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对儒家元典的传播 11 2 2
2023年尔雅通识课国学智慧题库与答案
孔子在文化上旳承上启下1.孔子出生在公元前旳什么时候?公元前551年2.周朝旳礼乐制度和文献典籍在如下哪个地方得到了比很好旳保留?鲁国3.在商周时期,某些民族旳经验通过文字被记录在哪里?甲骨文、铜器铭文4.在周朝时期,将某些人们旳生活经验、习俗等进行总结形成了如下哪些书籍?《诗经》、《周易》、《尚书》5.《论语》既是四书之一,也是现存较早较完整记录孔子言行旳一本书。
√6.东周到最终衰弱到甚至无法添置某些礼器乐器。
√7.孔子给中华民族指出了努力旳方向,初步塑造了中华民族旳精神家园。
√《论语》中旳君子和小人1.《孔子》这本书内容极其旳广泛,重要由多少篇构成?202.在论语中“君子”和“小人”一词分别一共出现多少次?107次和24次3.我们可以从如下哪些书籍中看到古人对鬼神、天地等信奉旳记载?《左传》、《国语》、《楚辞》4.在世界上,对人类而言旳如下哪些属于比较重要旳关系?天跟人旳关系、人与人旳关系、神与人旳关系、自我关系5.孔子摒弃了鬼神观念,开创了人文理性旳时代。
√6.在夏商朝时期,祭祀、信奉天地、信奉鬼神等现象较少出现。
×7.在时间阶段上而言,中国旳文化比西方旳文化更早旳进入到人文理性时代。
√8.“美言不信,信言不美”这句话出自庄子。
×君子旳内涵1.君子其最主线旳一种道德底线是什么?仁2.在如下哪本书籍中记载了夫妻旳相处之道?《世说新语》3.人到达何种条件才具有了人类基本旳道义? 对父母旳感恩之心、对妻子旳保护之心、对孩子旳保护之心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孔子对提高自身修养而提出来旳。
√5.“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恰恰是让人开始放弃某些东西。
×6.君子在做人、培养自己德行旳时候要抓住主线,这种主线是自己安身立命旳基础。
√君子之道1.“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是谁说旳?孔子2.“泛爱众而亲仁”是如下哪个学派提出旳?()A、佛家B、法家C、道家D、儒家我旳答案:C得分: 0.0分3.如下哪些君王是通过好旳德行政策旳推行而得到越来越多人旳尊重和爱戴?尧、周文王、舜、禹4.从心态上讲,成为一种君子必然要有一种积极旳心态。
儒家思想演变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儒家思想演变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理解儒家思想的演变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与儒家思想演变相关的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其代表人物是孔子。
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致力于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和社会秩序。
孔子的核心思想包括“仁”“礼”。
“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强调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礼”则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制度。
例题: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以下对“克己复礼”理解正确的是()A 克制自己,恢复周礼B 战胜自己,遵循礼节C 约束自己,实践礼仪 D 克制私欲,践行礼法答案:A知识点:孔子认为要通过克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才能实现“仁”的境界。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1、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孟子主张“仁政”,认为统治者应该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百姓的疾苦。
他还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的善良本性是与生俱来的。
例题:孟子提出“仁政”思想,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其“仁政”主张的是()A 省刑罚,薄税敛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D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答案:B知识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了百姓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孟子对百姓的关怀和重视,是其“仁政”思想的核心体现。
2、荀子荀子也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但他的思想与孟子有所不同。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规范来引导人们向善。
他还强调礼法并重,认为礼和法对于维护社会秩序都具有重要作用。
例题: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A 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后天的环境导致了恶B 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通过道德修养来改变 C 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依靠法律来约束 D 人的本性是恶的,无法改变答案:B知识点: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道德修养来改变,使之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
2019-2020学年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 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清北班) 解析版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清北班)解析版范围:必修三全部;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1.5*40=60分)1.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
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
【点睛】儒家代表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加强道德修养进行教化,正如本题中的“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考生只要理解儒家的主要观点,紧扣孟子所说的“德”“仁”,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2.《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一儒学的发展与演变ppt课件-PPT精品文档
此外,荀子曾经批评过“子张氏之贱儒”、
“子夏氏之贱儒”、“子游氏之贱儒”(《 荀子· 非十二子》)。颜回最为孔子所称道, 其次有子夏、子贡、曾子等社会影响很大。 吴起、禽滑釐曾从子夏受业,墨子本人也曾 从儒家受业。早期法家李悝(李克)也是子
夏的弟子。曾参著《孝经》,与子思、孟子
一脉相承。
孔子墓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
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 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 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 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 孙丑》下)
“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思则殆。”(《论
语·为政》)
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十大门徒。 《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著录67人,闻见于书
传者35人。孙子思,名伋,著《中庸》。 《韩非子· 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自孔子之死也,有 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 氏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 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故孔、墨之后 ,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 皆自谓真儒、墨”。
离娄》上) “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仁则荣,不仁则辱。”(《孟子·公孙丑 》上)
他还是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尚书· 五子之
歌》中最先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 思想;孔子继承这种思想,提出“爱民”思 想;墨子要求兼爱、非攻;孟子系统而完备 地创立了“民本”政治学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尽心下》) 他认为君有道,则事之,君无道,则弃之。 谴责独夫民贼,认为独夫民贼,天下人,人 人可得而诛之。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孔子与《论语》》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绪论单元测试1【判断题】(2分)《论语》是由孔子及其弟子所著述的阐述修己安人之道的儒家经典。
()A.错B.对2【多选题】(2分)《论语》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因为()。
A.读《论语》是修己安人的重要途径;B.孔子的教诲在今天依然有着强烈的现代意义;C.《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典籍,极具文化价值;D.《论语》是当今社会道德价值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测试1【单选题】(2分)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类思维范式的四大奠立者是:()A.孔子、佛陀、耶稣、柏拉图B.老子、佛陀、耶稣、柏拉图C.老子、孔子、佛陀、苏格拉底D.孔子、佛陀、耶和华、苏格拉底2【单选题】(2分)《论语》与()()()合称四书A.《礼记》、《大学》、《春秋》B.《尚书》、《诗经》、《春秋》C.《大学》、《孟子》、《中庸》D.《易经》、《尚书》、《诗经》3【单选题】(2分)东汉赵岐赞《论语》为:();唐代薛放赞《论语》曰:();明代杨宗吾认为《论语》:()近代梁启超先生指出《论语》:()A.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也、六经之菁华、六经譬则山海,《论语》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阶乎、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B.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六经之菁华、六经譬则山海,《论语》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阶乎、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也C.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也、六经譬则山海,《论语》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阶乎、六经之菁华、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D.六经之菁华、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也、六经譬则山海,《论语》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阶乎、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4【单选题】(2分)孔子与《论语》对中华文化精神的塑造,大体可以概括为()()()()A.“修己安人”“经世致用”“崇伦尚德”“守中贵和”B.“以人为本”“崇伦尚德”“经世致用”“守中贵和”C.“以义为先”“崇伦尚德”“经世致用”“守中贵和”D.“以人为本”“兼容并包”“经世致用”“守中贵和”5【判断题】(2分)“以人为本”是孔子儒学的基本主张,这种主张在政治上就是“仁政”“民本”思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题单元训练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1.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礼记礼运》(1)这种“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谁开始的?他建立了什么王朝?(2)“父传子,天下为家”,标志着什么制度取代了禅让制?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贤),不足(不能)授天下,于是乃权(领导权)授舜。
授舜,则天下得其利(好处)而丹朱病(不满);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
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1)根据材料一,尧为什么要将天下授舜?这体现了当时权力更迭中的什么制度?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翻译:如今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
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
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礼记·礼运》(2)材料二中“世及”说明这一时期的权力更迭中实行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始于哪一朝代?材料三“封建亲戚”的主要国家,大体就在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区;其中鲁、卫、晋、燕这些姬姓封国势力最为强大,地处要冲,足以决定大局。
——【日】伊藤道治《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3)材料三中的“封建亲戚”指的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三分析,“势力最为强大,地处要冲,足以决定大局”的这些封国有何相同点?(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西周而言,“封建亲戚”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贷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摘编自《礼记・礼运》材料二材料三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个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材料一中,“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图片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3)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当时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读书分享 论语 读书笔记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需要区分开来。
儒家,又称儒学、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于中国并同时影响及流传至其他周遭东亚地区国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与宗教体系。前5世纪由孔子创立,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肆
作品意义
孔子虽为诸子之一,但“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本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秦朝以法家学说治天下,西汉武帝前推行黄老之术而以“无为”治国。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确立巩固了孔子学说在中华文化中的主轴地位,恢复六经的正统地位,孔子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
儒家作品的影响
孔子学说不仅对中国周边地区,如: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对欧洲都有深远的影响,东亚形成了儒家文化圈;莱布尼茨、白晋等尊称孔子为“世界科学始祖”和哲学圣哲。
杨朝明:子夏及其传经之学考论
杨朝明:子夏及其传经之学考论随着地下简牍帛书的不断问世,孔子与“六经”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瞩目。
人们研究后发现,传世文献中所说的孔子删《诗》《书》、订《礼》《乐》、赞《易》、作《春秋》的确符合历史的实际,并非捕风捉影之说。
那么,孔子之后儒家经书是怎样传述的?东汉时期有的学者说:“《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
”[1]后来又有人说:“孔子弟子,惟子夏于诸经独有书。
”[2]看来,作为孔子高足,子夏在儒经的传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子夏与儒经的关系,本文试以传世文献资料为依据,先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关于子夏其人作为教育家,孔子一生教授过的弟子为数众多,据说,学有所成的就有七十二人。
在这些弟子中,子夏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位。
子夏名卜商,春秋末战国初卫国人(一说为晋国温邑人)。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约生于公元前508年。
[3]按孔子享年七十三岁,那么孔子去世的时候,子夏还不到三十岁。
《礼记·檀弓上》记孔子弟子有子的话,说“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如此,子夏应在孔子周游列国时开始受学于孔子。
孔子离开鲁国时年龄为五十五岁,孔子六十三岁时曾去楚国,如此推测,子夏可能是在孔子六十岁前后就学于孔子门下。
曾子曾经对子夏说过:“吾与汝事夫子于洙泗之间。
”[4]而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子少孔子四十六岁,他还少于子夏二岁,他们可能都是孔子后期的弟子。
子夏的为人与他的家境是相互联系的,据载,子夏的生活较为清寒。
《说苑·杂言》称他为人“甚短于财”;《荀子·大略》则说“子夏家贫,衣若悬鹑”。
但这也造就了他的孤傲和勇武,造就了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性格特征,他说:“君子渐于饥寒,而志不僻;銙于五兵,而辞不慑;临大事,不忘昔席之言。
”[5]别人劝他出仕以改变处境,他表示不愿去争蝇头小利,以免“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子夏表示:“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6]。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注释】
1)子夏:卜商,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末年晋国温地
(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孔子的弟子。
2)女:同“汝”。
3)君子儒:道义儒。
能做到“仁、义、礼、智、信”,有学问、有仁德的
儒者。
4)小人儒:职业儒。
以儒为职业而谋生的儒者。
【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
【解读】
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君大儒”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则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
儒家外史知识点总结
儒家外史知识点总结一、儒家思想在儒家外史中的体现1. 仁:儒家外史中多次强调仁的重要性,强调要以仁为本。
仁是儒家核心价值观之一,在书中不断体现了仁的精神,表现在人际关系、政治治理和社会道德等方面。
2. 礼:礼也是儒家外史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礼指的是一种行为方式和规范,是一种社会道德准则,儒家外史中反复提到礼之重要,礼之功用和礼之价值。
3. 忠:忠是儒家思想的要素之一,是儒家文化传统中重要的品质。
在儒家外史中有很多关于忠的描写,反映了忠诚、忠心和忠义等忠的内涵。
4. 孝: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儒家外史中多次反映出孝子的形象,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和孝道情怀。
以上是儒家思想在儒家外史中的主要体现,通过这些元素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历史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社会1. 社会制度:儒家外史中反映出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各种社会制度,如土地制度、科举制度、官员制度等。
这些制度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分明、权力集中、人民贫困等特点。
2. 经济状况:书中描写了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状况,反映出封建社会中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变革。
书中也提及了古代财富分配不均、劳动人民受压迫等问题。
3. 文化风貌:儒家外史中呈现了中国古代的文化风貌,描绘了儒家思想的流行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书中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娱乐活动等方面的情况。
以上是儒家外史中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些主要内容,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和特点。
三、儒家外史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关系1. 《红楼梦》:《儒家外史》和《红楼梦》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品,它们都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念。
两部作品都展示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力和传统道德规范,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水浒传》:《儒家外史》和《水浒传》同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杰作,两部作品都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内圣外王”论中华元典传播的双重性效果
XINWEN AIHAOZHE(2021-3)“内圣外王”:论中华元典传播的双重性效果□施宇王怀东【摘要】“内圣外王”是古代士子追求的修身立命的理想境界,实现这一境界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对元典的学习、领悟与传播。
因此,中华元典传播的双重性效果可以概括为“内圣外王”。
为剖析中华元典传播双重性效果的内涵和内生逻辑,现以中华元典对人和社会的影响作用为着眼点,以福柯的话语理论为理论框架考察中华元典传播作为一种话语实践,考察中华元典传播具有直接性和潜在性的双重效果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以及现实价值。
【关键词】中华元典;传播效果;内圣外王;双重性“历史就像一个文本,在这个文本中过去就像在一张对光线敏感的底板上存放了很多图像。
”]中华元典作为一种历史文本,其中蕴含了中华文化的多样“图像”。
基于对历史的考察分析,中华元典传播效果的直接性可以体现为“学而优则仕”的这种“学”和“仕”的直接关联,如“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潜在性体现在中华元典对人身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诚意、正心、修身”等,“身”即人的行为,“心”即人的精神。
一、元典的概念学术界一般认为“元典”一词是冯天瑜教授首先使用的,学者孙友忠指出,“元典”作为一个整词,系冯氏自创叭他用“文化元典”的概念“以称呼各文明民族的首创性文本”叭有学者结合这一概念对“元典”一词给出定义:“元典”是指对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内涵及其发展流变产生深远影响的文献典籍同。
中华元典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一诗中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所观的“书”就是“四书五经”,也就是儒家元典。
在历史传播的长河中,中华元典传播具有传播主体阶层性、传播渠道多元性、传播内容稳定性、传播对象广泛性、传播效果双重性等特征。
本文将从传播效果双重性这一角度对中华元典传播理论与实践作深入探讨。
二、中华元典传播效果双重性的内涵“内圣外王”最早由道家庄子提出,但后来却成为儒家的主要思想,其实它应该是古代知识分子共同的修身立命的理想追求。
《论语》赏析之欧阳歌谷创编
第一篇【学而】欧阳歌谷(2021.02.01)【本篇引语】《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门下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评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孔子的高徒子夏在焦作留下的历史典故
孔子的高徒子夏在焦作留下的历史典故孔子的高徒子夏在焦作留下的历史典故子夏是“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
下面是小编查证到的一些孔子的高徒子夏在焦作产生并留下的成语历史典故。
,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孔子的高徒子夏在焦作留下的历史典故商化芝兰孔子曾说:“吾死之后,商(即卜商,子夏)也日益,赐也日损。
”曾子问:“为什么会这样呢!”孔子说:“商喜欢和才能高于自己的人士交往,赐喜欢和不如自己的人士交往。
想了解一个人,看到他的朋友,就可以知道个大概,所以说,与友善的人在一起,就像进入了摆放着芝兰鲜花的房间,时间久了会淡忘它的香气,但那香气与人已经化二为一了;与恶人相处,就像进入了卖鱼的地方,时间久了会淡忘它的臭味,但那臭味已经进入了人的肺腑。
接近朱砂的人红,接近黑漆的'人黑,所以有修养的人必须谨慎交友。
”欲速则不达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
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
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
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鲁鱼亥豕《吕氏春秋·察传》(上)说:“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东晋葛洪《抱朴子·遐览》:“书三写,鲁成鱼,虚成虎。
”后以“鲁鱼亥豕”指文字在抄写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前所未闻原为“未之前闻”。
《礼记·檀弓》中有:“狄仪有同母异父之昆弟死,问于子夏。
子夏曰:‘我未之前闻也。
【2019最新】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练习新人教版选修4
【2019最新】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练习新人教版选修4基础巩固1下图分别是“仁”字小饰品和街头的“仁”字广告牌,这些都表明( )A.商家均以仁爱作为打造品牌的工具B.孔子的思想已成为当今社会的行为准则C.国人对儒家传统文化的尊重D.只要弘扬传统道德就能实现社会公平2孔子主张“以德治民”。
这里的“德”,主要指的是( )A.以道德来教化百姓B.任用贤德之人治理国家C.反对向百姓课重税D.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3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好些?”孔子说:“子张有些过头,而子夏显得不及。
”子贡说:“那么,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犹不及。
”这表明孔子主张( )B.中庸A.无为而治D.有教无类C.轻徭薄赋4春秋时代社会动荡,名分紊乱。
孔子认为纠正这一社会时弊的途径是( )B.“无为而治”A.“兼爱”“非攻”D.“法不阿贵”C.“克己复礼”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请完成:(1)根据材料,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孔子“仁”的思想具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儒家文化?(2)在当今社会,儒家思想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以及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则都有积极影响。
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吸取其精华并将其发扬光大。
能力提升1孔子一生最大的政治理想是( )A.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B.削弱诸侯权力C.加强君权,恢复礼治社会D.建立法治社会2下列言论中,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A.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C.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3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东亚的发展“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
较早提到《论语》的作者的阅读附答案
较早提到《论语》的作者的,是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著名经学家兼文献学家刘向:《论语》“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
刘向并没有确指记录者是谁,但认定此书是孔子学生当时的听讲笔记,记下的都是好话。
与刘向同时的另一著名经学家匡衡,却以为此书不仅记言,而且记行。
不过,匡衡并没有对《论语》的作者提出异议。
两汉之际谶书的佚名作者则明确提出子夏是《论语》结集的为首人物。
子夏是孔子晚年的著名门徒,在孔子死时年方二十八岁,在孔子死后与子游、子张、曾参等,各立门户,互相攻讦。
但汉朝以来的学者,多以为他是孔门大部分经书的传授者。
因此,谶书这样说也许不无根据。
此说如可信,则结集时间当在孔子死后,实际上否定了刘向的判断。
刘向的儿子刘歆则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撰,故谓之《论语》。
”此说有两点新意,一是说书中还有孔子回答“时人”的话,二是说书中还有孔子弟子互相议论的记录,这些议论若不属于“接闻于夫子之语”的范围,在书中便不收录。
作为对书的描述,刘歆此说是相当全面的,尽管他回避了确指哪些门人是论撰者。
因此,近百年后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袭用此说,表明它为人们所接受。
但刘歆说法比较含糊,倘引用不小心,便启疑窦。
东汉后期赵岐的《孟子题辞》,就有这纰漏。
他说:“七十子之畴,会集夫子所言,以为《论语》。
”孔子的著名弟子,如颜回、子路、宰予等,都比孔子早死,又如冉伯牛、原宪等,或病或隐,怎能在孔子死后参与《论语》结集呢?于是,刘歆说的“门人”到底指谁和谁,就必然要提出讨论。
与赵岐同时的郑玄,便确指《论语》的撰集者是仲弓、子游、子夏等。
根据呢?也许有,也许没有。
因为郑玄的《论语序》早佚,即使博学的清代考据家,也不知这话出于郑玄何书。
对于郑说当然有怀疑,但已是郑玄去世后六百年的事。
现存的首出怀疑论来自柳宗元,他以为,《论语》不是孔子弟子所记,而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即曾参的弟子子春、子思之徒所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子夏在儒学发展史上的贡献
【摘要】:子夏作为孔门弟子中以文献著称的典型代表,
【关键字】:子夏;
子夏姓卜,名商,河南温县人,生于公元前507年。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卜商字子夏。
少孔子四十四岁。
”①子夏是孔子后期弟子中的佼佼者,其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
孔子时代所提及的“文学”即文献学,当时孔子设坛讲学的主要内容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为主。
子夏作为孔门四科之一,他研习六经,设帐授徒,对早期儒学的传播和儒家经典的传授贡献极大。
对子夏进行研究,可使我们深入了解先秦儒学的传播与发展状况。
清人陈玉澍在《卜子年谱·自序》中曾说:“无曾子则无宋儒之道学,无卜子则无汉儒之经学。
”②这个评价足以看出子夏在中国经学史上的地位。
而当代学者姜广辉先生认为,孔门弟子中,学术成绩卓著,堪称宗师者有三人,一为子游,一为子夏,一为曾子,并且认为子夏一派,对于儒家传统文化,尤其是元典的研习与传承,作出了不朽贡献。
子夏在中国儒学发展史实的地位可见一斑。
子夏对先秦儒学的传播主要借助两种方式:著书和讲学。
一、著书
传统文化的研习与传承,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方可进行。
在信息传播相对闭塞的先秦时期,著书无疑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
《韩非子·显学》载:“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③墨家由战国时期的显学沦落至秦汉之后无人问津的窘境,因素之一就在于墨家没有著书可供传习研读。
因此,子夏在传播儒学过程中十分注重著书立说,关键因素也在于没有足够的文献传世。
南宋洪迈《容斋续笔》卷十四曰:“孔子弟子唯子夏于诸经独有书,虽传记杂言未可尽信,然要为与他人不同矣。
于《易》则有《传》,于《诗》则有《序》。
而《毛
①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本文引用,均此版本,不再标注),第2202页。
②
③(春秋战国)韩非:《韩非子》卷十九,四部丛刊景清景宋校钞本,第153页。
诗》之学,一云,子夏授高行子,四传而至小毛公;一云,子夏传曾申,五传而至大毛公。
于《礼》则有《仪礼•丧服》一篇,马融、王肃诸儒多为之训说。
于《春秋》,所云‘不能赞一辞’,盖亦尝从事于斯矣。
公羊高实受之于子夏,谷梁赤者,《风俗通》亦云子夏门人。
于《论语》,则郑康成以为仲弓、子夏等所撰定也。
”④(一)、著《易传》。
关于《子夏易传》一书,历朝历代都有学者认为系伪书,不是出于子夏之手,是后人伪作,理由就是《汉书·艺文志》未予以录入。
《汉书·艺文志》的确未将《子夏易传》收入,但是刘向编纂的《七略》却有“《易传》,子夏、韩氏婴也”的记载,而《汉书》正是班固根据刘向编纂的《七略》所作。
据清代考据学派考证,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易》十三家之中的《韩氏易传》与《七略》所说的“《易传》、子夏”是同一种书。
《隋书·经籍志》中记载:“周文王作卦辞,谓之《周易》。
周公又做《爻辞》,孔子为《彖》、《象》、《系辞》、《文言》、《序卦》、《杂卦》,而子夏为之传。
”⑤马王堆帛书《易传》出土之后,更加佐证了《隋书·经籍志》中的记载。
鉴于我国目录学著作中有相关记载,子夏习《易》传《易》又见于多种古籍之中,所以,得出子夏作《易传》的结论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二)、作《诗大序》。
子夏论《诗》说《诗》的材料比比皆是。
《论语·八佾》中载,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⑥子夏向孔子询问问题,受到孔子的表扬,由此可窥见子夏在《诗经》方面的造诣颇深;《礼记·孔子闲居》中详细记载了子夏与孔子请教《诗经》中“凯弟父母,民之父母”的意思,二人对此展开了深入的探讨;《韩诗外传》中载子夏问孔子“《关雎》何以为《国风》始也?”孔子对此作出了详细回答,子夏喟然长叹:“大哉《关雎》,乃天地之基也。
”子夏对《诗经》不懈的研读,遇有问题则刨根问底式地向孔子请教,孔子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子夏再对夫子的讲解融会贯通并加之以自己的理解,才铸就了子夏在《诗经》中首屈一指的造诣。
洪迈说子夏“于《诗》则有《序》”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确有根据。
东汉郑玄言:“《序》,子夏所为,”(《毛诗正义·小雅·长棣》);三国陆玑《毛诗草木虫鱼疏》
④(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1500 页。
⑤(唐)令狐德棻等撰:《隋书·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
⑥
中云:“孔子删《诗》,授卜商,商之为《序》”;三国王肃《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注文中言:“子夏所序意,今之《毛诗》序是也”。
《诗序》的传承有两种说法:也是子夏授高行子,四传而至小毛公;二是子夏传曾申,五传而至大毛公。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相信,子夏确实作有《诗大序》。
《诗大序》一般置于《诗经》每篇之首,以总论《诗经》旨义。
(三)、作《丧服传》。
“六经”中所说的《礼》,即后世所说“三礼”之中的《仪礼》,而《丧服》则是《仪礼》十七篇中的一篇。
今本《丧服》分为经、传、记三部分,以“传曰”引领的解释性文字就是《丧服传》。
《丧服传》出于子夏之手首见于《隋书·经籍志》,唐宋时期的学者对此深信不疑,元代之后,始有学者提出异议,迄今学术界尚无定论。
子夏习《礼》传《礼》,许多典籍有明确记载,子夏向孔子请教丧礼的相关事宜以及子夏回答他人关于丧礼的提问屡见于《礼记·檀弓上》、《礼记·曾子问》等诸篇章,由此推知子夏作《丧服传》是在情理之中的。
子夏生平简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