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传统文化-刘力红
卢门弟子刘力红谈桂枝法
卢门弟子刘力红谈桂枝法我们知道,师父经常提到的两法,一个四逆法之外,还有一个桂枝法,桂枝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前面我们谈到四逆法的时候,钦安祖师论述姜有宣导之力,以为前驱。
钦安祖师把四逆进行化解了。
在三书里面,我们只看到桂枝汤,完全没有桂枝法的概念,所以我认为,卢氏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了、提出了桂枝法,桂枝法是了不起的研发。
这也是跟师以后,我经常很感动的一个法。
我理解实际上这就是把钦安祖师所论的宣导、前驱的作用移出来了,另外成立了一个桂枝法,桂枝法所起的作用就是这个前驱的作用,就是这个宣导的作用,所以说起来是二法,实际上是一法,这个就更加令人赞叹。
那么卢门别立的这个桂枝法,她的作用在很大程度就是起这个宣导涤荡的作用,就是为迎阳归舍做前驱的准备,或者说就是为了四逆做准备。
《扶阳讲记》里面实际上也谈得比较清楚了。
但是可能我今天会更直接,因为跟师的过程,就是师父一点一滴在指导,这个时候该用什么,那个时候该用什么,所以这是一线贯穿的,不是一个方怎么怎么用。
很多人提出要开一个方要看一个病,我是很抱歉,也勉为其难,可能也有得罪大家的地方。
但是师父很慈悲,来者不拒。
我认为不是一个方的问题,因为在师父这里从来没有说一方治一病的。
然而这也是大家误解卢门,误解钦安的地方,一看方好象没什么差别,不过如此。
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如果大家都觉得不过如此,那我就真的无地自容了。
为什么?我也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形容。
师父和我虽然不是朝夕相处,但每一个病师父都手把手的来教,直到现在我都觉得还是糊涂的,都还不是十分明了,比如为什么要加这味药,为什么要减这味药?如果大家看看就明白了,我想这就不称为学问了!所以,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讲理?因为惟有在理上先贯通,我们这条线才能走,才能串起来。
我们才能够理解桂枝、四逆,虽是二法,实际上是一法;坎离二卦,虽然是两卦,其实是一卦。
钦安祖师反复这样说,我想他的研究就是正邪的问题,这也是钦安学问里面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点。
刘力红博士深情忆师--中医奇才李阳波
刘力红博士深情忆师--中医奇才李阳波(一)先师姓李,名阳波。
在我眼中先师虽非完人,但却处处显示着智慧和激情。
相信只要认真读过这部书的人,都会有此同感。
先师于公元1946年农历12月27日生于广西平南,3岁后随其姨母至南宁生活。
1966年高中毕业。
先师本有凌云之志,欲上清华大学,攻读物理,进军斯德哥尔摩。
然而文革的一声炮响,打破了他的春秋美梦。
加之先师的父亲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当时的境遇就可想而知了。
正当先师感到十分沮丧的时候,物理老师送给他一本家传的《黄帝内经》,并谆谆嘱咐道:时运如此,难以遂志,这是没有办法的,但若能学好医术,则不仅可以糊口,且可利及他人。
先师就是这样走上了医学的道路,而这部无标点的《黄帝内经》,便成了他的入门之书。
1969年,先师被下放到南宁附近的扶绥县插队,在农村一呆就是5年。
这段时间,先师一边劳动,一边自学,一边为人治病,积累了初步的临证经验,且在当地小有医名。
插队结束后,被抽到沙井煤矿工作,不及一年,即自动离职。
此后便依靠病人的介绍,在南宁铁路一带行医。
此时的先师对于中医经典的领悟已日渐深刻,临证运用自如,长于望诊、切诊,言人疾病生死多有奇验。
故铁路一带呼之为李半仙,求诊者络驿不绝。
师逝后,有不少当年曾经先师诊治的病人到我这里看病,当谈起先师治病的故事时,历历道来,每每如数家珍。
时一中年妇女,经西医院检查,诊断为妇科肿瘤,并已相约手术,手术前经邻人介绍,寻先师一诊。
先师切脉、观眼之后,谓非为肿瘤,乃是虫积使然,随手处方,数日后,排下如红丝之物若干,腹痛诸证顿除,再往医院检查,肿瘤已无。
时一男性青年,患胆囊之疾,痛苦异常,每月至少绞痛一次,甚或多次。
师诊后,嘱买酒二斤,自与黄色根状药一把,浸酒数日后饮用,饮完之后,胆疾即愈,至今20年未作。
时一青年男子,工作时不慎被砸断足跟之大筋,当时以为必当遗下残疾,寻先师诊后,嘱买海参、田七等物,研末外敷,不半月,足筋接复如初。
时有南宁火车站客运室主任卢某,左膝关节粉碎性骨折,西医权威皆谓有截肢之虞,其夫甚虑之,遂寻于师,师谓何须截肢,35日必能下地走路。
天地人赤子心——独家专访著名中医刘力红
天地人赤子心——独家专访著名中医刘力红纪录·故事·发现刘力红教授广西首位中医博士,现任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师,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首席教授,善用中医传统经典方剂治疗疑难病症。
著有专著《思考中医》、《开启中医之门》刘力红教授是我们纪录片《千年国医》摄制组的资深顾问,我们曾经就拍摄中医的诸多问题与他进行过多次交流,刘教授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现在我们选取部分采访内容分享给大家~ 为什么叫同有三和中医馆?这个名字,实际上我觉得是上苍赐予的,当然它有一个过程,我也在不断地理解和品味这个名字。
“同有”,先说它的来历,它来自于《周易》的两个卦,'同'就是同人卦,'有'就是大有卦。
最初起这个名字是帮别人起的,结果这个名字一直没有送出去,人家不喜欢,所以'同有'就留下来了。
当我一想到这个名字,鸡皮疙瘩都起来了,觉得这个名字太好了。
同人卦大有卦后来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因缘。
有一位民国初期在东北辽宁朝阳的教育家王凤仪先生,我在2002到2003年到清华大学做访问的时候,接触到王凤仪先生的学说,这也是这十多年对我影响很大的一门学问,而且我觉得是当代中医一定要吸纳的学问。
这门学问实际上跟中国文化是一体的,只不过它是由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来展现,展现的形式又是一个乡里的语言,很贴近老百姓。
王凤仪大善人是一位未曾读书的农民,早年放牛,后给地主做活,因为笃行忠、孝,至诚而明,三十五岁大彻大悟,之后开始讲病化世,普度群伦,成为近代著名的道德教育家。
他提到三个元素,实际上也是中国文化一直都在讲的,只不过一个农民讲出来就好像我们现在用一个很时髦的说法,就是他更接地气。
他讲到身体是父母给的,也就是来自于人,心来自于哪儿呢,来自于地,性来自于哪儿,来自于天。
我们《周易》不是讲“三才”吗,天地人,人就是父母的代表了,地赋予了心,天赋予了性,所以生命是这样来的。
刘力红:学中医不能只限于读中医的书!
刘力红:学中医不能只限于读中医的书!刘力红是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博士、教授,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扶阳流派传承工作室主任,著有《思考中医》一书。
他负责主编《中医名家绝学真传》,长期致力于挖掘民间优秀中医流派,弘扬传统文化及中医理念。
“什么叫中医?很多人会回答,是中国的医学,中国传统的医学,华夏传统的中医,我要告诉你,这是错误的回答。
”刘力红解释说,过去没有“中医”这个称谓,而是在西学东进后,为了区别“西学”人们提出了“中学”的概念,也就顺理成章有了“中医”的提法。
刘力红认为,“中医”的概念因“西”而起,医的起处就在“中”上,落处也在“中”上,没有“中”,中医就无法构建,没有道可言。
他引用了《尚书·大禹谟》的“允执厥中”四个字。
尧将天下托付给舜时,嘱咐舜要“允执厥中”。
舜将天下交给禹时,说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舜帝告诫大禹人心危险难安,道心幽微难明,只有精心一意,诚恳地秉执其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
刘力红认为,尧、舜在托付天下时说的“允执厥中”,落点就在一个“中”字,可见“中”之重、之深。
因此,弄明白“中”的含义,对于理解中医和中医的精神至关重要。
刘力红又引用了《中庸》对“中”的陈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意思是,万事万物的源头和开端,都要归到“中”的问题。
“中”在《说文》里是“内”的意思,从通俗的角度来看,跟“中”连在一起的是中间、中央、中心。
内也好,中心也好,中间也好,中央也好,作为天下之大本,圣王之心传,“中”的含义绝对不仅仅限于此。
如何正确理解“中”的内涵?刘力红认为应该从另一个相关概念——“阴阳”入手。
“阴阳在中国文化里,尤其是在中医里,它的重要性与‘中’相等,甚至有过之,因为它更接地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我们可以发现:阴阳,涵盖了天地。
阴阳是弥轮天下之道,无所不包。
伟大的中医到底有多神奇?看看这两个病例就知道!
伟大的中医到底有多神奇?看看这两个病例就知道!喜欢中医的朋友应该有听说过刘力红博士,他在中医药界的影响力非常大。
第五届扶阳论坛演讲上,唐农校长这样为刘力红博士开场:“上个世纪有一位科学家,如果想给他寄信,只要写上他的名字,不写地址,这个科学家就能收到,这个科学家叫爱因斯坦;而当今的中医药界,也有一个人,只要写上名字,不写地址,他也能收到,这个人就是刘力红。
”可见刘力红博士在中医药界的地位。
今天小编跟大家介绍一个更厉害的人物,刘力红的师父李阳波。
李阳波对中医的研究和运用,可以说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刘博士之前为了给自己的老师出书,在编辑的建议下写了师父的一些事迹,结果编辑老师们都反馈:写是写得很好,就是把你的师父写得太神了,太神了反而会有负面作用。
“太神了”到底是什么样的神法?小编在刘博士的畅销书《思考中医》中看到了关于李阳波治病的两个案例,这里分享给大家。
案例一一位妇女,四十多岁,小腹疼痛一段时间后,到某大医院做检查,检查的结果是盆腔肿瘤,需要手术治疗。
正在收拾东西准备住院手术的时候,李阳波的一位老朋友知道了,就跟患者家属说:“干吗不找李医生看看呢?”患者听了这个建议就找李阳波看,李阳波看后说:“这不是肿瘤,这是虫,把虫打下来病就好了。
”于是给患者开了药。
几天以后,患者大便中果然拉出很多细细条条的东西来,最后这个病就这么好了,没有做手术。
再到这家大医院检查,什么肿瘤都没有了。
案例二1990年暑期,刘力红博士的爱人怀孕40 天时,突发宫外孕破裂出血。
当时由于诸多因素,刘老师选择了中医保守治疗,并立即将情况电话告知南宁的师父李阳波。
李阳波在电话中口述了一个方子,并嘱立刻购用,这个方子就是藏红花 10克,水煎服。
第二天,李阳波亲往刘力红家中,诊脉后,处方如下:白芍180 克、淫羊藿 30 克、枳实 15 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刘力红的爱人用了上述两方,到第三天去做B 超复查,不但出血停止,腹腔原有出血也大部分吸收,且意外发现宫内还有一个胎儿,他们不禁抚额庆幸,而这个胎儿便是刘力红如今的女儿。
刘力红按腹琐记资料
刘力红:按腹琐记刘力红简介:刘力红,1958年生,广西首位中医博士,现任广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师,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首席教授,善用中医传统经典方剂治疗疑难病症。
著有专著《思考中医》、《开启中医之门》及学术论文30余篇。
其中《思考中医》在中医界掀起了一股“重视经典、学习经典”的热潮。
著名中医药学家邓铁涛教授看到此书后,盛赞:“吾道不孤,后继有人矣”。
按腹出自内经,是按蹻的具体运用,而把这个运用放在腹部,一是方便,自己可以操作;二是效果明显,易于引发信心,以利坚持。
任何健康的法门都非一朝而就,若不能持之以恒,再好的方法,也如泡影。
腹乃六腑之聚集地,其闭塞,其不通,我们很容易通过腹部的手法探知到,也就是适度力量的按压,若现疼痛,此处便是闭塞不通之处。
于此处保持力度,直至疼痛减轻或消失再移它处按压,渐至整个腹部。
透过此法可使六腑通畅,六腑通畅,五脏才能藏精,生命才具有活力!《素问·通评虚实论》:“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
”意为五脏的问题,由六腑闭塞所引起。
六腑贵在通畅,以通为用。
六腑通,五脏才能发挥藏的功能。
如《素问·五脏别论篇》:“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心与腹之间关系太密切了,所以心腹常相提并论,《本草经》中就有“心腹结气”、“心腹症瘕”等词汇,可见心中的纠结与不快往往表现在腹部的痛点硬结上,有人认为腹部是灵魂深居的地方,按腹就是按摩我们每一个受伤的心灵哦!虽然冬可按腹,仍需避免于藏时(亥子丑)按之。
经云:精者身之本。
故任何方法都要以避免伤精为前提,任何方法都以能护持精为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又法无定法,万法归宗!如冬日伤寒用麻桂似违藏精,然伤寒若不汗解,阳气久久难归藏位,汗解寒去,阳自复藏,故虽曰麻桂,亦以藏精也!明此乃得乎!梅于荷:《素问·本病篇》谓: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
如能在过去几十年中守住恬淡者,圣人也。
思考中医--刘力红著
刘力红著作者简介刘力红,男,1958年生。
汉族,湖南湘乡人。
医学博士、教授、广西名中医。
1978~1983年就读于广西中医学院,1983~1986年留本院温病教研室任教,1986~1989年于成都中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陈治恒教授,1989~1992年于南京中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陈亦人教授。
199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同年回广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从事《伤寒论》教学、临床、科研至今。
曾于本科毕业后随先师李阳波习医达七年之久。
其中有两年时间与先师同吃同住,亲历了传统的师徒生活,于传统文化的很多领域皆受到较为深广的熏陶,为今后的研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随后又随王庆余及曾邕生等师修习传统之易道医学。
1997年晋升教授,1999年起担任中医临床基础学学科带头人。
2002~2003年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访问。
临床擅以经方治疗内、妇、儿等科疾病,尤于温热剂的应用有较深体会。
研究方向:经典中医的理论及临床研究、中医的哲学思考。
专著《思考中医》于2003年6月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序作者是我众多学生中颇具特色的一位,这个特色不是指旁的什么,而是指他对中医,尤其是对经典中医那不同寻常的热爱与追求。
这在对经典的重视每况愈下,在高等中医院校纷纷将经典改为选修课的情况下,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赞许的,也是最令我感到欣慰之处。
作者对经典的执著与热爱,以及作者在经典中医方面所达到的境界,已在这部书稿中充分地展现出来。
相信各位在阅读过此书后,应该有所感,有所得。
诚如作者所言,经典是中医这门学问的基础学科,而这个基础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东西能够代替。
因此,欲学好中医,欲在中医这门学问里达到较高的境界,就必须重视经典,就必须重视这个基础学科。
欲诣扶桑,非舟莫适。
这是古今大师们所公认的必由之路,舍此别无他途。
《伤寒论》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是一部经典,是一部圣人的著述,是一部中医史上承前启后的巨著,是几乎所有的成名医家共同推崇的一部最最重要的典籍,是伐山之斧,是入道之津梁,而在我看来,更是一部论述疑难病证的专著。
中医刘力红在浙江中医药大学的讲座(20070528)
中医刘力红在浙江中医药大学的讲座(20070528)刘老师讲的是从1978年开始学习中医起期间20年的体会。
他从学中医需要立信、需要见地、需要方法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一点感悟,非常有分量,对我的震动也很大。
首先什么是科学?科学是真理,真理等于古人追求的“道”,是永恒、长久的。
但是现在我们太容易被打击、太容易气馁了。
我们读了5年到了医院里一看,中医只是门面。
那我們怎么立信呢?一是要破除迷信,要真正思考中医有什么特点?中医是在农业文明基础上建立的。
农业文明用的是有机肥,是人畜的粪便,庄稼成熟以后土地也不会变,这个土地几千年也可以长久使用。
所谓“长久”用时髦的话讲就是可持续。
后来西方人发明了无机肥,尿素很神奇,一昼夜庄稼可以长一大截,绿油油的,不可思议,所以农民都改用化肥,结果现在土地板结了,很多不能用了。
所以再看古老的农业文明,反而很先进。
二是要破除疑惑。
能帮助我们破除疑惑有很多东西,比如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这是从美立信。
哪一个文明有中华文明那么长久?哪一个医学有中医学这样长久?没有!第二是从感立信。
我师从卢火神以来,亲眼看着那些被西医宣判死刑的疑难病像肾炎、红斑狼疮这些病人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向健康的,见到这些,你不能不相信中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啊!第三,从师立信。
我刚毕业的时候对中医也没有什么感悟,但是跟随了李阳波先师以后,他第一课给我讲了《至真要大论》,深深感动了我,原来中医可以那么美丽!所以当自己动摇的时候,要找个能给自己作主的人。
从师确实可以迅速立信。
另外还要自信。
就算国家取缔中医了,我也乐在其中。
中医就是要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其余的都是皮毛。
信有两层:一个是内信,是真实;一个是外信,是能够兑现。
什么东西能够达到这样的层次?——经典。
借用一句佛家的话,叫“宁可破戒,不可破见。
中医与传统文化
第一讲: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与中医 第二讲:中医运气学简介 第三讲:周易与中医 第四讲:中医诊断方法初步 第五讲:中医与中药 第六讲:中医与日常保健
参考书目
1、李阳波 刘力红,开启中医之门-中医运气学导论,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2、刘力红,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桂林,广西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的特性 木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 “曲直”,实际上是指树
木的生长形态,都是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 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 于木。 火的特性:古人称“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 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 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古人称“土爱稼穑”。“稼穑”,是指土有播种 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 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 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金的特性:古人称“金日从革”。“从革”,是指“变革” 的意思。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使用的事物,均归 属于金。 水的特性:古人称“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 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
3、杨力,周易与中医学,北京,北京科技技术出版社,1989。 4、朱文峰,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5、王叔和,脉经,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0. 6、谢华,皇帝内经,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4. 7、王大有,生命密码解读,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五官 目 舌 口 鼻 耳
形体 筋 脉 肉 皮毛 骨
刘力红讲座——精选推荐
刘力红讲座(刘力红讲座(月30日上午,刘力红教授在深圳特区报业大厦报业会堂举行《中医是如何认识健康与疾病的》的演讲。
他用中医经典的原则结合生动的例子讲述了传统中医的许多健康理念,他用中医经典的原则结合生动的例子讲述了传统中医的许多健康理念,譬如放譬如放下压力、按时作息、饮食有节、注意心理调节等,他希望强调的一点是,光知道健康理念没有用,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实行,这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
有用,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实行,这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
面对压力学会放下面对压力学会放下很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告诉我们,真正能解决健康问题的不是医学,医学只能解决健康里很小的一部分,大约只占10%。
实际上健康是把握在各位自己的手上。
实际上健康是把握在各位自己的手上。
在讲健康和疾病之前,在讲健康和疾病之前,我先讲如何正确面对压力。
我先讲如何正确面对压力。
我先讲如何正确面对压力。
深圳是一个生活节奏很快的都市,深圳是一个生活节奏很快的都市,深圳是一个生活节奏很快的都市,每个人每个人都面临着压力,压力是造成人们健康出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压力怎么解决呢?我想只有一条,就是要学会放下。
就是要学会放下。
这个这个“放下”“放下”不是要各位不做事情,不是要各位不做事情,不是要各位不做事情,而是内心不要去担忧,而是内心不要去担忧,而是内心不要去担忧,这叫放下。
这叫放下。
我在这里引了成都文殊院的一副对联的上联,上联是“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我们遇到的事情可以做。
做了便放下,不留痕迹。
了了有何不了,你再繁忙也不会有压力,这一句讲的是这个意思。
这一句讲的是这个意思。
当然这需要大家很好地用心去体悟,当然这需要大家很好地用心去体悟,当然这需要大家很好地用心去体悟,谈起来很容易,谈起来很容易,谈起来很容易,做到这一点很做到这一点很难。
难。
孔子说,君子居易以俟命,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小人行险以侥幸。
小人行险以侥幸。
悟通了这句话我们真的可以放下,悟通了这句话我们真的可以放下,悟通了这句话我们真的可以放下,没有什么了没有什么了不起。
刘力红给传统班的一次课(上)
刘力红给传统班的一次课(上)直播刘力红给传统班的一次课(上)——“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主讲:刘力红刘力红,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医学博士,《思考中医》作者。
我想利用这次机会谈一些中医的基本思路,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尤其你们是传统班的同学,对中医的领悟应该与其他班有不同之处,也就是说在今后的造诣上应该有所区别才是。
那么,这个造诣的区别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大家的基本功,来自于大家的基础。
这个基础我指的是中医的基础,传统文化的基础,当然,更重要的是做人的基础。
98级传统班我给他们上课很多,他们也是第一届的传统班,我比较了解。
从98级的情况来看,应该说跟其他的班确实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因为可以从一个问题来衡量广西中医学院,就是考研,中医学院历届的学生,考研率都比较低,那么98级传统班几乎有一半的同学都考上了,而且主要考上外院的研究生。
当然考研不能说明所有的问题,但是也可以说明一点,就是这些人都有上进心,都想进一步的深造。
为什么会产生这个区别呢?这个区别我刚刚讲到了,它实际上来源于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来源于对中医经典的重视程度,还有更重要地是做人的区别。
对98级传统班,我要求大家比较严格,比如对《伤寒论》,我要求一定要能够背诵,哪怕是上到硕士的阶段我都要求背诵原文。
为什么呢?因为熟悉是一切的基础,尤其《伤寒论》一定要熟。
而且你们这个阶段,你们这个时间,可以说是最宝贵、最黄金的时间。
也许你们现在还年轻,对今后有些可以预料,有些不能预料。
那我现在告诉你们可预料不可预料的是什么呢?就是今后再难拿这样单纯的时间来背一门经典,来背书,这是很困难的。
当你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你就知道有很多啰嗦的事情来干扰,使你没有办法能够沉潜下来,像现在在学校这样,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我自认为不是一个懒惰的人,我觉得除了工作的时间,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事,什么去玩一玩啊,什么去打牌啊,打麻将或者是娱乐,我几乎没有这样的福气。
刘力红:“以指代针”,自主健康
刘力红:“以指代针”,自主健康小编导读刘力红教授当年以一部《思考中医》享誉海内外,著名中医药学家邓铁涛教授曾对他作出高度评价:“吾道不孤,后继有人矣。
”这些年里,刘力红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医教育和传播。
本文将帮助大家一文掌握黄帝内针——由刘力红教授整理的来源于《黄帝内经》的针法。
指按按就有作用我这里跟大家介绍的措施来自我的师父杨真海先生所传授的《黄帝内针》,当然如果是执业的医师,可以如法用针,很多问题是能够针到病除或针到病减的。
倘若是普通百姓,也没有关系,就用手指也能派上用场。
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现将方法的原则简要介绍如下。
其一,首先分清身体不适区域的左右特征,如有多处不适,则以能明确区分左右特性的症状为准。
如患有头痛、全身酸痛、食欲不振、发热、咳嗽等,全身酸痛、食欲不振、发热、咳嗽都不具备左右的特点,若头痛以左侧为主,那么就依左侧头痛(为主)定位病在左。
余者以此类推。
一旦身体不适的左右定位确立,那么处理的原则一律为病在左(即不适在左),治在右;病在右,治在左。
这亦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制定的金原则!其二,若所有的身体不适都不具备左右的特性,那么一律按照男治左,女治右。
【关键点总结】● 找病症最明显的一处,确定病处在左还是右。
● 若全身不适,男左女右。
其三,左右的定位清楚后,总的处理原则就如上述,即“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而接下来的处理细则,则要根据不适所在的具体区域而定,若所在区域为阳明经所过,那么处理(治疗)细则也要放在阳明经所过区域,这叫同气相求,有求必应!【关键点总结】● 病症处在左,在右边手或者肘所过经络找酸麻胀痛点。
● 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 同气相求,有求必应。
具体操作方法(一)执业中医师及有一定中医基础的朋友希望能够严格按照《黄帝内针》的原则进行。
(二)普通百姓上手的方法具体如下。
头痛颈项酸痛(累)、咽痛、咽干、咽痒、咳嗽、胸闷、发热、乏力、呼吸困难等。
凡有头痛、颈项酸痛(累)、咽痛、咽干、咽痒、咳嗽、胸闷、发热、乏力、呼吸困难等不适,在上述左右原则的基础上,在左或右(注意:只取一侧)手腕的上下区域(包括整个手掌、手背、手侧)内用拇指细细按压,尽量发现特别或相对比较酸胀(痛)的地方(一一用笔画圈记录),这些地方便是我们施治的下手处。
(11)刘力红识阴阳,步入中医之门
(11)刘力红识阴阳,步入中医之门编者按:本文用深入浅出的话语阐明了阴阳的关系、主导和体用,使我们对阴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清代医家郑钦安先生在《医理真传》的序中写道:“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
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识阴阳。
”故而正确的认识阴阳,是我们真正步入中医之门的关键,本文即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1.认识阴阳中医里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中医里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方方面面都要围绕它,离开它就不行的这个东西是什么?这就是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开首即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的这段话对阴阳作了高度的浓缩和概括。
我们做任何学问,尤其是中医这门学问,离不开天地,而阴阳是天地之道;阴阳是万物的纲纪,一个万物,一个纲纪,大家可以掂量一下这个分量,有什么东西还能逃过这个阴阳。
阴阳是变化的父母,我们探讨事物,无非是探讨它的变化,时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而是什么导致这个变化呢?是阴阳;我们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社会的东西也好,自然的东西也好,不论你是动物还是植物,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是宇宙还是银河,它的整个过程无非就是一个生生杀杀的过程,那么,这个生杀是怎么产生的呢?它的本始还是阴阳。
另外,就是神明之府,神明就是讲精神讲思维,所以,这一条与人类自身的关系特别大。
那么,神明怎么来,还是与阴阳有关。
最后,就要谈到治病求本的问题,现在人都知道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
当我们问一句中医怎么治本?或者中医通过什么来治本呢?这就回答不上了。
其实,这个本还是阴阳,还是要在阴阳里面寻求。
阴阳就是这样一个关系到方方面面的,最本始的东西。
不知大家对阴阳有一个什么样的认识?是否达到了《内经》的高度?我在教授本科生和研究生时都喜欢提这个问题,而同学们给我的回答也就是《中基》教材的那几条,什么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等等。
而再往下问,答不出了。
刘力红:三分治,七分养,寒气入侵百病生
刘力红:三分治,七分养,寒气入侵百病生广西中医药大学经典中医临床首席教授刘力红广西中医药大学经典中医临床首席教授刘力红在某次讲座中讲到——睡眠很重要。
人生的睡眠实际上是一个补充阳气的过程。
我们刚刚讲到阳气是人的命根,阳气靠什么补充?阳气耗散的途径很多,行、动、一切思维都在耗阳气,举手投足都在耗阳气。
耗阳气的途径很多,可是补充阳气的途径很少,几乎就靠睡眠。
所以睡眠几乎是养阳气的唯一方式,你说重不重要?也就是养命的唯一方式。
所以这个睡眠太重要了,大家真是不要等闲视之。
一大法宝就是要早睡。
为什么要早睡?居处是要“有时”,睡眠是要“有时”,为什么要有时?因为天地的阳气是在这个时候潜藏,人在这个时候也是需要藏的。
我们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最好的藏的状态是什么呢?睡眠。
在睡眠状态下就养精就蓄锐,阳气就获得很好的补给,人的生命就可以持续发展。
中医讲肾是主骨的,骨生髓,髓生血,造血是在骨髓系统,骨髓是由肾所主的,而肾什么时候工作呢?冬季工作,也就是一天的晚上九点到凌晨三点钟,在肾当班的时候才造血。
肾在怎样的状态下才当班?肾要人体处在藏、睡眠的时候才当班,要强调在这个时段里一定要睡觉,睡觉了肾就能够主骨、生髓、就生血,阳气就能够得到补给。
病要三分治,七分养,这是定论,是务须认识的问题!身心的每一次病痛,其实都在告诉我们,我们没有养,或者养不到位。
只是每当一次病痛获得暂时的疗愈,我们大都好了伤疤忘了痛,不明白这是一次告诫!亦不知治疗的功效即便做到圆满,也只是三分的作用。
《伤寒论》序开通微博以来,很切身的感受是,关心治的多,关注养的少,此恰如医圣张仲景于《伤寒论》序中所言:“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瘁其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养之一途,无外身心两路。
养心要在适情,所谓恬淡,所谓虚无,都在超越情绪的把控,不做情绪的奴仆。
心一旦沾情(绪),便就无暇顾及五脏,真气亦就不能从之。
养身则不外衣食住行,当于此四日用中体察何以为养?!四日用中,以衣为首,足见衣养之重要!今日为写此小文,一时入神,竟是错过了高铁。
也谈李阳波、刘力红和其他
也谈李阳波、刘力红和其他卫道士古训有言:言轻莫劝人,力微休负重。
对于中医这老祖先传下来的博大精深渊源流长珍宝,尚来是不敢轻议,然此贴中圣学遭非议贤士遇讽讥,我也说几句:一、在众人“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且西学横行的如今世道,李阳波、刘力红师徒能够提出中医要重视经典,再读经典、回归经典这样的精解,不仅需要勇气,也还需要过人才识真知灼见,当然人非圣贤人无完人,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生活方面的某些不足而苛求责备他们,这不符合科学逻辑,过了五年十年回头看,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的伟大复兴是有贡献的,他们现在应该值得学术界的肯定和社会尊重。
二、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中医学,而不是《易经》和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学说,如今学人说中国传统文化必言《易经》和儒学等诸子百家,就有点类似把叔叔当作爷爷供着一样。
当然我们说的中医学并不是现在中医学院里讲授的和在中医院中使用的中医学,真正的中医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是集中阐述在《黄帝内经》里,遗憾的是如今能基本读懂《黄帝内经》并可运用的人在中国应该还没超过三个,刘力红的两本书我都读过了,据此,我认为刘力红应该不能算入这三人之列。
三、刘力红和其他学人所以不能更好理解《黄帝内经》中的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重视和学习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远远超过学习〈黄帝内经〉,根据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分析,张的书主要论述的是中医的技术,而〈黄帝内经〉讲的才是中医的科学技术和工程,在〈伤寒论〉中我们要学习的是张仲景思路和方法,也就是他的理法方药依据和要领,而不是生搬硬套它的病症和药方,哈哈,这点恰是千余年来后世医生常犯的毛病,也是中医学所以被误解和歪曲的重要原因。
这个帖涉及到两个主题:刘力红先生和中医学,两者我都略有知闻,在这大是大非问题前袖手旁观漠不关心应该不是我的角色。
一先来谈一下刘力红先生,早在2000年吧,我因为身患顽疾,在到北京几大医院就治无效后经人介绍到李阳波先生的生前挚友民间医生李先生门下求治,其间耳闻李阳波先生的诸多往事和学术论点,也第一次听到了刘力红先生的名字,当时听到刘先生名字前还有一句“广西的第一个中医学博士”。
听国医刘力红讲寒气---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听国医刘力红讲寒气---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肾的病机是:“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前面我们说过,疼痛的主因是寒。
这里讲诸寒皆属于肾,此为其一。
其二,前面谈到疼痛更直接的因素是“不通”。
为什么会“不通”呢?因为收引了。
经脉收引了,血脉收引了,变小了,就容易造成不通。
而这里讲收引也是属肾。
这就给大家一个更明确、更清晰的思路。
疼痛的因果。
疼痛与什么有关系呢?与肾有很密切的关系!也可以说它的因在肾,果在心。
从少阴的讨论,我们就把疼痛的因果看得很明白了。
这又是一个意义深远的大课题,而这个课题完全可以结合现代的问题来下手。
疼痛究竟是应该治因还是治果呢?要想彻底治愈它,当然要因果两治。
但是,有的情况因一时难以祛除,或者难以一时确定,那么,就只好在果上下功夫。
因此,镇痛,特别是强力镇痛就恐怕要把重点放在心上。
这是肾的问题。
前面我们讲“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时候,曾经讲到心的作用确实就像《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的一样,非常的重要。
机体发生了疾病,已经出现功能异常了,这个时候机体应该及早地发现它,并予以及时地调整与清除。
这是人体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事实上,很多疾病,像感冒、腹泻等等,为什么具有自愈性呢?就是因为上述这个缘故。
机体本身才是真正的高手。
人有了疾病,首先是要把它感受出来。
这就要产生一些表现,一些证候。
这其实就是一个识别过程。
识别出来以后,再进行自我调整,能够调整过来,这个疾病就好了,就不治而愈。
实际上,是不是不治呢?不是的!不治怎么能愈。
只是这个“治”不是他治,不是外治,而是自治。
这个自治的机制仍然是通过调节阴阳来完成,还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还是“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不光是我们治疗疾病用这套方法,机体本身才真正是这方面的高手。
你的火太过了,它会启动水这系统来“热者寒之”,而你的火不足了,它会启动另一个系统来“寒者热之”。
卢门弟子刘力红-构建生命立极之道
► ►
►
►
2.极地证治的系统工程
开权显实,会三归一。
系统工程的路径---六经。
既云路径,则以先后次第为要。 《大学》云: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所先后则不乱也,不乱为治。
施工之原则:
观地方开始。 六经辨证之眼目。
欲明六经,先开眼目。 提纲即六经之眼目也。
钦祖云:学者欲入精微,即在伤寒六经提 纲病情方法上探求,不必他书上追索。
自然之归根 人身之归根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老子〃十六章》
进入生命的常态。
容——公——全——天——道——久
立极于坎
►
建极、守极、化极:
四逆法---建极;填精---守极 卢门的养阴之法: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 阴实不去,精何以添? 故尔先有建极方能守极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阳中求阴,阴中求阳。阴阳合一。 确立一切证治的极地。无问其病,以极为归。
今人着重在后天坎离之阴阳而不知着重坎离中立极之阴阳故用药多错误也
构建生命立极之道
广西中医学院 刘力红
1.生命何以立极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
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
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
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十六章》
归根立极:极在根上方为极。
③ 太阴之证。 满 吐 食 利 痛 化疗副作用的启示。
④ 太阴之治。 桂枝辈 四逆辈 中宫上用力 钦祖云:余谓凡治一切阴虚、阳虚,务 在中宫上用力。
理法方药
医的四个层次
执药
执方
守法
明理
钦祖云:庶学者不执于方,明理为要,则得矣。
刘力红《思考中医》全文
刘力红《思考中医》全文字号:大中小刘力红《思考中医》全文思考中医目录 (点击进入每一章)作者简介序第一章略说中医的学习与研究一、树立正确的认识1.理论认识的重要性2.杨振宁教授所认识的中国文化3.传统理论的构建二、学问的传承 1.现代中医教育的模式 2.形而上与形而下 3.师徒相授三、寻找有效的方法---依靠经典 1.历史的经验 2.扫清认识经典的障碍 3.三种文化 4.学习经典的意义 5.认识经典与现代 6.如何学好经典第二章伤寒之意义一、伤寒论说什么? 1.伤寒的涵义 2.杂病的涵义 3.论的涵义二、认识阴阳探求至理 1.认识阴阳 2.伤寒总说第三章阴阳的工作机制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易有太极,是生两仪2.三阴三阳二、阴阳的离合机制1.门户概念的引入 2.阴阳的开合枢 3.开合枢病变 4.伤寒传足不传手第四章治病法要一、医者的两个层次 1.下工层次 2.上工层次二、临证察机 1.何以察机 2.十九病机 3.抓主证,识病机第五章太阳病纲要一、篇题讲解 1.辨释 2.太阳释 3.病释 4.脉释 5.证释 6.治释二、太阳病提纲 1.太阳病机条文 2.释义三、太阳病时相 1.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2.欲解时 3.欲作时 4.总观六经病欲解时第六章阳明病纲要一、阳明释 1.阳明本义 2.阳明经义 3.阳明府义4.阳明的运气义二、阳明病提纲 1.总义 2.脾约 3.正阳阳明 4.少阳阳明三、阳明病时相 1.申至戌上 2.阳明病要 3.欲解时相要义 4.阳明治方要义 5.阳明欲剧时相 6.对高血压病的思考第七章少阳病纲要一、少阳解义 1.少阳本义 2.少阳经义 3.少阳府义 4.少阳运气义二、少阳病提纲 1.总义 2.别义三、少阳病时相 1.寅至辰上 2.少阳病要 3.少阳时相要义 4.少阳持方要义 5.《本经》中两味特殊的药 6.少阳之脉第八章太阴病纲要一、太阴解义 1.太阴本义 2.太阴经义 3.太阴藏义 4.太阴运气义二、太阴病提纲 1.太阴病机 2.太阴的位性特征 3.太阴的病候特征三、太阴病时相 1.亥至丑上 2.欲解时要义 3.欲剧时相 4.太阴治方要义第九章少阴病纲要一、少阴解义 1.少阴本义 2.少阴经义 3.少阴藏义 4.少阴运气义二、少阴病提纲 1.微妙在脉 2.但欲寐 3.少阴病形三、少阴病时相 1.子者复也 2.欲解何以占三时四、对AD病的思考第十章厥阴病纲要一、厥阴解义 1.厥阴本义 2.厥阴经义 3.厥阴藏义 4.厥阴运气二、厥阴病提纲 1.消渴 2.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3.饥而不欲食 4.食则吐蛔 5.厥阴禁下三、厥阴病时相 1.丑时义 2.厥阴方义结语跋参考书《伤寒论》《黄帝内经》《内经》《金匮》《伤寒》《说文》《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四库全书总目》《颅囟经》《胎胪药录》《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老子》《素问》《素问·灵兰秘典论》《灵兰秘典论》《灵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与传统文化-刘力红2009-11-08 21:30主持人: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
有人说中医它是一门人文科学,也有人说中医是一种精神,的确,在东方文明几千年辉煌的岁月当中,中医和指南针、火药一样,是很多西方人士和友邦人士所效仿的对象。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随着西方的科学渐渐地传入中国,中医也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
那么中医它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它又有着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内涵,今天的《世纪大讲堂》,我们就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广西(中医学院)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首席教授刘力红(请准确说明)先生,欢迎刘先生。
您好。
欢迎。
您请坐。
首先还是和大家一起通过我们的大屏幕认识一下刘力红先生。
刘力红,湖南湘乡人,1978恢复高考后考入广西中医院,从此开始了他和中医的不解情缘,在接受了大学五年的学院教育之后,刘力红便跟随李阳波、王庆余及曾邕生等中医名家修习传统之易道医学,并亲历了传统的师徒生活,在传统文化中领悟中医精髓所在,多年来,刘力红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经验,希望能够通过中医传统经典方剂治疗疑难病症,并在2003年出版了《思考中医》一书,在中医界掀起了一股“重视经典、学习经典”的热潮。
主持人:刘先生,您学中医,其实是从78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开始的,在那个年代,好像很少会有人想到要去学中医,您当时是怎么考虑的?刘:实际上我学中医,完全是一种意外,就是并没有说,也没有家学,只是因为父母的历史问题,我父母是右派,高考恢复以后,因为我的成绩考得还是比较好,但是因为政治因素的影响,就把我录取到中医学院。
主持人:进学校之后,怎么去学习这个中医呢,在学校里面教授中医的方法是什么?刘:进学校以后,当然就是我就得到这样一个机会,读大学的机会,那么就很认真去念书,比较用功,按照当学生这个角度的时候就应该说是成绩不错吧,把五年的学念下来了,成绩很好,那么这样就留校,但是那个时候就是尽管成绩很好,只是说把教材弄得很透,但是对中医的精神,对传统文化的精神,实际上并没有很深的领悟。
主持人:除了对它精神的领悟可能不足之外,在学校里面,把中医的教材弄透,代表着您能给病人治病的时候,效果特别好吗?刘:那不能。
主持人:差别是什么呢?刘:那个时候因为对中医这样一种很基本的这种内涵和精神,就是没有一个很深刻的认知。
因为医是很活的,针对的是人,所以你并不能够按照那个教材这样去,实际上我真正能够对中医有所领悟,是在毕业以后,跟师,就是拜了一位师傅,我在《思考中医》里面也写到,他叫李阳波,那个以后慢慢地才是感觉到传统文化这样一种精神博大,传统文化的这样一种精神了不起,慢慢才上路,可以这样说。
主持人:为什么一定要跟师傅来学呢?在学校里面就学不到吗?刘:这可能跟中医这门学问有关系,中医这门学问,它实际上,待会可能我会谈到,就是它很强调的就是,因为它针对的是人,它很强调的是一个变化,强调的是一个心法,像很规矩的东西,当然可以在学校里面很大面积的这种教授,但是很精神的东西,就是内心的这种心法,实际上你没有长期地跟师,就是这种一对一,它就有些像艺术这样。
主持人:那既然您说的这些话,我想我的理解就是,中医跟师傅学,学到的才是真本事,为什么又要回去,回到学校去念硕士、念博士?刘:这个看起来就是一种因缘吧,因为我们还有一个,就是说责任也好吧,就是本科的教育我亲自走过来,我知道这个教育的问题在哪里,我又经历过这样一个传统的师传教育,我就知道传统教育的优势在哪里,它的问题在哪里,如果现代的这个教育你不走完,那你没有这个发言权,你不知道它的问题在哪里,出于这样一个目的,我就等于把整个中医的这个教育走完了,还走到博士。
主持人:这么多年与中医结下缘分之后,刘力红先生也一直在思考着中医,思考着它的传统文化,它的人文精神的内涵,所以接下来我想我们用掌声来欢迎刘力红先生给我们进行今天的主题演讲,中医与传统文化。
中医,这个传承了中国千年文化的“瑰宝”承载了怎样的文化内涵它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围绕中医所发生的争论,如何还原真实的中医?刘:今天我要跟大家讲的是传统文化与中医,也就讲中医的基本精神。
最近大家知道,围绕中医发生很多的争议,甚至有要告别中医的这样一个说法,我想用中国人的这样一个思想来看待,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为什么呢?任何一门学问,任何一个东西,有说好的,必有说歹的,有说它高,必有人说它矮,有说它科学,必然有人说它不科学,这是很平常的事情,那么在我眼里面中医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呢?我想用我的一位老师,也是中医界德高望重的邓铁涛老先生的一句话,四个字,中医简,便,验,廉。
那么什么是简呢,就是中医这门学问,中医这个道,它是至简,至简之道,古人不是讲大道不繁嘛,它实际上体现在日用当中,道在平常,道在日用,所以中医的这个理,它是很清明的、很简析的,这个是简。
那么便呢,中医它很方便,它不受任何时间、空间,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在任何地方,我们都能够诊病,看病,好病,没有药,可以用针灸,甚至没有针灸,我们可以点按,可以点穴,就是它非常方便,它不需要一个医院,更不需要那么多的设备,设施,就是这是便。
那么验呢,就是它的效验,就是它的疗效,作为一门医学它的疗效,它不但能够治普通的病,它可以治大病,一般的人对中医的认识,认为中医治慢性病,西医治急性病,其实不然,中医不但治小病,而且治大病,而且治急危重症,甚至有些西医没有办法的,那么中医能够解决,所以这个是效验,这是验。
廉呢,那么中医治一个病花多少钱呢,中医治好一个病,同是这样一个重病,西医治好了要花多少钱呢,恐怕是十倍,百倍,乃至千倍,那么中医就是这样一门学问。
中华文明从伏曦开始八千年的历史演变中,究竟孕育了何种华夏文明?走过了三黄五帝时代最终所确立的“中道”思想是如何影响中医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中医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它跟传统文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需要简单地回顾一下中国的文化,中华的文明。
中华的文明从伏曦那里开始,到现在有这个八千年的历史,在伏曦的时代,古人做了什么呢?这个时候认识了阴阳,然后发明了八卦,这八卦干什么呢?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古人已经开始对人有很深刻的认识,对物有很深刻的认识,对天地有了认识,进步到了神农的时代,对天地、对人物的这样一个认识就更深刻了。
我们知道神农的时候,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进入农业时代,我们在伏曦的时候是渔猎时代,到神农就开始进入农业时代。
农业时代有一个特征,大家知道,那就是有一块地方,在这个地方种庄稼,靠庄稼吃饭,而不是靠渔猎吃饭,这个庄稼应该什么时候种下去,我们现在种稻子能收成吗?它不能收成,稻子要在什么时候种下去啊?这需要对天地有深刻的认识,对天文、对地理有深刻的认识,这个时候四时已经产生了,春夏秋冬,24节气,四时五行都产生了。
刘:这个四时五行的确立,五行为什么叫五行呢?行是什么呢?运行不断地变化。
到了黄帝时代,那就慢慢地成熟了,对这些认识就慢慢地成熟了,所以这个时候医药产生了,中医产生了。
到了尧舜禹的时候,大家很熟悉,尧帝传位给舜的时候,给他四个字,这四个什么字呢,叫“允执厥中”,允就是允诺,就是你答应,就是尧告诉舜你要答应,答应什么,执,执掌,厥就是这个,这个什么,中,这个中,这个是什么中?中道,为什么会有这个思想出来呢?这个是从三皇的时候出来的,从几千年的变迁里面认识到要治理天下或者治理人,必须要符合中道,太过了行不行?不行,以这个农业种植为例,过了这个时间行不行?不行,没有到行不行?也不行,恰好,恰到好处,就是河南人讲的中,就是说要恰到好处,只有以这样一个思想来治理才能够治理好天下,就是中国人的中和的思想,中道的思想就在这里产生。
到了舜帝也是这样,也把这再传位给禹的时候,大禹的时候,也同样把这四个字传给了这个大禹。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这样确定了。
这样一个思想可以说深深地影响了中医,也可以说中医就是在这样一个思想脉络里面成熟的。
我们可以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可以知道它跟中国文化这样一种精神是多么地一脉相关。
我们现在要谈中医的时候,就必须要谈《内经》,《内经》是中医最权威的一部经典,也是最早的一部经典。
我们谈医学,实际上我们就要搞清楚什么问题呢?医学是研究什么呢?健康,对不对,我们怎么样保证健康,但实在保不住,他生病了以后,我们怎么治疗他,对不对,医学我们讲简单点就是这么回事情。
《内经》怎么样界定这个健康呢?很简单,它有一句很精辟的话,在《素问》《平人气象论》里面讲到了,平人者不病也,平,和平的平,平人者不病也,什么样的人不病?平人不病,什么样的人谓之平人呢?在唐代有一个医家叫王冰,他给它做了注释,就是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的人叫做平人,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他处在哪里呀?不偏不倚,对,他就处在中,在中道上,在中和之道上,所以你看看中国中医是怎么来的?完全是中国文化这个道统上面生出来的,所以这个叫做健康的状态。
当然健康的状态要细讲,它有一些条件,中医它是心身并重,形神并重,《内经》里面讲到,要形与神俱,乃尽终天年,就是必须形跟神,或者说身跟心都平了,我们刚刚讲的平人,是指的什么平呢?是指的身和心都平,形和神都平,这样的人才不病,所以必须要这两个方面都做到。
刘:具体而言,什么是形,就怎么样使形处在中正平和呢,就是形怎么中正平和?《内经》里面继续讲到了就是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个就是对于外界的认识了,对人跟天地的关系的认识,就是说人跟天地必须和平相处才能够保持我们的形处在中正平和,处在平人的状态,为什么提“虚邪”呢?邪就是刚刚我们讲的不中,不和,为什么提贼风呢,贼是什么?贼就是不正,所以“虚邪贼风”你要避它,那么就是虚邪贼风是很容易使我们这个形偏离平的状态,偏离中的状态,所以这是一点,我们要保证这一点。
那么另外一点就是心,就是神怎么样保持平人呢,中正平和呢?那就要做到恬淡虚无,这一点《中庸》讲得很好,《中庸》讲到这个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什么叫中啊?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对吗,喜怒哀乐没有发,这个叫做中,发而皆中节,发了出来,发脾气了,有喜,有怒,有哀,有乐,但是恰到好处,这个叫做和,这个叫做中和,能够做到这点,心就中正平和,可是这一点大家容易做到吗?为什么喜怒哀乐能够不发?这个里面是有大学问的,喜怒哀乐之未发,对这个中的状态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的本心,我们的本性就是这样一个状态,这已经是很深的问题。
那么这样呢就可以,就从这两个形神,心身两个方面,我们能够处在中和的状态,这个就是健康,能够保证这一点,那么我们的健康就没有问题。
健康是这样,那么疾病呢?我们讲,经常讲疾病,实际上疾和病它是各有所指的,疾主要是讲我们这个形,讲我们这个身的问题,身不平产生的毛病,这个谓之疾,心不平产生的毛病,这个谓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