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理学-消化和吸收【课件】
合集下载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生理学PPT
1. 盐酸 (胃酸,gastric acid)
➢ 激活胃蛋白酶原 ➢ 提供酸性环境 ➢ 使蛋白质变性,杀菌 ➢ 进入小肠后引起促胰液素、缩胆囊素等释放
11
➢ 促进铁和钙的吸收
2.胃蛋白酶原
主细胞
胃蛋白酶原
HCL
胃蛋白酶
PH 2.0~3.0
蛋白质
眎 、胨和多肽
3.内因子:由胃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
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推动食糜进入十二指肠。
15
(二)胃排空及其控制
1、胃排空:胃内容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2、排空速度:与食物性状和化学组成有关
糖>蛋白质>脂肪 3、排空方式:阵发性,每次约排50ml 4、排空的机理 ①动力:胃运动 ②决定因素: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
(三)呕吐 中枢:延髓
② 内在神经系统咋在小肠功能的调节中占优势 7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一、唾液
(一)唾液性质、成分和作用
1、性质:无色无味,近中性低渗液体
2、作用:
①湿润和溶解食物 ②消化作用
③保持口腔清洁 ④排泄功能
(二)唾液分泌的调节
完全神经调节
望梅止渴
缩手反射 8
二、咀嚼和吞咽
咀嚼 吞咽:
食物刺激舌根或咽部→延髓吞咽中枢 喉头上举,防止食物入气管
早餐后60min内多见。
胃-结肠反射,十二指肠-肠反射引起
25
(二)、排便反射
大脑 皮层
便意
(+)
粪便 刺激直肠
盆N 腹下N
脊髓 腰骶段
排便
盆N(+) 阴部N(-)
(+)
排便 反射
三大营养物的消化:
淀粉 唾液淀粉酶麦芽糖
➢ 激活胃蛋白酶原 ➢ 提供酸性环境 ➢ 使蛋白质变性,杀菌 ➢ 进入小肠后引起促胰液素、缩胆囊素等释放
11
➢ 促进铁和钙的吸收
2.胃蛋白酶原
主细胞
胃蛋白酶原
HCL
胃蛋白酶
PH 2.0~3.0
蛋白质
眎 、胨和多肽
3.内因子:由胃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
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推动食糜进入十二指肠。
15
(二)胃排空及其控制
1、胃排空:胃内容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2、排空速度:与食物性状和化学组成有关
糖>蛋白质>脂肪 3、排空方式:阵发性,每次约排50ml 4、排空的机理 ①动力:胃运动 ②决定因素: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
(三)呕吐 中枢:延髓
② 内在神经系统咋在小肠功能的调节中占优势 7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一、唾液
(一)唾液性质、成分和作用
1、性质:无色无味,近中性低渗液体
2、作用:
①湿润和溶解食物 ②消化作用
③保持口腔清洁 ④排泄功能
(二)唾液分泌的调节
完全神经调节
望梅止渴
缩手反射 8
二、咀嚼和吞咽
咀嚼 吞咽:
食物刺激舌根或咽部→延髓吞咽中枢 喉头上举,防止食物入气管
早餐后60min内多见。
胃-结肠反射,十二指肠-肠反射引起
25
(二)、排便反射
大脑 皮层
便意
(+)
粪便 刺激直肠
盆N 腹下N
脊髓 腰骶段
排便
盆N(+) 阴部N(-)
(+)
排便 反射
三大营养物的消化:
淀粉 唾液淀粉酶麦芽糖
消化与吸收-生理学课件
2.胃粘膜屏障:
组成:胃粘膜上皮细胞的腔面膜和邻近细胞间的 紧密连接,所构成的一道致密结缔组织样的脂蛋白 层。
作用:脂溶性物质易通透,而离子难以通过, 防H+ 向内扩散、防Na+向外扩散。
性 质:无色,pH0.9~1.5, 是体内pH最低的液体。
分泌量:1.5~2.5L/日。 成 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
和HCO3- 等无机物。
1.盐酸
⑴来源:壁细胞主动分泌的。 ⑵形式:游离酸:110~135mmol/L
结合酸:15~ 30mmol/L 总 酸:125~165mmol/L
分泌产物
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生长抑素 胃泌素
胆囊收缩素 抑胃肽 胃动素
神经降压素 胰多肽 胰泌素
分泌部位
胰岛 胰岛
胰岛 胃 小肠 结肠 胃窦 十二指肠 小肠上部 小肠上部 小肠 回肠
胰岛 胰腺 胃 小肠 大肠 小肠上部
(三)四种消化道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及刺激释放的因素
激素
主要生理作用
刺激释放因素
胃泌素 促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 蛋白质分解产物
3.粘液和HCO3-
⑴来源:粘液由表面上皮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细 胞、泌酸区的粘液颈细胞分泌;HCO3-主要由非泌酸 细胞分泌,少量由组织间液渗入胃内。
⑵成分:粘液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具有较高的粘滞 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PH值为中性。
⑶作用:形成胃粘液-HCO3-屏障,保护胃粘膜。
①润滑:防止食物的机械损伤; ②中和胃酸: ③减HC免O3高- +[HH+]+和→胃H2蛋CO白3 酶对自身的侵蚀。
迷走神经兴奋
(CCK) 促胰液中各种酶的分泌 蛋白产物>脂肪酸钠>盐酸
组成:胃粘膜上皮细胞的腔面膜和邻近细胞间的 紧密连接,所构成的一道致密结缔组织样的脂蛋白 层。
作用:脂溶性物质易通透,而离子难以通过, 防H+ 向内扩散、防Na+向外扩散。
性 质:无色,pH0.9~1.5, 是体内pH最低的液体。
分泌量:1.5~2.5L/日。 成 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
和HCO3- 等无机物。
1.盐酸
⑴来源:壁细胞主动分泌的。 ⑵形式:游离酸:110~135mmol/L
结合酸:15~ 30mmol/L 总 酸:125~165mmol/L
分泌产物
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生长抑素 胃泌素
胆囊收缩素 抑胃肽 胃动素
神经降压素 胰多肽 胰泌素
分泌部位
胰岛 胰岛
胰岛 胃 小肠 结肠 胃窦 十二指肠 小肠上部 小肠上部 小肠 回肠
胰岛 胰腺 胃 小肠 大肠 小肠上部
(三)四种消化道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及刺激释放的因素
激素
主要生理作用
刺激释放因素
胃泌素 促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 蛋白质分解产物
3.粘液和HCO3-
⑴来源:粘液由表面上皮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细 胞、泌酸区的粘液颈细胞分泌;HCO3-主要由非泌酸 细胞分泌,少量由组织间液渗入胃内。
⑵成分:粘液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具有较高的粘滞 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PH值为中性。
⑶作用:形成胃粘液-HCO3-屏障,保护胃粘膜。
①润滑:防止食物的机械损伤; ②中和胃酸: ③减HC免O3高- +[HH+]+和→胃H2蛋CO白3 酶对自身的侵蚀。
迷走神经兴奋
(CCK) 促胰液中各种酶的分泌 蛋白产物>脂肪酸钠>盐酸
《生理学》第六章消化和吸收徐PPT课件
HCl H+
pH2 凝胶层 HCO3– pH7
500m
4.内因子
⑴来源:壁细胞分泌 ⑵成分:糖蛋白(有2个亚单位)
亚单位A+B12→复合物:防B12被水解 酶破坏亚单位B+结合特异受体: 促进回肠末端吸收B12
⑶临床:胃大部切除、广泛性萎缩性胃
炎、胃酸缺乏的病人,壁细胞受损或减少时, 可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蠕动波起自胃体中部,逐步向幽门部推进。 迷走神经、胃泌素、胃动素使其频率和强度增加; 交感神经、胰泌素、抑胃肽作用则相反。 作用:搅拌和磨碎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形 成食糜,利于化学性消化,使食糜与胃液充分混合 和研磨。推进食糜经幽门进入十二指肠
2、胃的排空
概念: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速度:以食物而异(流体、粒小、等渗 的快) 水 10min > 糖 2h > 蛋白质 2~3h > 脂肪5~6h (一餐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约需 4-6h)
消化道
氨基酸 甘油 蛋白质 脂肪 脂肪酸 葡萄糖 消化 糖类
维生素 水 无机盐 吸收 机体组织 细胞利用 残渣 排出体外 (粪便)
食物
血液
第一节
消化管各段的消化功能
一、口腔内消化 消化从口腔开始 (一)唾液及其作用
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小唾液腺分泌 唾液是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液体。 含水(占99%),无机盐、黏蛋白,唾液淀粉酶、溶 菌酶等。
(二)胆汁
肝细胞分泌, 持续分泌(0.6-1.0
L/日)、间歇排放,不含消化酶。
经肝管、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或胆囊
消化期可经肝和胆囊直接进入十二指肠
肝胆汁:
肝脏直接分泌的胆汁。金黄色,弱碱性
胆囊胆汁: 胆囊中贮存的胆汁。颜色较深,中性或弱酸性
pH2 凝胶层 HCO3– pH7
500m
4.内因子
⑴来源:壁细胞分泌 ⑵成分:糖蛋白(有2个亚单位)
亚单位A+B12→复合物:防B12被水解 酶破坏亚单位B+结合特异受体: 促进回肠末端吸收B12
⑶临床:胃大部切除、广泛性萎缩性胃
炎、胃酸缺乏的病人,壁细胞受损或减少时, 可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蠕动波起自胃体中部,逐步向幽门部推进。 迷走神经、胃泌素、胃动素使其频率和强度增加; 交感神经、胰泌素、抑胃肽作用则相反。 作用:搅拌和磨碎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形 成食糜,利于化学性消化,使食糜与胃液充分混合 和研磨。推进食糜经幽门进入十二指肠
2、胃的排空
概念: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速度:以食物而异(流体、粒小、等渗 的快) 水 10min > 糖 2h > 蛋白质 2~3h > 脂肪5~6h (一餐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约需 4-6h)
消化道
氨基酸 甘油 蛋白质 脂肪 脂肪酸 葡萄糖 消化 糖类
维生素 水 无机盐 吸收 机体组织 细胞利用 残渣 排出体外 (粪便)
食物
血液
第一节
消化管各段的消化功能
一、口腔内消化 消化从口腔开始 (一)唾液及其作用
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小唾液腺分泌 唾液是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液体。 含水(占99%),无机盐、黏蛋白,唾液淀粉酶、溶 菌酶等。
(二)胆汁
肝细胞分泌, 持续分泌(0.6-1.0
L/日)、间歇排放,不含消化酶。
经肝管、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或胆囊
消化期可经肝和胆囊直接进入十二指肠
肝胆汁:
肝脏直接分泌的胆汁。金黄色,弱碱性
胆囊胆汁: 胆囊中贮存的胆汁。颜色较深,中性或弱酸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兴奋性较低,收缩速度慢,有自
发性的节律运动;
2.伸展性大,具有一定的紧张性;
3.对机械牵张、温度变化和化学刺 激敏感。
(二)电生理特性
1.静息电位: -40~-80mv
特点:不稳定,主要由K+形成, Na+,Cl-及钠泵参与。 2.慢波电位 3.动作电位 在慢波的基础上单个或成簇地发生。 特点:时程较骨骼肌长,由Ca2+、 Na+内流产生,引起肌收缩。
三、胃肠的神经支配
(一)外来神经系统
(二)内在神经系统
外来神经系统
1 .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 2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起源
(图示: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起源及支配)
3.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
①交感神经兴奋,消化道平滑肌舒张, 括约肌收缩,消化腺分泌减少,胃肠血管 收缩;
பைடு நூலகம்
②副交感神经兴奋,平滑肌收缩增强, 括约肌舒张,消化腺分泌增加。两者作用 以副交感神经为主。
促胃液素
G细胞
促胰液素
S细胞
胆囊 收缩素
I细胞
第 二 节
口 腔 内 消 化
一、唾液及其作用
1.唾液的性质
2.唾液的成分 3.唾液的作用 4.唾液分泌的调节
属完全的神经反射性调节
包括: 条件反射性分泌 非条件反射性分泌
唾液分泌的调节
1.条件反射性分泌
在进食之前,食物的形状、颜色、气
味和进食环境乃至语言文字的描述,所引
胃肠激素的作用
胃肠激素 分泌细胞 分布部位 生理作用
促进胃酸的分泌及胃的 胃窦、 运动,促进胃粘膜上皮 十二指肠 的生长,促进胰酶的分 泌 促进胰液中水和HCO3的分泌,促进小肠液及 小肠上部 胆汁的分泌,促进胆汁 的排放;抑制胃的运动 及分泌 促进肝胆汁的生成,促 进胆囊平滑肌的收缩; 小肠上部 促进胰酶的分泌;促进 胃酸的分泌
起的唾液分泌。
2.非条件反射性分泌
在进食过程中,食物对口腔粘膜机械
性、温度和化学性的刺激所引起的唾液分
泌。
咀嚼 嗅觉 味觉 条件反射 恶心
+
延髓唾液分泌中枢
-
睡眠 疲劳 失水 恐惧
副交感神经
第Ⅶ对脑神经 交感神经
ACh IP3
第Ⅸ 对脑神经
交感神经节
NE
cAMP
Ca2+
+
分泌增加 肌样上皮收缩 血管扩张 代谢增加
内在神经系统
是存在于消化道管壁内(食道中段至 直肠)由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组成的神经
网络,又称肠神经系统,是一个完整的、
可独立完成反射活动的整合系统。
内在神经丛的分布及作用
内在神经丛 位臵 分泌的递质 作用部位
粘膜下N丛
粘膜层和
环行肌之间
ACh、VIP
腺cell
上皮cell
肌间N丛
环行肌和
纵行肌之间
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二)胃肠激素 胃肠激素:由胃肠道粘膜下的内分 泌细胞所分泌的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化 学物质。 (三)脑-肠肽的概念 既存在于胃肠道,也存在于中枢神
经系统的肽类物质被统称为脑肠肽。
胃肠激素的作用
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
(表 胃肠激素对消化腺分泌消化管运动的作用)
2.调节其他激素释放 + 抑胃肽 胰岛素↑ + + 葡萄糖↑
血糖浓度↑ 3.营养作用
糖原
慢波电位
1.概念 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自发性去
极化和复极化的频率较慢的节律性电位
波动,又称基本电节律。
慢波电位
2.特点
① 单向波,有平台期;
②起源Cajal 细胞; ③不引起肌收缩,是起步电位;
④消化道不同部位,慢波节律不同;
⑤决定消化道平滑肌收缩的节律,及
蠕动的方向、节律和速度。
基本电节律、动作电位和肌肉收缩的关系 ①基本电节律与平滑肌的收缩并无一定的
平行关系,一次慢波后并不一定伴有肌肉 收缩; 并随之产生肌收缩;
②动作电位只发生在慢波去极化的基础上,
③基本电节律是平滑肌收缩的节律控制波.
(图示:消化道平滑肌的电活动)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1.消化腺的分布 2.消化液的主要功能 ① 分解各种食物成分; ② 提供适宜的pH环境; ③ 稀释食物; ④ 保护消化道粘膜。
胃内腺体的分泌
贲门腺 粘液细胞
壁细胞 泌酸腺 主细胞 粘液细胞 幽门腺 粘液颈细胞
粘液
盐酸、内因子 胃蛋白酶原 粘液 碱性粘液
(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性 质
纯净、无色酸性液体,
pH 0.9~1.5 成 分
无机物:HCl、K+、Na+
有机物: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
粘蛋白、内因子
(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1.盐酸
ACh、P物质
VIP、NO
平滑肌cell
(图示:内在神经丛的分布)
内在神经系统的作用
传递感觉信息,调节运动神经元的 活动,启动、维持或抑制效应系统的 活动。
(图示: 消化系统的局部和中枢性反射通路)
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一)胃肠内分泌细胞的特点
1.种类多,数量大; 2.属APUD细胞:分泌胃肠激素 (胺前体摄取与脱羧细胞) 3.作用方式 远距分泌、旁分泌和神经分泌
2.胃蛋白酶原 3.粘液和碳酸氢盐
4.内因子
1.盐酸
基础酸排出量:正常人空腹时盐酸排出量, 0~5mmol/h。 盐酸的最大排出量:正常人的盐酸最大排 出量为20~25mmol/h。 HCl分泌与食物或药物的刺激以及年龄、性 别相关。 HCl排出量反映胃的分泌能力,取决于壁细 胞的数量。
作用:阻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
食团 → 食管 → 迷走抑制性纤维兴 奋 → VIP、NO释放 → LES舒张 → 食 团通过、入胃 → 促胃液素释放 → LES收缩
第 三 节 胃 内 消 化
一、胃 的 分 泌 二、胃 的 运 动
胃的分区(图)
与食管连接处1~4cm环状区 小弯中点 和大弯上1/3 处的连线 头区:胃底 胃体大部分 尾区:胃体的远端 胃窦 幽门腺区 20% 泌酸腺区 2/3~4/5 贲门腺区 5%
唾液腺 图 唾液分泌的神经调节
二、咀嚼
由各咀嚼肌按一定的顺序收缩而实现。
三、吞咽
由一连串依一定顺序发生的反射动 作实现,称为吞咽反射。 第一期:由口到咽。 第二期:由咽到食管上段。封闭鼻 咽通路,封闭咽与气管的通路。 第三期:沿食管蠕动下行到胃。
食管下括约肌(LES)
在食管和胃之间,存在的一个高 压区,压力比胃内高0.67~1.33kPa,类 似括约肌。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胡 志 苹 医学生理教研室
消化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能被 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 为消化。
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 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 过程,称为吸收。
吸收
第 一 节
概 述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三、胃肠的神经支配 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一)一般特性
发性的节律运动;
2.伸展性大,具有一定的紧张性;
3.对机械牵张、温度变化和化学刺 激敏感。
(二)电生理特性
1.静息电位: -40~-80mv
特点:不稳定,主要由K+形成, Na+,Cl-及钠泵参与。 2.慢波电位 3.动作电位 在慢波的基础上单个或成簇地发生。 特点:时程较骨骼肌长,由Ca2+、 Na+内流产生,引起肌收缩。
三、胃肠的神经支配
(一)外来神经系统
(二)内在神经系统
外来神经系统
1 .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 2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起源
(图示: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起源及支配)
3.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
①交感神经兴奋,消化道平滑肌舒张, 括约肌收缩,消化腺分泌减少,胃肠血管 收缩;
பைடு நூலகம்
②副交感神经兴奋,平滑肌收缩增强, 括约肌舒张,消化腺分泌增加。两者作用 以副交感神经为主。
促胃液素
G细胞
促胰液素
S细胞
胆囊 收缩素
I细胞
第 二 节
口 腔 内 消 化
一、唾液及其作用
1.唾液的性质
2.唾液的成分 3.唾液的作用 4.唾液分泌的调节
属完全的神经反射性调节
包括: 条件反射性分泌 非条件反射性分泌
唾液分泌的调节
1.条件反射性分泌
在进食之前,食物的形状、颜色、气
味和进食环境乃至语言文字的描述,所引
胃肠激素的作用
胃肠激素 分泌细胞 分布部位 生理作用
促进胃酸的分泌及胃的 胃窦、 运动,促进胃粘膜上皮 十二指肠 的生长,促进胰酶的分 泌 促进胰液中水和HCO3的分泌,促进小肠液及 小肠上部 胆汁的分泌,促进胆汁 的排放;抑制胃的运动 及分泌 促进肝胆汁的生成,促 进胆囊平滑肌的收缩; 小肠上部 促进胰酶的分泌;促进 胃酸的分泌
起的唾液分泌。
2.非条件反射性分泌
在进食过程中,食物对口腔粘膜机械
性、温度和化学性的刺激所引起的唾液分
泌。
咀嚼 嗅觉 味觉 条件反射 恶心
+
延髓唾液分泌中枢
-
睡眠 疲劳 失水 恐惧
副交感神经
第Ⅶ对脑神经 交感神经
ACh IP3
第Ⅸ 对脑神经
交感神经节
NE
cAMP
Ca2+
+
分泌增加 肌样上皮收缩 血管扩张 代谢增加
内在神经系统
是存在于消化道管壁内(食道中段至 直肠)由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组成的神经
网络,又称肠神经系统,是一个完整的、
可独立完成反射活动的整合系统。
内在神经丛的分布及作用
内在神经丛 位臵 分泌的递质 作用部位
粘膜下N丛
粘膜层和
环行肌之间
ACh、VIP
腺cell
上皮cell
肌间N丛
环行肌和
纵行肌之间
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二)胃肠激素 胃肠激素:由胃肠道粘膜下的内分 泌细胞所分泌的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化 学物质。 (三)脑-肠肽的概念 既存在于胃肠道,也存在于中枢神
经系统的肽类物质被统称为脑肠肽。
胃肠激素的作用
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
(表 胃肠激素对消化腺分泌消化管运动的作用)
2.调节其他激素释放 + 抑胃肽 胰岛素↑ + + 葡萄糖↑
血糖浓度↑ 3.营养作用
糖原
慢波电位
1.概念 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自发性去
极化和复极化的频率较慢的节律性电位
波动,又称基本电节律。
慢波电位
2.特点
① 单向波,有平台期;
②起源Cajal 细胞; ③不引起肌收缩,是起步电位;
④消化道不同部位,慢波节律不同;
⑤决定消化道平滑肌收缩的节律,及
蠕动的方向、节律和速度。
基本电节律、动作电位和肌肉收缩的关系 ①基本电节律与平滑肌的收缩并无一定的
平行关系,一次慢波后并不一定伴有肌肉 收缩; 并随之产生肌收缩;
②动作电位只发生在慢波去极化的基础上,
③基本电节律是平滑肌收缩的节律控制波.
(图示:消化道平滑肌的电活动)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1.消化腺的分布 2.消化液的主要功能 ① 分解各种食物成分; ② 提供适宜的pH环境; ③ 稀释食物; ④ 保护消化道粘膜。
胃内腺体的分泌
贲门腺 粘液细胞
壁细胞 泌酸腺 主细胞 粘液细胞 幽门腺 粘液颈细胞
粘液
盐酸、内因子 胃蛋白酶原 粘液 碱性粘液
(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性 质
纯净、无色酸性液体,
pH 0.9~1.5 成 分
无机物:HCl、K+、Na+
有机物: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
粘蛋白、内因子
(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1.盐酸
ACh、P物质
VIP、NO
平滑肌cell
(图示:内在神经丛的分布)
内在神经系统的作用
传递感觉信息,调节运动神经元的 活动,启动、维持或抑制效应系统的 活动。
(图示: 消化系统的局部和中枢性反射通路)
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一)胃肠内分泌细胞的特点
1.种类多,数量大; 2.属APUD细胞:分泌胃肠激素 (胺前体摄取与脱羧细胞) 3.作用方式 远距分泌、旁分泌和神经分泌
2.胃蛋白酶原 3.粘液和碳酸氢盐
4.内因子
1.盐酸
基础酸排出量:正常人空腹时盐酸排出量, 0~5mmol/h。 盐酸的最大排出量:正常人的盐酸最大排 出量为20~25mmol/h。 HCl分泌与食物或药物的刺激以及年龄、性 别相关。 HCl排出量反映胃的分泌能力,取决于壁细 胞的数量。
作用:阻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
食团 → 食管 → 迷走抑制性纤维兴 奋 → VIP、NO释放 → LES舒张 → 食 团通过、入胃 → 促胃液素释放 → LES收缩
第 三 节 胃 内 消 化
一、胃 的 分 泌 二、胃 的 运 动
胃的分区(图)
与食管连接处1~4cm环状区 小弯中点 和大弯上1/3 处的连线 头区:胃底 胃体大部分 尾区:胃体的远端 胃窦 幽门腺区 20% 泌酸腺区 2/3~4/5 贲门腺区 5%
唾液腺 图 唾液分泌的神经调节
二、咀嚼
由各咀嚼肌按一定的顺序收缩而实现。
三、吞咽
由一连串依一定顺序发生的反射动 作实现,称为吞咽反射。 第一期:由口到咽。 第二期:由咽到食管上段。封闭鼻 咽通路,封闭咽与气管的通路。 第三期:沿食管蠕动下行到胃。
食管下括约肌(LES)
在食管和胃之间,存在的一个高 压区,压力比胃内高0.67~1.33kPa,类 似括约肌。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胡 志 苹 医学生理教研室
消化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能被 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 为消化。
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 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 过程,称为吸收。
吸收
第 一 节
概 述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三、胃肠的神经支配 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一)一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