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展速度质量与效益的辩证考察
工程建设项目三大目标的辩证关系
工程建设项目三大目标的辩证关系质量、进度、投资被称为工程建设项目三大限制目标,它是工程建设项目在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中心任务。
无论是项目业主,还是承包商及监理单位都是围围着三大目标而开展工作的。
衡量他们的工作得失成败,也主要是以三大限制目标是否实现为依据。
虽然三大目标有着各自的内涵及限制方法,它们不能互为替代和等同,然而它们相互间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
工程建设项目质量、进度和投资是对立和统一的冲突体。
它在工程建设中投资和进度的关系是加快进度往往要增加投资,实行各种赶工措施使工程建设项目及早竣工,尽快发挥工程建设投资的经济效益。
而进度和质量的关系是加快进度,因人、机械超强工作造成工人乏累,机械修理,材料供应惊惶,施工条件的变更,可能会影响到工程质量。
适度均衡的加快施工进度,可以在支配工期内得到合理的提前,可以保证施工质量。
严格限制质量,可以避开返工,进度则会加快;反之则会因返工,造成工期延后,施工成本增加;投资和质量的关系是质量好要增加施工成本,但严格限制质量,可以避开反工,提高了承包商的施工效益,削减建设项目的经常性维护费用,延长工程运用年限,反而降低了投资成本,提高了建设单位的投资效益。
对于工程建设项目,不行以说三大目标之间那个最重要,不同的工程建设项目,在不同的时期地点,目标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而在工程施工中最重要的是进度和质量,施工进度按最佳工期施工,可以在合理的时间内使施工企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使建设工程投资按支配工期交付运用,在预定的期限内尽早的收回投资。
质量好可以削减工程施工返工;削减施工单位成本投入;削减建设单位的经常性修理;延长建设工程的运用年限,保证建设工程的稳定长效运营,提高投资效益,降低维护成本。
因此进度限制、质量限制是工程建设产生经济效益,满足建设单位对工程建设质量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1三大目标及限制的基本概念1.1工程项目质量及质量限制概念质量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须要实力的特性之总和(GB/T6583-94,ISO8402-1994)。
关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几点哲学思考
关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几点哲学思考王礼恒王春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推动哲学家前进的真正力量“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
在我国科学技术和工业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工程院和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组织关于“工程哲学”的研讨,这对推进“工程哲学”的研究与学科建设、促进工程建设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航天工程包括了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导弹武器等诸多领域。
每一项航天产品,即型号的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应用等,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效益、高风险的特点。
我国航天事业创建48年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回顾其发展历程,深感哲学理论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认真总结过去、深入研究航天工程与哲学的结合,指导今后的工程实践,将是十分有意义的。
我们愿向各位专家学习,与大家共同探讨。
现就航天发展中几点哲学的初步思考,谈点看法,以作为对“工程哲学”研究的探索。
一、精神与物质(一)有条件论但不唯条件论,在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创建中国的航天事业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物质和精神是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
没有一定的经济和物质基础,相应上层建筑和精神层面的东西就不会存在。
但是,精神可以反作用于物质,对物质产生“催生”作用。
众所周知,我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当时,新中国建立不久,抗美援朝战争刚刚结束,我国的经济、技术基础还很薄弱,在这样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航天尖端事业,困难之大可想而知。
但是,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认真分析了国际与国家安全形势,并听取了一些著名专家包括刚回国不久的钱学森同志的意见后,经过慎重研究,下决心搞自己的航天事业,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使用到最重要、最急需、最能影响全局的方面并取得突破,果断作出了以发展原子能、导弹(当时称喷气技术)为代表的尖端技术的决定。
1956年10月8日,正式建立了航天研究机构,当时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对辩证思维的理解
对辩证思维的理解辩证思维是指通过辩证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
它是一种深度思考,具有多元性、联系性、发展性和矛盾性的特点。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辩证思维:一、多元性辩证思维强调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认为事物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多元的、动态的。
在辩证思维中,我们不能仅仅看到事物的正面或反面,而应该看到事物的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多个层次。
比如在看待一个人时,我们不仅要看到他的优点和缺点,还要看到他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性格特点等多个方面。
在看待一个社会问题时,我们不仅要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还要了解问题的历史背景、社会根源、文化影响等多个方面。
二、联系性辩证思维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
在辩证思维中,我们不能把事物分割开来看待,而应该把事物放在其所在的系统中来考虑。
比如在看待一个企业的发展时,我们不仅要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企业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联系。
在看待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时,我们不仅要考虑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还要考虑经济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三、发展性辩证思维认为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
在辩证思维中,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比如在看待一个人的成长时,我们不能仅仅看到他现在的状态和成就,还要看到他的潜力和未来的发展。
在看待一个社会的发展时,我们不能仅仅看到现在的状况和问题,还要看到未来的趋势和机遇。
四、矛盾性辩证思维认为事物存在着矛盾和对立,而不是单一的、和谐的。
在辩证思维中,我们不能忽视事物的矛盾和对立,而应该正视并解决这些矛盾和对立。
比如在看待一个企业的竞争时,我们不能只看到竞争带来的压力和挑战,还要看到竞争带来的机遇和发展。
在看待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时,我们不能只看到制度带来的优点和优势,还要看到制度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加以改进。
总之辩证思维是一种深度思考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全面地认识事物提高我们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世界。
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范文
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范文随着世界经济进入调整变革期,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在这一转型时期,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目标和前进方向。
本文将结合自身学习与实践,就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谈谈个人的感悟与体会。
一、深刻认识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我国已经走过了最初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现在正进入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经济增长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优势正在减弱,而转向创新驱动变得至关重要。
我们必须深化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调整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
二、深刻认识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点,要鼓励和支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强化清洁低碳生产技术的研发应用,推动产业结构向绿色化,资源利用更高效、环境污染更少的方向转变。
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服务效率和品质,推动传统产业向更高水平转变。
三、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高质量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互相支撑。
只有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双赢,才能保证经济的高质量。
必须有绿色发展的理念,倡导绿色消费,建设绿色生产体系,强化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工作,提高资源利用率,真正做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四、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对政府的职责要求各级政府要转变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构建服务型、效能型政府。
应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品质和效益。
发挥宏观调控引导作用,增强政策的产业和区域导向,转型发展产业,优化生产力布局,从而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
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保证市场秩序的健康和公平。
五、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对个人职业素养的要求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个人也应当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应主动学习和掌握现代管理知识,以及与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相关的专业知识。
要注重提升综合素质,包括团队协作精神、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等,以提高个人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的能力。
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双重逻辑及辩证关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充分肯定“十三五”期间重要成果基础上,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就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新发展阶段新任务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有助于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一、新发展阶段的理论逻辑新发展阶段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发展阶段。
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
(一)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在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质量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其内涵就是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
这既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经济规律和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由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领域构成的有机体,而经济处于基础地位。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把人类经济活动分为四个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在这四个环节中,生产处于首位,起着主导和支配性作用。
也就是说,生产端,即供给侧是整个经济活动的逻辑起点,人类经济的进步和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靠供给端推动的。
[1]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根本途径。
同时,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为之奋斗一生的终极目标,而经济的发展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要条件之一,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不仅能够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且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例子
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例子一、客观辩证法例子:1. 风花雪月的辩证观点:客观辩证法认为,风花雪月是自然界的美好景观,但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风花雪月的美丽只存在于特定的自然条件下,一旦气候变化或环境恶化,它们的美丽也会消失。
因此,客观辩证法告诉我们要欣赏风花雪月的美,但也要意识到它们的短暂和变幻无常。
2. 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思维: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它强调经济发展要统筹兼顾社会、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客观辩证法认为,经济发展不能片面追求增长速度,而应该注重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在发展中坚持了客观辩证法的思维方式。
3. 历史观的客观辩证法:历史观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识和理解。
客观辩证法认为,历史是由各种矛盾和冲突推动发展的,没有绝对的英雄和恶棍。
历史观的客观辩证法告诉我们要全面看待历史,不能片面追求英雄或贬低某些人物,而是要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和评价历史。
4. 生态环境保护的客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认为,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但人类的经济活动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客观辩证法告诉我们要平衡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利益。
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客观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来指导。
5. 天灾人祸的客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认为,天灾人祸是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们既给人们带来困难和痛苦,也能激发人们的智慧和勇气。
客观辩证法告诉我们要正确对待天灾人祸,既要努力预防和减少灾害的发生,也要学会应对和克服灾害带来的挑战。
二、主观辩证法例子:1. 人生观的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认为,人生是由个体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人生观的主观辩证法告诉我们要积极主动地面对生活,既要顺应客观环境的变化,又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2. 情绪管理的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认为,情绪是人们内心感受的一种表达方式,既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也受到个体主观意识的调节。
考研政治:马原第三章重点知识解答(一)
考研政治:马原第三章重点知识解答(一)1.必然性怎样转化为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也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任何偶然性都不能完全摆脱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即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分是相对的。
例如,生物的某些新的性状在开始时或在一个长时期内只是偶然的,但由于这些新的性状适合于新的环境并逐渐发展,以至于最后使生物有机体发生根本变化,这种性状也就成了新的物种的必然性状;相反,生物的一些必然性状由于越来越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越来越退化,以至于成了偶然的东西。
又如,人类的祖先猿人全身长毛是必然的现象,现在社会出现的“返祖”现象则具有偶然性。
2.如何理解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科学的任务正是要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
偶然性不仅表现着必然性而且对事物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要善于估计应对和利用各种偶然性去推进工作。
①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把各种机遇理解为偶然性因素,因此,要重视机遇的作用,敏锐的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实现发展。
所谓“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就是这个道理。
②偶然性对科学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活动,它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客观事物的必然规律。
但科学的任务是要从偶然性中去发现必然性。
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
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第一、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
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竞争力不强、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滞后、所有制结构不合理,这些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当前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需要优化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以及产品结构,合理配置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长期商品短缺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变,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在,总量不足的问题已经大大缓解,但结构性矛盾突出,已经到了不调整就不能发展的关键时期。
第二,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
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不改革、不进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
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进一步消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给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要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二者的辩证关系,走既有较快速度、又有较高素质的发展路子,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必须更新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一是要保持较快的增速;二是要保持合理的结构,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三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总结历史经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
如果经济大起大落,不仅会打乱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而且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和损失。
(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
社会发展不仅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而且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还包括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发展。
浅淡保险企业发展速度、质量、效益与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业 务发 展 为 中 心 片 面 理解 为 以 速度 为 中 心 . 速度与效益的辩证关系分割开来 、 将 对 立起 来 .因 而在 实 际操 作 中存 在 着抓 保 费 、 速 度 与 抓 管 理 、 效 益 严 重 失 衡 抓 抓 或脱 节 的 问题 .这 就 使 经 济效 益无 法 随 着业 务 的发 展 而提 高 。经 营管 理 的科 学 化 .重 要 的是 要 树 立 速 度 与效 益 并 重 的 思 想 , 强 效 益 观 念 。 何 时 候 、 何 情 增 任 任 况 下 都 要 科 学 处 理 速 度 、 量 、 益 三者 质 效 之 间 的关 系 ,都 应 将 发 展 速 度 与经 济 效 益一起抓 、 不可顾此失彼。 又好又快” 切 “
浅淡保险企业发展速度、 质量、 效益与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蔡 艳 红
( 国人 民人 寿 保 险 股 份 有 限公 司佳 木 斯 公 司 , 木 斯 14 0 ) 中 佳 5 0 2
[ 关键词】 保险企业 : 科学发展观 ; 关系
目前 ,随 着 国 内保 险 市 场 主 体 的 增 多 ,保 险企 业 面临 着 严 峻 的 挑 战 和 极 为 难 得 的发 展 机 遇 。党 中央 组 织 开 展 学 习 实 践科 学 发 展 观 活 动 为 保 险 业 可 持 续 发 展 既 提供 了理 论 支 持 ,也 提 供 了工 作 实 践 的 指导 。 只有 用 科 学 发 展 观 统 领 改 革 与 发 展 , 面 、 证 、 展 地 认 识 和 处 理 全 辩 发 企业 内外 重 大 关 系 , 发展 才 能有 新 思 路 , 工作 才能 有 新 局 面 , 营才 能有 好 效 果 。 经 保 险业 要 实 现 可 持 续 发 展 ,必 须 以科 学 发展 观 为 统 领 , 确处 理 好 发 展 速 度 、 正 质 量 和效 益 的统 一 。人 保 寿 险 学 习 实 践 科 学发 展 观 具 有 极 其 重 要 的 意 义 。从 公 司 建设 与发 展 的 角 度 看 . 须 积 极 践 行 、 必 周 密组 织 、 务求 实 效 。 学 习 实践 科学 发 展 观 。 须 坚 持 必 以 业务 发 展 为 中心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 以人 为 本 ” 和 全面、 调 、 协 可持 续 发 展 的 观 念 。 持 “ 坚 以 人 为 本 ” 树 立 协 调 、 面 、 持续 的科 学 . 全 可 发 展 观 , 进 经 济 、 会 和人 的全 面发 展 促 社 是 科 学 发 展 观 的基 本 内 涵 .也 是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科 学 发 展 观 的基 本 内容 。科 学发展 观 , 党 解放思想 、 事求是 、 是 实 与 时 俱 进 、 论 创 新 的重 大 成 果 , 党 在 社 理 是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和新 时期 条 件 下 对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规律 认 识 上 的重 要 升 华 。科 学 发 展 观 的 精 神 实质 要 求 抓 住 和利 用 好 战 略 机 遇期 .实现 经 济 社 会 更 好 更 快 地 发 展 。 要全 面 、 刻 把 握 发展 的 客 观规 律 . 深 不 仅 尊重 经 济 规 律 ,更 要 尊 重 业 务 发 展 规 律 , 跟 于 业 务 结 构优 化 的 良性 发 展 , 着 保持 业 务 增 长 的数 量 与 质 量 、速 度 与 效 益 的有 机 统 一 , 现 可 持续 发展 。 学 发 实 科 展 观在 发 展 目标 上 具 有 全 面 性 .在 发 展 方式 上 具 有 统 筹 性 .在 社 会 进 步 上 具 有 人本 性 。科 学 发 展 观 的 原 则 是 促 进 各 领 域 相 互 衔 接 、 相 协 调 、 性 互 动 , 持 互 良 可 续 地 健 康 发 展 ,正 确 处 理 好 发 展 中 各种 矛 盾 , 调 好 各 种 利益 关 系 。 协 二 、 习 实践 科 学 发 展 观 。 须 正确 学 必 认 识 发 展 速 度与 效 益 的 关 系
质量效率辩证关系
质量效率辩证关系【一、质量与效率的辩证关系概述】质量与效率是企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两个要素。
在实际运营中,二者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
质量是企业产品的基石,关系到企业的信誉和口碑;而效率则是企业提高生产力、降低成本的关键,关乎企业的盈利能力。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平衡质量与效率的关系,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成为企业管理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二、质量与效率的相互影响】1.质量影响效率质量是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优质的产品能够为企业带来稳定的客户群和市场份额。
如果产品质量不过关,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售后服务、处理客户投诉,甚至面临产品召回的风险。
这将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利润下降,进而影响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
2.效率影响质量企业在追求高效率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忽视产品质量的现象。
过快的生产速度、低成本的追求可能导致产品质量下降,从而影响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
此外,低质量的产品可能导致生产线频繁出现问题,影响生产效率,形成恶性循环。
【三、提高质量与效率的方法】1.加强质量管理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售后服务等方面严格把控质量。
通过定期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评估,确保产品符合相关标准和客户需求。
2.优化生产流程企业应不断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技术和管理方法,降低生产成本,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生产。
3.培养高素质人才企业应重视人才培养,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高素质的员工能够更好地掌握生产技能,提高产品质量,同时提高生产效率。
【四、质量与效率在公司运营中的应用案例】以某家电企业为例,该公司在追求质量与效率的平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加强质量管理,优化生产流程,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措施,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这使得该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五、总结与展望】质量与效率是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企业应在充分认识到二者辩证关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提高质量与效率的方法。
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
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第一、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
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竞争力不强、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滞后、所有制结构不合理,这些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当前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需要优化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以及产品结构,合理配置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长期商品短缺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变,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在,总量不足的问题已经大大缓解,但结构性矛盾突出,已经到了不调整就不能发展的关键时期。
第二,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
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不改革、不进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
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进一步消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给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要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二者的辩证关系,走既有较快速度、又有较高素质的发展路子,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必须更新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一是要保持较快的增速;二是要保持合理的结构,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三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总结历史经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
如果经济大起大落,不仅会打乱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而且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和损失。
(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
社会发展不仅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而且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还包括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的辩证关系
五大开展理念的辩证关系2016年02月04日 13:41:46来源:光明日报开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聚精会神搞建立、一心一意谋开展,着力把握开展规律、创新开展理念、破解开展难题〞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任务。
围绕"创新开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开展理念,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立规律的新认识。
认真贯彻落实五大开展理念,必须准确把握它们的辩证关系。
创新开展是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兴旺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创新要着力解决的是开展动力问题。
当前,从国际形势看,国家综合国力竞争本质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
从国经济社会开展看,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余年的持续快速开展,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但产业层次低、开展不平衡和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增强等矛盾愈加凸显,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紧要关头。
当前我国经济开展进入新常态,根本特点是速度变化、构造优化和动力转换,其中动力转换最为关键,决定着速度变化和构造优化的进程和质量。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能否成功转变开展方式,能否成功推进产业升级,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要看能否依靠创新打造开展新引擎,创造一个新的更长的增长周期。
为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开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全会还描绘了未来五年实施创新开展的路线图,即培育开展新动力、拓展开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开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开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
协调开展是方法协调开展是科学开展的重要举措,着重解决的是开展不平衡问题。
深刻把握新时代经济工作 “五个必须”的规律性认识
深刻把握新时代经济工作“五个必须”的规律性认识作者:***来源:《新湘评论》2024年第01期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定调来年宏观经济政策最重要的“风向标”。
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五个必须”规律性认识。
这一重大概括,是对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是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五个必须”规律性认识的实践逻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了“五个必须”的规律性认识,即: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
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相得益彰。
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最广大人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党中央提出“五个必须”规律性认识,具有深刻的实践逻辑和时代背景。
从外部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具体地讲,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大变局的重要推动力量,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尤其是“东升西降”是大变局发展的主要方向,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是加剧大变局演进的催化剂,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是大变局的基本特征。
全面辩证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全面辩证看待当前经济形势当前经济形势在国内外的诸多因素影响下,呈现出复杂且多变的特征。
要全面辩证地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就必须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和变动。
下面将分为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具体从经济增长、就业、通胀、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政府应对措施等方面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辩证分析。
从国内层面来看,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仍保持在稳定的较高水平。
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速度自然会逐步趋缓。
另一方面,当前的经济形势受到国际贸易摩擦、宏观调控政策、结构性改革等多个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使得经济增长面临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首先,在就业方面,当前经济形势表现出了一定的矛盾。
虽然在国内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就业形势相对稳定,失业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但就业结构问题仍然突出。
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压力较大;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和技术革新带来的职位空缺难以满足需求。
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政府应加大对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和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促进结构性就业中的合理流动,提高就业质量和人力资本的效益。
其次,在通胀方面,当前经济形势表现出了较为稳定的趋势。
尽管通胀率有所上升,但总体上保持在一个可控范围内。
这一方面得益于国内的经济结构改革和调整,改善了供求关系和物价体系;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稳定物价水平。
未来,应继续稳定通胀预期,加强宏观调控和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和稳定性。
再次,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当前经济形势出现了一系列积极的变化。
随着中国经济从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愈发合理和均衡。
一方面,消费需求突出,服务业增速明显高于工业;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新驱动力。
在这种调整过程中,政府应加大对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最后,在政府应对措施方面,当前经济形势需要政府出台一系列积极的政策措施来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
如何深刻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
如何深刻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被视为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十三五”规划建议作了深刻阐述。
概括起来讲,就是要深刻认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深刻认识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深刻认识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深刻认识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深刻认识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领会好、领会透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还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深刻把握。
一、五大发展理念体现着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蕴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
五大发展理念,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意味着对传统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也必然伴随着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
要从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看待问题,注重从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上解决问题,深刻认识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发展环境、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
面对新的发展实践,则需要突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树立与时代和实践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坚决破除那些片面追求GDP、拼资源拼投入、重城市轻农村、先污染后治理、重效率轻公平等陈旧观念,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
二、五大发展理念来自于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深刻启示,蕴含着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的实践逻辑。
论邓小平又快又好发展的理论
论邓小平又快又好发展的理论又快又好发展的理论是邓小平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
准确把握又快又好发展的理论内涵,深入了解该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并且正确看待这一理论,对于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标签:邓小平;又快又好发展;依据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活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面临的最严峻的难题,确立正确的发展观能适时有效地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
邓小平又快又好发展的理论是时代的产物,它要求我们在现实中正确地理解它,适当地运用它并适时地变化它,这样才能使这一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
一、准确把握又快又好发展的理论内涵邓小平关于又快又好发展的理论有着深刻的内涵,“快”指的是发展要有一定速度,否则算不上是发展,“好”指的是经济发展要与社会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
“好”与“快”互为条件,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
首先,“快”是“好”的必要条件,较快增长本身就是较好发展的重要基础。
只有保持较快的增长,才能抓住机遇,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更好地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其次,发展中追求“快”的同时不能忽视“好”, 如果只是单纯追求快速增长,忽视质量、效益、结构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就有可能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结果欲速不达。
因此,只有适度地把握发展的节奏和步伐,才能使较快的增长速度长期保持下去,只有在好的前提下,才能实现长期持续的快速增长。
我们要把握好经济发展中“好”与“快”的辩证关系,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又快又好发展理论提出的依据十六大以前我国一直坚持又快又好发展的理论,强调效益优先,兼顾公平。
虽然发展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好”与“快”的辩证关系,但在实践过程中却显然突出了“快”而相对地忽略了“好”。
邓小平又快又好发展观之所以突出发展中的“快”是有原因的。
1.由当时中国国情决定的一是因为中国的贫穷落后。
最明显的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人均占有经济量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各国中位居百位以后。
正确处理发展中“快”与“好”的关系
正确处理发展中“快”与“好”的关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要观点●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需要准确把握这一发展要求的精神实质,既防止片面求“快”,又防止以“好”压“快”。
●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需要把经济发展的“快”建立在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增长和消耗降低的基础上,并与社会进步协调共进。
当前的“快”应当服从服务于长远的“好”,局部的又快又好应当服从服务于全局的又快又好。
●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需要着力解决资源约束问题、产业结构问题以及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问题,建立科学考评机制,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完善人才支撑机制。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目前发展较快的基础上解决发展更好的问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内在要求。
准确把握又快又好发展的精神实质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又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具体地讲,“快”,就是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牢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邓小平同志所要求的那样,“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
”“好”,就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攻方向,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关键是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促进发展。
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潮流。
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这些都是我们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有利国际条件。
从国内环境看,社会稳定,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和科技教育明显改善,加之我们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这些都是我们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有利国内条件。
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就可以大有作为。
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需要防止两种倾向。
一是防止片面求“快”而忽视“好”的倾向。
有人认为,“快”就是“越快越好”,因而在实际工作中不顾客观条件,一味追求增长速度。
速度与质量的辩证关系
速度与质量的辩证关系
“速度”和“质量”,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
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既要看速度,更要重质量。
二者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唯有形成合力、同向发力,方能强基固本、行稳致远。
发展是基础,经济不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
甘肃底子薄、欠账多,经济总量偏小,发展相对滞后。
在你追我赶、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下,努力跟上全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尽可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
速度与质量是辩证统一的,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很难谈到发展的质量。
只有保持稳定增长、形成规模优势,才能助推发展的质量、增大发展的效益,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陇原人民。
当然,速度不是说来就来、想有就有,需要有个积累的过程,更要合乎发展的规律。
围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发展理念的一场深刻革命。
特别对甘肃而言,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也更加趋紧,能不能化危为机、开创新局,关键就在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只有聚焦“转型”、苦练“内功”,加快推动经济优化升级,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厚植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后劲,从而实现更大幅度的增长。
甘肃发展已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更加宽阔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速度和质量的关系,既在“追赶”中“转型”,又在“转型”中“追
赶”。
只要在提质增效的前提下保持经济增速,以质的大幅提升推动量的有效增长,全省经济发展就一定能实现增速更增势、量增质更优。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速度与效益的辩证关系
作者: 宿富连[1];和志蓉[2]
作者机构: [1]中共桂林地委党校;[2]中共桂林地委党校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家
页码: 83-87页
主题词: 速度与效益;高速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辩证关系;经济效益;中速;最佳速度;年积累率;辩证统一;治理整顿
摘要: <正> 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建国4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出现了几次较大的失误和挫折,影响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经济建设中的速度与效益之间的辩证关系,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忽视了经济效率的提高,从而造成速度与效益的相互脱节甚至相互背离。
本文拟就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速度与效益的辩证关系问题,作些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速度与效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发展速度质量与效益的辩证考察对发展速度、质量与效益的辩证考察关信平2019-11-21 15:08:23 来源:《学术前沿》2019年6下期【内容提要】我国过去30多年的高速发展是以牺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代价的,这种发展模式在特定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但从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
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分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些数据和案例指出过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以质量和效益为基础的发展方式的目标和要求,这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关键词】高速增长背景与原因质量与效益在经历了多年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增长的势头似乎要慢下来了。
对于已经习惯了高速增长数据的中国人来说,对经济发展速度的放慢似乎有些不习惯。
人们总想去探究为什么经济发展会慢下来,放慢会对国家和老百姓的生活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仔细分析会发现,速度的适当放慢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关键要看速度放慢的原因,以及速度放慢的同时质量和效益提升的情况。
过去30年高速发展的背景及其问题要说清楚为什么目前经济增速会慢下来,首先要说清过去30年高速发展的内在原因。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在特殊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个特殊的背景包括以下要素: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市场经济体制,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自由贸易,相对充足廉价的简单劳动力供应,公民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的增强,以及权利意识、公平意识、平等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相对淡薄等。
因此,在对外开放的政策下,大批外资涌入中国,他们利用中国便宜且勤劳的劳动力生产了大量价廉物美的产品,向全世界销售。
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几乎全世界的市场都向中国产品开放,巨大的全球市场,巨大的国际投资,加上巨大的中国劳动力资源,造就了中国GDP 的高速增长。
过去30年的高速经济发展确实给我国社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我们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实际生活水平都大大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大大增强。
但是,这种增长方式弊端和缺陷不少。
首先,过去多年GDP 增长率数值很高,但劳动者实际收益不高。
我国生产的产品很多,但收益被国际资本和国外消费者拿走了大头,本国政府的税收获得了小头,为GDP 做出巨大贡献的本国劳动者仅获得微薄的工资。
其次,我国GDP 数值很高,生产出来的产品供应全世界,但把环境污染等副作用留在了中国。
西方国家在廉价享有“中国制造”的同时,也享有着由于生产外移而给本国带来的环境保护收益。
而中国在为西方国家提供了大量产品以后,却不得不忍受环境破坏所带来的恶果,又要忍受西方国家对我国环境问题的指责和嘲讽。
再有,这种高速增长还加剧了国内的社会分化。
一方面是我国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推动着资本拥有者和管理及技术人才在高收入方面的“探顶竞争”,另一方面是压低普通劳工的工资福利水平上的“探底竞争”。
在这由同样的因素影响和同一过程中产生的两个相反的力量撕裂着中国社会,使社会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并使过去整合程度相对较高的社会迅速地走向分化。
因而在向西方国家奉献了大量廉价商品的同时,把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留在了中国。
最后,过去30余年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包括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
这一方面使我国经济获得了更广大的市场,但另一方面也使我国受国际经济的影响很大。
一旦国际经济发生问题,我国的经济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2019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所遭遇的震荡和目前经济增速下滑都与国际经济的波动有关。
从一定程度上看,我国目前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与欧盟和美国等重要经济体的不景气有直接的关系。
由于有效内需的不足,使我国经济的发展不得不受他国经济的拖累。
对于身临其境的中国人来说,上述情景也许并不生疏。
但大家要问的一个问题可能是:“为什么我们会允许或接受这种情况的发生。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从中国人对发展的渴望谈起。
过去很多年,中国一直是穷国,但不甘心永远做穷国,因此要发展,要赶上西方发达国家,而在差距很大、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要赶上西方国家就只能靠在自我牺牲基础上获取发展的速度。
因此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有了“大跃进”、“超英赶美”等运动式的发展及口号。
改革开放以后,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直接展现在我国民众的眼前,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而坚信只有通过比发达国家更快的速度才能使我国尽早达到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
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发展速度成为了我国发展战略最主要的目标。
在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后,我们取得了GDP 总量世界第二的地位,但同时也越来越多地遭遇到持续发展的障碍。
应该看到,我们过去长期以来不计社会成本和环境代价,依托国内简单劳动力生产廉价商品,以此打开国际市场的发展策略,到现在基本上已经走到了尽头,不能继续支撑高速发展。
即使我们想继续依赖这种路径,客观条件也不允许。
目前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过去的发展方式在新形势下的不适应。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反思过去发展方式的问题和缺陷,寻找和培育未来发展的新动力。
对过去发展方式的反思毋庸置疑,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只有通过更高的发展速度才能在较短的时期里赶超发达国家。
但是,过去我们对发展速度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误。
反思之一:GDP 导向的缺陷。
长期以来,我们简单地以GDP 增长率来衡量发展速度,而相对忽略了其他的指标。
在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统计指标中,GDP 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在对各级政府及其官员的考核中,GDP 增长的数据也是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而国家和地方的官方统计数据中迄今为止没有将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纳入其中,这一指标自然也就不在对各级政府及其官员的考核标准之列。
GDP 确实是测量发展速度的指标,但它只能测量物质产品和服务的增加情况,而无法反应财富分配和对人们生活的实际影响。
应该认识到,经济活动的目标是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要,而物质产品和服务只是满足人们需要的手段。
这些手段能否达到最终的目标,还需要考察其分配和使用环节的情况。
我国多年来过分地强调GDP 指标,不少地方政府甚至只关注GDP 的高速增长,而相对忽略了收入和财富分配的情况,以及财富的增加对人们实际生活的影响。
这不仅是对经济发展的测量指标运用的不合理,同时也反映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的不合理。
反思之二:如何对待当前发展与未来长期发展的关系。
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就像一个永无止境的长跑竞赛一样,在每一个阶段上既要保持当前合理的速度,又要为后面的竞赛补充和积蓄能量。
如果只顾眼前的竞赛而不合理地加速,必将导致下一阶段能量的提前消耗。
经济发展虽然不能简单地与长跑比赛类比,但其基本原理相通。
一方面要保持当前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也要为将来的发展积蓄资源潜力,才能可持续发展。
因此,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在本国资源能力基础上选择合理的发展方式。
国家的资源能力既要依托其固有的资源禀赋,也要通过一定的行动而推动持续性的资源建设。
从前一方面看,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自然资源、技术资源等都不够充分,而以简单劳动力为主的人力资源相对充足。
从实际情况看,我国过去的发展战略中比较重视眼前的发展,而对未来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重视不足。
从短期发展看,最大限度上利用我国简单劳动力,可以在一定时期内获得较高的发展速度。
但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仅仅依靠简单劳动力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因此,为了获得长期发展的动力,我们必须向科技投入,向人力资本投入,让更多的人接受更高的教育,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培训,并大幅度提高国民健康水平。
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有更多的长线投入,而这很可能会影响短期经济发展的速度。
这就需要国家和地方的领导人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应该在当前的发展速度目标和未来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间做出平衡。
如果只着眼于当前的政绩而过分追求GDP 的增长,则可能忽略长期发展潜力的培养和积蓄,其结果必然是短期GDP 看上去不错,但将来持续发展的能力不足。
然而,在我国对地方政府和官员的考核标准中设立了GDP 增长率等具体的指标,而对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却没有具体的指标,因此导致地方政府和官员对当期的GDP 更加重视,而对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重视不足。
反思之三: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始终没能得到很好解决。
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确定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战略思路,将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集中到促进经济发展方面。
这本来是对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路线的拨乱反正,但后来在一定程度上被误读为可以只重视经济发展,不重视社会发展,或者说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可以牺牲社会发展。
结果在过去30年中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社会发展方面却乏善可陈。
经济总量已经坐到了全球第二的位置,但社会发展却仍然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全世界都认为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强国,但却无人认为中国是一个社会发展水平高的国家。
在过去30年中我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在很多指标上甚至还有所倒退。
近年来,社会发展问题已经得到中央的重视,社会建设已经被排在与经济建设并列的五大建设之中,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正在出现好转。
但是,具体的社会发展规划水平仍有待提高,促进社会发展的具体行动力度仍不够大,许多地方在社会建设方面仍是口号远大于实际行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仍未从根本上得到纠正。
例如,过去长期以来我国的民生事业和社会福利水平一直很低,近年来对民生事业的投入刚刚有所增加,马上就有一些“警惕福利国家陷阱”的言论。
事实上,与其他许多国家相比,我国各级政府公共财政对社会发展的投入水平还很低。
2019年我国各级财政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以及住房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加在一起,只占到GDP 总量的7.19%,①而同期欧盟27国在这方面的平均财政投入占其GDP 的三分之一以上。
②这些数据说明,我国在民生事业方面的投入水平还远低于发达国家,离发达“福利国家”的高福利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
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仍是民生事业和福利水平严重滞后的问题,而不是福利水平过高的危险。
这些情况说明,我国各级政府对社会发展的实际重视程度还存在不足。
客观上看,政府财政对经济建设及其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可以取得直接的GDP收益,而投入到社会建设方面的直接经济收效不够明显。
这导致不少地方政府及其官员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将社会发展看成是“软任务”,将社会建设看成是花钱的事情,对其重视程度远低于“挣钱的”经济建设。
但是从长期发展看,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最终要通过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才能更好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获得最终的收益。
同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要更多地依靠高素质的劳动力,而要提高我国劳动力的素质和人力资本总量,其根本途径也是要通过更高水平的教育、健康、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