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道德生活与德育课程生活资源的开发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品德教育在小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道德观念,还能够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品德教育的开展和实施需要有有效的资源支持和利用方式。
本文将介绍关于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
一、借助教科书和教材资源小学的品德教育是通过学校的课程来进行的,教科书和教材资源是非常重要的。
教科书和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可以作为品德教育的基础,并成为学生学习的依托。
学校可以结合相关的教材,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案,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逐步了解并掌握品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教科书和教材还可以作为资源开发的平台,学校可以借助这些资源,设计更加生动和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品德教育的内容。
二、开发和利用多媒体资源多媒体资源在小学品德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校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源,设计丰富多彩的品德教育内容,比如通过PPT、视频、音频等形式,向学生呈现生动形象的品德教育案例和事件。
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听到、看到相关内容,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品德教育所弘扬的美好品质和道德观念。
多媒体资源还可以成为品德教育的互动平台,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等多媒体渠道,组织学生进行线上线下的品德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感,并通过多媒体资源的实时互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品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三、利用校本资源和社会资源校本资源和社会资源是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支持和补充。
学校可以利用校园自身的资源,如学生、教师、家长、校友等,组织品德教育相关的活动和实践,比如开展品德教育主题班会、德育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实践,体验品德教育的魅力,并逐步改善自身的品格和品质。
学校还可以利用社会资源,比如邀请社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公益组织等,开展品德教育的交流和讲座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资源中了解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谈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
小学思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教学经验总结红山区第一小学孙义博《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来实现的。
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是截然不同的。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
教师在实现这些不同的角色的同时也提高了与儿童互动的质量,帮助儿童把活动深入、延续,通过活动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和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
因此,要较好地实施新课程,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懂得开发和运用课程资源。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思想品德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
在课程实施中,很多教师意识到新课程的实施需要课程资源的支持,但教师们一方面普遍感到课程资源匮乏,另一方面又对周围蕴涵的丰富的课程资源缺乏认识,忽视对身边的课程资源的开发。
现行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特殊的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但它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可称作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内容来源是多渠道的,丰富多彩的。
它可以是专家编制的教材,也可以是各种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以及来自网络中的信息化课程资源。
它可以来自书本、影视、学生,也可以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甚至教师自身。
教学过程是有效运用资源的过程,教师如能合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好各种课程资源,思品课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开发教材中的课程资源教材是基础性的课程资源,是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教师精心打造和提供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
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引言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德育资源的定义、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德育资源等方面进行探讨。
什么是德育资源德育资源是指那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资源。
它包括教育教学资源、社会实践资源、家庭资源等多个方面。
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教育者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环境和条件。
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他们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准则。
其次,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具备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和能力。
最后,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德育资源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德育资源,我们需要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这包括:1.建立和谐的班级氛围,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2.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责任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4.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条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育教学资源是德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开发和利用教育教学资源:1.制定并落实德育教育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确保德育教育得到重视和支持;2.制定德育教育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明确德育教育的目标和内容;3.利用教育技术手段,设计并开展德育教育的课程和活动;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水平和能力。
社会实践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社会实践资源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开发和利用社会实践资源:1.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利用社会实践资源,开展校外教育和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经验;3.与社区、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德育教育活动;4.利用社会实践资源,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一、需求分析:首先要明确品德教育的目标及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品德教育现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开发和利用品德课程资源的方向和内容。
二、资源收集:在互联网、图书馆、教育网站、教育出版社等渠道收集与小学品德教育相关的资源,如故事书籍、影视资料、教学课件、游戏软件等。
收集的资源要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并符合教育规范。
三、资源鉴定与筛选:对收集到的资源进行评估和鉴定,包括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教育性、可操作性等方面的评估。
将符合标准的资源筛选出来,做好分类整理和备案工作。
四、资源开发与创新:根据实际需要和资源状况,对已有资源进行再设计和创新,开发符合小学生品德教育特点和需求的课程资源。
可以通过制作教学PPT、故事活动设计、小组合作活动等形式,将品德教育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五、资源整合与共享:将开发和收集到的品德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建立起资源库和共享平台。
教师可以通过资源库找到适合自己教学需求的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也可以将自己开发的资源上传到平台上,与其他教师共享,促进资源交流与互动。
六、资源评估与改进:教师在使用品德课程资源进行教学时,应及时对资源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
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反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资源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资源的教学效果和适应性。
七、资源更新与维护:品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资源的更新和维护是必要的。
教师应及时关注教育动态和学生的需求变化,对资源进行更新和补充,确保资源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也要做好资源的备份和存储工作,以防止资源的丢失和损坏。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小学品德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品德素养。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介绍一些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
一、合理规划资源开发与利用1. 整合现有教材资源。
通过综合利用小学品德教材中的案例、故事、漫画、图片等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利用网络资源。
通过网络教育平台和资源库,获取丰富多样的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如PPT、视频、教案等,为教学提供更多形式多样的辅助材料。
3. 利用社区资源。
与社区合作,将社区的实践活动纳入品德课程教学中,例如社区志愿者活动、社区参观等,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社区的温暖。
二、注重实践体验1. 探究式学习。
通过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通过实践与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2. 情景模拟教学。
通过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方式,将学生置于情境中,体验真实生活情景,增强品德修养。
3. 课程扩展活动。
利用体验课、实地参观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切实感受品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三、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1. 关注学生差异。
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应根据其品德发展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品德教育方案,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宜的培养和关注。
2.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丰富多样的学习任务和活动,鼓励学生在自愿、尊重、团结、责任等方面展示和发展自己。
3. 引导学生发展自主学习意识。
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计划的制定、学习方法的选择等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品德的能力。
四、多种形式评价1. 量化评价。
通过问卷调查、测试等方式,对学生品德素养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及时调整和矫正。
2. 观察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对学生品德上的进步和不足进行评价,提供个别化的反馈和培养计划。
3. 综合评价。
将学生的品德教育成果与学习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综合起来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生活化课程资源的开发”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生活化课程资源的开发”课题结题报告在教科室的指导下,“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生活化课程资源的开发”这一课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探索,总结两年多的研究过程和结果,现报告如下:一、课题的提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
它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实施以及教科书的呈现方式都不同于传统课程。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主题突出,文体简约,给教和学都留下了较大的空间,这就决定了它不同于其它工具性学科,只要凭借教材一般都可以实现基本的听说读写训练和数理与逻辑思维的训练,而需要我们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使课程内容更加丰满,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如果只依据教材而没有其他课程资源的补充,也就失去了课程本身存在的价值,成了无源之水。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
因此,要重视《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应该“源于学生的生活,而又高于学生的生活”,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重视生活教育价值,尤其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并为儿童今后的生存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生活性的特点,决定了课程应该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其课程资源应该从教材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
包括学生的生活世界(班级、学校、家庭、社区)中的人力、物力以及自然等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课程资源,只有在生活的情境中体验从而生发的情感,才是深刻的、稳固的,同时也是由衷的。
因此,根据本地、本校和学生的需要,挖掘当地教育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拓展教育时空,就显得犹为重要,可以很好地增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小学品德课程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
下面将就该问题展开探讨,以便提供一些有用的方法和建议。
一、资源开发的方法:1. 教师资源开发:教师是资源的重要来源,他们可以整理和开发各种相关的教材、案例和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提取出相关的故事、寓言、诗歌和电影,以及一些真实生活中的案例来进行教学,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调查、访问社区或参观博物馆等方式获得更多有关品德教育的资源。
2. 学生资源开发:学生也是很好的资源来源,可以利用学生的个人经验和观察来开发教材和案例。
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道德问题、邻里关系以及亲友间的互动等,以及一些具有积极、榜样作用的人物或事迹等。
3. 社会资源开发:社会资源包括社区、家庭、企业等方面的资源。
可以通过联系社区志愿者、父母等人员,邀请他们来学校进行讲座或分享活动,或是参观社区机构或企业,以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和体验各种不同的品德价值观。
4. 网络资源开发:互联网是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在线教育平台等获取各种品德教育的资源。
可以搜索一些具有良好品德的名人事迹、品德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案例等,以作为教学的参考。
二、资源利用的方法:1. 整合资源:将各种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品德教学课程。
可以根据不同主题和内容,将相关的故事、案例和活动整合起来,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全面地学习和感受品德教育。
2. 多样化教学形式:根据不同的主题和内容,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如课堂讲述、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体验等,以使学生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参与到品德教育中来。
3. 立体教学设计:将品德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中,形成一体化的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优秀的名著来展示和讨论人物的品德;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游戏和竞赛来培养学生的诚实和公平意识等。
4. 注重实践体验: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品德。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一、引言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学校的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品德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
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品德课程资源,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方法和策略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两个方面,介绍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与策略。
二、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1.丰富多样的素材收集要开发丰富多样的品德课程资源,首先要进行大量的素材收集。
这些素材可以来自历史故事、寓言、名人事迹、案例分析等各种渠道。
通过对这些素材的整理和分类,可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品德教育资源库,以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
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将一些校本资源纳入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中。
比如学校的先进人物事迹、学生的优秀事迹、学校的文化传统等,都可以成为品德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通过挖掘和整理这些资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文化底蕴,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多媒体资源的开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资源已成为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品德课程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资源也可以提供更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品德课程的内容。
1.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在品德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灵活运用品德课程资源。
不同年级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选取适合的课程资源,让每个学生都能受益。
2.教学案例引导在品德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案例的引导,让学生了解真实的生活情景,并从中获取品德教育的启示。
教学案例可以是历史事件、名人事迹、学校活动等,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品德课程的内容,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境模拟教学品德教育强调情感教育,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模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体验品德的重要性。
浅谈品德课课程资源的开发
浅谈品德课课程资源的开发湖州市南浔锦绣实验学校管志英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开放的,它以学生的生活为源泉,与学生生活的家庭、社区密切联系,以大自然、社会为课堂,而不仅仅局限在教科书和教室内。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的质量。
”因此,新课程实施以来,在广大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人们见到大部分课堂,教材已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
也就是说,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开始被广大教师充分关注、提升和利用,如今的品德课堂再也不见了往日的“单调”与“沉寂”,相反,却被演绎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一首首美妙的歌曲,一个个有趣的活动。
担任品德教学工作已满五年的我,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与反思中,领悟并总结了自己如何就地取材、就近取材,开发课程资源的几点做法。
现通过案例作初步介绍。
一、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独特的家乡资源。
案例描述:《可爱的家乡人》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浔是我们美丽的家乡,这里景美、物美,人更美,你瞧,(话外音配图片南浔,这方美丽富饶的土地,养育了勤劳、善良、智慧和可爱的南浔人。
他们为家乡创造了独特而又宝贵的财富。
有名扬海内外的皮革制品,享誉全球的建材市场,风光宜人的小莲庄、藏书楼,甜而不腻的橘红糕和香脆爽口的大头菜。
)师:桔红糕你们吃过吗?据说南浔的桔红糕味道是独一无二的,你们想不想尝一尝呢?生:品尝家乡特产。
(兴致勃勃,赞不绝口。
)师:这么好吃的桔红糕就是我们南浔的糕点师傅做的。
师:尝过了桔红糕,让我们继续领略可爱的家乡人为我们留下的独特的文化财富,请听(出示录音《十二月谣》、《桥》)生:学生自然地一起念了起来。
师:好听吗?还有好玩的呢?(录像:家乡流传的游戏捉七、挑花线板、跳房子、打水漂)师:这些都是我们家乡人创造并流传至今的游戏,它们能使人心灵手巧,身心健康。
老师小时候就是玩着这样的游戏长大的。
今天我们也来玩一把好不好?先看老师来露一手。
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资源的开发
课程生活化的概念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㊂作为品德教师就需要在平时教学中把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思想品德课的课堂㊂给思想品德课教学自然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和新鲜内涵㊂让思想品德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㊂让思想品德课课堂生活化㊂下面我就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㊂一、课堂内容生活化,提高课堂效率在我们的教材中,尽管设计上已力求体现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而学生却普遍反映思想品德课程关于政治常识的内容抽象㊁难以理解,关于德育㊁心理教育的内容则过于浅显㊁内容宽泛,无聊乏味㊂作为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桥梁的教师,若能在课前认真设计课堂内容,力求课堂内容贴近学生熟悉的㊁关心的㊁向往的生活,则能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继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㊂‘竞争与合作“是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一块比较难理解重要内容,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设计课堂:1㊁列举现实生活中合作与竞争的典型实例,让学生能够感知;2㊁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介绍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讲合作讲竞争的实例;3㊁在班级中创设能使他们既需要合作又需要竞争的活动,让学生应用㊂这样做能大大活跃课堂,学生在兴致勃勃中完成学习目标,教师则轻轻松松完成教学任务㊂课堂效率大大提高㊂政治常识是学生最感觉抽象枯燥的内容,其理论性较强㊂其实,我们在细心研究教材后会发现,学生的思想㊁学生的行为㊁学生的生活是很好的拿来与理论知识相融合㊂但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研究教材,留心国家的发展,家乡的发展,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与教材内容巧妙组合,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㊂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将抽象知识转化成具体的可以感知的直接材料,帮助带着自己的经验㊁思想㊁知识㊁思考与书本对话㊂二、创设生活情境,引领学生去感受教材给予我们的只是一个话题,生活才是学生的真实世界 ㊂从生活中选取情境,设置探寻问题,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思考㊁辨析㊁提升㊁回归,做到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基于生活的感受而又不拘于生活的细节,是让课堂生活化的一个根本着陆点㊂为此,平时的教学应充分注意到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有机地提炼㊁再创造,进而深加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㊁思考和感悟㊂比如讲‘家温馨的港湾“时,针对当前许多学生生活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之中,却不思进取㊁不知感恩的现状,创设了一个访谈活动,我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学生, 你能说出生活中爸爸妈妈爱你的几个小故事吗? 在访谈进行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当有的同学谈到父母为自己庆祝生日是如何用心时,我立即反问学生 你是否知道父母的生日,又是如何为他们庆祝的? 学生的神色中立现一丝惭愧,整个课堂随即也陷入了沉默㊂我借机引导他们发散思维: 平时父母怎样对待我们,而我们又是怎样回报他们的? 父母辛苦操劳从无怨言,他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渐入佳境㊂有了这一基础,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 怎样主动与父母沟通?怎样尊重父母?怎样与父母和谐相处? 学生结合生活经历,顺理成章的就有了自己深刻真实的见解,从而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㊂通过情境体验,学生切身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付出,进而也会以一颗拳拳之心回报父母的眷眷之情㊂三、课堂作业生活化,让学生运用自如思想品德课应该有少量的书面作业,这里的 量 是指学生在课堂内能够完成的内容,这就要求内容要精简,并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而避免课堂生活化㊁生动化了,作业却依然是老套的重理论的题目㊂其实观察目前的中考题型,也是力求材料问题生活化的,那么教师布置生活化的作业符合教学的需求,也符合考试的需求,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㊂作为思想品德课程的作业,更应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领悟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㊂所以教师在布置课堂作业的时候,应布置一些诸如合作调查㊁社会实践的作业,有一个很好的书本资源,就是 综合探究 的内容,若是教师能将探究落实到学生的实践中去,必定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达成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㊂四、运用生活课堂,引领学生去课外实践课堂生活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引导学生主动走出课堂,在实践中学会做人㊂陶行知先生有言: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㊂ 此话通俗明了地阐明了实践对于获取知识㊁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㊂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㊁乐于探究㊁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拓展生活课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㊁人生观和价值观㊂从正在发生的㊁活生生的生活中检验㊁丰富所学知识让学生明白:课堂教学要回归生活㊁贴近生活㊂如学完‘情绪是可以调控的“一课后,发下快乐手册,提示并激励学生:当你烦恼的时候,记得打开快乐卡片 看看快乐赠言,回想这节课的内容;当你快乐的时候,也别忘打开快乐卡片,把你的快乐写下来㊂这样一来,在生活中不但将知识得以运用,而且,也为以后运用知识积累了素材㊂总之,课堂教学生活化,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㊂生活赋予思想品德课教学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生活也能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大动力㊂生活化教学给思想品德教学涂上了 七色彩虹 ,让学生在真实㊁生动㊁思考㊁平凡㊁体验中获得了知识,增长了能力㊂类似真实生活情境内外的适用,并通过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思想品德课堂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思想品德课熠熠升辉,使之成为思想品德教学永恒的追求和生命力㊂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资源的开发赵静河北省安平县教师进修学校Ң教学研究ҢSANWENBAIJIA1422017/01 SANWENBAIJIA2017/03。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内容提要: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强调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开发利用生活化教学资源,构建丰富多彩的教学课堂,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开发利用生活化教学资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结合学校所在城市和地方经济文化特色,将地域文化资源搬进课堂;二、结合实地参观访问、图书阅览活动以及热点新闻资料,以图片、视频资料展示及思考、讨论等方式,开发应用社会生活资源。
三、结合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实例,以提问、案例交流等方式,运用家校生活资源实施教学。
关键词:思想品德,生活化,资源,开发,应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正是体现这一教育理念。
它是指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开发利用生活资源,构建丰富多彩的教学课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教学生活化的新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的实效,彰显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
那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发利用生活化教学资源呢?结合教学实际,粗浅谈谈体会。
一、开发应用地域文化资源中国土地面积辽阔,各地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特色地域文化,这些内容学生感同身受,具有深刻的体会,充分利用这类资源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果。
近几年来,南宁加大了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开展“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观教育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公民树立“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城市精神,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形成了特色地域文化。
这些文化资源都可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
比如,《灿烂的文明之花》一课,首先,利用周末时间让学生搜集身边有关好人好事的新闻报道,拍摄社区志愿者为五保户打扫房屋、买菜做饭的照片,利用手机、数码相机录制“红领巾志愿者”和“爸爸妈妈志愿者”团队的视频资料,拍摄南宁乡镇、农村、街道等生活环境照片,采取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记录和整理南宁精神文明建设的优秀的成果。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品德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
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品德教育实施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一些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
一、挖掘身边的资源小学生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里,家庭、学校、社区等都是丰富的品德教育资源的源泉。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家庭、学校和社区,挖掘出其中蕴含的品德教育资源,运用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邀请学生的父母或者学校的员工来讲述自己在品德方面的经验和故事,或者带领学生参观社区中的志愿者活动等,这些都可以成为丰富品德课程资源的途径。
二、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互联网时代,网络资源以其丰富、及时的特点成为品德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积极利用网络查找与品德教育相关的故事、图片、视频和音频等资源,并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可以搜索到一些相关的品德故事来进行讲解,或者使用图片和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品德教育的内涵。
教师还可以利用电子课件、多媒体设备等工具,将品德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创造出更加生动、形象和具有趣味性的品德课程。
三、开展实践活动品德教育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品德意识和品德行为。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将资源融入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并通过实践来感受和理解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助人为乐的活动、环境保护的活动等,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和爱护环境等品德素养。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观察和思考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使其能够主动发现身边的品德资源,并且能够对其进行思考和分析。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和思考的引导,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中去发现品德,并且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可以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同学、老师和家长等,寻找他们身上的好品德,并且让学生自己试着解释这些品德为什么是好的。
五、运用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是小学品德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论学校生活中德育资源的开发
论学校生活中德育资源的开发作者:刘玮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第05期[关键词]德育教学德育资源资源开发学校生活离不开德育教学。
德育教学应该摒弃传统的教授化德育的老路,秉承开放与生成的观点,让德育资源回归生活。
德育资源蕴涵在整个教学结构中,我们将从三个维度来分析教学结构,发掘其中的德育资源。
一、发掘教学活动主体的德育资源教学活动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要素。
从教师要素来说,首先,教师要尽量完善自己。
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要做到“言能为师,行可示范”,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施加有益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其次,教师必须转换角色,变革教学行为方式。
不仅成为课程的实施者,还要主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不能眼睛只看着课堂,还要面向课堂以外,面对学生的全部生活,从社会热点问题、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中挖掘宝贵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达到“导行”的效果。
第三,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教师应对偶发事件及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德育资源给予足够重视,珍视这股资源产生的德育效果。
从学生要素来说,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
首先,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
学生的经验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是我们教学的起点。
其次,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
再次,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
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则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
二、发掘教学活动条件的德育资源教学活动的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两个要素。
前者主要指校舍、教具、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学校设施等。
后者主要指教师、学生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校风、班风等。
就发掘教学活动物质条件中的德育资源而言,学校要充分创造与利用学校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上的硬件资源,如在学校建设校园文化长廊,张贴悬挂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画像等。
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
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道德至关重要在当今社会,道德至关重要,作为家长,社会以及教育行业,我们应该恪尽职守,将其作为我们培养孩子们成长的重要基础。
因为对于孩子们来说,道德因素决定着孩子未来的发展,也决定着他们未来的成功或失败。
意识形态教育正在成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其目的是在培养儿童全面的道德修养上,增长其正确的道德观念,促进其健全的修养。
可以说,道德教育不仅是一种有益的教育形式,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又是不可缺少的。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培养孩子道德素养所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要准备有关思想品德课程的资源,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要求,编写适当的内容来吸引他们,例如,经常利用一些有趣的启发性游戏和故事,让孩子们从中汲取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念;结合实际,采取相应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道德素养;更要注重情感的引导,进行相关的实践训练,使孩子们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等。
态度是一切的基础。
因此,在开发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时,首先要引导孩子们积极的从德育的角度思考事情,从中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让他们明白将道德素养作为一种修养是非常重要的。
为此,在开发思想品德课程资源上,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如计算机、互联网等,丰富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媒介。
同时,针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要尽量采用互动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有趣的、更有效的掌握思想品德课程的知识,使他们在学习中产生更多的乐趣,也促进他们更快、更深地理解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在身边实践中充满正能量。
此外,在老师培训方面也是需要重视的。
因为老师在传授思想品德课程时采取的方式也是很关键的一点,如果采取了刺激和感人的方式,能够给孩子们能更多的启发,激发出他们更加自律的积极性。
在总结,可以说,开发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是为了让孩子们对道德有更深的认识和充分的理解,从而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如果我们能够以一种有益的方式把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作为教育基础,就可以为孩子们一步步正确地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将来也可以为社会和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贴近生活实际,如果从小学生的层面来讲,培养其道德品质与生活接触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贴近生活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才能让学生对生活进行感知,对善恶进行判断,促使教育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生活化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应用,是培养学生懂法用法与道德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资源生活化教学一、在生活中挖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1.挖掘生活真实事件,促进学习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将生活中一些实际的案例作为情境,创设教学活动。
实际上,生活中的许多案例都是与《道德与法治》密切相关的,这些生活案例既具有教育意义,还能让小学生产生亲近性。
这就需要教师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对课程资源进行挖掘,促使教材内容和生活进行有效衔接,养成学生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生活中一直备受争议的一个话题就是“路遇老人跌倒,扶与不扶”。
成年人出于问责的顾虑,大多会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是如果从道德教育层面来说,会要求尊老爱幼、扶困救贫等措施。
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切勿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实施教学措施,要从道德与法治两个层面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教师进行针对性引导,提高教学质量。
2.挖掘日常生活素材,有利于培养优良品德。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学生品德养成的关键,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必须注意生活细节,这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对生活资源进行挖掘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生活细节的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设置主题式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洞察力,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积极作用的。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生活化。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出现了很大的改变,也促使传统道德观念与发展理念逐渐发生了改变。
所以要想实现《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制定生活化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联系。
生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资源开发
生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资源开发摘要: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是与我们生活相关的一门学科,回归到生活有利于学生掌握道德与法制的相关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寻找一些合适的学习机会,引入一些真实的生活案例,进而使教学趋于生活化真实化。
其次,结合日常生活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通过组织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逐渐将生活大世界引入到道德与法制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在本文当中我们针对生活视域下开发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相关措施进行了分析,以供他人参考。
关键词:生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制;资源开发。
一、结合真实生活案例,提升教学真实性当前在小学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当中,选择了很多与学生日常相关的生活案例,以此作为学生学习的模范实例以及教师教学的真实案例。
但是因为小学阶段学生刚开始接触这门课,所以这些生活实例对小学生而言比较固定和虚化。
虽然生活案例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是却无法带给学生真实的体验,无法让学生真正的学到良好的品德。
所以想要真正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还需要结合学生的真实生活,关注学生的成长以及学习。
在生活当中融合道德与法制教学开发更多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生活当中学会观察思考和分析案例,进而达到预习课程的目的。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没有良好的自理能力,教师可以结合一些生活案例来进行教学,选择一个优秀的学生作为榜样,在班级内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以此为榜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结合实际生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道德与法治教材当中,很多生活事件都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但是也是每一名小学生可能会经历的事件。
这些小事件整体与学生的生活相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日常事件,设计一些与学生相关的主题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小学生主要就是要感受到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区别,进而能够积极主动的适应学习的每一个阶段。
此时教师要做好引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从价值观上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浅谈在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浅谈在道德课教课中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道德与生活》《道德与社会》是一弟子活性、开放性很强的学科。
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部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了较详尽的规定。
所以在道德课程的实行过程中,教师一定成立起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师观和课程资源观,懂得课程资源的范围和种类,擅长宽泛开发和充足利用各样有形或无形的课程资源。
如何开发与利用道德课程资源,使我们的讲堂教课变得更为生动出色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开发和运用独到的家乡资源道德与社会(生活)课的主旨是促使学生优异道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要达到这一目标,只是用好教材是不够的,需要我们教师去认真地发现教材以外的点滴教课资源,并勇敢地加以利用。
在小学思品教材中,爱祖国、爱家乡教育是一个永久的主题。
这一主题要修业生从多角度察看家乡,认识家乡,进而引起热爱家乡的浓郁感情。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指引学生开发社会资源去找寻家乡美。
如在上《我为家乡做导游》一课以前,我就部署学生经过接见长辈、上网搜寻、到图书室找寻相关家乡的文件资料,专心发现,获取对家乡的认识。
在采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不再是乏味的,而是一种审美的经历和体验,进而激起心灵的感人。
在上课时,我又着力向学生衬着一幅漂亮的家乡图,从我们宜丰县悠长的历史、深沉的地区文化、美味的传统小吃等睁开教课。
假日,我自带数码相机将家乡的风土人情、风气风俗、景色胜地等拍摄下来做成教课灯片,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还将《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引申出神奇的天宝古村的故事⋯⋯在这一系列的教课中,自但是然的激发了学生激烈的家乡骄傲感,学生的道德生活由于漂亮的家乡获取丰富,道德感情也自然升华。
二、开发和运用可贵的家长资源每个学生生活的家庭环境都是不一样的,而家庭环境的不一样对每一位学生的成长都至关重要。
但是不一样的家庭环境并无写进我们的道德教材,这就需要我们的道德教师充足发掘出可贵的家长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5期2007年5月CU RR ICU LUM ,TEA CH IN G M A TER IA L AN D M ETHO DVol.27,No.5May ,2007真实的道德生活与德育课程生活资源的开发唐爱民(曲阜师范大学教科院,山东曲阜273165)摘要: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所回归的应是学生真实而非虚妄的道德生活。
当前的道德教育之所以没有真正实现“回归生活”,就在于它没有回归真正的生活———学生的真实道德生活。
真实的道德生活所体现的是真确的道德事件,所引发的是真正的道德冲突,所达致的是真情的道德体验。
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应以学生真实的道德生活为根基,选择并运用真确的道德事件,以诱发学生切己的道德价值冲突,唤起其真情实意的道德需要与情感。
关键词:道德生活;道德事件;道德冲突;道德体验;德育课程中图分类号:G623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0186(2007)0520047204收稿日期:200701210;修回日期:2007203205作者简介:唐爱民(1968— ),山东淄博人,曲阜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原理、道德教育哲学。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与完善,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或道德教育的生活化理念已渐成共识,并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诸德育课程中得以体现与贯彻。
然而,观念领域中的共识并未在德育课程实施中达到人们的预期,生活化的德育课程资源在实际开发运用过程中的成效并不显著。
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当前的德育课程资源中以悬设、虚拟或人造的道德生活取代学生真实的道德生活,不能不说是其主要原因。
如何以学生真实的道德生活为基础,开发德育课程中生活资源的教育意义,是贯彻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基本路径。
一、真实的道德生活:德育课程生活资源的“生活”涵义 道德与道德教育既源于生活,又为了生活。
正是在此意义上说,道德教育应回归生活。
然而,道德教育应回归什么样的生活呢?只能是学生真实的道德生活。
当前的道德教育之所以没有真正回归生活,就在于它没有回归真正的生活———学生的真实道德生活。
相反,体现在德育课程资源和德育课堂教学中的道德生活大多是成人的生活或虚构的儿童的生活,而非儿童亲历的真实的生活;即使是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关的一些事件,也是过时的而非现实的生活事件。
这样的道德生活仍然是抽象的生活,它以理想的生活形态为基础,培养的是学生的道德理性能力,通常难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产生道德冲突与反思;它外在于儿童的生活经验,选择的道德事件是儿童非亲历亲为、可亲可感的,通常难以调动学生的道德冲动与需要。
其根本原因在于,虚构或虚拟的道德生活场景、事件,不能关涉学生切身的利害冲突,它“不管多么复杂或者多么逼真,都具有‘游戏的’性质或‘戏剧的’性质,不与受教育者的切身利益相关联”,故而“不能引发真实的道德冲突,并导致真实的道德行为”。
[1](14)而立足于儿童的生活原型或适合其生活经验的那些生动、活泼、真实的道德事件、冲突与场景,由于与其切实的利益关系相涉,故能吸引学生的道德兴趣、省思与判断,借助于师生、生生的对话与讨论,真实的道德生活事件就可以引发学生的道德需要、热情及具体的道德行为,因为“真实的道德问题有明确的道德行为方面的要求,对人的切身利益提出明确的挑战,所以蕴含直接的道德教育的价值”,“而虚拟问题并不向人们提出道德行为的要求,也不提供实现道德行为的环境和条件”。
[1](14)真实的道德生活流露出、折射着学生自在而真实的德性。
由此,学校德育课程生活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就必须以学生真实的道德生活为出发点。
道德内在于人的生活,又通向人的美好生活;反过来,生活涵泳着人的德性,启迪着人的道德觉解。
道德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寻到根基,且这种生活只能是儿童真实的道德生活,就此而言,学校道德教育的真正基础在于真实的道德生活,因为“有意义的生活不能从生活之外、之上的某种道德赋予,不能从理性秩序中去寻找,而是要帮助儿童自己去打开生活这本大书,从儿童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去发现生活中的种种美好事物,去过一种好的生活”。
[2]对于儿童来说,儿童自己的生活才是真实的生活,立足于此的道德教育才是真实的道德教育。
离开了儿童的真实生活,道德教育就会流于抽象、孤独和虚妄,就会耽于机械、形式和虚假。
如此,学校德育课程生活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就应尽可能以儿童的真实道德生活为主要资源和参照,将现实的社会生活转化为贴近儿童直接生活经验的事件,引导其从中自主地发现真善美,自然地流露出对道德的亲近与理解。
否则,游离于儿童真实道德生活之外的德育课程与课堂,既无助于儿童建构美好的道德生活,又可能成为儿童厌烦道德教育的直接诱因。
———因为它与儿童的内心世界无涉,甚至还与其真实的道德生活相对立。
二、真确的道德事件:德育课程生活资源的外在体现 真实的道德生活是由一系列具体而现实的事件构成的,道德事件是德育课程生活资源的主要载体。
只有将生活资源转换为儿童可亲可感、真确无妄的道德事件并有序地呈现于课程,道德生活才能进入课堂,才能具有教育意义。
纷乱杂陈、模糊无序的生活资源,由于缺乏针对性而难以展现其教育价值。
生活的道德教育意义负载于生活的事实、事件之中,离开了具体的事实、事件,道德就变得抽象,道德教育就流于空洞。
也就是说,进入德育课程生活资源的内容,不应仅表现为一些空泛无味的观念、知识,而应通过一系列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真确的社会事件、道德事件串联而成。
“儿童的道德意识往往依附于具体生活事件、生活过程、生活细节,依附于他的身体活动和行动,是一种‘经验性的结构’。
”[3](5)正是这种基于儿童真实生活经验与事实之上的道德事件才能唤起儿童的道德情感,诱发其道德冲突,激发其道德思考。
真实的道德生活构成德育课程真确的道德事件,真确的道德事件诱发学生真正的道德冲突,真正的道德冲突激发学生真切的道德体验。
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的道德成长与进步得以实现。
真实的道德生活通过真确的道德事件呈现在课程资源中,展现于德育课堂中。
德育课程资源若要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就必须围绕学生熟悉的、亲历的道德事件进行科学筛选和开发设计。
真确的道德事件是构成德育课程资源的主要素材和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这是因为,真确的道德事件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生活实践、生活经验相涉相融,反映其内心世界的真实现状,将其纳入德育课程资源,也就意味着,德育课堂进入了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为儿童的心灵碰撞、道德冲突提供了条件;这还因为,真确的道德事件所赋予儿童的不是一个旁观者或第三者的角色,而是一个身在其中的参与者、当事人的角色,借此,学生自然能产生某种道德冲突、反思与体验或道德的同情与义愤,从而为自己的学习注入道德元素。
笔者曾收集到这样一则教学案例:一个小学生和妈妈一起逛街,见到一个乞讨的残疾人,他要求妈妈捐100元钱,但妈妈只给了5元钱。
这个小学生很不理解:这个残疾人这么可怜,为什么只给他5元钱呢?回家后妈妈告诉他:钱是妈妈辛辛苦苦挣来的,给他的是妈妈的钱,不是你自己的钱。
你现在还小,没有能力挣钱,当然也没有能力随便捐钱,等你长大挣了钱就可以自由支配你自己的钱了。
这个小学生经过反思后,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我们献爱心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要凭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这才是真正的献爱心。
通过这则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小学生在日记中得出了经过自己思考后的道德观点,这正是基于真实的道德情境下对具体道德事件的体悟与理解。
真实是这一事件能引发其道德观念进步的前提。
因而,唯有真确的道德事件才能使学生的道德生活变得真实可靠。
在道德事件中成长,是学生道德发展最生动的方式。
道德事件是学生真实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个道德事件构成了学生道德生长的一个个关节点。
因为,道德事件不是别的,它就是流淌于生活中的一系列关涉自我、群我、类我的关系;对学生而言,它是具体的、真实的、实在的。
在某种意义上,道德之于个体就是一系列的事件或“事件之流”(怀特海语);道德事件本身就蕴含着教育价值。
进一步说,对具体而实际的学校道德教育而言,“道德就是事件,是人对自己全部的生存和生活事件的历练”。
[4](11)真确的道德事件塑造真实的道德人格。
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时刻会遭遇各种包含道德维度的事件或难题,这些事件或难题与其切身利益密切相联,是其真实心灵的展示,构成了其个性化的独特境遇,因而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契机。
德育课程应当充分开发、合理运用这些事件的道德教育价值,通过引导学生的道德体验、反思与交往,使其从中发现道德问题,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力量与价值,从而获得道德上的进步。
道德事件又体现了学生内在心灵的搏动和真实的道德倾向。
德育课程生活资源的开发,应把体现学生真实道德面貌与需要的道德事件作为主要内容。
它所立足的应是学生真实的道德生活,所承诺的应是学生的可能生活、美好生活,所达成的应是学生真切的道德体悟和道德人格水平的不断提升。
“德育课堂关注儿童基于自身生活实践的生活经验,把它看作重要的课程资源,看作是儿童意义世界生成的基础。
”[2](22)学生通过这些道德事件,容易获得对道德的切实理解,而这种理解又是其理解他人、社会以建立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之道德关系的基础。
三、真正的道德冲突:德育课程生活资源的开发运用 道德往往在与主体利益攸关的各种冲突事件中体现出来。
道德冲突是考验学生的道德观念真实与否、道德信念稳定与否的良好试剂,它使学生已有的道德观念在具体的利益挑战面前得以检验。
以学生真实的道德生活为依据的德育课程资源,蕴含着引发学生真实、实在的道德冲突的契机。
只有真实的道德生活才能引发学生真正的道德冲突,只有真正的道德冲突才能使道德行为得以呈现,进而反过来强化或校正学生原有的道德价值取向。
对学生而言,真正的道德冲突是进行道德锻炼、道德反省与道德体验的学习机会;对学校道德教育而言,运用真正的道德冲突是促进学生道德成长、提高道德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学校德育课程资源的设计与运用,应当在立足学生真实道德生活的基础上,通过真实的道德情境与道德事件的选择与合理使用,有目的地创设符合学生道德认知发展实际和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道德冲突事件,使其在与自身利害关系紧密相关的真确无妄的冲突中获得对道德的真情体验与深刻理解。
这样,对某一具体的道德活动而言,学生的道德需要得以唤起和纯化;对整个道德教育而言,道德冲突加深了学生对道德价值的理解与体悟,为其自主而能动地参与其他道德活动提供了经验。
正是在这种反复的道德冲突锻炼中,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得以逐步提高。
应当承认,新课改后的德育课程资源中,学生的生活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大量与社会现实生活、儿童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的场景、资料出现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诸德育课程中,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理念得以初步体现,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