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心理学第十二章(周晓红)
新生研讨课—社会心理学阅读书目
《社会心理学:理论与现实》阅读书目1、《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2、《现代社会心理学史》,周晓虹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3、《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周晓虹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4、《现代社会心理学名著精华》(第二版),周晓虹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5、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Social Psychology,Alexa Hepburn, 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3;6、 The Crisis in Modern Social Psychology and How to End It,Ian Parker,London: Routledge Publications, 1998;7、Contemporary Social Psychological Theories, Edited by Peter J. Burke,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8、《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1-4卷),杨宜音、翟学伟等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007年版;9、《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P.布劳著,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10、《孤独的人群》,理斯曼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11、《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赖希著,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12、《嫉妒论》,赫〃舍克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13、《从传统人到现代人》,英格尔斯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4、《当代欧洲人的价值观》,斯托策尔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15、《谣言》,卡普费雷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6、《攻击与人性》,洛伦兹著,作家出版社1987年版;17、《人格与心理潜影》,德莫斯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18、《中国人气质》,史密斯著,敦煌文艺出版社19951年版;19、《中国民族性》(一)(二),沙莲香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20、《面子、人情、关系网》,翟学伟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1、《冯小青性心理变态揭秘》,潘光旦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22、《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乐正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3、《心灵、自我与社会》,G.米德著,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95年版;24、《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查普林等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25、《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墨菲等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26、《现代心理学史》,舒尔茨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27、《人格心理学导论》,赫根汉著,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28、《实验心理学史》,波林著,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29、《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著,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30、《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弗洛伊德著,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31、《梦的释义》,弗洛伊德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32、《图腾与禁忌》,弗洛伊德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33、《文明及其缺憾》,弗洛伊德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34、《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弗洛伊德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35、《探索心灵奥秘的现代人》,荣格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36、《自卑与超越》,A.阿德勒著,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37、《自我的挣扎》,荷妮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38、《逃避自由》,弗罗姆著,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39、《健全的社会》,弗罗姆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40、《童年与社会》,埃里克森著,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41、《存在心理学探索》,马斯洛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42、《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著,台湾桂冠出版公司1995年版;43、《性心理学》,蔼理士著,三联书店1987年版;44、《菊花与刀》,本尼迪克特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45、《萨摩亚人的成年》,M.米德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46、《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M.米德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47、《文化与承诺》,M.米德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48、《文化与自我》,马塞勒等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49、《米德与萨摩亚人的青春期》,弗里曼著,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50、《美国人与中国人:两种生活方式比较》,许琅光著,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51、《家族、种姓、俱乐部》,许琅光著,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52、《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林耀华著,三联书店1989年版;53、《人类的由来》,达尔文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54、《原始思维》,列维-布留尔著,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55、《有闲阶级论》,凡勃伦著,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56、《伊甸园之门》,迪克斯坦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57、《乡土中国》,费孝通著,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版;58、《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著,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59、《世道人心:对中国人心理的探索》,何友晖、彭泗清、赵志裕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0、“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黄光国著,载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心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61、《从传统到现代化》,金耀基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62、《东亚社会价值的趋同与冲突:中日韩青年的社会意识比较》,君塚大学等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63、《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0)》,乐正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64、《中国人的性格》,李亦园、杨国枢主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65、《边际人:大过渡时代的转型人格》,叶南客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66、《中国人的脸面观》,翟学伟著,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5年版;67、《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翟学伟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001年版;68、《中国人的脸与面子——本土社会心理学探索》,佐斌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圣才出品】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的现代研究1.1复习笔记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1)吴江霖教授的定义他提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2)沙莲香教授的定义沙莲香认为,“所谓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相互影响的主体反应”,而社会心理学就是“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
”(3)王康教授的定义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关系》一文中,王康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感情、态度、行为产生什么影响的学科”。
两年以后为孙晔、李沂等人简化,他们提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2.国外学者的代表性观点(1)肖和康斯坦佐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作为社会刺激之反应的个人行为的科学研究”。
(2)G·麦考尔和J·西蒙斯提出,社会学传统的社会心理学“关注于社会互动的研究”,而尹恩·罗伯逊则明确无误地谈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3)原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等人从原苏联心理学特有的活动原则出发也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受参加社会群体这一事实所制约的、人的行为与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行为及其制约因素在将社会行为规定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后,有必要进一步了解社会行为的性质与基本特点,并对社会、文化、人格这些人们常常用来说明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作出解释。
1.社会行为的涵义和特点(1)人是社会行为的主体或物质承担者,而这个具体的、现实的人又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2)社会刺激是各种社会客体对人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3)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刺激作出的反应。
2.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1)社会行为是对包括他人行为在内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同时又能够成为他人行为的刺激。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5~7章)【圣才出品】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社会认知5.1复习笔记一、社会认知及其特征1.社会认知(1)定义社会认知是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在内的社会心理活动,而不仅仅局限或等同于其中的某一过程。
对人的知觉、印象、判断以及对人的外显行为活动原因的推测和评价,是社会认知活动发生和进行时所经历的几个主要过程,它们互相联系,组成了完整的社会认知活动。
(2)认知学说其中最著名的是由海德、纽科姆、奥斯古德和费斯汀格等人创立的所谓“认知一致性理论”。
认知一致性理论是社会认知理论的一种典型代表,其基本观点是,人具有一种保持心理平衡的需要,而认知矛盾往往会打破心理上的平衡,使个体出现不愉快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又会促使个体作出一定的行为,以重新恢复心理上的平衡。
到60年代中期,在理论上,着重阐述社会认知动力过程的认知一致性理论逐渐为着重阐述社会认知过程本身的归因理论所取代。
2.社会认知的途径以人为对象的社会认知,是通过对他人的言谈举止、仪表神情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观察和了解而实现的,所有这些组成了社会认知活动的基本途径。
(1)人的面部表情表情是反映人们的内心态度、情绪、动机等心理活动的基本线索和外在表现形式,通过对人的面部表情的观察和分析,可能了解到其内心的活动、欲望、意图和状态,借此即可形成对他人的认识。
(2)人的言语活动人们说话时的语音、语调、语速及节奏变化能够充分体现一个人的性格及其他心理特征,通过对人的言语活动的分析,也能有助于对人的性格和态度的认识。
(3)人的体态表现体态指的是个体身躯各部位表现于外的状态,又分为静态的和动态的两种。
不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体态,都能够表达和反映个体内心的心理活动和状态。
(4)人的行为方式一个人的做事、待人、处世的行为方式也是对此人进行观察、了解并形成关于此人的知觉印象时所必须掌握的内容。
了解一个人怎样行动和有什么行动、表现怎么样,对于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此人,形成关于此人的一个准确的知觉印象,都会是十分有益的。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 社会心理学的由来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2章社会心理学的由来与发展2.1复习笔记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这是社会心理学形成前的一个准备时期,其理论主要源于古代希腊开始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的西欧思辨哲学。
1.孕育时期的线索孕育时期社会哲学家们主要围绕“人性”所展开争论。
其基本的理论线索只有两条:(1)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人性虽然不能完全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
(2)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源于人的自然本性,而人性又是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因此,改变人的本性、建立理想国的主张是无法实现的。
2.柏拉图的理想主义继承和发展社会哲学家康德、歌德和卢梭等人继承了柏拉图的理想主义,他们认为,人具有潜在的善性,使人趋向邪恶的原因是邪恶的社会;因此,改变人性的前提在改变社会。
3.亚里士多德思想的贡献亚里士多德的许多著述为当代社会心理学直接开辟了诸多研究领域:(1)现代社会心理学许多有关态度或劝说的研究是与亚里士多德直接联系着的。
亚里士多德将这些内容归入修辞学的范畴。
(2)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宣泄说”孕育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说”,并进而影响到当代社会心理学对人类侵犯行为的研究。
(3)亚里士多德在《尼考马可伦理学》中阐释的人类行为的交换论观点也称得上是现代交换论的起源。
(4)亚里士多德关于社会和人性的学说则经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由马基雅维里和霍布斯给予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与阐释人及人类社会本质有关的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都逐步建立了起来。
这一切连带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为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形成时期的特点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互渗透。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既来自社会的需要,也来自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本身的发展需要。
例如社会学中的生物还原论的失败迫使他们求助于心理学,欲图在心理学中寻找社会现象的根源,导致了“生物还原主义”向“心理还原主义”的过渡,并进一步形成了社会学中的心理学派。
浅看现代社会的文化反哺现象
浅看现代社会的文化反哺现象摘要: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急剧变迁,新器物、新规则层出不穷,成年人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价值判断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丧失了解释力和传承价值。
他们又往往易受传统和经验的束缚。
而青年人对新事物具有较高的吸收、接受能力,更易适应变迁的环境,这使青年人获得了“指点”父母的机会。
于是传统社会的文化规范自上而下的传递模式受到了冲击,从而出现了“文化反哺”现象。
“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原因,本文试就这一现象谈一点浅薄的见解。
关键词文化反哺信息从众一、文化反哺概念及表现关于“文化反哺”,学界基本上认同的解释是:“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其实质是青年文化对成人文化积极、主动影响的过程。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文化反哺”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向社会化”的过程,即传统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一种自上而下的社会化过程。
”在现代社会,青年对成年的“反哺”是全方位的,不仅涉及到文化的表层,如流行的时尚和新器物,甚至也影响到成年人的价值观的判断和生活方式的选择等。
“文化反哺”正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不可忽略且充满无限魅力的组成部分。
青年的“反哺”突出地表现在对新器物的接纳、使用,对新潮流的引领上。
现代青年思想开放、头脑灵活,他们的好奇心强,对新事物的敏感度高、吸收能力强,这使他们能迅速地接纳、使用新事物。
比如在对诸如计算机、移动电话、传真机、空调等新器物的使用方面,父母的动手能力远远不及子女,对于子女的“指点”,父母也是甘愿接受。
在新时尚、新潮流的引领方面,青年也具有突出的“反哺力”。
流行于青年中的牛仔裤,曾为成年人所鄙夷,而现在他们也悄悄地套上了牛仔裤。
这种由青年影响的新时尚、新潮流逐渐为成人、大众所接受、认同,从而使整个社会焕发出一股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使整个社会经历着一场普遍的返青。
社会心理学课程
心理学家的观点:解释个人行为
心理学家肖和康斯坦佐: “社会心理学是关于作为 社会刺激之反应的个人行 为的科学研究”;
G.奥尔波特:“大多数社 会心理学家都认为,社会 心理学旨在理解或解释个 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 何受他人实际的、想象的 和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Allport,G.,1968)。
体内部的社会互动,那么, 社会印象以及社会态度
我国的大多数学者关注的
等章节构成了这些著作
则是群体对个体心理和个
的主要内容。
体行为的影响。
西方学者的经典规定(差异)
不同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之间有所不同:心理学 家注重个体,欲图通过个体的人格特征(得自本 能或社会影响)来解释人的行为;而社会学家则 注重群体(早期为大群体后期为小群体),欲图 通过人们在群体中的互动来解释人的行为。 1908 年出版的两部分别由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 撰写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明显反映出上述分歧: “罗斯的著作表明他是集群行为研究的先驱,而 且他并不强调社会背景中的个人;相反,麦独孤 则强调个人行为,他研究了行为的机制和先天倾 向 ”(Raymond J. Corsini,Ed.,1984:342)。
这一定义力图将人的社会心理的发生、发展置于较 为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去考察,在一定程序上揭示了 社会心理的本质属性,但这一定义却带有明显示的 心理学化的倾向。在这里,社会心理学只是关于个 体的一种研究,尽管定义提及了“若干个体”,但 这个“若干个体”显然不能象有些人说的那样就是 “群体”。因为这个“若干个体”至多是个体的一 种算术总和,而群体(无论是大群体还是小群体) 是不能归咎为这种算术总和的。
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 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肯 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既有极其深厚的理 论渊源又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它力求 对人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或文化行为发生、 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作出解释。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8~10章)【圣才出品】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8章社会沟通8.1复习笔记一、沟通:人类理解的桥梁1.沟通及其特点(1)定义①狭义的沟通是指以符号、记号为媒介实现的社会行为的交互作用,即人们在互动过程中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将一定的信息传递给另一个接受信息的人。
②广义的沟通则是人类的整个社会互动过程,在这里,人们不仅交换观念、思想、知识、兴趣、情绪等信息,而且还交换相互作用的个体的全部社会行动。
(2)沟通的基本特点①沟通双方均为主体。
人际沟通不同于通讯设备之间的简单的信息往复,在这里,沟通的双方都是积极的主体,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意图、定势等。
②人际沟通能够调整双方的关系。
由于人际沟通的双方都是积极的主体,同时扮演着发信者与受信者的双重角色,因此,这种沟通可以借助符号系统进行相互影响,制约和调整双方的心理及行为。
③人际沟通需要沟通双方具备统一的或大体相近的符号系统。
如果所使用的符号不一致,便会因不能译码和接受而发生沟通障碍。
因此,沟通过程中所使用的符号必须是通用的。
这种通用不仅是形、声的通用,更重要的是意义的通用。
④在人际沟通过程中,有可能产生完全特殊的沟通障碍。
“完全特殊”意指这种障碍与沟通渠道无关,也同使用的符号无关,而是由社会、心理或文化因素所造成的。
(3)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信息传递的各个环节常会受到某些因素的作用,从而影响到人际沟通的进行。
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影晌信息来源的因素a.信息源所使用的传播技术,包括信息源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思考能力以及手势、表情等方面的表达优劣程度;b.信息源的态度,包括自信、尊重对方、竭力使对方对沟通感到兴趣等;c.信息源的知识程度,包括丰富的知识、社会经验、人情世故等:d.信息源的社会地位。
②影响信息的因素a.语言和其他符号的排列与组合次序;b.信息的内容;c.信息的处理情况。
③影响信息渠道的因素同一信息经过不同的信息渠道传递,其效果大不一样。
因此,要注意选择适当的信息渠道,使之与传播的信息相配合,并符合接收者的需要。
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
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摘要:侵犯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各学派的学者们对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也提出不同的理论,本文对学者们提出的各种理论的论述行进了综述,并根据侵犯行为产生的不同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减少和预防侵犯的社会心理学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侵犯行为原因预防侵犯一、侵犯及侵犯行为的概述侵犯行为是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对于侵犯的定义各学者的定义也不相同:侵犯:亦称侵犯行为,指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
侵犯行为的定义:侵犯是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他人的行为;侵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物,它包括了造成的伤害的行为,破坏性的影响以及社会标定的过程。
侵犯的定义绝大多数心理学家在定义侵犯时基本赞同如下的描述: “侵犯, 是在违背他人意愿的情况下, 以伤害他人的肉体或心灵为直接目标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笔者认为凡是以伤害他人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任何行为都是侵犯行为。
二、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现在虽然还没有关于侵犯行为起因的统一性理论, 但是已经产生了许多观点,纵观各观点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本人综合一定代表性的观点对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侵犯现象作出比较合适的解释。
1、是关于侵犯是人类的本能还是习得反应的问题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始于19世纪后半期, 那时候的理论家受到达尔文学说的影响, 普遍把人类的动机归因于先天的禀赋。
威廉•詹姆斯认为“侵犯是人类天生的劣根性, 是人人都有其残余的好斗本性, 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他人的仇恨”。
在20世纪20年代, 精神分析学派的侵犯研究得到了各国学者的重视。
弗洛伊德把侵犯行为与“利比多”联系起来, 认为侵犯行为起因于被异性侵犯后受压抑的记忆所产生的困扰状态。
后来, 弗洛伊德逐渐修正了他关于侵犯起因的观点, 最终把侵犯行为与死亡本能联系在一起。
在20世纪早期, 社会生物学对于人类侵犯行为的研究主要倾向于使用比较明确的概念来表达内在的生物机制, 当神经学研究发现侵犯行为伴随着某种形式的脑反应时, 这种研究倾向就被进一步加强了, 并且直到今天还保持着一定的影响。
2024年度社会心理学周晓虹课件
2024/2/3
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手段收集大量数据,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得出结论。
案例研究法
对个别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以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特点。
7
02
社会认知
2024/2/3
8
社会认知的概念与特点
2024/2/3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群体、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 感知和理解过程。 社会认知的特点包括主观性、整体性、互动性、情境性 和动态性等。
2024/2/3
21
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社会态度的形成
受到遗传、环境、文化和社会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社会学习、模仿、认 同等机制逐渐形成。
社会态度的改变
可以通过说服、宣传、教育、奖惩等手段来改变个体的社会态度,其中认知失 调、社会比较、情感卷入等是影响态度改变的重要因素。
2024/2/3
22
社会态度的测量与评估
14
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后果
影响因素
社会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因素(如个性、价值观、能力等)、环境因素(如文化、社会制度、群 体氛围等)和情境因素(如时间、地点、事件等)。
行为后果
社会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后果,包括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对个人而言,社会行为可能影响其自我认知、情感状态 、人际关系等;对社会而言,社会行为可能影响社会秩序、文化传承、社会变迁等。同时,社会行为的后果也会 反过来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选择和动机。
13
社会行为的动机与目的
2024/2/3
动机理论
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社会行为的内在原因,是社会行为产生 和持续的动力。动机理论包括需要层次理论、归因理论、期 望理论等。
目的性
社会行为总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即人们通过社会行为想要 达到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目标。不同的社会行为可能有不同的 目的,如追求个人利益、维护社会公正、实现自我价值等。
现代社会心理学课件
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推动社会问题解决
社会心理学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社会心理学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的深层原因,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
03
02
01
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性
02
社会认知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
总结词:认知失调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它探讨了个体在面对不一致的认知时如何进行调整。
爱情的定义
亲密关系和爱情是相互关联的,但并不完全相同。亲密关系可以包括亲情、友情和浪漫爱情等不同类型的关系;而爱情则更侧重于浪漫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亲密关系与爱情的关系
亲密关系与爱情
合作是指两个或多个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工作的行为。
合作的概念
竞争是指个体或团体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而相互争夺资源或地位的行为。
特点
定义与特点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社会认知、态度、刻板印象、从众行为、群体行为、人际互动等方面。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关注个体在群体中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以及群体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研究范围与对象
研究对象
研究范围
社会心理学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提高自我认知水平。
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研究如何促进学生的社会认知发展,如自我概念、自尊和友谊关系的发展。
学生发展
通过了解课堂环境和社会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育环境
社会心理学研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以促进更积极、有效的学习环境。
教师与学生关系
在教育中的应用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红 完整版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的现代研究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考虑内容:1、社会心理学应以包括内隐过程和外部事件在内的人对社会刺激的全部反应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2、反映的主体不仅是生活于群体中的个人,而且包括由这些个人组成的大小不等的群体3、个人或群体的反应受到各种社会、文化、人格及生物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总结: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
简言之,它研究人的社会或文化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
社会行为及其制约因素社会行为:生活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
社会行为的性质:1、人是社会行为的主体或曰物质承担着2、社会刺激是各社会客体对人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3、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刺激作出的回答或曰反应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1、社会行为既具有主动性又具有受动性,并且也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互动性2、既具有内隐性又具有外显性3、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社会、文化和人格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是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社会心理学是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罗斯)强调社会或群体变量的重要性。
其基本的概念体系主要来自社会角色理论,强调通过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化等“塑造群体”的因素来研究人们的社会互动,并进而达到对人类行为本质的理解,其基本的方法是问卷法和访谈法。
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麦独孤)强调个体变量的重要性。
主要建构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框架之上的,试图从个人的人格结构中求得对人类社会行为的解释,尽管他们承认社会因素又是人格结构形成的基础。
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强调文化变量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配套练习题库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配套练习题库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目录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说明:我们从指定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为考研参考书目的名校历年考研真题以及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年统考真题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考研真题,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通过这一部分的练习,可以帮助学员巩固基础知识、夯实专业基础,从而做到全方位备考。
一、单选题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的现代研究第2章社会心理学的由来与发展第3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社会化:社会行为的模塑第5章社会认知第6章社会动机第7章社会态度第8章社会沟通第9章群体与互动第10章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第11章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12章文化对人格及社会行为的影响第13章文化、亚文化与群体人格第14章社会文化变迁与人格发展第三部分模拟试题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试看部分内容名校考研真题一、单选题1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一种观点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即()。
[陕西师范大学2011研]A.群体思维B.群体极化C.社会助长【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群体思维是指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要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可行方案的现实性评价受到压制。
社会助长是指个人由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2人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即()。
[陕西师范大学2011研] A.证实偏差B.自我中心偏差C.基本归因偏差D.自我服务偏差【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自我中心偏差是指人们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的倾向。
精品从一个侧面看当代大学生道德状况_关于大学生课前擦黑板情况的调查
目前,在大多数高校中,还有许多教室使用着传统的黑板。
这也就意味着大多数老师仍然使用粉笔来进行课堂的教学工作,来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通过黑板才能更清晰地了解老师传送的信息。
这样,黑板上就不可避免地会留有板书。
于是,围绕着黑板就出现了矛盾的两个主体———老师与学生。
但是在大学里,没有任何制度来规定课前擦黑板的问题,擦黑板完全成了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老师创造干净舒畅的教授环境,是学生的义务与责任,因此,课前擦黑板虽然是一件小事情,但它却体现了对老师的尊重,是一种道德行为。
然而,在大学里,你可能会发现学生对课前未擦黑板的那种熟视无睹,对老师擦黑板现象的那种习以为常。
那么这是偶然的现象还是一般的现象!在大学里课前擦黑板的情况又到底是怎样的呢!黑板到底应该由谁来擦呢!笔者在自己就读的全国综合性重点大学———厦门大学,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通过现场随机采访、电话随机采访、网络发出问题以及实地观察等形式,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查,试图从这个侧面了解目前大学生的道德状况。
笔者首先选择了"#个公共课教室,在进行了一周的课前擦黑板跟踪记录之后,结果如下:我们再来看看老师和学生对这个情况是如何反映的!在对老师的采访中,有$%&’(的老师表示课前黑板是干净的,有"$%#)(的老师表示课前黑板擦与被擦的情况各占一半,还有&*%"$(的老师表示课前黑板大多是没有被擦干净的,其中,有’$%"$(的老师通常是自己将黑板擦干净的,有*&%*)(的老师曾经要求学生来将黑板擦干净。
相应地,在对学生的采访中,有&’%&)(的学生表示课前黑板多是不干净的,*)%*+(的学生表示课前的黑板一般都是干净的,*+%&,(的学生说这两重情况各占一半。
那么一般会是谁来擦黑板呢!,-%,,(的学生是等老师来擦,"+%"+(的学生表示班干部会去擦,"#%-&(的学生说会有自愿的学生去擦,*)%&-(的学生表示老师与学生擦黑板的比例各占一半。
周晓虹:西方社会学的理论架构和基本范式
周晓虹:西方社会学的理论构架和基本范式众所周知,在社会学以往16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无数的社会学家提出了难以计数的有关人性和社会秩序时各种假设。
正是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相互对立和冲天的理论流派和观点。
我们甚至可以说,社会学的历史,起码是萨基所说的社会学思想史,是一部理论流派蜂拥迭出的历史。
1974年,社会学家曼奈尔就针对这种现象指出:“在社会学理论较为高深的领域里,不仅不存在一种公认的范式,而且社会学家们时常还表现得并不渴望去追求这样一种范式。
在有关社会学思想史的教科书中,以往时代如那些大思想家们被划分为彼此争斗不息的一个个流派。
......时至今日,各种新兴的社会学派别(哪怕它们还只是一些居于少数派地位的派别)还会不时冒将出来,指责对手的研究途径毫无可取之处,而自己获得了对社会学问题的最终解决之道。
”1为了更好地把握各种假设不同、观点各异的社会学理论,长期以来人们就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划分这些相互对立的观点和理论。
纵观以往出版的各类有关社会学理论或历史的著作,我们能够发现,按时间的先后,人们划分社会学理论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学派也纳”方法。
这是较早开始在社会学领域内流行的一种分类方法,也是一种相对较为外在的分类方法,它的分类依据是社会学家在阐释人性和社会秩序及相关问题时所持观点的相近性。
早在1928年,俄裔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就在《当代社会学理论》一书中,将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学理论划分为机械论学派、地理学派、生物学学派、生物-社会学派、生物-心理学学派、社会学学派、心理学派和心理-社会学学派等诸种。
1960年,马丁代尔在《社会学理论的性质和类型》一书中,将此前流行的全部社会学理论分为实证主义的有机论、冲突理论、形式学派、社会行为主义和社会学功能主义五大学派;直到1986年,因为确信在社会学领域中,“没有任何理论在严密性、精确性和确定性上足够充分,以构造一个抽象概念和定律的范式……如果非要用这个概念,那么社会学充其量也不过处在前范式阶段”2,乔纳森·H.特纳也依旧采取的是我们所称的“学派归纳”方法,他将社会学领域的理论流派分为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交换理论、互动理论以及结构理论。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题库-章节题库(社会沟通)【圣才出品】
第8章社会沟通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际沟通是()A.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B.人们面对面的交流C.人际关系的表现形式D.双向沟通【答案】A【解析】人际沟通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人际沟通并不一定要面对面,且包括单项和双向沟通。
2.人际沟通的实现要借助于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下列中不属于非语言符号系统的是()A.动作B.书信C.表情D.音乐【答案】B【解析】语言可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书信属于书面语言。
3.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根据社会心理学对人际沟通的阐述,这句俗语说明()A.职业的不同可能会引起沟通的鸿沟B.处于不同层次的组织成员,对沟通的积极性不同,也会造成沟通障碍C.文化背景的不同会给沟通带来障碍D.人们不同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会造成沟通障碍【答案】A【解析】“隔行如隔山”是由于职业不同引起的沟通障碍,是地位障碍的一种。
4.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观点,下列关于人际沟通作用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A.人际沟通可以调节沟通者本人的行为B.人际沟通一定能够协调组织内部关系C.人际沟通有利于增强团结D.人际沟通是保证个人心理健康成长所必需的【答案】B【解析】人际沟通并不总是起到正向的协调作用,也有可能产生负向作用。
5.人际沟通有很多功能,其中协调作用是指()A.人际沟通可以协调人体各部分的机能B.所有的人际沟通都可以协调组织内部的关系C.人际沟通可以促进个人的社会化进程D.人际沟通有助于消除个体间的误会【答案】D【解析】人际沟通的协调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协调情感,协调动作,即沟通者从沟通信息中自动调节自己的行为,一旦沟通阻塞被排除,误会矛盾会逐渐消失。
6.下列沟通中,属于双向沟通的是()A.看报纸B.听广播C.打电话D.看电视【答案】C【解析】打电话双方互为信息源和接受者,即双方在沟通中的地位不断变换,属于双向沟通。
7.某家的父亲很有生活情趣,经常会将一些自己的感受写在及时贴上,分散于家中各处,与妻子儿女分享,这属于()A.单向沟通B.口头沟通C.下行沟通D.Y型沟通【答案】A【解析】家人之间不存在上下级的关系,无所谓下行沟通;口头沟通是指借助口头言语进行的沟通,而写在及时贴上的是书面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 1、情感、动机与文化 2、文化与认知 3、文化与性 4、文化与变态行为
2013-4-9
现代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
情感、动机与文化
儿童早期的情感发展: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从小到大都要经历一系列先后有 序的“心理—性”发展阶段,儿童在这些阶段中获得的经验 决定了他的成年人格特征。而在这一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 的是所谓“俄迪浦斯情结”(恋母情结)或“伊列克缀情结” (恋父情结)。 马林诺夫斯基的观点:弗洛伊德所描述的儿童早期情感 发展模式及其核心“俄迪浦斯情结”并不带有普遍性,但儿 童对管教者怀有的对立情绪却可能是普遍存在的。也就是说, 影响儿童早期情感发展的不是“性”这样的本能因素,而是 具体社会的家庭制度、家庭组织形式以及育儿方式。
2013-4-9 现代社会心理学
右图刺花文身打扮在我们的社会里看上去非常奇 怪,甚至被视为疯子,但在印度是虔诚教徒标志。
2013-4-9
现代社会心理学
2013-4-9 现代社会心理学
青春期危机:普遍抑或特殊
在本世纪初叶,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从“个体发生概括了 种系发生”的重演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流传甚广的“青春期 危机”理论。他认为,现代人心理紧张的青春期象征着人类在 历史上曾经历的一个动荡的过渡时期。青春期的困惑是由遗传 决定的生理因素引起的特定心理反应,因此它是“每个人都必 须经历的、无法回避的调适阶段”,具有生物学的普遍性。 米德对萨摩亚人的研究向人们证实,诸如青春期危机等等原先 我们“归诸于人类本性的东西,绝大多数不过是我们对于生活 于其中的文明施加给我们的种种限制的某种反应”。她还试图 找到有关青春期危机的社会心理问题的解决途径。在她看来, 如果大量的青春期行为是习得的而非生物因素诱发的,那么, 我们就可以通过改变儿童抚养与教育方式等文化因素把与青春 期相关的紧张、焦虑及反社会行为降到最低限度。
2013-4-9 现代社会心理学
第四节
文化与变态行为
从“文化相对论”的观点来看,行为变 态者就是那些“其反应没有得到他们文 化制度所支持的人。” 本尼迪克特所系统阐述的变态行为的文 化解释的基石。其一,行为的正常与否 是由不同文化标准决定的;其二,变态 行为的发生根源及其类型也产生于文化 所导致的矛盾冲突。
“棒框实验”
3、价值观:东西方的比较 4、文化母题 5、公设
2013-4-9 现代社会心理学
文化模式对行为方式的影响
2013-4-9
现代社会心理学
第三节 文化与性
性别角色的文化塑造
在弗洛伊德看来,男女两性所具有的不同的生理解 剖结构决定了他们具有不同的心理成熟过程。因此,如 果将男性视为人类先天的标准模式的话,缺乏男性生殖 器官的女性也就不过是被阉割了的男性。 米德以栩栩如生的现场研究提示人们,男性和女性 的性生理特征即身体的构造决不会是他们的心理和行为 的全部原因,甚至也不是主要的原因。和这些因素相比, 社会文化因素在更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两性的性别角色规 范。换言之,世间男女所“表现的人格特征是他们各自 生养其间的文化所赋予的”
2013-4-9 现代社会心理学
性行为的文化控制
所有社会都对性行为加以控制是事实,但同时, 这种控制的宽容与严厉在不同社会及同一社会 的不同时代程度不同也是事实。这里,又一次 体现出各种文化与亚文化因素的作用。 社会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对性行为的文化 控制进行过广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研究,具体涉及婚前性行为、 婚外性行为、同性恋、乱伦禁忌以及儿童期的 性行为等。
2013-4-9 现代社会心理学
文化、亚文化与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受制于各种文化与亚文化因素: (1)宗教信仰的影响 (2)家庭与学校教育 (3)社会阶层
2013-4-9
现代社会心理学
第二节 文化与认知
1、文化对感知觉的影响
“横竖错觉”,“缪勒一莱依尔错觉”
2、知觉模式:场域独立与场域依赖
现代社会心理学
2013-4-9
变态行为的文化塑造
变态行为的类型及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会受到行为者所生 存其间的文化影响。
许多文化具有变态行为的传统模式,它能够借着民俗、 记忆、故事、闲谈而代代相传。 宗教信仰、社会地位等文化与亚文化因素,也会影响到 精神与行为的变态。社会下层的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的 发生率都高于社会上层。一种可能解释是,生活在城市 中下层社会穷苦人遭受的紧张、动荡和生活挫折要远远 多于上层社会成员。
2013-4-9
现代社会心理学
讨论:乱伦禁忌及其解释
乱伦禁忌就是对母与子、父与女以及兄弟姐妹间的性关系或婚姻关系的禁 忌。乱伦禁忌及与此密切相连的外婚制普遍存在于各种社会之中。 “童年亲密理论”:人类学家爱德华·韦期特马克提出,从小一起长大的 人(如同胞兄弟姐妹)相互之间不会产生性吸引力。A.沃尔夫最近通过对 我国台湾某山区依旧遗留的“童养媳”制度的研究就发现,共同养育会导 致性的冷淡并进一步影响婚姻的和谐。但是,费孝通认为,近亲之间不易 引起性的兴趣,与其说是产生乱伦禁忌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其结果。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看来,儿子恋母嫉父的情感虽受到压抑但始终存在 于潜意识中,而乱伦恐惧就是人们对这种被禁止的无意识冲动的反动或防 御。 家庭破裂理论及合作理论的观点看来,家庭成员间的性竞争会使其无法作 为一个有效单位而发生作用,而为了消除分裂的危险及增强合作,人类制 定了乱伦伦禁忌,以维护社会结构的完整。 对乱伦禁忌最早的解释是人类学家摩尔根、弗雷泽等人从自然选择角度提 出的近亲繁殖理论。摩尔根指出“没有血缘亲属关系的氏族之间的婚姻, 创造出在体质上和智力上都更强健的人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