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景抒情诗鉴赏讲课版详解
《即景》课件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基础知识:诗词鉴赏与创作 • 深入探究:《即景》主题思想剖析
目录
• 实践应用:以《即景》为灵感进行 创作实践
• 课堂互动环节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即景》课程概述
01
《即景》是一门专注于训练学生观察和描绘自然景色的 课程。
02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如何运用不同的绘画技 巧和工具来表现自然景色。
通过赏析经典即景作品,了解即景 创作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
1 2 3
提高了对即景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学习,学员们对即景的概念和特点有了更深 入的认识和理解,能够更好地欣赏和创作即景作 品。
掌握了即景的创作技巧
学员们通过实践练习,逐渐掌握了即景创作的观 察、构思、表达和修改等技巧,提高了自己的创 作水平。
尝试将所学的绘画技能和创意应用到设计、摄影、影视等领域中,拓展自己的艺术 视野和实践能力。
05
课堂互动环节
提问答疑,解决学员困惑问题
鼓励学员积极提问,针对课程 内容、技巧等方面的问题进行 解答。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 点讲解和演示,确保学员能够 理解和掌握。
建立学员互助机制,鼓励学员 之间相互解答问题,分享学习 心得。
运用所学的绘画技能和 创意,合作完成一幅具 有主题性的作品。
将小组合作完成的作品 在班级或学校进行展示 ,并接受观众的评价和 建议。
拓展延伸: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其他领域
将《即景》课件中所学的色彩、构图、笔触等技巧应用到其他绘画创作中,提高绘 画水平。
通过观察和分析优秀的绘画作品,学习不同风格和表现手法的运用,丰富自己的艺 术素养。
即景抒情诗 优质课件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诗人对宇宙和人生悟出了怎样的哲理?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泣下。
文本解读
• 前面看不见像燕昭王那样贤明的国君; • 后面遇不到能礼贤下士的好大臣; • 感叹宇宙的无穷和人生的短促; 前•两我句独:指自古忧代伤那,些任能泪够水礼沾贤满下我士的的衣贤襟明;君主,象 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 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政治抱 负不能实现,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作者俯仰古 今,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将“前”与“后”、“古人”与“来者”对举, 用两个“不见”相连,表现自己的孤独和寂寞。
古人评:“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 诗” 、“春风第一花” 、 “孤篇横绝,竟 为大家”。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月
升起 —— 高照 —— 西斜 —— 坠落
全诗以月为主体,紧扣月下的春、 江、花,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 统摄全诗。
赏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时间之长 无奈之苦 感慨之深 宇宙之广 孤独之切 悲苦无限
知识点总结:直抒胸臆
内容解析:
寞这
使无
1、孤独
我限 恐空
把栏杆拍遍,无人会,惧 间
登临意。—辛弃疾 古来圣贤皆寂寞—李白 独立苍茫自咏诗—杜甫
即景抒情诗教师版
古代即景抒情诗阅读鉴赏专题教学目标:1. 了解即景抒情诗相关知识,通过诗例加深对即景抒情诗的认识。
2. 利用总结的即景抒情诗相关知识对其他即景抒情诗进行鉴赏。
3. 通过诗中景和事,体会诗人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内心情怀。
教学重点:了解即景抒情诗相关知识,通过诗例加深对即景抒情诗的认识。
教学难点:利用总结的即景抒情诗相关知识对其他即景抒情诗进行鉴赏;通过诗中景,体会诗人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内心情怀。
一、即景抒情诗概述(一)概念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二)特点即景抒情诗往往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诗人在诗中大多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移情于物,融情于景。
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但也有一小部分即景抒情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
(三)思想内容1、借景、物、事寄托身世之感:或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
2、借景、物、事表达忧国忧民之心:或寄寓作者的政治理想;或倾诉君国之忧、家国之仇;或抒发盛衰之感、兴亡之叹。
3、借景、物、事抒写自然之景生活之趣:或乐生活闲适;或喜自然美景。
(四)常见艺术手法1、抒情方式(1)触景生情: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某种情感的抒发。
题菊花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青帝:司春之神。
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因此有了下面的感慨: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变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
诗人触景生情,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
(2)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即景抒情诗四首》优秀课件
题 李 凝 幽 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首联既写眼前所见之景,又 是诗人望月怀远之意的表达。一 轮明月从无边无垠的大海上升起, 月光普照之下,无论远近,天涯 海角都沐浴其中。此句境界博大, 自然景象中包含着诗人博大宽广 胸襟,为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联 千古传诵。此联看似平淡无奇,脱 口而出,却高华浑融,写景抒情, 融为一体。此前谢庄《月赋》有句 “隔千里兮共明月”,后苏东坡 《水调歌头》有“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的名句,寓意相同,只 是一为赋,一为诗,一为词,各尽 其妙。
贾 岛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范阳 (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 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 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飞谤,贬长江(今四 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蝉》诗“以刺公 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迁普州 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 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即景抒情诗四首
知识点回顾:
即景抒情诗:借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 水、田园等景物,或借景抒情,或情景 交融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笔 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
即景抒情诗
鉴赏要点: 把握景物的特 征和寓意,进 而感受诗歌情 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作者主 观情感与自然 客观物象融合 的整体。
即景抒情诗鉴赏讲课版解答
么特征?
【景物】月落、乌啼、满天白霜、江边的枫树、
渔火、寒山寺。【特征】秋夜幽寂清冷。
② 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
感情 。
课堂示例
绝 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激趣导入
中国自古就是诗歌璀璨的国度。诗人们 的风格也不尽相同:或潇洒或沉郁,或粗犷 或婉约。不仅如此,就连作诗的速度都有所 差异:有的人七步成诗,他叫 ;有的人 指物立就,他叫方仲永;也有人作诗是慢工 出细活,那么你知道最慢的诗写了多久么? 猜猜看吧!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他叫贾岛
了解作者
知识点回顾:
即景抒情诗: 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 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 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 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即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 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即景抒情在古代诗歌中所占的比例相当高, 题材也相当广泛。写景抒情的方式一般来说 分为两种: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
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 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 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 内心情感。
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 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 温婉缠绵,回味无穷。
常见意象所含意义
芳草:喻离恨。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梧桐:表示凄苦之音。 梅花:初用于赠别,后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 牡丹:寄寓富贵。 杨花、芦花:顠零之意。
即景抒情诗(课件)
表明他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不屈的志节。
五、直抒胸臆
元稹《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
1、以乐景写乐情
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以乐景写哀情
唐代谢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形象----景物: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 飘飞。 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 人物:劝别友人,前路莫愁。 内容---- 旷达胸襟,豪迈情怀。 表达: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 景象: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三、 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 能成为你的朋友。表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和 豪迈的情怀。
4,超尘脱俗 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 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厌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 陶潜《归园田居》. 5,生活杂感 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 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1.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许诨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诗的起句中用一“ 愁 ____ ”字,奠定全诗基调。诗人用低沉的
杜甫《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3.以哀景写哀情 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3)即景抒情诗读解方法
(一)把握景物特点: 写景的角度: 如远近、高低、俯仰; 要把握和分析描写景物的方法: 如绘形、绘色、绘声; 要理解描写景物的技巧: 如动静、明暗、虚实、 表现手法:衬托(包括正衬、反衬)
高考即景(事)抒怀诗鉴赏优秀课件
1.慨叹时局险恶,民生多艰, 同情人民的疾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因茅 屋被秋风所破而有感)、白居 易《卖炭翁》(因宫中买办强 抢百姓而有感)
2.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写自己 的忧愁哀思。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 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 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 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
春季里麦子都旱死,秋季里禾茁又遭霜。 等到年底断了口粮,只好到田里采地黄。 采来地黄做什么用?打算拿它换口粮。 凌晨荷锄出门,直到天黑还没采满一筐。 拿到富贵人家,卖给富贵人家养尊处优的子弟。 用这地黄喂你的肥马,能使它浑身闪光。 愿换些吃残的马料,去填充全家的饥肠。
请同学们先看P150页高考题:
武钜将军虽老但仍英勇豪迈,收复西京捷报昨夜传来。 金人痴心妄想要永占中原,哪里知道上天永佑我大宋兴泰。 大宋列圣仁泽深如雨露普降,大赦诏令快似疾风迅雷。 可以料想明年寒食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 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1.常见标题 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2.常见意象 山月、河水、梅花、鸟鸣、风雨、草虫、铜镜、鬓发、夜雨、孤舟、
3.即事(景)抒怀诗常见情感 ①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②表现作者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 ③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④对现实的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⑤慨叹时局险恶,民生多艰,同情人民的疾苦。 ⑥揭露统治者的荒淫奢侈、荒唐腐朽。 ⑦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离乱的痛苦。 ⑧表现作者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
即事(景)抒怀 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或者
眼前景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 自己的感慨。即事(景)诗,一 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 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 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 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 之为“即事(景)抒怀诗”。
《即景抒情》课件
02 即景抒情的定义与特点
CHAPTER
定义
01
02
03
定义
即景抒情是一种文学表现 手法,通过描绘自然景物 或场景,抒发作者的情感 和心境。
描述
即景抒情并不仅仅是对景 色的简单描绘,而是通过 景色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 内心感受和情感变化。
特点
即景抒情的特点在于其情 感表达的含蓄和深沉,以 及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 和细腻描绘。
文化内涵
即景抒情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 化内涵,反映了作者所处的时 代、地域和民族的文化特色。
历史背景
起源
影响
即景抒情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 ,尤其是唐诗宋词等文学形式中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
即景抒情的影响深远,不仅在中国文 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学产 生了影响,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表现 手法。
发展
《即景抒情》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即景抒情的定义与特点 • 经典即景抒情作品分析 • 即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 即景抒情与其他文学手法的比较 • 即景抒情在现代文学中的运用与影响 • 结论
01 引言
CHAPTER
主题简介
主题名称
《即景抒情》
主题内容
通过PPT课件的形式,介绍和展示自然风景、人文景观以及城市风 貌等,以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情感抒发。
对即景抒情的总结
情感表达的多样性
文化与情感的交融
艺术手法的运用
情感与理性的平衡
即景抒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或 人文景观,展现出情感的丰富 性和多样性。通过观察和感受 自然与环境的变化,人们能够 更好地理解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
即景抒情常常与特定的文化背 景相结合,通过描绘具有文化 特色的景象,传达出特定的情 感和价值观。这种情感与文化 的交融,使得即景抒情具有深 厚的文化内涵。
《即景抒情》课件
历史画卷
这部作品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 的描述,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体 验古代社会的文化和历史。
山水之美
《即景抒情》中的插图和描述将 你带入壮丽的山水画卷,让你感 受自然之美和人文风情。
作者风格和文学特点
1
细腻描写
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描绘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腻而真实的情感和画面。
2
意境深远
通过抒情的文学手法,作者巧妙地表达出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意境,引发读者共鸣。
文学鉴赏
希望在未来的学习中,大家可以更深入地研究和鉴赏各种文学作品,提升个人的艺术修养。
创意输出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他们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创作出更多精彩的作品。
3
审美独特
《即景抒情》展示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融合了古典和现代元素,形成独具魅力的作品风格。
篇目分析和阅读指导
1 篇目分类
将《即景抒情》分为五个不同的篇章,每个篇章都有独特的主题和文学风格。
2 阅读技巧
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包括细读、批注和理解作者的意图。
3 文学分析
通过分析作品的形式和结构,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学技巧。
文学作品鉴赏的意义
拓宽视野 提升情感 培养审美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更好 地了解世界和人生。
文学作品能够触动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爱、 喜悦和悲伤等各种情绪。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 提高我们的文学品味。
结语和展望
充实知识
通过学习《即景抒情》,我们不仅增加了对古代文学的了解,还提升了自己的文化素养。
《即景抒情》PPT课件
本课件将为你介绍《即景抒情》这部文学作品,包括著作背景,作者风格和 文学特点,篇目分析和阅读指导,以及作品欣赏和心得体会。我们还将探讨 文学作品鉴赏的意义,并展望未来的发展。
即景抒情诗鉴赏知识
一.初步鉴赏即景抒情诗,要学会从下列几个角度去掌握。
第—,要体味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人们分析古诗的各种说法:如“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都指出了中国古典诗问最常用的艺术手法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
自然景物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
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了。
第二,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像上面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当然好理解,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丰富的色彩,活泼的诗情,飞动的意象,除了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外,如果我们了解到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就更容易体会到作者这首即景之作,还包含着一种万象更新的企盼和买舟东下的欢悦。
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
分析诗歌,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第三,要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写景的方法很多,简而言之,要留意作者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要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动、静结合(“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等等。
此外,诗歌中传统的比兴手法,也是要注意的。
至于语言运用方面,我们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们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通过不断的读解、体味、剖析,领会诗人的不同风格和技巧。
在诗词中,写景部分和抒情部分界限很清,表面看来,情与景是并列的,是分开的,实际上,情景一致,情景交融:在一句之中,上半写景下半抒情;在两句中,上句写景下句抒情或上句抒情下句写景的;在四句中,上两句写景下两句抒情或上两句抒情下两句写景的;在一首之中,上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抒情或上半部分抒情下半部分写景的。
(优秀)即景抒情诗(课件)PPT资料
二、移情入景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杜甫?春望?. 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 唐代谢浑?谢亭送别?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第二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所传诵的名句,试分析人们传诵赞叹的原因。
欧阳修?戏答元轸? 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概述本诗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 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间归雁生相思,病下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1,忧国忧民 战乱离散的痛苦:
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
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林升?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
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
杨柳 雨雪
表现依恋之意 表现悲哀之情
三、情景相生〔情景交融〕
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近景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远景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以景自况
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它将感情融 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 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双调·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 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注释: 遥夜:长夜 竟夕:整个晚上 怜:珍惜 滋:滋润 不堪:不能 盈手:满手,意谓把 月光抓在手中 佳期:指聚首的时候
【诗文解释】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 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 望月,思念对方。多情 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 个晚上想念亲人。熄灭 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 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渐 重了。不能把这满手的 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 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 里相见。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 莲: 喻高洁,或表达爱情。 杜鹃鸟:为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 鹧鸪鸟: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寒蝉:为悲凉的同义词。 鸿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蟋蟀: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联系起来。 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悲伤的感情。 青鸟: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 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桑榆:比喻垂老之年。 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白云、明月: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诗词常用手法。 水: 常常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 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 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 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 内心情感。 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 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 温婉缠绵,回味无穷。
常见意象所含意义 芳草:喻离恨。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梧桐:表示凄苦之音。 梅花:初用于赠别,后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 牡丹:寄寓富贵。 杨花、芦花:顠零之意。
写景抒情诗的常用技法
(一)留心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 度,如远、近、高、低、俯、仰的变化;味觉、听 觉、视觉、触觉、感觉的各异。 (二)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技法:白描、细 描(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 岸,卷起千堆雪”;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 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 独吊寒江雪”;虚实结合,如“晓看红湿处,花重 锦官城”;以动衬静,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 中”;以静衬动,如“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 南斗斜,今夜便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纱窗”;明 暗对比,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 大、比兴、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寂寞的 情怀。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 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张继《枫桥夜泊》 白居易《琵琶行》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写景抒情诗鉴赏要点
1.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意象)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4.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
激趣导入
中国自古就是诗歌璀璨的国度。诗人们 的风格也不尽相同:或潇洒或沉郁,或粗犷 或婉约。不仅如此,就连作诗的速度都有所 差异:有的人七步成诗,他叫 ;有的人 指物立就,他叫方仲永;也有人作诗是慢工 出细活,那么你知道最慢的诗写了多久么? 猜猜看吧!
感情 。
课堂示例
绝
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 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 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 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 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 骤三)。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他叫贾岛
了
解
作
者
贾岛(779~843) 中国唐代诗人。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今 北京附近)人。家境贫寒,屡举进士不第。曾 出家为僧,号无本。后受韩愈影响还俗,当了 小官。他擅长五律,注重词句推敲,苦吟成癖。 其诗造语奇特,给人印象深刻,常写荒寒冷落 之景,表现愁苦幽独之情。构成他奇僻清峭的 风格。与“孟郊”并称“郊寒岛瘦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杜甫《月夜忆舍弟》 张九龄《望月怀远》 王建《十五夜望月》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娟。 苏轼《水调歌头》
即景抒情诗
题李凝幽居
贾 岛
本诗写了哪些景,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首联:一条野草丛生的小径通向 荒芜不治的小园;附近人家稀落。 营造了幽僻的意境。 颔联:月色皎洁,池水潋滟,池 边浓绿的树林里闪动着斑驳月光, 鸟儿在树上栖宿。在这万籁俱寂 的荒园里,一个僧人在轻轻敲门, 其声笃笃。营造幽静的意境。 颈联写回归路上所见。诗人走过 一条小桥,但见月光照耀下的原 野,色彩斑斓;晚风轻拂,云脚 (雾)飘散,仿佛山石在移动。 营造了幽美的意境。
你是否赞同韩愈的看法?
合作探究
有人认为:结合全诗分析,“敲”比“推”应更符合诗 歌的意境,也更符合诗人的心境。 首先,“敲”字为“鸟宿池边树”提供了视觉依据。因 “敲”惊动了宿鸟或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躁动,或是从鸟窝 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息巢中。不然用“推”只能从诗外寻 找一些解说勉强的根据。 其次,“敲”字将环境衬托得更为幽静,把诗人的心境 表现得更为透明。试想:月光融融,一片寂静,走过草径荒 园,来到友人门前举手敲门,耳闻一两声“咚„„咚„„” 的敲门声音,却久久不闻友人应门,只见树上被惊起的宿 鸟„„幽然之境顿出,孤寂之心情也不言而喻。 用“推”给人感觉,氛围不免死寂,缺乏生气;抒情主 人公似乎毫无思想,精神麻木,这就无法与“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有所待有所期盼的活生生的灵魂对应。
合作探究
探究1:“推”和“敲”哪个更好,理由有哪些?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说:“比 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 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 ‘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 不免笃笃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 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 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所以问题 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 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 和的。”
本诗的感情? 由题目“望月怀远” 可见是借助月亮怀 念远人,表达思念 之情。
品读与探讨:整首诗是如何扣住“望”和“怀” 来写景抒情的?试结合诗句分析。
1.因望而怀,寓怀于望。 2.望之景是月。 月:皎洁的,从广阔的海面上升起,营造了雄浑阔大又清 幽静谧的意境。由此想到天涯各一方的你我同在望月,抒 发了思念远方之人的凄苦之情。 3.寓怀于望。月怀想远在天涯的亲人也和自己一样,同时 在望月。 又因月夜漫长、相隔天涯而生怨,于是通宵望月而怀相思 之苦。因怜光满(还是望)而灭烛,因夜深怀人,不能人睡, 月下露水,润滋披衣(还是怀人所致)。月光如此美好,想 抓一把赠给远在天边的人(望月而想到将光辉增与对方); 如此良辰美景,却天涯阻隔,情何以堪?还是做个好梦吧, 或许能在梦中相见(最终还是无比怀念)。全诗句句扣住
合作探究
链接:关于贾岛的“推敲”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 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 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止, 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 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 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 遂并辔bì ng pèi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 岛为布衣之交。
即景抒情诗
题李凝幽居
贾 岛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抒发怎样的情感?
尾联是抒情,点明全篇主 旨(卒章显志)。诗人面 对友人幽居周围的幽美迷 人景色,对隐逸生活无比 神往。他在心里说,我暂 且离去,不久当会重来, 一定不负共同归隐的相约。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廿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柳永《雨霖铃》 姜夔《扬州慢》
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 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 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 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① 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 么特征? 【景物】月落、乌啼、满天白霜、江边的枫树、 渔火、寒山寺。【特征】秋夜幽寂清冷。 ② 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
课堂示例
【明确】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
知识点回顾:
即景抒情诗: 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 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 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 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即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 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即景抒情在古代诗歌中所占的比例相当高, 题材也相当广泛。写景抒情的方式一般来说 分为两种: ①即景抒怀:先有“景”后有“情”。诗人 因眼中所见景物引起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 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感慨。触“景”而生 “情”,兴之所至,情感自然深挚。 ②借景抒情:先有“情”,后有“景”, 诗人不能直抒胸臆,缘“情”而找“景”, 借相关的“景”来抒发情怀,往往融情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