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公共生活的开启与公民教育的拓展_基于活动的视角_刘铁芳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第一课时《认识公共生活》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第一课时《认识公共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的第一课时《认识公共生活》。
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公共生活的概念,认识到公共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公共生活意识和行为习惯。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公共生活,从而提高学生遵守公共规则、关爱公共财物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公共生活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在公共生活中,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不遵守规则、自私自利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公共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公共生活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公共生活的概念,认识到公共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遵守公共规则、关爱公共财物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公共生活,自觉维护公共秩序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公共生活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培养学生遵守公共规则、关爱公共财物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公共生活的重要性。
2.讨论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公共生活意识。
3.实践演练法:设计相关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公共生活的规则和乐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图片,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2.准备公共生活场景的道具,用于实践演练。
3.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公共生活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公共生活?为什么我们要过公共生活?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如公共场所乱扔垃圾、公共交通工具上不让座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行为对公共生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如何做到过良好的公共生活?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遵守公共规则,关爱公共财物。
4.巩固(5分钟)设计实践活动,如模拟公共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公共生活的规则和乐趣。
今日学校教育的使命_培养学生健全的生命气象_刘铁芳
[2014 年第 4 期]
9
教育思想
育活泼的兴趣;注重实验和外语 的情景教学,这里讲的是重视活 学活用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有了 这些基本条件,那些具备足够资 质的人自然地就会走向卓越人 才之路。而普通个体也会学得愉 快,学有所获,让自己享有一段 良好的学校教育经历,并走向属 于自己的成功。学生在学校里, 不能让学习活动为谋生牵着走, 而要倾心于当下的学习交往本 身,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纯粹的 求学热情,否则就会成为学习的 机器。
四、向学性的形成与“被学 习”状态的超越
一个人为什么成年后能保 持旺盛的求知欲?关键在于年少 阶段能享受学习,养成积极向学 的生命特质。换言之,年少阶段 其实就不是用来学习的,而是用 来准备学习的。也就是说,年少 阶段的学习一定是享受学习比 学习什么更重要。恰恰一旦从小 开始,就以学东西为目标,而不 是以准备学习为目标,孩子的学 习热情本身就很容易被抑制。年 少阶段的好奇心与对美好事物 欲求的开启,可谓一个人向学性
3
!!!!!!!!!!!!!!!!!!!!!!!!!!!!!!!!!!!!!!!!!!!"
(作 者 单 位 :湖 南 师 范 大 学 教育科学学院。选自《中国教育 学刊》2013-9)
10
[2014 年第 4 期]
!!!!!!!!!!!!!!!!!!!!!!!!!!!!!!!!!!!!!!!!!!!!!!!!!!!!!!!!!!!!!"
!!!!!!!!!!!!!!!!!!!!!!!!!!!!!!!!!!!!!!!!!!!!"
从学生发展看校园公共空间的有效利用
从学生发展看校园公共空间的有效利用校园公共空间是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交的重要场所,其有效利用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充分利用校园公共空间,搭建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场景,是每个学校和教育者需要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校园公共空间的有效利用对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校园公共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
一、校园公共空间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校园公共空间是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和社交的重要场所,它承载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和活动。
合理有效地利用校园公共空间,可以促进学生发展的多方面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学习效率:校园公共空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图书馆、自习室等场所的设计和管理能够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专注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 拓展交流空间:校园公共空间是学生开展交流和交往的平台,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例如学生活动中心、休闲娱乐场所等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合作意识。
3. 培养综合素养:校园公共空间的有效利用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场所,帮助他们开展体验式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校园公园、体育场馆等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身体和享受大自然的场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校园公共空间的有效利用方式为了更好地利用校园公共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学校和教育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多样化的空间设计: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考虑到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场所。
例如在图书馆中设置小型讨论室和休闲阅览区,为需要小组学习和放松休闲的学生提供空间。
2. 合理规划场所功能:校园公共空间的规划应充分考虑各个场所的功能需求,确保各个场所的功能齐全,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
例如学生活动中心应包括举办活动的场地、休闲娱乐区域等,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刘铁芳2011大学讲演
你也许记得青年园中令你陶醉的发香和桂香, 眼睛湖畔令你流连忘返的圣洁或妖娆;你或许“记 得向喜欢的女孩表白被拒时内心的煎熬”,也一定 记得那初吻时的如醉如痴。可是,你是否还记得强 磁场和光电国家实验室的建立?是否记得创新研究 院和启明学院的耸起?是否记得为你们领航的党旗 ?是否记得人文讲坛上精神矍铄的先生叔子?是否 记得倾听你们诉说的在线的“张妈妈”?是否记得 告诉你们捡起路上树枝的刘玉老师?是否记得应立 新老师为你们修改过的简历,但愿它能成为你们进 入职场的最初记忆。
海德格尔指出,在希腊的深层传统中,说出一 个事物(即使其本质展现)与把它带入到时间中 (即行为的展开)二者是“纠结”在一起的。“ 说”不仅是说出一个词,而是使词的本质展现在 历史中。
大学之为大学,不仅是物质形态的,更为本源 地,大学就是言语性的,真正的大学开启在言语 之中,正是言说给物的形态的大学赋予形式,让 大学之人明辨大学之理,由此结成学人共同体。 言说使大学之理显现,或者说言说乃是大学显 现自身的基本方式。言说作为大学存在的基本样 式,意味着作为理念形态的大学是活动的、敞开 的,而不是静止的、封闭的。大学之理念显现在 大学讲演之中,校长的讲演无疑是集中体现。
大学治理乃是一种技艺,一种让大学事理显现 出来的技艺,让大学显现其所是。校长的讲演作 为大学的实践无疑是见证校长作为管理者还是治 理者的重要场域。
一旦校长的话乃是体制化制作出来的官话、套 话,这意味着校长自身并没有先行进入大学之道 (理)的场域,校长的讲演只是传递、显明自己 的校长身份,校长的讲演只是大学管理 —— 而非 治理——的一个环节。 以情感化的渲染为中心的校长讲演不足以充分 开启大学空间,这种讲演更多地增进的乃是讲演 者本人与青年学生的联系,而不是大学之道(理 )与大学之人的精神联系。
何谓学校_从学园到家园_刘铁芳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年第5期何谓学校:从学园到家园[摘要]优雅的学校物理空间之中展现积极的师生生活,这就是美好的校园生活的要义所在。
学校物理空间建设需要超越学校建筑的实用性功能,增强其审美意义,以自然的在场化与人文景观设计的自然化,来增进校园的魅力与学校生活的意义感。
学校物理环境的指向,也就是人的活动作为学校文化的根本所在。
好的学校生活在于人与优雅环境的和谐互动,优良的师生生活乃是学校文化的根本指向。
人文校园即学园、乐园与家园的融合。
信息化时代,学校应该以数字校园为条件,以人文校园为根本,以凸显学校的属人性。
[关键词]学校学园乐园家园刘铁芳我们读书长大,都离不开学校。
什么是学校,这还是一个问题?一块空地,如果有人经常在那里运动,它就成了运动场。
几间屋舍,是有一群儿童在那里生龙活虎地成长,那里就成了学校。
可见,学校之为学校,正是因为教师学生的共同生活与生动交往,以及由此而来的一拨拨生命的成长。
学校是安顿师生,彰显生命,激扬青春,提升生命的场域。
学校应该富于文化的意味,方能启迪人格,孕育精神。
一、学校空间:人味与文味的融合我们来看这样一段描述:暮春四月,一个下弦月的夜晚,一群中学生围坐在学校的荷花池前,他们歌唱、轻语。
坐在最高一层石阶上的一位女教员,突然被这夜的静谧和烂漫的歌声感染了,她回过头来,对一位来自家乡的学生说:“在这里求学真是幸福啊。
”[1]p147“她”叫石评梅,是这里的女子部主任、国文兼体育教员,知名的才女。
“他”是李健吾。
这所学校叫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时间是上世纪20年代。
这段描述中,值得我们仔细咀嚼的地方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环境,包括时间,“暮春四月”,“下弦月的夜晚”,地点,“学校的荷花池”,“石阶”;二是人物,一群中学生,女教员,一位来自家乡的学生;三是活动,“围坐”,“歌唱、轻语”,“感染”,赞叹。
学生们围坐在一起,自由地歌唱,随意地轻语,充满着青春的浪漫之气。
学生之所以能表现出这样的曼妙姿态,当然跟背后教师们的教育方式有关系。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品德品德《我们都是公民》
有重要的不容忽视的地位。
学情分析:识结构方面:八年级学生在七年级下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对法律法规的一些基本常识已有一定
的了解,但是学生对法律的了解还是很零散、很表面化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体会树立公民意识的重要性,懂得作为新一代公民,应该如何提高自类的名言警句。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活动探究法等
(一)课前准备阶段
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途径去搜查有关热爱祖国之类的名言警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查资料的能力,同时为教授新课做好铺垫。
师:这些图片体现了什么呢?
生:体现了我国公民享有选举权,我国是个民主的国家。
师:那我们要培养什么意识?
生:坚定的民主意识,做一名良好的公民……
师:时政热点讨论结合课本P7“个案研讨”和佛山创建文明城市,分小组讨论,作为佛山一员的我们,
该如何为创建文明城市付出一份力呢?
/i?ct=5033=%B4%B4%CE%C4&in=10163&cl=2&lm=-1&st=-1&pn=3&rn=1&di=85442067090&ln=1855&fr=&fm=result&fmq=1331384391078_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3&-1&di85442067090&objURLhttp%3A%2F%%2F7LGlY_iDgOAUuicNWPtJeQ%3D%3D%2F848928529761426217.jpg&fromURLhttp%3A%2F%%2Fclass%2Fdiary%2Fdetail.html%3Fdiaryid%3D3066398%26id%3D513330%26category%3D0&W600&H475&T8143&S62&TPjpg
学生何以进入公共生活之中_基于学生视角的学校公共生活建构_刘铁芳
[ , 男 , 湖南桃江人 , 湖南师范 大 学 教 授 , 教 育 科 学 学 院 副 院 长 , 博 士 生 导 师 , 主 要 从 事 教 育 作者简介 ] 刘铁芳 ( 1 9 6 9—) 基本理论研究
1 7
一切 , 变 得 有 些 神 经 兮 兮 , 而 且 脾 气 越 发 暴 躁 乖 ” 戾。
[ 收稿日期 ]2 0 1 2 1 2 1 0 - -
走向交往 共 同 体 的 过 程 就 成 为 历 练 个 体 人 性 的 过 程。
① 我们以马 加 爵 事 件 来 说 明 。 曾经举国震惊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蕴含着丰富教育意蕴的典型事 件 。 记者在调查马加爵的成长历程中发现 , 从小读 书的时候 , “ 他 生 活 的 全 部 就 是 学 习, 即 便 放 学 后 , 在学校里读书 ,“ 他被 他也不主动去找同伴玩耍 ” 公认为是 一 个 没 有 朋 友 、 只 会 老 老 实 实 读 书 的 孩 。 这种自幼习得的 孤 独 感 伴 随 他 的 成 长 , 以 至 子” 高中轻易地沉迷在武 侠 小 说 之 中 , “ 他陶醉在武侠 ,“ 小说的世界里 ” 他的不善交际变得更加明显 , 虽 然跟同学们的关系相处得还算融洽 , 但他没有一个 。 最后拼命苦读 , 如愿考上大学 ,“ 知心朋友 ” 他用 。等到进了大 成绩继续掩盖着 他 性 格 上 某 些 缺 陷 ” 学 , 寡言少语的马 加 爵 试 图 改 变 自 己 孤 僻 的 个 性 , 但长期的闭塞所形成的行为习惯与个性使得他很难 进入大学的文化之中 ,“ 看其他同学幽默地开玩笑 , 他有时也想表现一番 , 结果往往弄巧成拙 , 反而让 大家觉得他很可笑 , 情况越来越糟糕 。 他开始怀疑
教育理解与人的自我回归——评刘铁芳教授新著《什么是好的教育:
活 中各种合理或不合理 现象存 在的必然性 , 促发对教 育实践 的 自省 , 从而习得教育实践性 知识 。这种返 回具体生活 或
助教育者更好 回归 自我 , 更多 自我认识 。在这种循环往复 中教育者 以 自我融人 的方式 与儿 童进行教育性交往 , 以身体 直接感受及 自我认 同发生变化 的体 知性 理解方式面对儿童 , 实现对儿童成长 的教育 引导作 用 。换言之 , 教育实践从教 育理解开始 , 通过 自我回归 的方式 , 最终指 向教育者的 自我认识 与 自我提升 , 从 教育者的体知性 理解达到对 教育实践
教 育 理解 与 人 的 自我 回归
评 刘铁 芳教授新 著 么是好 的教 育教育实践情境或教育文本 ,真实进入儿童的生活及 内心世界或 文本 作者 的内在思维 逻辑 , 从 而获得意义 , 藉 以指 导教育行动。 在这个过程 中, 教育者 自我 全身 心投入 , 带着 自我过去的经验 、 认 同与个性 特 质进入教育实践或文本 的情境 中 , 达成教育理解 的同时 , 获得 自我认识或 自我超越 。 因此 , 教育理解是教育实践能力提 升的前提 , 教育者的 自我 回归是加深教育理解能力 的关键 , 而 自我认识是教育理解的达成 目标。 在教育实践 中, 教育者 通过 回归 自我来理解教育并见证 自我。通 过不断回归 自我 , 教育者可 以更深切理解教 育 ; 而教育 的更 深切理解又能 帮
及儿童成长 的引领作用 。刘铁芳教 授的新著 《 什么是好 的教育 : 学校 教育 的哲学 阐释 》 体现 了作者教育理解一 回归 自
学校公共生活中的教师_教师作为公民实践的范型_刘铁芳
第25卷第2期2013年3月教师教育研究TeacherEducationResearch Vol.25,No.2Mar.,2013学校公共生活中的教师:教师作为公民实践的范型刘铁芳曹婧(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06)[摘要]学校公共生活的开启与公共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教师,教师的学校生活实践本身就应该成为公民实践的范型,成为开启学生公共生活视野的精神窗口和直接依据。
教师作为公民实践的范型主要体现在日常教育生活中对学生的理解、指导与解放,师生平等交往与学校公共生活共同体的形成。
教师置身其中,秉持爱与正义的德性,保持日常生活中足够的价值自觉,持守从个体自身出发的教育实践,尤其而显明教师自身作为公民人格的示范。
教师自身的公共实践与公民人格本身就是最好的公民教科书。
[关键词]教师;公共生活;公民人格;公民实践[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13)02-0001-07The Teacher in School Public Life :The Teacher as aParadigm of Civil PracticeLIU Tie-fangCAO Jing(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6,Hunan Province )Abstract :Both the opening of school public lif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public values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each-ers.Their school life as such should be a model of civil practice ,and become a spiritual window and direct ground for opening students ’vision of public life.As a paradigm of civil practice ,teachers should have understandings and guidance of their students in daily educational life ,and have equal communications with them ,thus forming a com-munity of school public life.Teachers ’own public practices and civil personalities are the best textbooks for citizens.Key Words :teacher ;public life ;civil personality ;civil practice[收稿日期]2012-08-20[项目成果]本文为教育部2012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 -12-0719)项目成果。
教育让梦想成真读后感教育让梦想成真读后感(6篇)
教育让梦想成真读后感教育让梦想成真读后感(6篇)下面是可爱的小编演员为家人们整理的6篇教育让梦想成真读后感的相关范文,仅供参考。
教育让梦想成真读后感篇一从事教师行业来,《山东教育》走进我的生活,教育着我,启迪着我。
从中既学习了她教育管理类富有创意的经验,又了解了教育改革的较新方向;既学习了对后进生帮扶的方法,又接受了教学设计的新理念。
《山东教育》给我较大感受是:任何成功的教师都付出了很多艰辛,对教育工作热爱,对学生热爱,正因为这种爱成就了他们的辉煌。
从该书中我读到了许多值得我学习的榜样,他们坚韧、好学、勤奋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将会影响我的一生!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上有所成就,通过阅读山东的教育报刊,诸多方法我体会如下:首先,我们自身的专业素质要过得去,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
而这桶水如果不更新它,可用含量就会大大降低,作为现代教师,我们要想办法去开凿并拥有“一眼泉”,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单纯追求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搞花架子,而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找到学生的兴奋点,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深入学生,听取他们的意见,那就会事半功倍。
其次,情感交流。
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在与学生谈心时,通过观察学生的举止言谈,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多点鼓励、少些责备,当学生有了进步时,应予以肯定、赞扬、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当学生犯错误时,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和危害,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应该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帮助解决,从而使学生感到可以信任依赖我们老师。
真诚地热爱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信任和亲近,使学生对你所传授的知识感兴趣!再次,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抛弃那种反映出“师道尊严”,尊重、关心和爱护每个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师生只有在平等、情感交融的情况下,才能推心置腹地沟通思想,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从而在平时的课堂中互相配合,教学相长。
在我们班,只要你在进步,有特长,有一颗热爱班集体的心,人人都有获奖的机会。
暖心育人 做幸福教师
暖心育人做幸福教师作者:刘轶宁王建春李薇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16年第04期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创办于1971年,迄今已有45年的历史。
一直以来,学校秉持优良的办学传统,努力营造师生共赢的校园氛围。
随着多校区的稳步发展,我们开始更多地思考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意义,希望校园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在二小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在二小绽放最美的自己,并且把这样一种美好的教育愿景凝练成“桃红李白心暖花开”的教育理念。
这八个字彰显了一种典雅端庄、充盈灵动的教育之美,这既是我们的家园梦想,更是我们的教育追求。
特色建设初尝幸福学校在多年的实践与研究中发现,如果教师没有幸福感,没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不仅不利于其身心健康,而且也不可能培养出具有积极心态的阳光学生。
为此,学校尤其重视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工作,以不断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团队共研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等方式,提升教师自我认知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于2009年。
最早在“班主任工作室”的体例下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小组,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并从2011年起固化了学校的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
2012年与海淀区寄读学校的心理中心进行交流活动。
在不断探索与尝试中,初步形成“以自己的方式走向成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努力将“心育、德育、美育”融合,拓宽育人途径、深化育心内涵,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引领作用。
经过努力,2013年学校被海淀区评为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2015年被评为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专业引领品味幸福中关村二小有将近300名教师,基于学校师资的整体水平,学校通过倡导“全员育人”,提出“人人学心理,人人懂心理,人人用心理,人人都是心理健康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全覆盖、多维度、深层次地立体呈现,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真正使每位教师将塑造积极健康心理品质内化为一种生命自觉。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4课《我们的公共生活》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4课《我们的公共生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公共生活的基本概念及其意义。
2.了解公共场所的注意事项。
3.增强公共场所文明素质,形成文明习惯。
4.能够正确处理公共场所出现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公共生活的基本概念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正确处理公共场所出现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1. 清华园的体验1.让学生观看清华园内三个地方的照片及影片,询问学生对这三个地方有何认识并讨论他们的公共生活经历。
2.教师在不同场所播放不同短片,让学生感受不同场所的公共生活。
2. 公共生活的含义1.定义公共生活,引导学生理解公共生活的内涵与意义。
2.材料呈现:以公共厕所为例,让学生观看厕所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况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公共厕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 公共场所的规则1.介绍公共场所的规则和注意事项。
2.理解公共场所的规则和注意事项的意义。
4.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问题1.收看公共场所刷手机等行为不当的短片,引导学生认识不文明的公共行为对社会生活的危害。
2.讨论对于不文明的公共行为该如何防治。
5. 情景演练1.按照实际情境设计几个关于不文明公共行为的案例,分组讨论解决方案。
2.模拟在公共场所遇到不文明行为的情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估1.课堂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互动和讨论;2.个人评估:要求学生写下对公共生活及公共场所规则和注意事项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应对公共场所不当行为的措施。
五、板书设计公共生活的定义和内涵公共场所注意事项不文明公共行为的防治六、教学反思本次课程中,通过观察清华园的影片,让学生感受到了公共场所有哪些区域和哪些让人感到不舒服的行为。
通过讨论和辩论不文明行为的防治策略,学生在熟悉了解公共场所规则和注意事项,并能更好地掌握如何处理相应的道德问题。
通过教师引导提问,学生思维开拓,思维方式更加多元化,课堂氛围也更加活跃。
此次教学中,采取“体验-传递-案例-表演”模式,旨在让孩子可以真正的亲身体验,理解公共生活、规则的内涵,因此,学生参与热情非常高。
精选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四篇
精选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四篇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篇1愉快的暑假生活开始了,学校开展假期读书活动,我在朋友家借了一本教育类书籍:朱永新所著的《新教育之梦》读了起来。
朱永新教授是我国著名教育学者,他在书中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教育的美好画面,读后使人振奋。
《新教育之梦》提出一系列教育的理想,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观察和认识教育的新视野、新视角。
在我们现在的教育背景理念下,我觉得,朱教授的《新教育之梦》,让我们教师寻找到了一条突破自我发展的道路,也为今后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全书共分十章,分别是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和理想的父母。
在该书的序言中,朱永新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真实故事。
英国有一个退休老师,在布满尘埃的阁楼上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叠发黄的旧练习册。
那是他以前31位孩子的习作,作文的题目是《未来我是——》。
31个孩子有31个梦想,有想当总统的,有想当驯狗师的,有想当领航员的,有想当王妃的……那位老师突发奇想: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
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罗迪的手中,他们中有功成名就的学者、企业家、官员,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
一年过去了,布罗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维的作文本。
他写在作文本上的梦想是当一名内阁大臣,他认为,在英国历史上还没有盲人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要创造历史。
正当布罗迪猜测着各种可能,满怀遗憾地准备把作文本送进一家私人博物馆时,他意外收到英国教育大臣的来信,信中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同时也感动万分。
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
不过,我已不需要那个本子,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脑子里,没有一天放弃过。
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实现了当初的梦想。
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学生何以进人公共生活之中——基于学生视角的学校公共生活建构
包 括有 着诸 如家 庭 出身 、相貌 、智 力 、兴趣 特
长等 差 异 的同龄 人 中发现 大家 的同学 身份 ,发 现彼
此之 间 的共 通性 ,或 者说 发现 共 同 的人 性 。这其 中 涉及 到 的不仅 仅 是个 体如 何看 待他 人 ,即个 人 如何 超越 诸种 外在 身 份 的设 定 而平 等地 看待 他人 ,发 现 彼此 共 同 的人 性 ,同样 涉 及 到个 体 如 何 看 待 自己, 即个 人 如何超 越 自身 身份 的诸 种设 定而 尊严 地进 入 与他 人 的关 系之 中 。从 身 份 、特征 各异 的 同伴 中发 现共 同人 性 的过程 ,其 实 就是历 练 、提 升 自我人 性 的过 程 。对他 人 的尊重 ,其 实 就是 对个人 自我 的尊 重 ,对人 性本 身 的尊重 。师生 、生 生交往 共 同体 建 构 的 过程 乃是 一个 相互 认 同 、共 同参与 、彼 此发 现 的过程 。进 入 公共 生活 ,即意 味着 每个人 都 在彼 此
一
、
学 校 公 共 生 活 中 的生 命 在 场
走 向交往 共 同体 的 过 程 就 成 为 历 练 个 体 人 性 的过
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进 入学 校 公 共 生 活 之 中 ,意 味 着 从 不 同 背 景
— —
我们 以马加 爵 事 件 来 说 明。 ①曾 经 举 国震 惊 的 马加 爵事 件就 是 一个蕴 含 着丰 富教 育意蕴 的典 型事 件 。记者 在调 查 马加 爵 的成 长历 程 中发现 ,从 小读 书 的时候 ,“ 他 生活 的全 部就 是 学 习 ,即便 放学 后 他也 不 主动去 找 同伴玩 耍 ” ,在学 校里 读 书 ,“ 他被 公 认 为是 一 个 没 有 朋 友 、只 会 老 老 实 实读 书 的孩 子” 。这种 自幼 习 得 的孤 独 感 伴 随 他 的 成 长 ,以至 高 中轻 易 地沉 迷在 武侠 小 说 之 中 , “ 他 陶 醉 在武 侠 小 说 的世 界里 ” ,“ 他 的不善 交 际变得 更加 明显 ,虽 然 跟 同学 们 的关 系相处 得还 算融 洽 ,但 他没 有 一个 知心朋 友 ” 。最 后 拼命苦 读 ,如愿 考上 大学 ,“ 他 用 成 绩继 续掩 盖着 他性 格 上 某 些 缺 陷 ” 。等 到进 了大 学 ,寡 言少 语 的 马加 爵试 图 改 变 自己孤 僻 的个 性 , 但 长期 的闭塞所 形成 的行 为 习惯 与个性 使得 他很 难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基于儿童立场的课程文化实践研究
基于儿童立场的课程文化实践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儿童立场课程文化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一)契合《纲要》的相关要求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目前我国存在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
针对目前的教育问题,进而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纲要》中提到的问题,也是目前我们小学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以人为本,在小学就要以儿童为本,从儿童的身心发展出发,去开展学校课程文化实践以及教育教学,基于儿童立场就是以儿童为本,这与《纲要》的相关要求是契合的。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
让我们明确了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其中关于学生自主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的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基于儿童立场就是关注人的主体性,帮助学生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这必将以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二)丰富学校课程文化的需要××××××自建校以来,就秉承为每个孩子的成功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践行成功教育。
成功教育承认生命的差异,从相信每一个生命的意义开始,从成全生命的每步发展开始,成全每一个富有个性的人都有各不相同的发展。
“成功教育尊重人的主体性,根据人潜在的可能性、潜在的素养,通过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理解与包容,去帮助实现生命的成功。
成功教育强调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文化浸润和熏陶,使人在文化的影响下开启生命的动力,浸润生命的底色,提升生命的质量,增加生命的强度,实现生命的成功。
东郡小学刘铁芳教育实践基地之“铁芳书吧”交流资料_1
东郡小学刘铁芳教育实践基地之“铁芳书吧”交流资料问道本源禅参教育——读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交流讲座亲爱的老师们:大家好!至从我校成为刘铁芳教授教育实践基地以后,“品铁骨柔情教育,悟芳香育人情怀”就成为我们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刘教授所著和所编的书籍有很多,每一本,尤其是他所著的每一本都是一扇了解他的教育思想和情怀的窗口。
那些书,从书名开始就有一种吸引力,但是最后,我选择了《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作为走进刘铁芳教授思想的第一本。
这是一本教育哲学类的书,作为以纲领性的身份和地位来引领我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专家,我想这是最能够直接触摸到刘教授的思想源点的一本,而且也能以直径距离的方式帮助我去探寻基础教育实施的本源。
哲学是智慧之源,是人类智慧灵魂的所在。
教育哲学则是引导我们不断去问询什么样的教育是值得追求的教育,以如何的心态对待日常教育生活,并指引我们在审慎明辨中改善我们的教育生活品质;让我们更真切地回到我们的教育生活世界,更切近地理解日常教育生活,探寻日常教育生活背后的奥秘;让我们不仅生活在日常教育生活境遇之中,而且生活在日常教育生活的意义探寻之中,生活在“哲学地”探问的状态之中。
《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里面汇聚了当代教育理念众多的关键词,这本书一共有15章,基于教育哲学有着需要在宁静中细细咀嚼,在思索中仔细把玩的特点,我将分为三次与大家一起来分享这本书的精华,从书中,我拾起遍布的珠玑,和大家一起来禅参教育的本源滋味。
第一讲:第1——6章教育与生活:在回归中寻找出发点我们现在的教育,老师也好,学生也好,总的概括是一个累字。
这分累不仅仅有形式上的劳作造成,也有现实中乏味的教育意义给心灵累积的沉重形成。
作为老师,我们每天更多的时间是钻研教材教法,埋首周而复始的作业堆中;作为学生,课堂上认真听讲,回家后认真完成作业。
我们好像都在非常努力地生活,踏实诚恳地生活在世界之中,可是,我们的校门好像是一个过滤器,走进校门后,心灵感受的更多是统一的灰色调,校门外才是多彩的世界。
学生未来公民素养养成探究——基于课堂话语分析的视角
学生未来公民素养养成探究——基于课堂话语分析的视角乔丙蕾刘方方公民素养的养成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学生作为和谐社会的主体——未来的公民,如何在学校育人过程中对其进行相应的素养培育是非常关键的。
从课堂话语分析的视角探究出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意识、掌控课堂话语权,建构课堂民主公共性。
并发现能够促成学生未来公民素养养成的教师话语特点,即话语应是民主协商式的、启发开放式的、人文关怀式的。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过程公民素养,是作为公民应当具备的涵养或者是经过养成而形成的良好习惯,体现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极地“做公民”,而不是消极地“是公民”。
学生作为社会的主体——未来的公民,如何在学校育人过程中对其进行相应的素养培育是非常关键的。
因此,积极有效的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公民素养的最佳方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核心,因而也是学生公民素养养成的重要途径。
如何在课堂生活中促进学生公民素养的养成俨然是一个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然而,之前大量的研究认为,在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真正民主的行为并不多,教师占有绝对的权威,学生个体之间没有实质性的交往,是孤立隔绝的原子式存在,学生作为未来公民的和谐素养无法生成。
但不能因此对其完全否定,本研究探究的便是,在较为理想的课堂上,学生公民素养是否能生成,又是如何生成的?公民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所有的权利与义务都体现在主体自身的实际地位和作用,而人对自我作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自由与尊严等方面的体验和认识的一种意识被称为主体意识。
公民主体意识的核心是处于公民地位的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的辩证统一,因此,笔者主要研究两个子问题:一是教师是否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具体而言,教师是怎样尊重学生权利、关注学生话语权的?二是课堂对话的话权是如何运转的?话权的掌控与授予如何做到民主协商并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实质性交往,建构民主公共性。
本研究有目的地选取了优质课网上能提供最大信息量的10节课的录像及教学实录和反思。
大学文化建设_何种文化如何建设_刘铁芳
:W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U n i v e r s i t C u l t u r e h a t K i n d y o f C u l t u r e a n d H o w t o C o n s t r u c t
L I U T i e f a n - g
, 高 等 教 育 研 究 2 0 1 4年1月 J a n . 2 0 1 4 第3 V o l . 3 5 5卷 第1期 J o u r n a l o f H i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o . 1 g N
之教书育人 、 化育后学的根本目的 。 所谓大学文化 , 就是激励学生精神成人的文化 , 就是激励他们不断 挑 战 自 我 心 智 、 努力发掘自我潜 全面提升自 我 人 格 的 文 化 。 即 大 学 之 为 大 学 的 能、 本体性文化 , 也就是以大学师生创造性的教学 、 研究 与文化生活为 中 心 的 大 学 生 活 方 式 , 这是大学文化 大学的文化” 的根本所在。 其余的物质与制度的 之为“ 文化都是为了服务、 保障大学师生创造性的文化心智 生活。离开了大学师生生活方式的大学文化建设 , 都 是外加的、 缀饰性的、 缺少大学意蕴的文化符号。 “ 一所好 的 大 学 应 该 有 另 一 种 气 氛 ; 它告诉我 有一些问题应该被每一个人思考 , 但是在日常生 们, 也 不 可 能 有 答 案。 它 提 供 自 由 探 活中都没有人问 , 索的空气 , 不许不利于或者妨碍自由探索的东西在 ; 它给出重要与不重要之间的区别 , 它保护传统 , 不是 而是因为提供在极高的水准上 因为传统就是传统 , 进行讨论的模式 …… 大学是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国 家的神殿 , 是奉献给纯粹理性的 , 它在人们心中唤起 崇敬之情 , 只有那些 将 自 身 观 念 融 汇 为 一 体 的 人 才
【教育资料】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7.2 服务社会教学设计学习专用
第7课积极奉献社会第2课时《服务社会》教学设计东胜区培正中学史祎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同个人服务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和公益活动,自觉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公共精神。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认识服务社会对自身成长和社会的影响,培养自己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在践行其中时能够依靠自身能力解决遇到的困难问题。
知识目标:能够准确表述服务社会的重要性,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清楚如何服务社会。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奉献社会我该如何践行。
突破方法:通过“交流与分享”活动,学生结合自身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经验和课文内容,明确我们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就是服务和奉献社会的一种形式,并且明白无论何种形式的公益活动,无论事情大小,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认真参与即可。
之后设计了“观点辨析”环节,让学生明白我们每个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学生认真学习、工人认真工作,都是在为社会做贡献,都是服务和奉献社会。
教学难点:服务社会对自我成长的意义。
突破方法:从导课部分观看视频的第一部分,学生开始了解这群年轻人在做什么,然后在探讨交流环节,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学生深挖视频内容,结合教材知识点,明确服务社会对自身成长的两重意义。
当然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这一问题的个性化认识,只要言之成理,教师都可以予以鼓励、认同,并不拘泥于教材中的观点。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讨论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制作,视频的搜集下载,设计探究问题。
学生准备:围绕主题,积极参与探究讨论活动;认真观看视频、文本素材,认真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视频导课:播放视频《黑土麦田乡村创客》第一部分,介绍这个公益项目相关情况。
教师导入语:黑土麦田公益是民政部批准成立的全国性公益组织下属项目,由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的优秀中国毕业生发起,每年资助一批顶尖学府的优秀毕业生到国家级贫困县的乡村从事精准扶贫和创业创新,为中国农村的发展创造可持续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② ” 比赛。我对足球的爱好, 一直保持到今天。 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 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姿态融 入其中, 在促成学生智育、 体育和美育等方面充分、 和谐发展的同时, 也给个体潜能的发现、 提
二、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公共生活的基础形式
学生大部分的学校生活时光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 , 课堂教学可谓学校公共生活的基本形 式。课堂教学是否体现了公共生活的基本品质, 是否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观看、 激励, 由此而让自己在他人之中学习、 成长, 实际上就构成了学生之学校公共生活的基础 。 课 堂教学之公共生活品质体现在教学形式、 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中所彰显出来的公共价值 之中。 课堂教学之作为公共生活形式, 最基本的要素在于师生一堂, 共同探究, 彼此合作, 互相 , , , 帮助 由此而形成互帮互学的公共场域 每个人都可以在此空间中获得自我成长的资源 每个 人又都成为他人成长的背景与条件。 这意味着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与灵活性。 以民国期间为 例, 学校公民科的教学, 依据其基本的公民教育理念, 已经具备了相当完整的课程体系。 而其 《小学公民课教学法 》 教学方法, 更是不拘一格。如常道直在他的 一文中, 便提出了如下公民 科的教学法: 第一, 要与他科尤其是历史科, 联络 教 授; 课程表上虽 不 妨分列, 但至少历史科和 公 民科要由同一教师教授。这一层自是很容易办到的。 第二, 要多用问题研究方法。最好每一教学单元即为一 个公民 问题 之 讨论、 解 决, 与 实行。系统的研究, 不惟在小学公民科中不适用, 即在其他各科中亦不相宜。 第三, 要注重 活 动 的 方 法, 详 言 之, 在 公 民 科 之 教 学 中, 当 充 分 领 会“学 由 于 做 ” ( Learning by doing) 之教育格言。我们所教的, 须是学生所能 履 行的, 至少须 是他们所能 , 表演出来的。总之, 在公民教学 程 序 中, 学生 应 当 是 一 个“身 与 其 事的 ” 不可只是一个 ⑧ “旁观者” 。。 上述几种小学公民课教学法, 实际上蕴含着普遍性的教学诉求: 与历史等科联络教授, 这 , , ; 是要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 引导学生开阔视野 注重彼此之间融会贯通 多用问题研 究方法, 这是要切合儿童能力发展实际, 同时也引导他们踏实研讨, 共同寻求问题解决的路 径, 避免教学的空乏; 注重活动的方法, 则是要学生深度体验, 身体力行, 避免作为旁观者浅尝 辄止。开阔的视野孕育着学生的公共理解的扩展; 问题研究方法启迪学生的深入实际, 脚踏 实地, 合作探究的公共生活路径; 注重活动, 做中学习, 则培育学生躬亲实践的公共生活态度 。
① ” 以及一个人的才智如何才能不被浪费 。 个人如何才能对自己的同胞有助益 , “我们在大观读书, 有人这样描述民国时期蔡元培主持教育工作时曾经历的小学生活, 不
单注意学习成绩, 同时也注意体育、 美育等各方面。美育、 图画, 我学的不好, 但对音乐兴趣很 学会了弹琴、 吹箫, 并特别爱唱歌。至于体育, 无论田径运动和各种球类, 我样样都爱。 我 高, 特别爱踢足球, 我不只参加一个球队, 而且是班队和校队的队员, 常常代表全班或全校去参加
③ ” 系似更密切了, 特别是家事和卫生方面, 通过几次露营, 会使人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 学生 通过参与各种活动, 在得到各种能力的充分锻炼的同时, 可以在与他人的生动交往之中获得
学校和社会的积极认同, 在显现出青少年儿童积极的生命气象的同时 , 也展示学校朝 对他人、 既是学生生命实践的表达, 反过来又进一步促成 气蓬勃的教育精神。这种蓬勃的生命气象, 学生更高的生命理想的生成。朝气蓬勃的生命状态与由此而来学生对自我生命卓越的追求 , 本身就是学校公共生活与公民教育的基本目标 。以各种活动来显现蓬勃的生命气象, 这本身 就足以成为学校公共活动与公民教育的基本形式 。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 把归宿感作为一种重要的个体需求 。 公共生活的开启并不是 一种外加于个体成长之上的规定性任务 , 而是包含着个体成人的内在需要, 内含着个体生命 一个重要的功能, 就是让学生在公共参与中获得自我存 的基本欲求。学校公共生活的开启, 在的归宿感。我的一位学生曾讲述她儿子的一段经历 : 长沙市岳麓区某小学是一所地方很有 名的学校, 她的小孩裴思涵曾经在那里就学 。有一次从两米多高的地方摔下来, 把腰摔伤了, 后面到医院检查, 发现问题很大。 原来小思涵摔伤的那块骨头原已接近坏死, 他得了一种罕 , 。 , 见的骨头病 此后一年多一直在病床上度过 其间正好赶上汶川大地震 举国纪念, 该小学师 生为地震死难者祈福的典礼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中播出 。 病床上的思涵看到了, 就跟妈妈说: ④ “不是全体学生, ” 小思涵 “我还在床上呢” 我还在床上呢。 的呼告, 在表达病中的他对集体生 活向往的同时, 也传达出一个年幼的生命对学校共同体的敏感性 。 每个人的生命深处都有进 入公共生活之中, 在一定的共同体中获得归宿感的需要 。学校公共活动的开展就是让这种需 要变成鲜活生动的形式。 不仅如此, 让学生置于各种丰富而生动的活动之中, 鼓励他们自由自主, 民主协商, 相互 《民主与教育行政 》 合作, 这对于他们的民主个性的养成乃是极其重要的经历 。杜威在 的文章 : “民主的基础是信仰人性所具有的才能 ; 信仰人类的理智和信仰合伙和合作经验的力 中写道 而是相信如果给它们一个机会, 它们就会成长 量。这并不是相信这些事物本身已经完备了, ⑤ ” 怎样在学校公共场域之 起来而且能够继续不断地产生指导集体行动所必需的知识和智慧 。 中充分地体现对生命的尊重, 使尊重生命成为学校公共生活的基本品质, 而不仅仅是把生命 教育作为某一个或一类活动的主题 , 避免生命教育流于表浅形式, 乃是当下学校公共生活的
升提供了契机, 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孕育着个体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 。“远足 各种饶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丰富的校园生活, 乃是学生得以健全成长的重要途径 及露营是师生们最喜爱的活动, 每学期总有两三次, 一般在星期六下午及星期天, 特别是暑假 及春假, 为时更长。 记得曾去过灵峰、 瑞岩寺、 古阿育王寺、 万湫山 …… 那时候, 同学们搭帐 篷、 挖帐篷四周水槽、 挑水、 拾干柴、 搭灶头、 消毒、 洗菜、 炒菜、 煮饭、 洗衣袜、 采标本、 写生、 爬 、 …… 、 , , 。 , 山 游泳 既分工 又合作 既分散活动 又遵守纪律 得到的知识似更丰富多样了 师生关
3
公共理解与公民教育当然不限于公民课的教学 , 每一门学科都可以而且需要开启各自通往公 共生活与公民人格的窗口。以讨论、 辩论、 分析、 比较、 案例研究等多种方式发掘学科教学的 公民价值内涵, 引导个体的公民行动, 这对于个体公民品性成长的历练是至关重要的 。 课堂教学形式本身是历练个人的公共生活品质 、 启迪公民人格的基本形式。 教学民主, 鼓励个性, 培养独立思考、 自由探究的思维品格, 都是公民人格的基础和重要表现形式 。 我们 所需考虑这一核心问题, 我们的课堂究竟面向什么而教? 是面向教师所呈现的知识世界, 还 是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生活世界? 让学生探玄勾奇, 启迪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无限的求知欲, , 而不是把学生引向僵化的现成知识储备 这乃是我们今日课堂教学的中心问题 。 一旦教师积 极把学生引向对更宽广世界的探索 , 引向属于学生自己的想象世界, 那么, 课堂的结束不过是 学生面对更广世界的好奇的开始 , 好的课堂的标准便不是以无问题告终, 恰恰是以更多问题 走向生活世界, 就是要拓展课堂教学的生活视野, 在 的唤起为标志。倡导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有限的课堂空间里唤起学生无限的成人的欲求 。 “对一个领域中本质的东西作出符合一致的反应 ” , 海德格尔把教育的过程定义为 从现象 学的视角而言, 教育的本质乃是培养个体对其周遭的环境作出变化的、 更加精微的反应。 与 之相应, 教育的目标旨在养成素养以及培养辨别与活动相关的意义的辨别能力 。 由此, 真正 因为被告知事实是什么实际上阻碍了听者获得辨别能力、 灵 的教学不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巧能力和鉴赏力, 而只有这些能力才能使人们与本质的东西契合为一。 因此, 好的教学经常 因为那样会缩短了学习的过程, 而恰恰是这一亲 需要教师抵抗说出其所知道的东西的诱惑 , 身体验学习的过程富裕了学生意义感 , 对什么是本质的东西有了感觉。 海德格尔进一步解释 “让—学习” ( letlearn) 。真正的教师除了学习本身以外一无所 说, 教比学更难, 因为教意味着
⑥ , “归根到底, ” 民主主义的问题是个人尊严与价值的道德问题。 活 基本主题。正如杜威所言 , , , 动的展开 就是让学生切身地体验如何尊重他人 并且赢得他人的尊重 懂得彼此尊重的公共
生活共同体对个人的意义, 并且应如何用个人之力来促成这种尊严与价值的共同体的建构。 “让儿童充分地进入生活之中,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 本身就意味着 内化生活为教育所提供的 丰富内容, 扩展人与生活世界的相互作用, 在延续社会生活的过程中, 促进生活的更新。 杜威 ⑦ ” 所倡导的教育即生活, 不仅包含着对生活的适应, 而且孕育着对生活的改造与更新 。
*
刘
铁
芳
(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沙 410006 )
摘
要: 个体成人不仅系于知识的生长与思想的萌发, 更离不开个体切实的行动 。 学校公共
生活建构, 需要切实地引导个体参与实际的公共生活 。通过活动来引导学生的公共参与, 激活学 生公共参与的热情, 锻炼公共实践能力, 唤起他们对公共事物的关照, 促进他们对公共价值的理解 与认同, 提升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生命境界, 乃是开启学校公共生活 、 展开学校公民教育的根本着 眼点之所在。学校生动开展的各种活动, 可谓学校公共生活建构的基本形式。学校公共活动 既 是 同时也为学校公共生活价值的创生与扩展提供了可能性。 实践学校公共生活理想的 场域, 关键词: 公共生活; 公民教育; 公共活动