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1 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优质课获奖教案_1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并总结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求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概念,对平均数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如何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自主探究并掌握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掌握它们的性质和求法。

2.能够运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归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

2.实例: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解决。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总结它们的性质和求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的性质和求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新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6.1平均数1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6.1平均数1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6.1 平均数1.掌握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重点)2.会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某校有24人参加“希望杯”数学课外活动小组,分成三组进行竞争,在一次“希望杯”比赛前进行了摸底考试,成绩如下:甲:80、79、81、82、90、85、94、98乙:90、83、78、84、82、96、97、80丙:93、82、97、80、88、83、85、83怎样比较这次考试三个小组的数学成绩呢?你有金点子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算术平均数某班10名学生为支援“希望工程”,将平时积攒下来的零花钱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每人捐款金额如下(单位:元):10,12,13,21,40,16,17,18,19,20.那么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多少元?解析:利用算术平均数公式x=1n(x1+x2+…+xn)计算即可.解:x=110×(10+12+13+21+40+16+17+18+19+20)=18.6(元).答: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18.6元.方法总结:利用公式求算术平均数时,要数清数据的个数,求数据总和时不要漏加数据.探究点二:加权平均数【类型一】加权平均数的求法某学校在开展“节约每一滴水”的活动中,从八年级的200名同学中任选10名同学汇报了各自家庭一个月的节水情况,将有关数据整理如下表:这10名同学家庭一个月平均节约用水量是( )A.0.9吨B.10吨C.1.2吨D.1.8吨解析:利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计算.平均节约用水量为(0.5×2+1×3+1.5×4+2×1)÷10=1.2(吨),故选C.方法总结:在计算加权平均数时,一定要弄清,各数据的权.算术平均数实质上是各项权相等的加权平均数.【类型二】已知平均数求其中的未知数某班进行个人投篮比赛,受污损的下表记录了在规定时间内投进n个球的人数分布情况:同时,已知进球3个或3个以上的人平均每人投进3.5个球;进球4个或4个以下的人平均每人投进2.5个球.问投进了3个球和4个球的各有多少人?解析:本题是要求两个未知数,即3和4的权.所以应把平均数与方程组综合起来,利用平均数的定义来列方程,组成方程组求解.解:设投进3个球的有x人,投进4个球的有y人,由题意,得⎩⎪⎨⎪⎧3x+4y+5×2=3.5×(x+y+2),0×1+1×2+2×7+3x+4y=2.5×(1+2+7+x+y).整理,得⎩⎪⎨⎪⎧x-y=6,x+3y=18.解得⎩⎪⎨⎪⎧x=9,y=3.答:投进3个球的有9人,投进4个球的有3人.方法总结:利用平均数的公式解题时,要弄清数据及相应的权,避免出错.三、板书设计平均数⎩⎨⎧算术平均数:x=1n(x1+x2+…+xn)加权平均数:x=(x1f1+x2f2+…+xnfn)f1+f2+…fn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心.。

八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及专家点评(获奖版)

八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及专家点评(获奖版)

《平均数(1)》教学设计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外国语学校封小波一、教学内容分析北师大版教材将《数据的分析》安排在八年级上册第六章,本章属于“统计与概率”部分.在七年级,学生已经经历过一些数据收集的过程,并对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整理,能用适当的统计图表清晰地反映数据信息.本章将进一步学习数据的分析,在对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而作出判断和预测.刻画一组数据的两个常用指标是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前者反映了数据“平均水平”的高低,后者反映了数据的波动状况,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常用统计量有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构成了本章的前三节;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有极差、方差这是本章第4节的学习内容.《平均数(1)》是《平均数》的第1课时.本节课教材的设计思路侧重在从问题出发,逐步去发现统计问题需要进行平均数的计算,先用小学的简单算术方法,再重现小学算法的简化,并且从简便算法的内涵反映了某因素数据的份数的不同对平均数有直接的影响,最后明确加权平均数.教材的设计思路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但是我认为本节的设计思路可以按照从“数理”到“统计”的设计思路开展,即将本节分为“数理探究”、“平均数的进一步学习”(衔接板块)和“统计探究”三个板块进行开展.其中,在“数理探究”板块中,通过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从小学熟悉的计算中对比产生一类平均数的两类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生成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概念,通过开展数学实验活动初步感受权对平均数的影响;在“平均数的进一步学习”板块中,从实际问题出发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用平均数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过程;在“统计探究”板块中,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作统计案例分析,理解权的统计意义,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按照这种教学设计思路,重点落在统计案例的学习,理解权的统计意义以及解决利用平均数作出判断的统计问题上。

这样的教学设计,其目的清晰、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且符合课标(2011年版)对统计学习的要求.从数学工具出发,与统计问题相结合,按照一定的逻辑去演绎,同样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按照这样的设计思路,第二课时可以定位为通过广泛的统计问题,了解权有不同的类别表现,进一步感受权对平均数的影响,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二、教学目的1.理解(算术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和加权)平均数.2.会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3.理解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平均水平和比较两组(或以上)数据平均水平的统计量,是数据集中趋势的反映,会解决一些用数据平均数作出判断的现实问题.三、教学重点1.理解(算术和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加权平均数.2.统计案例的学习,会用加权平均数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四、教学难点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2.统计案例的学习与运用,理解权的统计意义.五、教学准备(一)学生学习准备本节课授课对象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在广东省佛山市属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他们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较强的计算能力和较高的逻辑思维水平.教师在课前利用本节引例中“北京金隅队和广东东莞银行队两支篮球队队员身高、年龄的数据”对学生进行前测,发现学生熟悉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会简单地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并会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该校已经在七至八年级开设了《初中统计与概率实验活动课程》的选修课.该班学生在七年级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学习过程中,已经经历了一些统计活动,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二)教辅工具准备计算机,投影机,黑板,双色粉笔等.六、教学流程框图七、教案正文3.探究并初步感受权对平均数的影响.然后知轻重.”物有了权,就知道它的重量,数有了权我们就可以知道它的相对重要程度.开展数学实验活动-探究数的权对平均数的影响.小结并板书:在一组数中,平均数会偏向权大的数,而偏离权小的数.观察实验,感受权对平均数的影响,探索与表述规律.发现探究结论.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是否得到正确的探究结论.设计意图:1.通过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从小学熟悉的计算中对比产生一类平均数的两类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生成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在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概念生成过程中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2.借助权的古代释义,先让学生通过类比想象借物的“权”感受数的“权”,再通过开展数学实验活动感受权对平均数的影响,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数学实验活动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探索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3.通过研习任务让学生熟悉数学语言定义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体会数学语言的严谨性,为在课堂小结中体会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做好准备.预计时间(分)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评价5 分钟第三环节平均数的进一步学习1.分析例1探索平均数的算术特征.2.探索平均数的意义与作用.教授:在例1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平均数将这组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比平均数要大,另一部分比平均数要小.各数与平均数之差的代数和为0.我们把这一特征称为平均数的算术特征.陈述:在一组数中,各数与平均数之差的代数和为0.展示:“北京金隅队”和“广东东莞银行队”两支篮球队队员身高、年龄的数据和一组问题(“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注:有关以上两支球队队员的身高与年龄数据的平均数计算问题已经安排前测完成]说明:年龄取整的原则:计算数据与原始数据同类型.观察与聆听教师对例1的进一步分析,领悟平均数的算术特征.思考一组问题.答:比较两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龄.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 1.98m,平均年龄为25岁;广东东莞银行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 2.00m,平均年龄为24岁.所以,广东东莞银行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更为年轻.观察学生是否认真聆听.从学生的回答中辨别学生是否会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3.说明用平均数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展示:“北京金隅队”身高数据的分布图.教授:从图中可以看到队员的身高靠近球队队员平均身高的居多,而远离球队队员平均身高的较少,整组数据向着球队队员平均身高靠拢.在统计上,称一组数据向着某一个中心值靠拢的程度为数据的集中趋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板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布置研习任务: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勾划这句话,体会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观察“北京金隅队”身高数据的分布图.聆听教师教授.体会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的必要性.经历用平均数刻画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探索过程.勾划课本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观察学生是否认真聆听.观察学生是否执行研习任务.设计意图:采取“实例+说明”的方式,通过对例1的进一步分析,引导学生探索平均数的算术特征,让学生再次体会“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通过探索教材引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平均水平和比较两组(或以上)数据平均水平的统计量,是数据集中趋势的反映.预计时间(分)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评价15 分钟第四环节统计探究本环节为案例学习1.阅读案例,解析案例背景,收集案例数据信息.过渡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展示案例:例2.某广告公司欲招聘一名广告策划人员,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测试项目测试成绩A B C创新72 85 67综合知识50 74 70语言88 45 67解析:案例背景.解释:案例中的文字和数据信息.阅读案例.聆听并思考.收集案例中的文字和数据信息.观察学生对案例是否感兴趣,小组讨论的激烈程度.预计时间(分)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评价5 分钟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学习内容,体会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回顾与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师生):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联系:两者都是平均数,都能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区别:定义不同(或者说计算方法不同);影响因素不同,算术平均数受到极端值的影响,极端值的出现,会使平均数的真实性受到干扰.加权平均数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总体中各数的大小,而且取决于各数出现频数.回顾与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体会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观察学生的回答是否全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小结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运用,体会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预计时间(分)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评价2 分钟第六环节布置作业1.必做题2.选做题3.课外探究布置作业:课本第138页至第139页,随堂练习第1题;习题6.1第1,2,4题.课本第139页,习题6.1第3题.某广告公司欲招聘一名客户代理人员负责客户的面谈工作,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测试项目测试成绩A B C创新72 85 67综合知识50 74 70语言88 ?67(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候选人B在语言测试上至少要达到多少分才能被录用?(结果取整数)勾划作业内容.在课本例题中记录下例题的变式作业.观察学生是否认真记录作业.(2)在(1)的基础上,请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录用标准,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阐述你的理由)设计意图:通过必做题与选做题分层布置课本习题复习和巩固本节所学;通过课外探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统计案例的学习和理解,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增强应用意识.对封小波同志的课例《平均数(1)~从数理到统计》点评孙治中佛山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本节课内容分析准确,教学设计符合设计理论,特别体现了数学人教学统计的特色,不管是从教案的撰写与编辑上,还是从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流程上,都清晰明了、合理有序,充分展示了授课教师的教研教学水平。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_优质课【省优】《第1课时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学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_优质课【省优】《第1课时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学案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6.1 平均数(第1课时)学习目标:1.能说出并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计算25、16、15、20的平均数。

2.计算97、99、100、102、103的平均数。

写出求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二、知识再现:CBA(中国篮球协会)2011-2012赛季冠亚军球队主要队员的身高、年龄,见课本136页图表:(阅读后回答)比如:有没有几个身高相同的队员?能不能取一个标准身高?三、合作探究:1(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2)根据实际需要,班主任将语言、综合知识和应变能力三项测试得分按 4∶3∶1 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解:(1)∴ A的平均成绩为:_________;B的平均成绩为:____________;C的平均成绩为:____________.因此候选人________胜出。

(2)根据题意,三人的测试成绩如下:A的测试成绩为:B的测试成绩为:C的测试成绩为:因此候选人________将胜出。

四、闯关游戏:(每小题25分,共100分。

相信自己冲刺满分!)1.若1,3,x,5,6五个数的平均数为4,则x的值为()A.3B.4C.4.5D.52.在一次满分制为5分的数学测验中,某班30名男同学中有10个得5分,5个得4分,10个得2分,5个得0分,则这个班男生的平均分为;3.某中学八年级(1)班同学组织爱心捐款活动,班长根据第一组12名同学捐款情况绘制成如图的条形统计图。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求第一组捐款金额的平均数()A. 20元B. 15元C. 12元D. 10元4.某校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早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占成绩的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体育技能测试占50%。

小颖的上述三项成绩依次为 92分、80 分、84 分,则小颖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分?五、学以致用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小组合作快速计算出你的最终得分。

北师大平均数说课稿一等奖

北师大平均数说课稿一等奖

6。

1平均数(一)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第六章第一节:平均数,共分两课时授完,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第一课时进行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第六章第一节:平均数第一节的内容。

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性较强的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搜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

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

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物,每次收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

鉴于以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基于以上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加权平均数——重要程度理解以及运算。

二、教法与学法1。

教法依据八步教学法的教学理念,以及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并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我在教学中采用媒体加学案教学手段;概念教学中,主要以学生感兴趣和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平均数的概念,通过平均数的计算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以此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1 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优质课教学设计_0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1 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优质课教学设计_0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第七章 6.1平均数(一)教学设计章数据的分析1.平均数(第1课时)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学习过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会简单地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并会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统计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知识与技能: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第六环节:板书设计。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内容:1. 幻灯片展示引入本节课题。

2. 利用幻灯片展示篮球明星,从而引入本节课:篮球运动是大家喜欢的一种运动项目,尤其是男生们更是倍爱有加。

下面播放个别篮球明星的图片,请同学们欣赏。

欣赏完以后请同学们思考:(1)影响比赛的成绩有哪些因素?(技术、配合、身高、年龄等因素)(2)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 要比较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呢?(收集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并用两个球队队员身高的平均数作出判断)目的: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思考现实生活中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并用数据的平均数作出判断的必要性。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1 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公开课教学设计_1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1 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公开课教学设计_1

平均数教学设计1. 知识与技能: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三、教学难点 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环节:认识数据数据的处理过程(幻灯片)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 算术平均数问题1:这次中心校抽考,三名同学数学成绩如下 60分、80分、100分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成绩是多少?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出平均数,然后在小组交流。

小结:一般地,对于n 个数x 1,x 2,…,x n ,我们把n 1(x 1+x 2+…+x n ),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记为x内容2: 加权平均数::小组讨论,师给予归纳。

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

如问题2中36,52,60,分别是A 、B 、C 三班测试成绩的权,而称78.4为A 、B 、C 的三班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80.0(3708090分=++=x 你认为他的做法对吗?你会怎么做?思考:小明求得平均分为第三环节:展示交流例1:三星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1) 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共同得出答案。

显然甲的成绩比乙高,所以从成绩上看应该录取甲.(2) 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2:3:3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 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学生活动,师寄予提示,共同得出答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概念,掌握了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但是,对于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例题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求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3.能够应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例题讲解法: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求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3.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和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资料。

2.PPT课件。

3.练习题和答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平均数的概念,例如:“某班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为160cm,165cm,170cm,……,180cm,求该班学生的平均身高。

”让学生思考如何求解这个问题,引出算术平均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和性质,通过PPT课件展示算术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同时,给出几个例子,让学生理解算术平均数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求算术平均数的练习题,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例如,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或者根据算术平均数求一组数据中的某个数值等。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说课稿2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说课稿2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这一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了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例题使学生掌握了它们的求法。

接着,教材通过练习题,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教材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之前,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学情分析。

从分析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但少数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还比较模糊,求法也不够熟练。

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这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们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求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们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1.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其求法。

2.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们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其求法。

2.采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典型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新课讲解:讲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北师大数学八上《6.1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张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

北师大数学八上《6.1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张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就学过算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算数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学习,可以加深对这两部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重点难点学习重点: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学习难点:理解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并在实际背景中体会它们的含义,并应用。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情境导入展示刚刚过去的期中考试每个学生的数学成绩,由同学们帮老师求出各小组数学成绩的平均分。

(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计算他们的平均分引出算数平均数;同时教材中的数据过大而且繁琐,计算费时又激发不出学生的兴趣。

)各组同学利用计算器算出你们组的平均分,并相互对照。

“扬帆起航”组的计算方法有更简单的吗?(设计意图:在于给学生一个从算数平均数到加权平均数的“台阶”过渡,顺利完成新知识的建构做基奠。

3.以上求出的就是算术平均数?你能归纳出来吗?(目的在于由学生自己复习小学学过的平均数到归纳它的定义,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与归纳能力。

)【算术平均数的定义】:一般的,对于n个数X1,X2,...X n,我们把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

活动2【讲授】(二)合作探究:加权平均数例1 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 ,B,C 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测试项目测试成绩A B C创新72 85 67综合知识 50 74 70语言88 45 67(1) 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决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 4∶3∶1 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设计意图:让学生当一回公司的”行政主管”,选广告策划的两种方案。

6.1.1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课件)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6.1.1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课件)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例6:某商场销售A,B,C,D四种商品,它们的单价依次是10 元,20元,30元,50元.某天这四种商品销售数量的百分比如图 所示,则这天销售的四种商品的平均单价是___3_0_.5_元.
【题型三】和平均数有关的其他计算
例7:已知一组正数a,b,c,d的平均数为2,则a+2,b+2,c+2,
d+2的平均数为( C )
权平均数.其中f1,f2,…,fk分别叫做x1,x2,…,xk的权.
注意:各个数据对应的权,表示这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权越大表示 越重要.
知识点3: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难点)
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如果要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 水平,就需要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定义法:当所给数据x1,x2,x3,…,xn比较分散时,一般选用
问题导入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 2022~2023赛季冠、亚军球 队队员身高、年龄如下: 上述两支篮球队中,哪支 球队队员的身高更高?哪 支球队的队员更为年轻? 你是8页并回答以下问题. 1.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_n1_(_x_1_+__x_2+__…__+_ xn)
注意: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唯一的,与数据的排列顺序无关;另外 平均数要带单位,它的单位与原数据单位一致.
知识点2:加权平均数(重点)
如果n个数中,x1出现f1次,x2出现f2次,…,xk出现fk次(这里f1+
f2+…+fk=n),那么,根据平均数的定义,这n个数的平均数可
以表示为x=
1 n
(x1f1+x2f2+…+xkfk),这样求得的平均数就是加
分.若把读、听、写的成绩按5∶3∶2的比例计入个人的总 分,则小聪的个人总分为__8_8___分.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数据的分析1平均数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数据的分析1平均数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平均数》教学设计8一、教学目标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2.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二、教学重点、难点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认识到权的重要性.2.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教法选择:设疑、探究、交流、引导、归纳、拓展.2.学法指导:观察思考探究,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比较、发现、归纳.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鲜活生动的实验背景,为学生提供巩固知识,评价反馈的空间.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某学校进行广播操比赛,比赛打分包括以下几项:服装统一、进退场有序、动作规范、动作整齐(每项满分10分).其中三个班级的成绩分别如下:(1)若将服装统一、进退场有序、动作规范、动作整齐这四项得分依次按10%,20%,30%,40%的比例计算各班的广播操比赛成绩,那么哪个班的成绩最高?(2)你认为上述四项中,哪一项更为重要?请你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评分方案.根据你的评分方案,哪一个班的广播操比赛成绩最高?与同伴进行交流.对于第(1)问,让每一位学生动手计算,然后教师抽取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的结果投影展示,进行评价.正确的答案是:一班的广播操成绩为:9×10%+8×20%+9×30%+8×40%﹦(分)二班的广播操成绩为:10×10%+9×20%+7×30%+8×40%﹦(分)三班的广播操成绩为:8×10%+9×20%+8×30%+9×40%﹦(分)因此,三班的广播操成绩最高.对于第(2)问,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各抒己见,然后在全班交流体会,归纳:以上四项所占的比例不同,即权有差异,得出的结果就会不同,也就是说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二)数学活动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千米/时,步行的速度是5千米/时.(1)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1小时,然后又步行了1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2小时,然后步行了3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你能从权的角度来理解这样的平均速度吗?(3)举出生活中加权平均数的实例,并与同伴进行交流.(三)小结内容:说说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有哪些联系与区别?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议论、交流、总结出结论: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各项的权都相等的一种特殊情况,即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而加权平均数不一定是算术平均数.由于权的不同,导致结果不同,故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四)巩固练习书上140页随堂练习1、2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 平均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算术平均数是数据的一个代表;
(2)在实际情境中理解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
(3)通过实例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的过程,能利用算术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与难点
1、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正确运用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处理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教学用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些与平均数有关的问题.我们在小学已经学过了算术平均数,它就经常被用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旧知回顾:
1、已知一组数据:3,5,4;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解:43453=++=x
平均数: x 要点呈现: . 算术平均数的定义:一般地,对于 n 个数 x 1,x 2,x 3.....x n ,我们把)...(121n x x x n
+++叫做这 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 x ,读作 x 拔。

121(...)n x x x x n
=+++即: 情景导入
泓文学校举行运动会 ,入场式有七年级的一个队列.已知这个队列共100人,排成10
行,每行10人.其中前两行同学的身高都是160cm ,接着3行同学的身高都是155cm ,最后5行同学的身高都是150cm 、 怎样求这个队列的平均身高?
分析:100名同学的身高有100个数那他们加起来再除100,就得到平均数。

这组数据中有许多相同的数,相同的数求和可用乘法计算。

用x 表示平均身高,则
(160201553015050)100
203050160155150100100100
1600.21550.31500.5
153.5().x cm =⨯+⨯+⨯÷=⨯+⨯+⨯=⨯+⨯+⨯=
在上面的算式中,0.2,0.3,0.5分别表示160,155,150这三个数在数据中所占的比例,分别称它们为这三个数的权数(weight )。

1600.21550.31500.5⎧⎪⎨⎪⎩的权数是,的权数是,的权数是,
153.5是160,155,150分别以0.2,0.3,0.5为权的加权平均数.
经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三个权数之和恰为1,.一般来说,“权”越大,对平均数的影响也就越大。

呈现要点:
一组数据里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相同,有的数据重复出现。

一般的,在n 个数中,x 1出现w 1次,x 2出现w 2次,…x n 出现w n 次,(其中w 1+w 2+w 3…+w n =n ),那么比值 n w x n w x n w x n
n ⋅+⋅⋅⋅+⋅+⋅=2211分别叫做这n 个数据的权数,这n 个数的平均数可表示: 公式:n n
n w w w w x w x w x x ++++++=.........212211n w x n w x n w x n
n ⋅+⋅⋅⋅+⋅+⋅=2211 其中n w n w n
w n
⋅⋅⋅,,21表示权数。

注:各权数之和为1. 一般的情况“权”有三种形式:百分比,比例形式,数据的个数
例 某纺织厂订购一批棉花,棉花纤维长短不一,主要有3cm 、5cm 、6cm 等三种长度. 随意地取出10g 棉花并测出三种长度的纤维的含量,得到下面的结果: 纤维长度(cm ) 3 5 6
解:105×6+103×5+102×3x ==3×0.2+5×0.3+6×0.5=5.1(cm).
答:这批棉花纤维的平均长度为5.1cm .
三、随堂练习
1、学校演讲比赛,如果在评分时服装占5%、普通话占15%、主题占40%、技巧占40%,你能说明是谁最优秀吗?请说明理由.
解:小明:82%4090%3080%2070%1080=⨯+⨯+⨯+⨯=x
小红:5.78%4080%3075%2075%1090=⨯+⨯+⨯+⨯=x
2、求21,32,43,54的加权平均数: (1)以 41,41 ,41 ,4
1 为权; (2)以0.4,0.3,0.2,0.1为权. 解 (1)21×
41+32×41 +43×41+54× 41=(21+32+43+54)×41=37.5 (2)21×0.4 +32×0.3 +43×0.2+54×0.1= 32.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加权平均数是平均数的推广,但我们不能把求平均数的看成是求平均数的简便方法,在实际问题中,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特例;当所有权数都相等时,加权平均数与平均数一致.
知识提升1. 一组数据 3, 2, 5, 1, 4 的平均数是___. 2. 设一组数据x 1, x 2, x 3, x 4的平均数是 x , 则则数据组 x 1+3, x 2+3, x 3+3, x 4+3的平均数_____;数据组 3x 1-2, 3x 2- 2, 3x 3- 2, 3x 4- 2的平均数是 3.已知一组数据 3, a, 4, b, 5, c 的平均数是10, 则 a, b, c 的平均数是 四、课时总结 本节课学生要掌握: 1、平均数的定义 纤维含量(g ) 2 3 5
2、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3、会利用算数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6.1第1、2、3题.
六、板书设计
黑板分为左、右两部分,右边用于教师板书课本概念与例题等,左边用于板书计算内容:七、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发现在学生运用加权平均数的公式解题时,导致出错原因就是直接弄错了哪些数字是“数据”哪些数字是数据的“权”,因而错用了公式。

这是学生的难点,也是课堂教学中要重点突破的地方。

首先要弄清学生对“权”重的理解不到位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基础有差异,对本知识点的理解能力高低不同;大部分学生认为该内容看起来简单易学,兴趣不大。

小学学生已经学习过(不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习惯于用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总个数来求得平均数这一计算方法。

在学习加权平均数时,易局限于以前的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