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最新修订版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生活(2017年修订)人教版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孟丽复习:回忆文化创新的意义——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导入: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了解多少呢?让我们把探索的目光拉回到5000年前,我们一起来体味华夏5000年来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
说到古代文明,人们就会自然想起四大文明古国,他们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为人类文明的起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那么我们中华文明有怎样的特色呢?他与其他三大文明古国间有什么不同呢?一、古代辉煌的历程◇课堂探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追溯这些古代文明的源流,谈谈你的感想。
◇探究提示:图中的古巴比伦城遗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发源于古代的古巴比论文明和古印度文明,这些古代文明由于外族入侵相继衰落、中断、湮灭;只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2、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过渡:比较四大文明古国的发展历程,只有中华文化流传至今,说明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课堂探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俑博物馆.他赞叹:“能够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
”你能为这个结论作出进一扫证吗?◇探究提示:2003年10月15日9时整。
“神舟”五号我人飞船成功发射。
在环绕球14圈后,于16日6时安全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成人航天术的国家。
人航天技术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巨型航天工程,我国航天事业走的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它所涉及的主要技术都是由我国创造的。
“神舟”五号载人飞行的成功,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得以实现,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在高新科技领域的创造力和自强不息的风貌,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能创造辉煌过去,也一定能创造辉煌未来。
◇点拨:“文化名人”介绍我国儒学宗师孔子的生平,主要评析他对中华文化的重要影响。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过渡:我们说中华文化是源远流长的,有什么凭证?源远流长有什么见证?(为什么说我们的文化是古代传下来的?)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1)汉字过渡:汉字是从哪里来的?——社会实践汉字的发展过程——甲骨文、金文、撰文、隶书、楷体、草书、行书。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练习题
高二()班姓名: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练习题1、经过5年的修订,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正式发行。
新版词典共收单字13000多个,收录条目增加至69000多条。
新版词典在力求权威、科学的基础上,紧跟社会发展潮流、集中民间智慧,“给力”“雷人”等网络热词和“房贷”“蚁族”等时尚用语均被收录。
下列说法中材料未体现的有A.文化创新要立足社会实践B.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C.文化发展要与时代相呼应,与时俱进D.大众传媒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2、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多样性”、“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内在联系是:()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多样性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尊重文化多样性不能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④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尊重文化多样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因为大事件层出不穷,2010年网络新词的产生更迅速,变化更快,传播更广。
像“犀利哥”、“2012”、“XX帝”、“蜗居”等“雷词”(很有震撼力的词语)多为新事件、新闻人物的浓缩和概括。
这表明()A.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C.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网络经营者4、烽火狼烟,晨钟暮鼓。
驿站梅花,鸿雁传书。
从这些古语中我们可以看到()A.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B.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C.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站梅花、鸿雁等都是大众传媒D.当新的传媒出现,旧的传媒就不能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5、农历四月二十六日是炎帝诞辰日。
每逢这个日子,都会有大量海内外炎黄子孙前往炎帝神农农耕文明发祥地湖北随州参加寻根谒祖活动。
2013癸巳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将于6月4日在随州开幕,主题初步拟定为:四海一家亲,共圆中国梦。
这表明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④中华儿女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6、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北京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开始提供英文菜单,但一些菜单的译法闹出不少笑话。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以《文化生活》为例
教海探航 Teachingseafaring252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以《文化生活》为例文/何卓珺摘要: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但在实际的高中政治课堂中却难以落到实处。
故旨在以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为例,探究在高中课堂中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寻求解决之策,如通过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挑选适宜的教学素材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达成加强政治认同感、弘扬科学精神、法治意识与提高公共参与能力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文化生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课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极具独特性,涵盖政治、历史、道德、法律等多方面的内容,若教师因循守旧,不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就很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无趣,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因此,在课堂中要注重“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1 引领学生关注时事,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感政治课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其时效性,作为政治教师,应该具备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敏锐的洞察力,时刻关注最新的政治热点,积累大量可用于教学的素材。
在课堂上应多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与国家观念,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学会关注国家的大小事,强化主人翁意识,并养成关注政治热点的习惯,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对国家政治形成认同感,感受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
以《文化生活》中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为例,文化并非独立而存在,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是能够感受到三者的相互影响。
在提倡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中,仍有一些奉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国家,试图通过文化渗透来削弱和取代别国文化。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家乡人物(风物)志选题指导(教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家乡人物(风物)志选题指导教材分析高中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它是属于“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在“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提到:“以参与性、体验性、探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为主,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通过开放式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注意调查访问与书面学习相结合,现状调查与比较研究相结合,分析研究与参与传播建设相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教材安排的三个学习活动分别采取访谈、调查、建议的形式展开。
由于学生此前少有对文化生活的深度访谈、调查与研究,教师在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方法的指导,关注教材中学习资源的阅读与运用;要充分利用课堂学习的机会,完成选题论证、访谈与调查的设计;要将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通过以上活动来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乡文化生活,在阅读、实践与表达中拓展视野,提高对家乡文化生活的认识能力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
为此,我们可以确定如下学习目标和课时安排。
学习目标:1. 通过关注与参与“家乡文化生活”展开学习活动。
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文化与风俗,深入认识家乡,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
2. 学习访谈、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技能,关注访谈问题的设计和访谈对象的选择。
以“人物志”或“风物志”的形式为家乡留一段记忆。
3. 学习撰写调查报告。
在教材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学习调查材料收集、处理与分析,能合理地制订调查大纲或计划。
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角度,了解家乡的文化生活现状,并撰写调查报告。
4. 在对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丰富家乡的文化生活提出建议,并了解建议书的写法及注意事项。
课时安排第1课时:“记录家乡的人和物”的选题确定、访谈设计第2课时:“家乡人物(风物)志”的写作指导第3课时:“家乡人物(风物)志”的分享与评价第4课时:“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调查准备、方法指导第5~6课时:调查报告写作第7课时: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告互评与修改第8课时:“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建议书的写作指导第9课时:建议书反馈交流及活动反思交流学情分析放假之前,我们给学生布置了课前准备任务:了解浏阳的人、物、历史、习俗等,并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参考《学法大视野》第四单元的相关知识,试着为写一篇家乡人物(风物)志,做好选题。
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的编排问题与修订方向——以《文化生活》为例
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的编排问题与修订方向——以《文化生活》为例发布时间:2021-03-08T11:02:21.90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下)第18期作者:李军[导读] 相对新课标,现在正在使用的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李军神农架林区高级中学湖北省神农架林区 442400相对新课标,现在正在使用的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4年4月第5版,2016年12月第7次印刷。
经过多次修订,内容观点很好的契合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精神,结构也更趋合理,材料引用紧扣时代脉搏,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包括笔者自身在内的一线教师也还是发现了很多教学中不好用的地方,有的地方甚至被称作瑕疵,学生也反映感觉和以前用的教材有些不一样,感觉更懵了。
为了更好教和更好学,以达到教的更好和学得更好的目的,我从四个方面探讨一下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第一单元值得商榷的地方,以求达到更好的完善教材以更好教和更好学,以达到教的更好和学得更好的目的。
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第一单元主要围绕文化及其影响,或者作用来进行理论编排的。
从纵向的角度,开宗明义,教材一开篇就直接由现象入手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文化,并在明确文化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文化与社会的角度阐述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但是“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的核心观点,是后面相应观点和理论展开的基石,说清楚,讲透彻是很有必要的,尽管有的专家和老师认为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首先是一门思想政治课,而不是一门文化理论课程,有其思想性。
比如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晓妹、谢树平老师在所著《《文化生活》教材第二单元解读》一文中,这样的观点就很明显,但这并不是说因此我们就可以不注重理论的逻辑完整和核心概念交代清晰讲解透彻。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第一单元中“文化”这一核心概念就存在交代不清晰讲解不透彻的问题,概念扎堆,有“淡化定义”过甚的嫌疑。
什么是文化生活
什么是文化生活
文化生活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括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艺术表现、文学作品、音乐舞蹈、传统习俗等多种形式。
文化生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食粮,它丰富了人们的内心世界,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文化生活表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
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这些传统和习俗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历史背景。
同时,全球化的发展也使得不同文化之间产生了交流和融合,丰富了人们的文化体验。
文化生活不仅包括了传统的文化形式,还包括了现代的文化产物。
随着科技的
发展,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电视、电影等多种方式来感受和体验各种不同的文化。
这种多元化的文化生活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精神享受。
文化生活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人们可
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在文化生活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情感的交流和共鸣,可以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总之,文化生活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丰富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促进世界各国的和平与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和推动文化生活的发展,让文化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新版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解读(2024版)
(6)教师的视角没转换(学生视角与教师视角差异形成教 学隔膜,发现学生,就是发现自己)
2024/11/12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四个理念七个坚持
四个理念: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特点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坚持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坚持“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融合的课程目标。
高 中 语 文 核 心 素 养 实 施 策 略
2024/11/12
高 中 语 文 核 心 素 养 实 施 策 略
2024/11/12
今秋七年级“部编教材”如何体现课标
关键词一:立德树人 关键词二:语文素养 关键词三:阅读体系 关键词四:写作体系
2024/11/12
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
语文学习
1
2
接受学习——自主学习 独立学习——合作学习 表象学习——探究学习
评价方式:分数量化的单一模式——质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等多元评价
2024/11/12
6.坚持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把读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 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注重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7.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探索语文课程 的创新发展,使语文课程保持“开放”的态势,始终适应时代 的变化。
3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2024/11/12
革命传统 教育
传统文化
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
4
国家主权与 海洋意识
阅读体系
• 由“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课外阅读成为 课程的有效组成部分,沟通课内外阅读,强调单篇阅读与整本书 阅读的结合。
(最新修订版)高中政治思维导图(共60张)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第六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七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第八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第九课 走近国际社会
第十课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十三个显著优势既然是被长期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显著优势”,那就 必须在实践中坚持和完善。为此,《决定》提出了十三个“坚持和完善”, 其中之一就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五课 企业与经营者
第六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
第三单元修三 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五课 文化创新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高中政治详细思维导图
必修1、2、3、4
必修一 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特别说明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 简称《决定》),从十三个方面指出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 优势,其中就包括“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 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原文如下:
超精彩的课件《文化生活》:文化创新的途径(修订版)课件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经之一: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结合上述两个事例,思考:在“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时要注 意什么?
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 追求。
该节目最大的特点与看点,就是 用时尚、先锋的动漫手法,演绎 《 经典优秀的相声小品。声音还是 快 原声,但画面却用动漫演绎。这 乐 种处理方式,使原本就充满喜剧 驿 色彩的相声、小品又增加了幽默 站 的视觉效果。形神俱备的动漫人 》 物造型,妙趣横生的场景与动作 设计,为大家熟悉的作品融入了 时尚元素,注入了新活力。
我国的文学形式经历了哪些形式?
《诗经》 先秦散文 汉赋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 唐诗 现代文学艺术
探究:从文学艺术及 雕塑艺术的发展看, 文化创新除了继承传 统还应怎样?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不断发展。
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回顾旧知: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
思考:文化创新的另一途径是什么呢?
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也是文化创新必 然经历的过程
1、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 借鉴、融合。
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 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散文,诗歌,小说,戏剧……
散文诗
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 借鉴、融合。 怎么办?
音乐赏析:《梁祝》
20世纪50年代,我国音乐学院学生练习曲目大 多是外国音乐家的作品。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 的一些拉小提琴的年轻人,决心创作出中国人 自己的作品。他们以发展音乐为使命,创作出 了感动全世界的经典曲目——《梁祝》。这首 反映中国古老而美丽传说的乐曲,展现了中华 文明文化鲜明的风格和特点,成为通过文化融 合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
2024最新修订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研究
2024最新修订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研究1. 教材简介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是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规定,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情况,为广大五年级学生量身定制的一本教材。
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培养阅读兴趣,提升写作能力。
2. 教材结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共分为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两篇精讲文章和一篇略读文章。
教材内容按照主题进行编排,分别为:- 单元一:人与自然- 单元二:家乡风情- 单元三:民间故事- 单元四:神话传说- 单元五:历史人物- 单元六:科幻世界- 单元七:文化艺术- 单元八:综合实践在每个单元之后,还设有“语文园地”环节,其中包括“词句积累”、“语法讲解”、“阅读理解”和“写作指导”等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3. 教材内容分析本册教材在内容选取上,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例如,在“人与自然”单元,选取了《草原》、《鸟的天堂》等文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在“家乡风情”单元,通过《冬阳童年骆驼队》等文章,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培养对家乡的热爱。
在“民间故事”单元,选取了《牛郎织女》等经典民间故事,让学生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此外,教材还选取了一些历史人物、科幻作品等,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4. 教材特点- 贴近生活: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贴近生活: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 培养兴趣:教材通过丰富多样的文章类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兴趣:教材通过丰富多样的文章类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 注重能力:教材在阅读理解、写作等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注重能力:教材在阅读理解、写作等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 传承文化:教材选取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弘扬了民族精神。
高中思想政治新旧教材比较分析——以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哲学部分为例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新教材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是对旧教材必修三“文化生活”和必修四“哲学生活”的重构与整合,对一线思政课教师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笔者参考新旧教材、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2020版教师教学用书、国培示范培训视频等内容,重点从教材宏观把握、教材微观分析、教学实施建议三个方面对新教材的哲学部分进行深入分析,引导一线教师实现由旧教材向新教材的转变,以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育人。
一、教材宏观把握———高屋建瓴提要钩玄(一)课程性质解读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
例如新教材有四处直接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目;6.3“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一目;7.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一目;9.3“建设文化强国”一目,四处均有直接体现,无形渗透之处比比皆是。
(二)教材编写基本理念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尤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重将价值———以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哲学部分为例岳鑫(淄博市第11中学,山东淄博255000)摘要:对高中思想政治新旧教材进行比较研究,以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的哲学部分为例,从课程性质解读、教材编写理念、教材主要特点、教材设计思路、教材核心问题五个方面进行宏观概括,从教材编写逻辑、教材编写结构、教材编写语言、教材编写内容四个方面进行微观分析,从而在教师素养、课堂改革、学生评价三个方面提出实施建议。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生活(2017年修订)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说课稿一、说教材1、课程地位本课在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伟大民族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民族精神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所以,此课内容在文化生活教材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2、课程内容(1)、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措施。
3、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①通过对兴国革命历史史料分析来阐述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②通过近几年兴国县发展的历程来阐述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③通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探究如何弘扬的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能力,对不同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增强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引用(视频资料、史料图片),阐述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通过我校组织“小红帽”义务帮扶活动,来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学生参与活动探究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②增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③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④增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责任感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难点、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二、学情分析1、学生政治基础较好。
我所要教学的对象是高二(1)班,是文科重点班,第一次月考成绩(试题难度在0.55)全班学生的平均分73分,80分以上的10人。
2、班级尖子生政治不尖,总分前十名中,三人政治成绩偏差。
3、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学习方法不科学。
学生做材料题的得分率偏低,主观题得分情况较差。
因此,我本节课教学方面的主要任务定为:(1)掌握基本知识。
(2)指导正确方法。
2021年最新初中语文超详细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2021年最新初中语文超详细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具有文化自信、民族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形成了2021年最新初中语文超详细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一、课程性质初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理念1. 立德树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
2. 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3. 综合实践:注重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创新驱动: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具备一定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 文化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四、课程内容1. 阅读与鉴赏: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2. 写作与表达: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 口语交际: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
4. 语文实践活动:注重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五、课程实施1. 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2. 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3. 教师培训: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4. 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文化生活是什么
文化生活是什么
文化生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思想观念、艺术表现、传统习俗等方方面面。
文化生活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在文化生活中,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观念。
无论是语言
文字、音乐舞蹈、绘画雕塑,还是戏剧电影,都是人们用来传达自己情感的工具。
通过这些文化艺术形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表达自己,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文化生活还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习俗。
不同的地区、民族、国家都有自
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比如中国的春节、西方的圣诞节,都是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重要的节日,它们不仅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文化认同和精神寄托。
除此之外,文化生活还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文化生活中,人们
不仅仅是在追求物质生活,更是在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比如追求知识、追求美好、追求人际关系等,都是文化生活中重要的方面。
总的来说,文化生活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
它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创新和发展。
通过文化生活,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世界,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文化生活,传承和发展好我们的文化传统,让文化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精神支柱。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生活(2017年修订)探索赣南客家文化
赣南多姿多彩的客家艺术赣南多姿多彩的客家艺术赣南蕴藏着丰富的客家艺术资源,研究并发掘这些文化,成为我们这代赣南人不可忽视的历史责任。
明清以来,赣南流行着不少土生土长、丰富多彩的戏剧、曲艺等艺术形式,有赣南采茶戏、宁都采茶戏、东河戏、赣州南北词、兴国南北词、宁都道情等,其中以赣南采茶戏影响最大。
赣南采茶戏形成于明末清初安远县九龙山一带的茶区,艺人在演艺中将粤东传入的采茶灯融于赣南的灯彩艺术之中。
经过长期锤炼,到清初时就从唱茶歌、舞茶灯的原始形态衍变、创造形成了有简单情节,以大姐、二姐、茶童3个人物角色表演的最早赣南采茶戏——三角班。
由于采茶戏源于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所以发展很快,迅速传入到信丰、于都、石城、赣县等地。
清乾隆年间,赣南采茶戏向外传播,成为赣中、赣东、湘中、闽西、闽北、粤东、粤北及广西一带的流行戏剧。
赣南采茶戏的舞蹈形态组合有三大部分。
一是丑中见美的矮子步;二是风韵独特的单袖筒;三是优美动人的扇子花。
这些舞蹈动作皆来源于山区的生活。
赣南采茶戏的传统剧目有82种,分灯戏和杂套戏两大类。
灯戏即茶灯戏,代表剧目是《九龙山摘茶》;杂套戏的代表剧目是以《反情》、《卖杂货》、《上广东》、《大劝夫》组成的“四大金刚”和以《日肖妹子》、《补皮鞋》、《钓虫另》、《老少配》组成的“四小金刚”。
如今,赣南采茶戏正焕发新的青春。
东河戏,是诞生于赣南的古老剧种之一,因发源于赣南贡江流域故称“东河戏”。
明代嘉靖年间,在赣县与兴国交界的田村、白鹭等地流行一种以高腔曲牌清唱故事的坐堂班,坐堂班又在民间庙会游神,在“扮故事”形式上发展到以高腔大本戏为主的舞台演唱,形成东河戏雏形。
清代发展成为有高、昆、弹三大声腔、较为完整的地方剧种——东河戏。
其传统剧目在1950年以前保存有一千余种。
代表剧目有《雷峰塔》等。
中央苏区时,还改编了不少东河剧现代革命剧目,如《活捉张辉瓒》、《送郎参军》等,影响很大,风靡一时。
赣南的民歌和曲艺也同样透散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读后感
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读后感二○○四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我到办公室去拿东西,无意间发现一个同事躲在角落里读书。
因为好奇,就要了来看。
那本书,就是《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
这本书,当时我只读了二十来页就被人家要走了。
此后,曾跑到附近几家书店去问,都被告知没货。
再后来,打电话到江西人民出版社的销售部,对方同样告知我没货。
就这样遗憾地搁置下来。
此后,我在豆瓣网和孔夫子旧书网上了解到,这本书在香港也有一个版本,是明报出版社出版的。
但是身居内地,无缘得以一窥真的面目。
再后来,我在网上发现,《晚清大变局》本身也有香港明报版的复印本,售价是一百元人民币。
江西人民版的也有复印本,价格不太清楚。
不过,在朋友的帮助下,我最终还是搞到了一本一九九二年版的《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是海天出版社出版的。
有朋友说,这本书,是江西人民版的前身。
在国内,诸如《晚清大变局》这样一本书,有如此多的热心读者在寻求,有如此多的故事在传说,又有如此多的版本在流传,我想,除了袁伟时先生,无人能出其右了。
写了这么多关于《晚清大变局》一书的文字,自己都感觉像是野狐禅。
不过,据我了解,很多读者在谈到袁伟时的著作时,都是赞不绝口的。
之所以如此,无非是基于两个前提的存在:其一,眼下正处于一个读史的热潮;其二,袁伟时先生带领大家与古人与历史对话,这工作做得很有趣。
就第一个前提而言,我想不免拾别人一点牙慧。
我们为什么要读史?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其一,了解古人的生活,当然包括政治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也包括古人的趣事和逸闻;其二,试图从历史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变迁中,寻找到一点社会发展的轨迹。
前一种目的,随便读读历史常识就可以知道。
因为我们身边并不缺少此类的野狐禅和段子式的文字。
至于第二个问题,则是很多读书者的兴趣所在。
对于几乎所有读书者而言,大家都认为历史是可知的,而且是有规律可循的。
在这样一种心态的驱使下,努力揭开历史兴亡的规律就是每个读史者所最好奇的了。
2024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最新修订版)原版
2024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最新修订版)原版一、课程性质英语是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活动中广泛使用的语言,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沟通工具,也是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载体之一,对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作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
学习和运用英语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文化,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逐步形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客观、理性看待世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学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理念(一)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英语课程》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 发点和落脚点。
围绕核心素养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改进考试评价,指导教材建设,开展教师培训。
(二)构建基于分级体系的课程结构遵循外语学习规律,借鉴国际经验,立足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育实际,充立 循 序 渐 进 、 可 持 续 发展 的 九 年 义 务 教育英 语 分 级 体 系 由低 到 高 明 确 学 习 内 容 与 要求 。
课 程 以分级 体 系 为 依 据 , 因地 制 宜 , 因 材 施 教 , 确 定 起 始 年级 和 学习内 容 要 求 , 灵 活 安 排 教 学 进 度 。
(三)以 主 题 为 引 领 选 择 和 组 织 课 程 内容《 英 语 课 程 内 容 》 的 选 取 遵 循 培 根 铸魂 、 启 智 增 慧 的 原 则 , 紧 密 联 系 现 实生活 , 体 现 时 代 特 征 , 反 映 社 会 新 发展 、科 技 新 成 果 , 聚 焦 人 与 自 我 、 人 与 社 会和人 与 自 然 等 三 大 主 题 范 畴 。
内 容 的 组织之主题为引领, 以 不 同 类 型 的 语 篇 为 依托 , 融 入 语 言 知 识 、 文 化 知 识 、 语 言 技能 和 学 习策 略 等 学 习 要 求 , 以 单元的 形式呈现 。
关于《文化生活》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修订说明
义 伟 大 旗 帜 , 当代 中 是
国发 展 进 步 的旗 帜 , 是 宋 全 党 全 国各 族 人 民 团 结 奋 斗 的旗 帜 。” 告 报 对 文 化 建 设 提 出 了 新 的要求 。这 就 是 : 强 加 文 化 建设 , 明显 提 高 全
舞
堂
的进步时 ,中国仍然处于 日趋没落 的封建专制 统 治之 下 , 经济 、 治 、 化 都 落后 了。如 何 赶 政 文
彻 落 实科 学 发展 观 , 继
续解 放 思 想 , 持 改 革 坚 开放 ,推 动 科学 发展 , 促进社会和谐 , 为夺 取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新 胜 利 而 奋 斗 。 报 告 强 调 :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
二 、 落实上 述第 一点 和第二点 精神 , 为 将第
九课“ 建设 中 国特 色社会 主义 文化 ” 了比较大 作
的修改 。主要 突 出三点 :一是 大力加 强社会 主 义 核心 价值 体系建设 ;二是 凸显在 文化建设 中 坚 持 中国特 色社会 主 义理论 体 系指导 地位 的重 要 性 ;三是建 设 和谐 文化 。修 改后 的第九课 具 体 内 容如下 ( 只列教 材宋体 字部 分 ) 。 第 九课 推动社会 主义 文化 大发展 大繁荣 第一 框 : 持 中国先进 文化 的前进 方 向 坚 第一 目: 负发展 中国先 进文 化 的使命 肩 中华 文化 曾有辉煌 的历 史 。但是 ,当近代 西 方 国家 冲破封 建制 度 的罗 网 ,取 得 日新月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