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导学案(无答案)-2019年精选学习文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导学案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本课目标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及原始农业的发展。
难点:半坡遗址与河姆渡遗址的比较,并认识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名师点睛【释疑解难】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农作物种植、房屋建筑方面为什么会出现差异?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出现了差异。
长江流域水量充足,适宜种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较少,故以种植耐旱的粟为主。
自然环境的差异,也决定了半坡原始居民的半地穴式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结构适应北方的气候,防寒保暖,而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则适应南方的气候,可通风防潮,防止水淹。
【易错警示】元谋人、北京人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处在旧石器时代。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处在新石器时代。
课前感新知一、原始农业的发展1.概述: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 ____和黍均发现于中国,是我们的祖先为 ________作出的重要贡献。
2.发展:随着农业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 ____种植、____ 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____ 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3.距今年代:约 ____年。
4.生活地域: ____流域。
5.居住情况:房屋主要是 ____建筑。
6.生产状况:主要农作物是____ ,农业工具以 ____最为典型。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7.距今年代:约 ____年。
8.生活地域: ____流域。
9.居住情况:主要是 ____式圆形房屋。
10.生产状况:主要种植 ,饲养和狗等家畜,会狩猎捕鱼。
11.生活状况:生活用具主要是 ,最具特色的为。
还会简单的纺织、课内夯基础知识点1 原始农业的发展1.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哪个国家( )A.埃及B.中国C.印度D.美国2.古书记载,有先贤“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材料中提到的“耒耜”主要用来( )A.耕地B.捕鱼C.打猎D.采集3.我国出现人工栽培农作物,距今约( )A.20000年前B.15000年左右C.10000年左右D.2000多年前知识点2 河姆渡人的生活4.(沈阳市中考)“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
部编版七上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导学案
第二课导学案 原始农耕生活一、明确任务学习目标:1、识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生产工具、生活器具、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住房特征。
归纳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2、通过学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的国家这一史实,了解我国先民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大贡献,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对农耕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二、自主预习完成知识梳理(一)原始农业的发展1、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1)距今 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农作物。
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 :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 。
(2)发展变化: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__________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2、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____________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3、兴起和发展的意义: 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河姆渡遗址:1、生活时代:距今约 年左右;生活地点:在今 村;位于 流域。
2、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___________;还发现了 水井;3、河姆渡人的生活状况:(1)农业工具:以_______最为典型。
(2)河姆渡人种植 ;饲养水牛、猪和狗等家畜;(三)半坡遗址:1、生活时代:距今约 年;生活地点: 村;位于 流域。
2、半坡人的生活状况:(1)生产工具:使用 石器等(新石器时代)(2)主要种植 ;饲养猪、狗、羊、牛、鸡等家畜和家禽;生活用具主要是 ,最具特色的是 ,还制造骨器、角器等;(3)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 。
(4)半坡遗址中还出土了骨针和石制的纺轮,可见半坡人已经会简单的 、 。
三、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2、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3、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为什么不同?4、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呢?四、展示交流成果,总结识记五、巩固拓展1、对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说法不对的是( )A.用骨耜耕地B、种植粮食作物粟 C.用陶器装食物 D.住在木结构房屋里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主要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3、半地穴式的房屋,冬天人住在里面可以避风避寒。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学案设计(无答案)
原始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2.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难点】
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学习过程】
课中学习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是__________生活。
2.半坡原始居民居于__________流域,属内陆地带,干旱地区,受气候影响,居民多住_ _________式房屋。
3.半坡原始居民开始种__________。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是__________生活。
2.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于__________流域,受湿润气候影响,居民住__________式房屋。
3.河姆渡原始居民开始种植__________。
4.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民以食为天”,我们的祖先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 _____。
四、比较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
通关检测
1.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
2.河姆渡遗址都分布在()
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珠江流域D.辽河流域3.最早学会纺线、织布、制衣的原始人类是()
A.山顶洞人B.半坡原始居民
C.河姆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
4.列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贡献之最。
5.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房屋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教师寄语:课题第二课时原始的农耕生活课型新授课授课人审核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学习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学习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导学过程预习自测1、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用耕地,种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住着的房子。
2、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石器,种植粮食作物。
住房子,能制造色彩鲜丽的。
课堂交流与探究1.导入新课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那么要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呢?(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导学过程课堂反馈练习与巩固1.元谋人、长阳人和河姆渡遗址都分布在()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2.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是5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福娃,其中福娃贝贝的头部文饰,借鉴了中国古代彩陶中的鱼纹装饰图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分析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增强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教学过程】环节一:夯实基础,巩固落实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的;生活位置:的流域;使用的石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和的国家。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生活位置:流域 __村;使用工具--- 的石器;半坡居民种植的。
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半坡居民居住在的。
会制造,上面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
会纺线、织布、制衣。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的;地点;出现的陶和的陶;在后期,出现了的和。
原因是:的的发展。
环节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不同原因是什么?环节三:精讲点拨,突破疑难填表: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比较简表氏族名称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年代地理位置房屋类型主要农作物家畜种类生产工具烧制陶器环节四:学以致用,巩固拓展(一)、当堂训练1.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优劣 B.原始农业的发展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学会建造房屋技2.下列原始人类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半坡遗址②元谋人③北京人④河姆渡遗址A.②③①④B.①④②③C.②③④①D.④①②③3.过上农耕生活的原始居民已经会建造房屋。
如图所示,居住在该样式房屋中的原始居民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4.“人猿相揖别。
精品2019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A.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
B.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
C.陕西临潼姜寨原始居民
D.河南新政裴李岗原始居民
6.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优劣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学会 建造房屋技
7.下列能反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比以前进步的是(
)
①会种粮食 ②会饲养家禽 ③会制造陶器 ④会建造房屋⑤用针缝制衣服 ⑥用磨制石器
原始农耕生活
※精品试卷※
科 目 历史 课型 新授课 年(班)级
七年级
授课时间
【合作复习】 要求:1、快速回顾并完成以下问题。时间约 3--5 分钟。
元谋人 发现地点:
距今时间:
生产生活:已经能够
,知道
。
我国境内的
地位:
。
早期人类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北京人
体貌特征: 生产工具:用
。 制作的各类工具。
生产活动:猎取 ,采集 ,已经学会
长时间
。
生活方式:过着
生活。
【探究学习】(要求:用 15 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
名称
半坡原始居民
河姆渡原始居民
1、原始农 耕的出现 使远古居 民从食物 的采集者 变为食物 的生产者
,还会
2、河姆渡 居民和半 坡居民过 着定居生
活。
距今年代
地理位置大河流域房名称A.饲养猪狗家畜 B.种植粟等农作物 C.住干栏式 房屋
D.住半地穴式圆形房
屋
4.下列哪一考古遗址能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原始居民 遗址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导学案(无答案)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9、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
A.①B.②C.①②D.③④
10、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
A.大豆和小麦
B.花生和高粱
C.甘薯、玉米D.水稻源自粟11、下列关于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描述不相同的是( )
A.北京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黄帝
2、半坡原始居民建造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干栏式房屋。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因素应是()
A.生活习惯
B.生产工具
C.劳动技术
D.自然条件
3、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进行课题研究,列出的关键词是“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粟”,请你判断他们研究的是哪一原始人群()
(二)、材料分析题。
16、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代人类遗址
时写下的诗句:
“彩陶精美,画纹亦多 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 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 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 中诗歌的内容请你猜测出这是对哪 一原始 居民生
活的描绘?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要求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引发或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二、学习重难点:
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2、阶级的产生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导学案(一)学情分析《原始农耕生活》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第二课,本课内容以原始农耕社会为主线,介绍了人类从采集时代转变为农耕时代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和重要意义。
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历史学科,对于历史内容的学习可能会有些困难,因此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历史,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于是部编版教材,教材本身已经精简了部分内容,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进度适当添加一些相关内容,以丰富教学内容。
此外,由于本课是第二课,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方式还不够熟悉,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观念。
(二)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人类从采集时代转变为农耕时代的过程,掌握原始农耕社会的基本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观念。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于人类进化的思考。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人类从采集时代转变为农耕时代的过程。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观念。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原始农耕生活2. 教学方法:讲解+导读式提问+小组合作探究+思维导图(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问题导入,如:“你知道什么是原始农耕生活吗?”,“你认为人类为什么要从采集到农耕?”等,以引发学生的思考。
2. 学习新课(25分钟)(1)讲解:老师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特点,如居住于山洞、以采集为主、居无定处等。
(2)导读式提问:在讲解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原始农耕生活与现代生活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等。
3. 小组探究(15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并回答几个问题:“为什么人类要从采集转变为农耕?”,“原始农耕生活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变化?”等。
(2)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部编版【整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导学案(无答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半坡原始居民和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和农耕生产。
2.了解原始农业的发展概况。
3.掌握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学习要求:(1)认真阅读课本,做好读书标记,掌握基本知识点。
(2)同学们之间要团结合作,认真研究讨论,探求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二)自主学习一.半坡居民的生活1.地点:陕西__________东部半坡村一带,黄河流域。
2.时间:距今约__________年。
3.社会生活: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____,住__________式圆形房屋。
4.技能:制作出精美的__________石器;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饲养猪和狗等家畜;打猎捕鱼;制作________;有装饰品,有乐器;会纺织、__________。
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1.地点:__________省余姚市,__________流域。
2.时间:距今__________年左右。
3.社会生活:__________是主要农作物,房屋主要是__________式建筑,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
4.技能:会挖掘__________;饲养猪、狗和水牛;会制作__________和玉器及简单的乐器骨哨;出土了中国最早的织布机,会__________缫丝;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出土了中国最早的________雕刻;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__________的人群。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1.概况:在中国南方的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黄河流域是栽培________的最早起源地,目前发现最早的栽培粟类遗存约在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地域:兴起于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和淮河等流域。
3.标志:__________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__________、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1.历史是向前发展的。河姆渡居民比山顶洞人在很多方面要进步,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前者会磨光技术,后者不会B.前者有较稳定的食物来源,后者没有
C.前者会制作衣服,后者不会D.前者按血缘关系结成氏族,后者没有
2.老师在介绍某处原始文化遗址时出示了这几幅图片,此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
四、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我国境内较早进入农耕时代的原始居民有哪些呢?阅读课文后,完成下表。
农耕居民
生活年代(距今)
生活地区
所属大河
流域
生产工具
主要农耕
成就
河姆渡原始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
大汶口原始居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有的墓随葬品多达百余件,有的墓却一无所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始人类是()
A.山顶洞人B.河姆渡人C.半坡人D.大汶口人
──《白虎通》
材料二“炎帝时有丹鹤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拾遗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神农教民农作的原因是什么?
(2)两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原始农业的产生,大致相当于我国哪两个远古居民生活的时代?
(3)他们使用什么工具耕地?“九穗禾”中“其坠地者”可能是哪些农作物?
(二)合作探究
1.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片,回答问题。
图1
(1)图1、图2分别是哪个原始居民的房子?房子的样式分别叫什么?
(2)两种房屋样式和结构是不同的,试从地理环境和气候方面简单探究一下原因。
(3)假如我们穿过时光隧道,到图2的房子中做客,主人会用什么招待我们呢?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而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2,掌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了解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状况的基本史实。
3,体会原始居民生产和生活的艰辛,从而树立善待人生的信念,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学习重点: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状况
学习难点: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状况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测: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的国家。
2,距近约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我国的流域,种植。
住者的房子,会制造。
3,距近约年的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流域附近的半坡村,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住在的房子里,会纺线、、。
会制造陶。
二、学习探究:
1、简述河姆渡原始居民农耕状况。
2、简述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状况。
3、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几个世界性的贡献。
三、练习检测:
四、学习反思:
学生对于历史文物、遗物、示意图的观察、分析,应注意:第一、注意图题中表明的文物所属时间、地点,以便联系已有的知识;第二、注意观察对象的外形、结构和材料,以便对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测;第三、注意联系课文的大、小字内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等,有的是对文物的背景作介绍,有的是文物所反映的客观历史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简述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掌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
3.在把握半坡、河姆渡居民原始农耕生活的基础上,从总体上认识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初步发展。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把握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特征。
学习难点: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录像《海内外华夏子孙在陕西黄帝陵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以此导入。
自主学习(用10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
一、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异同点:
2.相同点:都从事,都过生活,都使用石器(新石器时代)、会制作和,都都会饲养。
二、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发展到用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的出现以及、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合作探究】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精讲点拨
1.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并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并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2.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发明和创造,表明长江和黄河都是中国的母亲河,共同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3. 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并不是中国最早开始原始农耕生活的居民,而只是南北方从事农耕生活的典型代表。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
A.① B .② C.①② D.③④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相同点()
A.使用磨制石器,从事原始农业 B.制作彩陶
C.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饲养家畜 D.制造骨器和乐器
3.不符合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
A.饲养猪狗家畜
B.种植粟等农作物
C.住干栏式房屋
D.使用磨制石器
4.下列哪一考古遗址能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5.下列哪一地区原始居民的木构建筑房屋,对后世的阁楼和楼房样式的出现影响最大( ) A.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 B.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
C.陕西临潼姜寨原始居民 D.河南新政裴李岗原始居民
6.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优劣B.原始农业的发展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学会建造房屋技术7.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 )
A. 自然环境不同
B. 使用的工具不同
C. 生活习惯不同
D. 思想意识不同
二、材料分析题: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代人类遗址时写下的诗句:
“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
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
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
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
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中诗歌的内容请你猜测出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
(2)你能举出“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文物代表吗?
(3)“农耕既普及”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⑷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