn )色挠.(náo )抢.地( qiāng )韩傀.( gu ī)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齐读。

3、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四、积累文言词语。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唐雎不辱使命1.积累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

3.探究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4.学习对比,衬托,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

5.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

第一课时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雎( ) 怫( ) 跣( ) 抢( )祲( ) 缟( ) 傀( ) 挠( )2、请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怫然:休祲:色挠:免冠徒跣:谢:谕:3、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1)秦王不说(2)故不错意也(3)轻寡人与(4)仓鹰击于殿上(5)寡人谕矣4、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2)“非若是也”(3)“休祲降于天”(4)“虽千里不敢易也”(5)“长跪而谢之曰”5、一词多义。

(1)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使人谓安陵君曰(2)徒:亦免冠徒跣徒以有先生也(3)夫:此庸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4)然:虽然受地于先王秦王怫然怒(5)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以头抢地尔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6)之:聂政之刺韩傀也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长跪而谢之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7)于:受地于先王唐雎使于秦休祲将于天仓鹰击于殿上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词类活用)。

(1)天下缟素..(2)轻.寡人与(3)请广.于君7、作者链接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8、文体链接。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非常有名的历史散文集。

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策略言论,分为东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1国共33篇。

9、背景链接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学案+新人教版

【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学案+新人教版

《唐雎不辱使命》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能够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

2、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积累“使、欲、许、易、悦”等文言词语。

二、学习重、难点朗读课文,翻译课文第一段。

三、资料链接《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

经西汉末年刘向之手编订,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2国策,共33篇。

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

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耐人寻味的幽默,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的影响。

四、学习过程【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

3分钟后个人展示。

【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在6分钟内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对照课文注释,自主翻译课文第一段。

2、解释方框内的文言词语。

使:欲:易:许:悦:使:【当堂训练】(15分钟)得分:一、填空。

(11分)1、《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体史书。

经西汉末年之手编订,共国策,篇。

2、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唐雎曰:“?”秦王曰:“,,以头抢地耳。

”二、给方框内的汉字注音。

(6分)))))))三、翻译句子。

(8分)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4、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四、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

(选做题)(4分)1、《唐雎不辱使命》中表现秦王用武力要挟唐雎的一句话是:2、唐雎针锋相对的一句话是:《唐雎不辱使命》(二)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翻译课文第二、三、四段。

2、理解、积累“且、逆、尝、必、挠、谕、徒”等文言词语。

二、学习重、难点朗读课文,翻译课文第二、三、四段。

三、学习过程【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在5分钟内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教学资料·部编版初中语文22、《唐雎不辱使命》一、课前自学1、注意读准下列字音:唐雎.jū 怫.fú然免冠.ɡuān 徒跣.xiǎn 逆.nì 色挠.náo 以头抢.地qiānɡ 庸.yōnɡ夫休祲.jìn 缟.ɡǎo素傀.ɡuī2、知识积累(1)了解作家、作品《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共有33篇。

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记事上起前453,下迄前209年,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2)相关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了各诸侯国。

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徙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出了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二、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训练学生朗读、翻译、复述能力。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三、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古往今来,在国家和民族在遭受外敌入侵、面临危机的时候总是有许多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保家卫国,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国家的热爱。

小国之臣唐雎,面对强秦的寻衅威胁,奉命危难之间,同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折服秦王,不辱使命,保全了国家的领土。

这需要何等的气魄胆识和智慧!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整体感知(一)教师范读。

学生勾画出人物对白。

(二)学生读二遍文章,结合注释,翻译全文,注意文中重点文言词语,标出有疑问的地方。

(三)完成下列题目。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唐雎.()怫.然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休祲.降于天()天下缟.素()色挠.()韩傀.()2、结合书下注释和资料,解释下列短语的意思。

唐雎不辱使命()以大易小()请广于君()以头抢地耳()休祲降于天()天小缟素()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寡人谕矣()3、结合注释和资料,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4)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4.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说()故不错意也()仓鹰击于殿上()5.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1)虽然,受地于先王()(2)否,非若是也()(3)长跪而谢之曰()6.词语活用现象。

轻寡人与()请广于君()7、诵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用“|”划分节奏。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三、探究质疑认真再次诵读课文两三遍,将读时遇到的疑难困惑写在下面,小组讨论解决,也可以向老师询问。

四:小结五:布置作业:六:课堂检测1、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虽千里不敢易也②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②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③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④非若是.也()⑤长跪而谢.之曰()⑥寡人谕.矣()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①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古义:今义:②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今义:③虽.千里不敢易也古义:今义:④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古义:今义:第一课时答案:二、(三)1、jū fú xiǎn qiāng jìn ɡǎo náo ɡuī2、辱没、辜负交换扩充撞降示穿丧衣屈服道歉明白,懂得3、(1)、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2)、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3)、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4)、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

”4、说通“悦”,高兴错:通“措”,安置仓:通“苍”,青色5、(1) 虽然:即使这样(2) 是:代词,这样(3) 谢:道歉6、轻:形容词作动词看轻广:形容词作动词扩充7、(1)安陵君因使唐雎 \使于秦。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 而守之,虽千里\ 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六:课堂检测答案:1、①虽千里/不敢易也②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或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2、①交换②通“措”,置③扩充④这,这样⑤道歉⑥明白3、①给予增加②即使这样,然而……转折连词③即使转折连词,虽然④撞夺第二课时一、再读课文,用1-2句话概括故事的内容,思考:1、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二、简要归纳各段段意,理清文章线索。

第1段:第2段:第3段:第4段:三、精读课文,思考。

1、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2、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3、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四、探究质疑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五、小结六:课堂检测1、翻译: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2、唐睢维护领土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3、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4、对文章内容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

B、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环境的描写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的。

C、文章虽短,但围绕“唐雎不辱使命”这一中心事件展开故事情节。

D、在文章中,唐雎和秦王的形象是互为反衬的,它们共同构成了这正义和非正义间拼死较量的一幕。

第二课时答案:一、1、故事中的人物有秦始王,安陵君,唐睢。

主要人物是唐睢。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对安陵的拥有。

故事的结果是秦始皇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睢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二、1、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

2、秦王责备安陵君,并露威胁之意,唐雎从容镇定,据理答辩。

3唐雎面对秦王的武力恐吓,拼死抗争,捍卫安陵国和自己的尊严。

4、秦王被唐雎折服。

三、1、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2、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3、“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四、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

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

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

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六:课堂检测答案1、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凶吉的征兆。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3、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安陵国。

4、B第三课时一、检查课文背诵情况,集体和个别背诵检查。

二.揣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思考问题:1、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的话是何居心?语气是怎样的?2、安陵君是以怎样的方式回答的?语气是怎样的?3、秦王对唐雎说话时语气有怎样的变化?唐雎的回答与安陵君有怎样的不同?4、遭到回绝后秦王的反应任何?唐雎是怎样回应的?5、通过上面情节,你能看出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请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分析人物性格的话。

如:①“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②“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③“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④⑤三、品味句子,体会外交辞令中的语言技巧。

(1)、体会下列句子中的弦外之音。

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②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③与臣而将四矣。

(2)、结论: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四、拓展思考。

1、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2、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

请列举出几例。

3、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五、作业六、阅读下面两则选文,完成1-3 题。

伯瑜有过,其母笞之,泣。

母曰:“他日苔汝未尝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选自《韩诗外传》)司马芝。

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

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

“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芝传》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其母笞之(用鞭、杖或竹板打)B同行者皆弃老弱走(逃跑)C遂得免害(于是)D杀之不义(指代母亲)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3.两则选文中的主人公对母亲的孝,分别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回答)第三课时答案:二、1、是以易地为借口设骗局,但秦国势力强大、故语气强硬,是命令式的。

2、安陵君因为国势衰微,所以说话语气委婉,以退为进,据理守土3、因为唐雎为臣,所以秦王说话盛气凌人,有质问性的。

唐雎的回答首先是直接否定,然后是反问,语气比较硬朗。

4、-秦王佛然怒、以武力相威胁;唐雎不畏强暴、挺剑而起、针锋相对。

5、④“与臣而将四矣。

”表现出唐雎正气凛然、⑤略三、(1)①要是我打他的主意,你们国家早就给我灭了。

②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③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四、1、不能。

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

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2、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

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

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3、示例:(1)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六参考答案:1 、 D2 、以前挨揍非常疼,今天母亲老了,没劲了,不能打疼我了,因为这个我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