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①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

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

出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版。

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把他作把品的名字改掉。

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③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

在一次中美文学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

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坦诚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和偏颇。

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

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结束。

④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

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

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

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美太难掌握,世界上精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

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

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⑤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

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

中国应该向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相同,儿时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⑥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

2024 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五)(含答案解析)

2024 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五)(含答案解析)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五)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它们分别发展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科学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格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方便与享受,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

19世纪以降,尤其是20世纪,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得完满解决。

但由于科学技术是从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质化”方法,或“非人格化”方法,其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

用池田大作的语言来说,“科学之眼”自有其限定性,因为“科学的思维法产生了轻视生命的倾向,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风貌”,因而有赖人文的思想及方法的补充与矫正。

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类的生命意义而言,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精神指引。

诚然,科技是“价值中立”的,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学家却不应是价值中立的。

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

科技需要人文文化弥补的又一理由是: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日益强大、有效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足人类对于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总之,无法提供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

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往往发生在“价值理性”管辖的领地,发生在“意义危机”频频袭来之际。

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尤其是在道德层面,有若干超越性的意义,可以成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

诸如不忍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都是贯通古今、中外认可的。

“人无信不立”,何尝不是成熟的现代市场交易所应遵循的经济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须臾不可脱离的黄金法则。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级普通高中学科素养水平监测试卷语文2024.1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化交往实际上是一个说理的过程,“公共说理”是文化交往主要且最有效的方式。

文化软实力之“软”在于温润人心,而文化交往靠的是“理”而不是“力”,这个“理”的显著特点就是“软”。

只有以“理”的方式进行文化交往,不同文化之间才能以文化的方式实现交流、互鉴与发展。

这个“理”并非一己之“理由”,而是不同文化的最大公约数——共同认可的“道理”。

因此,“公共说理”实际上关涉文明形象的塑造。

“公共说理”必须坚持自由、民主的基本原则。

自由与民主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人类文明的核心要素,从而构成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本内容。

“公共说理”首先必须是自由的,说理当然离不开一己之“理由”,但只有在大家共同认可之“道理”中,一己之“理由”才能获得自由的发展。

“公共说理”还必须是平等的。

说理意味着平等的对话。

居高临下、以强凌弱、盛气凌人都不是说理的正确姿态。

说理的目的不是为了分清谁对谁错,也不一定是达成共识,而是相互理解。

在申说自己的立场、观点或主张时,认真倾听别人的心声,不把自己的立场、观点或主张强加于人。

“公共说理”还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的基本原则。

说理不是空口无凭、信口雌黄,而是以事实为根据,以理服人。

没有事实根据的理由即使不是谎言,也是经不起推敲的空洞说辞,不具有真理的力量。

中华文明以“明德”为其基本的精神特质。

“明德”不仅在于“明明德”,而且还在于“明明德于天下”。

山西省临汾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核心模拟卷语文试题(四)(含答案)

山西省临汾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核心模拟卷语文试题(四)(含答案)

临汾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核心模拟卷语文(四)注意事项: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如果将杜甫置于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的谱系之中,那么,他作为一位古代诗人,何以能影响那么多后来者?这是古典与现代的交融问题,更是在于杜甫如何获得超越这种二元对立的更具永恒性的境界。

他激励并挑战了不同风格、代际和意识形态的诗人。

这是杜甫书写真正具有共性的一面,不管这种共性是基于认同还是反对,它至少在“为人生”的话语实践上保持了某种朝向底层与民生的探索热情。

新世纪以来的诗人们曾从各自不同角度“致敬”杜甫,并在思想源头、现实情怀、批判实践、日常美学等方面给予其现代性的转化,这是杜甫的“潜能”于新的文化背景下召唤出的新的时代之声。

在20世纪以来的诗歌现场,不管是将杜甫变得陌异化,还是表述为似曾相识的现实主义趣味,都会涉及对时代的追问。

尤其是针对更为具体的杜甫形象的再造,书写本身会显得更加微妙,这种移植不仅关联到时空的转换,还在于主客体的相互凝视——当诗人们凝视杜甫时,他又何尝不是在反向凝视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诗人们从这位跨越时空的诗人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影子,这才是移植和化用的意义。

新世纪诗人需要在何种境界上才能靠近杜甫?历史的杜甫分化成了多个现实和当下的杜甫,这种分化是要打破我们心目中固有的杜甫认知,从而还原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民代言者”形象。

山东省烟台二中2024年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烟台二中2024年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烟台二中2024年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最近,一档全新的原创文化类节目《上新了,故宫》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引发全民关注。

《上新了,故宫》打破了大众对故宫的刻板印象,让文物“活”了起来,既有内容,又有产品,“零距离”走进大众视野,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年轻人传递文物的温度与文化的内涵。

节目将静默的文物转化为富含精神文化内涵的文艺产品。

每期节目都有一个主题,明星嘉宾围绕主题探寻文物的前世与今生,挖掘文物背后的价值与精神内核;通过与国内设计师和高校设计专业学生合作,设计与时代接轨的“年轻化”文创产品让“旧文物”焕发“新生机”,实现深层次的“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故”在探寻故宫来知领域,“新”在获得文化新认知;另一方面,“故”在感知文化记忆与历史内涵,“新”在打造全新文创产品。

节目实现故宫与创新的完美结合,打开了故宫文化的另一种解读方式。

它通过将文物变为文创、文创变为产品的方式,让故宫文化以具象化的文化产品被更多年轻人“带回家”,打通了观众与传统文化双向互动的新通道。

“故”与“新”、“旧文物”与“新创”的平衡实现了观众与古老文明的对话,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为优秀文化的弘扬开启了新纪元(摘编自滕华琳《从<上新了,故宫>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材料二:“超级网红”故宫又一次登顶热门话题。

从故宫“紫禁城元宵灯会”的吸睛式宣传,到网友对活动质量的褒贬不一,再到网媒、专家对“故宫开发利用的边界”的广泛评论,一系列话题让我们意识到,当故宫顶着闪耀了600年的历史光环走到当下,变得可亲可近时,文物保护与文化创新的冲突正在悄然酝酿着。

语文模拟参考答案

语文模拟参考答案

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5分)1.文章认为全球化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包括文化同质化的现象和文化冲突的加剧。

(4分)2.文化同质化现象使得各国的本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感逐渐淡化,这对各国文化的长期影响是传统文化的消失与全球化文化的主导地位确立。

(4分)3.作者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多样性需要不同文化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共同繁荣,避免文化单一化。

(4分)4.答案示例:在现实生活中,像日本的动漫文化、韩国的流行音乐等通过全球化的传播,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巨大影响力,但同时也面临着文化认同的挑战。

这些国家需要通过加强本土文化的宣传和保护,来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3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5.答案:D(5分)6.句子翻译:然而五人的死,最终成为了天下人的指责和传言。

(8分)7.作者通过“五人之死”表达了对社会正义和人类良知的呼唤,强调了为正义而牺牲的价值,呼吁后人铭记那些为了正义而死的人。

(6分)8.文中的“义”体现了对正义和良知的坚守,以及在面对不公时的无畏精神。

这一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要勇于捍卫正义,维护社会公平。

(6分)9.“独怆然而涕下”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长河中个人力量的渺小与无奈感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忧思。

(7分)10.诗人在历史和现实中的自我认知表现为对前人和后人的巨大鸿沟的感叹,反映出诗人在历史长河中的孤独感和对自身价值的质疑。

这种局限性使得他陷入了悲观情绪,未能看到历史进程中的进步和自身的作用。

(8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30分)11.材料认为AI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和社会问题包括:决策过程缺乏透明性,可能引发社会偏差;加剧社会不平等,特别是对低技能劳动者的影响;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和控制权的丧失。

(5分)12.在AI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平衡技术进步与伦理责任需要:增加AI技术的透明性,加强对AI决策过程的监管;制定相关政策以防止AI加剧社会不平等,保护劳动者权益;加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制定严格的数据使用规范和法律法规。

中考语文总复习议论文阅读配套练习(含答案)

中考语文总复习议论文阅读配套练习(含答案)

议论文阅读一、(2018•江苏连云港)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5题。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①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

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

出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版。

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他把作品的名字改掉。

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③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

在一次中美文学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

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坦诚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和偏颇。

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

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结束。

④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

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

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

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美太难掌握,世界上精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

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

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⑤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

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

中国应该向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相同,而是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2024学年淄博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淄博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淄博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2024.11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

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

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二: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

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语用专题训练-散句变整句+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语用专题训练-散句变整句+

语用专题训练------散句变整句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丰村三面环山,南面水口,形成天然圈椅,洙溪河蜿蜒穿村而过。

村中的古宅由西北的高地向东南的低地依次而建,错落有致。

整个村落古宅群村西多而集中,村东少而分散。

村中古道均为青红两种石板铺成纷繁有序,由南向北缓缓上升,台阶、石栏依山而建,依势而构,设计独具匠心。

目前,永丰村所有古建一律不再拆除及易地迁移;已经划定古村落的功能分区与建设控制带,古建筑中心区域不得建新房。

如此一来,永丰村古宅、古河、古道、古桥相映成趣,浑然天成,可谓处处小桥流水人家。

路边一片花海,迈步进入,总会惊起群群飞鸟。

天一黑,灯光渐渐熄了,取而代之的是漫天星光和蛙声一片。

闫峰放弃在上海从事的设计工作,在这里建设了融合民宿、染坊、酿酒、陶艺等功能的“山里研工社传统手艺研习基地”。

他说,永丰村有一种潜藏的美丽,这里的文化底蕴、淳朴民风、山水风光都深深吸引着他,这里有设计的源泉。

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整合成整句,并结合文段内容谈谈整句的表达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如总导演郑晓龙所言,《功勋》截取”人生最有华彩的一部分”,着力发掘人物的“高光时刻”。

可以说,每一位在时代中出场的功勋人物,都肩负着一段“小人物”的大故事。

功勋人物,则是用一段段小故事来讲述“大人物”,于是,我们在《功勋》中看到,有大国重器的时代所需,就有于敏、孙家栋、黄旭华一心报国的奋斗;袁隆平、屠呦呦心系黎民苍生的生计,呕心沥血地钻研;申纪兰、李延年、张富清满腔热血的赤诚只为父老乡亲的家国所依。

这样的故事,是千万个同路人的缩影。

正如每个单元片尾的字幕致敬:“献给为……作出贡献的……”。

的“功勋”,出自每一位平兄的个人:而无数个平凡人,打造着奋斗的“高光”,成就着时代的“不凡”。

《功勋》的每个单元片尾,画面自过去穿越时空,视角由往事观照现实,作出回答:为什么“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为什么“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姜明《八千年的凝视》阅读答案

姜明《八千年的凝视》阅读答案

姜明《八千年的凝视》阅读答案八千年的凝视(节选)姜明虽然早有预料,眼前的队伍还是吓我一跳。

从博物馆正门开始,两列队伍蜿蜒浩荡三四百米,排到了天府广场那棵著名的黄桷树之外。

馆内观众已经饱和,排队是限流的必要举措,看这个情形,没有一两个小时,怕是进不了博物馆大门了。

心里有些发怵,本能地想逃,脚却不听使唤:这个特展,天天爆棚,今天不去,又要等到何日呢?一番踯躅,身体已经到了队伍的最末端。

纷至沓来的脚步,当然不只局限于成都人、四川人。

比如当下的这个汉字特展,据说有一半观众都来自省外。

“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就是这样一个文化事件。

说文化事件,一点儿也不夸张,观展人次突破十万,成都只用了七天!我早就想来看这个展了,文博圈的朋友却劝我缓几天再看。

“摩肩接踵,人满为患,只能看到人头,完全看不到文物!”我自然被吓退了。

朋友给出“观展黄金定律”:“至少要在开展一个礼拜以后,避开节假日,最好是中午或下午闭馆前去。

”我照单全收,于开展十一天后的工作日正午十二点,出现在了成都博物馆,然后呢?然后我想撤退。

但是想到往后几天是端午小长假,想到辛弃疾唯一遗墨《去国帖》很快将要撤展,想到专业人士“观展黄金定律”惨遭人群碾压,于是,像一滴水融入洪流,我在成都博物馆门口的夏至里,像个哲学家一样,且行且思。

我看到一只龟甲。

但这不是刻画甲骨文的龟甲,它比甲骨文早了四千多年。

这无疑是一只相对完整的上古龟甲。

褐黄色的背甲上,主纹路呈一“王”字造型,中间那一横,尤其深刻清晰;下面的横笔,被一道短竖串联,与再下面的笔画构成了叉腿站立、双臂舒展的象形文字的“人”字造型。

但这只是纹路,并不是文字。

背甲上有大小孔洞若干,边缘有残缺。

初看,除了上面没有文字,与其他古龟甲无异。

不解它为何会出现在序厅如此显赫的位置,一看简介,立刻倒吸一口气,束手恭立,急切凝视。

我找到那只眼睛了,龟甲的左腰部位置,一只眼睛安静地与我对视。

不需要辨认、甄别、解读,它就是一只眼睛。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如果您喜欢这份文档,欢迎下载!祝成绩进步,学习愉快!重庆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论说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与代沟①关于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突,即所谓代沟问题,二战后它就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的注意。

杰弗里·戈若在1948年出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研究》中就曾讨论过代际脱节现象,但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的却是米德1970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

②《文化与承诺》出版于欧美60年代青年运动刚刚退潮之际。

米德提出,纷呈于当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差异,更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而首先导源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

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米德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

这三种文化模式是米德创设其代沟思想的理论基石。

③前喻文化,即老年文化,其特点是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这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

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发展十分缓慢,经验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验丰富的老者自然就成了整个社会公认的行为楷模。

在这种以前喻方式为特征的文化传递过程中,年长一代传喻给年轻一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包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和简拙的是非观念。

这种前喻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排除了变革的可能,当然也就排除了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生活予以反叛的可能,因此,在前喻文化中是不存在代沟现象的。

④并喻文化,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它肇始于前喻文化崩溃之际,比如移民运动、科学发展、战争失败等原因。

由于先前文化的中断,前辈无法再向晚辈提供符合新的环境和时代要求的全新的行为模式,晚辈就只能以在新的环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为自己仿效的楷模,这就产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

在并喻文化中,年长一代不能继续引导青年前行,导致代表新与旧两种生活方式的两代人之间爆发矛盾与冲突,但这种“代沟”现象从全球范围来看还只是局部性的。

《文化就像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一样,各个部分是相互关联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化就像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一样,各个部分是相互关联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 0分)文化就像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一样,各个部分是相互关联的。

统辖文化这个有机整体的,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

尽管文化的具体表现形态十分庞杂,贯穿一个民族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各个层面,但是,看似异质分散的各种文化现象之间,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其内在的文化精神其实是相通的。

因此,从任何一种具体的文化现象入手,都有可能窥见文化的“全豹”。

“比兴”与“比喻”这两个出自中西方诗学的概念表现出的差异,正是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的具体而微的体现。

最早提出“中国抒情传统”这一命题的学者陈世骧曾经从语源学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了汉语的“诗”与西文中的“poetry”两个词的原始含义,发现在汉语中“诗”字最初指的是一种“蕴止于心,发之于言,而还带有与舞蹈歌咏同源同气的节奏的艺术”。

他认为,这一概念的形成,决定了中国的诗学长久以来都是围绕抒情言志问题和韵律问题展开的。

与之相较,古希腊则一直用一个泛指一切制作物的词来代表诗的观念,因此,诗的表现对象是外在的事物,西方诗学关注的也是知识性表达问题。

从哲学的层面讲,西方古典哲学也主要是认识论哲学,这种哲学认为,包括文学言说在内的所有语言活动,其主要的价值,就在于描述客观的事物,叙述客观的事件,呈现客观的真理。

在西方文学史上,最初的“理念论”文学观与“模仿说”,实际上都涉及对语言是否及物,是否能够展示客观而普遍的真理问题。

这导致以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为代表的西方古典诗学,很少思考文学活动与文学创作主体主观情感世界的关系,因此,当他面对比喻性表达这一语言现象时,也是从这一语达方式与语言所要传达的外在现实之间的关系去进行思考的。

而把主体思想情感的表达作为诗学思考的核心的中国诗学,则认为“比兴”手法是用来在外物与主体的内心世界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

在这一联系中,物的呈现是次要的,主体情志的表达才是主要目的。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语言普遍采取的是一种不信任的态度,在语言能否呈现外物、表达内心或接近形而上的道这一问题上,不仅道家学者持怀疑论的立场,儒家学者实际上也表现出了深刻的矛盾。

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邵阳市二中2020级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

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

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

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

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

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

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

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材料二: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

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

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

《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用了一个较长的段落交代自己的写作目的,并说明选用“甄士隐”和“贾雨村”作为人物姓名的缘由,为读者理解整部小说进行铺垫。

语言文字运用练习及答案(2023学年西宁高三一模)

语言文字运用练习及答案(2023学年西宁高三一模)

青海省西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一模语文试卷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近代思想家深切地意识到,中华文化与中国的前途命运,我们要坚守、赓续中华文化。

严复指出,文化具有“国性”,是国家存立的根基。

他断言:“大凡一国存立,必以其国性为之基。

”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承中华文化就是延续中国人的精神命脉。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强调,文化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也是凝聚民族信仰的不二法宝。

面临外敌时,若要,就要以中国文化激发中国人的文化认同,以此增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民族认同。

沿着这个思路,( ),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发掘终身不辍;而以语言文字为国学基础的章太炎则保留、弘扬中国的汉字和方言。

据章太炎所言,尽管哪国人,都觉得语言是自己国家的语言优美动人。

汉语汉字最能激动中国人的爱国热情:正如乡意方言同一地域的人倍感亲切一样。

近代思想家之所以在对中国学术思想的传承中热衷于先秦诸子,是因为先秦诸子的思想是国学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A.息息相关群威群胆振臂一呼不可估量B.一脉相承同仇敌忾振臂一呼不可估量C.息息相关同仇敌忾大声疾呼不可或缺D.一脉相承群威群胆大声疾呼不可或缺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梁启超以史学为国学根基,借助中国学术思想激发中国人的爱国心B.以史学为国学根基的梁启超借助中国学术思想激发中国人的爱国心C.梁启超以史学为国学根基,为了激发中国人的爱国心,借助中国学术思想D.以史学为国学根基的梁启超为了激发中国人的爱国心,借助中国学术思想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尽管哪国人,都觉得自己国家的语言优美动人。

汉语汉字最能激发中国人的爱国热情,正如乡音方言让同一地域的人倍感亲切一样。

传统文化须敬畏阅读练习及答案

传统文化须敬畏阅读练习及答案

传统文化须敬畏阅读练习及答案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已经和正在遭受严峻挑战。

传统文化是灿烂的,也是脆弱的,传统文化需要精心的照料和培育。

以下是店铺给你带来的传统文化须敬畏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传统文化须敬畏》阅读材料①前不久,有两件事情引起格外关注。

先是孔子、老子两位古人画像被穿上西装、打起领带,成为商家推出的衣服品牌的“代言人”;再是韩国有人宣称孔子、西施、李时珍是韩国人。

这两件事虽都有些可笑,却也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

③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确乎不怎么客气。

发生于上个世纪的“文化大geming”,曾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元气大伤。

固然,传统文化有不容回避的缺陷,有让人诟病的糟粕,它的封建专制思想,纲常名教和等级尊卑观念,它的保守拘泥,僵化固执,不善开拓,应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承担责任。

但话说回来,世界上有哪个民族的文化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又有哪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鞭挞、摧残得如此绝情?!相反,我们恰恰到处可见人家对传统的爱惜与保护,包括一片街区、一栋楼宇、一所殿堂、一座故居,都尽可能保存其原有的风貌,尽可能给后人留下曾经的情感记忆。

④有缺点不是不可以批评,我们一贯的主张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也不是不能变,我们一直强调立足时代,推陈出新。

只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应当非常慎重,应秉持一种庄严与神圣的感觉,致力于挖掘其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弘扬其高贵的精神品格,以此丰富我们的时代精神,突显民族个性。

开头所讲的两件事情从另一个侧面表明那些打着“创意”、“文化”的旗号对古人的所谓“开发”,除了急功近利的、赤裸裸的商业的利用之外,还能给人什么样的启示与教益呢?一个不尊重古人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是健康的民族,也不可能赢得尊重。

2024年新高考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新高考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新高考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卷2024年1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人们感受一个民族文化的伟大,往往先是从直观领略其文化创造成果开始,继而才认同其文化观念及其所蕴藏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后者无疑是构成一个民族独特文化身份的内在因素与核心所在。

新时代文化创新发展的语境中,人们就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有了更多共识,也提出了关于传统再生的各种理论设想,以及实践层面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无缝对接等问题。

中华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构成与表征,其独特的美学风格与意趣构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核心。

新时代的文化创造离不开对传统艺术资源与美学基因的选择和提炼,文化创新的过程就是对富有时代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元素与审美精神的辨识、认知过程,也是对文化基因进行提纯和重新编码的过程。

因此,继承传统应从文化原点开始,追溯和聚焦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与本源,选择传统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基因作为创新起点。

从中国传统艺术观念的关键性概念入手,从中捕捉和把握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或许是实现传统之现代转化的基本进路。

中国古代在文化艺术领域经由长期实践,形成一套独特的美学概念体系,诸如意境、气韵、形神、中道、谐和等。

它既是艺术创作的特征描述,更是艺术观念的特质体现,构成了中华古典审美的重要观念元素。

在这些艺术概念下形成的审美意趣与风格,在世界艺术殿堂中可谓孤标高致、魅力独具。

总体上看,在艺术领域中,西方更多地偏重于具象化、描述式、叙事性的表现,是色彩、画面的视觉冲击与场景讲述,更侧重于诉诸外在感官;而东方中国则偏倚于抽象化、象征式、感悟性的表达,是意境、韵致的营造与境界构筑。

意境美是中国山水画中体现得尤为突出的特征。

唐中期以来,逐步成熟的文人山水画,在笔墨韵致上更加注重依照主体的想象与意趣进行创作,现实形象退居其次,代之以抽象之形和象征之形,并于其中寄寓主体自身的艺术情怀与境界,由此形成“以形捉神”的独特审美创造方式。

2019高三语文每周一练晨练试题、答案、教师版

2019高三语文每周一练晨练试题、答案、教师版

一、语言文字应用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8题(每小题5分,共90分)(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包括文化的复兴。

今天,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取得的,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撞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维护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不是、闭关锁国,而是要承前启后、。

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过去的也是未来的。

以丝绸之路为例,()。

唐代的长安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国际性城市;明代初期郑和七下西洋,船队带回“麒麟”——非洲长颈鹿,南京城,都来一睹其真容。

今天,“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勾画宏大愿景,同样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与创新发展。

有学者把中华文化比作“一个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漩涡”,不断与周边各个地方的各种文化,最终形成一个极其丰富而巨大的“时空存在”,这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整合力、包容力和创造力。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取得的,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击打着中国传统文化B.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撞击着中国传统文化C.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取得的,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打击着中国传统文化D.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A.墨守成规前赴后继万人一心祸福相生B.抱残守缺继往开来万人空巷相融相生C.抱残守缺前赴后继万人一心相融相生D.墨守成规继往开来万人空巷祸福相生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它不是一条通商之路,而是一条文化纽带 B.它不仅是一条文化纽带,而且还是一条通商之路C.它不仅是一条通商之路,而且还是一条文化纽带D.它不是一条文化纽带,而是一条通商之路(三)阅读有些像搏斗。

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地把读者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

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最终却在争执中得以发散。

黑龙江高二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黑龙江高二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黑龙江高二高中语文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迹”,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

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

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明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

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

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

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

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

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

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曾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

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

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出自己的回答。

2024年韶关市高三语文3月第二次模拟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韶关市高三语文3月第二次模拟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韶关市高三语文3月第二次模拟测试卷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所谓文学景观,指的是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

自然和人文景观历来备受欢迎,而文学景观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当代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但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学界鲜有论及,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窥探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具体表征和深层意蕴。

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

古典文学赋予文学景观生命与内涵。

从形成因素考察,一个文学景观的生成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名篇效应、名人效应或叠加效应,当然也存在两种或三种效应的综合体。

所谓名篇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依托一两篇著名的文学作品而名闻天下。

比如南昌的滕王阁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人尽皆知。

名人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因为著名文学家的名气而蜚声中外。

比如成都杜甫草堂,眉山的三苏祠等,是历代文人雅士游赏之地,凭吊之所。

而叠加效应,指文学景观在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

比如黄鹤楼在唐代诗人崔颢登楼题《黄鹤楼》诗之后,再经李白、岳飞、毛泽东等人的歌咏,其内涵不断丰富,影响越来越大。

还有一些文学景观是名人名篇的综合效应,或其他两至三种效应的综合体现,情况较为复杂。

比如宣城的敬亭山本来声名不显,后因谢朓的《游敬亭山诗》以及李白在《独坐敬亭山》诗中提到“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著称,可以视为名人效应和叠加效应的综合体。

由此可见,古典文学作品的流传催生了文学景观的形成,使文学景观的内涵不断丰富。

文学景观推动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

文学创作与文学景观之间关系密切。

文人通过自己的书写将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更多的文学作品在后人的追慕过程中产生。

这些文学作品再现了景观的面貌和发展、演变,并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然后逐渐凝固为一座城市或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阅读答案
①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

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

出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版。

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把他作把品的名字改掉。

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③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

在一次中美文学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

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坦诚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和偏颇。

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

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结束。

④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

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

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

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美太难掌握,世界上精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

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

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⑤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

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

中国应该向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相同,儿时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⑥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

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中国作家应该潜心地而不是花哨地,诚实地而不是用讨某一个“他者”喜欢的心态去创作。

老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能否酿出好酒最终要看我们能不能更踏实地潜入到这个时代的深部。

只有酿出好酒,才能“走出去”。

2006年中国作协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文学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即兴的展示,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奢望一两次论坛和书展就能够万事大吉。

它需要我们更自觉,更有耐心和耐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相互对话。

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1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化需要相互凝视”这一观点的?(3分)
14.第③段中的事实论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4分)
15.为什么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会处于弱势?请分条概括。

(4分)
16.结合文艺,分别说出“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一句中“兑”、“酿”的含义。

(4分)
17.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文学承担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请结合文本,说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3分)
13.(3分)
①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

②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

③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

(每点1分)
14.(4分)
第③段中的事实论据是为了论证“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这一观点。

(2分)面对西方学者的偏见,铁凝没有一味迎合,儿时鲜明地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坦诚交流,这样不但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而且消除了偏见,赢得了对方的尊重。

这一论据使论证有力,增强了说服力(2分)。

(作用2分,分析2分)
15.(4分)①西方对我们的文化了解的少(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
②历史原因,近代中国文化落后,西方文化蓬勃发展(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
③技术原因,汉语难以掌握,世界上精通汉语的学者太少,造成了交流的障碍。

④文化的差异。

(每点1分)
16.(4分)“兑”在文中指部分中国作家创作态度花哨,用迎合某些人喜欢的心态去创作,不能潜入到时代的深部,作品质量不高。

(2分)“酿”在文中指中国作家潜心创作,踏实地潜入到时代的深部,创作出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

(2分)
17.(3分)举办中外文学论坛;启动译介、出版工程;举办书展。

(每点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