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重难点突破

合集下载

初三物理期中考备考前的注意事项与答题技巧

初三物理期中考备考前的注意事项与答题技巧

初三物理期中考备考前的注意事项与答题技巧在初三物理期中考试即将来临之际,同学们都在紧张备考中。

物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科目,除了理论知识的掌握外,还需要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针对初三物理期中考试的备考注意事项和答题技巧进行论述,希望对同学们的备考有所帮助。

注意事项:1. 复习规划在备考前,同学们应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合理分配每天的学习任务,确保扎实复习每个知识点。

尤其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因为初中物理的学科特点是基础重要。

2. 重点难点突破针对初三物理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同学们在备考中应该加强学习和理解。

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或同学,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提升解题的能力。

3. 实验掌握物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备考期间也要注重实验的掌握。

要熟悉实验的原理和步骤,掌握实验操作的要点。

可以通过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数据等方式来提高对实验的理解。

4. 刷题训练进行大量的物理题目练习是备考的关键。

通过刷题可以巩固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和培养解题思路。

可以选择做一些历年的期中考试题目,熟悉考试的题型和难度,进而提前感受考试的氛围。

答题技巧:1. 仔细审题在考试中,同学们要认真审题,理解题目的要求。

注意关键词,看清楚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已知量,确定解题的思路。

不要草率行事,以免出现低级错误。

2. 注意计算步骤物理是一门注重计算的学科,同学们在答题过程中要注意计算步骤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尽量使用标准的物理公式,将单位和数值进行转换,计算过程清晰明了。

3. 图表分析物理题目中经常会涉及到图表、实验数据等形式化的内容,同学们要学会从图表中提取信息,分析数据的规律。

可以通过画图、标注数据等方式来辅助分析,更好地理解题目的意义。

4. 实践动手能力物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同学们在解答物理题目时,可以通过构建模型、绘制图像、举例说明等方法来增加解题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灵活运用实践动手能力,有助于提高解题的效率。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15篇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15篇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10篇)教案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组织和安排,包括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资源的准备和利用等,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2、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突破】首先认识杠杆,能抽象出杠杆的定义,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创造一种探究气氛,通过用杆秤称物体,提出猜想,激发兴趣。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人们在生活中、劳动中经常使用各种机械,同学们想一想你使用过哪些机械?或你看到别人使用过哪些机械?同学们想起很多人们常用的机械,这说明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

在同学们说出的机械中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简单。

例如:镊子、钳子、锤子、剪刀、瓶盖起子等都属于简单机械,播种机、缝纫机等是复杂机械。

复杂机械也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

这一章我们学习几种简单机械。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上放着钳子、锤子、瓶盖起子分别试着用一用,看会有什么发现?(各小组同学分别进行操作,有的用钳子剪断铁丝,有的用锤子起木板上的钉子,有的用瓶盖起子起瓶盖,有三个小组用钳子分别把铁丝弯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圆形。

约2分钟后平静下来。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二、重点难点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如何突破初中物理教学重难点

如何突破初中物理教学重难点

如何突破初中物理教学重难点作者:郭菁菁来源:《读天下》2020年第03期摘要:众所周知,在初中教育阶段,物理这门学科因其涉及了大量的概念、公式以及各种复杂的规律,致使很多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突破一些重难点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物理综合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基于此,本文将从“讲究方法,抓住问题本质”“巧设实验,加深学生理解”“利用微课,解决疑难问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谈一谈如何突破初中物理教学重难点。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重难点,方法,实验,微课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在全新的教学理念的作用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而物理学科是一门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学科,需要有细致的观察、严谨的思维过程、全面的思考以及较强的计算能力,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既能够有效突破初中物理教学重难点,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解决与分析问题能力,使学生在面前一些较为抽象、难理解的物理问题时,不至于“不知所措”。

可见,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及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但不不得不提的是,由于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现如今的初中物理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的教学方式及理念较为传统、单一,致使课堂教学过程索然无味,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低落等,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的困难,尤其是在学生学习一些物理重难点知识时,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兴趣来作为支撑的话,学生很容易会产生“难学、厌学”的心理现象。

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有效突破物理重难点知识,提高其学习效率显然已成为每个教师都应深思的重要问题。

一、讲究方法,抓住问题本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帮助学生突破物理重难点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解决与分析问题能力的关键所在。

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必须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实用性和高效性,使学生更加有效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进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针对教学中重难点内容以及学生难理解的问题时,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利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来加以解决,如,鼓励学生利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展开学习,同时,在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适当的参与,以期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与关键,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中考物理的答题技巧

中考物理的答题技巧

中考物理的答题技巧中考物理答题技巧先易后难①做物理试题时,先从简单容易的题目开始做,简单的题做好可以增添你的自信心。

也可以给后面的难题和大题留有充足的做题时间。

②一般中考填空题一个空2分,一般都可以答对。

遇到稍难的填空题,不会做或者思路模糊,果断跳过。

③难题或者大题在思考了5分钟后,还是没有思路或者思路模糊,果断跳过先大后小①不能理解为先做大题后做小题,答题速度太慢或整体试卷难度大时,要先挑分值高难度小的大题,再做那些分值小的题。

②值得注意的,一些难度小的大题,往往得分是按照步骤来得分的,你最好能够把你想到的所有公式定理或思路写在卷纸上,批卷老师可能会给你几分。

宁少勿多这类原则适合多项选择题,一般的判分原则是,选错一个算全错。

你很确定的就选,不确定就不要选。

物理学习中的小窍门(一)做好章节的知识总结初中物理知识点多且凌乱,所以做好章节总结十分有必要。

学生可以在每一章老师讲完课后,系统地复习一遍课本知识,把考试要考的重点内容记录在册,可以用图表或者文字来表达。

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初中物理的知识主要有:相对运动、压强、浮力、声现象、光现象、物态变化、凸透镜成像、密度测量、二力平衡、杠杆、滑轮组、欧姆定律、家庭电路、机械能和内能,比热容、电磁(发电机、电动机)等,这些都是中考的重点内容,学生们都应牢牢把握。

(二)适当地多做课后习题俗语云:“光说不练假把式”,我们要把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中。

在熟练掌握课本知识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进行个人能力的拓展,买一本基础的练习题册,不需要多,好好研析。

多做一些基础经典的老题。

对一些奇奇怪怪比较偏僻的题我们可以尽量少做。

我们在做题时还可以对经典例题进行改编和抽吸它所考的知识点。

知己知彼,方能在考试的战场上百战不殆。

(三)多阅读教材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审题能力,教材的阅读就显得至为重要。

我们可以分课前、课中、课后三部曲走。

通过课前阅读,我们可以对新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弄清知识点,找出重点、难点做出标记,以便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时突破攻克难点。

《汽化和液化》重难点突破

《汽化和液化》重难点突破

《汽化和液化》重难点突破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由“沸腾”“蒸发”和“液化”三部分内容组成。

主要介绍有关汽化和液化的知识,包括探究液体沸腾的特点,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等。

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中的热学专题,它是学生后面学习热和能的基础,是温度计、熔化和凝固知识的继续,学习本节内容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本节内容又与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大量物理现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他们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知识。

在思考、分析这些现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物理知识,而且也能够经历科学研究的分析过程,获得在不同自然现象中居然蕴含相同物理规律的认识体验。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二、重难点突破1.沸腾突破建议:重点是做好“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

实验可参照“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来制定计划,在实验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的基础上,要强调每一个学生的认真观察。

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操作还要在此进一步复习巩固。

本实验使用的学生温度计可能因为质量问题,以及本地的大气压影响使测量出的沸点值误差较大。

这个实验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的内容主要包括气泡的大小随着在液体中升高而变化情况、水中声音的响度随着温度的变化情况、温度高低的变化情况,每种情况都要注意从沸腾前和正在沸腾两种情况的对比来进行观察。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体现出“既节约能源又节省时间”的意图,可以就“怎样才能使水尽快沸腾?”让学生展开讨论,归纳出有效措施:加盖子、选取温度适当高一些的水来加热、水量适中。

学生在实验时,可能得出水的沸点不是100℃,这时教师要肯定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给予鼓励。

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可能是实验使用的温度计存在质量问题,也可能是本地的气压不是一标准大气压。

内能的改变与利用辨析(解析版)-2023年中考物理重难点瓶颈突破(难点剖析+真题汇编+原创预测)

内能的改变与利用辨析(解析版)-2023年中考物理重难点瓶颈突破(难点剖析+真题汇编+原创预测)

(三)热学重难点瓶颈突破专题解析版专题10 内能的改变与利用辨析解析版【考查重难点剖析】1.考点定位:1)内能是初中物理热学知识的重点,由于它与我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因而中考物理对内能的考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内能是必考点。

其中内能的改变与利用,是内能单元中的重点,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结合生活实际的辨析是中考物理的重点,地位不容忽视。

2)关于内能的改变与利用辨析类考题,一般以选择题或填空题为主,简答题也是中考命题的常见形式,有时也偶尔会出现在综合能力类试题,如材料阅读等试题中。

此点也是考生的易错点之一。

2.考点剖析:【突破技巧】1、内能的改变与利用,由于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考物理常常结合生活实际命题,考生特别在两个做功的本质区别上,常常犯错,也在“热传递”与“加热”的用词上出错,因而难点突破成为中考命题的重要关注点。

2、难点:①做功的本质区别分析出错;②在“热传递”与“加热”的用词上出错;③分析实例时,找不到切入点。

3、难点原因分析:①由于“内能的改变”与“内能的利用”,都有“做功”,但能量变化截然不同,易于混淆,这是难点形成的主要原因;②由于“热传递”与“加热”,能量变化的本质完全相同,但因分析的角度不同,而用词不同,理解难度较大,是难点形成的又一原因。

③内能转移时,可以发生在不同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部分学生不会辨别,这也是造成学生理解难的原因之一。

4、“难点”突破技巧:【判断技巧一】——转化分析法若判断考题涉及到能量变化,就先进行能量转化分析,找出关键词,判断消耗的能量与获得的能量,若消耗的是内能,属于内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就是“利用”相关;若消耗的是机械能,属于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内能,就是“改变”相关。

再结合题意分析“其它形式的能”是否是“机械能”,若是,就是“做功”相关。

【判断技巧二】——效果分析法区别“热传递”与“加热”时,可找出题中的关键词,从“效果”分析入手。

电学综合作图技巧攻略(解析版)-2023年中考物理重难点瓶颈突破(难点剖析+真题汇编+原创预测)

电学综合作图技巧攻略(解析版)-2023年中考物理重难点瓶颈突破(难点剖析+真题汇编+原创预测)

(五)电学重难点瓶颈突破专题解析版专题28 电学作图技巧攻略解析版【考查重难点剖析】1、考点定位:1)电学是初中物理最重要的板块之一,而电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应用理想模型的电路图表达电学现象及规律,这既是研究电学问题的需要,也是解决电学问题的需要,更是应用电学规律服务社会的需要。

电学作图题在全国各省市中考物理试题中地位独特,是必考内容。

2)电学作图考查范围较大,形式比较灵活。

有设计电路;有补全电路;有电路改错;有电路图连接实物图;有实物图作电路图;有电表填空;有家庭电路作图;有磁感线作图及判断;有螺线管作图及判断等。

这些作图有时以作图题直接呈现,有时综合于实验探究题、材料阅读题、综合计算题等题型之中,杂而乱且无规则是电学作图的最大特点,因而成为教学难点,也是学习难点。

2、考点剖析:【突破技巧】1、电学作图因内容多且杂,且常常以综合题呈现,复习时大多采用就事论事,综合分析的方法,因而学生难免顾此失彼,应对困难。

2、电学作图作为难点之一,除内容多且杂的客观特点外,主要原因还是物理规律的理解不深刻,应用不熟练,知识迁移能力差造成的。

3、难点:①找不到切入点;②补全电路无从下手;③电路改错找不到错误;④电表填空不会填;⑤磁感线相互作用类作图顾此失彼;⑥安培定则的应用问题大;⑤家庭电路作图困难。

3、难点原因分析:①方法技巧缺乏是电路图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②规律不清是磁场磁感线作图问题的原因。

③相关规律应用不熟练,对应不到电路之中。

④家庭电路元件特点及使用知识不熟悉,导致解决问题困难。

⑤创新设计没有思路,是问题形成的原因。

4、“难点”突破技巧:【技巧一】——“电压表删除法”要点:此法用于“补全电路”作图;“电路改错”作图等问题。

做法:①将“电压表”直接“删除”。

②将电路中剩余元件连接好。

③最后将电压表并联入电路。

【技巧二】——“用电器通路法”要点:此法用于解决“填电表类”作图题。

做法:①不用管电表,将要求工作的用电器与电源连成通路;②在所连通导线上的“空”,一律填“电流表”;不在连通导线上的“空”,一律填“电压表”。

电磁现象辨析及应用问题攻略(解析版)-2023中考物理重难点瓶颈突破(难点剖析+真题汇编+原创预测)

电磁现象辨析及应用问题攻略(解析版)-2023中考物理重难点瓶颈突破(难点剖析+真题汇编+原创预测)

(五)电学重难点瓶颈突破专题专题27 电磁现象辨析及应用问题攻略【考查重难点剖析】1、考点定位:1)电磁学是初中电学中一个重要的板块,是揭示电与磁关系的重要内容,在全国各省市中考物理试题中,电磁现象的考查可以说是每考必有,地位突出,自成一景。

2)电磁现象辨析及应用问题的考查,形式比较固定,以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居多,偶然也会见于实验探究题、及综合应用题等题型之中。

因电磁现象原理相似,现象抽象,与实际应用对应关系不紧密而成为难点。

2、考点剖析:【突破技巧】1、电磁现象内容多、独立性强、现象多而抽象,概念原理多而杂,但在全国各省市中考物理试题中,所占比方都较小,复习过程难免粗略,因而考生在试卷中丢分严重,考生的瓶颈就是不会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由于电磁现象部分为初三最后所学知识,在中考物理总复习过程中,电磁现象部分,好多老师选择简单处理,甚至不作专题复习,导致学生在这部分知识的应用成为难点,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3、难点:①不会区别电磁五现象;②原理类问题不会解答;③电磁作图无从下手;3、难点原因分析:①不理解电磁五现象的实质,是不会区别的主要原因;②电磁原理不清楚是不会解决原理问题的瓶颈;③安培定则应用不熟练是作图的瓶颈。

4、“难点”突破技巧:【技巧一】——“五图对比法”要点:此法用于解决五图识别类问题。

做法:将电磁五现象图归纳在一起,对比把握其“关键点”,将其记住。

【技巧二】——“右手螺旋法”要点:此法用于解决电磁作图题。

做法:牢牢记住,看见螺线管就用右手去握,四指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扣,则剩余大拇指指向为N极。

【技巧三】——“关键点法”要点:此法用于辨析电磁各个现象。

做法:对照图,牢记“关键点”。

配合各原理图的条件,可以准确把握电磁现象的本质。

如:“电磁感应”的关键点——“没有电源”;配合4条件“①闭合电路②一部分导体③在磁场中④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就可以准确判断属于不属于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会不会产生感应电流等问题就迎刃而解。

九年级物理电路问题重难点解决办法

九年级物理电路问题重难点解决办法

九年级物理电路问题重难点解决办法电路问题是初中物理比较难的知识,也是中考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很多同学遇到电路类的题目,首先不会分析电路图,找不到电流的走向,分析不清电路中各元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弄懂这4招,解决所有电路障碍!1、电路图的简化电学综合题是每年中考的必考题,但是电路图复杂多变,部分同学可能会觉得难以入手,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简化电路的技巧。

常用的简化电路的方法有:1. 从整体角度分析电路。

从电源正极(或负极)出发,先看电路的干路部分,再看支路部分(如果有支路)。

2. 判断电路中电表测量的对象。

判断电压表测量的是哪个电阻(或哪个用电器)的电压,将电压表并联在该电阻(或用电器)的两端;判断电流表测量的是干路还是支路的电流,画上串联的电流表。

3. 判断滑动变阻器(如果存在)的最大值、最小值分别在哪一端,以及接入电路中的方式。

4. 电流表本身阻值非常小,等同于导线电阻,电压表本身阻值非常大,等同于断路,因此:电流表=导线,电压表=断路,把电流表用导线代替,把电压表及其接入电路的导线去掉。

【真题演练】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两端电压不变,闭合开关S,则()A. 电流表A的示数将减小B. 电压表V1的示数将不变C. 电压表V2的示数将增大D. 电压表V1的示数与电流表A的示数的乘积将变大正确答案: D对电路如进行如下简化:本题考查电路的动态分析。

A选项,闭合开关S,R2被短路,电路总电阻变小,电源电压不变,根据I=U/R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将变大,所以电流表A的示数将增大,故A错误;B选项,电压表V1测的是R1两端的电压,电路电流增大,R1阻值不变,根据U=IR可知,电压表V1的示数将变大,故B错误;C选项,开关S断开时,电压表V2测的是R2两端的电压,示数大于零,开关S闭合后,电压表V2测的是导线两端电压,电压表示数变为零,所以电压表V2示数减小,故C错误;D选项,由A、B选项可知,开关S闭合时,电压表V1示数变大,电流表A的示数将增大,所以电压表的示数V1与电流表A的示数的乘积将变大,故D正确。

热学相关概念辨析(原卷版)-2023年中考物理重难点瓶颈突破(难点剖析+真题汇编+原创预测)

热学相关概念辨析(原卷版)-2023年中考物理重难点瓶颈突破(难点剖析+真题汇编+原创预测)

(三)热学重难点瓶颈突破专题专题11 热学相关概念辨析【考查重难点剖析】1.考点定位:1)初中热学涉及概念虽然不多,但比较容易混淆,如“内能”、“热量”、“温度”、“比热容、“热值”等,这些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且,在实际生活中表达的意思与物理学的含义又有区别,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是中考物理的目的,也是重要手段,在中考物理试题中,这些概念的辨析时有考查,地位不容忽视。

2)概念辨析的考查一般以选择题或填空题为主,有时也偶尔会出现在综合能力类试题。

此点也是考生的易错点之一。

2.考点剖析:【突破技巧】1、热学几个概念,相互包含,相互交叉,但各自独立,因而难点突破成为中考命题的重要关注点。

2、难点:①“内能”、“比热容”、“热量”、甚至与“温度”概念混淆,关系错乱,应用靠猜测。

②“内能”与“热量”理解错误,胡乱画等号,应用完全错误。

③公式应用不当,导致计算不能得分。

3、难点原因分析:①热学几个概念理解不够,关系理不清楚,是应用困难的主要原因。

②不理解“过程量”的含义,导致热量与内能混淆,判断、辨析错误不断。

③使用公式不严谨,不理解角标的含义,丢三落四,也是难点形成的原因之一。

4、“难点”突破技巧:【判断技巧一】——排除法在热学相关五概念中,热量是唯一一个“过程量”,只有在热传递过程中,才将传递的内能叫做热量。

离开了热传递过程,热量就无从谈起。

先排除热量概念。

其余四概念各有要素,分别排除——①指“冷热程度”,则为“温度”;②涉及“分子运动”,即为“内能”;③说“吸放热本领”,就是“比热容”;④关联“燃料放热”,特指“热值”。

【判断技巧二】——关联法在热学相关五概念中,有三组关联关系,剖析如下:①“内能”与“温度”关联——内能受温度影响——温度升高,物体内能一定增加;温度降低,物体内能一定减小。

切忌:第一,一切物体任何温度下都具有内能,温度可以为0、为负,但内能永不为0;第二,影响关系不互逆(即,物体内能增加,不一定温度升高)。

初中物理教学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而这些内容绝大部分又是重要的物理概念和定律,也是教学中的重点。

所以,突破难点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介绍突破难点的几种方法,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针对因相关准备知识不充分造成难点的突破策略针对知识准备不足造成的难点,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讲一些相关的预备知识,用最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传授,切忌不要生搬硬套,使学生心理上产生负担。

例如学习电路的两种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时,为协助学生区分连接方式的不同,可让两个学生用双手的相握来理解串并联。

这样通过形象、生动、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去理解和想象,既达到了物理教学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水平。

2.针对因前概念的干扰和知识的负迁移造成难点的突破策略针对思维定势造成的难点,老师在讲解知识时,要注意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生的思维规律,适时地、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错误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科学地分析物理现象。

可采取如下的几种方法:一是讲解易受生活经验影响的概念时,应展开充分的分析、讨论,让学生弄清概念的来龙去脉,明确概念的形成过程;二是用一些生动的物理现象或物理实验给学生以更强的刺激,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原有观点的错误所在,使原有观点消除;三是增强知识训练环节,反复纠正,加深理解。

例如:在讲人提着一桶水沿水平路面行走时,不做功之前,对“功”严格定义,关键词要重点突出,强调功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而提着水桶沿水平路面行走,这种情况虽然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但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所以人无论走多远都不做功。

在讲人推木箱没有推动时,多数学生都会有推力小于阻力的错误结论。

对此教师能够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力情况来分析,木箱没推动说明处于静止状态,即平衡状态,而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推力和阻力一定大小相等;如果学生还不能理解,也能够逆向思考,如果推力小于阻力,木箱在水平方向受到不平衡力的作用,假如推力向东,因为阻力大于推力,那么木箱将会向西运动,这时我们不用再讲,学生自己也会理解到错误了。

初中物理重难点

初中物理重难点

初中物理重难点物理是中学阶段的一门重要科学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初中物理研究过程中,有些内容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困惑和难以理解。

以下是初中物理研究中的一些重难点:1. 力和运动在力和运动这一章节中,学生常常难以理解力的概念和计算。

力的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础,但它可能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些抽象。

学生需要理解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并研究如何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

2. 电和磁电和磁是初中物理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在研究静电、电流和磁力时可能会感到困惑。

这些概念需要学生理解电荷的属性、电流的方向和磁力的产生机制。

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示意图来帮助他们理解电和磁的相关概念。

3. 声音和光声音和光是初中物理研究中的另外两个重要内容。

学生常常遇到声音的传播和光的反射等问题。

他们需要理解声音是如何通过媒质传播,以及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和反射规律。

4. 能量转换能量转换是初中物理研究中的难点之一。

学生需要理解能量的守恒定律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他们需要研究如何计算机械能和热能的转换,以及物体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能量变化。

5. 物质的构成和性质在研究物质的构成和性质时,学生常常遇到原子和分子的概念。

他们需要理解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以及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此外,学生还需要研究化学元素的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初中物理研究中的重难点不仅仅限于上述内容,还有其他章节和知识点。

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验和练来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此外,学生可以积极参与物理实验和竞赛,提高自己的物理素养和实践能力。

参考书目:-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程》-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难点突破指南》以上是初中物理学习中的一些重难点,希望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巧用小实验突破初中物理教学重难点的实践

巧用小实验突破初中物理教学重难点的实践

巧用小实验突破初中物理教学重难点的实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一些重难点的内容容易让学生产生困惑,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巧用小实验进行教学。

下面介绍几个具体的小实验,以突破初中物理教学重难点。

1. 风力对物体的作用实验物体受到风力的作用是初中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而难理解的概念。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

准备一个风扇和一个小纸片。

将纸片放在风扇正前方,打开风扇,纸片会被风力吹动。

然后,将纸片分别放在风扇不同位置,让学生观察纸片的受力情况是否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风力对物体的作用,并理解物体受力情况与风力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位置的关系。

2. 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实验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是初中物理学中的一个重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

准备一个透明玻璃杯和一束激光笔。

将激光笔的激光照射到杯壁上,学生可以观察到激光在玻璃杯中的折射现象。

然后,将激光笔的照射角度改变,学生可以观察到光线的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并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

3. 转动物体的平衡实验转动物体的平衡是初中物理学中的一个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转动物体的平衡条件,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

准备一个木块和一根杆子。

将木块放在杆子的一侧,让学生观察到木块的平衡位置。

然后,将木块移到杆子的另一侧,学生可以观察到木块的平衡位置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转动物体的平衡条件与受力点位置的关系,并理解物体平衡位置的判断方法。

八年级物理(上)重难点突破1:控制变量法

八年级物理(上)重难点突破1:控制变量法

八年级物理上重难点专题突破1-----控制变量法阅读提升:1、控制变量法: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

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

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

初中物理实验大多都用到了这种方法,如通过导体的电流I 受到导体电阻R 和它两端电压U 的影响,在研究电流I 与电阻R 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压U 不变;在研究电流I 与电压U 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阻R 不变;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探究声音产生的因素、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比热容概念的引入等。

2、转换法: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现象,不好直接认识它,我们常根据它们表现出来的看的见、摸的着的现象来间接认识它们。

如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来认识电流大小,根据磁场对磁体有力的作用来认识磁场等。

3、等效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常用一个物理量来代替其他所有物理量,但不会改变物理效果。

如用合力替代各个分力,用总电阻替代各部分电阻,浮力替代液体对物体的各个压力等。

4、类比法:在认识一些物理概念时,我们常将它与生活中熟悉且有共同特点的现象进行类比,以帮助我们理解它。

如认识电流大小时,用水流进行类比。

认识电压时,用水压进行类比,用水流(压)类比电流(压);用水波类比声波。

5、建立理想模型法:在研究磁体的磁场时,引入“磁感线”的概念、表示模型(如太阳系模型);理论模型(如理想气体模型);想象模型(如电场线、磁感线等力线的模型);数学模型(如空间点阵模型)。

控制变量法专题训练例题1:小敏、小颖和小青在玩荡秋千时,感到秋千往返摆动时间有规律。

于是对“哪些因素决定秋千往返摆动的时间”提出下列猜想,小敏猜想:可能由秋千的绳长决定;小颖猜想:可能由人与秋千坐垫的总质量决定;小青猜想:可能由秋千摆动幅度(摆动中人离开中心的最大距离)决定。

摩擦力重难点突破-初中物理优选全文

摩擦力重难点突破-初中物理优选全文

最新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摩擦力》重难点突破_初中物理一、教学内容分析本专题是在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第三种常见的力──摩擦力。

弹力、重力等知识的学习可以对摩擦力的学习起到正向迁移的作用,另一方面,本节的知识又为力的概念的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本节内容由“摩擦力”和“摩擦的利用与防止”两部分内容组成。

教学的重点是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这个实验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做的测定性实验。

为突出重点,选取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作为探究性实验,这需要学生具有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实验技能。

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难得的训练学生开展科学猜想、实验检验、分析论证的好选题。

因为学生虽然对摩擦现象不陌生,但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却不清楚。

摩擦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有些摩擦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

有益的摩擦应该增大,有害的摩擦应该减小。

针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助于学生领悟客观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重难点突破对于摩擦现象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和过程,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实现学科核心向学生核心的转移,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具体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实现STS教育。

1.摩擦力突破建议: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可播放一组视频:足球在草地上滚动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矿泉水的瓶盖上有许多竖纹;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汽车在雪地上行走艰难,而当轮胎上裹有铁链后就能前进自如了;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等。

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都与什么有关?摩擦总是阻力吗?摩擦总是有害吗?为增强学生体验,可以让学生参与小实验: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小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怎样突破初中物理教学重难点

怎样突破初中物理教学重难点

怎样突破初中物理教学重难点摘要:物理一直是一门让很多学生感到头疼的学科,因为物理学科中涉及了大量的概念、公式以及各种复杂的规律,这些都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阻碍。

如何冲破这些阻碍,让学生们能够对物理学习有良好的认知是初中教师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物理;如何突破;重难点初中物理教材是按照力、声、热、电、光等内容分类编排的,并在每个章节中都安排了不同的重难点知识。

这些重难点知识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也正因为这些知识的难度,才构成了物理学科的关键点,才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不断的提升。

作为教师不能够居于现状,认为学生不会就放弃了某个知识点的教学,而应当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这些重难点,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良好的提升。

一、重视启发学生思维,学会思考的方法俗话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只有启发主体思维,学生才能够主动地接受新的知识,接受新的思想。

教师要明确,教学过程是学生作为主体,在教师主导下去接受良好教育的过程。

对于重难点知识的突破,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只有真正地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够更好地使这些重难点知识得到有效突破。

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呢?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讲解教材中的知识,还要为学生讲解科学家在思考相同问题时使用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按照相同的思路去亲身实践。

比如,欧姆定律。

因为欧姆定律是比较难理解的知识,学生光看教材上给出的理论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我在教学时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了解其基本内容,而是通过播放视频,使学生了解了物理学家欧姆是怎样发现这一定律的。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真正理解了欧姆定律的内容。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们找到突破重难点的捷径。

二、讲究授课方式,注重实用性教师的授课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良好的授课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天赋和才能,也能够降低重难点知识的难度。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讲课的方法以及实用性,以便让学生快速地理解知识,掌握所学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重难点突破
九年级
速度:V(m/S)v= S:路程/t:时间
重力G (N)G=mg(m:质量;g:9.8N/kg或者10N/ kg )
密度:ρ(kg/m3)ρ= m/v (m:质量;V:体积)
合力:F合(N)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
浮力:F浮(N)F浮=G物—G视(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浮力:F浮(N) F浮=G物(此公式只适用物体漂浮或悬浮)
浮力:F浮(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ρ液:液体的密度;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
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 F2L2(F1:动力;L1:动力臂;F
2:阻力;L2:阻力臂)
定滑轮:F=G物S=h(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G物:物体的重力;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h:物体升高的距离)
动滑轮:F= (G物+G轮)/2S=2 h(G物:物体的重力;G轮:动滑轮的重力)
滑轮组:F= (G物+G轮)S=n h(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机械功:W (J)W=Fs (F:力;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有用功:W有=G物h
总功:W总W总=Fs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
机械效率: η=W有/W总×100%
功率:P (w)P= w/t (W:功; t:时间)
压强p (Pa)P= F/s (F:压力; S:受力面积)
液体压强:p (Pa)P=ρgh (ρ:液体的密度;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的竖直距离】)
热量:Q (J)Q=cm△t (c:物质的比热容;m:质量;△t:温度的变化值)
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Q(J)Q=mq (m:质量;q:热值)常用的物理公式与重要知识点
串联电路电流I(A)I=I1=I2=……电流处处相等
串联电路电压U(V)U=U1+U2+……串联电路起分压作用串联电路电阻R(Ω)R=R1+R2+……
并联电路电流I(A)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分流)
并联电路电压U(V)U=U1=U2=……
并联电路电阻R(Ω)1/R =1/R1 +1/R2 +……
欧姆定律:I= U/R
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电流定义式I= Q/t (Q:电荷量(库仑);t:时间(S))
电功:W (J)W=UIt=Pt (U:电压;I:电流;t:时间;P:电功率)
电功率:P=UI=I2R=U2/R (U:电压;I:电流;R:电阻)
电磁波波速与波长、频率的关系:C=λν(C:波速(电磁波的波速是不变的,等于3×108m/s);λ:波长;ν:频率)需要记住的几个数值:
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m/s b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108m/s
c.水的密度:1.0×103kg/m3 d.水的比热容:4.2×103J/(kg •℃)
e.一节干电池的电压:1.5V f.家庭电路的电压:220V
g.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串联:I=I1+I2 U=U1=U2 R=R1+R2
并联:I=I1=I2 U=U1+U2 R=R1xR2/R1+R2
欧姆定律公式:
I=U/R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U----电压----伏特(V)
R----电阻----欧姆(Ω)
I----电流----安培(A)
电功率公式:
P=W/t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W----消耗的电能----焦耳(J)
t----所用时间------秒(s)
P----用电器功率----瓦特(W)
1KW(千瓦)=1000w
电功率导出式:
P=W/t=UIt/t=UI
P=UI=IRI=I*IR(只适用于发热电路) P=UI=U*(U/R)=U*U/R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U----电压----伏特(V)
I----电流----安培(A)
W----消耗的电能----焦耳(J)
t----所用时间------秒(s)
P----用电器功率----瓦特(W)
(上面说过了)
焦耳定律:
Q=I*IRt (I*I表示I的二次幂)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Q----热量----焦耳(J)
I----电流----安培(A)
t----所用时间------秒(s)
R----电阻----欧姆(Ω)
电磁波频率:
C=λf (λ读:兰不特)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C----波速----单位不限(电磁波波速为光速3*10八次方/秒) λ----波长----与波速统一
f----频率----赫兹(HZ)
1、电路: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开路:断开的电路;短路: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用电器或电源两端的电路。

3、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4、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5、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6、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7、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8、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9、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盐水溶液等.导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10、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原因:缺少自由移动的电荷
11、电流表的使用规则: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电流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12、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国际单位:伏特(V);
常用:千伏(KV),毫伏(mV). 1千伏=1000伏=1000000毫伏.
13、电压表的使用规则: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电流要从"+"
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实验室常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 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14、熟记的电压值: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
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④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伏;
⑤工业电压380伏.
15、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国际单位:欧姆(Ω);
常用:兆欧(MΩ),千欧(KΩ);1兆欧=1000千欧; 1千欧=1000欧.
16、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17、滑动变阻器:
A. 原理: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B. 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