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学院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

合集下载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重点1、儒家八条目是什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四端说指什么: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五常是指什么:仁、义、礼、智、信4、墨子的“天志说”的意义是什么:(1)要统治着效法古代圣王。

顺天之意去兼爱天下百姓,实现社会安定(2)用天来警告和恫吓统治者,以起到对统治者的威慑和约束作用。

5、阴阳五行说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6、阴阳五行说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7、墨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

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

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

墨子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他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这当然只是一种理想。

但他批判了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7、董仲舒“天人相应”思想的内涵:“天人相应”思想的逻辑结构包括了“天人相合”“天人感应”两个相互关联的命题。

其中“天人相合”是其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天人感应”是其思想的主体和核心。

而君权神授与三纲五常思想是“天人相应”思想体系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的反映,“三统说”则是“天人相应”思想体系在历史观上的体现。

这些都是“天人相应”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8、儒学思想的脉络(重点)是什么:孔子居仁,孟子居义,荀子居礼9、王道仁政思想的概念是什么:王道士儒家所主张的以仁义道德治天下的统治方式,与以权势、暴力进行统治的霸道相对称。

王道的核心就是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具体而言“王道仁政”的重要特征是:以仁义道德作为为政之本和立国之本。

“为政以德乃仁政之原则,强国富民乃仁政之根本,宽猛相济乃仁政之手段,礼治德教乃仁政之保证。

(完整word版)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复习资料

政治思想史1、解释“经世致用”。

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

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情怀。

2、龚自珍是如何揭露清末的“衰世”的?(1)对封建“末世”的揭露和批判(2)揭露封建官僚的腐败堕落(3)抨击了清代的汉学、宋学以及腐败的科举制度。

(4)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君主专制。

3、试述龚自珍的改制思想在三大领域是如何进行的。

第一,在经济上,针对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力图调整封建土地的占有状况,以缓和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

《农宗》里提出按宗法家族授田的土地分配办法:第二,在政治上,主张限制封建君主的权力,加重内外大臣的权力,并改变君臣相见的礼仪。

加重大臣的权力;改善君臣关系;改变君臣礼仪;改变论资排辈的用人制度第三,在思想文化上,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强调学术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主张学术为政治服务。

4、林则徐“民惟邦本”的思想包含哪些内容?(1)相信“民心可用,民力可恃”。

注重水师训练和招募水勇作为辅助力量外,还鼓励人民群众自己组织起来。

多次发出告示悬赏,奖励人民群众勇敢杀敌。

(2)重视人民生计,主张“藏富于民”。

财政方面,他主张由官局先铸银钱,在民间流通使用;主张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正常的贸易,允许华人出国经商,与洋商争利;漕运方面,提出“官督帮收”等办法以革除积弊外,又提出利用商人的“沙船”雇佣沿海渔民运送漕粮,使官运与商运并行;开发矿务方面,林则徐上奏建议允许商民开发矿山,以便“裕国足民”5、解释“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长技,来打败外国侵略者。

“师夷”是手段,“制夷”是目的。

途径:设立译馆,专译西书。

聘请西方技师。

内容:军事技术。

生产技术。

6、简述魏源的人才思想。

1、强调人才的重要性。

人与法的比较:人与才的比较:人与武器的比较:2、人才的标准:第一,必须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要能愤恨外国侵略者,忧国忧民。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考试要点(整理)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考试要点(整理)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测验要点
一、名词解释
1、以德辅天
2、周礼
3、正名〔孔子〕
4、人性善〔孟子〕
5、君民并耕而食〔农家〕
6、小国寡民〔老子〕
7、人性好利〔韩非〕
8、非命〔墨子〕
9、非乐〔墨子〕
10、节葬〔墨子〕
11、为我贵己〔杨朱〕
12、五德终始
13、魏晋玄学
14、谶纬神学
15、宋明理学
16、理一分殊
17、万马齐喑究可哀〔人才主张〕
18、?海国图志?
19、劝学篇〔张之洞〕
20、金文经/ 古文经
21、三品人性〔董仲舒〕
22、学校议政〔黄宗羲〕
23、大同书〔康有为〕
24、五权宪法〔孙中山〕
二、述评题
1、夏商周神权政治思想及其演变
2、孔子的仁学
3、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4、韩非子君主专制专制思想
5、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6、老子的无为政治思想
7、古代的大同思想
8、董仲舒地天人感应思想
9、朱熹与陈亮的王霸义理之辩
10、李世民的纳谏求贤思想
11、黄宗羲对专制制度的批判
12、林那么徐
13、龚自珍和魏源思想的比较
14、天朝田亩制度
15、资政新篇
16、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
17、曾国藩的洋务思想
18、早期改良派的政治主张以及与洋务派的不同
19、康有为的变法理论〔孔子改制说、公羊三世说〕,〔注:康的变法理论和变法主张是不同的,变法主张是具体的方法和政策〕
20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中国政治思想史考试内容整理(全) (1)

中国政治思想史考试内容整理(全) (1)

选择题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or《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德经》治大国如烹小虾。

——《道德经》名词解析一、不忍人之心:孟子认为人性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

二、性善论:是孟子关于人性的看法,孟子认为人性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

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其有善的本性。

性善,是人类社会群体生活所以可能的前提,也是人类社会全部政治、经济制度的基础。

关于人性善的根源,孟子认为不是来自人的后天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

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是指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这种本能在根本上决定了人类善良的本性。

在孟子看来,由于人与人之间有着共同的感官欲求,所以,也必然有着共同的道德品质。

因此,“善”是人普遍的类本质。

三、性恶论:是荀子对于人性的看法,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恶的本性主要体现为:一、人的感官欲望。

目好色,耳好声,实际上是人的生物本能。

荀子认为,正是由于人的本能,使人产生了财产占有欲和好利之心。

人的利欲之心是永无止境的。

二、权势欲望。

荀子认为,人的共同心理是好荣恶辱,每一个人都有根植于荣辱心理的权势欲望。

三、人皆有好利心。

四、人皆有排他心和嫉妒心。

四、化性起伪:即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

性,即天性;伪,即后天的人为作用。

荀子主张人性恶,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

荀子主张,人的本性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矫正,矫正的结果就是“化性起伪”。

五、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小国寡民即国家小,人民少。

是老子政治理想概括。

其特征有:一、国家的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

二、人们在极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器具,现实生活中人们所使用的一切器具,在那个社会里没有任何用途,文化极不发达,人们依然留在结绳记事的水平上。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一、导言部分1、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功能中国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理论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以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主要揭示政治思想的时代背景、社会作用、发展规律、思想联系、价值蕴含和历史局限等问题。

2、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内容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内容,既包括中国历史上关于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思想,又包括中国历史上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和思想主张;同时,中国政治思想史又是中国思想史的组成部分,具有思想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它不是孤立地阐发政治思想,而是与哲学思想、伦理思想联系在一起的,以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以伦理思想作为行为准则,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3、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特点第一,学科内容具有交叉性,决定在研究中既要具备政治学的理论水平,又要有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基本修养。

第二,中国封建制的典型性,决定在研究中要辩证分析。

第三,思想学派之间的联系性,决定在研究中要注意整体研究。

4、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价值主要是文化价值和现代价值。

文化价值即中国政治思想史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底蕴;现代价值是指优秀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选择价值,即如何使传统为现代社会服务。

5、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方法(1)弘扬超越与借鉴融合相结合。

(2)综合分析与专题研究相结合。

(3)立足本学科与扩大学术视野相结合。

(4)做学问与做人相结合。

二、先秦部分6、中国早期国家形成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及其特点(1)封闭的地理环境;(2)家长制的家庭关系;(3)早期部落间的征服(4)原始部落联盟;(5)土地公有制度;(6)君主专制制度7、西周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特点(1)宗法制度;(2)分封制度;(3)井田制度8、东周时期两个阶段和具体年代、各自的时代政治经济特征东周包括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两个阶段。

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453年,当时的时代特征是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逐渐解体。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53至公元前221年,当时的时代特征是兼并战争、政治经济上的变法和文化上的百家争鸣。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

中国政治思想史什么叫做思想?思想→思想的体系→思想的派别→思想史→文化政治与政治思想?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导论一、研究价值1、政治思想的核心地位也正是中国社会现实的反映‚在意识形态中,政治思想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以致可以这样说,它是古代整个思想意识形态中的核心部分。

哲学的、经济的、教育的、伦理的等等思想(各种各样的思想),不仅离不开政治,而且通过各种不同的道路最后几乎都归结为政治。

‛——刘泽华《反思·前言》2、中国学术思想与文化的特色之所在‚我国文化发展之途径,与世界任何部分,皆殊其趋……然则中国在全人类文化史中尚能占一位置耶?曰能。

中国学术,以研究人类现世生活之理法为中心,古今思想家皆集中精力于此方面之各种问题。

以今语道之,即人生哲学及政治哲学所包含之诸问题也……我国自春秋战国以还,学术勃兴,而所谓‘百家言’者,盖罔不归宿于政治。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第3页‚我们的民族性,又是最重实际的,无论哪一派的思想家(各家各派的思想),都以济世安民为职志,差不多一切议论,都归宿到政治。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第186页二、研究对象及资料(一)研究对象1、国家和法的理论‚政治学说史作为一门学科,要阐述政治思想的发生和发展所固有的规律性,证明政治思想的历史是国家和法的学说有规律的积累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在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思想派别的斗争中进行的。

‛——K·A·莫基切夫主编《政治学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4页。

‚历史上各个阶级和政治集团对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组织以及各阶级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各种不同政治思想流派之间的斗争、演变和更替的具体历史过程;各种不同政治思想对现实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政治思想最主要的就是各个阶级对待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即关于国家的产生、性质和作用,以及如何维持国家政权的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

‛——徐大同等:《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第2-3页2、政治哲学:胡适:政治哲学:社会国家应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

中国政治思想史概论复习题1

中国政治思想史概论复习题1

中国政治思想史概论复习题辨析题(说明理由):1, 汤武革命的道德合理性在于“为匹夫匹妇复仇”,而非争夺王位。

答:对。

顾炎武主张:应允许庶人议政,在“亡天下”时还允许“汤武革命”,而“汤武革命”的意义在于“为匹夫匹妇复仇也”!其思想主张中充满强烈的反清复明意识和民族观念。

2,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本质意义上可以看作是民主思想。

答: 民本思想也即人本思想,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它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

但中国民本思想,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

中国民本思想立足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强调人对宗教和国家的义务,强调人对国君的效忠,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于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

古代民本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根源一是:由中国古代生产方式决定的。

中国古代生产方式是自然经济,大部分民众以种植业为主要物质生活资料的来源,种植业在人们生活和国家治乱兴衰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因而才有了“士、农、工、商”等级序列,可见“民”的地位重要。

中国文化扎根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土壤,这自然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二是由对历代王朝兴盛衰亡规律考察可以看到,民心向背是关键因素。

古人常言“水 可载舟,水亦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对君主和国家而言,企求长治久安不能不强调“民为邦本”,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为朝廷提供赋役,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强调“民贵君轻”,人民是第一位的治国思想,是为了警示自己天下得失取决于民心向背,告诫统治者善待人民,否则会被人民所推翻。

3, 弃绝仁义,反朴归真是道家学说的基本主张。

对。

道道法然、无为而治是道家学说的基本主张。

弃绝仁义,反朴归真4,在庄子看来,社会之所以变得道德沦丧、纷纷扰扰,主要是圣人治理天下的结果。

对:庄子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重点整理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重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小国寡民:指国家的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人们在及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器具,文化极不发达,人们依然停留在结绳记事的水平上,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足,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兼爱:实际上是抽象的爱,是爱无差等,无论血缘关系远近,人与人之间的爱应该是均等的。

试图把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仁爱推广到整个社会,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爱”,解决全部社会问题仁、礼学说:在孔子的思想学说中,仁与礼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仁是优良的道德品质,而遵守礼的规范则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在人的社会行动方面的表现,所以仁的品质是遵守礼的前提,如果没有仁的品质,也就不可能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规范。

独尊儒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

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道统论:儒家的道统论可以说有三个面向:一是广义的判教,此在孟子那里为辟杨、墨,在韩愈、宋儒那里则为排佛、老;二是要在现实的政治权威之外标立一超越的尺度,此是相对于“政统”(或“治统”)而言道统;三是就儒家学术思想自身而言,道统亦区别于“学派”而有其特定的涵义。

天命不常:所谓天命,既上天受命之意。

商代的统治者认为自己的权力来自天帝,并且认为商网朝的统治是受上天保佑的,当人类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时候,才希冀获得人类社会以外某种事物的保佑,商王朝的统治者崇信天帝,实际上是商代思想文化不很发达的表现。

周人对于天命的认识,却较之商代后期的天帝观念前进了一大步。

这主要表现为周公的“天命不常”的思想。

性善论: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

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一、经世致用1、【兴起的背景】①清朝的没落和鸦片战争,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动荡,中国的阶级结构和社会的主要矛盾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除了原有的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又增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②鸦片战争是剧烈的社会变动,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引起中国社会思潮的变化。

一部分封建士大夫在社会危机和民族危亡的刺激下,开始面对中国和世界的现实,寻求挽救封建末世厄运和御辱强国的途径。

③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主张务实和解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经世致用”学说逐渐兴起。

2、【兴起】①“经世致用”之学是作为清朝统治者所推崇的儒学、程朱理学的对立面兴起的。

②“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是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思潮变相的主要标志。

③其代表人物:龚自珍、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部分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勇敢的举起了“经世致用”的旗帜,向占据统治地位的汉学和理学发起挑战。

代表思想: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④主要的主张:他们提出,应当注意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治学的目的是“经世致用”,还揭露清王朝的腐败,提出变更法度,实行社会改革的主张。

他们还主张抵抗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反对闭关锁国,主张学习西方技术。

二、龚自珍的更法改制主张1、【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

后人将其著作编纂为《龚定庵文集》《龚自珍全集》2、【龚自珍的思想】:一是对清王朝面临“末世”的揭露和批判;二是提出了更法、改制的社会改革思想。

①对封建“末世”的揭露和批判龚自珍大胆的指出,当时的社会已是“日之将夕”的衰世。

龚自珍对清朝吏治的腐败和黑暗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他认为以皇权为绝对权威的封建专制制度,必然滋生腐败的、麻木不仁的官僚制度。

他对并没有停留在对封建官僚制度的揭露和抨击上,他认为造成封建官僚制度腐败的原因在于帝王专权和僵化的科举取士制度。

龚自珍从封建末世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中,预感到社会动荡和变乱为期不远了。

中国政治思想史历届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思想史历届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天命不常:所谓天命即是上天受命之意。

天命不常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不是固定的,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王朝。

周公解释了夏商周的更替是天命不常的表现。

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在理论上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做的解释。

这一思想对于强化周王朝的政治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同时也给别人推翻周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性善论又称性善说,由战国孟子所创立的人性论。

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善性,善性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他将这四者称为“四端”,即仁、义、礼、智等美德的开端。

认为它们是人性中固有的,就象人体生来就有的四肢一样,是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

能充分发挥四端的人为“圣人”,不能保持以致丧失四端的人为“小人”。

孟子的性善说为仁义礼智的天然合理性,人从本性上应该恪守这些规范提供了人性论的根据。

孟子以后,儒家人性论一直以性善论为正宗,性善论是儒家人性论史上最有影响的人性学说。

性恶论: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子关于人性的一种观点。

荀子反对天赋道德论,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有“好利”而“恶害”的方面。

并指出如果顺从这种自然本性,“必出于争夺”。

强调后天的教化,主张用“礼义之导”使人改造为善。

荀子的这种经验的道德论比之孟子的先验的道德论,更加深刻,更加合理。

荀子的性恶论是其礼法兼治政治主张的理论根据。

弱用之术老子的思想之一。

老子认为道的运动规律是“反”,道的基本特征是“弱”,老子以“弱”为道之“用”,根据“反者道之动”的原则,他认为刚强在发展中会走向自己的反面,柔弱则是使事物达到目标的绝妙手法。

所以老子采取逆向思维的方法,提出用“弱用之术”来解决世间矛盾,确定了“柔弱胜刚强”的论点。

他为世人开辟了一条截然不同的思维之路,对中国古代辩证法和思维方式的发展有重大贡献,但他忽略了事物向相反方向转化的时候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性三品说中国哲学史上的一种人性论。

以西汉董仲舒和唐代韩愈为代表。

中国政治思想史重点

中国政治思想史重点

中国政治思想史重点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 小国寡民。

2 兼爱。

3 仁礼学说。

4 独尊儒术。

5 天命不常。

6 道统论。

7 性善论。

8 性恶论。

9 至德之世。

10 居安思危。

11 法、术、势。

12 天人不相干预论。

第二部分:包括简答、分析说明、论述。

1 为什么说性善论和性恶论是殊途同归的?
2 叙述慎到关于君主巩固权势的思想。

3 叙述董仲舒的经、权、更化思想。

4 叙述唐太宗依法治国的思想。

5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主要包括哪几方面?
6 法家学派有何特点?
7 鲍敬元无君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8 叙述秦始皇的尊君思想。

9 叙述周公慎用刑罚的思想。

10 孔子德治主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1 唐太宗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2 韩非子关于术的定义是什么?
13 贞观统治集团关于重贤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4 试论述庄子的社会批判精神(思想)。

15 试论述并评价孔子的人生哲学。

(克己忍让、反省修身)
16 试论述商鞅关于法律的作用、法治的原则的理论并作简要评价。

(三点)
17 试论述黄宗羲对封建专制制度批判的思想。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25页word文档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25页word文档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一、导言部分1、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功能中国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理论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以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主要揭示政治思想的时代背景、社会作用、发展规律、思想联系、价值蕴含和历史局限等问题。

2、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内容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内容,既包括中国历史上关于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思想,又包括中国历史上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和思想主张;同时,中国政治思想史又是中国思想史的组成部分,具有思想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它不是孤立地阐发政治思想,而是与哲学思想、伦理思想联系在一起的,以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以伦理思想作为行为准则,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3、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特点第一,学科内容具有交叉性,决定在研究中既要具备政治学的理论水平,又要有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基本修养。

第二,中国封建制的典型性,决定在研究中要辩证分析。

第三,思想学派之间的联系性,决定在研究中要注意整体研究。

4、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价值主要是文化价值和现代价值。

文化价值即中国政治思想史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底蕴;现代价值是指优秀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选择价值,即如何使传统为现代社会服务。

5、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方法(1)弘扬超越与借鉴融合相结合。

(2)综合分析与专题研究相结合。

(3)立足本学科与扩大学术视野相结合。

(4)做学问与做人相结合。

二、先秦部分6、中国早期国家形成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及其特点(1)封闭的地理环境;(2)家长制的家庭关系;(3)早期部落间的征服(4)原始部落联盟;(5)土地公有制度;(6)君主专制制度7、西周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特点(1)宗法制度;(2)分封制度;(3)井田制度8、东周时期两个阶段和具体年代、各自的时代政治经济特征东周包括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两个阶段。

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453年,当时的时代特征是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逐渐解体。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53至公元前221年,当时的时代特征是兼并战争、政治经济上的变法和文化上的百家争鸣。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题doc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题doc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题一、填空1、中国政治思想史发展的基本轨迹,构成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精髓。

(追求和谐、和谐文化模式)2、人类社会的三大和谐是、、。

(人际和谐、群体和谐、天人和谐)3、是一个民族的基本形象,是一个民族文化素质的综合反映。

(文化形象)4、人类社会三大和谐的核心是。

(通过治国实现群体和谐)5、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为核心的、、(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和的伟大民族精神。

6、中国政治思想史文化体系,可以概括为、、、。

(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施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句出自之语。

(顾炎武)8、“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表现了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谭嗣同)9、人类社会三大和谐的基础是。

(人际和谐)10、中国政治思想史文化体系是以作为哲学基础的。

(天人合一)11、孔子把作为一种道德境界,而则是实现这一境界的唯一途径。

(仁、礼)12、庄子把当作人的尺度,把看作是人的最高价值状态,不承认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价值。

(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13、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讲的治国是以为核心内容。

(民本文化)14、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所讲的,是整个思想体系的最高层次,也是修身治国所要实现的最高理想,这个理想目标就是追求。

(平天下、天下为公)15、五经包括、、、和。

(《诗》、《书》、《礼》、《易》和《春秋》)16、孔子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是他的的最好的政策。

(愚民政策)17、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以平均主义的经济政策治理国家的人。

(孔子)18、孔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是,是和,这主要是基于他对与的理解。

(克己忍让、内省修身、仁、礼)19、庄子相对主义思想主要包括和。

(物无贵贱、无是无非)20、庄子把当作人类社会的理论境界。

(原始的自然状态)21、商鞅实行法治的原则包括、和。

(要刑无等级,要明法利民,要轻罪重罚)22、汉武帝政治思想的四个特点是、、和。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讲义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讲义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讲义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一部分一、萧公权对思想史的时段划分1、创造时期(先秦时期)2、因袭时期(先秦至宋元)3、转变时期(明初至清末) 3、成熟时期(三民主义成立)二、传统的政治思想的特点1、政治中的人是一种伦理人没有独立的人,只有在各种伦理关系网中的人。

政治思想、政治理论主要讨论如何“正己正人”的问题,讨论如何影响改造人的问题。

政治学实际上是“人学”。

2、政治的过程是一个德治的过程政治的本质就是君主和圣贤用自己的佳言懿德、人格魅力去感化人民,对人民实行道德教化或感化的过程。

就是修、齐、治、平的过程。

3、人治而不是法治从性善论和可知论出发,假定存在全知全能的和英明慈爱的统治者。

因此,必然把希望寄托于少数圣贤身上。

既然统治者是全能的,一切都可以管。

因此,无需法治和民主,传统政治是人治和专制而非法治。

4、义务本位与差序格局强调等级尊卑,在上者对在下者自然享有特权。

特殊主义而非平等的普遍主义。

差序格局: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西方社会以个人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像是一捆柴,几根成一把,几把成一扎,几扎成一捆,条理清楚。

3、政治至善论和政治浪漫主义认为一种至善的境界是可以通过人的道德修为在人间实践,达到最美好的境界。

三、仁的含义1、高扬人的本质、价值和尊严,承认人的人格,把人当“人”来对待,是人的最基本2、爱人。

3、重民。

这是仁在“爱人”的基础上推演出的又一层含义。

4、修身。

即对道德准则的遵从。

5、“仁”就是人之为人的最高标准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最高原则。

既是一种社会理想,又是一种人的内在道德品质。

四、礼的含义礼是一种用以维持社会稳定和和谐、秩序的典章制度、仪式条文和行为规范。

五、礼和仁的关系1、礼和仁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

仁是优良的道德品质,而遵守礼的规范则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在人的社会行动方面的表现,所以仁的品质是遵守礼的前提。

《中国政治思想史》简单题

《中国政治思想史》简单题

二简答题1、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一)思想形成期先秦时期。

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有儒家政治思想、道家政治思想、墨家政治思想、法家政治思想。

有《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中华文化典籍。

(二)思想发展期秦汉隋唐期。

逐步确立了以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同时吸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

中国政治思想进一步发展。

(三)思想完善期宋明时期(1)出现以朱熹、王守仁为代表的宋明理学。

(2)出现陈亮、叶适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思想。

(四)思想反思期明末清初时期。

对政治思想进行反思,出先以黄宗羲为代表的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潮。

(五)思想转型期步入近代时期。

西方思想的传入使政治思想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化。

(六)思想变革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终结,出现反映社会变革的思想即辛亥革命思想。

2 中国思想史的特点(1)重实际而不尚玄理。

(2)多因袭,少创造。

注重经学形式,以注经阐释己意(3)、重辩证思维(儒、道、释等)。

(4)、重政治与民本思想的结合。

(5)、重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自然哲学成分少。

如儒家思想。

3、先秦“四民分居定业论”管仲(1)齐国管仲政治主张之一。

(2)原因:认为民杂居在一块容易混乱,导致社会不稳定。

(3)主要内容:运用行政权力将(士农工商)按职业划分居地,户籍制度进行严格管理。

(4)目的:使民心安。

相语以事,相亦以巧,相陈以功。

4、范蠡的(持盈,定倾,节事)的思想治理国家要三件事:这三者的结合即天时地利人和。

持盈:顺从天道。

国家强盛时要设法保持下去,因势引导。

盛而不骄,赢而不溢。

节事:顺从地道。

平时治理国家政事要得当。

定倾:顺从人道。

国家将要倾覆时要设法转危为安。

5、孟子的民本思想(1)理论基础:人性善。

人心是政治行为的基础,政治是道德主体即仁心扩充的结果。

(2)政治道德化的基本思路A. 政治是道德的延伸。

孟子的王道仁政说,是以德治为其运行基础的。

B.政治领袖应由仁德之君担任,君心则是关键;施行仁政,致天下太平。

中国政治思想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政治思想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政治思想史知识点总结中国政治思想历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政治思想家们就进行过丰富的探讨和思考,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思想体系。

下面将从古代政治思想、封建时代政治思想和现代政治思想三个方面简要总结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知识点。

古代政治思想:1. 太平道和白莲教:太平道和白莲教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两股主要的反封建思潮,追求平等、公正、太平的社会秩序。

2.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主流,强调仁义礼智和忠孝恕。

孔子、孟子等都是儒家代表人物。

3.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注重自然和道与德的观念。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4.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严明和行政的效率,提倡以法治国。

韩非、李斯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5. 兵家思想:兵家思想关注军事和战争,认为兵是国家的基础。

孙子的《孙子兵法》是兵家学派的代表作。

封建时代政治思想:1. 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2. 周世宗和文景之治:周世宗开展了变法,推行了新政,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的政治和文化繁荣。

3. 儒家复兴:明代儒学学者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强调人的内心的道德修养。

4. 孔子学派与法家学派的整合:明代的儒学注重实践,更加注重法家思想的要素,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思想体系。

现代政治思想:1. 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欧洲的启蒙思想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平等主义等思想。

2. 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思想: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提倡了共和政治,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思想,包括民主、科学、国民生活改善等。

3. 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使得中国产生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的发展。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强调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相结合。

综上所述,中国政治思想史涵盖了古代政治思想、封建时代政治思想和现代政治思想等多个方面。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题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题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题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5分)(一)图腾崇拜(二)《管子》(三)玄学(四)密宗二、简答题(共40分,每小题10分)(一)简述周代的礼乐文化(二)简述百家争鸣的三个阶段(三)简述王通王道思想的主要内容(四)简述黄宗羲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三、论述题:(共40分,每小题20分)(一)试论述董仲舒对秦汉政治思想的整合(二)试论述洪秀全思想的主要观点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5分)卷别A-5-1(一)图腾崇拜就是用动物或植物来解释本氏族的来源,认为本氏族与某种动物有血缘关系,图腾所以成为氏族的徽号和保护神,受到本民族的敬仰和膜拜。

(二)《管子》《管子》一书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典籍之一,托名是春秋时齐相管仲著。

汉以前官修史书均认为系管仲所撰,实系战国时齐人采拾管仲所言,融合道名法儒等家思想而成。

其内容庞杂,包括政治、法制、军事、哲学等思想以及天文、历数、舆地、经济和农业等知识。

(三)玄学玄学即玄谈,或清谈,是我国魏晋时期一种主要的思想潮流。

崇尚老庄学说,把《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为“三玄”,作为谈资。

魏晋名士借用《老子》书中的范畴,以“无”不能生“有”为中心议题,讨论有无、本末以及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等哲学理论问题,并对如何治理国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不同的流派,统称为“玄学”,又称为“魏晋清谈”。

(四)密宗也称“密教”、“秘密教”、“真言乘”、“金刚乘”等。

出于古印度后期佛教中的密教。

唐开始传入中国,以《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为依据,自称受法身佛大日如来秘密教旨的传授,为真实言教,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给别人。

在唐代曾经得到王公贵族的爱好,后来衰落了下去。

公元8-11世纪间,印度密教传入中国西藏地区,与原来的本教结合,形成了西藏密教的传统,称“藏密”。

二、简答题:(共40分,每小题10分)(一)简述周代的礼乐文化周代礼乐文化即是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家族生活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中国后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卷别A-5-2后儒常追宗到周公制礼作乐,都说明了周代礼乐文化的原创性。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 (自动保存的)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 (自动保存的)

一名词解释性三品说:.性三品说最早由董仲舒提出。

由于“人副天数”,天赋的仁(善)与贪(恶)两性落实到具体的人身,由于配合和比例的不同形成了三品(三等),即先天性善、不教而成的上品圣人之性;先天性恶,教亦不能善的下品“斗筲之性”和先天有善有恶、教而后能善的中品“中民之性”。

董仲舒性三品说的基调仍是性善,先天性善(善质)是为了维护纲常人伦的绝对性,后天性善则是为了说明君主统治和教化的必要性,二者缺一不可。

这就从人性论上为道德的至上性和君主的权威性作了论证。

性善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

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

孟子认为人性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决定了人善的本性。

性、性善论:善是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前提,是人类社会全部政治、经济制度的基础。

关于人性善的根源,孟子认为不是来自人的后天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无差别的良知良能。

性善的基本内容就是理和义,表现为敬长和爱亲。

孟子的人性论揭开了人性的一个侧面,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是对于人性的认识从根本上是片面的,它忽视了社会实践对人性的决定作用,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孟子所说的人性是抽象的人性。

性恶论:荀子认为人性恶,并认为人的本性是先天造就的,否定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决定作用。

荀子从、性恶论人的感官欲望、权势欲望的无止境说明了人性恶、人本性好利。

由于人恶的本性,破坏了社会秩序和财产关系的稳定,社会道德也因此沦丧。

所以,荀子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使人的欲望得到满足,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要时时刻刻抑制人恶的本性,同时,他主张在社会实践中矫正人的本性,化性起伪,最后达到善的境界。

格物致知:中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

始见于《礼记•大学》。

原是作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

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

程颐认为格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

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一个体认人所固有的理的过程。

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连结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方法。

惠州学院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

惠州学院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

惠州学院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一.名词解释。

1.天命不常(P40):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

周公在执掌周王室的政权期间,曾经不止一次地阐述这个道理。

在周公看来,不勤政事,无政德,对民统治残暴,而失去天下是上天对周朝的惩罚,转而将天命保佑明德慎罚,怀保小民的周王朝。

周灭商,取决于天命。

而且认为夏商之际的历史也是天命不常的表现。

周公这种天命不常的思想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做的解释,对于强化周王朝的政治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反映了商周之际人们认识水平的进步。

2. 性善论(P56):孟子认为人性善。

人皆有不忍之心,也就是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之心,这决定了人善的本性,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即人在没有接触社会实践情况下所具有的生物本能,还有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仁爱关系,这是其立论依据。

但是孟子对人性的认识在根本上说上片面的。

他忽略了社会实践对人性的决定作用,只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是抽象的人5.兼爱(p84):兼爱:墨子认为,战国时代列国兼并,社会急剧动荡的现实根本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因此,提出“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要取消人我之间的界限,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受任何社会关系的限制,达到视别人的国家如自己的国家,视别人的家如自己的家,视别人的父亲如自己的父亲。

这实际上是抽象的爱,脱离了社会现实生活。

他把兼爱看做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

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要取消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使人与人之前的感情不受任何社会关系的制约,即爱是无差等的。

但这种兼爱,实际上是抽象的爱,是不可能的.6.尚同:86-87:尚同是墨子的政治主张之一。

墨子认为,战国社会之所以动荡不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的意见不统一,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尚同。

墨子认为,自人类社会产生君主以后,就出现了统一人们意志的绝对力量。

也就是说,专制君主的好恶就是善恶的标准,所有的人必须以君主的好恶为根据,必须以君主的是非为是非,不能有自己的是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天命不常(P40):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

周公在执掌周王室的政权期间,曾经不止一次地阐述这个道理。

在周公看来,不勤政事,无政德,对民统治残暴,而失去天下是上天对周朝的惩罚,转而将天命保佑明德慎罚,怀保小民的周王朝。

周灭商,取决于天命。

而且认为夏商之际的历史也是天命不常的表现。

周公这种天命不常的思想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做的解释,对于强化周王朝的政治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反映了商周之际人们认识水平的进步。

2. 性善论(P56):孟子认为人性善。

人皆有不忍之心,也就是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之心,这决定了人善的本性,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即人在没有接触社会实践情况下所具有的生物本能,还有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仁爱关系,这是其立论依据。

但是孟子对人性的认识在根本上说上片面的。

他忽略了社会实践对人性的决定作用,只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是抽象的人性。

3.性恶论(6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表现在:人的感官欲望以及权势欲望。

人在本能的基础上产生了占有欲和好利之心,而人的共同心理是好荣而恶辱,人都有权势欲望。

人皆好利,所有的相爱相让都是伪的表现,与人性无关。

但他认为,人的本性可以通过后天学习仁义法正得到矫正,最后达到善的境界。

4.道71:道是老子政治学的核心概念。

老子说了两种意义的道,一种是常道,即一般的道;另一种是非常道,即特殊的道。

凡是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道,都不是常道,常道是不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

在老子看来,道既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又是物质世界的本原。

老子所说的道不是物质的道,他认为物质的世界产生于精神的世界,世界不是统一于物质,而是统一于精神。

在老子的思想学说中,道也是价值判断的标准,道不仅可以用于区分自然界万物的良否,而且也可以用于判断人类社会生活的善恶,只有与道德基本精神相符合的状态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因此老子主张与道认同,固守道的基本精神。

5.兼爱(p84):兼爱:墨子认为,战国时代列国兼并,社会急剧动荡的现实根本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因此,提出“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要取消人我之间的界限,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受任何社会关系的限制,达到视别人的国家如自己的国家,视别人的家如自己的家,视别人的父亲如自己的父亲。

这实际上是抽象的爱,脱离了社会现实生活。

他把兼爱看做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

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要取消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使人与人之前的感情不受任何社会关系的制约,即爱是无差等的。

但这种兼爱,实际上是抽象的爱,是不可能的.6.尚同:86-87:尚同是墨子的政治主张之一。

墨子认为,战国社会之所以动荡不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的意见不统一,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尚同。

墨子认为,自人类社会产生君主以后,就出现了统一人们意志的绝对力量。

也就是说,专制君主的好恶就是善恶的标准,所有的人必须以君主的好恶为根据,必须以君主的是非为是非,不能有自己的是非。

墨子尚同的思想主张,根源于其相对主义的真理观。

在墨子看来,在世界上并没有客观的真理,一人一义,十人十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理,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由于没有共同的是非标准,最终只能借助于专制权力确定是非,这样,权力也就成了真理的化身。

7.天谴说(189):董仲舒认为,假如君主滥用权力,有悖天道,天就会给予责罚,此所谓“天谴说”,董仲舒说:灾者,天之遣也;异者,天之威也。

董仲舒以天作为批评君主的工具,利用天的权威给君主以一定的制约,虽然没有法律效力,但是却能对君主形成某种心理震慑,一定程度上阻止君主独断专行,作为统治阶级进行自我调节的理论之一。

8. 经权思想(P193):为了解决永恒的法则与变化着的现实的矛盾,董仲舒提出了经、权、更化等命题。

“经”指的是事物的根本法则,“权”指的是对事物运行发展的应变和调节,其中“经”是根本,“权”是补充,应变的范围和程度是有限制的。

“经”和“权”要求统治者能在坚持“道”的前提下,根据政治运行的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局部调节。

调节有多种形式,最重要的有两种:一是“更化”,二是“有道伐无道”。

“更化”是指某种制度形式上的调节。

在他看来,王朝更迭不过是道的外在形式的循环转换。

道的内核即君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和君主制度的万世一系,永世长存。

“有道伐无道”指的是异姓更王,君权交替。

董仲舒把道和行道者分开来认识,成功地解释了政治原则与政权更迭的内在联系,为中国封建时代频繁的王朝交替找到了合理依据。

他还说:“秦无道而汉代之”,汉家天下得之于“有道伐无道”,其合理性毋庸置疑。

董仲舒的经、权、更化思想是汉代统治阶级政治成熟的体现。

儒家政治理论经过董仲舒的一番加工,更具坚定的原则性和灵活的调节性,增强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应变能力。

9. 道统论:韩愈的道统论是基于其排佛倡儒的需要而提出来的。

在借鉴佛道二教思维方式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以其排佛倡儒为主旨的道统学说。

韩愈认为,与佛教的宗教法统一样,儒家也有自己的一套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至孔、孟的传授谱系。

道统论的主要目的在于阐扬儒家的纲常名教,以期用儒家学说来代替佛、道教义,其中心思想为儒家一向倡导的仁义道德。

认为释老之道无补于国家社稷,而儒家之道才是道德与政治一体化的最高原则。

10. 黄老思想(149):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史记·乐毅列传赞》称其代表人物有河上丈人、安期生等。

黄老之学继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认为“道”作为客观必然性,“虚同为一,恒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见其形”。

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

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

上述主张在汉初产生了一定影响,出现了“文景之治”。

东汉时黄老之学与谶纬迷信相结合,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原始道教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11. 三纲五常(P191):董仲舒运用阴阳之道概括人们的社会政治关系,提出“阴阳分合论”,阴阳合分论将整个社会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形成了相互区别又相关联的双方,一方是君、父、夫,为天生的主宰,另一方是臣、子、妻,是天生的从属,这三对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关系,又称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

“五常之道”实际上是“三纲”的具体化。

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12. 小国寡民(P72):是老子的政治理想,他认为理想的社会有以下特点:国家规模小,人口少;人们生活在及其原始的状态下,没有生活生产器皿,文化极不发达;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足;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没有交往,生活十分的封闭。

实际上是用倒退的观念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老子的这种政治理想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是相违背的。

13. 至德之世(P76):庄子在《马蹄》篇里对他所说的至德之世描述道: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

庄子所说的“至德”,实际上也是老子所说的道的体现,至德的基本特征就是“自然”,对整个理想社会的设计,实际上也是以自然为原则,在庄子看来,在整个世界原初的混沌状态是人类社会至善至美的境界。

“至德之世”这种思想,否认了有史以来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价值,其结果,庄子的政治理想必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相违背。

14. 独尊儒术(p131):是由董仲舒所提出,汉武帝所执行的排斥其他思想,独尊儒学为大一统思想的措施,它初步实现了西汉政治指导思想的转换。

在董仲舒看来,思想的混乱必然导致动乱,百家的邪辟之说不利于一统天下的稳固,唯有儒学讲求大一统,宜定为一尊即独尊儒术。

儒学思想对于统治者而言,即有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又可以约束人们的思想行为,同时还能为君主为政治进行某种修饰和补充而装点得温情脉脉,所以就有了汉武帝崇儒的“独尊儒术”的实施。

对儒学本身而言,也终于拥有了官方身份,走上了政权相结合的道路。

以后经过历代君主一再推崇,儒学始终占据政治指导思想的宝座,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

15.柳宗元的天人不相干预论(P225):柳宗元坚持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思想,反对韩愈的等人主张的天有意志,赏善罚恶的天命观,集中批判天人感应论,在哲学上发展了天道自然论的观点。

他认为,天地万物是由元气自然形成的,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根本是两个各不相同的领域,他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天的自然属性,从根本上否定了天命论,形成天人不相干预论,表现出高度的理论勇气和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

二.问答题1、简述孔子的德治主张的主要内容P50-P54孔子把道德的良善作为政治目的,而这主要是社会道德的善化,所以,他认为,以德治国,是引导民众趋于良善的最有效途径。

孔子的德治主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1)礼治与正名。

孔子认为,礼是国家的大节,为了求得国家安定,应该全面恢复礼治。

因此,他主张专制国家应尽可能地保留从历史上延续下来的礼仪形式,遵循礼的基本精神即礼让,治理国家。

目的就是要恢复等级秩序,追求专制主义政治理想。

而正名,就是要使每一个等级的行为与其在在专制国家的等级结构中的位置相符,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举贤才。

孔子认为,统治者能否有效的治理国家,关键是能否提拔、任用那些德才兼备的人。

他主张从文化素质较高的人中间选拔官吏。

所以,一个人要先学习礼乐知识,才能为官。

(3)实行平均主义政策。

在孔子看来,专制国家不患寡而患不均,财富不均是导致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因此孔子试图通过平均主义政策,稳定小农经济,巩固国家的经济基础。

同时,他还主张实行富民政策,平均的目的也是使民众能够共同富裕。

(4)愚民政策。

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智力上的差别,上知下愚,必须有一部分人谋道,另一部分人谋食,君子谋道不谋食,知识成为统治者的私产。

民众是社会底层的愚民。

孔子认为,愚民政策是专制国家最好的政策。

2、简述孔子仁学的主要内容p47-48第一,爱人为仁;孔子认为爱人是仁的基本内容,社会的各个等级之间都应该相互仁爱,特别是对于居于统治地位的等级来说,爱人尤其重要。

第二,克己复礼为仁;即严格的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完全符合礼的规范。

第三,仁指一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

一个人能否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主要决定于个人的道德修养,而不是取决于他人的影响。

第四,作为优良的道德品质,仁的特征之一就是厚重敦朴,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第五,优良的道德品质是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资格,所以每个人都应把仁当做是最高信念,甚至置于生命之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