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解读

合集下载

第1讲课程标准解读

第1讲课程标准解读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二)识字与写字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 首,能基本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 架结构。 4.写字姿势正确,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二)识字与写字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和 声调,能准确拼读和整体认读音节。 能准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掌握 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习用音 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四)写话 1.留心周围的事物,能围绕某个话题,用学 过的词语、句式写一段话,能描写系列图 片; 2.愿意将写的话读给其他人听,与他人分享 写话的快乐; 3.学习写日记、留言条、请假条等,尝试用 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四)写话
4.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5.每学年安排的课内写话不少于16次。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7.具备识字写字能力。认识常用汉字
3000个以上,其中要求掌握2500个左右。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有一定的速度, 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认识7000个以上汉语常用词,掌握其中 的6000个左右,学会使用300个习惯用语, 能在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中正确地理解 和运用。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6.能听懂老师的汉语授课,积 极参与数学和其他课堂教学活动, 踊跃发言。 7.与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 有礼貌。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二)识字与写字
1.对汉字学习有兴趣,有识字的愿望。 2.认识300个以上常用汉字,其中100 个左右会写。认识1000个以上常用词, 掌握其中的800个左右。掌握100个左 右基本句型。
第一部分 前言
2.正确把握汉语教学的特点

新疆全日制民族中小学双语汉语课程标准

新疆全日制民族中小学双语汉语课程标准

新疆全日制民族中小学双语汉语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双语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系中,汉语是主要的授课语言之一。

汉语教学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前提和保障。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发展,随着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少数民族公民的汉语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包括表达交流与识字阅读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于全面实施双语教学的精神和要求,在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汉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并参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制定出本标准。

一、课程性质1.汉语教学是国家通用语教学国家通用语的教学和民族语言的教学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语言教学。

学习、掌握作为国家通用语的汉语,对确立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学生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等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从课程来看,汉语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工具性是指汉语课作为民族中小学的主课程之一,应该完成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所谓基本素质包括热爱祖国、热爱家园,热爱学习,学会学习,打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汉语课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在双语教学中,汉语是少数民族学习其他学科和文化的主要工具,是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的工具。

人文性是指语言包含的深刻文化内涵。

汉语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自己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它记载了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精神。

这就是汉语的人文性。

学习汉语就是学习中华文化,确立中华文化认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同时,学习汉语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操的过程,是综合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过程。

3.从语言学习的先后顺序来说,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汉语学习是在学生学习母语后进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利用母语学习的经验和知识,逐步学习汉语知识,获得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解读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解读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解读2021 年下半年国家教育部在满洲里召开了专门会议,讨论通过了经多次修订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汉语课程标准》)。

它的出台标志着新课程背景下,对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具有统一规范作用的新的课程标准的诞生,也意味着1982 年我国针对少数民族汉语课程建设制订的第一部法定文件《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汉语教学大纲》)的结束。

《汉语课程标准》适用于以民族语言文字讲课为主,单课加授汉语(含采用其他双语教学模式)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

它不仅是各民族中小学必需要遵守和达到的最低标准,也是各民族中小学学业评价的主要依据,又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编写教课书的主要尺度。

把《汉语教学大纲》改成《汉语课程标准》,这不单是一个名称上的转变,它给民族中小学的汉语教学给予了很多新的内涵,指明了在新世纪我国全面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汉语课程改革的方向。

新制定的《汉语课程标准》,总结了《汉语教学大纲》实施20 连年的经验和教训,借鉴了相关课程改革的经验,和原来的《汉语教学大纲》相较,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冲破:一是《汉语课程标准》从教育宗旨上,加倍明确了承担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使命,确立了以提高汉语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终极目标的教学定位。

二是从教学目标上强调了三维目标,即要求咱们在汉语教学中做到知识与技术、进程与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统一;三是从教学形式上强调了整合,即从过去的强调教师、教材,到此刻的强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要求咱们使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的环境,是四个因素彼此之间持续互动的动态进程;四是教学理念上强调了树立五个观,既要树立新的教学观(教学实质上是交往或对话……)、教师观(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增进者;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学生观(“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

民族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民族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民族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民族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是指在民族地区小学开设的汉语课程所应遵循的教学要求和内容规范。

民族小学汉语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汉语教育的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权益,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课程目标。

民族小学汉语课程标准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

具体来说,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

学生应能够准确地听懂汉语,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理解并阅读各种文本,能够用规范的汉字书写。

其次,课程标准也要求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学生应该了解汉语的基本知识,包括汉字、词汇、语法等,同时也应该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包括诗词歌赋、传统节日、历史故事等。

二、课程内容。

1. 听力,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

通过听故事、听对话、听音乐等形式,提高学生对汉语的听力理解能力。

2. 口语,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朗读课文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阅读,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诗词、故事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写作,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作文、日记、诗歌创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5. 文化,课程应该注重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通过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古诗词、传统节日等形式,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三、教学方法。

在实施民族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时,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可以采用游戏教学、合作学习、情景教学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应该注重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四、评价标准。

在民族小学汉语课程中,评价标准应该注重全面发展。

不仅要评价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应该评价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评价内容应该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多个方面,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念

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念

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念作者:徐学文来源:《内蒙古教育·基础教育综合版》2008年第10期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汉语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界定:“汉语是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课程”,并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指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应“充分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特点”。

可见,第二语言教学理念是《汉语课标》的核心概念。

我们有必要对此“理念”认真加以研究,不断提高认识,才能在汉语教学中真正做到“充分体现”。

一、提出第二语言教学理念的法律依据首先对第二语言教学理念中涉及的几个教学用语及其相互关系作简单的解释。

1.母语和第一语言:《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母语)“指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在一般情况下是本民族的标准语或一种方言。

”这是从时间上定义母语的,很明显有失偏颇。

我们认为母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

同一个民族的成员具有相同的母语,即使母语不是该民族人民首先学习的语言。

如汉族的母语是汉语,蒙古族的母语是蒙古语,维吾尔族的母语是维语,藏族的母语是藏语。

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回族和满族、壮族一般使用汉语,其他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母语。

对于国外的华裔子孙来说,无论他在哪里出生,无论他首先学习的是哪种语言,其母语都是汉语;对于国内的其他少数民族兄弟来说,本民族的语言是他们的母语。

2.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是指最先习得的语言,通常情况下是指母语,但是第一语言不一定都是母语。

比如,对于旅居国外的华裔子孙来说,他们的母语本是汉语,但因他们不在母语环境中出生,没有条件学习母语,因此当地的通用语言,如英语或其他语言也就成为了他们的第一语言。

对于在国内的少数民族兄弟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母语是他们的第一语言,但是在一些多语种环境中生活的少数民族也不完全如此。

比如说青海省黄南州的蒙古族自治县,这里的蒙古族因长期与藏族杂居,失去母语,藏语成为了他们的第一语言。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学段标准……………………………………………………一、语言知识……………………………………………………………二、语言技能……………………………………………………………三、文化意识……………………………………………………………四、学习策略……………………………………………………………五、情感态度……………………………………………………………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科书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附录Ⅰ要求掌握的现代汉语常用字(略)附录Ⅱ要求掌握的现代汉语常用词(略)(1)(1)(2)(4)(5)(9)(9)(10)(12)(13)(14)(16)(16)(24)(27)(28)第一部分前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和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应该加强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

民汉双语教学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利于增强各民族学生的祖国意识,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汉语课程标准分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两个阶段。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母语为非汉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程的少数民族学生,适用于以民族语言文字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含采用其他双语教学模式)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汉语教学。

我国重新修订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我国重新修订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龙源期刊网
我国重新修订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作者:吴晶
来源:《江西教育·管理版》2014年第04期
记者日前从教育部获悉,在2006年发布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基础上修订的《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已投入使用,更加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

据介绍,汉语应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五个方面综合发展的基础之上,新的课程标准按照九年一贯的学习系统进行设计,按一至二年级、三至四年级、五至六年级、七至九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标准”。

同时,这一标准为学生制定了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一系列专业技能在内的学习策略,学生可在学习中根据不同情况,学会应用各种学习策略,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促进学业的发展,还针对民族地区的特色情况给出教学、评价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建议。

(新华网 2014年2月1日)。

从《汉语文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

从《汉语文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

从《汉语文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作者:徐学文来源:《内蒙古教育·综合版》2014年第08期1982年9月在呼和浩特召开的座谈会上,我国第一部《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大纲》起草人徐学文讲解大纲内容我国民族中小学的汉语课程改革,是从制订《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以下简称《汉语文教学大纲》)开始的,迄今历时三十多年,其间几易其稿,几易其名,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年10月~1987年6月),座谈研讨、组织编写、制订试行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国家没有制订全国统一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大纲》,各民族地区是自行其是的。

1976年“文革”结束, 1977年国家开始恢复高考招生制度。

而在 1977~1980年的4年高考中,每年针对民族考生出的汉语文试题,都是委托给普通高中毕业生出语文试题的命题人员代出的。

由于这些命题人员不了解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情况,他们出的试题往往脱离学生实际水平,偏深、偏难,不能不引起民族地区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强烈不满。

基于这种情况,制订一部全国统一的《汉语文教学大纲》成为当时一项刻不容缓的紧急任务。

为此,教育部于1980年10月在北京召开十省区民族教育有关人员座谈会,首次研究制订《汉语文教学大纲》的问题。

时任教育部副部长浦通修亲自到会讲话,民教司司长彭克主持座谈会,对于《汉语文教学大纲》“前言”中涉及的政策性问题,归纳出以下几点:1.对汉语言文字如何界定。

2.学习民族语文和汉语文的关系如何摆布。

3.学习汉语文的意义如何阐述。

4.学习汉语文的年限如何安排。

与会者经过充分讨论,取得了以下共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语文事实上已经成为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

在使用民族语文进行教学的民族中小学,学生首先应当学好民族语文,有条件的也应当学好汉语文。

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文,对于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为祖国四化培养民族人才,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都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出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

教育部出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

龙源期刊网
教育部出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
作者: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4年第07期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自2006年发布以来,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建设,有力推动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根据试行情况,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进行了修订完善,形成了《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于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

各地要将《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作为双语教师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组织开展对民语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汉语教师、校长以及各级汉语教研员的培训,帮助他们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修订后汉语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切实将汉语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汉语教学中。

(教育部网站,2013-12-25)。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解读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解读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解读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一项汉语课程标准。

该标准规定了民族
中小学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它从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全面发展出发,根据民族中
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标准。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基本要求,包括课程目标、学科特点、学习要求、教学内容及原则等;二是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汉语课程内容、语文
知识与能力、汉语文体。

汉语课程内容包括普通话、听说、读写、语言文化等;语文知识
与能力包括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能力等;汉语文体包括书面文体、口头文体、文言
文等。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
爱护母语的意识,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增强学生汉语能力,更
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中小学汉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课堂教学应
重视对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多种教学模式应结合实际情况,使教学更有趣、更有效;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语言能力;教材应按照有
效的教学方法编写,注重突出民族特色,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母语;教师应加强师资培训,
提高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质量。

只有坚持贯彻《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才能真正提高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质量,让
学生更好地掌握母语,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是教育部颁布的一项重要教育标准,旨在规范和指导我国各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工作。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因此,制定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学生语言文字的基本功。

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而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通过大量的课堂练习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能够准确、流利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

其次,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种文学作品、科普读物和实用性文章,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此外,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体现。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写作、多练习,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最后,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文化素养。

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和文化内涵,学习古代文学名著,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

总之,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教师应该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认真备课、扎实教学,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现代汉语教学》课程标准(试行)

《现代汉语教学》课程标准(试行)

《现代汉语教学》课程标准(试行)
现代汉语教学是一门复杂且重要的课程,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它也
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这也是许多发达国家以及我国今天的教育形势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现代汉语教学课程标准(试行)》的出台,就是为了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中现
代汉语教学质量,实现高效能、多元化和开放式教育,从而使语言学习更贴近实际。

这份标准呼应了行业质量提升,旨在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加深了教学
深度、宽度和可操作性。

一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明确不同层次学生的课程内容和要求,有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是从设计课程的角度出发,全面促进现代汉语教学,保证教学的效果。

它还在课程体系、重构学习方式、培养实际课堂等几个方面提出更加合理、有效和可操作性的技术要求。

此外,该标准对现代汉语教育质量控制还具备许多先进的启发性,强调学习者
应具备的语言技能并培养其创新能力。

例如,要求学生的发音及口语流利,掌握语调、语体和语法等,此外,还着重有利于学生完成社会活动等,这也使得现代汉语教育更有效,有助于个人发展。

总之,《现代汉语教学课程标准(试行)》对促进高等教育传承与发展都将发
挥重要作用,将极大促进现代汉语教学质量提升,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一份非常有价值的标准。

《国家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课件解读与教学思考

《国家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课件解读与教学思考

课程标准中的语文学科基本素养
探讨语文学科的基本素养要求,包括文化传承、思维发展和情感认知等方面。
课程标准中的语言文字表达能 力
深入解析课程标准中对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要求,包括语言运用和写作创作 等方面。
课程标准中的阅读能力
阐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和方语文课程标 准》课件解读与教学思考
《国家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教师们教学的重要参考,本课件将深入解读 课程标准的体系结构和关键要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思考。
课程标准的制定背景与意义
了解国家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背景,认识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教育 的重要意义。
课程标准的体系结构与框架
详细介绍国家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体系结构和框架,包括学科基本素养、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要素。
课程标准中的口语交际能力
讨论课程标准中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和培养方法,并提供一些教学思路。
课程标准中的信息意识与文化素养
介绍课程标准中对学生信息意识和文化素养的培养重点,以及培养方法和策略。

汉语课程标准

汉语课程标准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第三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编写说明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沿用了二十多年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应该改为《全目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那么,为什么要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呢?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教学大纲有哪些区别?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现就这些问题作个编写说明。

名称的变化.标志着汉语课程内涵发生了深卖l变化。

教学大纲以课程教学内容为核心,系统地规定本学科必须教授的相关内容;课程标准则站在新课程观的角度,提出汉语教学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和阶段目标,这些目标的达成不仅涉及教学内容,而且涉及到汉语教学的全过程,是对教师、学生、课本、考核等各个方面提出的总的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

一、课程标准着眼于来来少数民族公民素质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

它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科书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因此,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汉语教学大纲已不足以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变化。

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完整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表现形式。

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面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发达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的日益频繁,为培养在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少数民族新一代,在国家的汉语课程标准中应当首先规定国家对未来少数民族公民在汉语基本素养方面的要求,而不是过多地规定通过怎样的教学过程达到这一要求。

因此,对未来公民素质的目标要求和应达到的标准,应当成为汉语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汉语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用民族语言文字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汉语课程的性质,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
行)》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教育部
•【公布日期】2006.10.10
•【文号】教民[2006]5号
•【施行日期】2006.10.10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失效
•【主题分类】基础教育
正文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
行)》的通知
(教民[2006]5号)
为适应形势发展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我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在总结多年来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实践经验和“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SK)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我部制定了《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现印发给你们。

同时,由教育部2002年印发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试行)》不再使用。

我部已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请直接与人民教育出版社联系订购。

教育部
二00六年十月十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名:《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解读作者: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原价:12.10出版日期:2007-6-1ISBN:9787107204371字数:148000页数:128印次:2版次:1纸张:胶版纸开本:16开商品标识:20267256编辑推荐内容提要教育部于2006年10月颁布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汉语课程标准》)已经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这部课程标准是依据教育部于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精神编写的,体现了国家对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汉语课程标准》是汉语教材编写、汉语教学、学业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汉语课程的依据,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阐明了汉语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利用、评价和教学等方面的建议。

这本《(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解读》(以下简称《解读》)是由教育部民族教育司组织专家撰写的。

编写这本《解读》的主要目的有两个:1.帮助广大汉语教师、教研人员、教学管理人员进一步了解《汉语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目标要求和实施建议,以利于民族地区汉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2.实现《纲要》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要求,为培训中小学汉语教师提供资料。

《纲要》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有效、持续的师资培训计划,教师进修培训机构要以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培训为主要任务,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

”《解读》为汉语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了新课程的学习内容和相应的背景资料,重点阐述了课标研制组对汉语课程性质、目标、实施建议的理解和说明。

目录第一章研制《汉语课程标准》的时代背景第一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流第二节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第三节汉语教学改革的形势和《汉语课程标准》的研制第二章汉语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第一节汉语课程的性质第二节汉语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三章汉语课程的目标第一节课程总目标第二节课程阶段目标第三节小学阶段课程目标第四节初中阶段课程目标第五节高中阶段课程目标第四章汉语教科书的编写与教学实施第一节关于教科书编写第二节关于口语交际教学第三节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第四节关于阅读教学第五节关于作文教学第五章汉语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第一节汉语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第二节汉语课程评价的实施第三节汉语教师评价制度的建立第六章汉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一节课程资源的广泛性第二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七章汉语教师的基本素养第一节基本理论素养第二节基本教学素养第八章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第一节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简介第二节《汉语课程标准》与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作者介绍文摘第一章研制《汉语课程标准》的时代背景第一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流为什么要搞课程改革?对这个问题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应对国际教育发展潮流的重要举措,是大势所趋。

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了进一步提高综合国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了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这次课程改革就是实施这一国策的一个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国家的政府都把振兴教育作为应对世界形势发展的基本国策,进而开展了深入持久的教育改革。

我国的这次课程改革,可以说是整个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部分。

面对世界课程改革的大趋势,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具体情况,教育部决定“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阐明了这一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这些目标同样也是汉语课程改革的目标。

这次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而研制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则是课程改革这一系统工程中的重点工程。

2000年9月,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课程标准研制工作正式开始。

2001年秋季,教育部颁布了18门课程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实验稿,标志着中小学的课程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也标志着新课程在全国进入实验阶段。

经过6年的实验,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果。

教育部2007年初在北京召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启动会议,已经实验6年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将开始全面修订。

第二节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中小学的汉语教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在教科书的编写还是在课堂教学、学业评估和考试命题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中小学的汉语教学在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改革民族中小学的汉语教学,已经刻不容缓。

一、汉语教学情况第一,民族中小学的汉语教学是指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的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性质上属于第二语言教学。

既然如此,那么,无论是大纲的制订、教材的编写、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学业的评估,都应该更多地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

但是,长期以来,民族中小学的汉语教学普遍模仿或照搬了汉语母语教学的路子,并没有从第二语言教学这一根本点出发,真正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造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脱节,在教学中注重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的讲授,忽略了汉语实践能力的培养,挫伤了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第二,从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汉语教学应将培养学生的汉语能力作为重点目标。

但是,长期以来,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存在重书本知识,轻实践能力,尤其是存在轻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倾向,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不能适应毕业后升学或就业的需要。

第三,目前的课堂教学主要承袭了汉语母语教学的教学方法,没有顾及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

教学模式大体都是“背景介绍——范读或自读——扫除字词障碍——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色”,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这和课程标准提倡的要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探索相应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要有创新精神、要有个性化等,是不相符的。

因此,要搞好汉语课程建设,必须用新的课程理念和目标要求,抓好教师培训,为教师提供强有力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教科书编写情况二十多年来,各个民族地区的汉语教科书编写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按照基础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要求,现行汉语教科书还存在不少问题。

长期以来,民族中小学使用的汉语教材基本上是以全国通用的语文教材为蓝本进行改编的。

不管是课文的选择、练习的设计,还是汉语知识的讲解、语言技能的训练,基本上是沿袭和模仿普通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模式,没有脱离普通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局限,只是在程度上有所降低。

这些教材只是普通中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缩影,并没有真正从第二语言教学的特殊性出发,考虑如何更好地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同.时,有些教科书内容依然存在繁、难、偏、旧的问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

汉语教材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和当时人们对汉语课程的性质、地位的认识不足有关。

三、考试命题情况2005年以前的高考汉语试题的结构是:总分是150分,其中基础知识70分,阅读30分,作文50分;2005年和2006年的高考试卷总分是150分,其中基础知识48分,阅读42分,作文60分。

其中基础知识虽然从纯知识的考查朝着实用方面发展,但知识性的考题还是占了主要部分,汉语能力的考查仍然薄弱,命题往往根据现行教材的内容来考虑。

另外,有些在普通中小学语文考试中早已改进的内容,如单纯的语法内容和文学知识的考查题等,还相当多地保留着。

第三节汉语教学改革的形势和《汉语课程标准》的研制多年来,为改革传统的汉语教学,教育部门做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1996年教育部在新疆召开“全国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研讨会”,研讨了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在能力测试方面的经验,并从1998年开始,在民族地区进行为期两年的汉语水平考试试点。

为进一步推广汉语水平考试的经验,推动汉语教学改革,1999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草案)》,在民族地区与《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大纲》并行。

2002年,教育部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大纲》做了一次全面修订,并正式更名为《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

从2005年开始,教育部又着手研制新的课程标准。

通过有关专家和一线教师近两年的努力,教育部于2006年10月颁布了《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汉语课程标准》)。

《汉语课程标准》总结了以往大纲的经验和教训,借鉴了相关课程改革的经验,和原来的大纲相比,在以下六个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指明了在新世纪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形势下汉语课程改革的方向,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

上个世纪,我国民族中小学的汉语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时代在进步,要求汉语教学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课程标准按照教育部颁布的《纲要》的精神,提出了汉语课程一系列新的理念、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

可以说,课程标准的意义,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它更好地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第二,明确了承担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使命。

课程标准自始至终贯穿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汉语教学的一项新的历史使命。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汉语课程的首要性质是工具性,同时兼顾人文性,把注重培养民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汉语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点,并注意从学习的各个环节上实施素质教育。

比如,课程标准结合不同阶段课程目标的实施,在学习习惯方面提出要求,如“努力养成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养成默读的习惯”“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等等。

学习习惯培养目标的提出,不仅有利于学生打好学习汉语的基础,而且有利于学生深造和终身发展,这完全符合实施素质教育有关能力培养的要求。

第三,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建构。

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提出要求,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这是一个根本的突破,对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一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