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线上教学案例
回延安的教案
回延安的教案教案标题:回延安的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革命历史中延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 掌握延安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特点;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延安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2. 延安时期的政治组织和领导;3. 延安时期的军事抗战;4. 延安时期的文化建设和艺术创作。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延安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延安的好奇心。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延安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包括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根据地的地理位置、时期等;2. 分析延安时期的政治组织和领导,包括中共中央驻延安、延安整风运动等;3. 解释延安时期的军事抗战,包括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等;4. 探讨延安时期的文化建设和艺术创作,包括文艺座谈会、延安整风文艺工作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延安时期的一个具体事件或人物展开讨论,如延安整风运动、毛泽东等;2.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观点和分析。
四、扩展活动(15分钟)1. 观看相关纪录片或影片,加深对延安时期的理解;2.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书籍或资料,进一步扩展他们的知识。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总结延安时期的重要特点和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教学资源:1. 延安的图片或视频资料;2. 延安时期的历史文献、纪录片或影片;3. 相关书籍或资料。
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2. 学生对延安时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对延安时期的相关资源的利用情况。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深入探讨延安时期的某一方面;2. 组织学生进行延安实地考察,了解延安的实际情况;3. 设计延安时期的文艺创作任务,让学生体验延安时期的文化氛围。
《回延安》优秀教学设计3篇
《回延安》优秀教学设计3篇《回延安》优秀教学设计1【基础知识点】1、了解“信天游”的特点;2、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3、学习比兴和夸张的手法,语文教案-回延安。
【教学重点】体味渗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真挚的感情【教学难点】擅用比兴和夸张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比兴”的学习是本诗的难点。
【拓展环节】新诗创作【教学内容与步骤】〖导入环节〗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
〖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对诗作进行整体感知。
2、感知问题: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下。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学习环节〗1、关于信天游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它的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回延安》。
歌词通常为两句一段,长度由一段至几十段不等,每段压一韵。
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为主。
句中多用叠音字,修辞上多用比兴、夸张等手法。
2、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读出的亲切、热烈、真挚情感)3、讨论学习朗读这首诗,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明确:本诗的感情线索,是作者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4、难点全解“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判断:树梢树枝树根根,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回延安》优秀教学设计2教学设想诗歌重在诵读。
通过朗读,可以逐步由认知生字词,深化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等。
可以将朗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或范读,或齐读,或分组读,或对口读,变化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并由浅人深进行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二、朗读全诗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引导学生逐步由表及里地体会到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有关方面的知识要点。
1、教师范读全诗。
(1)教师范读。
(2)疏通字词障碍。
参照“教学设计(A)”。
2课回延安2课时教案
2课回延安2课时教案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歌曲《回延安》,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中的情感。
2. 学生分享对歌曲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2. 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解决生字词的学习。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情感。
2. 学生通过讨论,理解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2. 教师批改学生的练习,及时给予反馈。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继续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2. 学生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三、小组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朗读和讨论。
2. 各组分享自己的朗读和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
四、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练习题目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收获,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六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前几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 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2. 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对课文内容的不理解之处。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回延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延安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延安精神,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东方红》,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延安精神。
(2)简介诗人贺敬之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回延安》的学习兴趣。
2.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3. 精讲诗歌,品味语言(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宝塔山”、“延河”、“土炕”等,感受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如“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体会诗人对延安的眷恋之情。
4. 小组讨论,深入探究(1)分组讨论:诗歌中表达了哪些延安精神?如何将这些精神传承下去?(2)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分享。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与拓展活动1.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回延安》,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内容。
2. 拓展活动(1)组织一次关于延安精神的主题班会,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回延安》的心得体会。
(2)开展“寻找身边的延安精神”活动,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典型事迹,传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五、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通过课堂互动,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让学生在感悟诗歌魅力的同时,深入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回延安》公开课教案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回延安》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学会鉴赏现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运用比较分析法,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抒发。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理解延安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增强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回延安》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访问延安时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诗歌以豪迈激昂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念。
诗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是学习现代诗歌的佳作。
2.2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学会鉴赏现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播放《回延安》朗诵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简介诗人毛泽东同志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回延安》,理解诗歌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诗歌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
通过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抒发。
3.5 实践拓展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以延安为题材,运用所学的手法和技巧。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情况。
评估学生的提问和回答,了解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
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应用和拓展能力。
4.3 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回延安》教案
《回延安》教案教案:《回延安》一、教学目标:1.了解《回延安》的作者贾平凹以及作品的背景和主题。
2.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并理解作品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
2.探究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教师介绍贾平凹以及他的作品背景和主题。
a.贾平凹:中国当代作家,1952年生,代表作有《高兴》、《秧歌》等。
b.《回延安》:1996年出版,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以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陕西乡村为背景,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和对自我意识的思考。
2.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a.第一部分:“经洪村”,讲述了乱世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矛盾。
b.第二部分:“世俗庙”,讲述了乡村庙会上的种种事情,揭示了人性的欲望和丑恶。
c.第三部分:“白帽村”,讲述了主人公回归故乡的经历,以及对权力的态度和对生活的思考。
3.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a.主人公:贾平凹,回到延安思考乡村问题的大学生。
b.丁村长:地方官员,具有一定权力,但也面临着责任和压力。
c.古玉娢:贾平凹的亲戚,想利用他的力量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d.其他各种乡村人物:普通农民、庙会上的人们等。
4.探究小说的主题与意义:a.社会和人性的批判:小说展现了乱世中人们的贪婪、自私和阴谋心理,对社会进行了批判,呈现了人性阴暗的一面。
b.对权力的思考:小说呈现了权力的腐败和滥用,在探索权力的意义和价值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权力斗争的疑问和思考。
c.对生活的思考: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回归,反思了乡村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呼唤人们关注真实的生活和内心的需求。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和提问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学生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的方式进行分析和探究。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的质量。
2.是否能准确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
3.是否能深入挖掘小说的主题与意义。
六、教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贾平凹和他的作品《回延安》,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并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回延安》公开课教案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回延安》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让学生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和理解。
诗歌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解释。
2.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
诗歌中一些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朗读法: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2 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解释和讲解。
3.3 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一些与延安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4.2 新课导入:介绍《回延安》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4.3 诗歌朗读:让学生多次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情感。
4.4 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解释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5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让学生回家后,朗读《回延安》诗歌,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5.2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和解释。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评价在课堂中,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在分组讨论中,评价学生的合作和分享情况。
6.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回家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朗读和写作的部分。
评价学生的选择诗歌朗读和解释的质量。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内容反思反思是否全面讲解了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反思是否充分解释了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7.2 教学方法反思反思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反思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进行朗读和讨论。
第八章:拓展活动8.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诵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公开课 教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公开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回延安》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毛泽东。
本课主要描绘了作者回到延安后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延安这片土地和延安人民的深情厚谊。
课文以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展示了延安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体现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对于这篇课文,他们可能对延安的历史背景和民俗风情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
同时,学生对于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讲解和示例来引导他们理解和把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民俗风情;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分析课文的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延安这片土地和延安人民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民俗风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课文的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2.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延安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朗读教学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延安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的图片,以及相关的文字资料。
2.音乐:准备延安特色的音乐,用于营造氛围。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延安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的图片,同时播放延安特色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延安的特色。
回延安 教案
回延安教案
《回延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并欣赏《回延安》这首诗,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2.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意象和语言,感受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描绘。
3. 通过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表达。
二、教学内容
1. 《回延安》的背景和主题介绍。
2. 诗歌的意象和语言特点。
3. 朗读训练和讨论学习。
三、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介绍《回延安》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初步阅读:让学生初步阅读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3. 讲解:讲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4. 朗读训练:通过示范和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情感。
5. 讨论学习:让学生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以及通过朗读训练和讨论学习获得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难点与重点
1.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特点,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2. 重点:通过朗读训练和讨论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朗读评价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回延安》公开课教案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回延安》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分析和欣赏现代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能够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和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内容诗歌《回延安》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课文。
诗歌通过对延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祖国的热爱。
2.2 拓展内容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引导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延安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诗歌《回延安》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诗歌中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欣赏。
3.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理解和解读。
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和表达。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讨论、写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性。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诗歌朗诵、历史图片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利用网络平台和写作工具,促进学生的写作和交流。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目标评价学生对诗歌《回延安》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评价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5.2 评价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写作等方式进行评价。
采用同伴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
第六章:教学过程6.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诗歌《回延安》的朗诵视频,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向学生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回延安初中语文教案
回延安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延安初中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延安初中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读懂课文并理解其中的意义。
3.延安初中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通过分组合作完成小组活动并进行展示。
二、教学重点:1.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阅读理解课文并能够理解其中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投影仪。
2.PPT课件。
3.教学文具、幻灯片等。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一段延安的照片,并引导学生描述照片中的景色和气氛。
2.通过引导提问,激发学生对延安的兴趣。
如:你们知道延安吗?你们知道延安有哪些历史背景和特点吗?Step 2:讲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特点(10分钟)1.利用PPT课件,介绍延安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重点讲解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央苏区的首府,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基地等。
2.结合PPT课件的图片和文字,带领学生们回顾延安在革命时期的辉煌历史。
Step 3:阅读课文并理解(30分钟)1.分发课文《延安初中语文教案》,并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
2.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a.课文是从哪个角度介绍延安的?b.课文中有哪些具体的描写让你对延安留下深刻印象?c.课文的主旨是什么?3.老师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讲解和答疑,并指导学生做思维导图或读后感。
Step 4:小组合作活动(3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5人,让学生们自由组队。
2.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一个展示延安的小活动。
可以是小品、朗诵、展板等形式。
3.老师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和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能够充分展示延安的历史和特点。
4.每个小组展示完毕后,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评分。
Step 5:总结和展望(10分钟)1.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延安的重要性和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延安的历史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哪些启示和意义。
回延安教案(精选7篇)
•••••••••••••••••回延安教案回延安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回延安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回延安(教师中心稿) 教案篇1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当你踏上你离别多年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
贺敬之于1940年到达延安革命胜地,1946年离开延安,奔赴人民解放战争的新战场。
1956年,诗人重回曾经生活战斗过的胜地延安,此时正好是十年时间,那么,当作者看到那熟悉的山水和热情的乡亲们时,他的心情如何,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二、熟读、演唱,体会诗人流露的真情。
1、自由读、体会诗情,弄懂本诗的感情基调。
全诗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第一部分:跳荡、激烈。
第二部分:深厚。
第三部分:真挚、亲切。
第四部分:热情、明快。
第五部分:激越、昂扬。
2、弄懂感情基调基础上齐诵,再次体会。
3、大家都读了两遍,我们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进而介绍“信天游”的知识,并用《信天游》曲调演唱。
信天游是民歌的一种,属山歌性质,流行与陕北一带。
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
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一段(节),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
每句四个节拍,与七言诗句略同。
短的只有一两段,长的可接连数十段。
每段的两句都押韵,多段可以连用一韵,也可以换韵。
多段时,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
{有关”信天游”的知识见原第二册教材《回延安》后。
}三、讨论:1、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母亲的怀抱;的过程用“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特殊的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全诗紧扣一个“回”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如改为“去”“到”没有上述表达效果。
回延安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回延安》【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感受作者抒发的浓郁的故乡亲情,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感受作者抒发的浓郁的故乡亲情,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预习1.作者及作品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剧作家。
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
主要作品有《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
出版有诗集《放歌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等。
2.写作背景:《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从北京重回阔别十年之久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
3.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歌词通常为两句一段,长度由一段至几十段不等。
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为主。
句中多用叠字句。
修辞上多用比兴、夸张等手法。
歌手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有时旋律上稍加变化.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3.字音词义(见课件)二.整体感知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5个小节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感情变化3.(1)回延安—抒写久别之情—激动、喜悦(2)忆延安—追忆战斗生活—感激、怀念(3)话延安—描绘热闹场景—真挚、兴奋(4)看延安—记录崭新面貌—欣喜、豪迈(5)祝延安—歌颂光辉历憧憬美好征程—赞美、热爱三.文本赏析(一)朗诵第一节并思考:1.为什么写“宝塔山”?宝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
回延安教学设计案例借鉴
回延安教学设计案例借鉴这是一份针对延安地区的教学设计案例借鉴。
主题:延安红色教育之旅目标:1. 了解延安红色教育的背景和意义;2. 通过参观相关红色教育场所,让学生深入了解红色教育的过程和成果;3. 培养学生对红色教育的情感和认同,传承红色精神。
活动流程:1. 建设背景介绍(10分钟):- 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延安红色教育的背景。
- 引导学生了解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节点。
2. 参观延安红色教育基地(60分钟):- 安排学生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了解革命历史和延安精神的形成。
- 安排学生参观延安革命旧址,亲身感受革命先辈们的生活环境和奋斗历程。
- 安排学生参观延安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了解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教育工作。
3. 学生体验活动(30分钟):- 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教育主题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 让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红色教育主题作品,如画作、演讲、写作等。
4. 总结和反思(10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活动内容,总结参观中的收获和体验。
- 引导学生思考红色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教学资源:1. 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展览资料和导览讲解员;2. 延安革命旧址的实物展示和解说员;3. 延安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的展品和讲解员;4. 学生自带的绘画、写作等相关材料。
评估方式:1. 参观活动观察记录:观察学生在参观过程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2. 学生作品评估:评估学生的主题作品设计、内容质量和表现形式;3. 学生讨论与思考:观察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发言情况和思考深度。
教学反思:1. 需要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每个参观环节都能得到足够的探索和体验;2. 活动结束后,提供相关延伴红色教育的读物和学习资料,以延续学生对红色教育的兴趣和学习动力;3. 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增强学生的互动和合作能力。
《回延安》教案2
《回延安》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周末到了,当你踏上你离别多时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教师导语: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
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作用)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三、教学过程1.听录音朗读要求,注意听,把还有不懂读的字圈点出来,与同桌合作讨论,或查字典,或问老师。
回延安--教案
回延安--教案新授课教学案七年级语文新授时间:年月日,授课:论结果。
明确:运用 拟人、比兴、夸 张、排比等修辞 手法,、将诗人的 情感充分地表现 了出来;运用凝 练的词语表现情 感。
2教师引导 赏析要点:既要 写出语言的表达 特点,又要指出 其表达了什么样 的思想感情。
比 如:“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情;抒发了急欲 回到延安、行近 延安万分激动的 感情。
“千声万声呼唤你,一一母 亲延安就在这 里”: “千声万 声”的夸张,全班交流讨 达标教学 合作 探 究 1 •学生小组讨论: 诗人为什么能将情感充 分地表达出来?2 •占生活动。
从诗 中任选三处(其中有一处 是关于词语凝练性特点) 进行赏析。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 兼比,以“树梢”、“树 枝”、“树根根”的一体 关系,弓起并喻写出自己 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 不可分的关系。
一 3 •全班交流活动成果。
4 •听朗读录音,进 亠步体悟情感我灰睛呀莫把住 了现:心脏要剧 烈现冒现出急莫 欲望见延安的心“母亲”的比喻,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无限欢喜激动的感情。
(还有的见左)达标教学尝试训练师生归纳本诗语言特点:反馈矫正着眼于抒情;学习和借鉴陕北信天游的格式;语言的口语化、适当的地方化。
课堂小结质疑学生小结板书设计回延安激动、难忘哺育恩情、热情歌颂、眷恋热爱教学反思学号得分《现代诗二首》之《回延安》、字词练习:1、写出加黑的字的字音:白羊肚() 糜子()2、辨字组词:羔() 糜()窑()()箫()恙()靡()窖()衅()萧()二、下列各句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登时:立刻B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脑畔上:头上C •我梦见鸡毛信来鸡毛信: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糸急信件D •天南海北想着你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地方又各不相同]]三、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课 堂检 测2010年 月 日星期 班级 _______________ 姓名A •心口呀莫要这么历害地跳B .红旗飘飘把手招C•满窖里围得不透风D •保卫延安你们废了心四、对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 !(比喻)B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C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回延安课后辅导教案
回延安课后辅导教案教案标题:回延安课后辅导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2. 掌握延安时期的主要活动和重要人物;3. 培养学生对延安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图片展示延安的历史照片;2. 延安时期的相关书籍、文章或视频资料;3. 学生绘制延安地图的纸张;4. 学生分组讨论的活动准备。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延安的历史背景(10分钟)1. 使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延安的历史照片,引起学生的兴趣;2. 简要介绍延安的历史背景,包括延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
步骤二:延安时期的主要活动和重要人物(20分钟)1. 分发延安时期的相关书籍、文章或视频资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阅读或观看;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了解到的延安时期的主要活动和重要人物;3. 整理学生的讨论结果,展示给全班。
步骤三:绘制延安地图(15分钟)1. 分发学生绘制延安地图的纸张;2. 引导学生根据他们对延安的了解,绘制延安地图,标注延安的重要地点和活动场所。
步骤四:小组讨论和展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延安的重要活动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整理相关资料,准备进行展示;3. 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评价。
步骤五: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强调延安的重要意义和对中国革命的贡献;2. 学生进行个人反思,回答问题:你对延安的了解有哪些收获?你对延安的历史有什么新的认识?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延安的书籍或文章,拓宽对延安的了解;2. 组织学生参观延安相关的纪念馆或纪念碑,加深对延安的实地感受;3. 引导学生进行延安时期的相关研究项目,如写一篇延安时期的人物传记或活动报告等。
教学评估:1. 学生对延安的地图绘制准确度和标注的完整性;2.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3. 学生在个人反思中对延安的理解和认识的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延安》线上教学案例【案例背景】为贯彻教育局发布的“停课不停学”的通知,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我作为彭州市嘉祥外国语学校初二年级两个班级的语文老师,已经进行了一月的线上教学。
面对全新的上课模式,我从一开始的迷茫走向了逐渐适应,学生从一开始的兴奋,到后面的习以为常。
为了教学的方便,我所教学的两个班进行了多群直播,一下子课堂就变得热闹了起来,我也开始思考如何在线上教学的模式中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启发学生的思维。
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这是一种陌生的教学方式,这是一个人数较多的大班,这是一名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这是一篇离我们看似很远的课文,这是一节线上常规课。
上周开了线上备课会,大家对这段时间上的网课进行了总结,也对《回延安》这一课的上法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大家都提到了一些问题:像《回延安》这一类的课文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学生很难和作者共情,而且面对这一类情感比较直露的文章,学生很容易就能捕捉到情感,我们还能解读些什么?作为一首诗歌,朗读肯定是这篇课文的重点,由于线上教学模式额限制,学生难以进行朗读?是否还要把知识性目标作为这一节课的重点?疫情当下,能否将这一课和疫情热点结合?经过了几天的搜集资料、备课、制作课件,终于在周二的时候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了这一篇《回延安》。
【案例描述】片段一:课前我播放了《南泥湾》《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两首延安民歌来活跃课堂氛围,刚放一会儿就有同学说:“我妈妈在跟着唱呢”“这是胡老你那个年代的歌吧”直播群里顿时笑声一片,我鼓励大家跟着一起唱起来。
上课时间到了,导入部分我问了同学们: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你们会想起什么呢?同学们都很茫然,不知道这两首歌和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有什么关系?我于是卖了个关子说:“学了今天这篇课文,你肯定能知道”。
接着我问了第二个问题:那提起延安你会想到什么呢?由于班上大多数都是来自四川的孩子,几乎都没有去过延安,只有一个同学提到,他去旅游过,住过窑洞。
于是我让大家自己去看看,延安是个什么地方,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去网上查阅资料,并在直播群里发送自己查找的关键词。
时间一到,群里面立刻刷起关键词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革命圣地、优秀旅游城市……,最后我小结到: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
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老一辈的革命家呀,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一开始,学生会对线上教学这种方式比较新奇,上课专注度较高,但是随着日常教学工作的推进,学生的热情会逐渐消退,在看不见的课堂中如何调动起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将网络的优势发挥出来,是老师需要突破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这一节课从课前的铺垫到课堂的导入,都让学生非常有参与感,课前的音乐与后面作者贺敬之作的《南泥湾》相呼应,同时也让同学们对陕北民歌有了第一印象。
导入部分,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回复关键词,学生很有成就感和参与感,对延安有了一个宏观的印象,但是这些都不是作者眼中的延安,引入下面同学们对贺敬之眼中的延安的探究。
片段二:接着,请同学们分享这首诗里写了有关延安的哪些东西?你喜欢这些东西吗?同学们很快在诗歌中找到了:黄土,小米饭,白羊肚手巾,黄酒,红腰带,窑洞,糜子,油馍。
接着我问同学们:大家喜欢这些东西吗?很多同学说可能会喜欢吃的油馍,但是大多数同学表示,没啥感觉,一般般。
我发出疑问说:这和大家最开始查找的资料中那个现代化、旅游名城延安有些不一样呀,对于延安这些看似粗犷的、并不是很美好的东西,作者为什么还念念不忘呢?引发同学们思考:诗人为什么那么想回延安?有同学迅速找到了课后的思考探究中的“诗人阔别延安十年”,于是我分享了三篇文章链接给同学们,让大家选,如果要了解贺敬之与延安的渊源,你会选择哪一篇来阅读?这三篇分别是《我所认识的贺敬之》、《贺敬之——恬淡是一种幸福》、《贺敬之与<回延安>》。
大家都很新奇,以往了解诗歌背景就是通过老师直接打在PPT上,今天居然让我们看原文,而且还有得选,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
最后大多数的同学选择了第三篇,于是我带着大家一起读了读第三篇文章,大概用时5分钟。
读完之后,同学们顿时发现,原来《南泥湾》也是写延安的,和课前导入相呼应。
我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贺敬之与延安之间的关系,同学们说出了“精神家园”、“奠定一生底色”“延安烙印”“革命和文学孕育者”等非常精练的词句,这些语句有的出自原文,有的是他们自己概括,足见他们已经理解到延安对于贺敬之以及那一代人的独特意义。
当然,也有的学生也会对另外两篇念念不忘,到底另外两篇在讲什么呢?我把它作为后来的课后作业布置给他们看。
紧接着我又借此引导他们思考,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延安是贺敬之追求的革命圣地,是贺敬之洒热血的热土,而现在,我们也在面对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有同学在评论区发了一个新冠肺炎,那些曾经在湖北幸福地生活着的人,对于那些在武汉疫情一线的医生、病人,他们对于武汉、对于湖北、对于中国又是怎样的感情呢?由于线上教学第一课我就给他们分享过关于疫情的一些科普和时评,所以很多学生能够有所感悟,他们有的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有的说“热爱武汉这片土地”、“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有的说“武汉就是所有中国人牵挂的地方”。
当大家都纷纷发言时,我也深受感动,我说,大家对武汉队祖国的热爱的牵挂我看在眼里,贺敬之对延安的眷恋的赞美也体现在他的诗歌当中,让同学带着这份沉甸甸的爱意自由地朗读一下这首诗中你觉得最深情的部分,这时候我完全不用担心在镜头前的他们不去读,因为情到深处,真正体会到情感之后学生会忍不住去读,喜欢去读。
片段三:诗人炼字遣词,修辞手法的运用很见功夫,诗中的字词,描摹的内容很丰富,情感在词语中汩汩流淌。
为了进一步引导同学们探究诗人是如何将情感进行多样化的表达,我提供给大家一个探究主题“于细微处见真情”引导同学们从字词、修辞两个方面入手,把握作者在诗中流露的情感。
我把大班分成了两个组,2班的同学探究字词,3班的同学探究修辞,由于直播的限制他们无法小组讨论,他们直接在直播的评论区分享自己的发现,可以发送语音也可以打字或连麦。
有了主题之后,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他们找到了“抓、贴、搂、扑”等动词,还找到了几回回、树根根、羊羔羔、白生生、一口口、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等叠词,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但是我发现同学们都遗漏了一个点,于是给了大家一点提示:我把原文中“要、莫把、紧紧儿、登时、手把手儿”换成了四川话给他们读了一遍,顿时炸开了锅,笑得不行,学生很快发现,用词上还有一个特点——富有陕北地域特色的口语词。
我追问到,为什么不用普通话?要用口语词?学生领悟到,原来用口语词更加亲切,更能表达自己的热爱之情。
在用词方面,我小结到:这些词语也体现了诗歌语言的特点:形象化、生活化、情感化、口语化。
(板书形象化、生活化、情感化、口语化)接着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感受到诗歌中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修辞。
我总结到:这些修辞手法,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都能够发现,可是我们在写作中却不容易写出来。
学以致用,我们还是应该在“用”中提高自己,为后面布置仿写作业埋伏笔。
片段四:在品读完诗歌的用词和修辞之后,我们再把诗歌的关注点放到形式上来。
请同学们结合以前学习诗歌的经验,说说本文在形式上与以前学过的现代诗相比有何特点。
他们学过的现代诗并不多,我给了他们一点提示,给他们背诵了《天上的街市》的两节。
有同学说,这首诗两句为一节。
我继续追问道,这两节有没有什么联系?具体形式和内容上有什么联系?在一步步引导下,学生总结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格式上每两句一节,有时一节就表现一个意思,有时多节共同表示一意。
(2)节内押韵,未必全然押韵,也可能存在隔句押韵的情况。
(3)两句一节的事中,善用比兴手法,通常为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
我顺势请同学们去文中找到哪些地方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有前面学习《诗经》的铺垫,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其实并不太难,很快大家就找到了“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这几处。
我小结说像这样的形式就是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信-信手拈来、天-声音高亢,轻盈如叫天子、游-轻快,是陕北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民歌。
于是我给同学们放了三首民歌,有《康定情歌》《兰花花》《浏阳河》,了解了“信天游”的基本特点后,学生听到《兰花花》的前几句就已经非常肯定它就是信天游,陕北民歌了。
相信他们以后再听到类似的音乐形式也能够辨识出。
片段五:最后我们一起做一个小结:《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
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诗人时隔十年回到阔别重逢的延安,看到延安的飞速发展,诗人心中感慨万千。
接着我借这个机会提出了我们的拓展作业:我们与母校也已经离别近三个月,度过了一个这样特殊的寒假,当疫情结束后,当你回到阔别已久的北城,你的心中又有怎样的感触呢?拿起笔,仿照信天游的形式,写一节诗歌--回北城。
同学们刚刚拿到这个作业有一点不知所措,我提示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校的一些环境、活动、人,在动笔之前可以仿照诗歌用词、修辞、比兴等写法。
学以致用是强化认知的最好方式,所以趁热打铁,结合现在时下疫情的情况,让他们回忆母校生活,同时这个单元的写作训练就是训练仿写,借由这次机会练练笔,看了同学们写得片段,甚是欣喜,当我为大家朗读同学们的仿写时,很多同学都在直播中刷起鼓掌、竖大拇指的表情,也有同学写得稍微用词欠缺一些,我们一起集思广益帮他修改,这个过程中,相信每一位同学都会有所收获。
回北城(学生A)存道楼送过琢玉楼迎分离数月又回“嘉”叶托叶柄叶片片嘉和嘉乐嘉味锦燕子春时再回旧巢北城母校不图报坛中花儿道边草清晨书声胸中志手把手教会了我一字一句人生知识成功路途万里遥脚踏实地把手招回北城(学生B)银杏林送过丹桂树迎分别数月回嘉中红墙绿瓦光明明钟楼礼堂雀嘤嘤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北城哺育我长大北楼的书墙南阁的光桌角的刻印手中的笔手把手教会了我母亲灌溉我心田的塘学习的路途千万条天涯海角莫相忘回北城(学生C)银杏林送过丹桂树迎分别数月回嘉中红墙绿瓦光明明钟楼礼堂雀嘤嘤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北城哺育我长大北楼的书墙南阁的光桌角的刻印手中的笔手把手教会了我母亲灌溉我心田的塘学习的路途千万条天涯海角莫相忘【案例反思】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1. 怎样启发学生思维?学生思想要能共享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