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专题练习

合集下载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现象实验专题练习(解析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现象实验专题练习(解析版)

一、初二物理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如图是小明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蜡烛A的懒〔1〕实验时,玻璃板应该〔选填“竖立〞、“斜立〞〕在白纸上.〔2〕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B,其目的是.移动蜡烛B直到它与蜡烛的像位置相同,小明记录了两根蜡烛的位置,目的是°〔3〕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将〔选填“靠近〞、“远离〞〕玻璃板,像〔选填“变大〞“变小〞“不变〞〕.〔4〕细心的小明透过玻璃观察蜡烛A的像时,看到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重趣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o【答案】竖立为了比拟物像的大小关系便于比拟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是否相等远离不变玻璃的两个外表同时反射,每个表而成一个像【解析】【分析】〔1〕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否那么不管怎样移动后而的蜡烛都不会与前面蜡烛成的像完全重合. 〔2〕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移动蜡烛B直到它与蜡烛的像位置相同,小明记录了两根蜡烛的位置,便于比拟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是否相等:〔3〕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从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可知能成两个像,从这个角度去析此题.【详解】〔1〕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立放置,如果不竖立,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而的蜡烛是摆在桌而上的,不管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而蜡烛的像完全重合.〔2〕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拟物像的大小关系;移动蜡烛B直到它与蜡烛的像位置相同,小明记录了两根蜡烛的位置,目的是便于比拟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是否相等;〔3〕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因此假设将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那么像将远离玻璃板移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所以物体远离平面镜,像也远离平面镜,像的大小不变〔等于物体的大小〕.〔4〕由于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而普通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能成两个像,所以通过玻璃板该同学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2.小勇同学利用如下图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0〔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而镜,是为了便于.〔2〕为探究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时,小勇做了如下操作:他先点燃蜡烛A并将其放在玻璃板前,再拿一只外形与蜡烛A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移动,当移动到A像的位置时,观察到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3 〕在实验中,小弟将蜡烛A向远离玻璃板的方向移动了3cm,再次将蜡烛B移到蜡烛A 像的位置,经测量,蜡烛A与它的像之间的距离变化了cm,同时观察像的大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答案】确定像的位置像和物大小相等6不变【解析】【分析】〔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而,它们到镜而的距离相等,根据成像的特点分析实验操作的要求:〔2〕另外一支相同的蜡烛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3〕平面镜成像,像物到镜面距离相等,像大小跟物体的大小相等.【详解】〔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物体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同时还可以确定像的位置.〔3〕他将蜡烛A向玻璃板远离3cm,蜡烛A的像也向玻璃板远离3cm:因此,再将蜡烛B 移到A像的位置,通过测量,发现蜡烛R与它在玻璃板中像的距离变化了6cm: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等大,此过程像的大小不变.答案:〔1〕.确定像的位置〔2〕.像和物大小相等〔3〕. 6 〔4〕.不变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1〕实验时应选较—〔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2〕将棋子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应在玻璃板一〔选填“前面〞或“后而〞〕观察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3〕当棋子A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o〔4〕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无法直接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说明所成的像是—像〔5〕用木板紧贴在玻璃板反面,挡住玻璃板后而的光,人眼在玻腐板前—〔填“能〞或“不能〞〕看见棋子A的像.〔6〕实验时,选择两个相同的棋子,是为了比拟像与物体的:测量两只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为了比拟 .〔7〕他在找准像的位置后,画出了A、B、C三点做标记〔如图乙〕,在测量物距和像距时,他应分别测出两点到平面镜的距离作为物距和像距【答案】薄前而不变虚能大小关系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大小关系A、C【解析】【分析】〔1〕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每个反射面都可以成一个像,这样由于两个像的干扰,像的位置不易确定准确,需要两个像距离越近越减小误差:〔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反射形成的虚像,应在A的一侧进行观察像实验;〔3〕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同.〔4〕实像和虚像的重要区别是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承现在光屏上.〔5〕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形成.〔6〕选择两个相同的棋子可以比拟像和物的大小关系;通过测量两只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可以得出像距等于物距的结论.〔7〕为了比拟物距和像距,应找到对应的点进行测量.【详解】〔1〕玻璃板两个面都能成像,当越薄时,两个反射而所在的像距离越近,这样可以使确定的像的位置更加准确,厚玻璃板会形成两个像,会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判断,所以选薄的玻璃板:〔2〕由于平面镜是反射形成的虚像,故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眼睛应该在镜前才能观察到蜡烛A经玻璃板反射所成的像:〔3〕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人们感觉到的近大远小是一种视觉效果,不影响真实的大小.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不变.〔4〕由于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所以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无法直接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说明所成的像是虚像.〔5〕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蜡烛发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能看到像,所以用木板紧贴玻璃板背而,挡住玻璃板后的光,人眼在玻璃板前仍能看见棋子A的像.〔6〕实验时,选择两个相同的棋子,当后面的棋子和前面棋子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比拟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可得像和物体大小相等的结论:测量两只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为了比拟像和物体到镜而的距离大小关系.〔7〕他在找准像的位置后,画出了A、B、C三点做标记〔如图乙〕,由图知,A点在蜡烛的左侧边缘,根据成像时像与物对称的特点,A的对应像点在B点,所以在测量物距和像距时,他应分别测出A、C两点到平而镜的距离作为物距和像距4.小明同学根据课本中的“试一试〞,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实验.⑴请在图中作出蜡烛AB的像AB.⑵小明发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离小孔越远,像就越大,他测出了不同距离时像的高度,填在表格中:像的高度H E 1.02,0 3.04,0 5.0像到小孔的距离5/cm 2.0 4.0 6.0S.010.0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以下图坐标中画出h与S的关系图像:⑶从图像中可以看出h与s的关系为:.【答案】见解析所示见解析所示h与S成正比【解析】⑴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分别做出由A、B两点在透明纸上的像,从而得出AB的像,如下图:小孔B 甲⑵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3)从图象中看出;h随s的变大而变大,且增大的倍数相同,即h与s成正比关系; 因此,此题正确答案是:(1),见解析所示(2).见解析所示(3).h与s成正比【的距离】〔1〕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物体上部的光线通过小孔后,射到了光屏的下部;物半透明纸体下部的光线通过小孔后,射到了光屏的上部,因此通过小孔后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像. 〔2〕找出表格中的数据在坐标纸中的对应点,然后连接成平滑的曲线;〔3〕可以看出,当像离小孔越远,像的大小是变大的.5.如图是小红“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小红的实验装置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 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0〔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拟像与物关系.〔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拟像与物的关系.〔4〕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腐板代替平而镜,虽然成像不如平而镜清楚,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5〕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进一步观察A .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o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一o〔6〕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那么光屏上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______ 像〔填“虚〞或“实〞〕.〔7〕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o〔8〕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以下哪一项操作?〔〕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屡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屡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答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大小较黑暗玻璃板后面的蜡烛重合相等垂直相等不能虚不变B【解析】〔1〕实验过程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既能看到蜡烛A的像,也能看到代替蜡烛A的蜡烛B,当蜡烛A的像和燃烛B重合时,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从而便于比拟物像大小.〔2〕在实验中用到刻度尺,是来测量像到镜的距离和物到镜的距离,从而得出二者的关系.〔3〕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而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实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两只蜡烛等长是为了比拟像与物大小关系用的. 〔4〕点燃蜡烛,烛焰在明亮的环境中,烛焰和明亮环境比照度较小,成像不太清楚;烛焰在黑暗环境中,烛焰和黑暗环境的比照度大,成像更清楚.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楚,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5〕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相等;进一步观察A. 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6〕由于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因此移走后面的蜡烛B,光屏不能接收到蜡烛R的烛焰的像,所以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7〕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大小不变.〔8〕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防止实验现象的偶然性, 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所以应采取B操作.点睛: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成像物体和环境的比照度越大,并且物体越亮,物体成像越清楚.6.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来研究水的沸腾.⑴如图乙中A、B所示,其中图是水沸腾时的气泡变化情况:在这次实验中,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为了缩短实验的时间,可以采取的举措是_______________ :⑵小杰同学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而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线贴着纸板沿石.方向入射,如图丙所示,小杰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纸板〔填“A〞或"B" 〕绕ON向前或向后弯折:另一同学也把一束光贴着纸板A 射到.点〔如图丁所示〕,但纸板并未与平而镜垂直,此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答案】A减小水的质量B在【解析】【分析】⑴沸腾前,上层的水温度较低,上升的气泡遇低温液化,气泡减小.沸腾时,由于此时整个容器内的水温相同,气泡不断升高,深度不断减小,水压不断减小,并且产生水蒸气不断进入气泡,气泡逐渐变大;为了缩短实验的时间,可以采取的举措是减少水的质量、加盖或者提升水的初温.⑵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始终在同一平面内.【详解】⑴田沸腾时,由于此时整个容器内的水温相同,气泡不断升高,深度不断减小,水压不断减小,并且产生水蒸气不断进入气泡,气泡逐渐变大,所以如图乙中A、B所示,其中A 图是水沸腾时的气泡变化情况.⑵在这次实验中,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为了缩短实验的时间,可以采取的举措是减小水的质量.⑵⑶小杰同学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而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线贴着纸板沿E0方向入射,如图丙所示,小杰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纸板B绕OV向前或向后弯折,观察纸板B上有没有反射光线.⑷任何反射现象都要遵循反射定律,所以纸板未与平面镜垂直,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也在同一平面内.7.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选用镀膜玻璃板和两个相同的电子蜡烛a、b可以发光〕进行实验,如下图:⑴为了便于观察蜡烛的像,以下一些做法可行的是;A.将玻璃板镀膜的一面朝向蜡烛a8.在较暗的实验室让a蜡烛发光C.在较暗的实验室让a、b蜡烛都发光D.用手电筒对着玻璃板照射⑵为了在实验中精确测量物距和像距,小王同学在白纸上标记蜡烛a底端上的一个点〔图中的A点〕,在玻璃板后移动另一只蜡烛b,使之和像完全重合,也在白纸上标记蜡烛b 底端上的一个点,量出两点到玻璃板的距离,那么蜡烛b上符合实验要求的点是⑶当把蜡烛a远离玻璃板,其在玻璃板中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不变〞〕o【答案】AB C不变【解析】【分析】【详解】⑴田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因此用一而镀了膜的玻璃板做实验时,镀膜的一面应该 朝向像一侧放置,一面镀膜的玻璃板反射水平比拟强,成像比拟清楚,便于测量物距和像 距,故A 符合题意;在比拟明亮的环境中,有较多干扰人视线的光,在较黑暗的环境中, 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而镜的光最多,反射光最多,进入人眼的光最多,感觉蜡烛的 像最亮,所以最好在比拟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故B 符合题意、C 不符合题意;物体成 像要清楚,就必须让物体有足够光线射向平面镜才能成像,而不是让平面镜上有足够的光 线,故D 不符合题意:应选AB .⑵⑵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相等,但是左右相反,蜡烛b 上符合实验要求的点是C ⑶⑶平面镜成像时,物像大小相等,故当把蜡烛a 远离玻璃板,其在玻璃板中像的大小不 变.8.如图甲所示,小丽同学在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 平桌面上.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 和B 竖直地放于玻璃板前后〔只点燃蜡烛A 〕,在此实⑴如果有5 mm 厚和2 mm 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 厚的玻璃板做实验: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填“明亮〞或“黑暗〞〕的环境中进行: ⑵小滨应在玻璃板 〔填“前而〞或“后面〞〕观察蜡烛A 经玻璃板.射〞或“折射〞〕所成的像;⑶实验中,假设用一张黑纸完全遮住Bf 那么的镜面,将— 镜中观察到烛焰的像:⑷假设向左倾斜玻璃板,如图乙所示,蜡烛A 的像将向 “左〞“右〞 “上〞 “下〞或“不〞〕 【答案】2; 黑暗:前面;反射:能;上.【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的仪器选用、实验原理及操作过程中的注意点.【详解】 ⑴[1]]由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 应选用较薄即2mm 厚的玻璃板:⑵这个实验探究要求成像物体尽量亮,而环境尽量暗,这样可以防止环境中的光线对成像 的干扰,从而能观察到更清楚的像,所以应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⑵⑶蜡烛所成的像在玻璃板后,所以为了观察成像的情况,小滨应在玻璃板前:⑷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而此探究中用玻璃析代替平面镜,所以经过玻璃板成像 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⑶⑸平面镜本来就是不透光的,即光射到镜而被反射回来而成像,并不是光透过镜而成 像,所以用黑纸遮住B 侧琉璃而,虽然光不能透过玻璃,但会被反射回来而成像,故能继 续观察到烛焰的像:⑸⑹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是垂直的,当镜而竖直放置时,像和物的连线在 水平方向.而〔填“反〔填“能〞或“不能〞〕继续在 移动.〔填镜面向左倾斜时,像与物体的连线要稍向上偏离水平线才能与镜面垂直,故像将向上移动.9.在进行"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实验中,小梦设计了如以下图所示的实验,平面镜M平放在桌面上,E、F是粘在一起的两块长方形硬白纸板,F可绕接缝ON转动.〔1〕组装器材时,应将纸板与平面镜之间保持o〔2〕为了显示光路,应使光束射向平而镜.〔3〕请你为小梦设计一个在纸板上记录光的传播径迹的方法:.〔4〕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测得一组数据后,为得到普遍规律,接下来应—,可以得到两角之间的关系是.〔5〕在图乙中,把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叠,那么在纸板F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答案】垂直贴着E板先使光束贴着E板入射,在E纸板上做出入射光线,保持E板不动,反复折转右半局部F板,直到F板上也出现一条反射光线为止,再做出反射光线屡次改变入射角进行实验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同一平而内【解析】【详解】〔1〕口]组装器材时,为了使法线与平面镜垂直,应将纸板与平而镜保持垂直;⑵⑵为了显示光路,应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向平面镜:⑶⑶先使光束贴着E板入射,在纸板上作出入射光线,保持E板不动,反复折转右半局部F板,直到F板上也出现一条反射光线为止,再作出反射光线;〔4〕[4]⑸测出两角后,为得到普遍规律,接下来应屡次实验测量,可得出两角关系,即反射角等于入射角:〔5〕[6][7]把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叠后,在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10.在探究"平而镜成像特点"的活动过程:甲乙〔1〕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应选在〔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2〕该实验用玻璃板代替平而镜,是为了方便确定,此时成像的清楚度比日常使用平面镜〔选填"好一些"或"差一些"〕:〔3〕实验时,将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把另一个相同的蜡烛B放到玻璃板的另一恻,边移动、边观察,使它与A的像重合,观察时,眼睛应该在如图乙中处观察〔选填"a"、"b"、"c"或"d"〕,蜡烛B的位置即是的位置.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选填"蜡烛A"或"蜡烛B"〕位置放一个光屏,并在如图中的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选填"a"、"b"、"c"或"d"〕;〔4〕在实验中,小军看到蜡烛A有两个不重合的像,为了减小这个影响,以下做法可行的是〔选填序号〕:A.换用较薄的玻璃板B.换用较厚的玻璃板C.调整观察的角度,使像重合〔5〕如图丙是小军本人,他在进行实验时,从镜中也观察到了自己的像.那么他在镜中所成的像应是如图丙中的〔填序号〕:〔6〕如图丁所示,假设将玻璃板与水平桌而成45.角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当蜡烛A沿着桌面向右做直线运动,将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的像〔填选项字母〕运动:A.水平向右B.水平向左C.竖直向下D.竖直向上〔7〕移动蜡烛A进行屡次实验,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 ;〔8〕做完实验后某同学总结了一些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知识,其中不正确的选项是A.将蜡烛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不变B,将蜡烛和像所在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连线跟玻璃板垂直C.当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为10cm时,像和物相距20cmD.假设将玻璃板竖直向上缓慢平移,蜡烛的像也跟着向上平移【答案】较暗像的位置差一些a像蜡烛B b A A C得到普遍规律D【解析】【分析】【详解】⑴田在实验时,为了能看到更加清楚的像,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⑵⑵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我们可以透过玻璃板看到像,方便确定像的位置,此时有部分光透过玻璃板射出,因此清楚度要比平面镜差一些:(3)[4]⑸平面镜成像是虚像,因此要在蜡烛的同侧观察,透过玻璃板来确定像的位置,因此应该在图乙的.处观察,把B放在像所在的位置,B的位置即为像的位置;⑹⑺要确定像是虚像,可在成像位置,即B处放一个光屏,然后在图中b处观察光屏上是否会成像,如果接收不到,说明是虚像;⑷网成两个不重合的像可能是玻璃板较厚,在玻璃板两个而上都成像,因此要消除此影响,可换用较薄的玻璃板,应选A:(5)⑼平面镜成像时所成的像是等大的,左右对称的,因此A为小军的像:(6)[10]图丁中蜡烛成像关于玻璃板对称,当蜡烛右移靠近玻璃板时,像也靠近玻璃板,因为玻璃板与桌而成45°角,因此它的像原来在桌面正上方,向桌面移动,即竖直向下移动,应选C:(7)[11]移动蜡烛屡次实验是为了得到多组不同情况下的数据,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8)[12]A.平面镜成像时所成的像是等大的像,与距离无关,A正确,不符合题意:B.蜡烛与像是关于玻璃板对称的,因此它们的连线是与玻璃板垂直的,B正确,不符合题意;C.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C正确,不符合题意:D.蜡烛的成像位置与蜡烛的位置有关,与玻璃板的位置无关,D错误,符合题意.。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实验专练(6)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实验专练(6)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6)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课本实验再现一、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眼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二、设计并进行实验(1)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薄的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在纸上沿着玻璃板面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2)如图所示,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透过玻璃板进行观察,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3)将一张白纸放在像的位置上,观察在白纸上能否呈现出像。

(4)拿另外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放到像的位置,观察蜡烛的大小和它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

(5)用刻度尺分别测量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6)用直线把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用量角器测量蜡烛与像的连线和玻璃板的夹角。

(7)移动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重复以上实验。

三、实验数据记录四、探究归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4)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五、原理图六、成像原理如图所示,光源S向四处发光,一些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了人的眼睛,因为人眼是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经验来判断物体位置的,所以人会感觉这些光好像是图中的S发出的,S'就是S在平面镜中的虚像。

七、虚像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不能在光屏上呈现。

拓展训练1.关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屏用来验证像的虚实B.玻璃板可以与纸面不垂直C.蜡烛离玻璃板越近像越大D.做多组数据可以减小实验误差2.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观察到的蜡烛的像更清晰B.只要把光屏放在恰当的位置,就能承接到蜡烛的像C.蜡烛距玻璃板越远,蜡烛的像就越小D.只把玻璃板向左平移,蜡烛的像的位置不变3.关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可以选用日常生活中的穿衣镜来完成B.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折射规律C.蜡烛远离平面镜的过程中,蜡烛像的大小始终不变D.若把光屏放在蜡烛的像所在的位置,可以直接在光屏上看到蜡烛的像4.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蜡烛在玻璃板中成的是实像B.蜡烛在玻璃板中成的像比实物大C.蜡烛移近玻璃板时,像会远离玻璃板D.蜡烛与它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5.小琳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按图甲摆放好器材,并进行以下实验。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练习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练习

八年物理上册实验专项练习1、如图4所示,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 mm,物体的长度是 cm 。

图5所示,符合长度测量要求的是 。

(2)如图6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s 。

2、2016年女子冰壶世锦赛的举行时间为3月19日~27日。

如图为用刻度尺测量冰壶的高度AB 如图乙所示,其高度为________cm 。

冰壶投掷出去后继续往前运动,此时的冰壶相对于看台上的观众是________的(选填“运动"或“静止”).3、如图是某住宅小区内的场景。

图中B 是汽车限速标志,它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按规定,汽车在小区内行驶100 m 至少需要______s 。

行驶过程中,以汽车为参照物,标志牌是________的。

4、行驶中的卡车速度计指针如图所示时,车速为__________km/h ;按此速度匀速行驶360 km,所需时间为________。

5、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1)实验原理是________。

(2)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

(3)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4)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电子表的读数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的不同时刻,则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

6、如图10所示,用力敲响音叉,并用悬挂着的塑料球接触发声的叉股,我们看到的现象是 ,此现象说 ,塑料球的作用是 。

3 6 7 c图4 4 5 图图7、小华所在小组的同学为了研究水的沸腾,取了200 g 的水加热,下表是他们记录的有关数据.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水温/℃ 90 92 94 96 97 98 99 99 99 99(1)加热前水的温度如图所示,把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水需要吸收的热量 (假设加热过程中水的质量不发生变化)(2)下图中,表示水沸腾的图是(3)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水在沸腾时的特点是(4)小华发现,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这段时问过长.如果要适当缩短实验时间,则可行的一种方法是 .(5)试分析水的沸点不是100℃的可能原因(写出一种即可) 。

八年级物理上册机械运动实验专题练习(解析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机械运动实验专题练习(解析版)

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小明同学测小车的平均速度,请帮助他完成下列问题:⑴测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和: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⑵小车所放的斜而应保持较—(填“大”或“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而上运动时间会—(填"长〃或"短")些,便于测量时间:⑶如图所示,斜而长1.6 m,测得小车从斜而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5 s。

如果在斜而的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2.8 s。

请计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

为m/s;(保留两位小数)“而其用讨:川惊衿淌F3油所『”用力用"⑷小车从斜而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小车做的是(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来源】甘肃省定西市临洲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答案】刻度尺停表v = l小长0.29变速t【解析】【分析】【详解】⑴田⑵网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就是速度的计算公式Sv= "t测量路程和时间需要的仪器是刻度尺和钟表:(2)⑷⑸在小车能下滑的情况下,使用的斜面的坡度较小,小车下滑的速度变化较慢,在斜而上运动的时间较长,这样便于测量时间:⑶⑹如图所示,斜面长1.6 m,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5 s.如果在斜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而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2.8 s。

请计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2为s 0.8m 八“,%=一 = ----- =0.29m / s-t 2.8s⑷⑺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需要的时间不同,所以,小车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2.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而的4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8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⑴图中A8段的距离S M=cm,测得时间3=1.6 5,则48段的平均速度&=_____ cm/s;⑵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⑶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由静止开始下滑。

第一章《机械运动》实验专题 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机械运动》实验专题  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实验专题经典十题1.如图所示:(1)在测物体的长度时,两种读数方式中正确的是图,刻度尺的分度值是,铅笔的长度应为cm。

(2)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为26.04cm、26.00cm、26.02cm、26.42cm。

其中错误的数据是,该物理课本的长度应为。

(3)若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做成的,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那么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某同学欲用密绕法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B.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圈的总长度L1C.用铜丝的长度L除以铜丝排绕在笔杆上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D.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E.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线圈的圈数n(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错误的步骤是,将错误的步骤改为。

(2)改正后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

(3)某同学在测量过程中,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A.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C.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

3.小亮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1)图甲中圆的直径是cm。

(2)一条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内,如图乙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的表达式是。

4.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如图甲,“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形成稳固运行的组合体。

以“神舟十号”为参照物,“天宫一号”是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天宫一号”是(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如图,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该铅笔的长度是。

(3)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练习题(含答案)1.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是他们测量过程中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1)请你根据图示完成下表.(2)分析表中的数据,小车全程是做匀速运动吗?为什么?2.(8分)小明同学用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如图a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cm.(2)如图b所示,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能得到清晰放大的烛焰的像,则蜡烛可能置于凸透镜左边a、b、c、d四点中的点上(P是该凸透镜的2倍焦距处),此成像特点可应用在上.(3)通过实验,小明发现蜡烛离凸透镜越远,光屏上得到的清晰像越(填“大”或“小”).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时,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凸透镜(填“靠近”或“远离”),此时在光屏上成的清晰像是的(填“倒立”或“正立”).(4)实验中,光屏上已成清晰的、缩小的像,此时小明固定蜡烛和凸透镜,在光屏和凸透镜间放上自己所配戴的近视眼镜,若仍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需将光屏向(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此时所成的清晰像为像(填“实”或“虚”).3.如图是小东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M,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

小东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N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M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

(3)若蜡烛M向玻璃板近,应将蜡烛N向_____(选填“远离”或近“)玻璃板的方向移动,才能使N重新和M的像重合。

(4)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A′,B′,C′A、B、C与物A、B、C对应的位置如图乙。

为了得到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接下来小东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练习题(含答案)1.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1)此实验应在_____(填“较暗” 或“较亮”)环境进行。

照图那样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________,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

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说明平面镜成像时,______________;(2)小明共进行了三次实验,用刻度尺分别测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数据记录如表:次数u(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cm)v(像到玻璃板的距离/cm)1 10 102 15 153 20 20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平面镜成像时,________________;(3)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小明移去后面的蜡烛,并在蜡烛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填“能” 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此现象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 _______(填“实”或“虚”)像;(4)如果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向上提起1cm,则蜡烛的像竖直向上移动______(填序号)。

A.2cm B.1m C.0.5cm D.0cm2.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中,某小组实验步骤如下:A、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 垂直于镜面,如图甲所示.B、让一束红光贴着硬纸板沿着某一角度射到O 点,经平面镜反射,沿着另一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线EO 和反射光线OF 的径迹.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重做两次,换用另一种颜色的笔,记录光的径迹(如甲图).C、取下硬纸板,用量角器测量NO 两侧的角i 和角r.D、纸板ENF 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观察反射光线.(如乙图)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中硬纸板显示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_____两侧.(2)该实验中硬纸板NOF 向前折或向后折是为了确定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_____.(3)由实验步骤C可以得到的规律是_____.(4)在甲图中,如果将光线沿着FO 射向平面镜时,你还会发现:反射时光路是_____的.3.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训练1(解析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训练1(解析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训练1(解析版)注意:1、训练范围: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1~2章2、训练内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探究、声音的特性及影响因素探究、温度计的使用、探究水沸腾变化的特点、探究固体熔化液体凝固时的变化规律。

1.(2021秋•船山区期末)图甲和图乙是关于声现象的两个实验:图甲:把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悬挂的静止乒乓球,看到乒乓球被反复弹起;图乙:把正在响铃的电铃放在玻璃钟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空气,发现铃声明显减小。

(1)图甲实验中,此实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选填“乒乓球”、“音叉”)振动产生的;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以便于观察,用到的研究方法是转换法(选填“控制变量法”、“实验推理法”或“转换法”);(2)图乙实验不能(选填“能”或“不能”)在月球上做。

【答案】(1)音叉;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转换法;(2)不能。

【解答】解:(1)甲图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通过乒乓球被弹起呈现音叉的振动,可以将音叉的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该实验中将音叉的微小的振动转换为乒乓球的大振动,所以该实验中用到的这种科学探究方法是“转换法”;(2)月球上为真空,没有传递声音的介质,因此图乙实验不能在月球上做。

故答案为:(1)音叉;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转换法;(2)不能。

2.(2021秋•青龙县期末)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它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

(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类比法)(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在桌面上撒一些碎纸屑。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

八年级上册物理 实验探究题 专题训练

八年级上册物理 实验探究题 专题训练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一.实验探究题(共40小题)1.物理是一门以观察、为基础的学科,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图中的几个实验,请认真观察后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它说明了声音是由产生的。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这是物理实验探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称它为法。

(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

该实验能说空气可以传声。

在月球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3)如图丁所示,停表的读数s。

2.在“探究海波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中,绘制出了如图甲所示的图象。

实验装置如图乙.(1)实验时,组装器材要(选填“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不直接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而是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这样做的好处是。

(2)图甲中海波的熔化过程是段(用字母表示),熔化过程经历了min,第5min时海波处于(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3)由该图象知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4)若实验中小明发现海波熔化过快,应采取的操作是.(写出一种方法即可)3.小云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水的沸腾。

(1)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的顺序(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实验室现有水银温度计(﹣20℃﹣120℃)、酒精温度计(﹣80℃﹣60℃)、体温计、寒暑表等不同种类的温度计,本实验应选用的温度计是;(2)实验中,小云观察到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甲、乙所示。

表示沸腾前气泡上升情况的是图;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实际上是(选填“小冰晶”、“小水滴”或“水蒸气”);(3)实验完毕,小云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原因是。

4.如图所示,小明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圆孔和一个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训练题及答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训练题及答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训练题及答案(人教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1.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是;(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3)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所用时间t AB= s;从A点到C点的路程s AC=80.0cm,则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BC= m/s。

2.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是用来测量玩具小车的运动速度。

从A处开始计时,图中圆圈里显示的是玩具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秒表显示的时间,格式为“分:秒:百分秒”则:(1)该实验的原理是;(2)玩具小车通过AB段的速度为m/s。

玩具小车通过BC段的速度为m/s,玩具小车在做(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3)为了方便计时,实验时应适当(选填“增大”或“减小”)相邻两点间的距离。

声现象实验3.根据如图所示的演示实验,请按要求回答:(1)如图甲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多次被音叉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便会停止运动,这说明发声的物体在;(2)甲实验装置能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还能探究声音的和的关系;(3)小明进一步探究,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把乒乓球弹起。

该实验能说明哪些问题?请你写出两个:①;②。

4.如图所示,用钢尺做探究实验,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1)本实验中应该听的声音是 _____;A.钢尺伸出桌面部分振动发出的B.钢尺拍打桌面发出的(2)实验时,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选填“快”或“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说明: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有关;(3)本实验的研究方法是。

期末复习:实验题专项训练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期末复习:实验题专项训练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实验题专项训练一.实验探究题1.某班同学分组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如图甲所示,是小华小组安装的实验装置,合理的安装顺序是(填序号)。

①铁杆A和温度计(含纸盖)②铁圈B和石棉网③烧杯和水④酒精灯(2)下表是小华记录的实验数据:(选填或“变小”)。

(3)请将如图乙所示中的坐标系补充完整,并根据上表数据绘出水温与时间的关系图像。

(4)由数据及图像可知,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

(5)通过学习,小华终于明白妈妈用炉火炖汤时,在汤沸腾后总是的道理(选填“保持大火”或“调为小火”)。

(6)另一小明小组也安装了同样的实验装置,实验中小明发现当温度计的示数达到94℃时就保持不变,针对这一现象,以下对小明小组的原因分析比较合理的是。

A.水量较多B.水的初始温度较低C.温度计示数不准确D.水的温度可能达到了沸点,也有可能低于沸点E.水吸收的热量小于或等于其散失的热量2.如图甲所示,是小明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装置。

(1)图甲装置中,存在的错误是。

(2)小明用质量为m1的水做实验,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绘出图乙中的a图线。

若换用初温相同的质量为m2(m2>m1)的水做实验,得到的图线是图乙中的(选填“b”、“c”或“d”)。

(3)实验中,小明同学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丙图中(a)、(b)所示,其中,图是水沸腾前的气泡的变化情况;此时气泡大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发生了(填物态变化)。

(4)根据如表实验数据,请在图戊的方格纸上画出“温度一时间”关系图象。

由图象可知,水在沸腾前温度变化(选填“均匀”或“不均匀”)。

时间01234567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中的水沸腾,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原因是,下列方案中可以使试管中的水沸腾的有:(选填字母)。

A.给试管加盖子B.给烧杯加盖子C.给试管和烧杯都加盖子D.减少试管中水的质量E.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3.期末复习时,小明和小红重新复习了本学期做过的几个实验:(1)观察沸腾现象:两位同学在相同的环境中,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分别进行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如图乙所示的a、b两个图象,由图象可知:①水的沸点是。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题专项练习卷附答案强烈推荐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题专项练习卷附答案强烈推荐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题专项练习卷附答案一.实验探究题(共40小题)1.如图所示,用钢尺做探究实验,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变,一次轻拨钢尺,另一次用力拨动,听声音的不同.实验发现:(1)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发出声音的音调越,说明:音调的高低与有关.(2)用力拨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发出声音的响度;站在离钢尺越近的地方,听到发出的声音.说明:响度的大小与和有关.2.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这说明.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可以传声.(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3.如图所示,将播放着音乐的手机,用细线悬挂到广口瓶中,用抽气机通过密封瓶塞上的气道向外抽气.(1)产生乐音的声源是,音乐声通过传进人的耳朵引起听觉.(2)随着广口瓶内的空气被抽出,听到的音乐声音逐渐;打开进气门,让空气重新慢慢进入广口瓶中,听到的音乐声逐渐.(3)无论如何抽气,总能听到手机播放音乐的声音,其原因,一是抽气机不能将广口瓶里的空气全部抽出,形成完全;二是声音(选填“可以”或“不可以”)通过悬线、瓶塞(固体)传播.(4)假设忽略悬线对声音的传播、广口瓶内的空气被全部抽出,手机产生的音乐声便(选填“仍会”或“不会”)被听到,说明声音中传播,此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称为.4.如图所示,小明与小芳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1)通话时,传声的物质有、和(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位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5.如图1所示,某小组同学在甲、乙、丙、丁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入高度不同的水,来研究“音调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首先,小组同学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发现甲、乙、丙、丁四个玻璃瓶会依次发出“fa(4)”“mi(3)”“ri(2)”“do (1)”四个音阶不同的声音,接着小组同学用橡皮锤轻轻敲击瓶身,发现甲、乙、丙、丁四个玻璃瓶会依次发出“do(1)”“ri(2)”“mi(3)”“fa(4)”四个音阶不同的声音.由此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同样的瓶子,例如玻璃瓶甲,为什么向瓶口吹气发出“fa(4)”的音,而用橡皮锤轻轻敲击瓶身发出“d(1)”的音?小组同学经过讨论后发现主要是由于不同.(2)小组同学由两次实验现象初步得出结论:不同,音调不同.(3)接着,小组同学又用示波器来显示敲击丙、丁两瓶身时的振动波形图,如图2所示,其中图2(a)是敲击瓶身的振动波形图,图2(b)是敲击瓶身的振动波形图;同时,小组同学还发现由于两次敲击时的用力程度不同,从波形图上能反映出瓶身发出的响度也不同,其中敲击瓶身的响度大(均选填“丙”或“丁”).(4)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还得出可以用此实验的规律判断生活中一些实例的发声体.例如:吹笛子时,用手堵住笛孔能产生不同的声音,与上述实验的发声体是相同的,提着水壶向热水瓶里灌开水听到的声音会发生改变,与上述实验的发声体是相同的.(选填“向瓶口吹气”或“用锤敲击瓶身”).6.自己来制作“水瓶琴”乐器,如图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1)若用相同的力量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填“空气柱”或“瓶和水”),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2)若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填“空气柱”或“瓶和水”),盛水越多,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因为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7.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1)实验室提供了厚薄不同的两块玻璃板,你应选择(选填“厚”或“薄”)玻璃板进行实验.(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选填“前侧”或“后侧”)观察,直至蜡烛B蜡烛A 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3)实验时,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4)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8.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小红同学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块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1)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2)如果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当光贴着纸板沿AO入射时,(选填“能”或“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3)为了便于测量和研究,需要把光路记录在纸板上,你的方法是:.(4)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的普遍规律,应当.9.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如图1所示,在桌面上铺一张图象纸,在纸的中间沿横线竖直放置一块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 放在玻璃板前,可看到它在玻璃板后的像,再拿一只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移动位置,使B跟A的像重合.(1)通过图象纸,可方便准确地得出结论,像距(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物距.(2)蜡烛B与A的像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成“不相等”).(3)玻璃板后不点燃的蜡烛B,却好象点燃了.说明像是(填“虚“或“实”)像,若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光屏(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4)如图2所示,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实验中会出现的情况是.10.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如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如表数据:入射角α0°15°30°45°60°反射角β0°15°30°45°60°折射角γ0°11°22.1°35.4°40.9°(1)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和现象.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且折射角(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大小等于度.该同学根据上述实验中的发现和结论②总结出了光的折射特点.(2)若用激光沿CO方向从水中射入空气,激光在空气中传播的光路是(选填“OA”或“OB”);激光经过水面反射时的反射角大小等于(选填“α”、“β”或“γ”).11.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选取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高为7cm.如图所示,在竖直的玻璃板前10cm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烛焰高2cm.(1)最好选用玻璃板(选填“茶色”、“无色透明”)进行实验.(2)选取A、B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3)在利用蜡烛B确定出蜡烛A成像的位置后,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A的像.则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选填“实”、“虚”)(4)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判断,身高1.7m的人,站在镜前5m处,他在镜中所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m;当他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不变”).12.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块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1)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2)如果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当光贴着纸板沿AO入射时,(选填“能”或“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3)为了便于测量和研究,需要把光路记录在纸板上,你的方法是:.(4)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的普遍规律,应当怎么做?.(5)另一同学将呈现反射光线的活动板右半边沿中线向后折,活动板上(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6)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反射光将沿图中的方向射出,这说明了.13.如图所示,找一个空的易拉罐,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敲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就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1)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填“实像”或“虚像”);其成像的原理是;(2)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A.三角形光斑B.圆形光斑C.烛焰的正立像D.烛焰的倒立像(3)此实验最好在(较黑暗,较明亮)的环境中进行.(4)小明说小孔成的像一定是放大的像,他的说法是(对,错)的.(5)晴天太阳透过树叶缝隙形成的圆形光斑与上述原理相同,其圆形光斑其实是.14.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1)为了保障实验效果应选择(选填“平面镜”、“厚玻璃板”或“薄玻璃板”);(2)此实验中选取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A、B,是为了;(3)移开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像;(4)移动蜡烛A进行多次实验,目的是.15.如图甲是小芳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M,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芳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N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M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3)实验时,小芳同学应在(填“M”或“N”)侧观察蜡烛M经玻璃板所成的像.(4)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M的像时,看到在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5)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A′、B′、C′与物A、B、C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芳应该进行的操作是:.16.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1)小明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3)若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也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解决以上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此时若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时,则像将(选填“靠近”或“远离”)玻璃板移动,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4)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5)此实验应在(填“较暗”或“较亮”)环境进行.17.小滨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1)他应选取两支外形(选填“相同”或“不同”)的蜡烛进行实验.(2)小滨选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3)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他把蜡烛A放在距玻璃板30cm处,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到蜡烛A的距离是cm;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4)在玻璃板后放一光屏,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接收到蜡烛的像,说明.(5)实验过程中,小滨仔细观察,发现蜡烛的像有重影,请你帮小滨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18.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19.如图所示,小明同学找来一个空的易拉罐,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敲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就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将点燃的蜡烛置一于小孔前的某一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1)小明开始实验时,眼睛从右侧看过去,无论怎样调节易拉罐与蜡烛之间的距离,屏上都看不到烛焰的像,而只能看到一片光亮,最有可能的是:;A.小孔扎成了三角形B.小孔扎成了正方形C.小孔太大D.小孔太小(2)换了易拉罐重新正确制作并操作后,小明看到了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该像是烛焰的立(选填“正”/“倒”)像(选填“实”或“虚”);(3)实验中观察到烛焰的像偏小,为了增大烛焰的像,在不更换原有易拉罐的情况下可采取的办法是:;(4)晴朗夏日的树下,小华惊喜地看到地上有许多圆形的光斑,经与同学讨论,一致认为是太阳经树叶间的细小缝隙而成的像.但圆形光斑的大小不一样,其原因是.20.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1)要使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你认为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应该是.实验时,从纸板前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反射.(2)如图(a)所示,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便立即得出实验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你认为这样得出结论(选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3)如图(b)所示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观察纸板F上能否呈现反射光束OB,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21.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1)图中AB段的距离s AB=cm,测得时间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cm/s(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由静止开始下滑.(4)v BC v AC(填“>”、“<”或“=”)22.小华想测一辆小车的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有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情况.(1)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 AB=cm,t BC=s,v AC=cm/s;(2)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填“大”或“小”)23.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实验中,小龙和小柳测量小明跑40m的速度.(1)小龙和小柳用(填一种测量工具)在室外测出40m的路程.(2)小柳担任计时员,他用(填一种测量工具)测量小明跑步的时间,他应站在处(选填“起点”或“40m”).(3)小龙担任发令员,发令后,小明跑完40m的路程,小柳计时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小明跑40m所用的时间为s.(4)小明跑40m的速度是m/s.24.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1)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1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选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A、C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cm,则AC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m/s.(2)如图2所示,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运动的是.(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25.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填“大、小”).(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 AB=cm,t BC=s,v AC=m/s.(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填“大、小”).26.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若以乙车为参照物,则甲车,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以上两空选填“静止”、“向前运动”或“向后运动”).(2)一列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长度是400m,速度为108km/h,合m/s,火车通过一条长度为2km的隧道,所用时间为.27.这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平均速度”的情景:(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选填:“大”或“小”).(3)小车从B到C的距离是:dm.(4)小车从A到C所用的时间是:,全程平均速度是:m/s.(5)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熟练的使用电子计时器,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偏(选填:“大”或“小”).28.小杜同学在长江边捡到了一块漂亮的鹅卵石,他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鹅卵石的密度.(1)他设计了下列实验步骤:①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鹅卵石的质量m;②向量筒中倒进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③根据密度的公式,算出鹅卵石的密度ρ;④将鹅卵石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读出鹅卵石和水的总体积V2.他应采用正确的实验步骤顺序为(选填下列选项前的字母).A、①②④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①D、②③①④(2)如图甲所示,小杜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过程中的操作错误是.(3)小杜纠正错误后,重新调节天平平衡并测量鹅卵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砝码和游码如图乙所示,鹅卵石的质量为g;由图丙和丁可知鹅卵石的体积是cm3,计算出鹅卵石的密度为g/cm3.(4)若鹅卵石磨损后,它的密度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面的底部,若小杜在图丙中读数正确,在图丁中读数时视线仰视,所测得鹅卵石的密度将(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29.小明想知道酱油的密度,于是他和小华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天平调节平衡后,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7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g,酱油的密度为kg/m3.(2)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密度与真实值相比,(选填“偏大”或“偏小”).(3)小华认为不用量筒也能测量出酱油的密度,他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②在烧杯中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③把烧杯中的水倒尽,再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2.).则酱油的密度表达式ρ=(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30.某中学环保小组在长江边取适量江水样品,分别进行了江水密度的测量:(1)小薇把样品带回学校,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下实验:①将天平放在台上,把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在分度盘的左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右”或“左”)调,直至天平平衡;②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30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江水样品,测出烧杯和江水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则烧杯中江水的质量为g,将烧杯中的江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江水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江水的密度为g/cm3.③小薇用这种方法测出的江水密度比真实值(选填“偏大”或“偏小”).(2)小亮把样品带回家,用家里的一台电子秤(如图丙所示)和没喝完的半瓶纯净水,做了如下实验:①用电子秤测出半瓶纯净水的总质量为m1,并用笔在瓶身水面位置标记为A;②把瓶中的水全部用来浇花,然后吹干,用电子秤测出空瓶的质量为m2;③把江水慢慢倒入空瓶中,直至液面与相平,再用电子秤测出瓶的总质量为m3;表示);④则江水的密度表达式ρ=(纯净水的密度用ρ水⑤小亮测算江水的体积使用了下列3种物理方法中的A.控制变量法B.等量代替法C.类比法.31.小浩同学用天平、量筒和水等器材测量小石块密度的实验中(1)图甲是小浩在调节天平时的情景,小丽指出了他在操作上的错误,你认为错误之处是.(2)小浩纠正了错误后调节好天平,将石块放入左盘,天平平衡时,测出石块的质量如图乙所示,小石块质量是g.(3)如图丙所示,量筒测出小石块的体积是cm3,则小石块的密度是g/cm3.(4)小丽同学做这个实验时没有用天平,也测出了该石块的密度.她先按照小浩的方法测出石块的体积,然后用体积为48cm3、质量为12g的小泡沫块(不吸水)与小石块用细线捆在一起,再次放入量筒中,石块和泡沫块漂浮在水面上,且有1/3的泡沫露出水面.石块和泡沫块放入量筒之前水面初始位置是28ml,则石块和泡沫块放入量筒后水面应该在ml刻度处.小丽测出的石块密度(选填“大于、小于、等于”)小浩的测量值.32.小红想测量冰红茶的密度;小丽想测量一块小矿石的密度,于是二人利用已学过的相关物理知识,做了如下实验:(1)小红利用天平(含砝码)、量筒、烧杯测量冰红茶密度,过程如下:①她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节横梁平衡后如图甲所示,其操作错误是;②改正错误后,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冰红茶的质量是117g;③将烧杯中的冰红茶倒入量筒一部分,示数如图乙所示;④再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冰红茶的质量,砝码和游码的示数如图丙所示;。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实验专题练习(解析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实验专题练习(解析版)
(2)⑷桌子振动的振幅较小,不容易看到,也可以采用把振动放大的方法:在桌而上洒上小 纸屑,通过纸屑的跳动来证明桌面的振动:
(3)⑸⑹声音可以通过介质传播,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右边的音叉振动的能量能过空 气传给了左边的音叉,在月球上由于没传声的介质,所以不能做这个实验;
(4)[7][8]由于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在空气减少时,声音会越来越弱。
2.王伟同学研究了均匀拉紧的琴弦发音频率与弦长的关系,并记录了实测的数据(如下表 所示)・
音名
中央Cl
D2
E3
F4
G5
A6
B7
CI
唱名(C调)
Do
Hc
Mi
Fa
SOl
La
Si
DO
频率/皿
264
297
330
352
396
440

528
弦长
I
5/
9
ij
5
4
3

AZ
15
1/
分析表格中频率和弦长两行数拯可知,均匀拉紧的琴弦发音频率随着弦长变长而
【解析】
(1)当研究琴弦发岀声音的音调髙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而积有关时,应控制材料和长度相 同,改变琴弦的横截而积,故选A. B.C:当研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 短有关时,应控制材料和横截而积相同,改变琴弦的长短,故选A.D. F;
如果验证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髙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长度和横截 而积相同,改变琴弦的材料不同,故表格应该填入与G、H相同的数据,即80和1.02;
(2)由于乙和甲的距离是不变的,所以乙接收到的时间总是比甲晚一泄的时间;
(3)声速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髙,声速越大.所以在相同距离内,时间减少: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实验考点汇总与练习题附答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实验考点汇总与练习题附答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实验考点汇总与练习题附答案一、实验考点汇总1. 计算速度- 实验一:利用直尺和秒表确定物体的速度- 实验二:利用测速计测量物体的速度- 实验三:利用小球在不同坡度上滚动的实验,研究速度与坡度的关系2. 测量物体的质量- 实验一:利用弹簧秤测量物体的质量- 实验二:利用天平和弹簧秤测量物体的质量- 实验三:利用测力计测量物体的质量3. 研究物体的密度- 实验一:利用密度瓶测量物体的密度- 实验二:利用称量法测量物体的密度- 实验三:利用天平和密度瓶测量物体的密度4. 研究物体的膨胀- 实验一:利用热胀冷缩实验观察物体的膨胀与收缩- 实验二:利用铁环和铝环的热胀冷缩实验验证膨胀系数的大小- 实验三:利用螺栓和螺母的膨胀差实验研究热胀冷缩差异5. 研究物体的声音- 实验一:利用乐器和弹弓的实验研究音的产生- 实验二:利用音叉实验研究音的高低和频率- 实验三:利用共鸣管实验研究声音共鸣现象二、练习题附答案1. 实验一:利用直尺和秒表确定物体的速度时,如果物体在1秒里移动了10厘米的距离,则它的速度是多少?答:速度 = 距离 ÷时间 = 10厘米 ÷ 1秒 = 10厘米/秒。

2. 实验二:利用测速计测量物体的速度时,如果测得的速度是40米/秒,则物体在2秒内移动了多少距离?答:距离 = 速度 ×时间 = 40米/秒 × 2秒 = 80米。

3. 实验一:利用弹簧秤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如果弹簧秤指向的刻度是5千克,则物体的质量是多少?答:物体的质量 = 刻度读数 = 5千克。

4. 实验二:利用天平和弹簧秤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如果天平的左右两端秤盘的指示分别是400克和600克,则物体的质量是多少?答:物体的质量 = 左秤盘指示 + 右秤盘指示 = 400克 + 600克 = 1000克。

5. 实验一:利用密度瓶测量物体的密度时,如果物体的质量是20克,占据的体积是5立方厘米,则物体的密度是多少?答:物体的密度 = 质量 ÷体积 = 20克 ÷ 5立方厘米 = 4克/立方厘米。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实验探究专题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实验探究专题

八年级物理(上)实验探究专题1.0一.实验探究题(共24小题)1.在“探究晶体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中,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图象.(1)图中,海波的熔化过程是段(用图中字母表示),此过程中海波热(选填“吸”或“放”).(2)图中,海波在D点是态,在G点是态(均选填“固”或“液”).(3)为了探究不同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上80g的冰和萘,用的酒精灯加热(选填“相同”或“不同”),测出它们熔化过程所用的时间如表.由此可知,质量相同的不同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是的(选填“相同”或“不同”).物质熔化时间/min冰9萘 42.如图甲是探究“冰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实验,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象.(1)由图可知,冰在熔化过程(选填“吸热”或“放热”),温度(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冰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2)由图乙可知,冰的熔点是℃,第6分钟时冰处于(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3.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在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时,不知道给药品降温用冰好,还是盐水结成的冰好?他们动手测量了盐水的凝固点.(1)在选择器材时,小明提出不要使用量程为﹣2℃~102℃的温度计,要使用量程为﹣20℃~102℃的温度计,这样考虑主要是基于什么假设?(2)小明和小红分别通过实验得到了盐水的凝固图象如图所示,则小明所测盐水的凝固点是℃.(3)他们同时发现所测得盐水凝固点并不相同,于是对比了双方实验过程,发现烧杯中装水都是200ml,小明加了1汤匙的盐,而小红加了3汤匙的盐,由此作出猜想: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的浓度有关.接着多次实验得出不同浓度盐水的凝固点,数据记录如下表:盐水浓度(%)0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36凝固点(℃)0 ﹣2 ﹣4 ﹣6 ﹣8 ﹣11 ﹣15﹣18﹣17﹣1.8﹣0.4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凝固点.(4)小明由表格数据得到盐水浓度为21%时凝固点最低,其值为﹣18℃,你认为他的判断准确吗?(准确/不准确),你判断的理由是.(5)你认为给冷藏盒中药品降温最好选用.(冰/适当浓度盐水结成的冰).4.在探究热现象的实验中,小明用烧杯、试管、温度计、圆底烧瓶等器材进行了如下实验.(1)小明用图1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1乙所示.该物质在BC段处于(选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状态,此过程中物质的内能(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比较图乙中AB 段与CD段可知,质量相同的冰和水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加热时间不同,原因是.(2)小明用如图2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纸板上留有小孔的目的是.实验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分析FG段会发现(请写出一条).(3)小明用图3所示的烧瓶将水加热至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会停止沸腾.再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发现水又重新沸腾了,这是因为.5.小云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水的沸腾.(1)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的顺序(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实验室现有水银温度计(﹣20℃﹣120℃)、酒精温度计(﹣80℃﹣60℃)、体温计、寒暑表等不同种类的温度计,本实验应选用的温度计是;(2)实验中,小云观察到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甲、乙所示.表示沸腾前气泡上升情况的是图;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实际上是(选填“小冰晶”、“小水滴”或“水蒸气”);(3)实验完毕,小云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原因是.6.小亮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罝探究某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1)安装实验器材时,小亮应按照(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2)测量过程中,温度计在某一时刻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该物质的温度为℃;(3)根据实验数据画出该物质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由图可知,当加热到8min末,试管中物质所处的物态是态,该物质为(选填“晶体”或“非晶体”).7.生活中常有“铁比木头重”的说法,某实验小组同学围绕此说法展开讨论,并找来不同规格的木块和铁块,利用天平进行实验,如图(a)(b)(c)(d)①由图可以证明这一说法是不合理的.②通过实验发现,物质质量与体积、种类都有关,其中图可以说明物体质量与种类有关.③在“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之前,小组同学首先进行了假设: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随后选用软陶和铝块进行实验,用量筒和电子天平分别测出它们在不同体积时的质量,并将实验测得的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一和表二中表一软陶表二铝块实验序号质量m(克)体积V(厘米3)实验序号质量m(克)体积V(厘米3)1 7.5 5 4 13.5 52 15 10 5 27.0 103 22.5 15 6 40.5 15 (1)分析实验序号1、2与3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当质量(m1、m2、m3)与体积(V1、V2、V3)满足关系,则可以验证假设.(2)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初步结论是:.④通过研究最终可以发现: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越大,物质质量越大.8.小杜同学在长江边捡到了一块漂亮的鹅卵石,他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鹅卵石的密度.(1)他设计了下列实验步骤:①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鹅卵石的质量m;②向量筒中倒进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③根据密度的公式,算出鹅卵石的密度ρ;④将鹅卵石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读出鹅卵石和水的总体积V2.他应采用正确的实验步骤顺序为(选填下列选项前的字母).A、①②④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①D、②③①④(2)如图甲所示,小杜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过程中的操作错误是.(3)小杜纠正错误后,重新调节天平平衡并测量鹅卵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砝码和游码如图乙所示,鹅卵石的质量为g;由图丙和丁可知鹅卵石的体积是cm3,计算出鹅卵石的密度为g/cm3.(4)若鹅卵石磨损后,它的密度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面的底部,若小杜在图丙中读数正确,在图丁中读数时视线仰视,所测得鹅卵石的密度将(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9.小明想知道酱油的密度,于是他和小华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天平调节平衡后,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7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g,酱油的密度为kg/m3.(2)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密度与真实值相比,(选填“偏大”或“偏小”).(3)小华认为不用量筒也能测量出酱油的密度,他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②在烧杯中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③把烧杯中的水倒尽,再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2.则酱油的密度表达式ρ=(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10.小明想要知道豆浆的密度大小,于是他进行了如下操作:(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置于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出现了如图所示的现象,他应该向(选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2)用托盘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0;(3)把豆浆倒入烧杯中,用托盘天平测出烧杯和豆浆的总质量m1,则倒入烧杯中的豆浆质量为(用测得的物理量表示);(4)将烧杯中的豆浆全部倒入量筒,读出量筒中豆浆的体积V,由此得知豆浆的密度为(用测得的物理量表示);(5)实验过程中,若只有天平、烧杯和水,请你帮助小明设计一个测量豆浆密度的实验,要求写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及计算豆浆密度的表达式(用字母表示).实验步骤:;计算豆浆密度的表达式.11.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1)图中AB段的距离s AB=cm,测得时间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cm/s (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由静止开始下滑.(4)v BC v AC(填“>”、“<”或“=”)12.为探究机动车驾驶员违章驾驶的危害性,招募志愿者进行了如下实验.经测定,某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是0.4s.在某次实验中,该志愿者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3m,则经过m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若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9m,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是s,由此研究可知,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选填“变快”“变慢”或“不变”).请你对司机提出一条安全方面的建议:.13.为了“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的变化”给你提供了如图所示的装置.(1)要完成该探究实验,需用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2)实验依据的原理是.(3)若图中停表的每格为1s,那么实验中小车通过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m/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m/s.(4)小车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是.14.小华想测一辆小车的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有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情况.(1)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 AB=cm,t BC=s,v AC=cm/s;(2)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填“大”或“小”)15.如图所示,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会听到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产生的.要使刻度尺发出声音的音调变高,应使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用相同的力拨动.16.小强找来7个相同的啤酒瓶,装入不同高度的水,如图所示.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发现能吹出“1、2、3、4、5、6、7”的声音来.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发出的响声是由瓶内的振动引起的.(2)吹瓶时,发出的声音音调最高,其原因是该瓶内空气柱振动的最快,所以发声的音调最高.17.“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的实验中:(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这个实验说明,其中乒乓球的作用是.利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完成的实验是探究与的关系.(2)如图乙所示,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发出声音的音调越;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有关.该实验中用到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是.18.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3)若在月球上做这两个实验,甲实验乒乓球弹起(填”会”或”不会”),乙实验乒乓球弹起(填”会”或”不会”).19.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块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1)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2)如果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当光贴着纸板沿AO 入射时,(选填“能”或“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3)为了便于测量和研究,需要把光路记录在纸板上,你的方法是:.(4)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的普遍规律,应当怎么做?.(5)另一同学将呈现反射光线的活动板右半边沿中线向后折,活动板上(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6)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 沿BO 射到O 点,反射光将沿图中的方向射出,这说明了.20.如图甲所示是小宇同学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平面镜M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白色硬纸板垂直立在平镜面上.(1)小宇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反射光沿OB方向射出,测出反射角和入射角大小.改变光的入射角度,多次重复上述实验步骤.①上述实验探究得到的规律是(选填字母).A.光沿直线传播B.反射角等于入射角C.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②白色硬纸板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写出一条即可).(2)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倾斜,如图乙所示,让光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选填“在”或“不在”)纸板这一平面内;通过平面镜观察镜中硬纸板的像,则看到的像与图丙中相符的是(选填序号).21.请回答下列两个光学实验的有关问题:(1)如图1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选用透明的玻璃板和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做实验,是为了方便确定像的和比较像与物的关系.(2)如图2示,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选用可折转的光屏做实验,除了可用它呈现光路外,还可用它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实验时应多次改变,测量出相关数据,分析得出结论.22.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1)实验室提供了厚薄不同的两块玻璃板,你应选择(选填“厚”或“薄”)玻璃板进行实验.(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选填“前侧”或“后侧”)观察,直至蜡烛B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3)实验时,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4)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23.在九年级总复习时,同学们再次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小明和小红在分析数据时发现,三组数据的像距都比物距大一些.小明认为这是由于测量粗心引起的,小红认为像距总是比物距大可能与玻璃板的厚度有关.他们对此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数据如下表.玻璃板厚度/mm 5 5 5 10 10 10 15 15 15 像距/cm 3.00 5.80 8.70 3.95 6.50 9.35 3.18 5.40 7.85 物距/cm 2.65 5.50 8.35 3.30 5.95 8.72 2.05 4.30 6.90 像距与物距的差0.35 0.30 0.35 0.65 0.55 0.63 1.13 1.10 0.95值/cm请你结合表中数据,回答以下问题:(1)小明的看法不正确的理由是.(2)玻璃板的厚度对像距与物距差值的影响,可表述为.(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你认为应该选择较(选填“薄”或“厚”)的玻璃板.(4)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平面镜所成的像都是(选填“实像”或“虚像”),从测量数据可以看出,他们测量像距和物距时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选填“mm”或“cm”).2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如图1所示,在桌面上铺一张图象纸,在纸的中间沿横线竖直放置一块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可看到它在玻璃板后的像,再拿一只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移动位置,使B跟A的像重合.(1)通过图象纸,可方便准确地得出结论,像距(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物距.(2)蜡烛B与A的像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成“不相等”).(3)玻璃板后不点燃的蜡烛B,却好象点燃了.说明像是(填“虚“或“实”)像,若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光屏(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4)如图2所示,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实验中会出现的情况是.八年级物理(上)实验探究专题1.0参考答案一.实验探究题(共24小题)1.BC;吸;液;固;相同;不同;2.吸热;不变;晶体;0;固液共存态;3.盐水的凝固点低于-2℃;-4;先降低后升高;不准确;没有进一步探究21%附近浓度的盐水凝固点;适当浓度盐水结成的冰;4.固液共存;增加;水和冰的比热容不同;为了使烧杯内外气压相同;水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5.自下而上;水银温度计;甲;小水滴;石棉网的余温仍高于水的沸点;6.自下而上;69;固液共存;晶体;7.d;a;;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铝块的比值大于软陶的比值;质量与体积的比值;8.A;游码没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上;27;10;2.7;不变;相平;偏大;9.45;1.125×103;偏大;•ρ水;10.右;m1-m0;;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②在烧杯内装入一定量的水,并在水面的位置做一个标记,用天平测出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③倒出水,再将豆浆倒入烧杯,至先前的标记处,用天平测出豆浆和烧杯的总质量m3.;ρ=;11.40.0;25.0;小;同一位置;>;12.8;0.7;变慢;请不要酒后驾车,请不要疲劳驾驶等;13.秒表;v=;0.1;0.12;速度越来越快;14.4.00;1;3;大;15.振动;变短;16.空气柱;G;频率;17.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放大音叉微小的振动;响度;振幅;快;高;振动频率;控制变量法;18.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将微小的振动放大;空气能传播声音;会;不会;19.显示光路;不能;用笔在纸板上沿着光路将其描画下来;改变入射角多次进行实验;不能;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OA;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20.B;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在;③;21.位置;大小;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的大小;22.薄;前侧;等效替代法;不变;不能;23.如果粗心像距不可能总是大于物距;玻璃板越厚,像距和物距差值越大;薄;虚像;mm;24.等于;相等;虚;不能;蜡烛B与蜡烛A的像不能完全重合;。

实验专题:《平均速度的测量》专题练习 2022-2023学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实验专题:《平均速度的测量》专题练习 2022-2023学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平均速度的测量》专题练习1.小伟同学骑自行车沿平直的公路行驶,第1s内通过的路程是2m,第2s内通过的路程是3m,第3s内通过的路程是4m,则()A.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B.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2m/sC.3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D.后2s内的平均速度是4m/s2.运动会上,100m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B.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C.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D.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3.某辆汽车以4m/s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当驶完一半时改用6m/s的速度行驶到乙地,甲、乙两地相距2400m,则汽车在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为()A.10m/sB.5m/sC.4.8m/D.6m/s4.一辆小车先以2m/s的速度匀速前进了2s,又以4m/s的速度匀速前进了3s,这辆小车在5s内的平均速度为()A.3m/sB.3.2m/sC.3.5m/sD.2.5m/s5.一学生在运动会上掷铅球,成绩是12m,那么铅球通过的路程( )A.等于12mB.大于12mC.小于12m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6.如下图所示,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①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①从第3s开始,v A>v B,5s末A、B相遇①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A.只有①①正确B.只有①①正确C.只有①①正确D.只有①①正确7.一辆汽车在60min内的平均速度是72km/h,根据以上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能求出汽车在60min内通过的路程B.一定能求出汽车在前30min内通过的路程C.一定能求出汽车在90min内通过的路程D.以上结果均能求出8.正在建设的成渝城际高速铁路全长为306km,计划2013年底建成通车。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训练1(解析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训练1(解析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训练1(解析版)注意:1、训练范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2章 2、训练内容: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运动快慢的比较、·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声音的特性及影响因素、声的利用探究。

1.(2021秋•于洪区期末)请同学们应用所学物理知识正确使用下列测量工具:(1)如图甲所示,用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结果应该记为 1.65 cm。

(2)如图乙所示的秒表记录了小红测试800m跑所用时间,应记为 222 s。

【答案】(1)1.65;(2)222。

【解答】解:(1)由图可知刻度尺1cm之间有10个小格,其分度值为0.1cm=1mm,此时物体左侧与零刻度线对齐,右侧与1.65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1.65cm;(2)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3min和4min之间,偏向4min一侧,读数3min ;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42s,因此秒表读数为t=3min+42s=222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实验探究专题训练一、平均速度的测量:1、 实验原理: ts v2、实验步骤:a 、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 1,把S 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b 、用停表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金属片的时间t 1;c 、根据测得的s 1和t 1,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1。

d 、将金属片移至s 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 2所用的时间t 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典型练习:1、如图1是某实验小组做”测平均速度”的情形.(1)测平均速度的原理是(2)小车从位置A 开始沿直线运动到位置B 为止,通过的距离是 cm .(3)小车从位置A 出发开始计时,到位置B 时,所用时间如数字钟所示,小车从A 到B 所用时间是 s .(4)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m/s .图 1 图22、在用如图2所示的方法“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请据图回答问题:(1)实验原理是 ;(2)在实验中,除了用到如图所示的器材外,还缺少 ;(3)所测路程为 m .(4)假设所用时间为7s ,那么小车的平均速度 m/s .(5)实验时,斜面的坡度应很小,其原因是为了 .二、固体融化时的温度规律实验探究: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在融化时都要吸收热量,凝固时都会放出热量。

对于“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实验所用器材、装置以及具体操作的,二是关于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的。

练习:1、图3 是“探究海波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除了需要图3 中所示的实验器材以外,还需要_秒表_______。

(2)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在放置上有什么要求?_________________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海波晶体中,不碰试管壁和底____________。

(3)实验中要不停地用搅拌器搅拌,其目的是______受热均匀________。

图3(4)小明用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发现冰熔化太快,没有找到冰的熔点。

若要延长冰熔化的时间,请你写出两条可行的办法:①_____________①撤掉酒精灯;②增加冰的质量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王同学在探究某种物质熔化的实验中.使用了图左所示的实验装置.他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1)小王同学根据实验数据在图右中已经作出了三组数据对应的点,请你帮他作出其余八组数据对应的点,并画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温度/℃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49 50(2)小王同学实验中所用的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为什么?(3)图左所示的实验装置中,被加热的物质放在试管内,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中.这种加热方法与直接用酒精灯对试管进行加热相比.优点是什么?(2)从图象可以看出,该物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有一定的熔点,所以该物质为晶体.故答案为:是晶体.该物质有一定的熔点.(3)将物质放入试管中加热,再将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样被加热的物质受热均匀.故答案为:被加热的物体的物质受热均匀.二、光的反射定律实验、光的折射规律及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三、如图,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在平面镜的上方垂直放置一块光屏,光屏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

让一束光贴着光屏左侧的E板沿AO方向射到O点,在右侧F 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OB。

四、⑴、实验时从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这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 (填“镜面”或“漫”)反射。

五、⑵、如果让光线逆着OB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表明:六、⑶、若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此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七、⑷、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写出两条)八、①;。

1)漫(2)光路可逆(3)不能在(4)①显示光的传播路径②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是否共面图12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1)该实验采用薄透明平板玻璃作为平面镜,是为了能确定______,能比较______.(2)该实验选择两个相同的蜡烛A和B,是为了观察蜡烛B是否与蜡烛A所成的像______.(3)小明用5mm厚的玻璃板进行实验时发现很难确定玻璃板后蜡烛的像的具体位置,因为像好像有重影.另外还有两块相同大小的玻璃板A和B,厚度分别是2mm和8mm,他为了改善这个问题应该选择______.(选填“A”或“B”)(4)下表是小明在实验中记录的一部分测量数据.根据实验数据,你可以得出的平面镜成像特点是:______.(1)使用平面镜时,只能成像,而不能透光,不容易确定像的位置,用玻璃时,既能成像,又能透光,便于确定出像的位置,而且能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故答案为:像的位置;像与物的大小.(2)实验时,如果像与蜡烛没有完全重合,就去测量像距,这样会造成测量距离与物距不相等,所以等观察蜡烛B与蜡烛A所成的完全重合后再去测量;故答案为:重合.(3)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用2mm厚的.故答案为:A.(4)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与相对应的蜡烛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是相等的.因此,平面镜成像时,像距与物距是相等的.故答案为:像距与物距是相等的;图144、小丽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立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14所示。

在此实验中:(1)小丽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2)蜡烛A的像是由于光射到玻璃表面发生___________(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3)小丽将蜡烛A逐渐向玻璃板靠近时,蜡烛A的像将逐渐向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玻璃板的方向移动,像的大小将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4)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小丽移去蜡烛B,并在蜡烛B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_(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此现象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_________像(填“实”或“虚”)。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太清晰,但是在蜡烛A一侧能看到蜡烛A的像,同时还能看到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蜡烛A逐渐向玻璃板靠近时,根据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蜡烛A的像将逐渐向靠近玻璃板的方向移动,根据物像大小相等,蜡烛A 大小不变,像大小不变.(3)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靠近;不变;(3)比较物像大小关系.5、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将光从空气分别射入水和玻璃,测得数据如下表:分析表格中的数据,请写出一条规律: 。

:①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②在入射角相等时,水和玻璃对光的折射角不同,在水的折射角大于在玻璃中的折射角; ③当入射角为0度时,在水和玻璃中的折射角也为0度;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探究:1、在用焦距为10cm 的凸透镜来探究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如图15所示,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成在_________________.(2)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 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1)光屏的中央(2)放大(3)远离2、小明利用一未知焦距的凸透镜探究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了如下操作并得到了相关结论.请你将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1)将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得到如图所示的光路图. 则该透镜的焦距为 cm .(2)将蜡烛、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使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3)按要求进行观察和测量,并将观测情况记录在下表中.①上表中实验序号2中像的性质为 ,实验序号4中像距为 cm②分析表中数据:当烛焰从远处向透镜靠近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_____________(选填 “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1)10(2)同一高度(3)①倒立、缩小的实像,30;②远离3、李云和张芳合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如图16,当u >2f 时,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缩小的______像(选填“虚”或“实”);若想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蜡烛应向_____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同时光屏应向______凸透镜的方向移动(两空都选填“远离”或“靠近”);若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蜡烛的像,说明u _____f (选填“>”、“=”或“<”)。

实 靠近 远离 <(或=)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 、b 、c 、d 、e 各点,如图所示,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则:①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②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③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当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屏距凸透镜最远.④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当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屏距凸透镜最近.⑤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不会出现像.凸透镜在成实像的情况下,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所以c点:f<u c<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且C点离透镜更近,所成的实像比a、b更大;屏距凸透镜最远.图中a点:u a>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屏距凸透镜最近.e点:u e<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屏上不会出现像.d点:u d=f不成像.故答案为:①c;②a;③c;④a;⑤e.四、天平的使用和密度的测量实验探究:1、小洪同学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时,先将天平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再进行如下调节:①_________________ 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③在进行第②步调节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此时应将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调(填“左”或“右”)。

①将游码移至横梁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②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的中央红线或左右偏转的格数相同.(2)右.2、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物体质量时,错将物体放在右盘中,若左盘所加砝码为52g,同时将游码移到0.4g处,天平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