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教育心理学。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师范教育及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也是研究教育理论,从事教育实践的必修课。
本课程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学科。
在教学和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是本课程的突出特点。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1、揭示教育系统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及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及条件,从而使心理学科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
2、运用学习理论及其规律,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加速人才培养。
三、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1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学习与教学的基本规律。
(二)课程目标2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案,形成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课程目标3掌握现代学习理论与策略,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能够针对当前的发展任务制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四、设计思路为了帮助学习者深入理解教与学的理论知识,注意引导学生对拓展阅读、教学案例、经典实验等内容进行阅读与分析,注意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学校教育实际连接起来。
在讲解新知识的之前,引导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价值与意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帮助学习者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后,要注意及时消化与巩固,指导学生完后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以练促学、以学促练、学练结合,把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习者教与学的能力,让学习者有体验感、获得感、成就感和效能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育心理学知识的传递与政治思想教育巧妙结合,帮助学习者形成正确的意识形态,学会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观看待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问题及教育心理现象,达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的。
五、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教学内容包括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心理发展与个性教育、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学习策略、知识技能的学习、问题解决和创造力、态度与品德、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人际关系与师生心理健康。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个体心理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将围绕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展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学习动机、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过程及其与学生学习的关系。
2. 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学习规律,能够根据学生特点制定教学策略。
3. 学会运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包括课堂观察、测验、实验、咨询等,提高教学效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教育心理学概述(10课时)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2. 学习动机(10课时)学习动机的理论模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与策略3. 记忆与思维(10课时)记忆的原理及影响因素记忆与思维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记忆与思维能力的策略4. 情感与学习(10课时)情感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师生情感交流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提高学习效果5. 个体差异与教学(15课时)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学习规律个体差异对教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6.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20课时)课堂观察与评估的方法实验设计与实施咨询与干预技术的运用7. 实践环节(20课时)学生分组实践活动,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指导与学生反思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四、考核方式与标准1. 平时成绩(50%):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末考试成绩(50%):考察学生对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掌握情况。
3. 学生分组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综合评价学生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资源与建议1. 建议学生提前预习相关资料,做好课堂笔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教学对象:学前教育专业学时学分:51学时,每周3学时编写单位:编写人:审定人:编写时间:一、课程性质与地位教育心理学是师范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主要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既要探讨学生如何学习,又要研究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
该课程主要阐述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及其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该课程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是一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课程。
对将来要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起到很好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心理学概述、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学习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社会心理与行为、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等内容。
(2)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探索学校教育的心理规律,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为学生今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四、课程实施建议(一)师资条件1.专任教师具有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熟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知识,了解相关教学要求,并且熟悉国家关于学前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而且能够改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主讲教师必须具备2年以上带学生去幼儿园见习、实习的实践经验。
2.兼职教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幼儿园等教育一线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幼儿园一级以上职称。
(二)教材的选用与编写《教育心理学》,尚金鹏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三)课程资源与开发利用应具有校企融合的多家幼儿园可供师生进行考察与实地研究;教材需配备教学课件、教学大纲、教案、课程标准等方便教学。
(四)其它条件教学条件:应配备多媒体、幼儿园仿真实训室、网络教学平台等硬件教学设施。
教育心理学课程大纲
教育心理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教育心理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有关教育与心理学的理论和应用知识,以提高他们对教育活动的理解和指导能力。
本课程将涵盖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主要理论,以及其在实际教育中的应用。
二、课程目标1. 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3. 理解学习、发展、教育和评估等领域的心理学理论;4. 能够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教育问题;5.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其在教育实践中的成长和发展。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将包括以下主题:1.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范畴- 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和历史渊源- 教育心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2. 发展心理学与教育- 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过程- 发展心理学对教育的启示与指导3. 学习理论与教育实践- 经典学习理论及其应用- 认知和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策略和教学策略4. 教育评估与测量- 教育评估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测量工具的设计和应用- 教育评估方法和技术5. 教育心理学在实际教育中的应用 - 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 学习困难和特殊教育需求- 职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咨询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探究和课堂互动等。
学生还将参与心理学实验和观察,在实践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评价方式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将综合考虑学生的平时表现、小组讨论、课堂参与以及期末考试等因素。
具体评估方案将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确定。
六、参考教材1. 赵丽蓉(2014). 《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 罗斌,唐湘生,张振芳(2016). 《现代教育心理学导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3. 王铁成,袁建平(2013). 《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其他说明本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讨论,完成相应的作业和实践任务,并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课程代码:BXL00001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授课系(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部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一、课程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基础课程,是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而开设的一门课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是学生众多关键能力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学生的成人成才成长,关系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甚至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幸福。
本课程旨在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在适应、学习、人际交往、恋爱与性、情绪管理、自我认知、生涯规划等方面正确认知,学会珍爱生命,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应对心理危机,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学生成人成才成长教育中发挥基础支撑作用。
本课程标准的编写依据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二、课程基本目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
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知识目标1.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能够自主地调整心理状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2.认识自我发展的重要性,了解并掌握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能够识别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原因,并能够对其进行调适,建立自尊自信的自我意识;3.了解人际交往的意义、特点及类型,理解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的因素,掌握基本的交往原则和技巧;4.认识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了解大学生在恋爱的利与弊,形成对恋爱心理的正确认识;5.了解大学学习的基本特点与学习心理特点,了解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及成因,学会调适学习心理障碍,使自己拥有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6.了解情绪的产生、情绪的内涵,了解负面情绪的积极作用,掌握情绪调适的方法,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7.了解常见的心理障碍的表现及原因,了解不同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法;8.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帮助大学生识别心理危机的信号,掌握初步的干预方法,预防心理危机,维护生命安全;9.了解在大学期间需要发展的能力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大学生涯进行规划,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更好适应大学生活,获得自我发展。
《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课程编码:课程名称:教育心理学二、学时及学分总学时数:72,其中,理论学时72,实践学时0。
学分:2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专科)开设学期:第1学期四、课程性质、目标和任务课程性质:《小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有着自身理论体系与方法的应用学科,因此教育心理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为学生学习教育学、教学论等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将来学生进行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课程目标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同时掌握相关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并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能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和自己的学习活动,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
具体包括:第一,学习本门课程之后,使学生能把握教材的内容结构及学科的理论体系,掌握好本学科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观点,了解本学科领域新近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同时能够合理分析教学行为,并有效指导教学实践。
第二,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人的心理与行为改变的规律,以及本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与教学改革中的现实问题,并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可行的建议。
第三,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动机激发、知识学习、问题解决、记忆保持、技能形成和规范获得的基本学习规律,并能运用有关学习规律自觉改进自己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第四,使学生了解教学设计、教学测评、课堂管理和教师发展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并能明确这些策略与方法的学习理论与学习规律基础,并能初步设计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案,提高教学的科学性,为今后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这两个与教学技能关系密切的问题,通过教学心理的探讨,以求提高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促进他们贯彻实施和灵活运用学习原理和培养教学策略。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指通过对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的研究,以及对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学科。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轨迹,掌握一些基本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于教师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课程目标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 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与模型,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2. 掌握与幼儿心理发展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术语,能够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分析幼儿的心理问题;3. 理解幼儿教育心理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设计和干预;4. 培养对幼儿心理发展和幼儿教育的热爱和关注,具备持续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1. 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与模型a. 脑神经发展理论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b. 基于儿童的发展任务理论;c. 幼儿言语发展理论及其实际应用;d. 社会认知理论对幼儿教育的指导意义。
2. 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a. 幼儿感知与认知能力的发展;b. 幼儿情感与社交发展的特点;c. 幼儿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的形成过程;d. 幼儿自我概念的建立和发展。
3. 幼儿心理问题分析与解决a.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途径;b. 幼儿自卑、焦虑、攻击等心理问题的干预方法;c. 幼儿自闭症、多动症等特殊心理问题的教育干预;d. 幼儿共情能力和冲突解决的培养。
4.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应用a. 幼儿情绪教育设计及实施;b. 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c. 幼儿行为规范和自我管理的训练;d. 幼儿教育评估与个别化教育方案设计。
三、课程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掌握情况,可采取以下评估方式:1. 闭卷考试:考察学生对于幼儿心理学理论和模型的理解程度;2. 论文写作:鼓励学生针对幼儿教育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3. 实践报告:要求学生参与实际的幼儿教育活动,撰写活动设计和心理观察报告;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幼儿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的讨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了解自我,增强自我认知能力,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目标与内容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应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掌握自我认知、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压力应对等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应学会自我评估,制定心理健康计划,通过积极思考、行为调整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基础知识、自我认知与自我探索、情绪管理、人际交往与沟通、压力应对、心理危机应对、心理疾病预防与康复等。
三、教学要求与方法1.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反思。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2.教学方法:可以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心理测验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同时,应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课程、多媒体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考核方式与评估1.考核方式:考核应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成绩可以通过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来评定;期末考试可以采用笔试、口试或操作等形式进行。
2.评估标准:评估标准应包括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应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与度和积极性等方面。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有改善,是否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五、师资要求与资源条件1.师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背景,具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同时,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一、引言幼儿教育是培养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而心理学在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指导幼儿教育实践,制定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十分必要。
本文旨在介绍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和要求。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了解和理解幼儿发展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的能力;2. 培养学生了解和熟悉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能力;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幼儿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应用心理学知识,设计和实施幼儿教育方案的能力;5.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以及教育观察和评估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幼儿发展心理学1.1 幼儿认知发展1.2 幼儿语言发展1.3 幼儿社会情感发展1.4 幼儿运动发展2. 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2.1 行为主义理论2.2 认知发展理论2.3 社会文化理论2.4 生态系统理论3. 幼儿教育实践与评估3.1 幼儿教学设计3.2 幼儿教学评估3.3 幼儿教育中的特殊需求3.4 家园合作与幼儿发展支持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讲座和教材阅读,全面介绍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成果。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幼儿教育问题的能力。
3. 教育观察:要求学生进行教育观察,并结合幼儿心理学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估。
4.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深入探讨幼儿教育心理学相关话题。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幼儿教育实践活动,如观察幼儿游戏,参与教学设计等。
五、教材和参考书目1. 教材:- 《幼儿发展心理学导论》- 《幼儿认知发展与学习》- 《幼儿社会情感发展与教育》- 《幼儿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2. 参考书目:- 《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导论》- 《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 《儿童与青少年行为问题》六、评估方式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考试、论文、小组项目和幼儿教育实践报告等。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建议课时数:32 学分:2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先修课程:《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一、课程性质《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开设,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学习理论,掌握学前儿童学习的内容、不同内容学习的心理机制及影响幼儿学习效率的因素,从而提高幼儿教育的效率。
该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学前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后续课程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和《幼儿游戏指导》等。
依据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及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开设该门课程。
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包括一日生活管理、组织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等,这些任务都属于幼儿教育范畴,要完成这些任务,掌握幼儿教育心理的原理是必须的。
依据幼儿学习的内容、不同内容学习的心理机制及影响这些内容学习的因素来组织课程的内容。
二、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学习理论,掌握幼儿学习的内容、不同内容学习的心理机制及影响幼儿学习效率的因素,从而提高幼儿教育的效率。
与此同时,增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和热爱。
学生应达到的具体职业能力目标:●促进幼儿知识获得的能力;●促进幼儿技能形成的能力;●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能力●促进幼儿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等学习迁移的能力●激发幼儿学习动机的能力;●促进幼儿智力充分发展与合理评价的能力;三、课程内容和要求四、实施建议(一)教材选用与编写教材选用与编写应体现专科学生的特点,既要体现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又要考虑专科学生的可接受性。
在参考以下5本教材的的基础上,作出微调,编制适宜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生学习使用的自编教材,见本课程的电子教材部分。
1.《幼儿教育心理学》,陈帼眉,姜勇,2007年第一版2.《幼儿教育心理学》,林泳海,商务印书馆,2011年修订版3.《学前心理学》,陈帼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4.《教育心理学》,皮连生,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5.《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二)教学建议1.可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在讲授过程中须密切结合幼儿教育案例,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教育心理学》是各师范专业及师范方向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
它是心理学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同时也探讨认知领域、运动技能领域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学习的具体心理学规律。
此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教育和心理学理论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结合了理论与实践。
二、课程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目标:1. 理论知识: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2. 应用能力:能够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解析学校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3. 实践联系: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现实问题,并为授课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4. 个人发展:学会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1. 理论系统掌握好教材的内容结构及学科的理论系统。
理解并掌握本学科的一些基本见解、原理和理论。
2. 研究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关注获得可靠事实的科学方法。
结合理论思考与实证研究。
3. 教育实践紧密联系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学会利用本课程中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关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现实问题。
联系个人学习生活,提高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教学设计和评价的心理学基础。
难点: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教育问题,以及对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困难的理解与应对。
五、课程评价课程评价将结合学生的课堂参与、作业完成质量、小组讨论和期末考试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六、教材与参考资料教材:《教育心理学》(根据具体选用的教材填写)参考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心理学期刊、教育心理学专业书籍、相关研究报告等。
七、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与责任教师:提供清晰的教学大纲,组织并参与课堂讨论,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及时给予反馈。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与讨论,完成作业和实践任务,主动寻求和提供帮助,尊重教师和同学。
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心理健康课程标准是指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其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问题处理能力,制定的教育课程的一些基本要求和指导原则。
以下是一些心理健康课程的标准:
1. 知识体系:课程应包含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发展、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和问题,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培养心理素质: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应对压力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态度和品格。
3. 问题处理能力:课程应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心理问题处理方法,如情绪调节、压力释放、解决冲突等,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应对心理问题,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4. 培养心理辅导能力:课程应培养学生一定的心理辅导能力,使其能够帮助他人解决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5. 实践与体验:课程应包含一定的实践教学和体验活动,如小组讨论、心理测试、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体验心理知识和技能。
6. 考核与评估:课程应设立相应的考核和评估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价和反馈,以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课程标准旨在通过系统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有效应对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024版《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目录•课程概述与目标•认知发展与教育•情感、动机与意志品质培养•学习过程与策略•智力、创造力与特殊才能培养•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技巧01课程概述与目标教育心理学定义及研究领域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与心理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
研究领域包括学习理论、认知发展、情感与动机、个体差异、特殊教育需求、评估与测量、教师心理学等。
课程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教育问题,具备初步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习观和学生观。
参考书目《教育心理学导论》(作者:XXX ,出版社:XXX ,出版年份:XXXX )。
《发展心理学与教育》(作者:XXX ,出版社:XXX ,出版年份:XXXX )。
《学习心理学》(作者:XXX ,出版社:XXX ,出版年份:XXXX )。
教材:《教育心理学》(作者:XXX ,出版社:XXX ,出版年份:XXXX )。
教材及参考书目02认知发展与教育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认知发展涉及人在知觉、记忆、思维、语言、智力等方面种种功能的发展变化。
认知发展的研究包括发展的阶段、过程、条件、机制、个体差异等各个方面。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皮亚杰认为,每个阶段的儿童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结构决定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强调了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我调节作用。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了学习、教学和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语言和文化工具在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
1.《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1.《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理解幼儿学习与教育的规律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的能力为原则,使学生具备从事幼儿教育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理解幼儿学习与教育规律的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的品德。
本门课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制约幼儿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作用。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理解幼儿学习与教育的规律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为导向,根据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设计,把导论、心理发展与差异、学习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等作为教学内容,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实施教学,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方面的能力,重点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本课程总学时26课时,各任务分配学时为5-6课时。
三、课程目标总体目标: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幼儿教育心理方面上午知识和必备的职业素养,为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岗位提供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一)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及掌握以下五方面的内容1.幼儿学习的种类、模式和幼儿学习的特殊性。
2.儿童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和自我发展的基本特点。
3.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和折中主义学习理论4.幼儿概念、技能和策略的学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学习;幼儿情商、道德与心理健康。
5.教学中幼儿学习动机与迁移;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与专业发展。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导论”,使学生对这门学科有整体的把握。
2.通过学习“心理发展与差异”,使学生为因材施教提供心理学依据。
3.通过学习“学习理论”,使学生能够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各学科流派之间的差异。
4.通过学习“学习心理”,使学生能够掌握幼儿的概念学习方法及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
5.通过学习“教学心理”,使学生掌握幼儿学习与迁移及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三)素质目标:1.具备良好的学前教育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责任感2.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计划组织能力3.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具备通过网络、期刊、专业书籍等获取信息的能力5.具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能力四、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要求56五、课程实施说明7891011(二)教学建议1.教学方法: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但应当引导学生结合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去观察幼儿认知、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等各个方面发展的规律和特征,提高学生对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2023年最新心理学课程标准
2023年最新心理学课程标准一、导言本文档旨在提供2023年最新的心理学课程标准,以帮助教育机构和教师设计和实施心理学课程,为学生提供全面和科学的心理学知识。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心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2. 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研究方法和实践的掌握;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心理学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5.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的定义与历史发展-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 心理学的专业道德与伦理2. 生理心理学- 神经系统与行为- 感觉与知觉- 认知与记忆3. 发展心理学- 儿童与青少年发展- 成人与老年人发展- 社会与文化因素对发展的影响4. 认知心理学- 研究与记忆- 思维与决策- 语言与沟通5. 社会心理学- 个体与群体行为- 感情与情绪- 种族、性别与文化差异6. 应用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组织心理学7. 实验与统计方法- 心理学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统计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四、研究评估1. 小组讨论与案例分析2. 书面报告与研究论文3.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4. 期末考试五、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结合,提倡师生互动;2. 探究性研究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3. 实验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实践与实,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以上为2023年最新心理学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教育机构和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与补充,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目标。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1.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1.1课程的性质《教育心理学》各师范专业及师范方向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以及认知领域、运动技术领域、感神态度价值观领域学习的详尽心理学规律;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教育和心理学理论水平及本质应用能力,是一门拥有必然理论性和应用性的课程。
授课对象为上述专业的本科二年级学生。
1.2设计思路本课程的既是心理学、教育学各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也为学生学习授课论、心理咨询学等课程供应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学习本课程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理论系统。
学习本课程应注意掌握好教材的内容结构及学科的理论系统。
掌握好本学科的一些基本见解、原理和理论见解,有利于理解其他详尽的事实和知识,且可使学习单纯化。
研究方法。
学习本课程应养成敬爱事实的科学态度,关注获得可靠事实的科学方法,将理论思虑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改变单纯依靠经验描述与理论思辨来解析教育问题的思虑方式。
教育实践。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亲近联系教育本质和生活本质。
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亲近联系学校的教育授课实践,可经过接触中小学工作本质,或利用录像或网络资源,学会利用本课程中学得的见解和知识,解析学校教育中的实责问题;二是亲近联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现实问题,为授课改革供应理论支持;三是联系自己学习生活本质,运用教育心理学中关于人的心理与行为改变的规律,提高个人学习的见效,改进自己的综合素质。
问题意识。
注意学与思的结合,培养问题意识,对授课内容可公布不同样建议,注意认识本学科在各个领域的前沿问题,并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广泛采集资料,睁开研究性的研究,或为研究做准备。
阅读与练习。
系统阅读教科书,有条件的可充分利用图书资料或网络资源,扩大所学内容。
教材配有练习题,学习中可独立完成这些练习,并从参照答案中获得反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1.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
1.1课程的性质
《教育心理学》各师范专业及师范方向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以及认知领域、运动技能领域、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学习的具体心理学规律;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教育和心理学理论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是一门具有一定理论性和应用性的课程。
教学对象为上述专业的本科二年级学生。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既是心理学、教育学各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也为学生学习教学论、心理咨询学等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学习本课程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理论体系。
学习本课程应注意把握好教材的内容结构及学科的理论体系。
掌
握好本学科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观点,有利于理解其他具体的事实和知识,且可使学习单纯化。
●研究方法。
学习本课程应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关注获取可靠事实的科
学方法,将理论思考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改变单纯依靠经验描述与理论思辨来分析教育问题的思考方式。
●教育实践。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
密切联系教育实际和生活实际。
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密切联系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可通过接触中小学工作实际,或利用录像或网络资源,学会利用本课程中学得的观点和知识,分析学校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二是密切联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现实问题,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三是联系自己学习生活实际,运用教育心理学中关于人的心理与行为改变的规律,提高个人学习的成效,改善自身的综合素质。
●问题意识。
注意学与思的结合,培养问题意识,对教学内容可发表不同意见,
注意了解本学科在各个领域的前沿问题,并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广泛搜集资料,开展探索性的研究,或为研究做准备。
●阅读与练习。
系统阅读教科书,有条件的可充分利用图书资料或网络资源,
扩充所学内容。
教材配有练习题,学习中可独立完成这些练习,并从参考答案中获得反馈。
2.课程目标
通过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学习的迁移理论、品德发展理论等),了解本学科领域新近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能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和自己的学习活动,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
2.1能力目标
●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根据教
育心理学原理要求进行课程和内容的教学设计,形成运用有关理论分析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
●能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和自己的学习活动,以满足学生日后
从事教育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培训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认知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绩测验的命题能力、研究能力。
2.2知识目标
●使学生构建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般原理,把
握教育教学心理的过程和方法,掌握和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框架结构、内容体系、发展历史与趋势、教育心理学的定量与质性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学与课程改革的作用。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规范的
学习以及教学的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能、品德的形成、学习策略、学习动机、教学心理、课堂学习管理、教学评价和教师心理等内容;
2.3素质目标
●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态度和技能、开放的思维
方式。
提高学生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素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展观、学习观与教学观,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形成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思考、学会学习等良好的习惯;锻炼学生理
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锻炼运用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从事教育教学科研的能力。
●有意识养成教师职业的神圣感、使命感,有追求理想教师境界的意识、价值
观和信念。
4.实施建议
4.1教材及参考资料选用
4.1.1教材选用及编写
1、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1.2参考资料选用
1、黄正夫、吴天武主编:《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出版。
2、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版。
4、连榕编著,《现代学习心理学辅导》,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史莱文[美],教育心理学,中国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7. [美]Robert J.Sternberg著、张厚粲译:《教育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8. [美]Robert E.Slavin著/姚梅玲译:《教育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9. [美]罗伯特·斯莱文著,姚梅林等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
10.吴庆麟主编:《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2教学建议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
因此,它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基础,并对教育教学实际具有一定的了解。
4.2.1教学条件和环境
●多媒体教室
●PPT、DVD音像材料等教学软件
●其他教学需要工具或实物
4.2.2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与探究学习。
对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问题,可充分利用学生的
已有经验,探究最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
●课堂观察与案例分析。
可让学生观摩教师的课堂教学录象,或带领学员深入
中小学课堂教学实际听课,并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所观摩课程的优劣。
●研究性学习。
可要求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自主查阅文献、自主进行实验等,
并最终提交一篇基本符合教育心理学研究规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论文。
●整合信息技术。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生动形象的信息,增加学生的感性
认识。
充分利用互联网以及教育心理学实验室,促进学生进行交互性学习和网上学习。
4.3学业评价
教学测评以课程和教学目标为依据,兼顾课堂表现、考试、作业等形式,满分为100分。
1、采取书面作业为主,小组合作作业结合的形式,共4次。
2、期末一般采取闭卷考试的方法进行考核。
3、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观察记录、课堂讨论以及出勤。
4.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多媒体课件,通过搭建起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课程训练平台,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
利用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带领学生进行试验和见习,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研究心理学的兴趣。
带领学生深入中小学课堂见习听课,并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所观摩课程的优劣。
积极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提倡课程资源的多元化开发。
包括:
文本资源:图书(包括教材)、报刊、照片、图表。
音像资源:电影和电视节目、录像、VCD。
实物资源:图书馆、阅览室、多媒体设备(网络、电视、广播等)、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