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答谢、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合集下载

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统编版)

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统编版)

六、重点虚词
(1)之
山川之美
的,结构助词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取消句子性,不译
何陋之有 倒装句,宾语前置,不译。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其: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 者: 代词,……的人
导入新课
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 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 的封面……
月亮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情愫,那 温润的月色,曾牵动多少文人墨客的情 思。今天,我们一起穿越,走进元丰六 年十二月的一个夜晚,和月亮一起探寻 苏轼当时的心境。
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
读对停顿 读出情感
点它开始朗读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 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 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为什么他要取号为东坡居士呢?因为他很仰慕唐朝的诗人白 居易,而当年,白居易贬谪四川忠州时,也曾在其地的东坡种植 花木,并写下了不少闲适诗,《步东坡》为其中一首:“朝上东 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苏轼仰慕白居 易,故自号曰“东坡居士”。“苏东坡”一名也由此名垂千古。
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美”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高峰高峰入入云云,清流见底
仰视,直接描写山的高大巍峨
➢清流见底
俯视,直接描写水的清澈
这两句由仰视到俯视,突出了上水相映成趣,意境清新。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环视,色彩, 突出山的五彩斑斓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件


叙事—— 赏月缘由:谪居寂寞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

写景——庭下月景:景色宜人
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慨

抒情—— 点睛之笔:愉悦悲凉
51
课文细读品味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 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 子比作“水中”的藻、荇,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澄澈, “藻、荇交横”写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灵 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赏月文化 隋唐以后,人们对月亮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 圣色彩明显消退。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权 威,月亮对一般平民来说,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唐代的 文人大多具有浪漫主义精神,且喜爱亲近自然,所以中秋 赏月、玩月便成为文人的时尚。
译文: 文章是几案上的山水风光,山水风光是大 地上的文章。
57
课文拓展积累
(2) 原文: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 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陈继儒《小窗幽记》
译文: 泰然面对荣耀和屈辱,悠闲地欣赏庭院中的花开 花落;不在意退隐还是做官,安然地观看 天上的云聚散无常。
58
课文拓展积累
传统文化
52
课文细读品味
2.文章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寥寥数语却是点睛之笔,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
人生的感慨和漫步的悠闲尽在其中,表现了作者失意中有 豁达的心境。
53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1.叙事简约。 文章叙事简明扼要,起笔就扣住了“夜游”的“夜”字,径
入题旨。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点明了夜的特点是月色溶 溶,作者抓住这个特点,简洁入题。

第11课《短文两篇》课件(共63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两篇》课件(共63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孙权劝学》: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4)盖( 原来是 )竹柏影也
《河中石兽》: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5)但( 只 )少闲人(清闲的人 )如吾两人者耳
《孙权劝学》: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6)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
罢了
翻译课文
第一段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注释:
山川( )( )古来( )( )高峰 ( )( )清流( )( )两岸( )( ) 五色( )( )青林( )竹( ) ( ) 俱备晓雾( )( )猿鸟( )( ) 夕日( )( )沉( )竞( )实是 ( ) ( )之仙都自( )( )以来 未复有能( )其奇者
答谢

•山
,古


•高
,清

•两
山川之美,山川景色的美丽, 古来共谈。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高峰入云,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 清流见底。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
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
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
欲:想要,准备。 户: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 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丽,动人游兴) (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原文: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寝,相与步于中庭。
注释:
念:考虑,想到。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相与:共同、一起。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共26张PPT)

全文小结
记 承
记叙 ——寻伴夜游
漫步的悠闲 赏月的欣喜
天 寺
描写 ——庭中赏月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游 抒情 ——月下抒怀 自 我 排 遣
的 达观
自我展示:
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作者情感的把握,完 成填空内容。)
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 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欣赏我们; 而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考虑、想到
于是,就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睡觉
共同,一起
散步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院子里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 庭院里散步。
形容水的澄澈
大概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交叉错杂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水中藻, 荇交叉错杂,大概是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 称“三苏”。 北宋文学家,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 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 芾。
字音强化
suì qǐn zǎo



xìng bǎi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 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 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 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部编本八年级上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51张PPT)

部编本八年级上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51张PPT)
智慧分享
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 家、一个工程师、 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 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 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 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记—承天寺—夜—游
记述(谁 )在承天寺( 什么样)夜(怎样 )游玩的情景
记—承天寺—夜—游
记述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月夜游玩的情景
二、看注释、通文意
高兴的样子 走动
考虑,想到 将要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游乐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
于是,就
……的人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
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
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 格清高超逸的人。
(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有着高 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人。世上那些 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
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 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 ;另一方 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与下面的 “闲人”相应。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 都有相当高雅的品味, 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 菊,兰岁寒四友。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 清新高雅。这句也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辅相称。 居 住的地方必须有竹子生长,哪怕那里离闹市太远而没有肉吃;没 肉吃充其量叫人缺少点力气,而没有竹子的居所就会令人落入俗 人之列。
与步于中庭。
散步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共49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共49张PPT)

(a.丛中蛙鸣不断。B.村中狗吠鸡鸣。C.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文中宁静幽闲、清丽淡雅 的气氛。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善思堂]
【解读园】析文本
1.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 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 2.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1.叙事线索是:月色(或月光)。 2.情感线索:闲
1.叙事(“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 庭中漫步,赏月缘由——月色入户、相与怀民 2.描写(“……盖竹柏影也”): 庭中赏月,月景宜人——积水空明,藻荇交横 3.议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愉悦苦闷,点睛之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诗意—情意—创意
解释:但: 只。 闲人,清闲的人。耳,语气词“罢了”。 翻译: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 人罢了。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自学径】立基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 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 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 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就像水中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 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 人罢了。
慧心—爱心—悟心
记承天寺夜游
诗意—情意—创意
【导入门】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 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 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27.《短文两篇》(共41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27.《短文两篇》(共41张PPT)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答复
谢征,作者的朋 友。中书,是 谢征的官职。
陶弘景

陶弘景(456—— 536),字通明,丹
阳秣陵(今江苏南京) 人。南朝齐、梁时期 思想家、医学家。隐 居茅山。梁武帝遇有 国家大事,常去山中 征询他的意见,时人 称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
❖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 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 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 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 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 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 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 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 参照注释,联系上下 文,独立翻译,勾画 疑难。
• 同桌互译,小组交流, 质疑解惑。
• 翻译全文,落实重要 词语和句子。
看注释、通文意
高兴的样子 走动
考虑,想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将入要户,门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游遂乐
…至…承的天人寺,寻于张是怀,民就。怀民亦未寝,相
与一步起于中庭。 散步
总—分—总的结构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 三、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
实是欲界之仙都。
四、课后任务:熟练背诵全文。
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 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 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 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表达作 者亲近自然的喜悦。
答复
故址在今湖北黄 冈县城南。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
课文导入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 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 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 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 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 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 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 轼的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 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设计
记 叙事--- 月色入户

夜游赏月
赏月的欣喜

天 寺 夜 游
写景--月如积水空明 竹柏如藻荇
景 交 融
贬谪的悲凉 自我排遣的乐观
感慨--- 闲
背景介绍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 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 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 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 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本文即苏轼于 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 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 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 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 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 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悟闲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如何理解“闲人”?
“闲人”指悠闲自在之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跃然纸上。 “闲人”又指清闲无事,百无聊赖之人。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寄寓其中。 这里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又颇有自许的意味。表现出一种达观的 生活态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精品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精品课件)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 出的文学家、书画家。著有《水调歌 头·丙辰中秋》、《赤壁赋》、《念 奴娇·赤壁怀古》等。
苏轼(1037-1101)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唐宋八大家:宋朝的苏洵、苏轼、苏 辙、曾巩、王安石、欧阳修,唐朝的 韩愈、柳宗元。
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 市南,南唐初年建寺, 初名“南禅寺”。北宋 景德四年(1007年)赐 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 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 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 “月台”两字,故又名 月台寺。
二读:读顺文章
要求:全班齐读课 文,读准字音、节 奏,读出感情,初 步感受月夜美景。
例句如下: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三读课文
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
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 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 译课文。
请解释下列这些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遂至承天寺 于是 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怀民亦未寝 睡觉 盖竹柏影也 原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 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 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闲人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何 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 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 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只有情 趣高雅的人能够欣赏它。

部编版八年级上11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1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上11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1张PPT)

解释重点词语
• 月色入户 • 欣然起行 • 念无与乐者 • 遂至承天寺 • 怀民亦未寝 • 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门 高兴地样子 一起;……的人
于是 睡 交错纵横
原来是 只是;罢了
通译全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将要睡觉时,月光从 门射进来,我高兴的起身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 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 院中散步。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闲人”
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心有灵犀的喜悦 从容 闲适 自嘲、自慰、豁达

达 乐


贬谪的悲凉,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慨。
写作手法 碧水之月
请你猜猜他是谁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五年间谪[zhé]官栖迟,较量惠 州麦饭,儋[dān]耳蛮花,那得 此清幽山水 ;三苏中天才独绝, 若论东坡八诗,赤壁两赋,还是 公游戏文章。
苏轼,字子 瞻,号“东 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 学家,与父 苏洵,弟苏 辙并称为 “三苏” , 为“唐宋八 大 家”之一。 他是豪放派 词的开山鼻
会令人落入俗人之列。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清幽宁静的意境 • 坚韧高洁的品格
张怀民:名梦得,一字偓佺,清河人,他于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 曾筑亭于住院所之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 的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 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 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之弟苏辙也 为他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说 张怀民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他心地 坦然,不把迁谪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 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 有过人的自制力和性格倔强的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 洒脱地说: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拓展延伸 获人生哲理 谈人生感悟
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处世态度, 你将获得怎样的人生感悟?
●在逆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 丰富自己的人生,让逆境成 为塑造完美人格的雕塑家。
●只要心中有景,何处不是花 香满径?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
资料: 张怀民,名梦得。
宁静的氛围、夜游的兴致、复杂的情愫。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
叙(
)之事
月色入户, 欣然 起行。
2.苏轼用了什么手法把月亮写得 如此富有神韵和诗意?




敞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玉
亮 盖竹柏影也。 的
洁 的

皎洁空灵
达 水——月色 清澈透明

透 明
胸 襟
藻、荇——(竹柏影)
疏影摇曳 清丽淡雅
世 动界
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
虚实相生
动静结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抒发了作者怎 样的感情?
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书即书信,古人的信又叫“尺牍”或叫“信札”,是一种应用性的文体。
宁静的氛围、夜游的兴致、复杂的情愫。
背景:元丰二年,苏轼被诬在诗文中
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他以犯 人身份被贬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这 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不得签署公事, 不得擅自离开安置所,无薪俸,于是他 在城外东坡租50亩荒地开荒种地,种黄 桑,盖草堂,养活家小。这段城东坡地 耕田的经历还使得他有了一个伴随一生 的雅号:“东坡居士”。在黄州的苏轼, 就成为闲人”苏东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分别从哪些角度对 景物进行描写?(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 鳞。 (1)多种视角相结合: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 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 俱备。 (2)时间上:早晚结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 欲颓,沉鳞竞跃”。 (3)动静结合:静景“两岸石壁„„四时俱备”; 动景“晓雾将歇„„沉鳞竞跃”
不再 欣赏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1.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景物
进行描写?(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乱”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文中类似的词语 还有哪些?
3.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 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 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人物、事件。
2.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
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4.如何理解“闲人”?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
怎样的思想情感?
品析月色 赏析写法
(1)比喻传神。 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 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 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月光如水的特点。
买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
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娶亲: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 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 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 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 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的一生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 怎样的画面?“乱”字用的好不好?为 什么?文中类似的词语还有哪些?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起伏的群山和 青林翠竹中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猿鸟的动作、声音。 猿鸟乱鸣,渲染了山林中万物清晨醒来的欢欣热 闹的气氛,为幽静秀美的山川增添了勃勃生机。 类似的词语还有:“交”、 “竞” “将”、 “欲”、等。
相与( )步于中庭( )。 庭下如积水空明,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 原来是)竹柏 水中藻、荇交横,盖(
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 影也。 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只是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 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1.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指出时间、地点、
表达了作者 沉醉山水的 愉悦之情和 与古今知音 共赏美景的 得意之感。
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美
总分总的结构。开篇一句总领全文, 以“美”点明文章中心;中间部分具 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全 文。这样首尾呼应,叙议结合,浑然 天成。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背文章!
• • • • • • • • 山 高 两 青 晓 夕 实 自 ,古 ,清 ,五 ,四 ,猿 ,沉 。 ,未 。 。 。 。 。 。 。
(1)比喻传神。
月 色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3)巧用错觉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
的 赞叹 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 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共同赞叹的啊。 都
澈见底。 四时俱 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 具备 清晨 消散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 坠落 潜游在水中的鱼 人间天堂 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陶弘景
“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解 题
“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
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
情。
作 者
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的思 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 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 “山中宰相”。
陶 弘 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积水空明”从正面写月光,“藻 荇交横”以竹柏倒影烘托月光。一 正一侧,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 的透明世界。
(3)巧用错觉
“积水空明”空明得能够看清横 斜交错的各种水草。院子里怎么会有 藻、荇之类的水草呢?抬头一看,看 见了竹、柏,同时也看见了碧空的皓 月,这才醒悟过来:原来不是“藻、 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 子,“空明”的“积水”却是一泻千 里的冷月清光。
描山绘水的词语——
山清水秀 崇山峻岭 烟波浩渺 悬崖峭壁 汹涌澎湃 万丈狂澜 冰峰雪岭 峰峦叠嶂 一泻千里 湖光山色 千山万壑 波澜壮阔 碧波荡漾 白练腾空 青山绿水 波光粼粼 深山幽谷 山水如画 惊涛骇浪 山崩海啸 千山万壑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 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 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归隐山林的志趣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 得意之感。
我 来 欣 赏 美
结构美 意境美
色彩搭配之美 山水相映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感官交互之美 言简意赅,字字玑珠 四字为主,句式整齐 句句含景,画面优美
理解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 想要 )睡,
月色入户( 念(
门 ),
欣然( 高兴 )起行。
想到 )无[人]与( 和 ) [吾] 为( 作 )乐者, 遂(于是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 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 怀民亦未寝( 睡觉 ), 竹柏倒影。一起 院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