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25:《克与千克的认识与计算》

合集下载

《克与千克认识》教案

《克与千克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克和千克的概念及其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质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克和千克的概念。

2. 克与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 1000克,1克= 0.001千克。

3. 运用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克和千克的概念及其换算关系。

2. 难点:运用质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场景为背景,引入克和千克的概念。

2. 运用直观教具,如实物、图片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克和千克。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运用质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设计有趣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创设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质量单位。

2. 新课导入:介绍克和千克的概念,讲解换算关系。

3. 实例讲解:运用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水果、蔬菜的重量。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5. 实践活动:设计有趣的实践活动,如称重比赛,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克和千克的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克和千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运用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

3. 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认识。

七、教学资源1. 实物教具:如水果、蔬菜等,用于称重实践。

2. 图片素材:与克和千克相关的图片,用于辅助教学。

3. 练习题库:用于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引入克和千克的概念,讲解换算关系。

2. 第2周: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

3. 第3周:开展小组讨论,分享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4. 第4周:进行实践活动,如称重比赛,巩固所学知识。

5. 第5周:总结克和千克的知识,布置相关练习题。

克和千克的认识数学教案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数学教案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數學教案設計
标题:以克和千克的认识数学教案设计
一、引言
1. 教案设计的重要性
2. 认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
2. 学生能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转换关系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
1. 克和千克的基本概念介绍
1.1 克的定义和特点
1.2 千克的定义和特点
2. 克和千克的关系及转换
2.1 克和千克的关系
2.2 克和千克的转换方法
3. 实际应用举例
3.1 日常生活中克和千克的应用
3.2 如何通过实物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克和千克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
1.1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1.2 引出课题
2. 新知学习
2.1 介绍克和千克的基本概念
2.2 通过实例讲解克和千克的关系及转换
3. 巩固练习
3.1 设计一些简单的习题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
4. 拓展延伸
4.1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2 思考并讨论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
1. 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
2. 收集学生的反馈,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
六、结语
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七、参考文献
以上就是关于“以克和千克的认识数学教案设计”的大致框架,你可以根据这个大纲来丰富和完善你的文章。

克与千克的认识和计算

克与千克的认识和计算

克与千克的认识和计算克和千克是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用于计量物体的质量。

下面将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和计算进行详细介绍。

一、克和千克的概念和定义1. 克:克是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符号为"g"。

1克等于1千分之一千克,即1g = 1/1000 kg。

2. 千克:千克是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符号为"kg"。

1千克等于1000克,即1 kg = 1000 g。

二、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克转千克:将克转换为千克,只需将克数除以1000即可。

例如,5000克等于多少千克?5000克÷1000=5千克。

2.千克转克:将千克转换为克,只需将千克数乘以1000即可。

例如,7千克等于多少克?7千克×1000=7000克。

三、克和千克的使用场景克和千克常常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被使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克和千克的使用场景:1.食品配料计量:在烹饪过程中,通常会用克来计量食材的重量,例如面粉、糖、盐等。

2.宝石和珠宝测量:在宝石和珠宝行业中,克通常被用来测量宝石的重量,以便评估其价值。

3.医疗药剂计量:在医疗领域,药物的剂量常常用克来计量,并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剂量。

4.科学实验:在科学实验室中,克和千克通常被用来测量实验样品的重量,以便进行准确的实验记录和分析。

四、如何进行克和千克的计算进行克和千克的计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保留有效数字:在进行计算时,应保留合适的有效数字位数,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2.单位换算:在进行克和千克的互相换算时,需根据单位换算关系进行除法或乘法运算。

3.单位转换:在进行其他单位的计算时,需将克或千克转换为其它单位,如毫克、磅等。

举例说明:1.如果有一个物体的重量是350克,要将其转换为千克,可以使用克转千克的换算关系:350克÷1000=0.35千克。

2.如果有一个物体的重量是0.75千克,要将其转换为克,可以使用千克转克的换算关系:0.75千克×1000=750克。

《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教案

《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教案

《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教案《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教案(通用10篇)《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g)和千克(kg),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认识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操作。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昨天,老师从超市里买回来一些东西,是什么呢?请你们猜一猜它们哪一袋更重一些?那么它们到底有多重,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够马上知道?师:通过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读一读!(出示几个包装上标示的重量)师:g是克的英文缩写,kg是千克的英文缩写。

再读一读标示的质量。

(课件)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

(板书:克和千克)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

克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为质量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为质量单位。

(课件)师:老师还购买了一些水果,比一比,你能知道哪一样水果的重量重一些吗?师:大家的意见为什么这样不统一?师:其实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而且这两样水果的大小又差不多,光凭观察,能看得出谁轻谁重吗?能不能换一个别的办法试一试!师:我们不如同时拿在两只手上,看看能不能感觉得出。

谁想来掂一掂?二、认识秤师:怎么办呢?拿在手上掂一掂还是难以确定。

其实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

(课件导入):电脑里有几个录像片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认识这些称物体的工具吗?除了以上的三种秤,还认识别的秤吗?(课件)逐一认识,在哪里见过,介绍有何作用?怎么用?师:(课件)那么大家认识这种秤吗?它的名字叫天平,一对手臂长又长,两手托着两只盘,可以上下来摆动,头上长着一根针,它的作用特别大!左边的物品重一些,指针就会向左偏;右边的物品重一些,指针就会向右偏;不轻不重指中间。

沪教版二年级下册《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数学教案

沪教版二年级下册《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数学教案

沪教版二年级下册《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克”和“千克”的概念。

2.能够理解“千克”比“克”更大这一概念。

3.能够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

4.能够灵活运用“克”和“千克”进行数量比较和计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克”和“千克”的概念和换算关系,能够灵活运用。

2.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千克”比“克”更大这一概念,并能够将“克”和“千克”进行数量比较和运算。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1)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克”和“千克”两个单位,让学生认识。

(2)教师通过实物或图片,让学生比较不同重量的物品,并且引导学生感受和发现单位的不同。

(3)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发现和理解“千克比克大”的概念,例如:“你手上拿的是1克的东西,那么你身上穿的是多少千克的衣服呢?”(4)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让学生知道两个概念之间的换算关系。

2.拓展练习(1)教师出示不同质量的物品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手感估算重量,并用“克”和“千克”来表达。

(2)教师出示不同质量的物品图片给学生,让学生将它们按照重量从大到小排列,并用“克”和“千克”来表达。

(3)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物体的称量活动,如称量一包面粉或一块蛋糕的重量,并让学生进行转换。

(4)让学生完成一些有关克和千克的题目,例如:“1毫升水的重量是1克,那么10毫升水的重量是多少克?”、“李明身高1.3米,重30千克,那么他的体重有多少克?”3.巩固练习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篇有关克和千克应用的作文,能够自如地使用“克”和“千克”进行语言表达。

四、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和猜测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2.探究式教学法:采取实际计量和称量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

3.问题解决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解答,帮助学生克服“千克比克大”的概念和换算关系的困难。

克、千克的认识(教案)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克、千克的认识(教案)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克、千克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克、千克的定义和换算
2.能够进行克、千克的换算
3.能够在生活中运用克、千克的概念进行计量
教学重点:
1.克、千克的定义和换算
2.克、千克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克、千克之间的数值换算
2.生活中常见的克、千克应用情景的讲解
教学过程:
1. 导入
1.引入克、千克概念,询问学生是否了解该概念,并征求学生对该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2.展示一些常见的计量工具,让学生自主探究计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2. 学习
1.告知学生克、千克的定义和换算关系。

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克、千克之间的换算及其规律。

2.在黑板上展示相应的数值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克、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数字之间的换算。

3. 合作
1.同桌合作:两个人一组,互相检验对克、千克换算规律的掌握情况,并通过相互提问解决困惑。

2.实践操作:放映相关的克、千克应用情景的视频,让学生根据视频提出自己的计量方案并展示互相交流。

4. 总结
1.回顾本节课学到的重点和难点,询问学生对该概念的掌握情况。

2.概括本节课所学克、千克概念及其作用,谈谈日常生活中克、千克应用的情景。

教学评估:
1.在互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对于概念理解的情况。

2.在实践环节中,评估学生对于克、千克的应用情景的理解,以及有无结合实际情景提出恰当的计量方案。

克与千克的认识与计算(第二课时)(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克与千克的认识与计算(第二课时)(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克与千克的认识与计算(第二课时)(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教案:克与千克的认识与计算(第二课时)二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第二章第四节“质量单位”的相关内容。

具体包括:1. 认识克和千克;2. 学会使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的计量;3. 能够进行简单的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克和千克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 培养学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计量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进行克与千克之间换算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2. 教学重点:克和千克的概念及其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质量计、砝码、天平、实物等;2. 学具:练习本、笔、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一个苹果,提问:“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个苹果的质量呢?”引导学生思考质量的计量单位。

2. 克与千克的定义:教师讲解克和千克的定义,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

3. 克与千克的换算:教师出示一组砝码,引导学生学会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的计量,并讲解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4.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组实物,让学生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的计量,并换算成克与千克。

5.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一道例题,如:“一个书包的质量是2千克,换算成克是多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小组讨论: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如:“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质量单位?”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

六、板书设计1. 克与千克的定义;2. 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答案:苹果约200克,书包约2000克,水约20000克。

2. 请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一些质量单位,并拍照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克和千克的概念,通过随堂练习和例题讲解,使学生掌握了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克与千克教案

克与千克教案

克与千克教案克与千克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正确运用克与千克的概念;2.能够正确使用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克与千克的概念,正确运用;2.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3.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黑板、粉笔;2.准备一些砝码、食物等实物以便进行实验;3.准备一些换算题目作为练习。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拿出一些不同重量的物品,如一本书、一根铅笔、一张纸等,让学生估计一下它们的重量,并询问他们怎样来表示这些物品的重量。

引入克与千克的概念。

2.知识点讲解: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克(g)与千克(kg)的概念和符号,并解释其含义。

可以使用一些具体的实例,如:1个苹果约为200克,1个西瓜约为10千克等。

3.实验探究:教师拿出一些砝码,示范如何使用砝码进行称重,并让学生自己试一试。

同时,教师告诉学生1个砝码的重量,如10克,然后问他们如果要称量100克的物品需要几个砝码。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找出换算关系,即100克=10克×10。

4.巩固练习:教师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换算。

如:1千克=____克,500克=____千克。

5.拓展运用:教师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如:某个食品贴上了一个净重为1.5千克的标签,实际上它的重量是多少克?6.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克与千克的定义、符号、换算关系等。

7.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应的作业,如完成练习题,撰写学习笔记等。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克与千克的概念,并掌握其换算关系。

同时,通过实验、练习和拓展运用等不同形式的任务,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并能准确读取数值。
-能够运用质量单位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比较物体质量大小、行质量换算等。
举例解释:
-通过实物展示或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1克和1千克的质量差异,强调1千克是1000克的概念。
-演示使用天平的正确方法,如如何放置物体、如何调整平衡等,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测量技能。
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注重实践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符合教学实际需求。
二、核心素养目标
《克和千克的认识》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通过对质量单位的认识,提高学生的量感和度量意识,培养精确测量和估量的技能。
3.增强学生的数据分析和推理能力,学会从测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合理判断。
-设计实际情景题,如比较两个水果的质量,计算一包糖果的总质量等,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
-理解质量的抽象概念,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与实际物体联系起来。
-在进行质量换算时,正确应用换算关系,避免混淆。
-在实际操作中,准确读取天平的测量结果,特别是小数点的使用。
举例解释:
-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让学生触摸、比较不同质量的物体,帮助他们形成对质量的具体感知。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使用天平测量物品质量时,有些同学对如何读取数值感到困惑,尤其是小数点的使用。针对这个问题,我在课堂上进行了个别指导,并提醒他们注意观察天平的刻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加强这一部分的讲解和练习,确保学生们能够熟练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够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在分享讨论成果时,有些同学表达不够清晰。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表达能力,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多设置一些课堂展示和分享环节,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培养他们的倾听和总结能力。

二年级数学教案 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二年级数学教案 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千克与克的认识及计算【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并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说一说等活动,逐步积累对克与千克的感受。

3、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以及简单的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建立1克的概念【教学准备】1、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个电子台秤,一些苹果,盐,糖等实物。

2.、希沃白板5+课件。

【活动过程】一、游戏体验,感知轻重“谁是大力士”的游戏,有力气大的男生和力气小的女生举起指定的物品,成功的就是大力士。

你们猜一猜,谁会赢得比赛女生举黑板擦,男生举讲桌。

师生共同分析女生获胜的原因,引出物体的质量有轻有重。

二、体会质量,形成概念1、交流常见的质量单位老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表示物品质量,用什么作单位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斤、公斤还有两,是我们国家以前常用的质量单位,现在国际上统一使用克、千克。

2、认识秤教师提出问题:我们要测量生活中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办法呢课件简介各种各样的秤。

师生共同学习认识,引导学生明白测量物品的质量需要用秤来称。

3、认识克学生小组合作,用小电子称整理出接近1克的物品。

(学生分组活动,并进行记录。

教师根据学生活动情况把有代表性的记录表拍照,为交流作准备)交流汇报:学生汇报小组整理的结果,师生共同探讨活动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如何解决。

整理所有小组的测量结果,得出1枚2分的硬币大约重1克。

贴出1枚2分硬币。

板书:1枚 1克=1g。

学生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的硬币,感受大约1克的重量。

小结:质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

4、认识千克教师提出问题:1枚2分硬币约重1克,2枚呢10枚呢100枚呢200枚呢500枚呢800枚呢900枚呢1000枚呢课件出示1000枚2分硬币接近1000克。

克和千克的认识数学教案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数学教案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數學教案設計教案设计:认识克和千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克和千克的基本概念。

2. 能够进行简单的质量单位换算。

3.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二、教学重点:1. 克和千克的概念理解。

2. 单位之间的转换。

三、教学难点:1. 对于质量单位的实际感知。

2. 质量单位的抽象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猜测它们的质量,然后引出质量的概念,进而介绍克和千克。

(二) 新课讲解1. 概念介绍教师通过实物或图片来解释克和千克的概念。

例如,一个鸡蛋大约重50克,一袋大米约重10千克等。

2. 实际感知教师可以让学生亲手拿一些物体,如100克的苹果,500克的书等,感受这些重量,以帮助他们对克和千克有更直观的理解。

3. 单位转换教师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1千克=1000克,并指导他们进行简单的单位转换。

(三) 练习巩固1.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进行克和千克的认识和单位转换的练习。

2. 设计实践活动,如让学生测量家里的日常用品的重量,并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上分享。

五、教学评价:1.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判断他们是否理解了克和千克的概念。

2. 通过检查学生的作业和实践活动的结果,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六、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这些都是教师需要在课后反思的问题。

七、教学建议:在教授克和千克的概念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感知,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同时,也可以结合生活实例,使数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精选18篇)《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1克的实际质量,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1000克。

(三)教学难点: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轻重。

(四)教学准备:课件、台秤、天平、2分硬币、小食品、六袋重1千克的物品、味精、弹簧秤等。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游戏:背一背。

指一名同学分别背起一胖一瘦两位学生。

2、汇报调查情况。

你所看到的物品的净含量。

3、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千克克二、探究新知1、生活中常见的秤。

(1)说一说。

你认识哪些秤。

课件出示几种秤,介绍弹簧秤的用法。

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2、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1)猜一猜。

猜老师讲桌上的物品谁轻谁重。

(2)称一称,掂一掂。

每组领取一袋物品称一称,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3)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4)估一估。

估计同学的体重并验证。

(5)称一称。

称盆子里任意一件物品。

3、认识克,感受1克。

(1)称一称,掂一掂。

教师用天平称出10个2分硬币,引出1个2分硬币重1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2)比一比。

两手分别掂量1克和1千克,比较谈感受。

(3)找一找,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4)感受10克、100克先猜再看。

4、了解千克和克的关系。

(1)算一算,称一称,想一想。

思考:1袋味精是100克,10袋是多少呢?(2)讨论、总结。

讨论: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

板书:1000克=1千克2千克是多少克?5千克、8千克呢?三、理解延伸课件出示:1、想一想。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克与千克教案(通用6篇)

克与千克教案(通用6篇)

克与千克教案(通用6篇)克与千克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有多重(认识千克、克)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 掌握“1千克=101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 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 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2. 估算一些物品的重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师:同学们,上节课有两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什么发现?师: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2.师让学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二)探索新知1.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

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欢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2.认识秤。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

比如: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生汇报: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用课件介绍各种秤的简单使用。

台秤:把物品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品的质量。

电子秤:把物品放入盘内,会自动显示物品的质量。

认识千克和克教案8篇

认识千克和克教案8篇

认识千克和克教案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计划、汇报材料、心得体会、发言稿、合同大全、申请书、演讲稿、作文大全、教案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presentation materials, reflection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summaries, application forms, speech draft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认识千克和克教案8篇教案帮助教师更好地规划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一个系统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资源,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认识千克和克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沪教版二年级下册《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数学教案

沪教版二年级下册《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数学教案

沪教版二年级下册《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克、千克的概念,能使用正确的单位表示物品的重量。

2.知道千克的数值很大,能正确估量不同物品的重量,以及将其转换为千克或克进行计算。

3.能够掌握计算物品重量的方法,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和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1.认识克、千克的概念,掌握使用正确单位表示物品重量。

2.掌握将重量转换为千克或克进行计算的方法。

3.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和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1.将重量进行单位转换,并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几个食品的包装袋,让学生观察上面的重量数字,问学生这些数字是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思考,从中引出单位“克”和“千克”,并让学生猜测“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讲解(10分钟)1.回答学生猜测的问题,解释“千”表示1000,“千克”就是1000克。

2.教师出示不同物品的重量数字,引导学生感知不同物品的重量。

3.引导学生认识“千克”的数值很大,需要使用它来表示较大的重量。

实践(30分钟)1.教师出示若干物品,让学生用天平进行称量,将重量数字记录在小黑板上。

2.引导学生将所记录的数字转换为正确的重量单位,包括克和千克。

3.让学生进行计算,将不同物品的重量相加,并将结果转换为合适的重量单位。

4.帮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并进行讨论。

拓展(10分钟)1.让学生观察物品的包装袋或标签,找到重量数字并转换为合适的重量单位。

2.让学生进行类似的计算,练习应用所学知识。

3.带领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知识。

作业(5分钟)1.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周围各种物品的重量,并在纸上列出它们的单位和数值。

2.提醒学生注意上下转换单位的方法。

3.发布下节课学习重量计量的话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克、千克的概念,能够使用正确的单位表示物品的重量,并能够将重量转换为相应的单位进行计算。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培养了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克、千克的认识

(教案)克、千克的认识

(教案)克、千克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克、千克的含义,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克、千克进行质量计量和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克、千克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运用克、千克进行质量计量和交流。

三、教学难点:1. 克、千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克、千克与其他质量单位的换算。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克、千克物品(如水果、蔬菜等)。

2. 学生准备练习本,用于记录数据和计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克、千克物品,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是怎样称呼这些物品的质量的?2. 新课导入:介绍克、千克的含义,讲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每组挑选一个物品,用克、千克进行计量,并记录数据。

4. 小组交流:各小组分享自己的成果,讨论克、千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后作业:学生运用克、千克进行质量计量,完成练习题。

六、教学活动:深化理解克、千克的换算1. 活动目标: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物品称量,加深对克、千克换算关系的理解。

2. 活动内容:学生使用电子秤,对已知质量的物品进行称量,验证克、千克换算的准确性。

3. 活动步骤:a. 教师展示已知质量的物品,如200克的苹果。

b. 学生使用电子秤进行称量,记录实际质量。

c. 对比实际质量与已知质量,讨论可能的误差原因。

七、课堂讨论:克、千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 讨论目标:培养学生将学到的克、千克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情境中。

2. 讨论内容:学生分享在生活中遇到需要使用克、千克计量的情况,如购物、烹饪等。

3. 讨论步骤:a.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何时需要使用克、千克。

b. 学生分享个人经验,讨论克、千克在这些情境下的具体应用。

八、小组合作:设计质量换算题目1. 合作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创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合作内容: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包含克、千克换算的数学题目。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辨认并运用克和千克进行重量计量。

2. 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教学准备:
1. 活动道具:一个克和一个千克的秤砣。

教学过程:
引入活动:
1. 准备一个秤砣,问学生这是什么玩意儿。

2. 引导学生猜测秤砣的重量,并观察秤砣上的标识。

探究活动:
1. 将秤砣的重量转换成公斤显示出来,比如5千克。

2. 让学生感受一下这个重量有多重,让他们提前想好多重的东西可以达到这个重量。

3. 探讨学生平时在生活中接触到的物品,哪些物品使用克来计量,哪些使用千克来计量。

4. 让学生组成小组,制作一个海报,展示不同物品的重量以及使用克和千克的场景。

巩固练习:
1. 准备一些物品,例如苹果、铅笔、书包等。

2. 学生两两搭档,互相猜测这些物品的重量,并用克和千克来表示出来。

3. 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猜测结果,并讨论出一个最接近的答案。

拓展活动:
1.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使用克和千克进行简单的食材计量。

2. 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参与其中,记录计量结果并进行比较。

3. 最后,让学生进行结果的整合和总结。

课堂总结:
1. 回顾一下克和千克的定义以及计量方式。

2. 强调生活中使用克和千克进行计量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3. 让学生分享一下在活动中学到的东西以及对克和千克的认识有没有改变。

课后作业:
1. 让学生回家观察一下生活中使用克和千克进行计量的场景,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并写出感想。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的:1、在详细的生活情景中,使同学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同学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可以进展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根底上,培养同学估量物体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天平、弹簧秤、小蜗牛、盐、多媒体课件等。

教材分析^p :同学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为了让同学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可以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同学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理论活动,以增加同学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协助同学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同学的猜测得到验证,很详细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同学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究、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过程:〔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置了一些物品,还搜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我买的蛋卷7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1千克。

生5:一袋茶叶450克。

生6: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拟轻的都用“克”作单位。

比拟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置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沪教版二年级下册《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数学教案

沪教版二年级下册《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数学教案

沪教版二年级下册《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克、千克的单位含义;2.掌握克、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3.能够进行克、千克的计量和换算;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克、千克物品、磅秤等;2.学生准备:练习册、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导入前的热身:询问学生最喜欢吃哪种水果,以及最喜欢吃多少克的水果。

2.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食物的含量和自己的日常需求。

讲解(20分钟)1.让学生把手中的物品拿到教室前,教师比对物品数量并让学生看重量的单位,引导学生认识克、千克的含义。

2.通过画图、图片等方式讲述克、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让学生尝试自己换算不同重量。

3.引导学生合理估计物品的重量,例如:一杯水大约有多少克; 一盒水果大约有多少克。

4.可以适当引导学生通过数学计算来判断物品的重量,例如:5个苹果,平均每个苹果100克,5个苹果的总重量为多少克。

5.教师出题,让学生在练习册上进行计算实践。

操练(15分钟)1.让学生在练习册上完成课堂练习;2.批改和分析练习册上的错题,让学生了解自己不足和要改进的地方;3.让学生互相检查,提高学生的自我检查和自我纠正的能力。

总结(5分钟)1.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2.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的重要知识和技能;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4.教师可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克、千克的认识和计算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实物、图片等教具的引导和讲解,让学生对重量单位和换算有了更直观、具体的印象。

而通过课堂练习,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发挥了学生自我检查和纠正的作用。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求和总结,更好地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案教案标题: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单位。

2.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重量单位换算,例如将克转换为千克或将千克转换为克。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黑板、白板、彩色粉笔或白板笔、教学PPT。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册。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识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水杯、书包、苹果等),让学生猜测它们的重量单位是什么。

2. 引导学生思考,提问:“你们知道我们平时用什么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重量吗?”3.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克”和“千克”的单位,并解释它们的意义和使用场景。

步骤二:学习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 教师通过教学PPT或黑板上的示意图,向学生介绍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2.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换算练习,例如:500克等于多少千克?2千克等于多少克?3. 鼓励学生思考,提问:“你们能想到哪些物品的重量可以用克来表示?哪些物品的重量可以用千克来表示?”4.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

步骤三:巩固和拓展1. 学生进行课本上相关练习的完成。

2. 教师针对学生练习中的常见错误进行解答和指导。

3. 教师设计一些拓展活动,例如:让学生自己找一些物品,估算它们的重量并用克或千克来表示。

步骤四:总结和评价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本节课的总结,强调克和千克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答问题:“你对克和千克的认识有了哪些提高?你觉得自己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测量和称重的方式,进一步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

2. 学生可以尝试进行更复杂的重量单位换算,例如:将克转换为毫克或将千克转换为吨等。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克和千克的理解程度。

2. 教师检查学生在练习册上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换算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25:《克和千克的认识与计算》奉城一小,二年级数学教研组教学内容:P45—46 沪教版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关键: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教学准备:各种实物、盐、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师:昨天,同学们到超市了解收集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生1:牙膏是120克。

生2:蛋卷150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一袋大米是10千克。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物品的质量,请大家一起看一看,(大屏幕展示)你有什么发现吗?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引出质量单位“克”与“千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一组组的物品对比中,发现质量较轻的是用“克”作单位,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并认识物品的质量标识的习惯。

)二、感知、认识“克”1、感知1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2分硬币,请同学们拿1枚放在手上,掂一掂,说说你有什么感觉?师:这种轻轻的,象没有感觉的一个2分硬币大约重1克。

你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吗?(生举例)生1:一颗扣子生2:一个爆米花生3:一根吸管生4:一颗豆子师:有没有同学提出异议?生5:我不认为,因为一颗豆子比一枚2分硬币轻一些。

师:那你认为是几颗呢?生5:我估计是4颗师:是4颗黄豆?还是4颗绿豆?同学们纷纷说:应该是4颗绿豆。

……(评析:通过学生充分的掂量、感知,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些事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1克很轻很轻的质量意识,通过学生充分比较、衡量到底有几个绿豆重1克?从而让1克的质量概念逐渐清晰、深刻。

)2.感知并建立10克、15克、20克…的质量观念。

师:同学们举例说出了这么多重约1克的物体。

大家再来掂一掂硬币。

请在手上放10枚2分硬币,闭着眼睛掂一掂,感受10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15枚,大约重15克,再闭着眼睛感受15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20枚,大约重20克,再闭着眼睛感受20克有多重。

(学生掂量并感受)师:每个小组的桌面上有一袋护肤霜(用胶布把质量标识贴住),请大家左手放2分的硬币,右手放护肤霜。

当你认为两边一样重时,看一看硬币多少枚,再估一估这袋护肤大约重多少克?师:请各小组汇报,然后揭开胶布,看质量标识(误差在±2克内),算估对。

(“耶”!教室内一片欢呼雀跃!当然也有唉声叹气的。

)师:我们桌子上还有一些物品(小包装标识为10~100克左右的袋装或盒装物品),你们从中任选一样,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有多重?然后再看标识是多重。

(评析:通过趣味性的掂量、猜测活动,巩固学生对较轻质量的认识,为学生估计生活中的物品的质量做了知识的储备。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感知、认识“千克”师:现在桌面上有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大家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生1:不轻也不重生2:有点重师:请你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生1:家里用的大手电筒生2:两袋白糖生3:一块红砖……师:老师这有几袋物品(1千克的铁块,1千克的锯末,1千克的苹果,…),请你们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

(各小组活动)师:请大家汇报各小组估计的结果。

(有大约2千克重的,1千克500克重的,3千克重的,1千克重的)师:实际上发给大家的物品都重1千克。

(教室内传出了“耶”——!然后,老师拿出1袋锯末,1袋铁块)从这两袋重1千克的物品中,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纷纷说:锯末看起来多一些,铁块看起来少一些。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也就是他们体积不同,但是他们都重1千克。

(评析:学生通过掂量亲身体验1千克重的洗衣粉的质量,先形成1千克的质量表象,又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举例1千克重的物体,然后,再来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质量相同,但体积不同的物体的质量,充分的体验、感悟形成了1千克的质量观念。

)四、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1.建立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师:老师这里有两袋盐,每袋重500克,两袋一共有多重?生:1000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是计算的:500克+500克=1000克生答后,板书:1000克生:我们把两袋盐放在电子秤上称,屏幕上显示的是1kg.师:1kg就表示1千克,板书:1千克师:请同学们想一想:1000克与1千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生:因为它们都表示的是这两袋盐的质量,所以1000克和1千克是相等的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1000克=1千克2.形成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

师:现在樱桃与菠萝正在争吵,请同学们来评评理。

(多媒体播放课件:一个樱桃重1克,一个菠萝重1千克,樱桃与菠萝争吵:1000个樱桃冲着菠萝说:“我们个多,我们比你重”;1千克的菠萝冲着樱桃说:“我个大,我比你们重”。

)师:你们说一说1000个樱桃和一个菠萝到底谁重?同学们七嘴八舌,有的说是菠萝重,有的说是樱桃重,还有的说是一样重。

师:我们来称一称,继续播放课件:1000个樱桃上到天平的左盘,1个菠萝跳到天平的右盘,来回几次摇晃后到达平衡。

你发现了什么?生:1000个樱桃和一个菠萝一样重。

(1000个1克和1千克相等)(评析:通过计算和称量两袋食盐的质量,同学们很容易得出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1千克=1000克;又通过评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对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认识更加深刻,清晰而又牢固地建立了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

)五、认识各种秤并会用秤称1.认识一些常用的秤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

你见过哪几种秤?说给大家听一听。

(出示各种秤)2. 学会用秤称物品(练习读取盘秤上的数值)请你称一称你从家里带来的物品,看有多重?出示盘秤。

(介绍用法)。

请各小组互相合作。

3.培养估测意识(1)先称1 千克的苹果数一数有几个,再估出3千克的苹果,称一称,看估得准不准。

(2)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总评: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

为了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并学会初步地估测和实际应用。

本节课的教学凸显了以下几个特点:1、引导学生到熟悉的生活中,观察、收集信息,从中了解数学知识。

教师课前有意安排学生到超市去收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标识,到课堂上一起交流。

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2、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亲身体验感知,形成质量观念。

为了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这些眼睛看不见的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掂量1个、5个、10个、20个2分硬币,通过肌肉感觉来逐步感知1克、5克、10克、20克有多重。

通过左手放2分硬币,右手放小物品,感觉左右平衡后来估计小物品有多重。

通过掂一袋1千克重的洗衣粉,感受1千克有多重,然后让学生掂1千克的铁块,1千克的锯末,1千克的苹果等,体积不同,但质量都是1千克的物品来估计它们有多重。

通过以上动手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1克、几克、几十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3、引导学生通过算一算、称一称和评一评,建立克和千克的进率关系,形成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

教师先拿出有两袋盐,每袋重500克,提出“两袋盐一共有多重?”的数学问题。

学生有的用算的方法算出500+500=1000克;有的用称的方法知道重1千克,从而得出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

这时老师并没有满足于克与千克这一进率关系的建立,又通过让学生来评1000个1克的樱桃和1个1千克的菠萝谁轻谁重,让学生在头脑中直观而又形象地形成了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质量观念。

4、把猜一猜、估一估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培养学生的估测和应用意识。

在实际生活中除必要的精确的称量物品质量外,更多的情况下要用到估测。

教学中,当学生初步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教师都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出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

如:让学生“左手放2分的硬币,右手放一袋护肤霜。

当你认为两边一样重时,看一看硬币多少枚,再估一估这袋护肤霜大约重多少克。

然后揭开胶布,看质量标识(误差在±2克内),算估对”;让学生掂体积不同,质量都是1千克的铁块、锯末、苹果等,然后再称一称;还有就是估测练习:(1)先称1 千克的苹果数一数有几个,再估出3千克的苹果,称一称,看估得准不准。

(2)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5、“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一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从这节课可以看出,教师不再是传统的“教教材”,而是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

从学生所调查的丰富信息出发,灵活地展开教学。

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

堂课中,教师在创设学习情境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平等地交流,通过合作交流产生思想碰撞,使其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板书:克与千克轻的物体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重的物体质量可以用“千克”做单位1000克=1千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