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景抒怀诗、借景抒情诗鉴赏
诗歌鉴赏(三)即景抒情诗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 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 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 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 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 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 《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 篇。
2.蝉——栖高饮露——志行高洁——高洁之士 古人误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故把蝉视为高 洁的象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 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 3.猿——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4.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 清——忧愁忧思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名叫 杜宇,他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 暮春啼哭,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因 名为杜鹃。而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后世即以杜鹃啼 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中国几千年一代 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 象征物。
诗歌鉴赏(三)即景抒情诗
一、专题阐述 即景抒情在古代诗歌中所占的比例相当高,题材也相当 广泛。写景抒情的方式一般来说分为两种: ①即景抒怀:先有“景”后有“情”。诗人因眼中所见 景物 引起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感 慨。触“景”而生“情”,兴之所至,情感自然深挚。 如: 广东2005年高考试题寇准《春日登楼怀归》。 ②借景抒情:先有“情”,后有“景”,诗人不能直抒 胸
【练一练】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贵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 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地 貌)。 (1)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答案参考】“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 上 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 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铿然”却表现了作 者 行走时的愉悦,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 的情怀。
即景抒情诗鉴赏
即景抒情诗鉴赏即景抒情诗,就像是生活中的小确幸,被诗人用文字捕捉下来,然后递到我们面前,像分享一份宝藏。
就拿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来说吧。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看啊,他写的多妙。
那阳光照着香炉峰,就好像生出了紫色的烟雾,这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就像你早晨起来看到山谷里有一团雾气,太阳一照,那雾气好像就有了颜色,变得神秘又美妙。
这不是简单地在写景,这里面藏着李白对这景色的惊叹呢。
再看那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这数字可不得了,三千尺啊,虽然不是真的有三千尺,但就像我们平时形容一个东西特别长或者特别高的时候,会说“哇,那东西得有好几层楼高呢”。
李白这么写,就是想让我们知道这瀑布又高又长,水从上面直直地落下来,气势多壮观。
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简直绝了。
银河啊,那是天上的东西,他把瀑布比作银河从天上落下来,这想象力,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仙境的门。
我们读着这首诗,就好像跟着李白站在庐山脚下,看着那瀑布,心里满是震撼和赞叹。
再看看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诗和前面的又不一样。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
“国破山河在”,国家都破碎了,可山河还在那儿,就像一个人家里遭遇了大变故,房子可能都没了,但院子里的那棵老槐树还在。
这里面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凉。
“城春草木深”,春天来了,城里本该是热闹的,可现在呢,只有荒草长得很深,这就像一个热闹的舞台,突然演员都走了,只剩下空荡荡的布景。
杜甫看到这景色,心里难受啊,所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都好像在因为这个时代而流泪,鸟叫都让人惊心。
这就是借景抒情的厉害之处,景色成了诗人内心感情的镜子。
鉴赏即景抒情诗啊,就像品尝一道好菜。
你不能光看菜的样子,还得尝出里面的味道。
对于诗来说,景色就是那菜的样子,诗人的感情就是菜的味道。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题材解读:即事(景)抒怀诗
即事(景)抒怀诗题材解读一、题材特征(1)诗歌中包含叙事或写景内容,重点在作者由所叙之事或所写之景而生发的感慨之情。
即事抒怀偏重于叙事,即景抒怀偏重于写景,其重点都在“抒怀”。
(2)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3)常见意象:闲居、山月、河水、梅花、鸟鸣、风雨、草虫、阴晴、夕阳、铜镜、鬓发、夜雨、孤舟、雁鸣、落叶、芳花、流水等身边之事、眼见之景。
二、内容情感(一)内容:随意出现的身边之事、可见之景。
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宴集、登高、仕途升贬、科考、郊游、天气变化等等引发的人生感触或闲情逸致。
(二)情感:(1)寄情山水,对宁静和平、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热爱向往。
(2)生活感悟或理性思考,如伤感、偶得、诙谐自嘲。
(3)对现实哀怨不满、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4)酬赠应答之作,关心祝福、怀念同情他人,表白自己的心志情操,或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三、常用技法(1)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的运用;④白描与细节描写。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④用典抒情。
四、鉴赏指导(一)即事抒怀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1.“五抓”探求作者之感怀(1)抓作者遭遇及背景一般来说,纳入高考试卷的古典诗词,熟悉的作家交待背景,不熟悉的作家一般对作者作简明介绍,再交待背景。
如此通过知人论世,诗歌中的情感就心里有数了。
(2)抓意象意境叙事诗一般也离不开写景,写景自然离不开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作者将主观情感融入了的客观的物象,写进诗歌的景、物就成了意象。
比如“孤舟”“孤雁”“鹧鸪”“杜鹃”“西风”“南浦”“明月”……多个景、物也就能构建意境了。
意境就是烙印上诗人主观感情的画面。
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
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古诗分类繁多,本文因为鉴赏的需要,将其分为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希望大家喜欢!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在即景抒情诗中,诗人所借助的客观景物往往是山、水、田园、鱼虫鸟兽等。
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客观景物上,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由所描写的景物触发。
因此,可以以赏析景物为切入口来答题。
其提问方式有:①请结合诗句说明其中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②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③全诗运用哪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以上3个题干,有问表现手法的,有问思想感情的,有问意象运用表达情感的,基本包涵了古诗考查的方方面面。
也就是说,在解答即景抒情诗题时,研究题干的特点不重要,因为其设问方式与其他古诗基本一样。
所以,我们得把研究重点放到答题内容和方法上去。
下面我们用3个例题解说。
例 1 读王维的《登裴秀才迪小台》,回答: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学生答案诗中采用了夸张、直抒胸臆的手法,鸟儿飞到落日上栖息是夸张的手法;人在秋日原野上分外悠闲是直抒胸臆。
分析答案找出了诗句中的重要景物,但是分析手法时出现了错误。
不是鸟儿飞到落日上栖息,而是鸟儿向天边落日飞去。
点拨答此类题的方法是:首先提取诗中景物——落日、鸟、秋原。
然后通过指出景物之间的关系分析表现手法。
落日、鸟儿是动态的,秋原是静态的,由此得知表现手法是动静结合。
最后分析情景关系,不是直接抒发内心情感,而是寓情于景,鸟儿向天边落日飞去,开阔的秋日原野,这些意象营造出一幅空旷幽静的画面,由此分析出寓情于景的手法。
示例①动静结合。
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②寓情于景。
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例2 读赵善庆《水仙子·客乡秋夜》回答:这首元曲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梧桐一叶弄秋晴,砧杵千家捣月明,关山万里增归兴。
即事(景)抒怀诗鉴赏
即事(景)抒怀诗鉴赏
鸟落泪。
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答案(示例一)我赞成诗人落泪。
该联运用了触景生情的写法,诗人面对国家破碎,种种念头齐涌上心头,禁不住见花落泪,闻鸟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示例二)我赞成花鸟落泪。
诗人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写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表达了诗人伤感时世的感情。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展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答案展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苍老之快以及他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
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古诗分类繁多,本文因为鉴赏的需要,将其分为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希望大家喜欢!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在即景抒情诗中,诗人所借助的客观景物往往是山、水、田园、鱼虫鸟兽等。
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客观景物上,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由所描写的景物触发。
因此,可以以赏析景物为切入口来答题。
其提问方式有:①请结合诗句说明其中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②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③全诗运用哪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以上3个题干,有问表现手法的,有问思想感情的,有问意象运用表达情感的,基本包涵了古诗考查的方方面面。
也就是说,在解答即景抒情诗题时,研究题干的特点不重要,因为其设问方式与其他古诗基本一样。
所以,我们得把研究重点放到答题内容和方法上去。
下面我们用3个例题解说。
例1 读王维的《登裴秀才迪小台》,回答: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学生答案诗中采用了夸张、直抒胸臆的手法,鸟儿飞到落日上栖息是夸张的手法;人在秋日原野上分外悠闲是直抒胸臆。
分析答案找出了诗句中的重要景物,但是分析手法时出现了错误。
不是鸟儿飞到落日上栖息,而是鸟儿向天边落日飞去。
点拨答此类题的方法是:首先提取诗中景物——落日、鸟、秋原。
然后通过指出景物之间的关系分析表现手法。
落日、鸟儿是动态的,秋原是静态的,由此得知表现手法是动静结合。
最后分析情景关系,不是直接抒发内心情感,而是寓情于景,鸟儿向天边落日飞去,开阔的秋日原野,这些意象营造出一幅空旷幽静的画面,由此分析出寓情于景的手法。
示例①动静结合。
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②寓情于景。
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例2 读赵善庆《水仙子·客乡秋夜》回答:这首元曲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梧桐一叶弄秋晴,砧杵千家捣月明,关山万里增归兴。
借景抒情的古诗及赏析
借景抒情的古诗及赏析古代文学作品中,古诗是一种最具价值和代表性的文学形式,也是文学史上最经典的流派之一。
按古代文学理论来看,古诗有五大类型,其中之一就是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主要是通过描绘自然界,表达作者对客观事物追求、景观温柔和失去等情感。
由此可见,借景抒情是一种很有感染力的文学形式,能够激发人们强烈的情感。
陶渊明《登鹳雀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典型的借景抒情诗篇。
诗中描绘的是陶渊明登上江陵鹳雀楼,远眺城头群山,充分体现出了浓浓的大自然情怀。
陶渊明的诗中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而且融入了自然情感,尤其是对帝王无情的反思。
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思想,启发读者及时改变,不要把功过统统归到帝王身上。
此外,诗中充满怀旧之情,意指无情而苍白的城市,反映了陶渊明对家乡的思念和爱恨情仇。
此外,唐代的王维的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是一首具有借景抒情风格的著名文学作品。
诗中,王维通过描绘自然风光,来抒发自己对家乡和兄弟的思念之情,赋予了离家别乡的人们一个安慰。
诗中,充分显示出了王维对家乡和兄弟的思念与不舍,也表达了王维在异乡生活中怀念故土的情感。
岑参《孤烟直》也是一首浓郁抒情的诗作,其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突出。
诗中描写的是岑参看到一缕孤烟时所产生的回忆,凭借一缕孤烟的抒情,唤起一个熟悉的温馨气氛,令人怅惘。
诗中潇洒的体现出一个当时社会现实的反应,同时也令人感受到异乡令人惆怅的情绪和抒情。
因此,借景抒情是古诗文学中一种重要的写作手法和风格。
它能够表达作者对具体景色的情感,把作者的思想及情感完美表达,利用自然界的景物构成艺术的意境,向读者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态度,激发读者的情操感受。
结合上述分析,可以说借景抒情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文学形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即景抒情诗四首》优秀课件
题 李 凝 幽 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首联既写眼前所见之景,又 是诗人望月怀远之意的表达。一 轮明月从无边无垠的大海上升起, 月光普照之下,无论远近,天涯 海角都沐浴其中。此句境界博大, 自然景象中包含着诗人博大宽广 胸襟,为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联 千古传诵。此联看似平淡无奇,脱 口而出,却高华浑融,写景抒情, 融为一体。此前谢庄《月赋》有句 “隔千里兮共明月”,后苏东坡 《水调歌头》有“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的名句,寓意相同,只 是一为赋,一为诗,一为词,各尽 其妙。
贾 岛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范阳 (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 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 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飞谤,贬长江(今四 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蝉》诗“以刺公 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迁普州 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 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即景抒情诗四首
知识点回顾:
即景抒情诗:借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 水、田园等景物,或借景抒情,或情景 交融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笔 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
即景抒情诗
鉴赏要点: 把握景物的特 征和寓意,进 而感受诗歌情 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作者主 观情感与自然 客观物象融合 的整体。
《即景抒情诗》
月
升起
Hale Waihona Puke ——高照——西斜 —— 坠落
全诗以月为主体,紧扣月下的春、 江、花,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 统摄全诗。
赏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这四句描写一幅怎样的图画?为什么用
“生”不用“升”? 描写出一幅江海相连、月共潮生、光照万 里的图画,境界开阔。 用“生” 写出明月随着奔腾的潮水喷薄 而出的宏大气势,而且赋予月亮和海潮以生命。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畔之人谁人最先见到这轮明月(空间), 江上之月番番照临人寰,然而不知青天有月来自 何时,江畔有人又始自何时,人与月何时相遇的 (时间)。以“人见月”,“月照人”反复吟味, 造成抒情味很浓的咏叹,让人回肠荡气。 关于人生的探索,人类一直没有间断。 “天地终无极,人命若朝露”(曹植)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 人生苦短
鉴赏“念天地之悠悠”
诗人看到宇宙的辽阔与绵长,个人却渺小而短暂,更何况生 不逢时、怀才不遇,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独”字, 正写出了诗人寂寞凄凉的心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 味。
“独怆然而泣下”体现 了什么情感?
作者面对悠悠天地,不 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 中来,怆然流泪了。本 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 抒发了怀才不遇孤寂。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诗人对宇宙和人生悟出了怎样的哲理? 诗人将明月永照与人生更替对照着来写, 阐明了“宇宙是永恒的,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 但作为整体的人类的存在是绵延长久的”这一 哲理,虽有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和绝 望,缘于对人生的热爱。
诗歌鉴赏(三)即景抒情诗
【练一练】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贵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 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地 貌)。 (1)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答案参考】“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 上 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 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铿然”却表现了作 者 行走时的愉悦,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 的情怀。
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 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 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 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网”有“网住”之意,本处运用拟人手法非常形象生 动地 描绘出细雨密集成网的景象,同时作者借细雨网春来表达 自己对春天的留恋。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 后代的明主, 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 独 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知识补充——意象(动物类) 1.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 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 怀人 (1)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 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 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 说,尤为强烈。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 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 思念之情。 (3)鸿雁传书。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 故鸿雁在古代诗文中常代指书信。
古诗词鉴赏之 即景抒情
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画面: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 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 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一 片生机勃勃之感。
炼字:“争”有“争先、争恐”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 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 独有风貌;表现了诗人对春的喜爱之情。
“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 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 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 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那弥漫 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 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 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的突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层。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具有 普遍的意义。告诉我们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要有不 怕困难,勇于攀登的决心。
这两两句
与杜甫的“会 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相似。
①“钟”字 拟人手法,写出 了大自然的情意(“钟” 字使大自然染上了感情色 彩,传达出诗人对泰山的 钟爱、赞美之情); ②“割”字拟人手法,显 出泰山遮天蔽日,写近望 之势(“割”字用的新奇 有力,仿佛“昏”和“晓” 是泰山割开来的,写出了 泰山的雄伟高大的气势。)
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物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表现天涯游子的惆怅之情.
“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寓情于 景的手法来渲染孤寂愁苦的气氛,表达 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描绘本词所创作的画面: 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
即景抒情诗的鉴赏兼有诗歌赏析示例
知识点: 即景抒情诗:借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等景 物,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融情于景,表达作者的 思想感情的诗歌。
探究一:根据题目你怎样判断是即景抒情诗?
《登幽州台歌》《春江花月夜》《望月怀远》《题李凝幽居》
一鹳雀楼》(王之涣)、《望庐山瀑布》(李白)。
二、以自然景物、山川名胜为题
如《月夜》(刘方平)、《黄鹤楼》(崔颢);
三、以季节早晚等时间名词为题
如《春晓》(孟浩然)、《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此类诗歌以写景作为主要内容,多借描写眼前之景来抒发作者当时特定的感情
即景抒情诗
主要内容: 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 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 3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 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4、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生活 的向往和追求。
探究二:这四首诗歌分别写了什么景? 《渡湘江》 鸟语花香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江南新春景色 《望月怀远》 《与诸子登岘山 》
一轮明月从无边无垠的大海上升起 (意象:明月)
颈联写登山所见。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 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
探究三:这四首诗歌分别抒发了什么情? 《渡湘江》
•表达了远离京师的悲哀心境以及自己在仕途上遭遇的不平与忧郁。
即景抒情诗的鉴赏
全诗小结:
春
月下之景
回顾
月色无垠 月色纯净
画意
江
花
月下之思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哲理
月
夜
月下之情
诗情
诗歌特点:
在结构上,这首诗以景物描写、人生思索、思 妇游子为基本着眼点,以月亮升起到月亮坠落的过 程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表里兼顾,情景交融, 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
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学生答案这首诗表达了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的怀念。
分析答案这首诗的主题是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在客居他乡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描写了秋夜中的景色,如梧桐叶、砧杵声等,这些景物与诗人的情感相呼应,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同时,诗中也表现了诗人在客乡的孤独和无助,如“隔嵯峨白帝城,捱长宵何处销凝?”这些细节描写增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使读者更能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点拨答此类题的方法是:首先了解诗的主题和情感,然后通过分析诗句中所描写的景物和情节,来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在分析时,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诗的意境和氛围,不要只看到表面的形象描写,而忽略了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例3读___的《金陵望汉江》回答:全诗运用哪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学生答案诗中运用了孤帆、碧空、长江等意象,营造出了一种广阔、壮美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对长江的赞美和对远方的向往之情。
分析答案这首诗通过描绘长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长江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远方的向往之情。
孤帆、碧空、长江等意象,营造出了一种广阔、壮美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豁达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点拨答此类题的方法是:首先提取诗中的意象,然后通过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出的意境和氛围,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在分析时,要注意把握诗的整体意境和氛围,同时也要注意意象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这篇文章分析了元曲《浪淘沙·北客行》和唐诗《塞下曲》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在《浪淘沙·北客行》中,作者通过秋天夜晚的梧桐叶、明月、___、砧杵声、___和孤雁等意象,表达了自己客居异乡、孤单悲苦的思乡之愁。
而在《塞下曲》中,黄云、风沙、貂裘、金笳、朔雪、铁马、云水和葡萄酒等意象营造了肃杀严整的意境,表现了在风沙之中巡行的羽林子生活的艰苦,以及他们的豪迈情怀。
即景抒怀诗、借景抒情诗鉴赏
即景抒怀诗、借景抒情诗鉴赏即景抒怀诗即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与借景抒情诗先有“情”,后有“景”,诗人是为“情”而找“景”不同的是,即景抒怀诗是先有“景”后有“情”,“情”是因了“景”的触动而起的,这类诗作题材广泛,诗人往往是兴之所至,妙手偶得,多有一些佳句。
那么,这类诗该如何欣赏呢?首先,要欣赏即事感怀诗的“事”与“怀”结合得是否高明。
且看下面这首唐诗: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龙钟:泪水淋漓沾湿的样子。
诗的前两句抒写自己离开了故乡,立马在西域路上。
回望长安景色,一种从未有过的孤寂凄凉之感袭上心头,不禁思乡念亲,双泪痛流。
这里真实而率直地抒写了诗人的这种心情,令人感到亲切可信。
后两句生动传神地写了路中偶遇奉命返京述职的故知,急切地托他带个报平安的口信回家的情景。
这里突出了环境的荒凉和相逢的意外所引起的诗人对亲人真挚、深厚的眷念之情。
此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这瞬间的触动所表达的感情正是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一经诗人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便具有了典型的意义。
诗作在平易之中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其次,我们还要体味诗人所抒之“怀”是否真挚感人。
我们来看唐人崔护具有传奇色彩“本事”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关于此诗的“本事”是这样的:“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
叩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
‟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
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
崔辞去,送至门,发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
嗣后绝不复至。
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唐孟棨《本事诗·情感》)本诗次句“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
借景抒情的古诗及赏析
借景抒情的古诗及赏析抒情是诗歌写作中最美好的艺术表达。
在诗歌表达中,作者可以从景物中汲取自然之美,用文字抒发其心情,传达自己的感受。
抒情艺术不仅涉及诗歌,还有散文、小说等,它至今仍然是一种相当流行的写作风格,诗人们也用抒情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中国古代的抒情诗歌通常以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要数唐宋的抒情诗歌了。
唐宋的抒情诗歌一般以自然风景引起作者的感受,由此引出诗人的自身状况,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类抒情诗歌往往伴随着诗人的怀念、恋情、哀怨等情感,说明中国古代文学抒情的艺术表达方式。
唐宋时期的抒情诗歌,以僧人李白、陆游等人的诗作最为典型。
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用美好的自然风景营造出一种忧郁的情绪,抒发出自己的思念之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陆游也有许多经典的诗作,如《江南春》《乡思》等等,通过描写江南的葱翠欲滴的春景,将作者的思念之情抒发的饱满:“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除了唐宋抒情诗歌,宋代还有一种为入世文学抒情诗歌文言文抒情诗。
文言文抒情诗以文言文的形式抒发感情,抒发诗人对于琐碎事物的把握和不朽的情感。
其中,大宋诗人苏轼的抒情诗作《赤壁怀古》便是最典型的文言文抒情诗。
诗中以“赤壁”为抒情载体,蕴含深刻的怀古之情:“大江茫茫去不复,长恨楚王宅不还。
楚宫南北阙,潮落古今难寻。
”此外,宋代还有一种新兴的抒情诗歌词曲诗。
词曲诗带有浓厚的口头文学特色,以抒情咏叹的方式带出情感,诗人借助乐曲来表达心中无限感受。
当时风靡一时的《青玉案》便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词曲诗作之一,故事充满感伤和无奈:“凤栖梧,声声慢,报道行乐事。
珠帘掩,罗幕联,谁家新燕子?”此外,明清时期的抒情诗歌也不能忽视。
在明清时期,抒情文学也开始精进和变化,比如结构上的变化、表达方式的变化等。
明代的抒情诗歌的特点是抒发诗人的自然和抽象的联想,表现诗人的感情更加沉稳和抽象,比如欧阳修《竹枝词》:“蒋经国前贤略,今相国栋梁各落。
山水田园诗、即景抒怀诗
4.渲染,是指对景物作多方面的浓墨重彩的 正面描绘,以突出形象。如: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简析】此诗从形态、声音的角度对江畔春 景进行了非常细微的刻画,辅之以数量词、 叠词、拟声词色彩浓丽,声音喧闹,渲染出 春意闹的情趣。
5.白描:是指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 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如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简析】这首诗用极其凝练的诗笔,描绘出 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 宿图,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没有 浓墨重彩的描绘,寥寥几笔,但形象呼之欲 出,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意? 【答案】第一层:用反问的方式表明不应把离别(相 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第二层:用对 比的方式直抒胸臆,感叹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 险恶得多。
0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 [ 参考答案]寄托了一种向往隐逸生活的情怀。①诗的前两联,作 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 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 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 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生发出“万古功名终将随流水” 缩的样子。 的感慨;②紧承这一感慨,诗的后两联,作者把关注的焦点转向大 自然,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 (2)从全诗看,作者寄托了什么情怀?请简要分析。
(2008山东卷)
诗歌题材鉴赏——即事(景)抒怀诗
三大常见类型•春秋感怀
即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事
秋怀①
(
欧阳修
景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抒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怀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诗
【注】①宋仁宗庆历五年,“庆 历新政”失败,欧阳修因为范仲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 思想感情。
解析: ①对秋日风物的喜爱; ②对自身处境的感伤; ③对朝政国事的担忧; ④对无为受禄的愧疚; ⑤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⑥对归而不得的无奈。
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 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
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即 学习目标: 事 1、了解即事(景)感怀类诗歌的特点。 ( 2、了解即事(景)感怀类诗歌的常用意象和情感。 景 3、熟悉即事(景)感怀类诗歌的几种具体表现形 ) 式。 抒 怀 诗
(一)题目标志
即
多含有“即事”“即景”“抒怀”等字眼。
事 (二)常见意象
(
山月、河水、梅花、鸟鸣、风雨、草虫、铜镜、鬓发、
景
专注于考即事诗。
)
高考这么喜欢考此类诗歌,原因有二:一是在中国古代,诗人触事或
抒 怀
触景兴咏,因事或因景立题,即事或即景创作的现象非常普遍,即这类诗 歌特别多。其次,这类诗题材广泛,表达的感情即时而发而不落窠臼,就 是特别不容易让人以类型诗的内容与情感来穿衣戴帽。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即景抒怀诗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 --- 即景抒怀诗即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眼中所见惹起了心中的某种感想,于是描述当时的光景来抒发自己的感触。
与借景抒怀诗先有“情”,后有“景”,诗人是为“情”而找“景”不一样的是,即景抒怀诗是先有“景”后有“情”,“情”是因了“景”的触动而起的,这种诗作题材宽泛,诗人常常是兴之所至,好手偶得,多有一些佳句。
那么,这种诗该怎样赏识呢?第一,要赏识即事感怀诗的“事”与“怀”联合得能否高妙。
且看下边这首唐诗: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 泪不干。
立刻相遇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全。
*龙钟:泪水淋漓沾湿的样子。
诗的前两句抒写自己走开了故土,立马在西域路上。
回望长安风景,一种从未有过的孤寂悲凉之感袭上心头,不由思乡念亲,双泪痛流。
这里真切而率真地抒写了诗人的这种心情,令人感觉和蔼可信。
后两句生动传神地写了路中偶遇受命返京述职的故知,急迫地托他带个报安全的口信回家的情形。
这里突出了环境的荒芜和相遇的不测所惹起的诗人对亲人诚挚、深沉的怀念之情。
此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诚挚。
这瞬时的触动所表达的感情正是很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一经诗人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归纳,便拥有了典型的意义。
诗作在平和之中显出丰富的神韵,自能人心所向,恒久不忘。
其次,我们还要体会诗人所抒之“怀”能否诚挚动人。
我们来看唐人崔护拥有传奇色彩“本领”的《题国都南庄》:昨年今天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哪处去,桃花仍旧笑春风。
对于此的“本领”是的:“崔⋯⋯ 士下第,清明天,独游国都南,得居人庄,一之,而花木萃,寂若无人。
叩久之,有女子自隙之,曰:‘ 耶?’以姓字,曰:‘ 春独行,酒渴求。
’女子以杯水至,开,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有余妍。
崔以言挑之,不,目注者久之。
崔辞去,送至,不情而入,崔亦睠盼而。
嗣后不复至。
及来清明天,忽思之,情不行抑,径往之,如故,而已扃之,因于左扉曰⋯⋯”(唐孟棨《本领·感情》)本次句“人面桃花相映”不若桃花的“人面” 置了美好的背景,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并且委婉地表出人目注神,情意的情状和两方脉脉含情、未通言的情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景抒怀诗、借景抒情诗鉴赏即景抒怀诗即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与借景抒情诗先有“情”,后有“景”,诗人是为“情”而找“景”不同的是,即景抒怀诗是先有“景”后有“情”,“情”是因了“景”的触动而起的,这类诗作题材广泛,诗人往往是兴之所至,妙手偶得,多有一些佳句。
那么,这类诗该如何欣赏呢?首先,要欣赏即事感怀诗的“事”与“怀”结合得是否高明。
且看下面这首唐诗: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龙钟:泪水淋漓沾湿的样子。
诗的前两句抒写自己离开了故乡,立马在西域路上。
回望长安景色,一种从未有过的孤寂凄凉之感袭上心头,不禁思乡念亲,双泪痛流。
这里真实而率直地抒写了诗人的这种心情,令人感到亲切可信。
后两句生动传神地写了路中偶遇奉命返京述职的故知,急切地托他带个报平安的口信回家的情景。
这里突出了环境的荒凉和相逢的意外所引起的诗人对亲人真挚、深厚的眷念之情。
此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这瞬间的触动所表达的感情正是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一经诗人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便具有了典型的意义。
诗作在平易之中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其次,我们还要体味诗人所抒之“怀”是否真挚感人。
我们来看唐人崔护具有传奇色彩“本事”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关于此诗的“本事”是这样的:“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
叩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
‟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
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
崔辞去,送至门,发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
嗣后绝不复至。
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唐孟棨《本事诗·情感》)本诗次句“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
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起读者对前后情节的许多美丽想象。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穿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回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全诗没有主观情感的直接抒发,只是把自己两度游春的所见集中到都城南庄一个普通的村舍门口,通过两段情景的铺叙,两相对照,喜悲相衬,一扬一抑,突出表现了风景依旧、佳人渺渺的无限惆怅之情。
再次,要领略“抒怀”的艺术技巧。
即景抒怀诗,往往是偶有所见所感时冲口而出的,或者是在某定特定的场合一挥而就的,不像许多诗那样精雕细琢,但是一些诗作,诗人凭着深厚的艺术功底,还是显示出了精湛的艺术技巧。
如梅尧臣的《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去,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
诗的前四句从对方着笔,写门人欧阳秀才将起程出游。
诗中用了两个比喻。
首句的“客”即门人欧阳秀才,春风一吹,草木就要萌发,门人欧阳秀才心中也像草木发芽一样,产生了出游的愿望,“忽与春风动”点出时间。
“忽”与“动”二字用得特别精当。
春天的花草树木,往往头一天还似光秃秃的,第二天忽然绽出颗颗新芽来了。
“动”字不仅是说萌芽的发生,还指出它在春风吹拂下不断成长,它一经萌芽,不久就要长出枝叶,开出鲜花。
出游念头也如此,它一经产生,便不断滋长,变得愈来愈强烈。
所以第三句又用“又随”二字转入下文。
由萌芽而开花,花又被风吹落飞向天空,欧阳秀才的心,又随着落花,飞向西江。
古典诗歌中写落花,往往带有伤感的情调,此诗写其飞举飘扬,却充满生机。
“西江梦”指想象中即将开始的江西游历生活。
梦境是变幻莫测,飘忽不定的;既可以梦见过去,也可以梦见未来。
用“梦”形容游历生活,可以引起无穷联想,使人联想到欧阳秀才去江西后的行踪不定,生活丰富多样,使人联想到醒里梦里对客居京中的这段生活,包括作者这次送别在内的回忆;既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也包含着对过去的深长怀念,情致绵绵,意韵无穷。
这四句比喻新颖贴切,把欧阳秀才游江西之事完全变成生动的形象描绘,可见作者才思和艺术创造力之高。
借景抒情诗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要掌握以下三个原则:第一,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
如下面这首唐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有人评论这首孟诗“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谒(求荐之意)之痕”。
那么,诗人孟浩然是如何把求荐之意表达出来的?这首干谒诗(诗用于有所要求而拜见对方)是作者西游长安时写给丞相张九龄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
诗作前两联写景,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撼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飞动,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
后两联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
诗人面对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无舟船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
这首干谒诗不落俗套,它把求仕之意,巧妙地与眼前的洞庭湖写景结合起来,写得委婉含蓄,不卑不亢,极有艺术力和感人力量。
是把眼中景与胸中情结合得极好的范例。
第二,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如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虽然也抒写羁旅相思之情,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抒写离愁别恨的小令,词作上片写景,虽抒写悠悠相思之情,但所写的秋景阔远绮丽,毫无衰飒情味。
下片抒情,抒发了自己的羁旅愁绪、黯然凄怆的思乡情怀。
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
它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绮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
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描写的景色却阔远而绮丽。
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整个来说,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
这说明,抒写离情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
第三,要注意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写景的方法很多,概而言之,要留意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角度;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要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等等。
如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按题后要求答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2)明人莫如忠评价首联下句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认为这句诗无人能继,你怎么看?(3)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把此诗誉为“绝唱”,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思想将来的登岳。
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接着自我作答。
颔联两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颈联两句是写细望,细望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尾联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2)“齐鲁青未了”是经过诗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
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写出了地理特点,写其它山岳时不能移用。
(3)后人把此诗称为杜诗的绝唱,是由于此诗最后一联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
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