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输式教育刍议
对“灌输式德育”的认识与思考
对“灌输式德育”的认识与思考2019-06-01摘要:道德灌输是⼀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
中西⽅不同语境中的灌输内涵存在价值上的差异。
本⽂试图在弄清“灌输”含义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反对“灌输式德育”的观点及原因,从发挥主体性是灌输前提、培养“社会⼈”为灌输⽬的、灌输遵从⼉童⾝⼼发展特点三⽅⾯阐述“灌输式德育”存在的合理之处。
关键词:道德灌输主体性合理性“灌输”⼀词被引⽤到教育领域中由来已久,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灌输”的过程与教育过程有⼀定的相似性,“灌输”⼀词直观形象地描述了教育活动的重要特征,但⼆⼗世纪⼋九⼗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有关德育的研究逐渐深⼊,“灌输式教育”成为⼀个颇负争议的话题,其中对道德灌输的讨论尤为直接和激烈。
⼀、中西道德灌输概念的争议对道德灌输的争议⾸先表现在对灌输概念的不同理解上。
中西⽅对灌输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
相对来说,中国语境中的灌输含义是中性的,⽽西⽅语境中的灌输含义通常带有贬义。
这样⼀来,⽀持和反对灌输都能从灌输内涵上找到最初根据。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灌输”⼀词的基本释义为“注、溉、流⼊、浇(铸)”,“灌”类似“装⼊”;“灌”有时指“强⾏使其喝下”;“灌”还有“诚恳相告”之意。
《汉语⼤词典》中对“灌输”的解释为:“输”即“输送、转运”;“交出、献纳”;“灌输、灌注”,⼜可引申为“报告、告诉”①。
由此可见,“灌输”⼀词并⽆任何褒贬含义,是中性词,《韦⽒词典》中,对“灌输”的解释则有“指导”和“教学”之意,从褒贬⾊彩来看,也是中性的。
⽽在现代英汉词典中,“灌输”对应的英⽂单词包括“instill”,“inculcate”,“indoctrinate”和“indoctrination”,⽽含有“灌输思想”意思的⼀词是“inculcate”。
“inculcate”,来⾃拉丁⽂“inculcatus”,含义是⽤后脚跟把某物踩进或压进某处,还可引申为“通过强制劝告或不断重复向⼀个⼈的头脑中压印(某种东西)”,词典还特别强调,“灌输”⼀词还可表⽰强迫某⼈接受他⼈的观点②。
论“灌输”与灌输式教育
的革命政党 。 列 宁认 为 :工 人也 不能 有社会 民主 主义 ”J “ 的意识 , 这种 意识 只能从 外面灌输 进去 。各 国的历史都证 明: 工人 阶级单靠 自身 的力 量 , 只能形成工 联主义 的意识 ,
因素就是对“ 灌输 ” 与灌输式教 育的涵义和 关系 的误读 , 本 文就将从这一方面对二者予 以澄 清和界定 , 灌输 ” 还“ 以本
政治工作 , 为俄 国的 十月革命 、 国的新 民主主 义革命 以 中
及社会 主义革 命 和建设 发挥 了重要 作用 。在我 国为思想 上建党 、 确立思想 政治 教育 地位 、 用 、 作 方针 、 则 、 原 任务 、 内容 提供 了直接理论依据 。
( ) 二 灌输 式教 育
论, 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灌 注和输入 到无产 阶级 和人 民群众中去 , 提高其政治意识和阶级觉悟 。1 [ 虽然在 马克思 主义原著里 直接论述 “ 灌输 ” 政治宣 传 、 的内容并不多 , 到 的主要是 争取 新 闻 自由, 谈 反对 普鲁 士 政府的新闻检查等 。 3 是早 在一百 多年 前 ,灌 输” 随 E但 2 “ 伴
结合 中不断发展着 , 它具有 与时俱进 的优秀理论 品质 。就
“ 输” 灌 这~马克思 主义思 想政 治教 育理论 与实 践的核 心
概念来说 , 从列宁 明确提出之后也 是在与具体 实际相结合
之 中不断发展完善 , 我党和党 的思 想政治工作 者也正是 在 正确坚持发展这一 理论 的基础 上在思 想政 治工作 战线 取 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 , 在继 承和 发展 的过程 当 中, 别 特 是改革开放 以来 由于社会实践极 大丰 富、 各种不 同思想相 互激荡和竞争 等原 因, 造成 了对 “ 灌输 ” 则 的怀疑 、 原 误解 甚至是反对 , 使得人 民群众 提 “ 输” 灌 就反 感 , 思想政 治工 作者敬“ 灌输” 而远 之 。究其 原 因笔者认 为一 个很重 要 的
高校“灌输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评析思路构建
高校“灌输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评析思路构建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一些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采取了一种“灌输法”的教学模式,引发了一些争议。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评析,并探讨如何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我们需要明确“灌输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含义。
所谓“灌输法”即是指教师通过灌输知识、观点、价值观等方式,直接向学生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互动性,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们可以从教学效果的角度评析“灌输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方面,“灌输法”模式可以快速传达大量的思想政治知识,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这种教学模式往往缺乏对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容易使学生形成单一的思想政治观念,缺乏对多元化思想的包容和理解。
教学效果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接下来,我们可以从学生主体地位的角度评析“灌输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在传统的“灌输法”模式中,学生的地位较为被动,缺乏自主性和参与感。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参与式、体验式的学习模式。
“灌输法”模式与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冲突。
我们可以思考如何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可以通过结合现代教育理念,设计更多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性的教学形式,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可以通过引入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不同观点的对话、思想碰撞,促进学生对不同思想的理解和包容。
可以通过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培养其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想的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立体化和全面化。
高校“灌输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进行评析和探讨。
通过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希望各高校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能够深入思考和探讨这一问题,共同致力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再论“灌输”
再论“灌输”摘要:灌输教育法一直是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模式。
为确保马列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主导性和纯洁性地位,必须提高灌输教育法的实效性,为此做好以下几点:不断提高灌输主体的自身素质;重视灌输主体的能动性;体现教育内容的时代感;坚持全程全方位的灌输机制;改进和创新灌输方式;优化灌输环境。
关键词: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灌输法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方法,并在我国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占有主导地位,它的本质是进行思想理论的系统教育和宣传。
灌输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先进的思想理论起主要的影响作用,使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在人们的生活中起支配作用,从而引导人们的思想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因而,灌输对于一切思想教育的对象都是必要的。
然而,随着人们主体性的提高,学界出现了“灌输过时论”和“灌输无用论”等论调。
因此,为确保马列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主导性和纯洁性地位,提高“灌输”教育法的实效性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一、“灌输”理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并没有“灌输”这个概念,这一概念最初是考茨基在谈论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新纲领草案时提出来的。
后来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斗争中,对考茨基的提法加以确认和补充,他在《怎么办》一文中说,“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不能自发地产生社会主义意识;现代社会主义意识只有在深刻的科学知识基础上才能产生出来;社会主义意识只有通过灌输才能进入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
”列宁阐发的“灌输论”是同工联主义“自发论”针锋相对的。
“灌输论”同“自发论”斗争不是一般方法论之争,而是关系到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命题之争。
“自发论”坚持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反对对无产阶级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正面教育,使无产阶级放弃历史使命,把工人运动引导到工联主义邪路上去。
列宁阐述的灌输思想,阐明了社会主义意识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对我们搞好思想政治工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从理论上讲,灌输的精神实质就是:科学思想理论不会在人的头脑中自发产生,必须进行科学的宣传教育。
在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如何看待灌输式和启发式教育
在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如何看待灌输式和启发式教育灌输式教育曾经是西方教育中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方式,“灌输”主要是由于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受忽视。
传统教育的失败源于“灌输”。
确实,如果将灌输等同于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注入式教学方法确实可能导致一些恶果,但是,事情也得一分为二地看。
正如所有的方法,其效果主要取决于如何使用方法而不在于方法本身一样,“灌输”即使只是被当作一种教学方法,也不必然导致恶果。
从历史上看,“灌输”曾经做出过巨大贡献,它在普及教育、宣扬宗教教义、培育民族精神上都起过不可低估的作用。
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灌输论起到了凝聚民心、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巨大作用。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军民的建设强调“贯注”就是指灌输,邓小平曾表示:“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
”就是说我们曾在一段时间里忽视了对人民的教育,忽视了对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教育,从而导致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后面几代领导人都着重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及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何贯彻、灌输,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对全国人民一起建设社会主义直至共产主义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并非一无是处,因为它可以使50%—80%的人中规中矩地学到很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对他们自己、对社会都有好处。
灌输教育就像冯前面提到的一样,是中国建国初期赢得革命胜利和取得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重要思想武器之一,也是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灌输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依托路径,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最基本途径,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方式,历史地考察“灌输”很有必要,在我国当下的经济发展、教育发展中,唯有结合现实,才能判断“灌输”可能的历史命运是否应该终结。
“启发式”强调的是一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具体问题上则表现为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代教育应该从侧重知识传授转为着重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论道德教育中“灌输法”的时代合理性-文档资料
论道德教育中“灌输法”的时代合理性面对价值观多样性问题,合理教育方法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教育内容尤其是道德教育内容的特殊性,以及“灌输法”的当代解读,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及道德教育后现代话语不断出现的情况下,灌输和疏导的方法仍然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
一、“灌输法”的当代解读关于什么是“灌输”,中外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综观之,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主张灌输就是教育者借助一定的权威或外部力量迫使受教育者不加批评地接受某种固定的道德规则系统和方法。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对于灌输,学者们曾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
英国形成了许多关于灌输的理论和学说,主要有以戚尔逊为代表的“内容派”,以哈尔为代表的“意图派”和以阿特金逊为代表的“方法派”。
“内容派”认为以没有得到理性批判的、在道德上不能证实的教条为内容的教学就是灌输;“意图派”认为,当教育者试图阻止儿童独立的道德思维能力发展时就是在进行灌输;“方法派”则认为,当教育者采用强迫的、非理性的甚或是反理性的方法进行教学,而不考虑学生是否愿意和是否能够接受时,就是进行灌输。
在我国,陆有铨教授、戚万学教授较早地提出了对灌输的理解。
他们认为,从教育目的上讲,灌输主要指教育者的目的、意图或指导思想是要通过诸如说服、规劝、奖惩等方式使学生接受所讲授的内容;从教育的内容上讲,灌输是指教育者把某种具体的信念、教条和价值当成真理来教授而排斥其它一切与之相悖的价值,而这些具体的道德规则和特殊的行为准则都无法证明其在道德上的合理性;从教育的方法上讲,灌输就是教育者为达到一个固定的目的而采用强制的非理性的手段和措施,而不管受教育者是否愿意或是否有能力接受。
概括起来讲,灌输就是教育者借助一定的权威或外部力量迫使受教育者不加批评地接受某种固定的道德规则系统和方法。
内容派、意图派和方法派和陆有铨教授、戚万学教授对于灌输涵义的理解有相通之处,概括起来就是他们都从灌输目的的强制性、内容的不可证实性、方法的反主体性来界定灌输。
再议“灌输教育”
二 、灌 输教 育 内涵 的再挖 掘
马 克思 主 义 的 “ 输 教 育 ”是 指在 思 想政 治 教 育 中 灌 有组 织 、有 目的 、有计 划地 对 广大 人 民群 众进 行 科学社 会主 义 正 面 的 宣传 、教 育 和 引导 ,也就 是 用 马 列主 义 、
来的东西。 ”他明确指出 : “ 没有革命的理论 ,就不会 毛 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 、观点和方法去宣 传和 教育群 有革 命 的 行 动 。 ”而 无 产阶 级 政 党 的基 本 任 务 之 一 ,就 众 ,武装群众的头脑 ,使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懂得
品 德 ,是一 种 由外 向内 的 教 育影 响过 程 。l 今 中 外 的 1 J 古 历代 统 治阶 级都 非常 注 意运 用灌 输 的手 段 ,如果 从 这个 层面 上来 理 解 , “ 灌输 ”的含 义又 可理 解 为统 治 阶级 运 用各 种方 法和 途 径 ,对被 统 治阶级 进 行 宣传和 教 育 ,其 目的 是将 统 治阶级 的 思想 、观 念和 伦理 道 德 等转 化 为全
社 会 普遍 接受 的 公共 文化 和意 识形 态 ,以维护 和巩 固本
严 厉地批 判了资产阶级旧社会教育的一个最令 人厌恶 的特征就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他提 醒 “ 青年团和所有 想走向共产主 义的青年” “ : 离开工作 ,离开斗争 ,那 么从共产主义小册子和著作中得来的关于共产主义的书 本 知识 ,可 以 说是 一 文不 值 ,因 为这 样 的书 本知 识 仍然 会保持旧时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 ” 训练 、 养和教 培 育要是只限于学校 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 ,那
解 “ 灌输教育”的内涵时 ,应意识到它在表现 内容和形
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意识……而 式上所具有的时代特征 。 社 会主 义学 说 则是 从有 产阶 级 的有 教养 的 人即 知识 分 子
高校“灌输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评析思路构建
高校“灌输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评析思路构建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一种被称为“灌输法”的教育模式备受争议。
一些人认为这种教育模式能够有效地传达思想政治理论,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品德,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种模式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缺陷。
本文将对高校“灌输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评析,并提出思路构建。
对于高校“灌输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我们需要客观地认识它的优势所在。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灌输法”能够快速有效地传达思想政治理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大量的讲解和案例分析,学生能够更快地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在政治上树立正确的导向。
“灌输法”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也有一定的成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灌输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
这种教育模式存在“一刀切”的情况,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能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采用“灌输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容易使学生形成机械记忆、被动学习的局面,缺乏主动思考和创新精神,对于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起不到积极作用。
最重要的是,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利益,难以取得学生的内在认同和共鸣。
基于对高校“灌输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评析,我们需要相应的思路构建,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传达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我们需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需要制定相应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开展讨论。
我们需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通过实际案例和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对社会现实和政治理论的理解和把握。
灌输式教育的若干方面阐述
灌输式教育的若干方面阐述这篇文章就是主要介绍灌输式教育的概要,对它的形成原因进行一个深入的探讨,并分析它所能够一直存在下去的原因,以及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适应时代发展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针对这方面所进行的研究工作,需要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探讨,进而使得灌输式教育工作在的德育教学体系中充分的进行反思和对比。
1 两种“灌输”概念辨析现目前,灌输这一词语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德育领域之中的强制这一词语的代名词,灌输教育的发展,直接对于德育教学工作的效率造成了影响,从现代社会的教育体系角度来看,这一观念应当是要被完全抛弃的。
之所以灌输理念被如此多人质疑,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通过这一教学模式所形成的个体性格,互相之间都有着明显的相似性,甚至于部分灌输教育工作中所呈现出欺骗性、迷惑性也较为严重。
但是实际上,以上所形成的灌输理念本身,所呈现出的片面性实际上是较为明显的,其中所存在的一个根本原因,便是将灌输思想教育形式与灌输德育形式这两者进行了混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者之间依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灌输这一词语在俄语语言系中所翻译的结果,被译为充实。
但是在我国的汉子词典中,则是将灌输这一词语理解为:将流水直接引导到需要水流的区域,之后在不断的改版过程中,又将灌输引申为了输送思想、传递意识的目的。
马克思理论中,认为利用灌输的方式,能够让无产阶级得到强大的思想力量,这是人类得以解放的根本途径。
灌输式教育本身,实际上经历了教条式的权威型、专制型发展阶段。
在中世纪的欧洲,德育机本身就是指代宗教教育体系,而在我国的封建社会时期,则是将德育当做是仁的核心,将三纲五常作为德育中所存在的主体内容。
这两者之间所突出的德育形式以及专制教育措施,实际上都能够直接称之为是专制型的灌输措施。
在近代发展的过程中,部分启蒙思想教育家开始针对是一些强制性的神学德育进行了批斗,这一教育观念的发展,对于校园中所呈现出的权威型灌输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在这其中灌输的相关教育性教育被启蒙学家所强调,开始对于教育者本身所呈现出的被性加以引种,这类被动型的教育实际上都被认为是权威性质下的灌输。
灌输式教育问题解决措施
灌输式教育问题解决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灌输式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教育模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往往忽略了学生成长的综合发展。
其实,针对灌输式教育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我们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经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其次,我们可以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素质。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只有教师具有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素养,才能创造出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健康的教育环境下茁壮成长。
最后,家长也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成长,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情况,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鼓励。
通过家庭教育的积极引导,让孩子发展成为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全面人才。
总之,灌输式教育问题并不是无解的,只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积极采取措施,就能改变现状,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新时期灌输教育的创新
新时期灌输教育的创新前言“教育不是填满一个桶,而是点燃一团火。
”当今社会,教育已不再是让学生简单地吸收知识,而是让学生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新时期的灌输教育采用了一些创新的方法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
什么是灌输教育?灌输教育指的是老师在课堂上专注于传授知识,而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
在灌输式教育中,老师是知识源头,而学生只是被动听众。
这种方式的教育主要依靠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记忆和背诵,而学生的思维能力、批判思维和分析思维等方面不会得到很好的锻炼。
灌输教育的缺点1.学生过于依赖老师。
在这种教育方式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纵向的关系,即知识的提供者和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很容易变得依赖老师。
2.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缺乏锻炼。
在灌输教育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记忆和背诵,而缺乏创造性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此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很难得到锻炼。
3.缺乏主动性。
在灌输式教育中,老师掌握了课程的主导权,学生是被动的听众,因此他们缺乏主动性、独立性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这对他们的终身发展是不利的。
新时期灌输教育的创新1.推广合作式学习。
合作式学习是一种基于同伴互助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同伴之间互相合作、互相支持、互相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建立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2.采用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主导自己的学习进程,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又能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将多种媒体形式的教学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有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从而增强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并能够激发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
新时期灌输教育的意义新时期灌输教育重新定义了教与学的关系,将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导地位。
学生在学习中,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地探索、体验、创造,并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和教师的引导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技能的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会更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灌输教育和批判自主教育的浅析
灌输教育和批判自主教育的浅析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的学生和美国学生的创造力差距是如何造成的?我们能为这一点做一个什么改变。
2017年重点大学出国留学比例在30%左右,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些中国顶端的大学出国率将近30%。
我们经过16年教育培养出来的顶尖大学生,对外国教育趋之若鹜,而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我们应该从中反思些什么?中国的教育都是灌输教育,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就让背诵汉语拼音,学习数字,书写相应的字母数字。
有时候看动画片,游戏玩耍都是单纯的在操场滑滑梯,走个迷宫。
有时候,担心孩子中暑,课外活动直接就避免了。
进入了义务教育阶段,就是不断的记忆,重复记忆,总结梳理。
没有过批判和反思,没有过自己的思想。
只有老师和家长的想法,学生只是一个执行的人。
即使我有自己的喜好和偏好,要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也会被家长扼杀掉的。
好多孩子都没有在十多岁的自我逐渐成长的时候,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找出自己的爱好和内心的想法。
导致现在中国的基础教育虽然很好,但是没有思想,只追求物质主义。
在毕业后又不知道自己的从业方向在哪里,兜兜转转浪费了人生很多时间和精力。
而最近接触了北美体系的教育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及从北美体系回来的同事了解到,更多的了解了美国为什么那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什么美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领先,包括好多中国人在美国读大学或者研究生事业有成后,就会第一时间向自己的大学捐助巨额的奖学金,而非中国本土大学。
美国本科教育实行学分制,攒够学分就可以毕业。
大一大二不用选专业,都是通识教育,三、四年级可以跟进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专业。
而且可以灵活的申请转换学校,简直是学生只要想都可以实现。
我个人认为,他们的课程和作业模式才是更让人觉得肯定的地方。
你的成绩是由平时作业表现,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共同决定的。
课前发你整体的课程时间和内容安排,每个课程进度很快,老师留下作业,分组讨论,图书馆查资料,分工做调查,充分融入当地生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能动性。
灌输作为教育方法的意蕴、价值和运用限度
01
学生背景和兴趣的差异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背景和兴趣,灌输教育可能无法满足不同学生
的需求,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受到限制。
02
学生能力和学习风格的差异
学生的能力和学习风格也存在差异,灌输教育可能无法适应不同学生
的能力和学习风格,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限制。
03
学生情感和社交需求的差异
学生的情感和社交需求也存在差异,灌输教育可能忽略了这些因素,
2023
《灌输作为教育方法的意 蕴、价值和运用限度》
目录
• 引言 • 灌输教育的意蕴 • 灌输教育的价值 • 灌输教育的运用限度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2
灌输教育方法的普遍应用
灌输式教育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采用,但对其 有效性和合理性的探讨一直备受争议。
学术界对灌输的争论
的主观能动性,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现代教育的建议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现代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 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灌输与启发结合
在教育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将灌输式教育和启发式 教育相结合,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教育效果。
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能够根据学生 的特点和学科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 量和效果。
灌输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方式,旨在 培养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等方面的素质,以满足社 会和国家的需求。
灌输教育的理论基础
灌输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社会 心理学等。这些理论认为,人的认知和行为受到环境的影 响,通过教育和训练可以改变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从 而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改变灌输式教育,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2019年文档
改变灌输式教育,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古国,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
其灌输式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众多人才,而在新时代倡导自由发展,创新氛围浓厚的大势中,却仍抹杀不了灌输式教育的实质。
而灌输式教育对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创新意识的束缚,从另一方面又将反作用于社会的进步,甚至产生阻碍作用。
因此,解除其束缚,从小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势所趋。
对于灌输式教育的批判以及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教育的理念。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基本点展开具体的阐述。
一、灌输式教育及其问题灌输式教育未顾及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也未把培养“自然人”作为终极教育目标。
卢梭认为,教育要求尊重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天性。
而灌输式教育一成不变地将理论灌输给本不愿接受这些理论的学生,极大地扼杀儿童的天性以及创新性;灌输式教育本身是一种已僵化了的旧式教育,机械式记忆所培养的大量学习机器,不能妥善处理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社会问题。
二、灌输式教育对学生的影响灌输式教育所指向的直接对象便是学生,而对小学生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
(一)对学习习惯的影响灌输式教育模式下,儿童被动地接受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因而他们的学习习惯往往是死记硬背,缺乏实际操作。
学生将这种学习习惯不加思索地适用于所有学科领悟中,而在综合实践中却显得无所适从,缺乏自信心,自我效能感低。
(二)对兴趣形成的影响皮亚杰曾说过:“如果儿童对他做的事情是有兴趣的,他就能努力做到他的耐心的极限”,小学时期的儿童是兴趣形成的主要时期,儿童只有对所学习的知识与活动具有兴趣,才能全身心投入其中,而繁重的家庭作业却剥夺了儿童培养兴趣的时间。
(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书面文字优越于口头语言的想法仍然深深地保留在今天大部分学校体系之中。
这种方式能提高学习效率,省时省力,可让儿童取得较高成绩。
但小学时期却是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对书面文字过分重视,进而导致学生表达欠佳,不利于儿童的人际交往。
(四)对个性的影响教育有两个根本弱点,往往使教育成了一个难于对付的工头,如果我们承认这两个弱点,教育就能得到大大的改善。
浅谈语文课堂如何摆脱灌输式教学[权威资料]
浅谈语文课堂如何摆脱灌输式教学灌输式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讲为主,千篇一律,且一味讲深、讲细、讲全、讲准、讲透,造成“满堂灌”、肢解课文、标准化解读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
这种囿于课堂讲授,限于本本练习的教学方式,是难以提高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的。
只让教师解释不让学生感悟的阅读学习,只顾写法格式不顾生活感受的习作练习,只求言语规范不讲交际态度的口语练习,都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主要在于教师忽略了课文的作用,迷失了阅读教学的方向并错误地使用了讲授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为了克服语文教学中的灌输式教育现象,我认为教学中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正确运用讲授法讲授法,就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一种方法。
之所以出现灌输式课堂,主要是教师错误地使用了讲授法,体现在五个方面:过短的时间内呈现了过多的新知识;讲述时间太长,超出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限;讲述内容缺乏组织性、逻辑性;讲述不顾及学生原有知识基础,或对学生知识准备作想当然;讲述时没有激发起学生有意义地理解知识的心理倾向。
为克服这种错误倾向,在使用讲授法时,应当做到如下几点:第一,能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而不是只顾自己一味地去讲授。
第二,讲授的语速适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与理解的过程。
第三,练习题与基本的概念,原理结合起来,以理解基本概念为主,这样学生就可以对各种类型的题目或课文都会有的放矢地去思考。
第四,教师教给学生不同的问题就采用不同的思考角度,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予以指导。
如可以《海燕》《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引导学生思考同为抒情散文,都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但又所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呢?以此来引导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
二、注重采用对话教学的方法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也谈“灌输”
也谈“灌输”内容摘要:在我们的家庭教育当中,灌输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教育方式。
实际上我们时刻都在对我们的孩子进行灌输,但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这样的一种教育方式。
因此本篇文章就是从一些实际的例子出发,阐述灌输这样的一种教育方式所起到的作用,以及要使灌输达到所应有的效果,要注意哪些方面。
文章的主旨就是通过揭示灌输的作用,让家长们意识到这样一种教育方式的存在,并能加以运用。
最近的印尼豪华酒店爆炸事件,部分元凶已被揪出,令人唏嘘不已的是,其中一名人肉炸弹的实施者竟是一名不满十五岁的青少年。
我们不禁惊讶:一个不满十五岁的青年,风华正茂,何以会以生命作为代价发动恐怖袭击?那些恐怖组织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这名少年无惧死亡?一些新闻报道给出了其中的一个答案:灌输。
我们可以想象那些训练营中的少年,手捧古兰经,被训之以为圣战付出生命,为了真主,为了复仇。
真是令人不寒而栗的场面,灌输这些想法所起到的效果达到了它所想达到的极致。
这让人想起了斯巴达,英勇的斯巴达战士把英勇与果敢同样发挥到了极致。
在普鲁塔克的《名人传》中记载了这样一则事例:一位年轻的战士在野外训练中捉到了一只雪貂,他想把它带回家,就在这时吹响了集中的号角,于是他就匆忙地把雪貂藏在他的衣服里。
但是在集中训话的过程中,那只雪貂开始咬他的身体,并一直往里钻。
那位英勇的战士却一动不动,只是为了服从纪律,直至那只雪貂咬碎了他身上最重要的器官,倒地而亡。
这是何等的毅力!是什么铸就了英勇的斯巴达战士?当然有当时的社会因素——希洛人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存,他们需要靠强大的武力来维持他们对希洛人的优势。
但是其中的方法依然离不开灌输这种教育方式,一种好战、英勇、果敢的观念在很小的时候就被一直输入他们的脑袋,在战斗中怯懦会使他们受到来自所有人的指责,包括他们的家人。
笔者引用上述两个极端的例子无非是想引出灌输这样的一种教育方式。
这里的灌输主要是指观念、想法的灌输,而非知识的灌输。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当中,这种教育方式可以说是相当普遍的,很多家长都认识到应该从小给孩子灌输一些观念,诚实、守信甚至于仇恨,或者一些宗教观念。
灌输式教学方法的理性审视
灌输式教学方法的理性审视上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关于当前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颁发,素质教育便成为了新时期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任务,而灌输式教学方法作为“应试教育”的“宠儿”,必然首当其冲地受到了批判。
然而,在一片骂声中,灌输式教学方法却依然活跃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人们也仍未探索出更加适合当前教育发展阶段的教学方法。
这一现象与人们没能正视灌输式教学方法有着莫大的关系。
因此,能否理性而客观地对待灌输的方法,跳出其认识和实践的误区,能否在反思灌输方法的基础上探索出其实施的新路径,赋予其新的生机和活力,就成为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教学研究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概述(一)灌输的概念辨析灌输一词在英文中是“ inculcate ”,源于拉丁文“inculcatus ”,原指“用脚后跟踩进、压进、印进”,后引申为“通过强式劝告或不断地重复向一个人的头脑中压印(某种东西),特别是指强迫性地教授一个原则、观点或一种信念”。
[1] 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灌输则被解释为“把流水引到需要水份的地方”,引申为对思想和方法的输送。
[2] 可见,西方的灌输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强制性的特征,它更强调通过强制性的手段,让对方接受一种原则、观点或者信念。
而在我国,人们对灌输的认识更多地侧重于思想和方法的输送过程。
因此,就其概念来看,西方的灌输更偏重性质上的描述,表现出了明显的强制性,而在我国,人们对灌输的理解,更多地注重过程的描述而不是性质的限定。
[3] 然而,正是由于只注重过程的描述,使得人们在理解和操作的过程中会出现偏差,从而对灌输的理解和认识过于西方化,将其等同于强制灌输。
[4] 这也导致了“当前有一种德育立论,主张应从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三个层次上全面‘否弃'、‘拒斥'灌输”。
[5] 他们反对教育者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通过说服、规劝等方式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也反对、排斥与灌输内容不相容的德育内容,更是批判强制性的手段忽视了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学习的主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纲要 ( 试行 )》对教学过程如是规定 : “ 教 师在教学过程 中应与学生积极互 动、共同发 展 ,要处理好传授 知识与培养 能力 的关系 , 注重培养学生 的独立性和 自主性。教 师应尊 重 学生的人格 ,关 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 同学 生 的学习需要 ,使每个 学生都能得到 充分 发 展 。”但 现实的教学却 常常出现于上 述规定 格 格不入 的现 象 :教师一味灌输 知识 ,填鸭 教 学 。这 一 问 题 的关 涉 到 教 育 质 量 的 提 升 , 需要亟待解决 。 灌输式教育 的表现 语文 课上 ,教师首先让学 生标 出文章共 几个 自然段 ,然后让学 生思考文章可 以划 分 成 几个大段 ,并告诉学 生每一大段 的段落 大 意让学生背诵 ,若考试 时学生不按教 师讲 授 的内容回答 ,肯定考低分 。 英语课 上 ,教师教单词 拼写 ,教师用欠 标 准的英语发音 教学生读单词 ,然后 让学 生 遍 遍跟读 ,再教其 拼写。死记硬背 ,机械 记 之后 , 考试拼写错误 , 教师罚抄学生 5 0 遍。 品德课 上 ,教师让学生 背诵红领 巾少先 队员的先进事迹 ,而不 是号召学生 向优 秀少 先 队员学习,引导他们养成 良好的行为规范。 上 述 教学 过程 更 多 的是 把 原本 整 合 的 教 学 内容 割裂 开 来 ,正 如 杜 威所 说 , “ 儿 童一 步步掌握 的是每 一个割裂开来 的部分 , 教 学 的重 点在 于 教材 的逻 辑分 段 与顺 序性 上 ”。基 于此 ,学生被看成 是存储知识 的容 器 ,其本 分就是被动 地容纳与接受 ,这无 疑 是 一 种灌 输 式 的教 育。更 值 得 思考 的是 , “ 八八六十四” 可以灌输 , “ 一天有二十四小时” 亦 可灌输 ,但态度 、精神等 人化的东西是无 法灌 输的 ,品德课上教师 的做 法犹如打开 了 潘多拉魔盒 ,将受教育变成了一种苦役。 二、灌输式教育的原因简析 1 .灌 输 式 教 育 的 哲 学根基 众所周 知,社 会本位强调人 的本质是社 会性 , 人的作用在于可成为社会发展 的工具 , 课程 的 目的也在 于让人 社会 化并成为社会 工 具 ,灌输式 教育 由于社会本位 的支撑非但不 被排斥 反而还受到青 睐。向学 生传授既定 的 自然科 学知识及事实性 知识 ,灌输式教育存 在一定 的合理性 ,但倘若对人 文学科具有 的 情感 、态度 、价值 观等生成性东西 进行灌输 式教 育,未 免有些不妥 。受 实用主义影 响, 科学 知识 因具有实用性 而备受重视 ,人文精 神和人文学科 的式微 自然给灌输式 教育地位 上扬提供 了可能性 。 2 .教 材 的 演绎 模 式 大多数理科教 师视 严谨为老师不 可缺少
灌输式教育 刍议
山 东师 范 大学基 础教 育课 程研 究 中心 何 珂 【 摘 要 】随着 2 0 0 1 年 以来新课改的深 的素质 ,严格演 绎思维的运用则是严谨 的体 的学科便把他 的世界加 以割裂 和肢解 ”,在
入 推 进 , 灌输 式 教 育 早 已与 课 改 的 要 求 背 道 现。这样 ,教学 中就缺少 了猜 想、假 设、类 儿童的知识与经验脱节 的情况下其学 习效果 比与 联想 。 人 文 课 程 的教 材 中也 很 少 有归 纳 , 而驰 , 然 而这 一 问题 依 然存 在 于现 代教 学 中 。 便 可 想 而知 。 呈现灌输 式教 育的 实例 ,分析 灌输 式教育的 个案, 故事 , 取而代之 的是一些形式化 的语言。 教 材 和 儿 童 犹 如课 程 问 题 的两 极 ,只 有 成 因, 初探灌输式教育的解决方案 , 如 此研 究, 中国的学 生在数理化 国际奥赛上屡 得桂冠 , 将 逻辑的和心理 的立场有机结合 ,才能达到 旨在 为 当 下教 育 提 供 新 思 考 。 美 国的学 生却 名落孙 山,中国学生在创新性 良 好 的教育 目标。也就是说 ,要实现教材 的 【 关键词 】 课程;教材 ;灌输式教 育 比赛 中却显 得不堪一击 。原 因在于,演绎使 心理 化。 目前,我 国基 础教育阶段设置的综 得学生们失去 了想象力 ,只是一味背诵而不 合实 践活动课 程中的研究性学习围绕学生 自 2 0 0 1 年教育部颁布 的 《 基础教 育课程改 理解 ,听从而 不质疑。可以说 ,教科书 的演 己感 兴趣 的课题展开 ,学生在确定好所选课
一、一来自绎模式 为灌输 式教育提供 了有力武 器,前 提 是既定好的 , 这便使灌输有了牢靠 的依据 。 3 . 教 育者 “ 灌输者”的角色定位 传统教育强 调以教师 、教材 、课堂为 中 心 ,这种典型 的灌输式模 式造成 了师生关系 的紧张。毫不夸 张地 说 ,这 种模式将受教育 者看作 “ 粗胚 ”,根据教育 者的需求把受教 育者 “ 塑造 ”成符合他人需要的人 ,而非 “ 教 育”成符合 自身需要 的人。弗莱雷将这种灌 输式模式 比作 “ 储 蓄行为” ,教师是储户 , 而学生则是户 头 , 教 师一味地讲解 ,学生 只 是被动地接收、输入并存储知识。这样一来 , 教师成为教学过 程的主体 ,而学生纯粹是客 体。其结果是学生变 得越来越沉默 ,缺乏批 判意识和创造力 。正 如平民教育家 陶行知所 言, 灌输式教育模式犹如喂鸡 , 若强迫鸡吃食 , 鸡是不会 吃的。可见 ,改变 这种教育模式 的 必要所在。 三、灌输式教育问题的解决初探 如前所 述 ,基于对灌输式教育 存在的原 因分析 ,灌输式教育 问题 的解 决需要从人文 课 程开发 ,教材逻辑编 排及 教师角色转变三 方 面 寻 找 突破 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