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言学发展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影响

合集下载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与发展趋向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与发展趋向

第一章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与发展趋向教学法吕必松:教学法是总称,它包括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等不同层次上的具体内容。

其中的教学原则要反映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是对教学理论和教学原则的具体应用。

教学法流派指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包括其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技巧、教学手段、教师与学生的作用和评估方法等方面的教学法体系。

认知派:强调学习者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和自觉掌握。

经验派:强调通过大量的模仿和操练形成习惯。

人本派: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重视情感因素。

功能派: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All rights reserved HD 2012TCSL4认知派:强调学习者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和自觉掌握。

语法翻译法(传统法、古典法)自觉对比法认知法(认知---符号法)经验派:强调通过大量的模仿和操练形成习惯。

直接法(改革法、自然法、心理法、妥协法等)情景法阅读法听说法(陆军法、句型法、结构法)视听法(圣克卢法、整体结构法)自觉实践法人本派: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重视情感因素。

团体语言学习法默教法暗示法全身反应法自然法功能派: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交际法(意念法、功能意念法、功能法)1.产生背景2.理论基础3.主要特征4.评价一、语法翻译法(认知派)又名词汇翻译法、翻译比较法、近代翻译法、传统法、古典法、旧式法。

语法翻译法是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纲,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教学法。

第二语言教学史上最古老的教学法,已有千百年的历史,用于教授古希腊语、拉丁语。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语言学家奥伦多夫进行理论上的总结与阐述。

©All rights reserved HD 2012TCSL4(一)基本特征教学内容——系统讲授语法规则教学手段——母语、外语翻译(二)理论基础语言学基础:历史比较语言学认为一切语言都起源于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语言规律是共同的,语言和思维是同一的,只是词汇的发音和书写形式有差别。

浅析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对学习者的启示

浅析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对学习者的启示

外语外文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19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英语学习效率,更加有效、更加快速构建英语知识学习体系。

语言累积与语言运用二者之间具有密切联系,若是缺乏积累基础,即使展开一系列语言活动都无法获得预期效果。

首先,在英语改写方面。

英语改写实际上就是将已经阅读文章和内容通过自己语意、形式等来换方式写作,能够适当增加语法词汇。

考虑到原文人物角色并没有产生转变,英语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短文后,改写其中故事性比较强内容,其中文中的事例不会出现变化,主要是从文章语法、文章时态、文章人称等角度改写,为未来仿写以及提高学生语言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在完成一篇或者是多篇阅读训练之后,可以结合阅读理解内已经掌握知识练习写作。

仿写时,需要对学生阅读知识进行再加工与再运用,通过大量阅读促使学生转移已经学过知识,在学生可理解范围内表达知识点,通过仿写能够学生有效理解和巩固阅读内知识,同时应用新的语句表达以及语法知识,实现学以致用;再次,复写就是英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文章后,引导能够能够自主表达,同时根据个人对文章理解大致复述文章大意。

通过复写能够促使学生更好理解以及记忆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最后,英语创作。

写作是学生英语创作过程,完成阅读后进行改写、仿写、复写,夯实学生已经学习的内容,同时根据个人经验、已掌握词汇、语法等创作文章,内容可以跟自己有关、关于他人、写人或者是写物。

三、结语初中的英语阅读与写作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为了能够提高学生英语水平,英语教师需要有效掌握英语阅读和英语写作间关系,采取更加有效方式为学生提供指导,提升初中英语教学水平。

语言能够将阅读与写作相关联,促使读者与作者之间更好对话。

初中阶段学生阅读量比较小,对整篇文章无法透彻理解,大多是一知半解,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提高速度比较缓慢。

由于知识储备不足促使写作内容不够充实,词语也较为平淡。

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累积英语词汇,丰富英语学习内容,提高学生英语写作的深度。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第二语言习得与文化适应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第二语言习得与文化适应

第二语言习得与文化适应摘要: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与世界交流日益频繁,第二语言习得已经成为我们语言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语言学的不断发展使我们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不同的流派从不同的角度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作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贡献。

本文将对文化适应模式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并通过文化适应模式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实用性与积极影响,进行进一步阐述。

关键词:一.前言第二语言习得如今已是我们课程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习得的成功与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内在因素包括:年龄因素、个体学习动机、性别差异以及个体本身的语言能力适应性等,外在因素包括第二语言和母语之间的差异和转移、母语发音的干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影响等。

若想成功习得第二语言,必须掌握各种内外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习讲求效率与捷径,不同流派以不同角度对第二语言的习得进行了研究,都有其独特的贡献,本文将对二语习得中的“文化适应”假说进行介绍,并对其进行评价。

二.文化适应假说根据网络上检索出的资料,文化适应的定义可以理解为:(1)对于周边文化中包含的行为模式的适应, 尤其是儿童对于异国文化的适应。

(2)同化新观念于现有认知结构的过程。

(3)一个社会共有的认知和价值观念。

我们可以看出:当学习者身处异国他乡,为了生存,他们必须要适应这个国家的文化、学习这个国家的语言,所以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也可以看成第二文化习得的过程。

文化适应模式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由美国学者舒曼于1978 年首次提出。

舒曼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出发,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看做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该目的语掌握的程度。

并于1976 年提出了“洋泾浜假设”,旨在说明文化适应取决于社会距离、心理距离两个因素。

舒曼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一个人自己的文化与第二文化适应程度决定了一个人习得第二语言的成败”。

浅谈中介语言研究对二语习得中英语学习的启示

浅谈中介语言研究对二语习得中英语学习的启示

浅谈中介语言研究对二语习得中英语学习的启示摘要:在特定的语言学习环境中,就已达到同一阶段水平的学习者而言,他们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中介语的使用反映了其语言习得的自然发展过程。

但由于学习者之间的学习经历不尽相同,其所用的中介语言也存在个别差异。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习者不同的年龄特征、学习阶段和能力、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最佳的外语教学方案,从而保证学习者在语言习得中输入和输出的平衡,促进其中介语系统连续不断地向前发展。

关键词:中介语言理论中介语习得英语学习中介语言理论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提出,用来表示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的过程中生成的一种具有个人独特个性的语言系统。

它是学习者运用自己内在的学习策路处理目的语言输入信息过程中构成的一种动态的,不断的发展语言系统。

作为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的语言系统,在某些程度上,可将其看做是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自己建构的语言系统,这个系统一部分来源学习者的母语,一部分来源于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

中介语是在两种或多种语言同时发展中各种语言得因素互相作用的,独立于母语和目的语的产物,它是学习者在学习新语言过程中所使用的过渡语言,遵循一定的规则,它能帮助我们找到学习语言的规律。

1 中介语的产生原因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全部话语(错误的和非错误的)构成了中介语言系统。

笔者认为,就我国英语学习者而言,中介语偏误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1母语的负迁移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它是指将学会了的行为中一种情境转移到另一种情境。

而对比分析理论认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 母语对英语学习,既存在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又存在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指的是一种情境中学会的东西有助于在另一种情境中进行学习。

浅析语言文化观及其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浅析语言文化观及其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浅析语言文化观及其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作者:周雯思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04期长期以来,受到传统语言观的影响,语言一直被视作用来相互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这种语言工具论对第二语言的教学也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

我们的第二语言教学往往只重视语言系统内部规则的教学,而忽略对系统之外的其他制约因素的研究,使得掌握了语言工具的学习者,在使用工具时却束手无策。

本文旨在通过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阐述,摆脱传统语言工具论的束缚,从而在第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以语言文化观为指导,建立更有效的文化教学模式和策略。

一、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解读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任何社会的交际,不仅是语言的交流,同时也是文化的交流。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自己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的特点,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语言和文化共存,相互依赖又相互影响,离开了文化的语言就失去意义,离开了语言的文化也就无法交流与发展。

另外,它不是自成一体、孤立存在的,它扎根于其所属的民族文化的土壤中,一定的语言代表和反映一定的社会文化。

(一)萨丕尔·沃夫假说美国人类语言学家萨丕尔·沃夫的语言世界观阐释——“萨丕尔·沃夫假说”,很好地说明了这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萨丕尔·沃夫假说”认为语言的结构决定语言使用者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即决定他们的文化特点。

从历史角度看,语言对文化的发展起着极其巨大的作用,有了语言,人们才能够相互协作,完成单个人无法完成的工作,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正是通过语言,特别是语言的书面形式,人们才能够把知识经验积累起来,并在时间和空间上传播、交流和发展,也正是文化上的这种进步,才使人类社会、人类生存的方式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同样,作为文化的反映形式,语言也受到文化的影响,并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

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语言学能,作为一个涵盖语言学习个体差异的广泛概念,包括语音感知、语法敏感性、记忆能力、学习动力等多个方面。

这些方面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习者的学习效率、速度和最终达到的语言水平都有显著影响。

本文将首先介绍语言学能的概念和理论背景,阐述语言学能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关联。

接着,我们将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和实证研究,分析语言学能的不同方面是如何影响二语习得的。

这些研究涵盖了语言学习者的语音感知能力、语法敏感性、记忆能力和学习动力等方面,以及这些方面如何共同作用于二语习得过程。

本文还将探讨如何通过培养和提升语言学能来促进二语习得。

我们将提出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方法,帮助语言学习者和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以期提高学习者的二语习得效率和成果。

本文将总结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及其相关研究成果,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为二语习得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语言学能概述语言学能(linguistic aptitude)这一概念,自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Carroll)提出以来,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重要理论工具。

语言学能指的是个体在习得和发展语言技能方面的潜在能力,包括语音编码解码能力、语法敏感性、语言记忆力和归纳推理能力等。

这些能力共同影响着个体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的速度、深度和广度。

语言学能理论建立在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认为不同的个体在习得第二语言时具有不同的优势和挑战。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学习的起点水平上,更体现在语言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上。

因此,研究和了解语言学能对于指导二语习得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语言学能的理论框架中,各项具体能力如语音编码解码能力、语法敏感性等,都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产生着深远影响。

语音编码解码能力决定了个体在听、说方面的表现,语法敏感性则影响个体对语言规则的掌握和运用。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刘洵版 考试复习资料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刘洵版 考试复习资料
9、习得:指从周围环境中通过自然学习获得某种能力。习得是无意识的,无需专门的老师,专门的教学。典型的例子是儿童习得第一语言(一般是母语)。
10、迁移:旧习惯忽对学习新习惯产生干扰。学习者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会对他们学习其他语言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就叫迁移。正迁移,指有利于语言学习的迁移,当第一语言的某些语言点跟第二语言相同时就可能出现。负迁移,也叫干扰,是由于套用母语模式或规则而产生的错误或不合适的目的语形式。
D、敬语与谦辞
贵姓、贵国请教、光临敝人、拙荆、寒舍
自我介绍时一般不愿炫耀自己的业绩,甚至故意压低自己以示谦虚和有修养。谦虚在中国文化中是言谈得体的表现。
6、中介语假说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中介语假说是以普遍与法理论和先天论的母语习得理论为基础,它不但把第二语言的获得看作是一个逐渐积累、逐步完善的连续的过程,而且看作是学习者不断通过假设—验证主动发现规律、调整修订所获得的规律,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并且逐渐创建目的语系统的过程。
4、文化适应四个阶段
(1)观光期(蜜月期,2~3个月):一切感到新奇,心情兴奋。穿中国服装,用筷子吃中国菜。
(2)挫折期(4~5个月)新鲜感过去,开始觉得处处不适应。语言上有隔阂,生活上不习惯,功课压力大,产生深度的焦虑。感到孤独、气恼、悲伤、思乡,浑身不适,甚至生病;喜欢结交本族朋友,发牢骚,大谈“外国人”的短处。
中介语假说是以普遍与法理论和先天论的母语习得理论为且看作是学习者不断通过假设验证主动发现规律调整修订所获得的规律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并且逐渐创建目的语系统的过程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也就是从父母或周围其他人那里自然获得的语言。
C、转换生成语法时期,把语言看做是人的一种能力。依靠这种能力,人们能掌握复杂的、受规则支配的语言生成体系,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人们能找我复杂的、受规则支配的语言生成体系,创造性的运用语言。这一观点成为重视发挥学习者的智力,强调认知语法规则的认知法的理论基础。

[教学法,语言学,流派]语言学流派对外语教学法的影响

[教学法,语言学,流派]语言学流派对外语教学法的影响

[教学法,语⾔学,流派]语⾔学流派对外语教学法的影响语⾔学流派对外语教学法的影响语⾔学已经成为⼀个庞⼤的学科,其派⽣出⼤⼩许多门类。

要想研究语⾔学,就应该了解这门学科的来龙去脉。

对于研究外语教学的学者来说,语⾔学对外语教学的影响是显⽽易见的。

⽆论是从语⾔学中的各分⽀。

例如:语⾳学,句法学,语⽤学等对外语教学的语⾳,语法,语意的指导与影响,还是从不同的语⾔学流派对外语教学法的影响,都⽆疑成为当代教育⼯作者的研究对象。

本⽂试图通过对不同语⾔学流派的基本理论,研究⽅法来探讨对外语教学法的影响。

由此,可以看到,从⼀开始的语⾔研究就与语⾔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直接影响,其影响突出表现在理论对语⾔教学指导上,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的⼀套有效的教学法。

这些教学法被⼴泛应⽤于教学中,有些任然⼴受欢迎,并⼀直沿⽤⾄今。

I.历史⽐较语⾔学派对外语教学法的影响。

⼗九世纪初,西⽅语⾔学发展中,历史⽐较语⾔学逐步发展与完善,成为语⾔学中标志性特征。

历史⽐较语⾔学主要是印欧语系的历史⽐较,把有关语⾔放在⼀起加以共时⽐较或同⼀语⾔的不同发展历程进⾏⽐较,找出它们在语⾳,词汇,语法上的异同。

这样既能明⽩各种语⾔⾃⾝特点,也能找出某些具有共同来源的语⾔的亲属关系。

历史⽐较语⾔学打破了传统上认为各语⾔互不相同的局限。

受历史⽐较语⾔学的影响,在外语教学领域诞⽣了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是外语教学中历史最长与使⽤最⼴泛的⽅法之⼀,以系统的语法教学为纲,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段,培养第⼆语⾔读写能⼒的教学法。

它的主要特点:第⼀,理解⽬的语的书⾯语⾔,培养阅读能⼒与写作能⼒,不重视⼝语和听⼒。

第⼆,以语法知识为主要内容,要求学⽣以机械式记忆与翻译练习加以巩固。

第三,以母语进⾏教学,翻译是主要教学⼿段。

第四,讲究语法翻译的精确性与规范性。

语法翻译法创建了在外语教学中利⽤母语的理论,成为外语教学史上最早的⼀个教学法体系。

然⽽,作为⼀种古⽼的教学法,存在⼀定的局限性。

语言迁移及其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语言迁移及其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第 1 7卷
第 3期
琼州 学院 学报
Ju a o in zo ies y o r l f o ghuUnvri n Q t
Vo . 1 . No 1 7 .3
21 0 0年 6月
Jn . 0 0 u e2 1
语 言迁移及其对第二语 言教学 的启示
陈淑 芬
( 琼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海南 三亚 5 2 2 ) 7 02 摘

( 一)语 言 迁移 的主要 表现形 式 。一 直 以来 ,对语 言 迁移 的分类都 因其背景理论 不同而 变化着 。受行为 主义影 响的语言迁移 研究 主要强调 母语对 目标语负 面影响 ,研究 者倾 向于将语 言迁移分为正 向迁移 和负 向迁 移 ( 干扰 ) 或 。 但是 ,以 Fec arh和 K se 18 )为代表的另一些研究者则 ap r(9 6 认 为以二分法 来描述迁移是 不科学 的 ,它 掩 盖 了语 言迁移 是 一个 过程 和一个变 化 中的事物 这一 客观 事实 。事 实上 , 语 言迁 移的表 现形式 多样 ,最主要 的可 以分 为正 向迁 移 、 负 向迁移 、回避现象 、过度 使用和习得时间不等。 是正 向迁 移 (oiv as r rF ci t n。正 向 P s i t nf ait i 1 te r e o la o 迁移 指在母语 与 目标语有相 同或相 近形式 时出现 的有 利于 习得 的迁移 。O l 18 )指 出,通过研究本族语不 同的群 di 9 9 n( 体 习得语言 的成 功范例可 以确定正 迁移 的影 响 。母 语与 目 标语有相 同之处时 ,会促进 第二语言习得 。 二 是负 向迁移 fea v as rne ee c) N gt et f / t rn e。负向迁 i r eI r n f 移 ,亦称 干扰 ( t ee c) I e rn e,是指 由于 套用母 语 模式或 规 nr f 则而 产生错误 或产生不符合 目标语规 则 的形 式 ,从 而影响 第二 语言 习得 的现 象。 由于 负 向迁移 主要体 现为与 目标语 常规的偏离 (i recsrm om ) Dv gne o nr s,因而相对较容易辨认。 e f 三 是 回避 现象 (viac) 回避 现象 是指 由 于母 语 A odne。 与 目标语之 间存 在一定差异 ,学习 者有意避 免使用 某些语 言结 构 的现象 。如果某种结构 在学 习者 的语 言 中出现的频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1. 引言1.1 二语习得的重要性二语习得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突出。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学习第二语言已成为一种必备的能力。

二语习得不仅可以增加个人的就业竞争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拓展个人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学习第二语言,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二语习得还可以带来认知能力的提升,开拓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二语习得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于多语言能力的需求,更可以推动个人的自我提升和全面发展。

学习第二语言已经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能力。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我们应该重视二语习得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字数:200】1.2 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了个体认知能力和学习策略、情感因素和社会因素、输入量和输出机会、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等方面。

个体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策略对二语习得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对于语言的学习和习得会有不同的表现。

有些人可能更擅长于记忆单词,有些人则更擅长于语法规则的应用。

学习策略也是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之一,具有良好的学习策略可以使语言学习更加有效和高效。

除个体因素外,情感因素和社会因素也对二语习得有着重要的影响。

情感上的因素包括学习者对学习语言的兴趣、动机和自信心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学习者的投入程度和学习效果。

社会因素则包括学习环境、教学方式和社会支持等方面。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习得。

输入量和输出机会、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也是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

输入量和输出机会越多,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材料越丰富,说话和写作的机会也会增加,从而促进语言的习得。

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对于语言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会影响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习者需要在各个方面都进行综合考虑,才能更好地进行二语习得。

浅谈影响学习者二语习得的因素

浅谈影响学习者二语习得的因素

浅谈影响学习者二语习得的因素作者:姚中秋来源:《神州》2012年第14期摘要: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系统主要用于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其研究领域与多学科有联系,包括语言学、神经学、教育学以及统计学等等。

然而学习者在进行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语言习得水平的不同。

本文首先对二语习得理论进行概述,分析影响学习者二语习得的各种因素,同时也阐述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二语习得学习者影响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学术的理论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关注语言学理论对语言教学的影响。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人们试图解开二语习得能力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的谜题,并希望通过对此类问题的研究来指导语言教学工作。

一、二语习得的理论及概述1.二语言习得的定义二语习得是第二种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的简称,该定义中的“二语”是指除了母语之外的第二种语言,而二语习得(SLA)就是指除了母语外的第二种任何其他语言的学习。

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范围较广,学者可以从多个领域出发,包括社会领域、心理领域、语言学等角度去研究它。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特征以及发展变化和学习者学习第二外语时所具有的特征以及个别差异进行了描述,并详细分析影响二语习得的内外部因素。

2.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历程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于上世纪的六十年代末期。

与其他的社会科学相比,二语习得的研究是个崭新的领域,二语习得研究过程要借用母语的研究、教育学的研究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

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为了更系统地探讨二语习得的本质以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通过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来解释学习者能够获得并掌握第二语言的原因。

现阶段的二语习得研究范围远比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要广很多,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语用学以及社会语言学等很多学科。

3.常见的二语习得理论现阶段比较流行的二语习得理论有三种,第一是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理论。

论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

论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

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文明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如何掌握一门或者多门第二语言已成为人们的切实需求。

众所周知,第二语言的习得建立在母语的基础之上,且在二语习得时其母语逻辑思维的发展一般已较为完善。

由此可知,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我们应重视母语的影响,将母语的有效影响发挥至最大化。

本文试图通过对迁移理论、图式理论及语言习得机制中语言普遍性理论的分析与讨论,并结合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的影响。

二、语言迁移、图式理论“迁移”(transfer)原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及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影响。

上世纪中叶,美国应用语言学家Charles Fries和Robert Lado 将“迁移”这一术语应用于语言学研究,用来指“一种语言对学习另一种语言产生的影响”(即language transfer,语言迁移,又叫母语迁移)(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1992)[1]。

20世纪40至60年代,众多美国语言学家认为母语最大限度地影响了第二语言习得,至此语言迁移理论兴起。

Ellis 认为:“一个关于迁移的理论很可能就是一个关于外语习得的一般理论,因为母语的作用很难与影响外语发展的其他因素分割开来”。

(EllisR,1994)[2]。

语言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一般有两种情况,即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指母语(native language)与目标语(target language)的相同之处会促进目标语学习。

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即母语干扰,“主要由于母语和目标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所致”(唐承贤,997)[3]。

第二语言教学流派简介

第二语言教学流派简介
? (2)语言能力
? 认为人天生就有习得语言的能力,外语的语言能力是通过有意识地练习获得的,强调多做表达思想感情的练习,反对无意义的机械练习。引导学生发现规则,运用规则。
? (3)语言运用/行为
? 这一阶段培养运用语言听、说、读、写的能力,真实的交际能力。
? 练习形式:
多种练习的交谈、话题讨论、叙述口头作文和专题发言、论述、作文。
《说什么和怎么说?》
表达方式 说明
请(你、您)……
到这儿来一下
给我看一看
帮个忙
倒杯水
把门关上
把灯打开 日常对话中常用,在左边的句子之后还可以说:
怎么样
可以吗
行吗
好吗
好不好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简介
第二语教学法流派
? 第二语教学法流派很多,有几十种,这里重点介绍以下几种。
? 语法——翻译法
? 直接法
? 听说法
? 认知法
? 功能法 (交际法)
? 1、语法翻译法
? ⑴产生背景
? ⑵基本特点
? ⑶分析评价
? ⑷应用提示
? ⑴产生背景
? 发展线索
? 5.交际法(功能法)
? (1)纲领性文件
? (2)相关理论与概念
? (3)交际法的特点
? (4)评价与反思
? ⑴纲领性文件
? 1971年欧洲共同体文化合作委员会讨论制定欧洲现代语言教学大纲;
? 1975年完成了欧洲主要语言的初级阶段教学大纲:《入门阶段》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大纲《初阶》;
? 心理学基础是认知学习理论。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1927年提出“发生认识论”。

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语言学能是指个体在语言学习方面的天赋和潜力,而二语习得是指个体在掌握母语的基础上,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积极的一面,也包括消极的一面。

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言学能高的学习者通常能够更快地掌握第二种语言,这是因为他们具有更好的语言学习能力和更高的学习效率。

语言学能好的学习者在学习第二种语言时更容易理解语法和词汇规则,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

语言学能高的学习者在学习第二种语言时也更容易克服母语的干扰,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目标语的发音和口音。

然而,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语言学能低的学习者可能更容易在学习第二种语言时遇到困难和挫折,这是因为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克服语言障碍。

语言学能低的学习者在学习第二种语言时也更容易受到母语的干扰,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过高的语言学能也可能导致学习者对二语习得产生过度自信,从而低估学习难度和挑战。

实际应用中,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可以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和调研结果得到验证。

例如,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来说,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

研究发现,低年龄段的学习者在掌握第二种语言的发音和口音方面可能更具优势,而高年龄段的学习者在掌握语法和词汇规则方面可能更具优势。

针对不同语言学能的学习者,教师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潜力。

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具有显著的影响。

在未来的研究和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探讨语言学能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更好地理解二语习得的机制和过程。

我们也可以通过不同语言学能学习者的特点,为不同学习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支持和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第二种语言。

对于学习者来说,了解自己的语言学能和认知风格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路径和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语言学能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我们可以为二语习得的教学和学习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建议。

语言迁移与第二语言习得

语言迁移与第二语言习得

语言迁移与第二语言习得一、本文概述语言迁移与第二语言习得是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语言迁移现象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有效应对和利用语言迁移。

文章首先定义了语言迁移的概念,并阐述了其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接着,文章将分析不同类型的语言迁移(如正迁移和负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充分利用正迁移,减少负迁移的干扰。

文章还将讨论语言迁移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更深入地理解语言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并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二、语言迁移的概念及类型语言迁移是一个复杂且广泛的概念,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

简单来说,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受到其已掌握的母语或其他语言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也可能是负面的,干扰或阻碍第二语言的习得。

语言迁移的类型主要分为两类:正向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向迁移(Negative Transfer)。

正向迁移指的是母语或其他已掌握的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积极影响,如某些相似的语法规则或词汇用法可以在新语言中直接应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负向迁移则是指母语或其他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消极影响,如某些语言习惯或规则可能与新语言相冲突,导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或困难。

除了正向迁移和负向迁移,语言迁移还可以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分为垂直迁移(Vertical Transfer)和水平迁移(Horizontal Transfer)。

垂直迁移发生在不同语言之间,如从母语到第二语言,或从第二语言到第三语言等。

水平迁移则发生在同一语言内部的不同方言或语体之间。

语言迁移的概念及类型对于理解第二语言习得过程至关重要。

了解不同类型的语言迁移及其影响,有助于教师和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学习过程中的挑战和困难,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思想评价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思想评价

乔姆斯基语言获得理论对儿童第二教学的影响摘要:乔姆斯基是美国语言学家,他提出了语言获得理论,对儿童如何学到语言做了分析,儿童语言的发展包括准备期和发展期,儿童在发展期一岁左右就能讲出第一批能被理解的词,那么儿童的语言习得就不是无规矩可循的,了解并认识这一理论能让儿童学到更多的语言。

关键词:乔姆斯基语言获得理论影响语言获得理论是乔姆斯基提出的来说明语言天赋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的认知结构中,存在一种与生俱来的语言习得装置,使人不需要经过刻意指导,就能轻易获得语言。

儿童时期,可将接受的基本言语信息转化为内在的语法。

由于语言是很抽象的,也有很多歧义,但儿童可以在出生后三四年内获得语言,且各国获得语言的顺序基本一致,从语音到词义到句子的产生与理解,儿童的话语从混沌一体到逐渐优化,句子从不完整到完整,从松散到严谨,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渐扩展灵活,所以在这一时期儿童可以自行习得他所听到的语言,并能从听到的有限的句子说出无限的句子,即儿童能自行理解加工他所听到的语言。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获得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语言普遍特征,即普遍语法(UG)和一套评价系统。

儿童听到外来语言后启动普遍语法,并在普遍语法的指导和控制下,在外来语言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假设---演绎的方法,在头脑中逐步形成有关母语、系统的语法认识。

UG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帮助人类习得语言,是人与生俱来的语言初始状态。

UG以第一语言习得速度快,指示准确、具有创造力等依据研究第一语言。

乔姆斯基关于UG的假设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小孩子生下来用不了45年,不用接受系统教育便已掌握了自己母语的基本特点。

UG是所有语言都遵循的一些共同原则和规则,但儿童具有一种普遍的语言意识,当他掌握自己的母语时,他会把自己内在的语言系统与本族的语言系统相比较从而调整他的语法。

现代科学研究辨明,0-6岁是儿童潜能发展的最佳时期,每个儿童都能有在大脑中形成两个以上语言中枢的可能性。

乔姆斯基指出,一种普遍观察到的现象是,一个侨民的幼儿可能在街上令人惊异的速度学会第二语言,甚至每一个细微的音变都与当地人一模一样,这表明,如果在语言中枢发展的关键时期,给予儿童一个获得第二语言的良好环境,那么儿童的第二语言中枢技能很容易得到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而,在笔者看来,从翻译法到听说法,是由一个极 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二者都是“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 式,学生在学习的内容,进度,方法等方面都比较被动。
当然,该法把结构主义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应用到外 语教学中,使外语教学建立在当代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 上,在理论和实践上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发展,具有 划时代意义。
收稿日期:2011 - 11 - 10 作者简介:黄安然 (1984 -),女,福建南安人,仰恩大学外语学院教师,研究英语教育。
第6期
浅谈语言学发展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影响
163
知法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瑞士心里学家 J. Piaget 最 早提出,儿童与环境的互相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 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 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 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引 起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认知个体 (儿童) 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于周围环境的平衡。 在皮亚杰上诉理论的基础上,布鲁纳提出“学科结构论”, 并主张“发现教学”。
在的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换 句话说,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 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主观的。因而在教学上, 他们强调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 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 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 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如果说,学生是意义 建构的主动者,那教师便是帮助者,促进者。
第 18 卷 第 6 期 2011 年 12 月
琼州学院学报
Journal of Qiongzhou University
Vol. 18. No. 6 December. 2011
浅谈语言学发展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影响
黄安然
(仰恩大学,福建 泉州 362014)
摘 要:本文认为第二语言教育者,只能通吸取各家的精华见解,创造适合己用的教学方式,促进第二语言
听说法的语言学理论根据来自于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 尔发起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索绪尔语言理论的突出特点是: 严格区分语言和言语,明确限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与历 史比较语言学相反,结构主义语言学重视共时语言 (也就 是口语) 的研究,特别着重于分析描写语言的结构,不孤 立看待语言要素。 而此法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的“刺激—— —反应论”,即认为言语行为是通过刺激与反应 的联结并加以强化而形成习惯。
Briefly on the Influence of Linguistics’ Development on SLTM Huang An-ran
(Yang'en University, Quanzhou, Fujian, 362014) Abstract: As the educator of SL, one can just take advantages of each school to improve one's own teaching method,by which prompt the development of SLMT. Key words:Linguistics;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 (SLTM);Psychology
听说法可以说解决了翻译法忽视听说的缺点。其强调 句型的训练,创造了一套通过句型操练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的方法,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一定提高,也有效地培养 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但是随着教学实践的进行,该方 法的缺点也日渐明显。例如,由于过分强调听说,忽视读 写,使得学生的语言学习流于表面,对该语言的体系也不 能形成一个清晰地概念;而限制或排斥使用母语在一定程 度上不利于学习者掌握一些抽象和复杂的语言点。
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性教学。他们认为,学习者的知识 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 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 的;建构主义还提倡任务型教学。由于强调教学应使学习 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 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为此教师在学习内容选择上必须 是真实性任务。
五、结语 在上述文字材料中,笔者删繁就简,从语言学理论及 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中提取精髓部分进行对比讨论。如语 法翻译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外语语言欣赏能力、阅读写作 能力等;听说法则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上更为有效;认知 法和构建主义理论更适于引导学生对语言知识本身的理解 掌握等。但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且由于教学内容, 对象,动机是永动的,这就更要求第二语言教师不墨守一 家之言,不人云亦云,而是熟练变通运用各种教学流派的 方法,取各家之长为己用。通过批判地吸收各家的合理见 解,创立自己的教学理论,促进第二外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Richards,J.C.& T. 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M],Beijing: FLTRP,2000,4. [2] 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2,38. [3] Brown,H.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ning and Teaching [M] . NJ: Prentice Hall. 1994. [ 4] 胡 壮 麟 . 语 言 学 教 程 [ M] . 北 京 : 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 2002,339-342.
当然,认知法还是有其不可忽略的弊端。从理论说, 该法的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的还未完全成熟。如转换生成语 法体系怎样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从实践上讲,还缺乏与该理论原则相适应的配套教材。
作为与听说法相对立的语言教学流派,它首创了对学 习者的研究,把当代心理学的最新成果“认知学理论”运 用到语言教学研究中来,可谓第二语言教学发展史上的又 一里程碑。
四、建构主义与第二语言教学法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 的进一步发展。更进一步说,是向与客观主义更为对立的 另一方向发展。 如前文所述,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是通过强化建立刺 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来达到学习的目的;教育者的目标在 于传递客观世界知识,而学习者的目标在于通过这种传递 达到预定目标,即得到与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从中可 以看出,行为主义者完全无视在此传递过程中学生的理解 及心理过程,这说明其客观主义的特点。而早期认知主义 者中有一部分人也具有此特点。如,他们认为世界是由客 观实体及其特征,还有实体间的关系构成。不同的是,他 们强调内部的认知结构。强调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 习得这些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 (知识及其结构) 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 直到 70 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 斯基的思想对建构主义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维果斯基 在心理发展上强调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特别是强调活动 和社会交往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有突出作用。他强调, 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 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实现;同样,内
该理论吸收维果斯基,皮亚杰、布鲁纳等的思想及认 知信息加工学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许多富有创见的知 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如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 性、建构性,提出合作学习、情境性教学等具有深远的影 响。 但是,传统教学重视知识的确定性和普遍性,注重分 析和抽象,这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是必要且合理的。全盘否 定会带来教学上的混乱。因而笔者认为,其提倡情境性教 学,力主具体和真实有深刻的意义,但其过分反对抽象和 概括是片面的。
该法的教育学原则是“学生中心论”,主张在第二语言 教学中发挥学习者智力的作用。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提学 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指导学生从言语实 践中发现并掌握规则。可见,认知法一方面肯定了传统语 法翻译法中强调语法学习的部分,又引导学生从听、说、 读、写方面全面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因此,此法又被 称为现代语法翻译法。
三、认知法 认知法又叫认知符号法,由美国心理学家卡鲁尔发起, 产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 此法的语言学基础是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 论 (或称 TG 语法)。乔氏提出“语言习得机制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AD)”假说来解释语言学习过程。他认 为儿童出生就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这种普遍语法的实质是 一种大脑具有的与语言知识相关的特定状态,一种使婴儿 能学会人类任何语言的物理及相应的心理机制。婴儿就是 凭借这个普遍语法去分析和理解后天语言环境中的语言素 材。婴儿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 过程。这个转化是由先天的 LAD 实现的 [4]。该理论动摇了 索绪尔结构主义语法的地位。 该时期认知心理学和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对于认
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语言学;第二语言教:1008—6772 (2011) 06—0162—02
一、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是用母语翻译教授外语书面语的一种传统 外语教学法。此法源于拉丁语教学,盛行于 15-17 世纪的 欧洲,当时称“语法模仿法”,是翻译法的雏形。到了 1819 世纪,西欧一些国家确定了翻译法的教学地位。 Richards and Rodger 认为语法翻译法没有理论基础 ; [1] 而左焕琪则认为,其语言学基础是历史比较语言学 [2];此 外也有人主张官能心理学是该法的心理学基础,还有人甚 至认心理学上的机械主义是其理论基础。 该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外语范文和模仿范文进行 写作的能力。语法被当作外语学习的主要内容。先由教师 讲解语法规则,例句,然后在让学生练习中运用、巩固规 则。课堂管理采取教师权威模式,教学是教师向学生灌输 知识的单向行为。教师系统传授、学生全盘接受语言知识。 课堂用语大部分是母语,很少积极使用目的语。因而,从 教学过程看来,语法翻译法的缺点一目了然。首先,由于 忽视口语教学,且所学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语言水 平,使学生所学英语为“哑巴英语”。其次,教师的绝对权 威,且教学方式单一,强调死记硬背使得学生学习被动, 缺乏兴趣。 尽管有着上诉显著缺点,该法能够在欧洲盛行长达两 个多世纪,甚至在现今许多学校里仍是一种标准的语言教 学方法 [3],证明了其有着易行高效的优点。首先,此种方 法不需复杂的教学设备,教师可以拿着教科书直接教学; 其次,通过母语的翻译和比较,能使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 外语的抽象词义和复杂的句子结构;而通过大量阅读、背 诵原著等手段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值得一 提的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出现了一种现代语法翻 译法— ——认知法。可以说,语法翻译法由被推崇,到被否 定到被部分接纳,历经重重修整,仍旧以各种各样的方式 在现代的社会里广泛流传着。 二、直接法 直接法于 19 世纪末在欧洲产生。其主要特点是:不允 许使用母语,用动作和图画等直观手段解释词义和句子。 它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直接学习、直接理解和直接应用。 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一种由直接法演变而来的教学方 法— ——听说法开始在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