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怎样欣赏舒婷的诗歌教案
(完整版)舒婷《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学目标1、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2、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
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倾向女诗人的心声,倾向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一)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二)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
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1、第一层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讨论、明确:第一层意象有:凌霄花、小鸟、泉源、险峰。
这一组意象均表现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与橡树的不平等关系。
2、橡树和木棉树有何含义?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讨论、明确: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活,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理想爱情。
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
(学生对这种爱情观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应引导学生联系其他文学作品,阐释自己的观点,不要空洞评价)3、诗歌前后两层结构上有何特点?讨论、明确:结构上先破后立。
第一层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借助诗歌的意象,表达了争取女性尊严、独立自主的决心,这是对旧的爱情观的“破”。
第二层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这是对新时代的爱情观的“立”。
舒婷《致橡树》(教案)
舒婷《致橡树》(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了解舒婷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探讨《致橡树》的创作年代及其历史背景。
1.2 作者简介介绍舒婷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分析舒婷的创作风格及其对现代诗歌的贡献。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致橡树》的诗歌结构,包括诗节、韵律、节奏等。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诗歌结构表达情感和意象。
2.2 诗歌意象与主题分析分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如橡树、木棉等。
探讨诗歌主题,如坚韧不拔、独立自主等。
第三章:诗歌语言特色3.1 词语选择与运用分析诗歌中关键词语的选择与运用,如“橡树”、“木棉”等。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词语的选择表达情感和意象。
3.2 修辞手法与效果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探讨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效果。
第四章:诗歌情感表达4.1 诗人情感分析分析诗人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热爱、敬畏等。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个人情感。
4.2 读者情感共鸣探讨读者如何通过阅读诗歌产生情感共鸣。
分析诗歌对读者的情感启发和影响。
第五章:教学活动与讨论5.1 教学活动设计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如朗读、讨论、写作等。
制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方式。
5.2 课堂讨论与反思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建议。
引导学生反思诗歌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第六章:诗歌创作手法分析6.1 对比手法分析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如橡树与木棉的对比。
探讨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效果。
6.2 象征手法分析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如橡树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
探讨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意义和影响。
第七章:诗歌与文化价值7.1 诗歌与时代背景探讨《致橡树》诗歌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分析诗歌如何反映时代精神和价值观。
7.2 诗歌的影响力分析《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探讨诗歌对后世文学和文化的影响。
第八章:诗歌解读与欣赏8.1 诗歌解读方法介绍诗歌解读的方法和技巧,如关注诗歌的语言、形式和意象等。
致橡树 教案 (2)
致橡树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根据舒婷的诗歌作品《致橡树》编写而成,适用于高中语文课程中的文学欣赏教学。
通过阅读诗歌,学生将了解到诗人借助橡树形象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坚持,促使学生思考爱情的真谛以及个人情感的表达方式。
本教案将引导学生通过文学欣赏的方式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致橡树》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初衷。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感悟其中的深意。
3.掌握诗歌的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通过创作诗歌表达个人情感。
三、教学内容1.《致橡树》的背景介绍和创作分析。
2.诗歌的解读和意境分析。
3.诗歌的阅读技巧和鉴赏指导。
4.学生情感表达与创作。
四、教学流程第一课时:诗歌背景介绍和创作分析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你们对爱情是如何看待的?你们曾经有过怎样的一段恋情?–引出话题,激发学生对爱情的思考。
2.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向学生介绍舒婷和她的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了解舒婷的生平经历和文学创作成就。
3.诗歌的创作分析(15分钟)–将《致橡树》诗歌的全文呈现给学生。
–解读诗歌的创作初衷和主题思想。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第二课时:诗歌解读和意境分析1.温故知新(5分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做一个简要回顾。
2.诗歌的结构分析(1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可以通过朗读诗歌的方式感受其节奏和韵律。
3.诗歌的解读(15分钟)–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分析每一个片段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第三课时:诗歌的阅读技巧和鉴赏指导1.温故知新(5分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做一个简要回顾。
2.阅读技巧讲解(15分钟)–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技巧,如把握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隐喻等。
3.诗歌的鉴赏指导(15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积极的思考方式和观察角度,帮助他们更好地鉴赏诗歌作品。
舒婷《思念》教学设计
舒婷《思念》教学设计1. 通过学习舒婷的《思念》,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分析作品中的语言运用和表达手法,激发学生的创作潜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演讲,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本和课外阅读材料《思念》2. 板书:思念、舒婷、人物形象描写、修辞手法等重点词汇3. 录音机/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将《思念》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引出问题:“什么是思念?你们有过思念的经历吗?”让学生自由发言,激发学生思考和回忆,并解释思念的概念。
2. 朗读与欣赏(15分钟)播放《思念》的录音,让学生跟读,感受舒婷对思念的描写。
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集体朗读,然后在全班面前进行展示。
每个小组读完后,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提出自己的看法。
3. 分析与讨论(2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舒婷在《思念》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如意象、拟人、比喻等。
可以使用黑板或PPT展示相关课文片段,让学生归纳总结。
4. 个人写作(2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选择其中一个片段进行个人写作。
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可以改编或延伸原文,让学生表达自己与思念相关的情感和体验。
5. 小组讨论与合作(20分钟)将学生重新分组,让他们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写作作品。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小组中一位同学的作品,并进行评论和评分。
6. 总结与延伸(10分钟)让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对自己的写作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意见。
提醒学生将思念的感受和情感运用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如家人、朋友等。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其他舒婷的作品,并在下次课堂上进行分享。
教学反思:这个教学设计对于学习《思念》这首诗歌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通过朗读和分析课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舒婷对思念的描写,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
舒婷 思念 教学设计
舒婷思念教学设计舒婷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女诗人之一,她的诗作多以写实主义为主题,表达了女性自身的独立追求和内心的思考。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舒婷的诗歌来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创作主题、语言形式以及作品背后的思想意义。
下面是一份关于舒婷思念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舒婷思念这一主题在她的作品中的呈现方式;2.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舒婷思念的作品,探讨其背后的思想意义;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创作一首表达自己思念之情的诗歌。
教学步骤:1. 引入(10分钟)教师可以播放舒婷的一两首与思念主题相关的诗歌,如《死亡的使者》、《4·30(我看见了)》等。
引发学生对思念这一主题的兴趣,同时开启学生对舒婷思念诗作的思考。
2. 导入课堂讨论(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舒婷思念诗作中的共同特点,如字里行间的思念情绪、细腻感人的描写以及对生活现实的思考。
教师可以逐一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作品的理解,引导学生对诗歌中思念的意义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3. 分析舒婷思念诗作(25分钟)教师选取几首舒婷的思念诗作,为学生阅读和分析。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关注舒婷的诗歌语言、意象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思维内涵。
同时,教师也可以就具体的诗作内容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作品背后的思想意义。
4. 创作与分享(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舒婷思念诗作的写作特点,自行创作一首表达自己思念之情的诗歌。
学生可以借鉴舒婷的诗作语言形式,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念情感,并在小组内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
5. 总结与展示(20分钟)教师可以随机选择几个小组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创作。
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写作过程中的思考和诗歌中表达的思念情感。
同时,教师也可以总结舒婷思念诗作的特点和对思念这一主题的理解,强调思念的多样性和个体性。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舒婷的思念诗作,探索诗歌作为文学形式与思维方式的多样性。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教材引入:1. 引述《致橡树》的开头几句话:“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回故巢。
”请学生思考作者通过这些句子表达的爱情观和态度,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想法,谈谈他们对爱情的看法。
2. 展示一棵橡树的图片,并引导学生思考:橡树一般都生长在哪些地方?它有哪些特点?它在自然界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教学目标:1. 了解《致橡树》这首诗的作者舒婷的背景和作品特点;2. 理解《致橡树》所表达的爱情观和情感;3.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4.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爱情的珍视。
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介绍诗人舒婷的背景和作品特点,包括她的生平经历和艺术风格。
让学生了解舒婷是一位女性诗人,她的作品大多以真实感人的情感描写和对自然的热爱闻名。
二、学习诗歌1. 通过师生共同朗读《致橡树》,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教师讲解诗歌的结构特点和词语的意义,可以选择一些词语进行解释,如“残忍”,“纯洁”,“高尚”等。
3.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形象描写、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内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三、诗歌鉴赏1. 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境等方面的特点。
2. 分析舒婷在《致橡树》中所表达的爱情观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价值。
3. 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欣赏诗歌,包括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音乐感等方面。
四、拓展活动1. 阅读舒婷的其他作品,并进行讨论和比较。
引导学生思考舒婷在不同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可以安排一次户外的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自然景色,并以此为素材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评价方法:1. 课堂讨论和个人表达的质量和逻辑性;2.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提高;3. 学生创作诗歌的独立性和表达能力。
致橡树 教案
致橡树教案【导语】《致橡树》是舒婷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本诗以橡树为写作对象,通过描绘橡树坚韧不屈、自由生长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
本教案以《致橡树》为主题,以分析诗歌内容、探讨诗歌意义、解读诗歌主题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核心,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欣赏本诗。
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致橡树》。
2. 教材分析:《致橡树》是现代诗,形式上是自由诗,没有规定的押韵和格律,但是通篇都遵循了一个韵脚“uo”,构成了韵味独特的诗歌。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了解《致橡树》的诗歌结构及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于现代诗歌的审美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与意境。
3.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理解《致橡树》,培养学生对于爱情与自由的诗意追求。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导出(5分钟)导入:“致树”这几个字,对你来说有什么含义?导出:你对于《致橡树》这首诗有什么猜想?Step 2:个别阅读(10分钟)请学生在课本上默读《致橡树》。
Step 3:整体理解(15分钟)1. 阅读理解: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 诗中的哪个字成为了作者诗歌的“韵脚”?(2) 诗中主人公对橡树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 诗中主题是什么?2. 分割诗句(15分钟)请学生根据语意适当分割诗句,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Step 4:学习特点(10分钟)1. 学习特点:通过分析《致橡树》的诗意构架和意象,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表达方式。
2. 对比分析:请学生比较《致橡树》与古代诗歌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点。
Step 5:诗歌鉴赏(15分钟)1. 作品解读:请学生发表对《致橡树》的感受,以及对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2. 解读《致橡树》的主题:通过分析《致橡树》的内容和意象,帮助学生找到诗歌的主题。
Step 6:拓展应用(15分钟)1. 拓展阅读:师生共同寻找其他现代诗歌,进行欣赏比较。
舒婷《致橡树》(教案)
舒婷《致橡树》(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舒婷及其作品《致橡树》的背景和意义。
1.2 分析《致橡树》的文学特点,如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
1.3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逐句解析诗歌的意象和含义。
2.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第三章:诗歌欣赏3.1 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
3.2 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3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欣赏和感悟。
第四章:诗歌创作4.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4.2 学生尝试创作以“橡树”为主题的诗歌。
4.3 学生互相交流并评价彼此的创作。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致橡树》的主题和情感。
5.2 学生提出对诗歌的疑问或进一步的思考。
5.3 教师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文学知识。
第六章:课堂讨论6.1 教师引导学生就诗歌中的意象、主题和情感展开讨论。
6.2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个人理解和感悟。
6.3 教师总结讨论成果,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第七章:文学作品比较7.1 教师介绍与《致橡树》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
7.2 学生阅读并比较这些作品与《致橡树》的异同。
7.3 学生分享比较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八章:文学作品鉴赏8.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优秀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8.2 学生自主欣赏并分析这些诗歌的艺术特色。
8.3 学生分享欣赏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九章:课堂作业9.1 教师布置与《致橡树》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诗歌主题的短文。
9.2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9.3 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进行修改和完善。
第十章:课程总结10.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的学习成果。
10.2 学生分享对《致橡树》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10.3 教师布置课后阅读和作业,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诗歌提供指导。
现代诗歌鉴赏教案解读舒婷的诗意表达与人生哲思
现代诗歌鉴赏教案解读舒婷的诗意表达与人生哲思舒婷(1911-1936)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女性诗人之一。
她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富有深度的诗意表达,被誉为“红烛引路人”。
本文将通过解读舒婷的诗意表达与人生哲思,探讨她对现代诗歌的贡献以及诗歌在人生中的意义。
一、舒婷的诗意表达1. 自由意志与人生抉择舒婷的诗作常常表达出对自由、自主的追求。
在她的诗中,女性主体的形象经常被描绘成追求独立自由的追逐者。
比如在《母系社会世界中的卵子》中,舒婷以一个卵子的视角,讲述了对自由的渴望与抉择。
这种自由意志的追求,既体现了她对个体自由的坚持,也代表了她对于社会、家庭角色的反思。
2. 女性身体的诗意探索舒婷的诗作中,女性身体常被用作诗意表达的载体。
她通过描绘女性身体的感受与体验,探索了女性亲身感知世界的独特视角。
比如在《女裁缝》中,舒婷以女裁缝的视角,讲述了女性身体上的劳作与疲惫,以及与传统观念的抗争。
这种对女性身体和经验的描写,使她的诗作具有了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
二、舒婷的人生哲思1. 对死亡的思考舒婷的诗歌中常常出现死亡与生命的对立。
她以诗意的方式来表达对死亡的思考与对生命的热爱。
在《春天里》中,舒婷写道:“我不相信死亡/我相信春天!”这句诗道出了她对于生命的乐观态度和对于死亡的抗争精神。
这种对死亡的思考,反映了她对人生的深刻思索与个体价值的探寻。
2. 自由与责任的平衡舒婷在诗歌中常常表达对于个体自由的追求,但同时也强调了自由与责任的平衡。
在《雏菊》中,舒婷写道:“雏菊在自由摇篮中/发出自由的呼声,/抛弃羁绊走上怒涛,/飞向恶势力的攻击”,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与对应对困难与挑战的勇敢回应。
这种对自由与责任的平衡的思考,体现了她对现实生活的理性认知与勇敢面对的精神。
三、诗歌的意义与价值舒婷的诗歌以其独特的形式与深刻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人。
她的诗作展示了现代女性的独立意识与追求自由的精神,呼吁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关注女性权益与价值。
舒婷《致橡树》(教案)
舒婷《致橡树》(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介绍:了解舒婷创作《致橡树》的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
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对于坚定、独立的追求和对于爱情的向往。
1.2 作者简介:介绍舒婷的生平背景、创作风格和诗歌特点。
强调舒婷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章:诗歌结构与形式分析2.1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整体结构,包括诗节、行数和韵律。
探讨诗歌中的起承转合,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和过渡。
2.2 诗歌形式特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探讨诗歌的语言特色,如词语的选择、句式的运用等。
第三章:诗歌主题与情感表达3.1 诗歌主题探讨: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独立、坚强、爱情等。
探讨诗歌对于个人与社会、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
3.2 情感表达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色彩,如热爱、渴望、坚定等。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第四章:诗歌解读与赏析4.1 诗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其表达效果。
4.2 诗歌赏析: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美,如语言、形象、情感等。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第五章:写作技巧与创作实践5.1 写作技巧探讨:分析诗歌中的写作技巧,如象征、隐喻、对比等。
探讨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来丰富诗歌的表达和创作。
5.2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
引导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第六章:诗歌与文化价值6.1 诗歌与文化背景:探讨《致橡树》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分析诗歌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如崇尚自然、追求真实等。
6.2 诗歌的价值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意义。
探讨诗歌如何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第七章:诗歌教学活动设计7.1 教学目标设定: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
诗歌《神女峰》舒婷--教案及相关资料
[诗歌《神女峰》舒婷--教案及相关资料]整体感知这首诗取材于长江三峡的神女峰神话传说,是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吟咏过多次的题材,诗歌《神女峰》舒婷--教案及相关资料。
舒婷这首诗却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诗的首章写抒情主人公(以第一节的两个“谁”指代)在江轮上初见风雨千年的神女峰时的内心体验。
船过神女峰,众人沉浸在传说中欣赏神女的丰采之时,抒情主人公突然捂住眼睛,最后伫立于船头久久思忖。
“挥舞的各色手帕”和“突然收回”的手,接着是“紧紧捂住了”的眼睛,一连串动作所揭示的,是一个深深的思索。
诗人从游人“挥舞的各色花帕”纷纷向神女致意的场景中看到了人的感情的“忽略”:人们有谁知道这个“美丽的梦”所隐藏着的悲伤,谁把神女作为一个有血有肉、七情六欲的人,设身处地地想象过、思考过?有谁想过她盼望天上来鸿,错过的人间日月呢……诗人不禁为当今众多的男男女女仍然津津乐道地欣赏这样一位贞节神女而感到耻辱、忧愤和痛心,这使得她不忍目睹,“江涛/低一声/高一声”暗示诗人心中翻腾不已的同情、悲伤、惋惜、遗憾等错综复杂的情感。
心潮起伏,犹如翻涌不息的江涛。
诗的第二章是对有关神女峰神话传说的重新解读。
承接着第一节迅速变幻着的“蒙太奇”画面,仍然是紧紧围绕着“代代相传”的美丽传说所激起的思绪和内心骚动不安的表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传说虽然像“美丽的梦”那样留下了“美丽的忧伤”,但人的心毕竟不是石头,不能为空茫、绝望的等候“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诗人不相信,人心真的会变成石头。
“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是全诗的关键所在。
是诗人对人性的一种不可能提出质询,由此而暴露出一直被“美丽的梦”和“美丽的忧伤”所掩盖的残酷预设。
这种预设把“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视为对“远天的杳鹤”的理所当然的忠贞以及祭祀。
揭开了这个“美丽的梦”之后,江岸迎面而来的“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用“洪流”状写野花怒放之势。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极富视觉的冲击力。
初中语文初二语文下册《怎样欣赏舒婷的诗歌》教案、教学设计
针对以上学情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成长和进步。
初中语文初二语文下册《怎样欣赏舒婷的诗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舒婷诗歌的基本艺术特点,包括诗歌的韵律、意象、情感表达等。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舒婷的诗歌,并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音韵美。
3.通过对舒婷诗歌的欣赏,学会分析诗歌的内涵和创作背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的诗歌欣赏方法,对舒婷的其他作品进行独立欣赏和解读。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舒婷诗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舒婷诗歌的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提高课堂趣味性。
4.设计创意写作环节,鼓励学生尝试仿写舒婷的诗歌,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形式,检测学生对舒婷诗歌欣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分层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挖掘舒婷诗歌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对舒婷诗歌的了解程度有限,大部分学生可能只停留在知道其名字和部分作品的阶段,对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理解不够深入。
舒婷《致橡树》教案word(诗歌赏析)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3)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然而当她的爱情遭到社会不平等的对待时,她毅然选择了“放弃爱情”,她要为自己争取平等、独立的权利。为了维护自身的人格和尊严,她发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是女性要求独立、平等的人格宣言;简和诗人一样,都强调了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独立,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收:当我们认识到这些,并为之而努力、而追求、而奋斗,我们就会在爱的空气中幸福地呼吸;我们沐浴爱的阳光、吸收爱的雨露,最终必将成长成一棵棵挺拔的、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五、作业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练习。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
4.最后总结——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身躯”指外在形象,“土地”指内在的品质。表达不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四、总结全文
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舒婷《致松树》教案
舒婷《致松树》教案一、简介《致松树》是中国当代女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与思考。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主题、语言和意象,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致松树》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掌握诗歌语言和意象的分析技巧;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 讲述舒婷的生平和文学背景,帮助学生了解她的创作背景;- 分享《致松树》的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好奇和探索。
2. 主题分析- 解读《致松树》诗歌的主题,如赞美大自然、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等;-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中的细节和意象来理解主题,并展开讨论。
3. 诗歌语言与意象- 分析《致松树》中的诗句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如松树、鸟儿等,让学生体会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4. 阅读与赏析- 分组阅读和讨论《致松树》的具体内容和诗歌结构;- 赏析诗歌中的精彩词句和感人情感,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多样化的素材引入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2. 合作研究:分组阅读和讨论,鼓励学生思考和互动,提升研究效果;3. 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4.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以《致松树》为题材,创作自己的诗歌或散文,提高文学创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观点和感受;2. 分组讨论成果: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并进行深入探讨;3. 个人作业:学生撰写的诗歌或散文创作能力和审美水平。
六、教学资源1. 《致松树》的原文和翻译版本;2. 舒婷的相关诗歌和文学评论;3. 图片、音乐等多媒体素材;4. 纸笔和其他文具。
七、教学安排本教案安排为3个课时的授课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诗歌背景介绍,主题分析;- 第二课时:诗歌语言与意象分析,阅读与赏析;- 第三课时:合作研究与创作实践。
舒婷的诗歌散文欣赏与了解意象
舒婷的诗歌散文欣赏与了解意象诗的意象教学目标:(1)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2)学习诗歌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3)探究诗歌意象,培养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教学方式:1、自读品味法2、导读提升法3、讨论交流法4、读写结合法1、什么是意象?意象是诗歌中灌注了诗人思想感情的(主观化了的)客观物象,如:景、物、人等:意象的种类⑴直接意象①单纯意象:独个,直接指向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②集合意象:意象群,共同直接指向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⑵间接意象①比喻意象:诗人抓住与所表达情感、所抒写人或物具有某种相似点的物象,化抽象为具象,间接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
一般是个别组合为群体,成为一首诗歌;或单独成为诗歌的一个部分。
一般来说,隐去了本体的暗喻,为诗人所青睐。
②象征意象:代表某一实体事物或某种精神内容的意象。
其特点,或者是具有传统的象征意义,或者是做作临时赋予的象征意义。
但一般是整体的,或者通篇围绕的。
一般来说,使人往往隐去象征的本体,仅保留象征体,从而使诗歌更加的耐人寻味。
⑶意象的破解:诗人营造诗歌,一般比较含蓄,有时还会尽力地把自己的真实感情、意念隐藏起来。
而隐藏的主要办法就是采用比喻意象和象征意象。
我们是否读懂一首诗歌,就要看是否找到了诗歌意象(显性的)所隐藏的本体。
这个阅读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对诗歌密码的破解。
一旦突破了作者有意设置的障眼法,读者会获得阅读的审美快感。
我们阅读诗歌,鉴赏诗歌的艺术品位,往往就要从意象入手,由表及里,深入诗歌的内核,这样才能更好地、更深刻地把握诗歌。
2、意象的选择⑴选取最能表现诗人主观情思的意象⑵选取内蕴丰富的意象⑶选取新鲜的意象3、“意象突破法”的基本方法第一步: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体会主要意象的表层意义和深刻内涵。
第二步:抓住配合意象(次意象)或意象群,体会其辅助意味。
第三步:扯出诗歌意脉,注意细节,把主意象放到意象群和诗歌整体意脉中去品味。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安排:反复诵读,品味意象,鉴赏妙处,破解奥妙诵读本单元各首诗歌,体会诗歌所采用的意象的妙处。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二语文下册《怎样欣赏舒婷的诗歌》说课稿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二语文下册《怎样欣赏舒婷的诗歌》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怎样欣赏舒婷的诗歌》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二语文下册的一篇诗歌欣赏教材。
本篇课文选自舒婷的诗歌作品,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了解舒婷的诗歌创作背景、诗歌表现形式以及她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舒婷的诗歌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2.掌握舒婷诗歌的常见表现形式和特点;3.了解舒婷诗歌传达的主题和情感;4.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阅读和欣赏舒婷的诗歌,理解诗人的感受和意境;2.能够运用诗歌欣赏的方法和技巧,理解和解读舒婷的诗歌。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欣赏舒婷的诗歌,培养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理解能力。
三、教学重点1.理解舒婷的诗歌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2.掌握舒婷诗歌的常见表现形式和特点;3.了解舒婷诗歌传达的主题和情感;4.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首先,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起上节课学习过的诗人和他们的代表作品,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阅读与讨论让学生先默读课文《怎样欣赏舒婷的诗歌》,然后请几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并展开讨论:•舒婷是哪个时期的诗人?•舒婷的诗歌创作背景是什么?•舒婷的诗歌有哪些表现形式和特点?•课文中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诗句?为什么?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舒婷的诗歌进行深入讨论,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并形成小组展示的内容。
鼓励学生从字词、句子、意境和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
4.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轮流进行展示,让其他组的同学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在展示过程中,老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和思考。
5. 欣赏诗歌选择几首舒婷的诗歌进行朗读和欣赏,引导学生从情感、意象、音乐性等角度进行感受和理解。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于诗歌的感悟和理解,可以进行个人写作或小组分享。
舒婷《致槐树》教案
舒婷《致槐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舒婷的诗歌创作背景和特点;
2. 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3. 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和解读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探讨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三、教学内容
1. 介绍舒婷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 分析《致槐树》诗歌的诗意和意象;
3. 解读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联想槐树的形象和象征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师生互动:学生朗读诗歌,师生共同分析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并展示讨论结果;
4. 教师总结: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启示。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 学生对于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于诗歌情感和主题的解读能力。
六、拓展延伸
1. 给学生介绍更多舒婷的其他诗歌作品,深入了解她的创作风格;
2.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发展创意思维和表达能力;
3. 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欣赏和解读成果。
回老街走走 舒婷 教案
回老街走走舒婷教案
教案标题:回老街走走舒婷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舒婷的诗歌《回老街走走》的背景和意义。
2. 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想象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难点: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1. 复印舒婷的诗歌《回老街走走》。
2. 准备相关的图片和音频,以便展示给学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老街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音频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去过的老街,或者想象一下老街的情景和氛围。
二、讲解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10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舒婷和《回老街走走》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三、朗读诗歌(10分钟)
教师朗读《回老街走走》,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和情感,同时引导学生跟读。
四、分析诗歌内容(1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五、情感表达(15分钟)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一篇关于老街的文章或者诗歌,表达自己对老街的情感和想象。
六、展示作品和总结(5分钟)
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舒婷的诗歌《回老街走走》,培养自己的情感表达和想象能力,同时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情感表达,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诗歌的意义。
致橡树优秀教案
致橡树【授课目的】1.认识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2.经过屡次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掌握。
3.经过解析意象,增强对作者爱情观的理解,引导学生成立正确的爱情观。
【授课重难点】1.理解模糊诗委宛模糊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3.从韵律美、语言形式之美、境地意象之美鉴赏诗歌。
4.理解作者的爱情观,从而对学生爱情观的成立有所引导【授课过程】1.导入:爱情,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是一个亘古不衰的题材。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演绎着爱情的故事,有多少人在享受着爱的甜蜜,又有多少人在承受着爱的伤心。
有一部电影则忍不住迷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是的,爱情啊,你终归姓什么呢?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实的爱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舒婷的《致橡树》,相信学过此后会有收获。
2.作者介绍:舒婷:原名龚佩瑜, 1952 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
今世模糊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出名的模糊诗,如《四月的夜晚》《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等。
其中《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 1980 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3.模糊诗:产生于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重申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委宛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常常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立一种模糊的艺术形象或境地,从而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令人获得特其他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
4.解析课文:(1)这位模糊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终归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先听录音,再校订读音,再请同学们齐读。
)(2)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她说:爱情不应该是这样的。
①老师范读。
②解析(板书):A.第一,依附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尊贵的地位,不论所有地向上爬,完满置自己的人格尊严于不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全力依赖”的爱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
2、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4、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学习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舒婷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蕴味。
2、明确各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深刻理解诗人所向往的爱情。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为:1、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为:精巧导入--创造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课件、黑白交互板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深情导入(意在渲染氛围,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人说,没有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我更庆幸的是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
诗,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滋养我们的心智。
古诗如此,新诗亦然。
让我们走进“朦胧诗”派掌门人的舒婷的诗歌世界,走进她的《致橡树》和《神女峰》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
舒婷,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
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
她从小就喜、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
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
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
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
、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
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
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
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动乱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
196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
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
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三、反复诵读, 感悟诗情(读是学习诗歌的基础环节,也是主要环节。
因此,形式多样的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
1、请一名能代表班上朗读水平的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学生注意诗中字、词的读音)。
2、聆听示范朗读(在音乐里寻找共鸣,在画面中领悟蕴味)。
请大家也饱含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3、学生自由朗读(模仿示范朗读中的感情)。
4、再请一名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四、抓意象,悟感情,挖主题。
过渡:现代诗人吴晓认为,诗歌的本质是意象组合那么这首诗中是否也存在着意象呢?1、列举诗中出现的意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明确:诗中出现了八个意象: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橡树、木棉。
2、(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以上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明确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态度(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
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
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
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
、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
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
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
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明确:1、凌霄花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缘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己的。
这样的荣耀是不值得羡慕的。
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丈贵妻荣”的婚姻观念,今天仍有不少人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诗人否定了这种图实惠的实用爱情,现代女性是不应该做依靠丈夫来发光的女人的。
2、痴情鸟儿的歌声虽美妙动听,但那只是为着自己所栖息的大树唱的赞歌。
它只知在“绿荫”下低飞、栖息,却不知远处还有可以展翅高飞翔的自由天空。
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女性总是陷在爱情的小天地里,夫唱妇随,没有独立的个性,没有远大的理想,麻木丧志。
这样的爱情虽有温暖,有歌声,却缺少了内在的激情与活力。
诗人否定了这种爱情至上的观点。
现代女性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3、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又比喻怎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 谈谈你的看法。
它们只是一味的奉献、牺牲自己,为他人“做嫁衣裳”。
虽然富有牺牲精神,但如果这种给予是单方面的话,就会沦为爱情的奴婢,失去自我。
当然,这样一味的奉献,就爱情主体的道德情感而言,可以说是高尚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爱情关系的保持上来看未必是明智的。
这种给予与奉献时常令人惋惜和遗憾。
小结:至此,诗人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否定、批判了依赖别人、攀附富贵、失去自我的爱情观,深刻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即: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过渡:有破就有立,诗人又借橡树和木棉寄托了自己的爱情理想。
1、她笔下的这两个意象具有什么特点?明确:橡树木质坚硬沉重,高大挺拔,堪称树中的伟丈夫,具有男性最宝贵的气质:阳刚之气。
诗人认为他像刀、像剑、也像戟。
2、木棉也是一种高大的树木。
到了春天,它挺拔的枝上千万朵红花盛开,如火、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
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
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
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
、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
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