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

合集下载

药物性肝损伤基层诊疗指南

药物性肝损伤基层诊疗指南
通过以上医生、患者和政府三 方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有效 地预防和控制药物性肝损伤的 发生,保护患者的肝脏健康, 提高医疗质量。
THANKS
感谢观看
患者的自我保护
遵医嘱服药
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和建议使用药物,不随意更改药物剂量 或疗程。
了解药物副作用
患者应了解所服药物可能的副作用,特别是肝损伤的风险,以便在 出现相关症状时及时就医。
避免自行用药和滥用药物
患者应避免自行购买和使用非处方药,尤其是那些具有肝毒性的药 物。同时,避免滥用药物,如滥用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
少数患者可能伴有肾损害 、血液系统损害等肝外表 现。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
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肝功能检查常 表现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升高,部分患者可伴有胆
红素升高。
血清学检查
检测药物特异性抗体或自身抗体 有助于诊断药物性肝损伤的原因

病毒学检查
排除病毒性肝炎等其他肝损害原 因。
患者需充分休息,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 免刺激性食物。
补充维生素与矿物质
根据患者病情,适当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 物质。
3
密切监测肝功能
定期检测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如血清谷丙转氨酶 (ALT)、谷草转氨酶(AST)等,以及凝血功 能、胆红素等。
特效药物治疗
抗炎保肝药物
如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等,具有抗炎、保肝作用,可减 轻肝脏炎症损伤。
免疫抑制剂
对于免疫介导的药物性肝损伤,可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 质激素进行治疗,但需注意其副作用及适应症。
解毒剂
针对某些特定药物引起的肝损伤,可使用特异性解毒剂, 如N-乙酰半胱氨酸(NAC)用于对乙酰氨基酚中毒引起 的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PPT课件

药物性肝损伤PPT课件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涉及药物的代谢、免疫反应、氧化应 激等多个方面。
病理生理
药物性肝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肝 细胞的坏死、炎症、纤维化等,最终 可能导致肝硬化或肝功能衰竭。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涉及药物的代谢、免疫反应、氧化应 激等多个方面。
肝区疼痛
右上腹或中上腹疼痛,可放射至 肩背部。
黄疸
皮肤、巩膜发黄,尿液颜色变深 。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异常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 酶(AST)等指标升高。
总胆红素升高
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升 高。
白蛋白降低
合成功能受损。
凝血功能异常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 活动度降低。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异常
慎重使用药物
在使用任何药物前,应仔细阅读说明 书,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定期监测肝功能
长期用药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 查,以便及时发现肝损伤。
预防措施与注意事项
• 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 ,特别是已知有肝毒性的药物。
预防措施与注意事项
• 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 ,特别是已知有肝毒性的药物。
长期用药导致的肝损伤
患者因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伤,出现乏力 、食欲不振等症状,停药后肝功能仍持续异常。
案例二:长期用药导致的肝损伤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长期用药导致的肝损伤
患者因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伤,出现乏力 、食欲不振等症状,停药后肝功能仍持续异常。
案例三:联合用药的肝毒性风险

药物性肝损害损伤

药物性肝损害损伤

药物性肝损害损伤作者:张聿良来源:《肝博士》 2016年第2期张聿良(吉林省肝胆病医院内九疗区主任)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包括各种草药和非草药类的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

目前DILI已是仅次于心脏病、癌症的第三大死亡原因,美国、欧洲每年死于药物性肝损伤的人数各有20万左右。

上市药品中有1100种有肝毒性。

在欧美发达国家,非甾体类抗炎药、抗感染药物、草药和膳食补充剂是导致DILI的常见原因。

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作为DILI的病因在全球越来越受到重视。

2013年冰岛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该国草药和膳食补充剂占DILI病因的16%,美国数据显示草药和膳食补充剂占DILI病因的20%以上。

国内有报道DILI中草药占23%、抗感染药占17.6%、抗肿瘤药占15%、激素类药占14%、心血管药物占10%、非甾体类抗炎药占8.7%、免疫抑制剂占4.7%、镇静和神经精神药物占2.6%。

药物性肝病已相对明确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1、年龄:高龄是DILI的重要易感因素。

20%老年黄疸由药物引起,随着年龄增长,肝肾功能逐步下降,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加。

老年人肝脏血流减少,血液中主要药物载体蛋白为血清白蛋白和a1酸性糖蛋白,两者也均下降。

一项1000例患者的研究显示,使用异烟肼治疗时转氨酶升高率老年人组要高于低年龄组5倍以上。

2、性别:在两个大规模的研究中,61%~66%药物性肝损伤发生于女性,约为男性1.5倍。

其性别差异出现在20岁以后。

3、药物因素:药物的化学性质、剂量、疗程,以及药物相互作用常可影响DILI的潜伏期、临床表型、病程和结局。

一种药物可改变其他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药理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是临床上DILI风险增加不容忽视的因素,如当抗结核药物与唑类抗真菌药、甲氨蝶呤、抗痉挛药等药物同时使用时,DILI的发生率将增加;利福平和异烟肼联合用药,比单用异烟肼产生毒性更早,转氨酶水平更高。

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

2
DILI发病率逐年增高,西药制剂中以 抗生素(特别是抗结核药物)、解热镇痛 药、抗肿瘤药引发肝损害居多。值得注意 的是中药引起的肝损害比率逐年升高。 在已上市的各类药物中,目前已知有 1100多种药物具有肝毒性,引发DILI的 各种药物所占比例国内外有差异,国外报 道,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是导致DILI及 急性肝衰竭的首位原因,其次为抗生素及 神经系统药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4
三、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相关因素 药物性肝损伤不是单纯的药源性肝病, 医生还应结合药物、遗传背景和基础疾病加 以分析和处理。 1.药物本身的因素:有些药物本身就具有 肝脏毒性。如抗生素(尤其抗结核药物)、 抗肿瘤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非甾体抗 炎药是常见的引起DILI的药物 。 国外导致DILI的药物主要为抗炎镇痛药, 国内中药发生DILI居各种药物之首。近些年 减肥、保健、美容的时尚风行,也导致肝损 害的增加。
3
在我国通过总结 2003年-2007年国内 发表的DILI相关文献,发现抗结核药物是 导致我国DILI的首要病因(常见药物有异 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在抗结核药 物治疗中肝毒性发生率为8%-30%,而且 以老年人多见。有报道所有因为DILI行肝 移植患者中,14%由异烟肼导致。DILI的 实际临床发生率远高于报道率。
6
一、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机制 药物在肝脏的代谢 药物代谢大致分为3相:第Ⅰ相为非极性 (脂溶性)药物通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 生成极性基团;第Ⅱ相是极性基团与内因性高 极性化合物结合,生成水溶性高且易于排泄的 代谢产物;第Ш相为药物或代谢产物经肝细胞 运转分泌,再由胆汁排泄,也有人将药物向肝 细胞内运转称为0相。
药物性肝损伤
1
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 DILI)

药物性肝损伤恢复的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恢复的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恢复的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于药物治疗引起的肝脏功能异常,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肝功
能衰竭。

在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过程中,了解肝损伤的恢复标准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药物性肝损伤恢复的标准。

首先,对于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停止使用引起肝损伤的药物是最为重要的一步。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肝损伤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可能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治疗。

其次,对于患者的肝功能指标进行监测是非常关键的。

包括血清转氨酶水平、
总胆红素、蛋白质合成功能等指标的监测。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肝脏的功能状态,有助于评估肝损伤的程度和恢复情况。

此外,患者在药物性肝损伤恢复期间需要严格控制饮食,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蛋白质和糖类物质,以减轻肝脏的负担,促进肝功能的恢复。

在药物性肝损伤的恢复过程中,患者还需要避免饮酒和接触有毒物质,以免对
肝脏造成二次损伤,延缓肝脏的恢复进程。

同时,患者在恢复期间需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加速肝脏的修复和恢复。

最后,患者在药物性肝损伤恢复期间需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的变化,及时
就医并接受医生的指导和治疗。

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才能更好地进行恢复,避免出现并发症和加重肝损伤的风险。

总之,药物性肝损伤的恢复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配合治疗,避免二次损伤,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促进肝脏功能的恢复和修复。

希望本文能够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恢复过程有所帮助。

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
✓建议4:不建议NAC用于儿童严重DILI患者。
DILI的预防
减少同时 使用药物
的种类
仔细询问 药物过敏

预防 措施
选择用药、 监测肝功能
必要时使 用护肝药
注意药物 配伍
DILI的预防
• 特殊情况可以预防性的使用“保肝”药 • 1.抗肿瘤化疗,尤其是大剂量使用化疗药物; • 2.抗结核治疗; • 3.器官移植后使用抗排异药物; • 4.长期使用抗癫痫药; • 5.长期使用治疗甲亢的药物; • 目前无证据显示2种或以上抗炎保肝药物对DILI有更好的疗效,因此不推
行区旅居史等高度可疑的临床线索时,应考虑检测。 • 若有相关临床表现,应排除肝豆状核变性和肝静脉阻塞综合征。
DILI诊断相关建议
• 建议2:对疑似胆汁淤积型DILI患者。 • 所有病例均应进行B超/CT等腹部影像学检查,以除外胆道疾病。 • 腹部影像学检查未发现明确胆道疾病证据的患者,应做原发性胆汁性肝
正确的诊断书写格式? 药物性肝损伤,肝细胞损伤型,急性,RUCAM 6分(很可能),严重程度2级
病例1
• 1月19天,男性,2020.09.24入院 • 病史:咳嗽2天,伴喘息,无发热,无呕吐等,未予特殊处理,既往体健 • 体查: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明显干湿啰音 • 诊断:喘息性支气管肺炎 • 化验,TBil:9.3umol/L,
痛、发热,皮疹和/或嗜酸性粒细胞>5%。
DILI的治疗-针对发病机制
➢固有型 ✓促排出:洗胃、导泻、血液净化 ✓解毒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 ➢代谢特异质型 ✓促排出:血液净化 ✓解毒剂: N-乙酰半胱氨酸(NAC) ➢免疫特异质型 ✓抗免疫:糖皮质激素
不建议NAC用于儿童严重 DILI患者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药物引起的肝脏功能异常或肝细胞损伤的疾病。

随着药物的广泛应用,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临床诊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因此,明确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标准对于及时发现和治疗这一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临床表现。

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轻重不一。

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乏力、食欲不振、黄疸、腹痛、恶心、呕吐等。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皮肤瘙痒、皮肤色素沉着、尿色加深等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当认真询问患者用药史,对于可能引起肝损伤的药物要有高度警惕。

二、实验室检查。

对于怀疑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应当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

血清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等指标是判断肝功能是否异常的重要检测项目。

此外,还可以进行肝脏B超、肝功能影像学检查等辅助检查,以帮助明确诊断。

三、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表现符合药物性肝损伤特点,如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2. 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清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等指标异常;3. 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肝损伤的因素,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4. 与用药时间的关联性,如停药后肝功能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四、治疗原则。

一旦确诊为药物性肝损伤,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可能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

对于轻度肝损伤患者,可以采取保肝、解毒、调理肝气等中医治疗方法。

对于重度肝损伤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肝移植等手术治疗。

五、预防措施。

为了减少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医生在用药前应当充分了解患者的用药史,对于可能引起肝损伤的药物要慎重使用,并定期进行肝功能监测。

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当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当及时就医。

总之,药物性肝损伤是一种常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肝脏疾病,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要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及时发现和治疗,以降低患者的病情恶化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药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肝酶升高、黄疸、肝功能异常等。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对于临床治疗和用药安全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肝功能检查。

1. 肝酶升高。

肝酶升高是药物性肝损伤的常见表现之一。

临床上常用的肝酶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

药物性肝损伤时,这些指标往往会显著升高,提示肝功能异常。

2. 肝功能异常。

除了肝酶升高外,药物性肝损伤还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胆红素升高、凝血功能异常等。

因此,在诊断药物性肝损伤时,需要综合考虑肝功能检查的各项指标,以全面评估肝脏的功能状态。

二、临床表现。

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恶心、呕吐、腹痛、乏力、黄疸等。

这些表现并非特异性,但结合肝功能检查结果,可以有助于对药物性肝损伤进行初步判断。

三、病史。

患者的用药史对于诊断药物性肝损伤至关重要。

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包括长期用药史、药物剂量、用药途径等,以判断是否存在药物性肝损伤的可能性。

四、排除其他病因。

在诊断药物性肝损伤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肝损伤的病因,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以排除其他病因,从而更加准确地诊断药物性肝损伤。

五、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对于疑似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肝活检,可以观察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病变情况,从而明确诊断药物性肝损伤。

综上所述,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肝功能检查、临床表现、病史、排除其他病因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只有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的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疑似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时,需要谨慎细致地进行评估,以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药物性肝损伤指南

药物性肝损伤指南
药物性肝损伤指南
目录
• 药物性肝损伤概述 •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与评估 • 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与管理 • 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与康复 • 药物性肝损伤的科研进展与展望
01
药物性肝损伤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在使用某种或 多种药物后,肝脏受到的损害或 异常反应。
分类
药物性肝损伤可按发病机制、临 床表现、严重程度等进行分类。
对于长期用药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肝 功能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肝损伤。
合理用药
遵循医嘱,避免超剂量、超疗程用药,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联合用药。
管理策略
个体化用药
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等 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降低肝损伤风险。
及时停药
一旦发现肝损伤,应立即停药, 避免损伤进一步加重。
药物治疗
对于轻中度肝损伤,可采用保肝 药物治疗,促进肝功能恢复;对 于重度肝损伤,应及时住院治疗。
除了传统的药物性肝损伤研究,还应关注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对肝脏
健康的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发病机制
01
02
03
直接毒性作用
某些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 中产生有害物质,直接对 肝脏造成损害。
过敏反应
机体对药物的某些成分产 生过敏反应,导致肝脏炎 症和损伤。
抑制肝脏代谢
某些药物会抑制肝脏的正 常代谢功能,导致肝脏负 担加重,引发损伤。
临床表现
肝功能异常
肝区疼痛
消化系统症状
其他症状
表现为转氨酶、胆红素 等肝功能指标升高。
新型药物性肝损伤模型的建立和研究
建立更接近人类的动物模型,用于研究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
04
损伤的影响和机制
诊断和治疗方法研究
诊断方法: 生物标志物、 影像学检查、 肝功能检测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介入治疗等
新型药物研 发:针对不 同病因和机 制的药物研

综合治疗方 案:结合多 种治疗方法, 提高治疗效

预防策略研究
01 药物筛选:通过实验筛选出 对肝脏损伤较小的药物
氟喹诺酮类:如左氧 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磺胺类:如磺胺嘧啶、 磺胺甲恶唑等
其他:如利福平、异 烟肼等
药物性肝损伤的
4
研究进展
发病机制研究
药物代谢:药物在肝脏中的代谢
01
过程和影响 药物毒性: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
02
用和机制 免疫反应: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
03
和肝脏损伤的关系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药物性肝
预防:避免滥用药物,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 及时发现和治疗肝损伤。
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主要包括停药、保肝治疗、抗炎治疗 等,严重者可能需要进行肝移植。
预防措施:加强药物使用管理,提高公众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 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常见引起药物性
3
肝损伤的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
01
致肝损伤
02
顺铂:一种常 用的抗肿瘤药 物,可能导致
肝损伤
03
5-氟尿嘧啶: 一种抗肿瘤药 物,可能导致
肝损伤
04
奥沙利铂:一 种抗肿瘤药物, 可能导致肝损

05
伊立替康:一 种抗肿瘤药物, 可能导致肝损

06
卡铂:一种抗 肿瘤药物,可 能导致肝损伤
07
博来霉素:一 种抗肿瘤药物, 可能导致肝损

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治疗
定期复查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保肝药物,促进肝功能 的恢复。
在恢复期间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以便 及时了解恢复情况。
注意事项
预防为主
预防药物性肝损伤的关键是合理 使用药物,避免滥用、误用药物

及时就医
一旦出现肝损伤症状,应及时就 医,确诊后立即停止使用可能导
致肝损伤的药物。
谨慎用药
对于有肝损伤史或高风险的患者 ,应谨慎使用可能导致肝损伤的 药物,必要时进行预防性治疗。

分类
药物性肝损伤可分为急性药物性肝损 伤和慢性药物性肝损伤,其中急性药 物性肝损伤又可分为急性肝炎型、急 性胆汁淤积型和急性脂肪肝型。
发病机制
01
02
03
直接毒性作用
某些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对 肝脏细胞有毒性作用,导 致细胞死亡和肝功能异常 。
免疫介导反应
某些药物可作为半抗原与 肝细胞结合,引发免疫反 应,导致肝脏炎症和损伤 。
代谢异常
某些药物影响肝脏代谢酶 活性,导致药物代谢异常 ,进而引发肝损伤。
流行病学
发病率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较 高,据报道,在西方国家 每年每10万人中有超过 老年人、儿 童、孕妇和身体虚弱者更 容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
常见药物
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 抗肿瘤药、抗结核药等是 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常见 药物。
排除其他肝病
通过检查排除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诊断方法
血液检查
检测肝功能相关指标,如谷丙转氨酶 (ALT)、谷草转氨酶(AST)、总 胆红素等。
影像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
通过肝穿刺获取肝脏组织进行病理学 检查,是诊断药物性肝损伤的金标准 。
通过超声、CT等检查观察肝脏形态、 大小及质地。

药物性肝损伤综述报告

药物性肝损伤综述报告

药物性肝损伤综述报告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由于接触药物而导致肝脏功能异常或组织损伤的一类疾病。

药物性肝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肝疾病之一,其发生率在药物不良反应中居首位。

药物性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可不同,从暂时性的肝酶升高到急性肝衰竭、肝坏死等严重后果。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机制复杂,尚不完全清楚。

目前认为,药物性肝损伤与药物代谢障碍、免疫反应和氧化应激等因素相关。

药物代谢障碍主要指药物在肝脏中的代谢途径异常,使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在肝脏积蓄,从而形成肝毒性物质。

免疫反应方面,有些药物可能触发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导致肝脏受损。

此外,氧化应激也可能是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机制之一。

临床上,药物性肝损伤的表现可以多样化。

轻度的肝损伤可能仅表现为肝酶升高,而不伴有其他症状。

但在某些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腹痛、乏力、食欲不振等肝功能异常的症状。

对于严重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可能发生肝衰竭、肝坏死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详细的临床病史和肝功能检测结果。

在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肝损伤的因素后,进一步评估与药物应用的时间关系以及其他致肝毒性药物的使用等因素,可以帮助确定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

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方法包括停用可能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对症治疗和对肝功能的支持。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改善情况,调整治疗策略。

为减少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临床上在药物使用过程中需注意患者的肝脏状况,对于具有肝毒性的药物应谨慎使用,并进行适当的监测和评估。

此外,患者应遵循医生的用药指导,在用药期间定期复查肝功能,及时了解肝脏状况。

总之,药物性肝损伤是一种常见的临床问题,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重大影响。

准确诊断和及时干预对于预防和治疗药物性肝损伤至关重要。

医生应提高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和警惕性,以减少该疾病的发生和危害。

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医学

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医学
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
目录
• 药物性肝损伤的概述 •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 • 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 • 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 • 药物性肝损伤的预后与转归
01
药物性肝损伤的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可导致肝脏功能异 常。
分类
根据发病机制,药物性肝损伤可分为直接肝损伤和间接肝损伤。直接肝损伤是 指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对肝脏的直接毒性作用;间接肝损伤则是通过免疫机制、 过敏反应等间接方式导致肝脏损害。
Hale Waihona Puke 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 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降低肝损伤风险。
预防措施
控制药物剂量
严格按照医嘱控制药物剂量,避免过量使用。
避免联合用药
尽量减少药物种类和剂量,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 药。
注意药物成分
关注药物成分,特别是可能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应谨慎使用。
公众教育
提高公众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
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以考虑 使用人工肝支持治疗,暂时替代 肝脏功能。
肝移植
对于药物性肝损伤导致肝功能衰 竭的患者,肝移植是一种有效的 治疗手段。
04
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
预防原则
合理用药
遵循医生指导,避免自行滥用药 物,特别是肝毒性药物。
定期监测
长期用药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肝功 能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肝损伤。
其他药物引起的肝损伤:如抗肿 瘤药物、抗生素等。
03
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
一般治疗
停用可疑药物
一旦确诊为药物性肝损伤, 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这 是治疗的首要步骤。
休息与饮食
患者应充分休息,避免过 度劳累。饮食上以高蛋白、 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为 主,适当补充维生素。

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医学

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医学

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医学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由于使用药物而导致的肝脏功能异常或结构损伤的情况。

随着人们对药物治疗需求的增加,DILI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

因此,对于DILI的诊断和治疗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指南旨在提供关于DILI的诊断和治疗的最新指导。

一、DILI的定义与分类DILI是指使用药物后引发的肝脏功能异常或损伤。

根据其致病机制,DILI可分为两类:直接肝细胞损伤和免疫介导的肝损伤。

直接肝细胞损伤主要是由于药物代谢产生的毒性代谢物对肝细胞直接产生损伤;而免疫介导的肝损伤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导致的肝脏损伤。

二、DILI的临床表现DILI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肝功能异常、黄疸、肝大、腹胀等。

对于疑似DILI病例,应及时进行肝功能及相关检查,以确定诊断。

三、DILI的诊断DILI的诊断主要是通过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功能异常。

首先应排除病毒性肝炎、肝胆疾病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功能异常。

其次,需要了解病史,包括最近使用的药物种类和剂量,并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肝损伤的因素。

诊断DILI的黄疸发生时间也是重要的诊断依据之一。

一般来说,药物性肝损伤在停用药物后1-3个月内会显现黄疸。

同时,还需检查肝功能、肝酶、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以确定肝功能异常的程度。

四、DILI的治疗对于DILI患者,首先应停用可能引起肝损伤的药物。

接下来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情的具体表现进行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抗感染治疗、对症治疗等。

对于免疫介导的DILI,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肝酶及其他相关指标的变化。

同时,还应关注患者的营养支持、保护肝功能以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五、DILI的预防DILI的预防非常重要,首先应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毒性预测患者是否易患DILI。

在使用药物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正确的剂量和使用方式使用药物。

药物性肝损伤最全

药物性肝损伤最全

-3
C.停药至检查正常的时间(<2倍正常值)
胆汁淤积<6个月或肝细胞损伤<2个月
3
肝细胞损伤>2个月
0
Ⅱ除外其他原因
病毒性肝炎(HAV、HBV、HCV、CMV和EBV)、酒精性肝炎、
阻塞性黄疸、其他(妊娠血压低下)
完全除外
3
部分除外
1
可能有其他原因
-1
可疑其他原因
-3
Ⅲ肝外症状
出疹、发热、关节痛、白细胞减少、嗜酸细胞增多(>6%)
4项以上阴性
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 3项阳性
3
1项阴性
2

1
Ⅳ有意或无意再用药
出现症状
3
无症状或未再给药
0
Ⅴ所用药物有肝损报告

2
无(上市5年内)
0
无(上市5年以上)
-3
最后判断:>17确定,14~17可能性大,10 ~ 13有可能,6 ~ 9可能性小,<6除外
临床分析线索:
1、是否具有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血清生化指标改变 的时序特征:首次用药出现在5~90天,停药 后迅速恢复,再次用药出现。
特殊解毒剂
1、异烟肼引起的肝损害可以用较大剂量 的维生素B6静脉点滴。
2、N-乙酰半胱氨酸对扑热息痛过量患者 有特殊的疗效。
预防
1、正确选择和应用各种药物,尤其慎用已知有 肝毒性的药物。
2、忌长期用药及滥用药物,已出现过反应者应 避免再次给与同样或相似药物。
3、注意个体情况,避免促进和诱发药物性肝病 的因素,如年龄、妊娠、饮酒、营养不良和 过敏体质。
1、肝细胞性损伤:临床表现与急性病毒性 肝炎类似,常见于异烟肼、氟烷、扑热 息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杭州310003; (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杭州 310016
【摘要】:目的:从免疫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发病机制。方法:查阅近年相关研究,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DIM的遗传特异性和普遍的不良预后情况使得DILI成为药物研发中的最重要的安全性问题之一;同时,DILI也是许多上市药物撤出市场的主要原因。DILI最初是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的直接肝毒性作用引起的。肝实质细胞的损伤激活免疫细胞,促使其释放炎症因子或肝毒性介质,并可启动针对药物相关性抗原的免疫应答。结论:肝脏免疫系统独特的成分和反应特性是揭示DILI发生机制的基础,只有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了解这些基础,才能对DILI作出有效的预测和防治。
【摘要】:肝脏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肝损伤主要有病毒性肝损伤、酒精性肝损伤、免疫性肝损伤和药物性肝损伤等类型,其临床表现为肝坏死、脂肪肝、胆汁郁积、肝纤维化、肝硬化以及肝癌等^[1]。目前,对肝损伤的治疗仍是一个全球性的严峻课题,而各种肝脏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与治疗药物的筛选,[第一段]
【出处】: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4) 307-309
【关键词】:肥胖;非酒精性肝炎;胰岛素抵抗;脂肪因子
【主题词】:代谢疾病;*肥胖症;肝/*超声检查;肝/*酶学;肝疾病;肝炎;脂肪肝;*脂肪肝, 酒精性;综述
【特征词】:儿童;人类
5.
【分类号】:*R575.1;R192;R282.76;R977.5
【作者】:汪云;朱丽影
【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摘要】:近年来,随着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加,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据统计在美国,药物性肝炎约占住院肝病患者的2%-5%,占成人肝病患者的10%,25%的暴发性肝衰竭是由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占整个药物不良反应的10%-15%。我国药物性肝炎所占的比例约占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10%。其中,中草药引起的肝脏损害占相当大的构成比,由30.2%-74.4%不等,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编者按]
【标题】:药物性肝损的发病机制及分型诊断
【作者】:黄翀;张欣欣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 200025
【摘要】:以往认为,药物性肝损(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发病率不高,在各类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10^5-1/10^4。然而,由于其诊断困难、临床表现复杂,不少病例被漏诊,其真实发病率可能远高于此。2006年,法国1项社区前瞻性调查表明,该社区每年每10万人口中有14人发生DILI,约12%的患者需住院治疗,且其中有6%最终因此死亡,这比法国药物警戒系统接到申报的药物不良反应案例高出15倍。由于人们对DILI认识不清,其真实发病率被低估,因此加强对DILI的认识以应对临床中的问题十分重要。[第一段]
【出处】:天津药学 2009;21(4) 20-22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害;药物性肝炎
【主题词】:*蛋白质组学;*肝疾病;*肝炎, 中毒性;*研究人员;药物疗法, 联合;药用制剂;预防医学;综述
【特征词】:人类
8.
【分类号】:*R575
【标题】: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机制及防治
【作者】:张海云(综述);吴扬(审校)
10.
【分类号】:*R575;R657.32
【标题】:药物性肝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作者】:伍百贺;詹俊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 510120
【摘要】:药物性肝病(DILD)是指在使用某种或几种药物后,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随着新药不断研发和应用于临床,药物性肝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高,引起人们对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视及研究。此文主要就药物性肝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消化科,上海 200040
【摘要】: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损害,可以发生在原来没有肝脏疾病的人群,或以往有肝脏疾病的患者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发生不同程度的肝损害。近年来,由于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加,新药的不断涌现及各类保健药物的应用,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率明显增高。[第一段]
【出处】:中国药学杂志 2008;43(16) 1207-1210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伤;肝脏免疫系统;直接肝毒性作用;Kupffer细胞
【主题词】:*变态反应和免疫学;产品监测, 售后;*创伤和损伤;肝/*损伤;肝/*药物作用;免疫, 细胞;敏感性与特异性;药用制剂;综述
【特征词】:人类
【出处】:世界感染杂志 2010;10(3) 77-80
【关键词】:肝功能损害,中毒性;药物
【主题词】:*肝炎, 中毒性;*矿物药;药用制剂;*医务人员;阅读;中草药;综述
【特征词】:人类
6.
【分类号】:*R575;R329.24;R459.7;R512.62;R657.32
【标题】:肝损伤中肝脏细胞死亡机制研究进展
【出处】: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1;19(1) 78-80
【主题词】:肝;*肝疾病;*肝炎, 中毒性;药用制剂;综述
【特征词】:人类
3.
【分类号】:R520.1;R575;*R978.3
【标题】: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研究进展
【作者】:安慧茹(1,2);吴雪琼(2)
【作者单位】:(1)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北京101149; (2)解放军309医院,北京 100091
【标题】:浅述药物性肝损害
【作者】:丁兰
【作者单位】:天津市传染病医院,天津 300192
【摘要】:随着新药的不断开发应用及联合用药的增多,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引起人们对药物性肝损害重视及研究。目前研究人员在药物性肝损害遗传学、蛋白质组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就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发病机制、预防及治疗等加以综述。
【摘要】:含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的6个月短程化疗是结核病控制的主要策略。但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均有潜在的肝毒性,均可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常常导致患者依从性下降,导致结核病治疗失败。本文就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发生率、病理学特征、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和防治等方面进行综述。
【出处】: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0;(10) 727-733
【出处】:国际消化病杂志 2008;28(5) 413-415
【主题词】:肝/*损伤;*肝疾病;药用制剂;综述
【特征词】:人类
11.
【分类号】:*R-332;R363-332;R575;R575.2;R657.32
【标题】:实验性肝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雪龙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大庆 163319
【出处】:黑龙江医学 2008;32(5) 341-342
【关键词】:变态反应性肝损害;药物性肝炎;中毒性肝栓塞
【主题词】:肝功能衰竭, 急性;*肝疾病;*肝炎;*肝炎, 中毒性;急性病;美国;药用制剂/副作用;*中草药;综述
【特征词】:成年人;人类
13.
【分类号】:R322.47;R322.995;*R575.1;R9
【出处】: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18(27) 3384-3386
【关键词】:细胞凋亡;细胞死亡;肝损伤
【主题词】:肝/*损伤;*肝细胞;肝炎;*肝炎, 乙型;急性病;*抗病毒药;慢性病;药用制剂;综述
【特征词】:人类
7.
【分类号】:*R969.3;R-05;R394.3;R453;R575.1
1.
【分类号】:R192;R282.76;*R575.1;R977.5
【标题】:中毒性肝损害研究现状
【作者】:张晋红;陈仕珠;陈鹰军;刘振霞;孙权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1医院感染科,陕西西安 710054
【摘要】:西药、中药、矿物药所致中毒性肝损害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医务人员尤其患者并不高度关注这方面的病因。为此,作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就药物性肝损害的分类、发病机理、诊断及其防治进行扼要综述。
【标题】:中毒性肝损害研究现状
【作者】:张晋红;陈仕珠;陈鹰军;刘振霞;孙权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1医院感染科,陕西西安 710054
【摘要】:西药、中药、矿物药所致中毒性肝损害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医务人员尤其患者并不高度关注这方面的病因。为此,作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就药物性肝损害的分类、发病机理、诊断及其防治进行扼要综述。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长春 130021
【摘要】: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在治疗过程中,应用治疗剂量的药物时肝脏受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毒性损害或发生过敏反应所引起的疾病。当前有3万余种药品和保健品正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西班牙对10年间登记的461例DILI病例分析认为505种药物与之有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DILI已上升为全球死亡原因的第五位。近年来相当数量的新药在投放市场后短期内由于其肝毒性而撤回。[第一段]
【出处】: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8;7(2) 224-227
【关键词】:毒性;细胞色素P450;药物性肝损;诊断标准
【主题词】:法国;*肝;*毛发;前瞻性研究;人口;误诊;药用制剂/*副作用;综述
【出处】: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 2010;6(3) 222-225
【关键词】:肝功能损害;中毒性;药物
【主题词】:*肝炎, 中毒性;*矿物药;药用制剂;*医务人员;阅读;中草药;综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