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彝族刺绣文化研究

彝族刺绣文化研究

立项的必要性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300字以内)彝族刺绣工艺,是彝族四大民间传统手工艺(漆器、金银器制作、服饰刺绣、擀钻)之一,是我国民族民间工艺的杰出代表。

有了“刺绣”的装饰,古朴的彝族成为了世界民族服饰文化中最耀眼、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经典之作。

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资源,彝族刺绣工艺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

在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与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如何帮助彝族群众继承好“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70Ⅶ-13)”,实现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主要的研究开发内容及研究路线(300字以内)1、深入彝族刺绣文化与彝族群众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文化心态、宗教观念等之间的关系,深刻立即彝族刺绣文化内涵。

2、做好彝族刺绣能手的发掘和培养,克服彝族刺绣工艺后继无人的困难。

3、探索彝族刺绣品牌化路线的开发战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

主要关键技术及经济指标(200以内)关键技术:1、“黑、红、黄”三原色的运用;2、纹案象征:日月、山河、牛角、彩虹等等;3、工艺手法:垫绣、引绣、缠针、乱针、长短针等与挑、压、镶等工艺结合。

主要手法有挑花、贴花、锁花、盘花等。

经济指标:现有工作基础和条件(200字以内)1、依托彝家新寨建设和乡镇成人技术培训学习,打造彝族刺绣文化基地;2、彝族妇女富余劳动力;3、市场对传统彝族刺绣的需求。

项目的创新性和先进性(300字以内)彝族刺绣项目建设对于当地的人文经济将带来极大影响,不但能培养起一批彝族妇女绣手,解决就业问题,提高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生活质量,让彝族妇女实现不走出家门就能发展家庭经济;还能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提高我区民族文化传播力。

彝族调研报告

彝族调研报告

彝族调研报告彝族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彝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俗。

本次调研的目的旨在了解彝族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社会发展情况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便更好地推动彝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调研结果1. 彝族的历史背景彝族是中国民族中历史悠久的族群之一,有着自己的独特文化传统。

据调研数据显示,彝族起源于远古时代,曾经建立过独立的国家和政权。

2. 彝族的文化特点彝族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包括舞蹈、音乐、绘画和建筑等方面。

彝族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苗年等,有着独特的仪式和庆祝活动。

彝族人民特别重视祖先的崇拜和家族的纠扯。

3. 彝族社会发展情况彝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人口素质较低,发展资源有限。

彝族人民主要靠农业为生,但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传统的农耕方式,农业产能低下,农民收入难以提高。

教育和卫生条件也相对落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彝族地区的发展。

此外,彝族的传统信仰和生活方式也存在一定的束缚,不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

4. 彝族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彝族地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教育和卫生问题。

经济发展方面,彝族地区需要开发和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推动农业现代化,培育新的产业。

教育和卫生方面,政府应加大投入,改善教学设施和医疗条件,提高彝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彝族地区还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

四、结论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彝族地区的支持和帮助,推动彝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彝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五、建议为了促进彝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我建议政府采取以下措施:1. 加大对彝族地区的投入,改善教育和卫生条件,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2. 支持彝族地区发展农业产业,推动农业现代化;3. 加强对彝族地区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弘扬彝族文化传统;4. 建立健全的产业链,培育和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5. 加强对彝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提高人民素质和技术水平。

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以多元的文化形态而闻名于世界,而彝族文化是其中的一份瑰宝。

自古以来,彝族人民就以“自有民族文化,自有民族世界观”为信仰,一路走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但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文化灵魂。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传统服饰彝族传统服饰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彝族的传统服饰结构复杂且花样繁多,不仅仅是外形美观,还含有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内涵。

彝族的服饰种类主要有上衣、下装、颈饰、手饰等,每种服饰都有其独特的造型和颜色,代表着不同的人物、地域和意义。

比如,女孩子的分家不能穿着红色的上衣,丧礼上不能穿着黑色的衣服,这些小细节都是彝族传统服饰的标志,代表着彝族人民“观念的集中表现”。

如今,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传统服饰逐渐被淡忘,像许多的彝族少年就只知道西服皮鞋,不知道这份传统的骄傲与精华。

然而,传承和弘扬这样一份文化遗产是我们彝族子孙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欲了解彝族文化,传统服饰将是一扇门槛。

二、传统音乐舞蹈彝族的音乐舞蹈也是其文化传承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在彝族音乐中,常使用许多注重韵律的传统乐器,如铜鼓、芦笙、箫等。

而且,彝族的音乐和舞蹈具有丰富的神话和传说色彩,均与人的生态环境、宗教信仰和祖先崇拜有密切关系。

从红军长征的胜利之路,到彝族传统婚礼的“加月亮”,从历史上诸多文化名人如唐楚峰、饶雪漫的心灵故事,到巨星歌手杨洪基等传媒文化人士相继诠释的彝族文化小品,彝族音乐以诗一般的意境留麟于世,向世人展示着生命中的美好。

三、传统文化彝族文化是一种多层次的价值观和功能体系,集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医学、婚姻习俗和社会管理等为一体,形成了具有浓烈独特的文化体系。

这种文化的核心是“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

这就是说,彝族文化的基础是敬畏自然,与之和谐共处,以满足人类的需要。

彝族文化充满着对物质和精神层面的追求,对于生命的尊重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不同文化和思想观念合理整合而成的生活方式。

四川彝族传统乐器马布的“乐器学”与“非遗”文化语境研究

四川彝族传统乐器马布的“乐器学”与“非遗”文化语境研究

四川彝族传统乐器马布的“乐器学”与“非遗”文化语境研究引言四川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乐器文化也是其重要的文化表现之一。

而马布作为四川彝族传统乐器之一,是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马布作为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乐器学”和“非遗”文化语境两个方面对四川彝族传统乐器马布进行研究,以探讨其在文化传承和乐器保护方面的重要性。

一、马布的历史与演奏特点马布是彝族传统乐器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其主要由马皮、竹子和木头制成,具有独特的音色和韵律。

马布的演奏方式主要是用手或者鼓槌敲击马布的马皮表面,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

在古代,马布是彝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乐器,被用于祭祀、庆典和日常娱乐活动中。

二、马布的“乐器学”研究1. 马布的音色和制作工艺马布的音色清脆悦耳,具有浓厚的彝族文化特色。

其制作工艺含有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如马皮的选材和处理、竹子和木头的选择以及制作工艺等,都是彝族乐器制作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马布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形式演奏马布需要丰富的节奏感和音乐素养,演奏者需要熟练掌握马布的演奏技巧,才能表现出其独特的音乐魅力。

在音乐会或者演出中,马布的演奏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3. 马布的教学与传承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马布作为彝族传统乐器的传承面临许多挑战。

为了推动马布乐器学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加强对马布的传统教学和培训,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马布乐器的研究和创新,以促进其在当代音乐演奏中的传承和发展。

三、马布的“非遗”文化语境研究1. 马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为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马布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非遗文化保护工作的推进,马布的非遗价值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加强马布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对于推动彝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马布的现代传播与演绎在当代社会,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传媒技术的普及,马布的文化价值也得到了更多的发挥和传播。

四川彝族传统乐器马布的“乐器学”与“非遗”文化语境研究

四川彝族传统乐器马布的“乐器学”与“非遗”文化语境研究

四川彝族传统乐器马布的“乐器学”与“非遗”文化语境研究马布是四川彝族传统乐器中的一种,它是彝族文化中具有重要价值的非遗传统乐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马布乐器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对于马布乐器的“乐器学”与“非遗”文化语境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四川彝族传统乐器马布进行相关研究,探讨其在非遗文化语境中的意义和影响。

一、马布乐器的发展历史马布是彝族传统乐器中一种独特的弦乐器,它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数百年前。

马布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它的音质清亮悦耳,能够表达出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内涵。

在彝族的宗教仪式、婚丧嫁娶以及节庆活动中,马布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音乐伴奏乐器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马布乐器的传承也不例外,很多制作和演奏马布的技艺渐渐失传,这使得马布乐器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变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马布乐器这一非遗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二、马布乐器的文化意义1. 马布乐器与彝族文化马布乐器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彝族传统和文化内涵。

在彝族的日常生活和宗教仪式中,马布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民族精神和情感的表达工具。

马布乐器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彝族文化的象征和标志,它承载着彝族人民的文化记忆和情感交流。

2. 马布乐器与非遗传统三、马布乐器的保护与传承1. 加强研究和调查2. 弘扬传统文化价值观在当今社会,随着文化的多样性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我们需要积极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马布乐器这一非遗文化。

通过举办马布乐器的演出、展览和比赛等活动,可以增强人们对马布乐器的认知和理解,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 培育新一代传承人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马布乐器这一非遗文化,我们需要培育一批具有传统文化观念和专业技能的新一代传承人。

通过建立马布乐器的传统技艺学校和工作坊,培养和选拔优秀的马布乐器制作和演奏人才,可以为马布乐器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彝族民俗调研报告

彝族民俗调研报告

彝族民俗调研报告彝族民俗调研报告一、选题背景彝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彝族民俗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彝族历史、民族心理特点和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窗口。

因此,本课题选择调研彝族民俗,旨在深入了解彝族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二、调研目的1. 了解彝族民俗的基本概况;2. 了解彝族民俗的发展现状;3. 分析彝族民俗保护与传承的问题与对策。

三、调研方法1. 实地调研:走访彝族聚居地,观察当地的民俗活动和仪式;2. 口头访谈:与彝族老人和当地居民进行深入交流,听取他们对彝族民俗的理解和看法;3. 数字化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广泛了解彝族民间习俗的特点和变化。

四、调研结果1. 彝族民俗的基本特点彝族的民俗文化以村寨、家族为核心,以耕作、畜牧为生活基础。

他们有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如彝历新年、剪纸节、火把节等。

彝族人民重视婚姻家庭的传统观念,例如“夫妻之间,和为贵”,并保留了许多独特的传统婚礼习俗。

2. 彝族民俗的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些彝族民俗逐渐衰退。

许多年轻人转而追求现代化生活方式,不再重视传统文化和民俗的传承和保护。

此外,一些彝族地区的民俗活动受限于环境和城市化的压力,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和展示。

3. 彝族民俗的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彝族民俗文化,我们建议以下几点措施:(1)加强彝族民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彝族人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支持彝族地区的民俗博物馆和文化展览,展示和传承彝族的传统文化;(3)加强对彝族传统仪式和节日的保护,保持其原貌和习俗;(4)加强对彝族年轻一代的教育,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兴趣和热爱。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对彝族民俗的调研,我们发现彝族民俗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但也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困境。

我们应当重视彝族民俗的传统和传承,通过不断的宣传和教育,弘扬彝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彝族民俗,使之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彝族刺绣调研报告

彝族刺绣调研报告

彝族刺绣调研报告彝族刺绣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意义彝族刺绣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彝族刺绣的制作工艺、艺术特点以及保护与传承情况,加深对彝族文化的认识并为相关保护措施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和访谈等方法。

1.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期刊和网上资料,了解彝族刺绣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

2. 实地调查:选择彝族聚居区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彝族刺绣的制作过程以及工艺技术。

3. 访谈调查:与当地彝族刺绣制作技师和传承人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传承情况、对刺绣的理解以及所面临的困境。

三、调研结果1. 刺绣工艺特点:彝族刺绣采用丝线、棉线等材料,以缠绕、镂空、补缀等技法进行制作,刺绣图案以纹样丰富多样和色彩鲜艳为特点,寓意丰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2. 刺绣传承现状:目前,彝族刺绣的传承情况较为不容乐观。

许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刺绣的传统手艺,导致刺绣技艺的传承面临严重困境。

3. 刺绣保护措施:为了保护彝族刺绣这一珍贵遗产,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刺绣传承人的培训和支持力度,鼓励年轻人参与传统手艺的传承。

其次,加强相关刺绣技艺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建立刺绣资料库,提供给有需要的人进行学习和研究。

此外,可以通过设立专业刺绣类的培训机构,吸引更多的学员参与刺绣的学习与传承。

四、调研结论彝族刺绣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然而,当前彝族刺绣的传承形势不容乐观,亟需加大保护和传承的力度。

政府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加强对刺绣传承人的培训和扶持,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使彝族刺绣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世。

彝绣调研报告

彝绣调研报告

彝绣调研报告彝绣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彝绣是中国彝族传统手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艺。

彝绣在彝族文化中起着重要的角色,是彝族人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为了更好地理解彝绣的传承、发展以及当前的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彝绣调研。

二、研究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彝绣的传统技艺、传承方式、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通过调研,我们希望为保护和传承彝绣文化提供参考建议。

三、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彝绣的历史和发展过程。

2. 实地调研:前往彝族聚居地,与当地彝绣工艺师和传承人面对面交流,观摩彝绣制作过程。

四、研究内容1. 彝绣的历史和发展:彝绣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彝族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变迁,彝绣的技艺和图案也逐渐发展和演变。

2. 彝绣的传承方式:彝绣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口耳相传和师徒传承。

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受到了教育和市场化的冲击,传承面临困难。

3. 彝绣的发展现状:受到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彝绣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传统的彝绣制作工艺逐渐落后,市场需求也减少。

4. 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彝绣的传承面临着现代化、城市化的冲击,年轻一代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许多优秀的彝绣工艺师也面临经济利益的考量。

五、调研结果1. 彝绣的传统技艺仍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承,但面临着人才缺失和传承空白的问题。

2. 彝绣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旅游业和非遗保护政策的支持,但需要更加系统和全面的保护措施。

3. 彝绣产品的市场需求有所下降,需要进行创新和宣传,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六、调研建议1. 加大对彝绣传统技艺的保护力度,培养更多的彝绣工艺师和传承人。

2. 提供更多的彝绣培训班和工作坊,吸引年轻人参与,让彝绣走进校园和社区。

3. 推动彝绣产品的品牌化和市场化,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4. 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出台,为彝绣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保障。

七、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彝绣的传承、发展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保护管窥

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保护管窥

黔西北彝族在步入21世纪的发展征程以来由于受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大潮的强烈冲击彝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遇着日益严重的危机保护和抢救这些遗产已成为当下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出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标志着人们已经意识到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逝的严重性。

地方政府和民间机构纷纷行动起来制订法规清理普查申报遗产筹措资金抢救开发紧急呼吁一场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浩大工程在我国各地区如火如荼地展开。

黔西北这块彝族文化深厚的土地在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的助推下涌现出彝族撮泰吉、彝族漆器髹饰技艺、铃铛舞等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那些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彝族民间口头文学、异彩纷呈的表演艺术各种歌舞、原滋原味的民俗信仰各种祭祀活动、彝族“蜂子神”、风格迥异的彝族民间工艺等一系列彝族非物质文化仍然在现代化进程中濒临着消亡的命运抢救和保护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深远而任重道远。

一、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保护管窥安静葛继红石柳江毕节学院中文系贵州·毕节551700摘要黔西北彝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淀出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自身的个性特征立足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提出保护意见和建议对于当前保护和传承彝族非物质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考中国分类号C912.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59201001-0112-05ViewsonProtectionofIntangibleCultu ralHeritagesinNorthwestofGuizhouANJingGEJi-hongSHILiu-jia ngTheChineseDepartermentofBijieUniversityBijieGuizhou5517 00ChinaAbstractInthepracticeofproductionandlivingtheYiPeople innorthwestofGuizhouhaveaccumulatedcolorfulintangiblecultura lheritagesandformedtheiruniquecharacteristics.Thispaperstandin gfromthepresentsituationsofthenon-materialculturalheritagesofY iPeopleinNorthwestofGuizhouandfromthestandpointofpromotin gthenationalcultureacceleratingthedevelopmentofsocialeconomy givessomeidealsandsuggestionstoprotecttheseheritages.Ithasani mportantreferencevaluefortheprotectionoftheYiPeoplesintangibl eculturalheritages.KeywordsNorthwestofGuizhouintangiblecultu ralheritagesthoughtsaboutprotection收稿日期2009-12-11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课题“黔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085H0382009年度毕节学院科研基金项目20091009。

四川彝族传统乐器马布的“乐器学”与“非遗”文化语境研究

四川彝族传统乐器马布的“乐器学”与“非遗”文化语境研究

四川彝族传统乐器马布的“乐器学”与“非遗”文化语境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四川彝族传统乐器马布是一种独特的民族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马布在彝族传统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马布这一非遗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挑战。

彝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马布作为彝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价值。

通过对马布的研究和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彝族的传统文化,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从乐器学和非遗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四川彝族传统乐器马布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历史渊源、制作工艺、演奏技巧以及在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还将就非遗保护与传承等问题进行讨论,为未来关于马布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部分的完整内容请看下文。

1.2 研究意义马布作为四川彝族传统乐器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特色。

对马布进行“乐器学”与“非遗”文化语境研究,既有利于深入了解彝族传统音乐文化,也有助于探讨乐器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与意义。

通过对马布的历史、制作工艺、演奏技巧等进行系统研究,可以揭示其在彝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促进对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乐器学视角下的马布研究可以为乐器分类、演奏技巧传承、乐器文化的挖掘与传播等方面提供有益启示,对于拓展乐器研究领域、推动乐器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探讨马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有助于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尊重,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与实施。

对马布的“乐器学”与“非遗”文化语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 正文2.1 马布的历史与文化渊源马布是四川彝族传统乐器之一,起源于彝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马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据传马布最早是彝族先民利用山间竹子和动物皮制作而成,用于祭祀活动以及日常生产劳作中的伴奏乐器。

在彝族的传统文化中,马布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论贵州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论贵州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威胁 。
则妻后母 ”的 “ 转房 ”婚制 、“ 言语 多好譬类 ”的语言 习惯 等 ,均 与后 来彝族 的风俗 习惯极其相 同。{ 1 1 现代彝族主要分 布在云南 、四川 I 、贵 州及广西 的隆林 、睦边等地 ,共有 自称
纳 苏 、迷 撒 、尼 苏 、聂 苏 、撒 尼 、撒 摩 、腊 鲁 、阿 西 、阿 哲 、 诺苏等二十五个支系 , 具有源远流长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我 们 以贵州彝族为主要调查研究对象 , 深入 了解 贵州彝族非物 质文化保护情况 。 贵州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特点 是 民族性 。 少数 民族 总是 “ 强调一些有 别于其他 民族 的风 俗 习惯 ,生 活 方 式 上 的特 点 ,赋 予 强 烈 的感 情 ,把 它升 华为代表这 民族 的标志 ” ,各 民族 的成员在其 一生中都要受 到本 民族文化制度 的深刻影 响, 不管是生老病 死还 是婚丧嫁 娶都要遵 守本 民族 的习惯和制度 。同样 ,各个 民族在 非物质 文化 的内容 、 形 式等方面会体现 出浓 厚的本 民族特色 。 贵州 彝族 也 例外 , 比如威 宁县的彝族 戏剧撮泰 吉就 是其特有 的 ,体 现 了彝 族 民 间调 解 的 民族 性 。贵州 彝族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是 以其 民族 习惯和传统为基础 的, 体现 了本 民族在长 期的 生产和生活过程 中所形成 的文化 内容和特点 , 具有很 强的民 族性特征 。 二是地域性 。 一个 民族 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 由于其所 处的
2 0 1 4年 1 月
论贵州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王 华
( 贵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 州 贵阳 5 5 0 0 2 5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内容提要] 贵州彝族有着丰富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 , 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 富和物质财富 , 但是面临着流 失、 毁损的危险 。 应 当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法律的规定,建立多层保护机制,切实保护 彝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对贵州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进行保护,对传承人制定具体 的保护措施,对侵犯彝族非物 质文化遗产权 利 的行 为 进 行 法 律 救 济 。 [ 关键 词] 贵州彝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 策 [ 中图分类号] GI 2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0 0 8 . 7 4 2 7( 2 0 1 4 )0 1 . 0 0 8 2 . 0 2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 已于 2 0 1 1 年 6月 1 H施 行 ,这 是 中 国特 色 社会 主义 政 治 、经 济 、社 会 、文 化 四位一体战略布局 中颁布的一部重要法律 , 体现 了党和 国家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的高度重视 , 彝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 然也是保护 的重要部分 ,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彝族人 民的 生命记忆 、智慧的结晶、创造 力的精神源泉 ,也是世界文化 多样性 的生动展现 。 彝族源 自古羌人 , 在史籍中又称为 氐羌, 是 中 国最 古 老 的 民族 群 体 之 一 , 也是 藏 缅 语 支 诸 族 共 同 的源 头。 彝 族 先 民 的部 落 虽 然 分 散 而 繁 多 , 却 都 同属 于 氐羌 系 统 ; 与此 同时 , 文 化的传承 关系也证 明了古代 的氐羌族群是彝族 支诸族和彝族 的源头 。《 后汉书 ・ 西羌传 》中描述 了古羌人 的多种殊俗 ,其 中,“ 以父名母姓为种号 ”的命名制 , “ 父殁 个特定生态环境 , 为 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形成 了自身的地 域特色文化 。比如像大方县 的彝族漆器工艺 , 具有很高的艺 术 价 值 ,独 树 一 帜 。 三 是历史性 。 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一种历史 积淀 的结果 。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具有深厚 的历史渊源 。 非 物质文化在今 日之所 以能够被称为遗产 , 就与文化 的这种历 史积淀性有关 。 因此 ,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一种历史的产物, 是人们在历史进程 中不断积累 , 并通过 口头或书面 的形式而 传 承下 来的, 当然 非物质 文化遗产 的保护更 多的是强调依靠 口头形 式传承 的文化 。非物质文化 的历史性包含两层含义 。 彝族非物质文化 的历史性 , 决定 了彝族非物质文化 的保护成 为一个时代记 录和反映 一个 民族在特 定时代所取 得的文化 成就 的必然要求 。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历史性 , 一方面是 指 它是一种 历史产物 。 遗产 本来指 的是从历史 上延续下来 的 物 。非物质 文化之所 以能够作为遗产来看待 , 就是 因为它具 有悠 久的历 史,是从历史上延续、继 承下来的,而不是在现 代 社会 里创造 出来 的。 如彝族 的铃铛舞 , 就是远 古时期 为了 祭祀 战争中的亡灵而举行 的仪式 , 具有上千年 的历史 。 彝族 撮泰吉最早在距今 已有一千 多年 的菏泽 时期就 已经 出现 。 彝 族 打 歌 已有 两千 年 之 久 。[ 2 1 二、贵 州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贵州彝族历 史文化悠久 , 源远流长 , 产 生出绚 丽多姿 的 非物质 文化遗产 ,如威宁 的撮泰吉 ,大方 的漆器技 艺、赫章 的铃铛舞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更有数不胜数 的民间文 学、音乐舞蹈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 贵州彝族 的非物质文 化 遗产保护面 临严峻挑战 ,其传承受到工业化、城镇化 、移 民、环境恶化、过度旅游和其他 导致 文化 统一化 因素 的严重

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模式浅谈

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模式浅谈

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模式浅谈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区。

彝族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如传统服饰、音乐舞蹈、宗教信仰等。

然而,由于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的影响,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将从彝族传统文化的特点、传承现状、保护模式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彝族传统文化的特点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彝族有许多特点。

彝族传统文化在以下几个领域尤为突出:1. 服饰文化。

彝族传统服饰以“六异”为特点,即不同等、不同色、不同形、不同绸、不同花、不同款。

彝族的服饰富有特色,充满了文化内涵,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音乐舞蹈。

彝族人民善于创作和演绎音乐舞蹈,在节日、婚礼等场合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彝族的舞蹈舒展大方、华丽多彩,显得生机勃勃,给人以美的享受。

3. 宗教信仰。

彝族人民信仰多元,有本土宗教、佛教、基督教等。

彝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节日,体现了其独特的信仰和文化,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彝族人转而去追求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的传承逐渐失去了基础。

1. 土地流失和迁徙。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彝族人离开故土,前往城市寻找发展机遇。

这种迁徙和土地流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流失和断层。

2. 社会结构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传统的社会结构正在被打破,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不断涌现,这使得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变得更加困难。

3. 教育问题。

彝族传统文化教育和教学资源相对匮乏,而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需要有良好的教育基础。

逐渐缺乏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年轻一代逐渐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

三、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模式为了保护彝族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尝试不同的保护模式。

以下列举几种可能的保护模式:1. 建立文化保护基金会。

借鉴国外文化保护的经验,成立文化保护基金会,为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彝族的调研报告

彝族的调研报告

彝族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彝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状况调研一、引言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主要集中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份。

作为中国独特的民族群体,彝族拥有独特的语言、服饰、民居、传统节日等文化元素,深受研究者的关注。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彝族文化的传承状况、发展现状及其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态度和行动。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彝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进行了深入了解。

三、调研结果及分析1. 彝族文化的传承状况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我们了解到,彝族的文化传承工作较为保守,主要通过家庭传承和长辈的言传身教实现。

许多彝族家庭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将传统知识、技艺、价值观等代代相传。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年轻一代渐渐疏离了传统文化,导致彝族文化遗失的趋势。

2. 彝族文化的发展现状彝族的文化发展目前呈现积极向上的趋势。

在彝族地区,政府和社会各界重视彝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一些非政府组织和个人也积极参与到彝族文化的传承传播中,促进了彝族文化的多样发展。

3. 彝族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态度和行动调研中了解到,大部分彝族人对传统文化保护抱有积极的态度和行动。

他们积极参加传统文化的活动,包括传统节日庆祝、民俗表演等,努力传承和发扬彝族特有的文化。

同时,他们也拥护相关政府制定的保护政策,主动加入相关组织,积极参与文化传承的各个环节。

四、结论与建议彝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一些挑战,但总体上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势。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彝族文化,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对彝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包括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和开展相关课程设置。

2. 组织更多的文化交流和展示活动,增加大众对彝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3. 制定更多有针对性的保护政策,鼓励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承工作中。

4. 提升彝族文化的市场价值,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经济支持。

凉山彝族口弦综述

凉山彝族口弦综述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62凉山彝族口弦综述范嘉琴(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摘要:作为凉山彝族重要的民间乐器之一,凉山彝族口弦不仅历史悠久,是凉山彝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

本文通过对关于凉山彝族口弦的文章进行综合分析与概括,旨在发现其研究的现状以及不足之处。

关键词:凉山彝族;口弦;综述一、深情的凉山彝族口弦(一)关于口弦口弦又称口弦琴、口簧、吹篾、口篾等,形制多样,历史悠久,在我国的大部分地方都流行,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乃至其他国家及民族都有口弦,比如印度、德国、泰国等等。

它可以独奏、合奏、齐奏或为歌舞伴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产劳动中、艺术、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口弦的品种较多,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有竹制和金属制的口弦;因演奏方法的不同,有用手指弹拨和用丝线抻动的口弦;根据簧片数目的不同,又有单片弦和多片弦。

除了在形制和制作方法上颇具特色外,口弦在其演奏方法上也非常别致,其演奏方法有用手指拨动和抻动两种,分别流行于不同的地区。

如在我国的傣、拉祜、哈尼、景颇、佤、苗、回、蒙古、达斡尔、鄂温克等民族,流行的是手指弹拨的口弦;高山族流行的是抻动的口弦;彝、纳西、僳僳和白族,则两种口弦都流行。

此外,各少数民族,对口弦都有自己的称呼,如傣族叫“拜”,僳僳族叫“玛哥”,锡伯族叫“玛肯”,白族叫“毕协”,景颇族叫“掌共”,佤族叫“合朗”,拉祜族叫“阿沓”,羌族叫“阿珠”,独龙族叫“芒锅”等。

(二)关于凉山彝族口弦口弦在凉山彝族地区称为“洪货”或“弄果”,主要有竹制和铜质两种,但现在大多流行的是铜质口弦,簧片有一片至五片不等,簧片片数越多则弹出的乐曲越复杂,反之则越单调,其中最流行的是三片簧口弦,演奏方法为弹拨,小巧玲珑,携带方便,音域宽广、音色柔和、音质清脆,能抑扬顿挫地表达各种情感,因而深受凉山青年男女的喜爱。

凉山彝族有彦语说:“口弦是治疗思念母亲的良药,笛子是医治怀念父亲的良方”,对凉山彝族人民来说口弦不仅仅只是一件乐器,更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思念时的寄托、是日常生活的真实流露,是美好爱情的表达与传递,在漫长的岁月里,默默地陪伴着凉山彝族人民,述说着他们内心的苦与乐,为凉山彝族民间乐器之瑰宝,有的乐手通过口弦互相交流心声,有的青年男女还通过口弦的“语言”向情人表达爱恋,相约幽会。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各 国的欢 迎 , 明了非 物 质文化 遗 产 的 价值 顺 应 了当今各 国 的需 不 明确 , 证 因此 大 多 数 地 方 没 有健 全 或 专 门从 事 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要 , 合 各 国的共 同利益 , 是人 类 文化 发 展史 上 一个 重 要 的事 研 宄 保 护 与 管 理 机 构 , 没有 制 订 统 一 的评 价 标 准 体 系 , 种 符 这 也 这 件 , 志 着全 世 界从 此对 保 护 非物 质文化 遗 产 有 了共 同的认 识 。 标 状 况 势 必 影 响 到 对 彝 族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认 定 和 普 遍 价 值 的
推动彝族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与研 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 关键词 】 彝族 非物质文 化遗产 现状 保护对策
在 经 济 全 球 化和 文 化 趋 时化 的背 景 下, 彝族 非物 质 文 化 遗 内部各种 群体层面上的人群而 言,“ 自觉 ” 程度是不一样 的, 从 产 受 到 前 所 未有 的冲 击 。 如 : 去 普 遍 见 到 的 彝 族 民间 口弦 目前 来 看 , 识精 英 层 面 上 的人 群 认识 是 比较 统 一 的 , 例 过 知 文化 自觉
但 弹奏 , 现在只能在高山农 村偶尔见 到; 被称为彝族 “ 木器艺术 行 为 也 是 比较 强烈 的, 处 于 领 导层 面 上 的人 群 内部 的认 识 是
之乡” 的美姑县候果莫乡会木器雕 绘艺术 的民间艺人 已很 少;
参 差 不 齐 的 , 至 有 些人 对 文化 自觉 行 为 持 抵 触 或 反 对 态度 ; 甚
无 意问剥夺了彝族 民间社会传承 本土文化的权利, 使节 日变成
彝 族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的保 护工作 还 没 有 形成 全 民 族的 共 同 大会 , “ 使 民俗 ” 成 “ 变 官俗 ” 例 如 : 族 原 生 态 的傩 戏 “ 人 。 彝 变 认识 . . 文化 自觉 , 是对 本 民族 文化 的 认识 、 究 、 掘 、 理 、 研 挖 整 宣 戏 ”( 语称 为 “ 泰 吉 ”) 是 彝族 重 要 的信 仰 民 俗 , 彝 撮 , 以前尽 管 传 、 扬 发 展 的行 为 和 过 程 , 把 文 化资 本发 展 为 价 值 资本 , 弘 是 并 不 那么专 业 , 充 满 原始 气 息 , 了解 彝 族 古代 历 史 文化 的 重要 但 是 转 化 为 经 济 资本 的 行 为 和 过 程 。 总体 上 来 看 , 民族 对 自己的 载体 , 彝 具有 很高 的文化价 值和 艺 术价值 。 一些 政 府 部 门、 家、 但 专 传 统 文 化 的 态 度 己 从盲 目状 态 逐 渐 进 入 到 自觉 状 态 , 对 民 族 学 者为 了让其 更 加 专业 化 、 范化 、 场化 , 但 规 市 在改 编 过 程 中 加 入

凉山州级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凉山州级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四川省西南部,是我国彝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富多样的地区之一。

凉山州级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记录着这个地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着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对凉山州级第六批非遗项目名录进行全面评估,以便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

一、凉山州级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1. 彝族古歌:彝族古歌是传统的口头文学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些古歌载誉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勇敢,记录了他们的历史和传统。

不仅如此,彝族古歌还融入了彝族人民对自然、生活、爱情等方方面面的理解和情感,是彝族文化的珍贵遗产。

2. 彝绣艺术:彝绣是彝族妇女用来装饰自己、家庭和社区的重要手工艺品。

在彝族传统观念中,绣品是妇女的象征,也是家庭美好生活的象征。

彝绣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在工艺上精湛,更在文化传承和情感交流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 彝族传统医药:彝族传统医药融合了丰富的草本药物知识、针灸、推拿等疗法,形成了独特完整的医疗体系。

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体现了彝族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理解,更是对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智慧总结,对于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关于凉山州级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凉山州级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中的这些非遗项目,不仅代表了彝族文化的传统和特色,更承载了彝族人民对自然、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理解和感悟。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对于传承、弘扬和发展彝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些非遗项目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如何在当代社会中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何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的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的重要课题。

三、总结和回顾凉山州级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中的彝族古歌、彝绣艺术、彝族传统医药等项目,无论是在历史渊源还是在文化内涵上,都具有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价值。

彝族漆器调研报告

彝族漆器调研报告

彝族漆器调研报告调研目的:对彝族漆器进行调研,了解其历史、工艺、传统和现代的发展情况,探讨其文化意义和市场前景。

调研方法:通过文献查阅、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调研。

一、彝族漆器的历史彝族漆器起源于古代彝族人民,其历史悠久。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彝族人民就开始使用漆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彝族漆器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艺。

根据考古发现,彝族漆器在商代和西周时期达到了鼎盛。

二、彝族漆器的工艺1. 原材料:彝族漆器的制作主要使用自然栽培的漆树,特别是黑漆树。

黑漆树的树脂作为主要材料,经过特殊处理后可以用于制作漆器。

2. 制作工序:彝族漆器的制作过程繁琐,包括原材料处理、基础制作、粘合、装饰和抛光等多个环节。

3. 特色技艺:彝族漆器以其独特的雕刻技法而闻名。

彝族工匠善于利用凿子、刀子、铲子等工具进行精细雕刻,创造出精美的纹饰和图案。

三、彝族漆器的传统和现代发展1. 传统价值:彝族漆器在彝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吉祥和祈福的象征。

它常被用于婚嫁、祭祀和重要节日等场合。

2. 现代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彝族漆器也逐渐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一些彝族传统漆器工匠通过创新设计和推广,让彝族漆器走近了现代消费市场。

四、彝族漆器的文化意义彝族漆器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品,更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彝族人民传承和表达文化的方式,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理解。

五、彝族漆器的市场前景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需求的增加,彝族漆器的市场前景广阔。

彝族漆器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湛的技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

此外,在旅游业的推动下,彝族漆器也得到了更多的曝光和销售机会。

结论:彝族漆器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随着时代的变迁,彝族漆器已经与现代生活相结合,逐渐开拓了消费市场。

展望未来,我们对彝族漆器的发展充满信心,并期待它能够在国内外市场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彝族(撒尼人)刺绣工艺研究文献综述

彝族(撒尼人)刺绣工艺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 李月露
作者机构: 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031
出版物刊名: 艺术生活
页码: 28-31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2期
主题词: 彝族;撒尼人;刺绣工艺;研究综述
摘要:彝族(撒尼人)刺绣工艺历史悠久,技法独特,纹样色彩丰富多样,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来受阿诗玛文化研究学者的重视。

笔者根据目前掌握的文献资料,从历史性研究、应用范围研究、纹样题材研究、构图色彩研究、象征意义与内涵文化的研究、刺绣技法、传承发展等方面,就国内对撒尼人刺绣工艺的研究进行述评和展望,并提出新的研究视角,为今后此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彝族漆器调研报告

彝族漆器调研报告

彝族漆器调研报告彝族漆器是云南彝族传统手工艺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具有浓郁的彝族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工艺风格。

为了更好地了解彝族漆器的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我们进行了调研,并整理了以下报告。

一、彝族漆器的发展历史彝族漆器有着悠久的历史,追溯至距今约20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彝族漆器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装饰内容而备受赞誉,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风格,成为彝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彝族漆器的特点1. 原材料丰富:彝族漆器的原材料主要包括漆器木材、漆器漆和漆器装饰等。

彝族地区盛产漆树,木材质地坚硬,适合制作漆器。

漆器漆是从漆树中提取而来,具有抗菌、耐腐蚀等特点。

漆器的装饰包括彝族传统图案、彩绘和雕刻等。

2. 制作工艺精湛:彝族漆器制作工艺包括木胚制作、刨丹、镶嵌、刮漆、雕刻、彩绘等一系列步骤。

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繁琐的加工,才能制作出精美绝伦的彝族漆器。

3. 装饰丰富多彩:彝族漆器的装饰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彝族传统的自然图案,如鸟、花、鱼、虫等,也有其他图案如人物、山水等。

彝族漆器的装饰通常采用彩绘和雕刻相结合的方式,使漆器更加生动有趣。

三、彝族漆器的市场需求1. 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彝族漆器已经逐渐成为了彝族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象征,并且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艺术市场的繁荣,彝族漆器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 旅游纪念品市场需求激增:彝族漆器以其精美的外观和文化内涵成为了旅游纪念品市场的热门产品。

许多游客和收藏家喜欢购买彝族漆器作为旅游纪念品或收藏品,将其作为时间和地域的象征。

3. 彝族文化保护意识增强:随着社会对彝族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认可彝族漆器。

这为彝族漆器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促使市场对彝族漆器的需求逐渐增加。

四、彝族漆器的发展建议1. 注重产品创新:彝族漆器的传统技艺需要结合当代设计元素进行创新,以满足市场需求。

可以结合多种材料和工艺,开发出更多样化的彝族漆器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HANG Xue— me i , LI AO Ta o , DONG Ka i— l i n g  ̄ Z HANG We i

( 1 . C o l l e g e o f T o u is r m &C u l t u r e I n d u s t r i a l , C h e n g d u Un i v e r s i t y , C h e n g d u 6 1 0 1 0 6, C h i n a; 2. S c h o o l o f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a n d L o g i s t i c s , S o u t h w e s t J i a o t o n g U n i v e si r t y , C h e n g d u 6 1 0 0 3 1 , C h i n a )
1 9 9 9年 9月 到 2 0 1 3年 8月 ) ; 以“ 少 数 民族 非 物 质文 化
d o i : 1 0. 3 9 6 9 / j . i s s n. 1 0 0 5—8 1 4 1 . 2 0 1 4. 0 2. 0 2 1
・ 专题研 究 ・
彝 族 非物质 文化遗产 研 究综述
张 学梅 , 廖 涛 , 董恺 凌 , 张 薇
( 1 . 成都学院 旅游文化产业学院 , 四川 成都 6 1 0 1 0 6 ; 2 . 西南交通大学 交通与物流学院 , 四川 成 都 6 1 0 0 3 1 )
Abs t r a c t : Th i s p a p e r wa s a r e v i e w o n t h e r e s e a r c h a b o u t i n t a n g i b l e c u l t u r a l h e it r a g e o f Yi n a t i o n li a t y. Th r o u g h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ly a s i s , he t a u t h o s r f o u n d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f i n an t g i b l e c u l t u r l a h e it r a g e o f Yi n a t i o n li a t y ma i n l y i n t h e a s p e c  ̄o f f o l k l i t e r a t u r e, f o l k mu s i c, d a n c e, he t a t r e, t r a d i t i o n l a s p o ts r , ra t d i t i o n a l h a n d i c r a f t , ph a r ma c e u t i c a l a n d f o l k l o r e. h i T s pa p e r d i s c u s s e d t h e s h o tc r o mi n g s o f c u r r e n t r e s e a r c h, a nd p o i n t e d o u t t h e es r e a r c h’ S d i r e c t i o n o f i n t a n g i b l e c u l t u r l a h e it r a g e o f Yi n a t i o n a l i t y i n t h e f u t u r e. Ke y wo r ds: i n t a n g i b l e c u l t u r a l h e it r a g e; r e v i e w o n he t es r e a r c h; Yi n a t i o n li a t y
张小燕周志荣认为咪苏唢云南彝族烟盒作为乐器用中指卡住外壳食指与大呐是起源并流行在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水潦彝族自治拇指配合在盒内敲击烟盒便发出清脆的哒哒声节乡的一种民族器乐是伴随川滇黔彝族百姓婚丧嫁奏可根据舞蹈的需要自行掌握快慢配上灵活多变的娶红白喜事生朝满月修房造屋等生产劳动和生活舞步边唱边跳26
资源开发与市场 R e s o u r c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Ma r k e t 2 0 1 4 3 0 ( 2 )
质文化遗产研究 的主要方向。
关键 词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研究综述 ; 彝 族 中图分类号 : G l l 2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8 1 4 1 ( 2 0 1 4 ) 0 2 —0 2 1 3 —0 4 c h o f I n t an g i b l e Cul t u r a l He r i t a g e o f Yi Na t i o n a l i t y
彝 族 非物质 文 化 遗 产是 彝 族 智 慧 的结 晶 , 是 彝 族
的识别 标 志 , 也 是彝 族生 存 和发展 的动力 。从 “ 中国知 网” 的中 国期刊 全文 数 据 库 中以 “ 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 为 主题 词 进 行 检 索 , 搜 索到相关 文献 2 7 1 7 7篇 ( 时 间 从
摘要 : 对1 9 9 4年 以 来 有 关 彝 族 非 物 质 文化 遗产 的研 究 进 行 了综 述 。通 过 文 献 分 析 发 现 , 彝 族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研 究 主 要 集 中
在 民间 文 学 、 民间音乐舞蹈戏剧 、 传统体育 、 传统 手 工 技 艺 、 医药 、 民俗 等 方 面 。 探 讨 了 当 前 研 究 存 在 的 不 足 , 指 出 了 今 后 彝 族 非 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